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CCS B161507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DB1507/T 962023狼毒大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control of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2023-11-28 发布2023-12-28 实施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1507/T 96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
2、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呼伦贝尔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鄂温克族自治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呼伦贝尔市柴河林业局、呼伦贝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迟晓雪、马崇勇、季彦华、伟军、郭司群、鲁海涛、程利、蒋立宏、白文宝、杨婷、阿焱、魏红、呼斯勒、刘伟、韩美娜、萨拉、高显颖、刘昊、刘礴霏、李欣、吕琳、贺丙荣。DB1507/T 9620231狼毒大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狼毒大戟综合的防治原则和策略、野外调查、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呼伦贝尔市草原狼毒大戟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
3、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T 17997 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危害度 hazardous level狼毒大戟发生的后果及其出现频率的综合度量。狼毒大戟危害度(H)=(C+D)/2。式中:C为狼毒大戟的相对盖度,D为狼毒大戟的相对密度(以狼毒大戟现蕾期至盛花
4、期调查数据为准)。3.2防治指标 control threshold草原毒害草的种群数量或危害程度达到应当采取防治措施的水平,以防止其危害达到生态经济阈值。3.3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 period适合进行草原毒害草防治的时期,在此期间防治可以达到最佳效果。3.4点喷 spot-spray采用背负式喷雾器等小型喷雾机对草原毒害草进行均匀茎叶喷雾。3.5全面喷雾 blanket spray采用拖拉机牵引多喷头喷杆大型机具,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坡度在 20以下的草场,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对草原毒害草进行均匀全面喷雾。3.6安全间隔期 safety intervalDB1507/T 96
5、20232最后一次施药至放牧、收获、使用牧草前的间隔时间,该间隔时间内农药残留降至最大允许残留量以下。4防治原则和策略4.1防治原则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加强监测预警,防止狼毒大戟向草原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综合运用各种科学、适当的技术方法,减少狼毒大戟对经济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2防治策略根据狼毒大戟危害程度及生境类型,按照分区施策、分类治理、集中连片、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的策略,利用物理、化学和生态等措施控制狼毒大戟的发生危害。5野外调查5.1调查时间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7月。根据狼毒大戟生长阶段和当地实际,可进行多次多项调查。5.2
6、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草原类型、草群高度、退化状况,以及狼毒大戟生长阶段、密度、盖度、发生面积、生境、生态影响、经济危害损失等。狼毒大戟形态特征及大戟属常见种见附录A、附录B。5.3调查方法5.3.1走访调查对当地农牧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地区、苏木(乡)、嘎查(村)狼毒大戟分布、发生及对牲畜的危害性,包括历史的和近期的。5.3.2抽样调查在狼毒大戟生长区采取抽样调查,应采取随机抽样法,也可采取对角线法按一定距离设置样方,样方面积为1m2或4m2。狼毒大戟发生面积在1104hm2以上,每100hm2取样不少于1个;面积在1104hm2以下,每100hm2取样不少于3个;面积在1103hm2
7、以下,每100hm2取样不少于5个。狼毒大戟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表按照附录C中的表C.1。6综合防治技术6.1防治指标狼毒大戟达到轻度危害以上的草地,应组织防治。危害程度划分:无危害(危害度15%);轻度危害(15%危害度30%);中度危害(30%危害度45%);重度危害(危害度45%)。DB1507/T 96202336.2防治适期物理防治在狼毒大戟幼芽全部萌出后至盛花期前均可进行,通常为5月中上旬至6月中下旬。化学防治通常在狼毒大戟现蕾期至盛花期,通常为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最晚应在狼毒大戟种籽成熟前进行。6.3防治区划定达到防治指标的狼毒大戟的发生区域划定为防治区。6.4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尖
8、头铁锹贴近狼毒大戟根部地下7cm10cm将其根铲断,防除后,应填平被挖的草皮或补播适宜当地的优良牧草,挖除的狼毒大戟应集中处置。物理防治适用于轻度、中度危害发生区。6.5化学防治技术6.5.1施药器具药械应符合GB/T 17997的规定。6.5.2气象条件晴天或阴天,施药时应避免高温。风速3级及雨天、大雾时不宜施药。施药后4h内遇降水应补施。6.5.3药剂及用量选取的化学药剂应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具有选择性,不应使用有二次中毒和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除草剂。点喷,使用48%三氯吡氧乙酸EC或48%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EC,稀释300倍,沿茎叶均匀喷施,平均每株(丛)稀释液用量约为15ml。
9、点喷适用于轻度、中度、重度危害发生区。全面喷雾,使用48%三氯吡氧乙酸EC或48%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EC 6L/hm2,稀释450倍均匀喷雾,喷酒作业时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全面喷雾适用于重度危害发生区。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 8321、NY/T 1276的有关规定。6.5.4安全间隔期通常安全间隔期为14d,安全间隔期内施药区不应放牧,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6.6生态治理已退化草原采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等措施,适宜草场采用补播优良牧草品种与施肥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破坏草原毒害草的宜生环境。6.7科学选择防控配套技术危害度16%45%的狼毒大戟危害区,宜采用化
10、学防治+物理防治模式,即选用选择性除草剂进行点喷,对未灭除的狼毒大戟于种籽成熟前进行物理防治。危害度大于45%的狼毒大戟危害区,宜采用化学防治+生态治理模式,选用选择性除草剂对狼毒大戟进行全面喷雾,防除后再补播适宜当地的优良牧草(如:羊草等)恢复植被。6.8人员安全防护按照GB 12475和NY/T 1276的规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DB1507/T 96202347防治效果评价7.1物理防治效果评价在处理第2年开始,于6月调查狼毒大戟出苗情况。取样数量、样方面积(见5.3.2)。防治效果计算公式按照附录D中的D.1。7.2化学防治效果评价在施药后15d,进行防效调查,取样数量、样方面积(见5.
11、3.2)。防治效果计算公式按照附录D中D.2。DB1507/T 9620235AA附录A(资料性)狼毒大戟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 cm40 cm。根肥厚肉质,圆柱形,分枝或不分枝,外皮红褐色或褐色。茎单一粗壮,无毛,直立,直径4 mm6 mm。茎基部叶为鳞片状,膜质,黄褐色,覆瓦状排列,向上渐增大,互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无柄,具疏柔毛或无毛;中上部的叶常35轮生,卵状矩圆形,长2.5 cm4 cm,宽1 cm2 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圆形,边缘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序顶生,伞梗56;基部苞叶5,轮生,卵状矩圆形;每伞梗先端具3片长卵形小苞叶,上面再抽出23小伞梗,先端有2三
12、角形卵形的小苞叶及13个杯状聚伞花序;总苞钟状,外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浅裂;腺体5,肾形;子房扁圆形,3室,外被白色柔毛,花柱3,先端2裂。蒴果宽卵形,初时密被短柔毛,后渐光滑,熟时3瓣裂;种子椭圆状卵形,长约4mm,淡褐色。花期6月,果期7月见图A.1。1块根;2植株;3花序图 A.1 狼毒大戟形态特征图(摘自内蒙古植物志(第三版)2020)123DB1507/T 9620236BB附录B(资料性)狼毒大戟及大戟属常见种检索表见图B.1图 B.1 狼毒大戟及大戟属常见种检索表DB1507/T 9620237CC附录C(规范性)狼毒大戟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表狼毒大戟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表见表C.1
13、。表C.1狼毒大戟发生与防治情况调查表旗县:苏木:嘎查:调查人:调查日期:样方面积:样方编号坐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草原类型草群高度退化状况狼毒大戟其他植物备注东经北纬海拔m类型生长阶段株(丛)数盖度%危害度%发生面积hm2生态影响12DB1507/T 9620238DD附录D(规范性)狼毒大戟防治效果计算公式D.1物理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效果计算公式(D.1):=()100(D.1)式中:D防治效果(%);CK空白对照区狼毒大戟活株(丛)数;PT防治区狼毒大戟活株(丛)数。D.2化学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效果计算公式(D.2):=(前后)100前(D.2)式中:D防治效果(%);CK前 施药前处理区狼毒大戟活株(丛)数;PT后 施药后处理区狼毒大戟活株(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