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4 T 1914-202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49564       资源大小:3.84M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4 T 1914-202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1、 ICS 91.080.40 CCS P30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1914202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2023-08-09 发布2023-11-09 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 布 DB 64/T 1914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本规定.3 5 材料.4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4 连接材料.4 其他材料.4 6 建筑设计.5 一般规定.5 平面及立面设计.5 内装修、设备管

    2、线设计.5 7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6 一般规定.6 作用及作用组合.8 结构分析.9 构件设计.9 连接设计.10 8 框架结构设计.12 一般规定.12 承载力计算.13 构造设计.14 9 剪力墙结构设计.22 一般规定.22 预制剪力墙构造.23 连接设计.25 10 外挂墙板设计.31 一般规定.31 点支承式外挂墙板.33 线支承式外挂墙板.33 墙板构造设计.35 11 构件制作与运输.36 一般规定.36 制作准备.36 构件制作与养护.37 构件检验.38 运输与堆放.39 DB 64/T 19142023 II 12 施工与安装.40 一般规定.40 安装准备.41 吊装施工

    3、.41 预制构件安装.42 预制构件连接.44 13 工程验收.45 一般规定.45 主控项目.45 一般项目.46 附录A (资料性)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深度及出图标准.47 A.1 图纸封面.47 A.2 图纸目录.47 A.3 设计说明.47 A.4 设计图纸.48 附录B (资料性)双面叠合剪力墙设计.51 DB 64/T 1914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

    4、件起草单位:中建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科技集团华北有限公司、中建科技集团西部有限公司、宁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宁夏远大城建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宁夏绿歌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第五建筑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轶夫、王浩、韩利钧、冯琥、王英明、唐婷婷、丁峰、毛芳芳、刘恩、乔龙、李栋、李胜、于之翠、周冰凌、王杰、王涛、刘婷婷、张晓、刘建平、刘勤保、刘振华、杨安民、曲行通、刘铭、韩超、吴玉华。DB 64/T 19142023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5、文件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外挂墙板设计、构件制作与运输、施工与安装和工程验收等。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抗震设计的重点设防类(乙类)及以下设防类别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4683 硅酮

    6、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胶 GB/T 50002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T5010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21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2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T 50448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0502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66

    7、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0755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T 5123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408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GB 55001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 GB 55002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 GB 55008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 JC/T 482 聚氨酯建筑密封胶 JC/T 483 聚硫建筑密封胶 JG/T 398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 DB 64/T 19142023 2 JG/T 408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 JGJ 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 33 建筑机械使用安

    8、全技术规程 JGJ 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80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107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T 14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 JGJ 256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 JGJ 276 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T 283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 297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 300 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 JGJ 355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 JGJ 369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51231和JGJ 1界定的以及

    9、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螺栓连接混凝土结构等(在建筑工程中,以下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以下简称装配式结构)。来源:JGJ 1,2.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下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来源:JGJ 1,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monolithic pre

    10、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全部或部分框架梁、柱采用预制构件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以下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来源:JGJ 1,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 structure全部或部分剪力墙采用预制墙板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以下简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来源:JGJ 1,2.1 预制外挂墙板 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DB 64/T 19142023 3 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以下简称外挂墙

    11、板)。来源:JGJ 1,2.1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由承重内叶墙板、保温材料、外叶墙板、拉结件组成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以下简称预制夹心外墙板)。来源:JGJ 1,2.1,有修改结合面 connecting interface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混凝土抗剪粗糙面 concrete rough surface预制构件结合面上的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以下简称粗糙面)。来源:JGJ 1,2.1,有修改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 composite concrete flexural member预制混凝土

    12、梁、板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以下简称叠合板、叠合梁)。来源:GB/T 51231,2.1钢筋机械连接 rebar mechanical splicing通过钢筋与连接件的机械咬合作用或钢筋端面的承压作用,将一根钢筋中的力传递至另一根钢筋的连接方法。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rebar splicing by grout-filled coupling sleeve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来源:JGJ 1,2.14 基本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重视前期策划,明确项目目标、匹配适合的技术体系;统筹协调建设、设计、制作、安装等

    13、各方的需求;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实现成本、工期、质量三者相互统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0、GB 55001、GB 55008 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采用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b)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度混凝土、高强钢筋;c)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d)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集成设

    14、计;b)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DB 64/T 19142023 4 c)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和质量控制要求。对于重点设防类建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宜采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并应符合 GB 55002、GB 50011、JGJ 297 及 GB/T 51408 的相关规定。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深度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5 材料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5.1.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等要求应符合 GB 50010 和

    15、 GB 50017 的规定。5.1.2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其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40;叠合层混凝土及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5.1.3 钢筋的选用应符合 GB 55008、GB 50010 的规定。5.1.4 钢筋焊接网应符合 JGJ 114 的规定。5.1.5 预制构件设置预埋吊环时,应选用未经冷加工的 HPB300 级钢筋或 Q235B 圆钢,锚入结构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 30d,并应与钢筋骨架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 为吊环钢筋或圆钢的直径;在构件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

    16、吊环按 2 个截面计算,对 HPB300 级钢筋,吊环的设计应力不应大于 65 N/mm2,对 Q235B 圆钢,吊环的设计应力不应大于 50 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 4 个吊环时,应按 3 个进行承载力计算。连接材料 5.2.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 JG/T 398 的规定。5.2.2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 JG/T 408 的规定。5.2.3 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 JGJ 256 的规定。5.2.4 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 GB 50010 的有关规定。专用预埋件及连接件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2.5 连接用焊接材料,螺

    17、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料应符合 GB 50017、GB 50661 和 JGJ 18 等的规定。5.2.6 连接夹心保温外墙板内、外叶板的拉结件应采用纤维增强塑料(FRP)拉结件或不锈钢拉结件。其他材料 5.3.1 外墙板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且应具有规定的抗剪切和伸缩变形能力;密封胶尚应具有防霉、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b)硅酮、聚氨酯、聚硫建筑密封胶应分别符合 GB/T 14683、JC/T 482、JC/T 483 的规定;c)夹心外墙板接缝处填充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 GB 8624 中 A 级的要求。5.3.2 夹心外墙板中的保温材料

    18、,其导热系数不宜大于 0.040 W/(mK),体积比吸水率不宜大于 0.3%,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GB 8624 中 B2 级的要求。5.3.3 装配式建筑采用的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 GB 50325 和 GB 50222 的有关规定。5.3.4 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闭或防腐、防锈、防火处理,并符合相DB 64/T 19142023 5 关规范的规定。5.3.5 采用无国家现行标准的专用定型产品时,产品应有企业标准及使用说明文件,并应通过国家或当地主管部门的认证。6 建筑设计 一般规定 6.1.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与装修、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各专业协

    19、同设计。6.1.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符合 GB/T 50002 的有关规定,做到平面、立面与建筑门窗等工业化产品的模数协调。6.1.3 预制构件和装修材料的选用应符合国家及自治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6.1.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有关防火、防水、保温、隔热及隔声等要求。6.1.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根据具体项目,选取适合的绿色建筑标准。平面及立面设计 6.2.1 建筑平面布局应考虑结构设计的需要,并应符合本规程第 7.1.5 条的规定。6.2.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开间、进深、层高、洞口等尺寸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部品部件生产与装配要求等确定。6.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20、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空间灵活可变的布置方式;b)平面布置应规则,承重构件布置应上下对齐贯通,外墙洞口宜规整有序;c)设备与管线宜集中设置,并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6.2.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外墙、阳台板、空调板、外窗、遮阳设施及装饰等部品部件宜进行标准化设计;b)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通过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等变化,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c)预制混凝土外墙的装饰面层宜采用清水混凝土、装饰混凝土、免抹灰涂料和反打面砖等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6.2.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根据建筑功能、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及装修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层高及净高尺寸。6

    21、.2.6 外围护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对外墙板、幕墙、外门窗、阳台板、空调板及遮阳部件等进行集成设计;b)应采用提高建筑性能的构造连接措施;c)宜采用单元式装配外墙系统。6.2.7 女儿墙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应设凹槽、挑檐或其他泛水收头等构造,挑出墙面的部分宜在其底部周边设置滴水措施。内装修、设备管线设计 6.3.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内装修设计应与建筑各专业设计同步进行。6.3.2 室内装配式装修应满足部品检修更换、设备与管线使用维护的要求,宜采用 SI 内装技术和管线分离。注:SI内装技术是指建筑中不同寿命的主体结构和内装及管线等填充体进行分离的内装修技术。6.3.3 建

    22、筑宜采用同层排水设计,并应结合房间净高、楼板跨度、设备管线等因素确定降板方案。当DB 64/T 19142023 6 采用异层排水时,管道预留洞口洞边与板边距离不宜小于 50 mm。6.3.4 暖通、电气等设备及管道系统穿越预制构件时,应预埋套管或预留孔洞,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支吊架或设备基础应直接连接在结构受力构件上。6.3.5 强、弱电配电箱(盘)嵌墙安装时,对应的墙体厚度应不小于 200 mm。6.3.6 进出管线较多的电气设备不宜嵌入安装在预制构件上。当安装在预制构件上时,应在不削弱构件隔声、防火及受力等性能的情况下预留安装条件。6.3.7 配电干线穿越结构实体墙进入室内,应在进线处结

    23、构实体墙上预埋防水套管并进行防水封堵。6.3.8 固定在预制构件上的大型机电设备、管道等,应根据荷载,采用预埋件进行固定。7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一般规定 7.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 1 的要求,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 JGJ 3 中的规定采用。表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 单位为 m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0.2g)8度(0.3g)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60 50 40 30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100 85 80 60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110 90 8

    24、0 60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最大适用高度。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注2:表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7.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2 的数值。表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8度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4 3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6 5 7.1.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 确 定。D

    25、B 64/T 19142023 7 表3 丙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高度(m)24 24 24 24 24 24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大跨度框架 三 二 一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高度(m)60 60 24 24且60 60 24 24且60 60 框架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一 剪力墙 三 三 三 二 二 二 一 一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高度(m)70 70 24 24且70 70 24 24且70 70 剪力墙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一 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 m的框架。7.1

    26、.4 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I 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当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和 0.30g 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g)和 9 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7.1.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平面、立面的规则性应符合 GB 50011、JGJ 3 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不宜采用角部重叠(图 1)或细腰形(图 2)等对楼盖整体刚度削弱较大的平面。细

    27、腰形平面尺寸b/B 不宜小于 0.4;角部重叠部分尺寸与相应边长较小值的比值 b/Bmin不宜小于 1/3。b)结构单元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完整,结构单元平面内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宜均匀,质心与刚心的平面位置宜接近(图 3、图 4)。平面长度 L 不宜过长,平面宽度 B 不应过小,L/B宜满足表 4 的要求。表4 结构平面长宽之比限值 抗震设防烈度 L/B 6度、7度(0.1g)5.0 7度(0.15g)、8度 4.0 7.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可按刚性楼板假定计算,并采取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跨度较大、开有较大洞口等原因使楼板在平面内产生较明显的变形时

    28、,应按弹性楼板假定计算。7.1.7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合 GB 50011、JGJ 3 的有关规定。7.1.8 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应按表 5 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应取 1.0。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应取 1.0。7.1.9 装配式结构、构件及节点在工作年限内,应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期间预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应能保障结构和结构构件的预定使用要求;应能保障足够的耐久性要求。7.1.10 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被连

    29、接预制构件混凝土的较高强度等级,DB 64/T 19142023 8 且应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坐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图1 角部重叠平面 图2 细腰形平面 1 2 3 1 0.5 0.3 0.3 0.6 1 2 3 1 0.5 0.3 0.3 0.6 图3 局部突出平面 图4 局部凹进平面 表5 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结构构件类别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 受弯构件 偏心受压柱 偏心受拉构件 剪力墙 各类构件及框架节点 轴压比小于0.15 轴压比不小于0.15 RE 0.75 0

    30、.75 0.8 0.85 0.85 0.85 0.85 作用及作用组合 7.2.1 装配式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根据 GB 55001 确定。7.2.2 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DB 64/T 19142023 9 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 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 1.2。7.2.3 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的 1.5 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动力系数

    31、不宜小于 1.2;b)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 1.5 kN/m2。结构分析 7.3.1 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建议取值不小于 1.1 倍。7.3.2 装配整体式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弹性方法。7.3.3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 h 之比的限值宜按表 6 采用。表6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结构类型 u/h限值

    3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1/550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1/800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1/1000 7.3.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采取措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尚应按 JGJ 3 的有关规定进行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7.3.5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 1.52.0。构件设计 7.4.1 预制构件的设计除应满足持久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外,短暂设计状况还应符合本规程及 GB50666 的有关规定。7.4.2 用于固定连接件

    33、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预埋件不宜兼用;当兼用时,应同时满足各种设计工况要求。预制构件中预埋件的验算应符合 GB 50010、GB 50017 和 GB 50666 等有关规定。7.4.3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叠合板设计应符合 GB 50010 和 JGJ 1 中的相关要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7.4.4 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楼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屋面层和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当采用叠合楼盖时,楼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100 mm,且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

    34、于 8 mm,间距不宜大于 200 mm。7.4.5 叠合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 60 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60 mm;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b)跨度大于 6 m 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c)板厚大于 180 mm 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d)叠合板挠度比同等厚度现浇板挠度大,且预制构件无法起拱,设计时应予考虑。7.4.6 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DB 64/T 19142023 10 分离式接缝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 3 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

    35、采用整体式接缝或无接缝时,可按双向板设计。7.4.7 叠合板板端和板侧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7.4.8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b)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 mm、间距不宜大于 250 mm。7.4.9 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

    36、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 mm;b)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c)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 10d,且不应小于 120 mm(d 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 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 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 2 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7.4.10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

    37、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a)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b)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 300 mm,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c)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 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4 mm;d)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 mm。7.4.11 当叠合板的叠合界面粗糙度符合 7.5.6 条的构造规定时,其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0 0.4(N/mm2)(1)式中:验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叠合板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0 叠合板的有效高度,单位为毫米(mm)。7.4.12 楼梯宜设计成模数化的标准梯段,各梯段净宽、梯段长度、梯段高度宜统一。7.4.1

    38、3 楼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100 mm,宜配置连续的上部及下部钢筋,最小配筋率宜为 0.2%和45/%的较大值;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 mm,间距不宜大于 250 mm。下部钢筋宜按两端简支计算确定并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底、板面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吊装前应根据吊点位置验算楼梯板内钢筋。7.4.14 楼梯栏杆宜预埋焊接件或预留插孔,孔边距楼梯边缘距离不应小于 30 mm。7.4.15 当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 50 mm 时,宜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防裂缝。7.4.16 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表面的深度不宜小于 10 mm。7.4.1

    39、7 预制构件设计对制作、运输、吊装、施工等有特别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连接设计 7.5.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连接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且应便于施工,结构构件之间的DB 64/T 19142023 11 连接构造应满足结构传递内力的要求,并应符合标准化要求。7.5.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形式应根据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条件进行设计,对需要传递弯矩及其他内力的刚性连接,设计时应使连接部位的截面刚度与邻近连接部位的预制构件的刚度相接 近。7.5.3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 GB 50010 的规定。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持久设计状况:0 (

    40、2)式中:0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b)地震设计状况:/(3)式中: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下式要求:(4)式中: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1.2,抗震等级为三、

    41、四级取1.1。7.5.4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5.5 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接头性能应满足 JGJ 355 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套筒灌浆连接应采用由接头型式检验确定的相匹配的灌浆套筒、灌浆料;b)预制柱中灌浆套筒长度范围内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 mm,预制剪力墙中灌浆套筒长度范围内最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 mm;c)套筒灌浆连接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2 mm,不宜大于 40 mm;d)套筒之间

    42、的净距不应小于 25 mm。7.5.6 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b)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叠合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 5、图 6)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 8.2.2 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 t 不宜小于 30 mm,宽度 w 不宜小于深度的 3 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 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 50 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c)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

    43、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槽;键槽深度 t 不宜小于 20 mm,宽度 w 不宜小于深度的 3 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 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d)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 30 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DB 64/T 19142023 12 e)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 80%,预制叠合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4 mm,预制叠合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6 mm。标引序号说明:1键槽;2梁端面。标

    44、引序号说明:1键槽;2梁端面。图5 键槽贯通截面 图6 键槽不贯通截面 7.5.7 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 GB 50010 和 JGJ 256 的规定。7.5.8 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 GB50017 和 GB 50661 等的规定。7.5.9 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可不考虑楼梯参与整体结构抗震计算。采用简支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且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

    45、的最小搁置长度不应小于 100 mm;b)预制楼梯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7.5.10 非承重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与支撑结构之间宜采用柔性连接方式;b)在框架内镶嵌或采用焊接连接时,应考虑对框架抗侧刚度的影响;c)外挂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应具有一定的变形适应性。8 框架结构设计 一般规定 8.1.1 本章适用于采用现浇柱与叠合梁,以及预制柱与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8.1.2 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框架也应符合本章的规定。8.1.3 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

    46、采用现浇楼盖结构。8.1.4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房屋高度不大于 12 m 或层数不超过 3 层时,可采用套筒灌浆、螺栓连接、焊接等连接方式;b)当房屋高度大于 12 m 或层数超过 3 层时,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DB 64/T 19142023 13 8.1.5 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水平接缝处不宜出现拉力。8.1.6 当预制构件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进行连接时,连接形式宜采用灌浆套筒连接;也可采用机械连接,当接头(同一截面)百分率不大于 50%时,接头性能等级可为级,当接头百分率大于 50%时,接头性能等级应为 I

    47、级。8.1.7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柱、预制叠合梁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高强度、少根数的钢筋配置方式。8.1.8 装配整体式框架采用预应力叠合梁时,应符合 JGJ 369 及 JGJ/T 140 的有关规定。承载力计算 8.2.1 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装配整体式框架,应进行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对四级抗震等级可不进行验算。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和构造应符合 GB 50010 和 GB 50011中的有关规定。8.2.2 叠合梁端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a)持久设计状况 =0.071+0.1+1.65 (5)式中:1 叠合梁端截面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截

    48、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2);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2);各键槽的根部截面面积(图7)之和,按后浇键槽根部截面和预制键槽根部截面分别计算,并取二者的较小值,单位为平方毫米(mm2);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包括叠合层内的纵向钢筋,单位为平方毫米(mm2)。b)地震设计状况 =0.041+0.06+1.65 (6)标引序号说明:1后浇节点区;2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预制梁;4预制键槽根部截面;5后浇键槽根部截面。图7 叠合梁端受剪承载力计算参数示意 DB 64/T 19142023

    49、 14 8.2.3 在地震设计状况下,预制柱底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当预制柱受压时:=0.8+1.65 (7)式中: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取绝对值进行计算,单位为牛当预制柱受拉时:=1.65 1 ()2 (8)8.2.4 施工阶段的叠合梁应根据支撑情况计算预制部分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在使用阶段,应按全截面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在计算中,正弯矩区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叠合层取用;负弯矩区段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按计算截面受压区的实际情况取用。8.2.5 当叠合梁符合 GB 50010 的各项构造要求时,其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20+0

    50、.85 0 (9)式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叠合层和预制构件中的较低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2);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2);、0 分别为叠合梁宽度和有效高度,单位为毫米(mm);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2);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单位为毫米(mm)。构造设计 8.3.1 采用叠合梁时,楼板一般采用叠合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梁、板的后浇层一起浇筑。当板的总厚度小于梁的后浇层厚度时,为增加梁的后浇层厚度,可采用凹口截面预制叠合梁,具体要求见 JGJ 1。也可以采用其他截面形式,如倒 T 形或花篮梁的形式。8.3.2


    注意事项

    本文(DB64 T 1914-202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