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109 T 009-2023 阜新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导则.pdf

    • 资源ID:1550951       资源大小:2.15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109 T 009-2023 阜新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导则.pdf

    1、 ICS 93.010 CCS P50 2109 阜新市地方标准 DB 2109/T 0092023 阜新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导则 Fuxin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Guidelines2023-3-17 发布2023-4-17 实施阜 新 市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局 阜 新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 2109/T 009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3 5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控制目标.4 6 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计算.7 7 规划指引.11 8 设

    2、计指引.14 9 常用设施设计指引.17 附录 A(资料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表.24 附录 B(资料性)阜新市土壤渗透系数.25 附录 C(资料性)阜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水量及蒸发量.26 参考文献.27 DB 2109/T 009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阜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本文件由阜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阜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庆昌、王辉、陈千、张启明、范

    3、文涛、周美宏、巩燕、赵明月、董丽韬、朱益、闫浩、郭旭。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通过来电和来函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阜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地址:阜新市细河区北新路119号,联系电话:0418-3308011。)DB 2109/T 0092023 1 阜新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设计的术语定义、基本规定、控制目标、相关设施计算、规划指引、设计指引、常用设施设计指引。本文件适用于阜新市中心城区内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心城区外可参照本文件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

    4、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最新版 GB 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117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 512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CJJ/T 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 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JGJ 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充分发挥

    5、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3.2 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峰现时间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3.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rainfall根据近期至少30年的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方式,场地内累

    6、计一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3.4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DB 2109/T 0092023 2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近期至少30年的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3.5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3.6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3.7 雨水调蓄 sto

    7、rmwater detention,retention and storage雨水存储和调节的统称。3.8 雨水储存 stormwater storage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3.9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3.10 硬化地面 impervious pavement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3.11 面源污染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

    8、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现象。3.12 初期雨水径流 first flush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量的降雨径流。3.13 土壤渗透系数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oil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3.14 透水路面 permeable pavement采用透水材料或透水结构铺设的具有一定下渗能力的路面。3.15 绿色屋顶 green roof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收集利用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设施,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3.16 下凹式绿地 sunken greenbelt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

    9、。用于源头减排时,主要功能为径流污染控制,兼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用于排涝除险时,主要功能为削减峰值流量。3.17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facilityDB 2109/T 0092023 3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3.18 植草沟 grass swale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3.19 人工湿地 constructed 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人为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3.20 渗透井 infiltrati

    10、on well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径流渗透至地下的成品装置。3.21 渗透池(塘)infiltration pond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塘)底进行入渗的滞留水池(塘)。3.22 渗透管渠 infiltration 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3.23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annual runoff pollution removal rate 雨水经过预处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物理沉淀、生物净化等作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例。4 基本规定 4.1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

    11、对河渠、湖泊、湿地、坑塘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4.2 海绵城市建设应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以低影响开发为基础,以水系综合治理和内涝防治为主线,兼顾涵养地下水源、雨水综合利用等多方面需求,开展相关设计工作。4.4 按照低影响开发要求进行建设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均应编制海绵城市规划专篇,并应采用数字化模型进行评估、校核。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4.5 各类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应当体现阜新市的地域特点,遵守经济性、

    12、实用性原则,采用本地化的参数进行设计,并优化设计方案。4.6 各类海绵工程措施之间应有效协同,尽可能多预留城市绿地空间,增加可渗透地面,蓄积雨水宜就地回用;各类工程设施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注重其景观效果。4.7 各类海绵设施应与雨水外排设施及市政排水系统合理衔接,不应降低市政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DB 2109/T 0092023 4 4.8 海绵设施的规划设计应与项目总平面、竖向、园林、建筑、给排水、结构、道路、经济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4.9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对公共厕所、垃圾堆场、医院、油库、加油站、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场地等面源污染特殊地块的专

    13、门控制,避免特殊污染源对地下水、周边水体造成污染。5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控制目标 5.1 一般规定 5.1.1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控制目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内涝防治目标、峰值流量控制目标、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等,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核心控制指标。5.1.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宜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提出合理的目标取值。5.2 控制目标 5.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阜新市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具体指标应符合表1。表1 阜新市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分类 新建项目指标 扩建、整体改建项目指标 建筑与小区 不低于85 不低于70 城市道路 不低于70

    14、 不低于60 城市绿地与广场 不低于90 不低于85 注1:阜新市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24小时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见附录A。注2:局部改建项目应根据项目改建情况确定适宜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2.2 城市暴雨内涝防治目标 阜新市内涝防治标准应为50年一遇。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发生50年一遇降雨时,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0.15m,积水时间不超过2小时。5.2.3 峰值径流控制目标 采用海绵设施控制径流峰值流量,新建地区流量径流系数不应超过0.5;旧城改造后流量径流系数不超过改造前,三环内平均径流系数控制在0.50.6。流量径流系数高于0.7的新开发

    15、地块,应采取渗透、调蓄等措施。5.2.4 径流污染削减目标 径流污染削减率(以悬浮物SS计)不低于50。5.2.5 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区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辽宁省河流水质限期达标实施方案的要求,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7 DB 2109/T 0092023 5 5.2.6 生态岸线控制目标 河流、湖泊及灌渠等水系岸线达到蓝线控制要求,开发建设后的水域面积不应小于开发前,已破坏的水系应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5.2.7 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雨水经收集后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等方面,其资源化利用率应达2.0以上。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为雨水年利用总量与年均降雨量的比值,不

    16、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5.3 城市特征 5.3.1 地形情况 阜新市位于辽西山地丘陵东缘,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较低,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型特点是“四山五丘一平原”。阜新城区呈北东向狭长盆地,东南部有医巫闾山余脉,西北部有努鲁儿虎山系骆驼山延伸的低山丘陵。整个市区受大凌河水系上游支流细河控制,贯穿于阜新市区,城区位于细河上游。城区以上流域面积557.92km2。细河流域属低山丘陵区,城市段为河谷平原堆积地形。上游阜新县城段为山前堆积扇和剥蚀高丘;中游为剥蚀中丘,大部分由中生代地层组成,山势波浪起伏,山顶多呈浑圆状、锥状、乳状,局部可见火山残丘;中间为山间冲洪积谷地。下游为

    17、山间盆地堆积地形,呈碟形、扇形不等。地势比较开阔平坦,自周边向盆地中间倾斜,可见河漫滩冲积一、二阶地。阜新市现状建成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高程在35 m60 m之间,市内最高处在细河区,海拔65 m;最低处在太平区,海拔36m。海州区和新邱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m45 m左右。5.3.2 山水格局 阜新市城域是外山内水的自然生态格局,以城市外围山体及自然生态林地为背景,以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河流为核心,以沿河、沿路的带状绿地为联系纽带,以各级公园绿地为主要活动内容,点、线、面相结合,形成“环状+楔形”的南北守望、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平原的景观格局。两侧分布北有玉龙山(八家子山)和松涛

    18、湖南山,南有塔子沟山,两山是阜新市的生态与景观背景,将阜新市围绕其中,形成“山拥城”的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南北两侧的山脉构成城区的两大绿楔将中心城区围拱。细河为中轴构成市区河网水系,支流水系九营子河、高林台河、四官营子河、沙海河、下洼河、扎兰河、长哈达河、塔子沟河等融会贯通,是海绵城市主体生态功能与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细河作为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景观、水资源等系统结构的主体构架,由东向西穿过城区,经过新邱区、阜蒙县县城、太平区、海州区等。城市核心区沿细河两岸向南北发展。细河其在城市海绵空间格局中对水资源平衡、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调控洪水、景观效益等主要功能打造具有决定性的

    19、作用。其他河流南北向穿越城区,与细河交织形成滨水生态网络。沿河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阜新市区细河干流城市段全长26.3km,细河城市段有9条支流汇入,左侧有韩家店河、塔子沟河、长哈达河、于家沟河、沙扎兰河,右侧有拉拉屯河、下洼子河、九营子河、高林台河。九营子河在城区内有四官营子河和沙海河两条支流汇入,高林台河再城区内有哈朋河汇入。5.3.3 土壤地质 DB 2109/T 0

    20、092023 6 阜新市土壤总面积为14274093亩(不包括水域、城乡居民点占地、工矿及交通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1.89。依据土壤成土母质、发育条件和土壤特性,阜新土壤分8个土类,19个亚类,62个土属,79个土种。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包括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3个亚类)褐土(包括褐土性土、褐土、碳酸盐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5 个亚类);草甸土(包括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碱化草甸土4个亚类);风沙土(包括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3个亚类),此外还有盐土、碱土、沼泽土、水稻土等类型。细河盆地成土母质多为坡积冲洪积物,土壤组合以褐土为主,还有部分草甸土,土壤分布以盆地为中心向

    21、外扩展,依次出现碳酸盐草甸土、潮褐土褐土(亚类)或碳酸盐褐土淋溶褐土棕壤(亚类)或棕壤性土。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和频繁的交通运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阜新市区尤其是海州区的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剖面层次混乱,土壤化学性质变异加大,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下降。而在细河区的九营子河流域,地处河流两岸、河漫滩、丘陵间低洼处的多为草甸土。草甸土肥力水平较高,生产潜力较大,在阜新城市向北扩张时要注意保护原有土壤。阜新市中心城区内细河区域以砂性土为主,渗透性良好,建设海绵城市条件适宜;其余地区土质基本为粘性土,渗透性一般。地层主要由第四纪的杂填土、粘性土、砂质土、碎石

    22、类土以及第三系泥砾岩和基底混合花岗岩组成。阜新地区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一定的成土条件下,有一定的土壤类型出现,而各类土壤都有它相应的空间位置,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既与植被、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也和本地区的母质、地形、水文、成土年龄等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区域分布规律。市区出露的地层较单一,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及堆积物地层,主要为亚粘土、粉土、淤泥质粘土类、碎石等。河床河漫滩为细沙、中粗沙及砾石,局部夹有淤泥层。在木材公司、褚家窑、孙家湾、关山沟等处有白垩系孙家湾组砂砾岩及页岩,在高德营子附近出现第四系上更新统残坡积层,主要为砂质粘土、含碎石、粉砂土等。

    23、在无道股子、新地一带有侏罗系安山岩、砂岩、砾岩等,并在高林台、八家子等地伴有花岗岩侵入体。5.3.4 降雨情况 阜新处于北半球北支急流影响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干燥多风,日温差较大,降雨集中。常年多风,且大风频率较高,年均风速2.5 m/S,最大瞬时风速可达33.3m/s,6级以上大风日70.8天。年均气温8.1,0积温为3917.8,日照时数2709.6 小时/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74.0千焦/平方厘米,太阳生理辐射量281.2千焦/平方厘米,最大年降水量824.4mm,最小年降水量294.3 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5.9 mm。大水面蒸发量1

    24、554 mm1800 mm,无霜期166天。5.3.5 地下水概况 阜新市区地处山间沟谷盆地地型水文地质单元,其自然条件决定了自身的地下水形成运动规律。阜新市区具有一定开采价值、富水性强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卵石层位于细河一级阶地。阜新市地下水位沿山前阶地向细河河谷逐渐递减,由山前向阶地区水位变化均匀,至细河河漫滩区地下水位波动减小。细河上、下游的两岸水源地,经长期抽水已形成相连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面积超过7平方公里)。规划区地下水位埋深介于5m15m,与地表河水位之差大于6m,地下水漏斗中心处地下水位低于地表河水水位约10m,使细河河水相对于地下水形成“悬河”。5.4

    25、 内涝情况 DB 2109/T 0092023 7 阜新市在高速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不透水下垫面比例逐渐增加,导致雨水径流量增大,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雨污合流管线排水能力不足,雨水管线覆盖率较低,造成阜新市内涝积水点较多。根据2020年8月18日阜新市市区积水情况统计,市区易涝积水点为16处。5.5 调蓄空间 阜新市已修建新华路体育场和新世纪广场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设施为了改造阜新市现阶段积水点问题,其中新华路体育场雨水调蓄池设计规模1200 m,新世纪广场雨水调蓄池设计规模1200 m。6 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计算 6.1 径流总量控制 6.1.1 径流总量计算 径流总量按式(1)计算。(

    26、1)式中:V 设计调蓄容积或需蓄水容积(m);H 设计降雨量(mm);根据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见附录A;雨量径流系数,可参照表2进行加权平均计算;F 汇水面积(hm2)。表2 径流系数取值表 下垫面类别 雨量径流系数 流量径流系数 屋面 绿化屋面(基质层厚度300mm)0.30.40.4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 0.80.90.850.95铺石子的平屋面 0.60.70.8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 0.80.90.850.95大块石铺砌路面及广场 0.50.6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 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 0.40.40.5干砌

    27、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 0.40.350.4非铺砌的土路面 0.30.250.35绿地 0.150.10.2水面 1.01.0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0.150.25地下室覆土绿地(500mm)0.30.40.4透水铺装地面 0.080.450.080.45下沉广场(50 年及以上一遇)0.851.0 注:以上数据参照GB 50014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DB 2109/T 0092023 8 6.1.2 渗透设施渗透量计算 渗透设施渗透量按式(2)计算。(2)式中:Ws 渗透设施渗透量(m);a 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K 土壤渗透系数(m/s

    28、),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附录B;J 水力坡度,一般可取1.0;As 有效渗透面积(m2);Ts 渗透时间(s),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6.1.3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的确定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计算按下列方法确定:在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垂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地下设施的顶面积不计。6.1.4 水面蒸发量确定方法 6.1.4.1 水面蒸发量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6.1.4.2 当实测数据缺乏时,按式(3)计算。(3)式中:Qzh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S 水池的表面积(m2);Pm 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Pa);Pa

    29、空气的蒸汽分压(Pa);Vmd 日平均风速(m/s)。6.1.4.3 水面蒸发水量也可采用多年平均逐月蒸发量确定,阜新市多年平均逐月蒸发量可参考附录 C。6.1.5 渗透设施进水量计算 渗透设施进水量不应大于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按式(4)计算。(4)式中:Wj 渗透设施进水量(m3);Fy 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hm2);F0 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hm2),埋地渗透设施为0;t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不宜大于120min;q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2)按1年2年重现期计算。DB 2109/T 0092023 9 6.1.6 渗透设施产流历

    30、时内的蓄水量计算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内的蓄水量按式(5)计算。(5)式中:Wp 产流历时内的积蓄水量(m3),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宜小于120min;Wj 渗透设施进水量(m3);Ws 渗透设施渗透量(m)。6.1.7 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计算 渗透设施的存储容积按式(6)计算。(6)式中:V1 渗透设施的储存容量(m3);Wp 产流历时内的积蓄水量(m3);nk 填料的孔隙率,不小于30%,无填料时取1.0。6.1.8 雨水调蓄设施的储存容积计算 雨水调蓄设施的储存容积宜根据设计降雨过程变化曲线和设计出流量变化曲线经模拟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按式(7)计算。(7)式中:V2 调蓄池贮水量(m3);

    31、tm 调蓄池的蓄水历时(min),不大于120min;Qi 调蓄池进水流量(L/s);Qo 出水管设计流量(L/s)。6.1.9 下凹式绿地的滞蓄容积的确定 下凹式绿地的滞蓄容积(V3)应按照下凹面积和下凹深度确定,计算下凹深度时只考虑10cm以上部分。6.1.10 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的确定 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V4)应按照滞留设施的容积和孔隙率确定。6.1.11 有效滞蓄水量的确定 当采用多种技术措施组合控制雨水径流总量时,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滞蓄水量应符合式(8)要求。(8)式中:Ve 各类技术措施控制的径流雨水总量(m3);V1 渗透设施的储存容量(m3);DB 2109/T 009

    32、2023 10 V2 调蓄池贮水量(m3);V3 下凹式绿地的滞蓄容积(m3);V4 生物滞留设施的滞蓄容积(m3);V 设计调蓄容积或需蓄水容积。6.1.12 用于削减雨水管道高峰流量调蓄设施有效容积的计算 6.1.12.1 应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比较雨水调蓄工程上下游的流量过程线,按式(9)计算。(9)式中:VC 调蓄量或调蓄设施有效容积(m3);Qi 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m3/s);Qo 调蓄设施下游设计流量(m3/s);t 降雨历时(min)。6.1.12.2 当缺乏上下游流量过程资料时,可采用脱过系数法,按式(10)计算。(10)式中:Vc 调蓄池有效容积(m3);脱过系数,取值为调

    33、蓄设施下游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b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按照阜新市暴雨强度公式,b取5.9;n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按照阜新市暴雨强度公式,n取0.667;t 降雨历时(min);Qi 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m3/s)。6.1.13 调蓄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的计算 调蓄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按场地开发前雨水排放流量计算,其中综合径流系数宜取0.2,排空时间按照式(11)计算。(11)式中:t 排空时间(h),当降雨后才外排时,出水管设计流量宜按6h12h排空调蓄池计算;Vc 调蓄池有效容积(m3);Qx 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3/min);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6.2 径流污染控制

    34、6.2.1 海绵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的选取 各类海绵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按照表3海绵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选取。DB 2109/T 0092023 11 表3 海绵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 技术措施 污染物削减率(以SS计算,)技术措施 污染物削减率(以SS计算,)透水铺装 8090 蓄水池 8090 透水水泥混凝土 8090 雨水罐 8090 透水沥青混凝土 8090 转输型植草沟 3590 绿色屋顶 7080 干式植草沟 3590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7095 湿塘 5080 雨水湿地 5080 植被缓冲带 5075 6.2.2 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的计算 城市规划和各类

    35、工程项目建设中应采取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在合流制地区建设调蓄池、对雨水进行处理、加强管理养护等措施控制径流污染。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SS)的控制率计算。6.2.3 雨水调蓄设施有效容积的计算 6.2.3.1 用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设施的有效容积,按式(12)计算。(12)式中:Vc 调蓄池有效容积(m3);ti 调蓄设施进水时间(h),宜采用0.5h1h,当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宜取下限;nl 调蓄设施建成运行后的截留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下游排水系统运行负荷、系统原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

    36、的关系等确定;no 系统原截流倍数;Qdr 截留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3/s);安全系数,可取1.11.5。6.2.3.2 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设施的有效容积,按式(13)计算。(13)式中:Vc 调蓄池有效容积(m3);H 单位面积调蓄深度(mm),按照降雨量计,可取4mm8mm;F 汇水面积(hm2);z 综合径流系数;安全系数,可取1.11.5。7 规划指引 7.1 一般规定 7.1.1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要求和相关措施应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全过程。DB 2109/T 0092023 12 7.1.2 在编制城市总体

    37、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等各类城市规划时,应包括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研究和规划内容,具体内容要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7.1.3 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7.1.4 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应通过不同层级的规划逐步落实。7.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7.2.1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宏观上指导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其他规划内容进行配合,协调水系、绿地、排水防涝和道路

    38、交通等专项规划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7.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规划期限和基本途径;b)根据需要开展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专题研究,划分海绵城市的规划分区;c)针对每个规划分区的特点,提出不同分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d)协调其他专项或专业规划,提出各类专项或专业规划需要控制的内容;e)明确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f)提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非工程措施方案;g)提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分期建设方案。7.2.3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应协调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7.2.3.1 城市水系规划 应注重对

    39、自然水系的保护和受破坏水系的修复,明确受保护水体名录及其主要指标,划定受保护水体的边界;完善水系间连通的方案;结合水系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雨水蓄存及超标径流排放要求,优化水系内部或水系间的调度方案及水系的水位控制。7.2.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应注重城市绿地对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特殊贡献。在景观性、可游憩性基础上,强化绿地系统的生态性、可渗透性、可调蓄性;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设施类型及设施布局原则;在满足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下凹式绿地率及其下凹深度等控制指标;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能力

    40、,结合周边区域径流控制及超标雨水消纳需要,明确相关控制设施和消纳设施的规模及布局,对绿地周边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提出适宜的树种选择和相关技术要求,满足海绵功能和景观需求。7.2.3.3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 应注重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排水管网系统和超标径流排放系统的协同。明确城市内涝风险区段和等级;协调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防治方式与排水系统调度运行的关系;协调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利用方式;协调海绵设施的竖向、平面布局与城市排水管网的关系。7.2.3.4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DB 2109/T 0092023 13 应注重城市道路的交通需求特点。因条件限制,在道路红线内不能实现海绵城

    41、市控制目标的城市道路,应结合道路两侧公共绿地的布局布置为道路服务的海绵设施;协调道路竖向与其他海绵设施及超标径流排放通道的关系。7.3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7.3.1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分解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海绵城市各项目标和控制指标,指导下层级规划设计或地块出让与开发。7.3.2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根据城市用地分类、建设类型、排水分区等进行控制指标的分解细化,优化并明确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指标,结合地块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提出各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b)明确各地块的蓝线、绿线定位,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的汇入周边绿地系统

    42、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c)应根据各地块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确定市政海绵设施及其规模,并落实用地。7.4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7.4.1 海绵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规定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海绵设施选择的类型应与规划地块的特点相适应,并从用地和工程竖向上保证低影响设施的有效运行。7.4.2 海绵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分析现状建设条件,提出海绵城市规划策略;b)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结合地块实际情况,进一步确定开发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

    43、;c)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确定海绵设施的类型选择、规模、空间布局、用地和竖向标高等;d)采用计算机排水模型,开展海绵设施的效果评估并进行投资估算。7.4.3 建筑与小区规划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规划用地面积2万m2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配套建设雨水综合收集利用设施,单体屋面正投影面积达2000 m2及以上的项目,每1000 m2硬化面积,应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25m3的雨水调蓄设施;b)建筑与小区的新建项目,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75;下凹式绿地率不宜低于50;c)对具备改造条件的旧住宅区(老旧小区),结合拆违、停车场、易涝点改造等项目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

    44、率不低于70;径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40;透水铺装率(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不宜低于30;下凹式绿地率不宜低于30;d)规划控制对绿色屋顶覆盖率不做硬性控制要求。结合各小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绿色屋顶,旧住宅区的屋顶经过鉴定与评估确定安全时,可考虑采用绿色屋顶。7.4.4 城市道路规划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机动车道不宜采用透水铺装,采取有效措施能够防止机动车驶入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可采取渗透铺装。b)城市道路的绿化带应为连续绿化,非树穴部分宜设置为下凹式绿化,新建道路绿地率宜满足表4要求;DB 2109/T 0092023 14 表4 不同类型道路的绿地率指标 分类 绿

    45、地率 园林景观路 不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 不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m50m的道路 不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 不小于20 c)城市道路宜尽可能增加绿化率,进行海绵设施改造的城市道路绿化带宽度宜大于2m。改造道路宜尊重原有绿化条件,酌情进行改造。7.4.5 绿地及广场规划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新建绿地及广场项目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比例不宜低于75;改造项目不宜低于50;b)绿化用地中应保证不低于30的下凹式绿地;c)占地面积在1hm2以上(包括1hm2)的绿地及广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需建设雨水生态湿地、湿塘等生态蓄水设施。7.5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7.5.1 集

    46、中推进某一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时,宜编制该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限期一般为 3 年5 年。7.5.2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a)分析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新区以目标为导向,老区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规划区近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b)整理分析规划范围内现状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项目海绵城市改造的可行性,并分类汇总;c)按照控详规划或专项规划确定的新建及改造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计算区域海绵城市相关规划控制指标;d)分类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估算其工程规模和投资,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基础项目库;e)分析确定年度建设工程量,对基础项目库的项目按年度进行排

    47、序。7.5.3 对未编制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还应增加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8 设计指引 8.1 一般规定 8.1.1 开展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海绵设计时,应结合阜新城市地域和气候特点,优先选用生态绿色的海绵设施。8.1.2 海绵设施应协调好与其他设施的关系,保证必要的安全间距或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8.1.3 海绵设施应充分考虑景观和人员活动安全的需要,在布局和外观设计上注重设施的景观效果。DB 2109/T 0092023 15 8.1.4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设计依据、设计参数;b)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

    48、c)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对于改造项目,应包括现状调查);d)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e)竖向控制、规划控制指标测算;f)投资估算和预期效益;g)通过模型模拟设计方案,进行方案比选、技术经济分析。8.2 建筑与小区 8.2.1 建筑与小区应将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作为主要控制目标,兼顾雨水资源化利用。8.2.2 收集雨水可回用于建筑与小区生活杂用水、绿地浇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8.2.3 建筑与小区的景观水体、绿地和低洼地应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蓄功能。景观水体宜建成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8.2.4 下凹式绿地、渗透塘、生物滞留池、调节塘等海绵设施

    49、设计为可渗透时,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 1m,距离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 3m。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 5m,且不应对其他建筑物、管道基础产生影响。8.2.5 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海绵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8.2.6 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照下垫面收集雨水的实测 SS、COD 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厚度可采用 2mm3mm,小区路面弃流厚度可采用 3mm5mm。8.2.7 对产生污染物及有

    50、毒害物的工业建筑绿地中不宜设置雨水入渗系统,宜设置雨水截流设施,防止污染水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8.2.8 新建项目地下室设计时,应考虑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模块等海绵设施的水向更深处土壤渗透的要求。8.2.9 地下室顶板上方铺设透水铺装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mm,且透水铺装结构下方宜设地下雨水导流系统。8.3 城市道路 8.3.1 城市道路应以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利用为辅。机动车道雨水应以调蓄排放为主,人行道雨水以入渗为主。8.3.2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弃流初降雨水等预处理后引入海绵设施进行处理,市政路面弃流厚度可采用 4mm


    注意事项

    本文(DB2109 T 009-2023 阜新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导则.pdf)为本站会员(eventdump27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