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备案号: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DB63DB63DB63DB63/T 3321999草地蝗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1999-04-28 发布1999-06-01 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DB63/T 3321999I前言本规程依据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主要参照由农业部、青海省颁发的测报规程,并结合青海的实际制订了本规程。本规程系首次发布。本规程由青海省草原总站提出本规程由青海省畜牧厅归口本规程由青海省草原总站负责起草本规程起草人:王薇娟DB63/T 33219991草地蝗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青海省草地蝗虫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的预测预报及测报准确
2、率的评定。本规程适用于省内优势种草地蝗虫的预测预报。2对象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红翅皱膝蝗、李槌角蝗、白边痂蝗、毛足棒角蝗、短星翅蝗、轮纹痂蝗。3内容蝗虫发生期、发生量、为害程度和牧草损失预测。4观察点和样地的设立选定有代表性的样地和观察点,观察点趋于自然状态,样方周围设立10m宽的保护行。在不同草地类型或生境中(45个)选择10hm2草地作为定位观察样地。5测报方法5.1发生期预测采用经验预测法。由于蝗虫一年只发生一代,各地可依据有关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列出当地优势种蝗虫3龄盛期出现的时间,在一般年份(无异常气候影响)中,可按此经验数值进行3龄期预测。(经验值见下表)蝗虫发育阶段记载单
3、位:月5.2发生量预报采用有效基数预测法,根据当年秋季蝗虫的有效基数、生殖力、存活率预测翌年蝗虫的发生量。在发生量的预测中,关键是要查清当年的秋季成虫基数。调查方法是在定点观察样地内用0.25m2的方框取样器取样,每一样地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或平行线取样法随机抽查30个样方记载成虫基数,具体见公式(1)。种类孵化期羽化期产孵期最早最盛最早最盛最早毛足棒角蝗4/中下5/中6/中6/下7/中蚁蝗4/下 5/上5/下6/下7/中7/下李氏大足蝗4/中5/中下6/下7/中7/中下白边痂蝗5/上6/上中7/上7/下 8/上8/上轮纹异痂蝗7/中红翅雏膝蝗5/下6/上中7/上7/下 8/上狭翅雏蝗6/中7
4、/中上8/上9/上小翅雏蝗6/下7/中下8/上9/上DB63/T 33219992fP=P0e.m+f.r.(1-M)(1)P繁殖数即翌年发生数量P0当年秋季调查的成虫基数E每头雌虫产卵数(全省小型种平均为2537.5粒,中型种平均为5477粒。)fm+f雌虫比率(全省平均为49%)r虫产卵率(全省平均为90%)M是蝗虫由卵发育至成虫整个历期的总死亡率(全省平均为58%)5.3为害损失预测5.3.1为害损失的预测采用采食量推算法和样方对照法。采食量推算法在蝗虫轻度为害区,把采食总量视为牧草损失量,按公式(2)计算。Q=CMMer(2)Q单位面积蝗虫为害造成的牧草损失量C蝗虫每日每头采食量(我省
5、小型混生种为0.056g,中型混生种为0.154g)M为害面积Me单位面积上的蝗虫数量r蝗虫为害时间(我省为60天)5.3.2样方对照法在蝗虫中度、重度为害区,采用样方对照法计算,按公式(3)计算。Q=(3)Q单位面积上蝗虫造成的牧草损失量X1非为害区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X2为害区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n样方数(n)30)6测报质量的评定是对防治适期、发生程度、发生面积,预测准确率的评定,以预报数和实测数比较,计算预报误差和预报准确率(见下表)。预报准确率计算标准项目预报标准率(%)10090807060504020100C 误土级短期00.511.01.52中期01.522.5长期0.5122.5
6、3M 误%短期95中期95长期95Q 误天短期012345中期0123456长期1234567X1X2nnDB63/T 332199936.1发生适期预报误差,按公式(4)计算Q误=Qyu-Qs(4)Qyu预测的防治适期Qs实际的防治适期6.2发生程度预报误差,按公式(5)计算C误=Cyu-Cs(5)Cyu预测的发生程度(级)Cs实测的发生程度(级)为害程度级别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结合全省实践经验,利用极限等差法划分出蝗虫的为害等级,定为7级。1级 生态平衡级:4头/m22级 极轻为害级:524头/m23级 轻度为害级:2559头/m24级 中度为害级:6094头/m25级 重度为害级:95129头/m26级 极重度为害级:130164头/m27级 猖獗为害级:164头/m26.2发生面积预报误差,按公式(6)计算M误=l00(6)Myu预报的发生面积Ns实际的发生面积6.3多次预报后,进行预报成功率计算H(%)=100H预报成功率R预报成功次数T预报总次数MyuMsM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