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1.040 CCS P 00 DB2102大连市地方标准 DB2102/T 00712023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in Construction 2023-02-17 发布2023-03-19 实施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102/T 00712023 I 目 次 前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3 5 基本规定.3 5.1 一般规定.3 5.2 施工 BIM 应用策划(BEP).4 5.3 施工 BIM
2、 应用管理.5 6 施工模型的创建与管理.5 6.1 一般规定.5 6.2 施工模型.5 6.3 模型细度.5 6.4 模型信息共享.6 7 深化设计 BIM 应用.6 7.1 一般规定.6 7.2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6 7.3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7 7.4 钢结构深化设计.7 7.5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8 7.6 装饰装修深化设计.8 8 施工实施 BIM 应用.8 8.1 一般规定.8 8.2 施工组织模拟.9 8.3 施工工艺模拟.10 9 预制加工 BIM 应用.11 9.1 一般规定.11 9.2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12 9.3 钢结构构件加工.12 9.4 机电
3、专业预制加工.13 10 进度管理 BIM 应用.13 10.1 一般规定.13 10.2 进度计划编制.13 DB2102/T 00712023 II 10.3 进度控制.14 11 预算与成本管理 BIM 应用.14 11.1 一般规定.14 11.2 施工图预算.15 11.3 成本管理.16 12 质量与安全管理 BIM 应用.17 12.1 一般规定.17 12.2 质量管理.17 12.3 安全管理.18 13 验收与竣工交付 BIM 应用.19 DB2102/T 00712023 III 前 言 本文件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4、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大连交通大学、英之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亿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文旅设计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吉松、张蓬勃、徐波、徐红、孙轶平、迟延琢、刘竞汝、岳伟忠、王兴达、魏少雷、姜小娇、单晓冬、高峰、白羽、于洪伟、潘东旭、陈磊、杨润来、徐宾宾、代浩、姜南岸、张广涛、彭志川、赵洋、刘虎威、杨海猛、王少丹、矫爱军、赵丽华、孙有为、康伟强、慕相武、姚向玉、刘欣。本文
5、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归口管理部门: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北路101号 联系电话:0411-83632397 主要起草单位: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 通讯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99号亿达广场4号楼5楼 联系人:张吉松、康伟强 联系电话:0411-84106242、0411-83620420 DB2102/T 00712023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总
6、则、基本规定、施工模型的创建与管理、深化设计 BIM 应用、施工实施 BIM 应用、预制加工 BIM 应用、进度管理 BIM 应用、预算与成本管理 BIM 应用、质量与安全管理 BIM 应用、验收与竣工交付 BIM 应用。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创建、使用和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IM),其他类工程项目可参照此规范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300-20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T 5
7、1212-2016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 51235-2017 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 GB/T 51269-2017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B/T 51301-2018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 JGJ 59-201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T 185-2009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或 BIM。3.2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
8、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构件、建造过程、资源等组成模型的各种内容。注:例如梁、柱、门、窗、墙、设备、管线、管件等 3.3 DB2102/T 00712023 2 几何信息geometric information BIM 模型几何形体和外部空间位置信息(例如尺寸、定位和空间拓扑关系等)。3.4 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 information除 BIM 模型几何数据以外的所有信息。注:例如名称、规格型号、材质、生产厂商、功能与性能等 3.5 模型细度 level of development 模型
9、细度是衡量模型精细程度的尺度,也就是在项目全生命期内不同阶段模型元素组织及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3.6 施工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construction 施工阶段应用的建筑信息模型。3.7 交付物 deliverable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的成果,包括建筑信息模型、属性信息表、工程图纸、项目需求书、BIM 应用策划、建筑指标表和模型工程量清单等内容。3.8 公共数据环境 common data environment 项目各参与方用于收集、管理和共享工程项目的文件、模型和非图形信息的共享环境或平台。3.9 工业基础类标准
10、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 为提高建设行业数据互操作性,基于面向对象文件格式开发的中性公开标准,是一个 BIM 普遍使用的数据格式。3.10 模型视图定义 model view definition 模型视图定义(MVD)是 IFC 的子集,用于描述各专业之间,基于某一特定用途进行数据交换而定义的模型视图。3.11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策划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execution plan DB2102/T 00712023 3 指项目进行 BIM 应用的总体策划,编制依据为建设单位(业主)的业主信息需求。BEP 通常由投标单位(施工
11、单位)编制,详细描述了应用 BIM 的预期目标、应用内容和范围、应用流程、人员组织架构和职责、模型的创建、管理和使用要求、信息交换要求、进度计划和应用成果要求以及软硬件基础条件等内容。3.12 业主信息需求 employers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业主信息需求是业主对于全生命期内建筑物所含信息的总体要求,通知由业主单独创建或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它规定了投标方在项目各阶段交付过程中采用的信息、标准和流程。3.13 里程碑 milestone 工程项目中开始或完成某项工作(或决策)的重要节点标志。3.14 城市信息模型 city information modelli
12、ng 是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建筑和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的基础平台,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工作,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和实体性信息基础设施。3.15 智能建造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在工程项目设计、制造、施工等工程建设各阶段,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新兴应用技术,通过智能化系统,提高建造过程智能化水平的方法总称。4 总则 4.1 贯彻国家建筑业信息化政策,响应国家建筑业技术转型升级要求,规范和引导建筑信息模型(BI
13、M)在施工阶段中的应用,促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应用效率和建筑行业管理水平。4.2 本文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不限于规范中所涉及范围,并随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而进行完善和扩充。建筑工程以外类别的工程项目也可参照此规范执行。5 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1.1 施工模型可在设计阶段交付的模型基础上创建,也可根据施工图等文件进行创建。施工模型应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5.1.2 施工 BIM 应用应符合以下要求:宜覆盖包括工程项目深化设计、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的施工全过程,也可根据工程项目实际DB2102/T 00712023 4 需要应用于某些环节或任务;应先制定施工 BIM 应用策划(
14、BEP),并遵照该策划进行 BIM 应用的过程管理;应用的目标和范围应根据项目特点、合约要求及工程项目相关方 BIM 应用水平等综合确定;应明确定义和规范项目的 BIM 应用基础条件,建立与 BIM 应用配套的人员组织结构 和软硬件环境。5.1.3 当设计阶段交付的模型或图纸发生变更时,施工模型应保持同步更新。5.1.4 工程项目相关方应根据 BIM 应用目标和范围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 BIM 软件。BIM 软件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模型输入、输出;模型浏览或漫游;模型信息处理;各阶段专业应用;应用成果处理和输出;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例如 IFC)。5.1.5 BIM 软件宜具有与城市信息模型
15、(CIM)基础平台集成或融合的能力。5.1.6 BIM 应用宜与工业化制造技术(例如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技术(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等)相结合,提高建造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智慧建造。5.1.7 施工 BIM 应用的成果交付应按合约规定进行。施工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需满足业主信息需求(EIR)和施工 BIM 应用策划(BEP)的相应要求。5.2 施工 BIM 应用策划 5.2.1 工程项目的施工 BIM 应用策划应与其整体计划协调一致,项目施工 BIM 应用策划宜包含下列内容:BIM 应用预期目标和效益;BIM 应用内容和范围;BIM 应用人员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BIM 应用流
16、程;模型创建、修改、使用和管理等要求;信息交换要求;模型质量控制;信息安全要求;各方权限和相关法律责任;进度计划和模型交付要求;BIM 应用软硬件基础条件等。5.2.2 制定施工 BIM 应用策划可按下列步骤进行:确定 BIM 应用的范围和内容;以 BIM 应用流程图等形式明确 BIM 应用过程;规定 BIM 应用过程中的信息交换要求;确定 BIM 应用的基础条件,包括沟通途径以及技术和质量保障措施等。5.2.3 施工 BIM 应用策划应分发给工程项目相关方,在实施过程中如需对 BIM 应用策划调整,应获得各相关方的认可。DB2102/T 00712023 5 5.3 施工 BIM 应用管理
17、5.3.1 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应明确施工 BIM 应用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工作进度、岗位职责、人员及设备配置等。5.3.2 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应基于 BIM 应用策划,建立定期沟通、协商会议等协同机制,建立模型质量控制计划,规定模型细度、数据格式、权限管理和责任方,实施 BIM 应用过程管理。5.3.3 宜结合施工 BIM 应用策划,对 BIM 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总结实施经验和改进措施。5.3.4 施工单位的档案管理、合同管理与图纸管理宜采用 BIM 技术。当纸版档案、合同和图纸发生修改和变更时,应及时更新模型中的相关信息。6 施工模型的创建与管理 6.1 一般规定 6.1.1 施工模型应满足
18、深化设计、施工实施和竣工验收等不同阶段的各项要求。施工模型可包括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和竣工验收模型。模型元素应包含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6.1.2 施工过程模型宜支持施工模拟、预制加工、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 BIM 应用。6.1.3 施工模型宜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原点和度量单位。如采用项目独立坐标系,应满足模型整合的坐标转换,以保证整体模型整合的正确性。6.1.4 施工模型宜采用支持公开数据交换格式的 BIM 软件创建,以便模型数据的互用。施工模型宜支持 IFC 格式的导出。6.1.5 施工模型交付应说明创建模型所用软件名称及版本、运行所需的软硬件环境。6.2 施工模型 6
19、.2.1 宜基于设计阶段交付的施工图设计模型建立施工模型,对于没有设计模型的项目,应以施工图为基础创建施工模型。6.2.2 利用设计模型作为施工模型基础时,应对设计模型的图模一致性、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保证设计模型的正确性。6.2.3 深化设计模型宜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以及深化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方案等创建。6.2.4 施工过程模型宜根据施工工作面、施工段、工艺、工序等综合因素进行拆分或合并处理,并在施工过程中对模型及模型元素附加或关联施工信息。6.2.5 竣工验收模型宜在施工过程模型基础上,根据项目竣工验收需求创建。6.2.6 当工程发生变更时,应及时修改施工模型相关模型元素及关联
20、信息,并记录工程及模型的变更信息。6.2.7 模型文件组织应有统一的管理,包括:文件夹组织和命名规则、模型文件及应用过程、成果文件命名规则。6.3 模型细度 6.3.1 深化设计模型、施工过程模型和竣工验收模型的模型细度应符合表 1 的规定,但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模型细度进行调整。深化设计模型(LOD350)和施工过程模型(LOD400)具体内容可参考 GB/T 51235-2017 的附录 A。DB2102/T 00712023 6 表1 施工模型细度 名称 模型细度 应用阶段 深化设计模型 LOD 350 深化设计阶段 施工过程模型 LOD 400 施工实施阶段 竣工验收模型 LOD 50
21、0 竣工验收阶段 6.3.2 施工模型在满足模型细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使用文档、图形、图像、视频等扩展信息。6.3.3 对于施工过程中作为参考的场地及建筑现状模型,可通过图像或点云等资料获取,其模型精度应满足应用要求。6.4 模型信息共享 6.4.1 施工模型应满足工程项目相关方协同工作的需要,支持工程项目相关方获取、应用及更新信息。6.4.2 如项目在公共数据环境(CDE)下实施,施工模型应满足项目相关方分享、发布和存档的要求。6.4.3 对于用不同 BIM 软件创建的施工模型,宜使用开放或兼容的数据格式(例如 IFC)进行模型数据交换,实现各施工模型的合并或集成。6.4.4 工程项目相关方之
22、间的模型信息共享应符合 GB/T 51301 的有关规定。7 深化设计 BIM 应用 7.1 一般规定 7.1.1 深化设计 BIM 模型一般包括: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和装饰装修深化设计等。7.1.2 施工准备阶段,宜应用 BIM 技术在施工图设计图纸与模型基础上进行分专业的深化设计,使其符合施工工艺及现场实际情况,成为具有可实施性的施工图纸与模型。7.1.3 各专业深化设计模型,应支持深化设计、专业协调、施工工艺模拟、预制加工、施工交底等应用。7.1.4 应用 BIM 技术进行各专业深化设计应符合原设计要求,各专业 BIM 深化设计交
23、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 BIM 模型;优化方案及方案比选;碰撞报告及相关文档;基于深化设计 BIM 模型生成的二维平立剖面图、综合平面图、留洞预埋图、加工图、节点图、明细表、工程量清单等。7.2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7.2.1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中的二次结构设计、预留孔洞设计、节点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宜应用BIM。DB2102/T 00712023 7 7.2.2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准备阶段,应通过深化设计模型反映构件关系、避免专业冲突、模拟施工方案,基于模型进行可视化施工交底、辅助备料,实现指导施工。7.2.3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二次结构设计;
24、孔洞预留;节点设计;预埋件设计;模型的碰撞检查;砌块自动排布;深化设计图生成。7.2.4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其中,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应包括碰撞点的位置、类型、修改建议等内容。对于复杂节点,宜建立钢筋实体模型进行模拟,检查节点的施工可行性。7.2.5 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应结合施工区段安排,对结构构件进行拆分。宜将施工区段信息附加到相应构件。7.2.6 现浇混凝土结构宜局部或整体添加模板体系模型,以实现模板及支架的分类配置、统计与物料安排,以及模板支设的可视化交底。7.2.7 施工准备阶段,应通过深化设
25、计模型完整表达各类结构构件的预留孔洞,并与各专业模型进行协调,避免冲突与后期返工。7.3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7.3.1 预制装配式凝土结构深化设计中的预制构件平面布置、拆分、设计,以及节点设计等宜应用 BIM。7.3.2 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中,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施工图,以及预制方案、施工工艺方案等创建深化设计模型,输出平立面布置图、构件深化设计图、节点深化设计图、工程量清单等。7.3.3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碰撞检查分析报告、设计说明、平立面布置图,以及节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和计算书、工程量清单等。7
26、.3.4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BIM 模型应满足下列要求:区分混凝土构件的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在构件深化设计时应建出预制构件上与施工相关的所有预埋件;表达预制构件连接节点部位的相互关系;支持构件拼装工序的模拟;对预制构件进行相应的分类统计;唯一的构件标识编码。7.4 钢结构深化设计 7.4.1 钢结构深化设计中的节点设计、预留孔洞、预埋件设计、专业协调等宜应用 BIM。7.4.2 钢结构深化设计宜根据钢结构加工及安装要求,建立钢结构构件及节点 BIM 模型,并转化成图纸,指导加工及安装。7.4.3 在钢结构深化设计 BIM 应用中,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和设计文件、施工工艺文件创建钢结
27、构深化设计模型,完成节点深化设计,输出工程量清单、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图等。DB2102/T 00712023 8 7.4.4 钢结构节点深化设计应完成结构施工图中所有钢结构节点的细化设计,包括节点深化图、焊缝和螺栓等连接验算以及与其他专业协调等内容。7.4.5 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预埋件、预留孔洞等模型元素。7.4.6 钢结构深化设计阶段的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碰撞检查分析报告、设计总说明、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图及计算书等。7.5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 7.5.1 机电深化设计中的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及管理、专业协调、管线综合、净空控制、参数复核
28、、支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机电末端和预留预埋定位等宜应用 BIM。7.5.2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应根据建筑、结构模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机电专业 BIM 模型创建及综合管线排布。7.5.3 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应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各系统的模型元素,以及支吊架、减振设施、管道套管等用于支撑和保护的相关模型元素。7.5.4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应满足各专业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同时满足施工和运营维护要求。7.5.5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 BIM 模型应根据施工需求导出相应的施工图,如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图、专业施工图、安装详图、配合土建预留预埋图、支吊架定位图等。7.5.6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模型细度要
29、结合施工现场需求进行 BIM 模型创建,机电专业施工 BIM 模型细度不宜低于 LOD350。7.5.7 机电深化设计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深化设计模型、机电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7.5.8 机电专业深化设计 BIM 模型可通过碰撞检查、施工模拟、漫游审查等辅助现场施工,同时模型宜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审核通过后进行现场施工。7.6 装饰装修深化设计 7.6.1 装饰装修深化设计宜基于施工图设计 BIM 模型,补充室内装饰构件,形成室内装饰深化设计 BIM模型,表达室内装饰设计效果。室内装饰深化设计 BIM 模型应满足以下要求:应区分主体模型构件与室内装饰构件
30、;室内装饰构件的材质、分格、尺寸应符合设计文件;室内装饰构件应与机电管线及末端进行协调,避免冲突;宜基于室内装饰深化设计模型实现室内装饰工程量的分项统计。7.6.2 幕墙深化设计宜结合建筑、结构等施工图 BIM 模型,模型细度应符合现阶段碰撞检测以及构件算量统计需求,并能反馈出实际幕墙装饰效果。幕墙深化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宜采用经济、便捷的建模精度,构件尺度应符合相应标准;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构件信息,应保证其具有一致性;模型应具有可拓展性,新增幕墙模型与构件不宜改变原有模型结构;幕墙构件细度应满足工厂生产需求,并提供加工图设计模型。8 施工实施 BIM 应用 8.1 一般规定 DB2102/T
31、 00712023 9 8.1.1 涉及施工难度大、复杂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宜应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组织模拟和施工工艺模拟。8.1.2 施工方案 BIM 应用前应确定应用目标和内容,并对项目中需基于 BIM 技术进行施工方案模拟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8.2 施工组织模拟 8.2.1 施工组织中的施工进度计划模拟、资源配置计划模拟、场地布置方案模拟、施工流程方案模拟等工作宜采用 BIM。8.2.2 施工模拟前应确定 BIM 应用内容、工程初步进度计划、工程预算、场地布置方案等。8.2.3 在施工组织模拟 BIM 应用中,可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图、施工组
32、织设计文档等创建施工组织模型,并宜将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信息与模型关联,输出施工组织模型、施工组织优化报告和施工组织可视化资料等内容,用于指导施工和可视化交底。8.2.4 施工组织模拟前应制订工程初步进度计划、工程预算、场地布置方案等。8.2.5 在创建施工组织模型环节,施工场地布置模型宜根据场地布置方案创建,并与深化设计模型进行融合或集成。施工组织模拟完成后,应根据模拟成果对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配置计划、场地布置方案、施工流水方案等进行协调和优化,并将相关信息更新到模型中。8.2.6 在施工组织信息与模型关联环节,宜根据模拟需求将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预算信息、平面布置、工序穿插等信息
33、附加或关联到相关的构件中,并按施工组织流程进行模拟。8.2.7 施工组织模拟 BIM 应用宜按照图 1 所示流程进行。图1 施工组织模拟 BIM 应用流程 8.2.8 施工组织模拟模型宜包括表 2 规定的模型元素和信息。DB2102/T 00712023 10 表2 施工组织模拟模型元素 模型元素类别 应用阶段 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 设计模型元素或深化设计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场地布置 现场布置 现场场地、临时设施、施工机械设备、道路等。几何信息应包括:位置、几何尺寸(或轮廓);非几何信息包括:机械设备参数、生产厂家以及相关运行维护信息等。场地周边 临近区域的既有建(构)筑物、周边道路等。几何信
34、息应包括:位置、几何尺寸(或轮廓);非几何信息包括周边建筑物设计参数及道路的性能参数等。进度计划 非几何信息包括进度信息或阶段信息等。资源配置 模型元素的非几何信息包括:工程量清单项目、资源信息。工程量清单项目包括:名称、编码、项目特征、单位、工程量、综合单价、合价。资源信息元素包括:唯一标识、类别、消耗状态、工程量、人力消耗、机械使用量、材料用量、材料使用比例等。工序穿插 工序名称、唯一标识、专业、责任人、最早开始时间、最迟开始时间、计划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完成时间、计划完成时间、任务完成所需时间、总时差、自由时差、关键任务标识、完成状态。8.2.9 基于 BIM 的施工组织模拟软件
35、宜具备下列专业功能:导入施工模型,支持不同专业模型的集成;将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等相关组织因素与模型中构件进行关联,并能实现模型的可视化、漫游及实时读取并显示模型相关的项目信息;根据进度计划,在时间维度实现施工组织的可视化模拟运行,并能根据资源配置计划动态显示不同周期、不同范围构件的资源需求信息;在施工组织模拟过程中,对资源不平衡和冲突的时间段、关键构件进行提示;集成现场场地设施布置模型,结合建筑模型对施工场地布置进行模拟审查,对冲突部位进行提示,支持对场地布置模型中相应构件进行调整;进行碰撞检查(包括空间冲突和时间冲突检查)和净空检查等,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记录;输出模拟报告以及相应的
36、施工组织可视化资料。8.2.10 施工组织模拟 BIM 应用成果应包括:施工组织模型、施工组织优化报告、施工组织可视化资料等。施工组织优化报告应包含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报告及资源配置优化报告等。8.3 施工工艺模拟 8.3.1 建筑施工中的土方工程、复杂施工节点、垂直运输、大型设备及构件安装、预制构件拼装等施工工艺模拟宜采用 BIM。8.3.2 在施工工艺模拟前应确定模拟范围,根据模拟任务建立相应的施工工艺模拟模型,并满足下列要求:模拟过程涉及对设计成果的论证检查、尺寸及空间碰撞的,应包括各模型的尺寸细度信息、连DB2102/T 00712023 11 接方式信息、所需施工工作面信息等;模拟过程涉
37、及施工工序穿插的,应包括模型与工序的关系,以及各工序的时间信息、逻辑关系信息;模拟过程涉及机械设备的,应包括设备的位置信息、空间信息、运转能力信息等;对应专项施工工艺模拟的其他要求。8.3.3 施工工艺模拟 BIM 应用宜按照图 2 所示流程进行。图2 施工工艺模拟 BIM 应用流程 8.3.4 在施工工艺模拟 BIM 应用中,可基于施工组织模型和施工图创建施工工艺模型,并将施工工艺信息与模型关联,输出施工工艺模型、施工模拟分析报告和施工工艺可视化资料,用于指导施工和可视化交底。8.3.5 在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将与工作面、流水、工序相关的资源、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与模型进行关联,根据实际工
38、艺要求,对需模拟的工艺相关模型细化进行建模,保证模型满足实际需要。8.3.6 在进行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及时记录模拟过程中出现的工序交接、施工定位等问题,形成施工模拟分析报告等方案优化指导文件。施工工艺模拟后宜根据模拟成果进行协调优化,并将相关信息更新到施工工艺模型中,再次模拟验证优化方案。8.3.7 施工工艺模拟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导入相关的深化设计模型;将施工进度计划以及成本计划等相关因素与模型关联;可基于模型进行安装拆除、施工组织、工序顺序等施工工艺模拟,支持可视化、漫游等方式;对施工工艺相关模型,以及与其他相关建筑模型之间进行碰撞检查(包括空间冲突和时间冲突检查)、净空
39、检查等功能,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记录;输出模拟报告以及相应的施工工艺的可视化资料。8.3.8 施工工艺模拟 BIM 应用成果宜包括:施工工艺模拟模型、施工模拟分析报告、施工工艺可视化资料等。9 预制加工 BIM 应用 9.1 一般规定 DB2102/T 00712023 12 9.1.1 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结构构件、机电产品等数字化加工宜采用 BIM。9.1.2 预制构件加工模型宜在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预制加工成果信息宜关联到模型中。9.1.3 预制构件宜附加或关联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等电子标签标识以及预制加工产品的物流运输和安装等信息。9.1.4 预制加工 BIM 应用宜参考国家标准
40、 GB/T 51269 建立标准化构件编码体系和生产过程管理编码体系。9.1.5 预制构件加工 BIM 交付成果宜包括:加工模型、加工图,以及产品模块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产品运输及成品、半成品保护要求等信息。9.1.6 预制构件加工模型宜支持 IFC 格式的导出。9.2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 9.2.1 混凝土预制构件工艺设计、构件生产、成品管理等宜应用 BIM。9.2.2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可从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宜附加或关联生产信息、构件属性、构件加工图、工序工艺、质检、运输控制、生产责任主体,并宜在构件生产和质量验收阶段形成构件生产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追溯等信息。9.2.3 混凝
41、土预制构件生产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加工图,以及构件生产相关文件。9.2.4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创建、存储、读取混凝土预制构件库;记录、管理、展示加工生产和质检信息;输出仓储、运输及工程安装所需信息。9.3 钢结构构件加工 9.3.1 钢结构构件加工中技术工艺管理、材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成本管理、成品管理等宜应用 BIM。9.3.2 钢结构加工模型应以深化设计模型为基础,其结构定位信息、材料属性信息、图纸信息等应与深化设计模型保持一致,并补充钢结构构件加工所需的生产批次信息、工序工艺、工期成本信息、质检信息、生产
42、责任主体等信息,通过加工过程中各类信息的不断采集,完善钢结构加工模型的内容,实现施工过程的追溯管理。9.3.3 钢结构构件的原材料应按照采购计划的要求使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应从钢结构加工模型中提取材料信息。9.3.4 钢结构构件加工模型为钢结构现场安装提供构件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等信息。一般钢结构加工产品安装、物流运输 BIM 应用模式如下:钢结构加工产品运输到达施工现场,读取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获取物料清单及装配图;现场安装人员根据物料清单检查装配图,确定安装位置;安装结束后经过核实检查,安装完成状态信息实时附加或关联到 BIM 模型,有利于钢结构加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9.3.5
43、钢结构构件加工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构件加工模型、加工图,以及钢结构构件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等信息。9.3.6 钢结构构件加工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DB2102/T 00712023 13 对预制加工模型进行分批计划管理,结合加工厂加工能力形成排产计划,并反馈到预制加工模型中;按批次从预制加工模型中获取零件信息,处理后形成排版套料文件,并形成物料追溯信息;按工艺方案要求形成加工工艺文件和工位路线信息;根据加工确认函、设计变更单、设计文件等管理图纸文件的版次、变更记录等,并反馈到预制加工模型中;将数控代码等加工工艺参数按标准格式传输给数控加工设备;将构件生产和质量验收阶
44、段形成的生产进度信息、成本信息和质量追溯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到预制加工模型中。9.4 机电专业预制加工 9.4.1 机电产品加工的产品模块准备、产品加工、成品管理等宜应用 BIM。9.4.2 机电产品加工模型元素宜在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基础上,附加或关联生产信息、属性信息、加工图、工序工艺信息和成品管理等信息。9.4.3 机电专业预制加工 BIM 模型需要结合现场施工需求、安装工艺、吊装运输等确定模块的组合及划分,并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审核通过后进行工厂预制加工。9.4.4 机电专业预制加工图纸需根据审批通过后的 BIM 模型结合数字化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图制作。机电专业预制加工模块可采用二
45、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进行编码,预制加工模块编码应具有唯一性。9.4.5 机电产品加工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产品加工模型、加工图,以及产品模块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等信息。9.4.6 机电产品加工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与数字化加工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支持基于模型的产品模块拆分、工艺设计、虚拟制造、预装配及其性能评价;记录和管理产品模块准备、数字化生产、产品物流运输和安装信息;设计信息和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产品加工的虚拟仿真,虚拟加工模块产品的装配仿真,以及虚拟加工过程中的人机协同作业等。10 进度管理 BIM 应用 10.1 一般规定 10.1.1 工程项目施工中进度计划的
46、编制和优化、施工进度的管理和控制等工作宜采用 BIM。10.1.2 进度计划编制 BIM 应用中应根据项目特点、工艺要求和进度控制需求,编制不同深度、不同周期的进度计划。10.1.3 进度控制 BIM 应用过程中,应对实际进度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将实际进度信息附加或关联到 BIM 模型中。宜采用新型数据采集手段(例如倾斜摄影或无人机器人等)对 BIM模型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形成 BIM 实时施工模型。10.2 进度计划编制 10.2.1 进度计划编制中的工作分解结构创建、计划编制、与进度相对应的工程量计算、资源配置、进度计划优化、进度计划审查、进度计划可视化等工作宜应用 BI
47、M。DB2102/T 00712023 14 10.2.2 在进度计划编制 BIM 应用中,可基于项目特点创建工作分解结构,并编制进度计划,可基于深化设计模型创建进度管理模型,基于定额完成工程量和资源配置、进度计划优化,通过进度计划审查形成进度管理模型。10.2.3 将项目按整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施工段、工序依次分解,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分解结构,并满足下列要求:工作分解结构中的施工段应与模型关联;工作分解结构详细程度应与进度计划匹配,并包含任务间关联关系;在工作分解结构基础上创建的信息模型应与施工段、施工流程对应。10.2.4 宜根据验收的先后顺序划分项目的施工任务及节点:确
48、定里程碑节点;确定工作分解结构中每个任务的开工、完工日期及关联关系;编制进度计划,确定关键线路。10.2.5 进度管理模型宜包含工作分解结构信息、进度计划信息、资源信息和进度管理流程信息等。10.2.6 进度计划编制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进度管理模型、进度审批文件,以及进度优化与模拟成果等。10.2.7 进度计划编制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接收、编制、调整、输出进度计划等;工程定额数据库;工程量计算;进度与资源优化;进度计划审批流程。10.3 进度控制 10.3.1 进度控制工作中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跟踪对比分析、进度预警、进度偏差分析、进度计划的调整等工作宜应用 BIM。10
49、.3.2 进度控制中进度管理模型宜含有实际进度信息和进度控制信息。施工过程中宜按一定周期收集项目的实际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分析,输出项目的进度时差;根据偏差分析结果,调整后续进度计划,并更新进度管理模型。10.3.3 宜制定预警规则,明确预警提前量和预警节点,并根据进度分析信息,对应规则生成项目进度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调整后续进度计划,并更新进度管理模型。10.3.4 进度控制 BIM 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进度管理模型、进度预警报告、进度计划变更文档等。10.3.5 进度控制 BIM 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进度计划调整;将实际进度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不同视图下的进度对比分析;进
50、度预警;进度计划变更审批。11 预算与成本管理 BIM 应用 11.1 一般规定 DB2102/T 00712023 15 11.1.1 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施工图预算和成本管理等宜应用 BIM。11.1.2 在施工图预算 BIM 应用中,应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施工信息进行施工图预算。11.1.3 在成本管理 BIM 应用中,应根据项目特点和成本控制需求,编制不同层次、不同周期及不同项目参与方的成本计划。11.1.4 预算与成本管理 BIM 应用软件宜包含下列功能:创建施工图预算模型,或导入设计软件产生的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改和调整;应符合 GB 50500 及各专业定额规范要求。可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