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备案号: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DB63/T 1881994青海省荞麦品种观察记载规范1994-12-07 发布1995-01-01 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63/T 1881994I前言本标准提出单位: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本标准起草单位: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从义、罗新青、周绪邦、代实、王志远。DB63/T 18819941青海省荞麦品种观察记载规范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荞麦品种名称、来源、记载项目及标准。本规范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荞麦育种、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
2、对品种观察记载。2类型苦莽(鞑旦荞)、甜荞(栽培养麦)、野荞。3引用标准GB551185粮食、油料粗蛋白质测定方法GB551285粮食、油料粗脂肪测定方法GB551485粮食、油料淀粉测定方法GB35438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4品种名称及来源4.1品种名称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4.2种名或变种名称4.3品种来源5植物学特征记载项目和标准5.1观察地点及要求见附录5.2生育期5.2.1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月、日表示,下同)。5.2.2出苗期:全田出苗植株有 50的子叶展开的日期。5.2.3现蕾期:全田 50的植株现蕾的日期。5.2.4开花始期:全田 3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
3、。5.2.5开花盛期:全田 75的植株均有一朵或一朵以上的花开放的日期。5.2.6成熟期:全田植株籽实有三分之二呈观该品种正常成熟色泽的日期。5.3生育天数及积温5.3.1播种至出苗的天数及0、5、10的积温。5.3.2出苗至现蕾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5.3.3现蕾至始花的天数及期闰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5.3.4始花至盛花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5.3.5盛花至成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5.3.6出苗至成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5.3.7播种至成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5.4熟性DB63
4、/T 188199425.4.1早熟:90 天以下。5.4.2中熟:90110 天。5.4.3晚熟:111 天以上。5.5形态特征:随机取有代表性的植株 2030 株定株观察或考种(其中数量性状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5.5.1苗5.5.1.1子叶形状:子叶完全展开后观察,一般分心脏形、椭圆形和圆形三种。5.5.1.2子叶色泽:子叶完全展开后观察,一般分红、绿、红绿三种。5.5.1.3心叶色泽:心叶伸出而未展开时观察,一般分绿、红绿和黄绿三种。5.5.1.4真叶色泽:在真叶完全展开时观察,一般分绿、浅绿和红绿三种。5.5.1.5幼苗色泽:指子叶完全展开后的幼苗,一般分红、绿两种。5.5.2植株5
5、.5.2.1茎色:现蕾期观察,一般分红、绿和浅红三种。5.5.2.2茎节数:指主茎节间数,成熟期观测,分三种。少:10节以下;中:1114节;多:15节以上。5.5.2.3第二节间长度:成熟期测量。即第一真叶与第二真叶之间的主茎节间长度(厘米),分三种。短:4厘米以下;中:4.16厘米;长:6.1厘米以上。5.5.2.4主茎分枝数(一级分枝):成熟考种时记载着生在主茎上的分枝数,少三种。(苦荞记分枝层次,即只记主茎分枝。)少:2.0个以下;中:2.14.0个;多:4.1个以上。5.5.2.5分枝高度:主茎第一分枝距地面的高度(厘米)。5.5.2.6二级分枝数:成熟考种时记载着生在主茎分枝(即一
6、级分枝)上的分枝数。个别三级分枝单记或记在二级分枝内。5.5.2.7株高:成熟期测定从地面至主茎顶端或分枝最长顶端的高度(厘米),分三种。矮:90厘米以下;中:90.1120.0厘米;高:120.1厘米以上。5.5.2.8茎粗:成熟期测定第一真叶处茎节之下的主茎直径(厘米)。5.5.2.9株型:分松散与紧凑两种类型。盛花期观察。紧凑型;主茎明显,分枝少而不发达;松散型:主茎不明显,分枝发达散开。5.5.3叶5.5.3.1叶片数:盛花期记载主茎叶数,分三种。少:15片以下;中:15.120.0片;多:20.1片以上。5.5.3.2叶形:盛花期观察记载主茎最大叶片,分戟形、心脏形和急尖形三种。5.
7、5.3.3叶色:盛花期观察记载主茎最大叶片,分深绿或浅绿两种。DB63/T 188199435.5.3.4叶缘色:盛花期观察记载主茎最大叶片,分红、绿两种。5.5.3.5成熟期叶色:成熟期观察记载,分黄、棕、红三种。5.5.3.6叶长:盛花期测量(主茎)最大叶由叶基至叶尖的长度(厘米),分三种。短:4.0厘米以下;中:4.16.0厘米;长:6.1厘米以上。5.5.3.7叶宽:盛花期测量(主茎)最大叶最宽处的宽度(厘米),分三种。窄:3.5厘米以下;中:3.65厘米;宽:5.1厘米以上。5.5.3.8叶柄长度:盛花期测量主茎最大叶之叶柄长度(厘米)。5.5.3.9叶柄色泽:盛花期观察主茎最大叶之
8、叶柄色泽,分绿、红和浅红三种。5.5.4花5.5.4.1花色:盛花期观察记载花朵开放后颜色,分红、白、绿、粉红和白绿五种。5.5.4.2聚散花序长度:盛花期后测定花序顶端至花序基部的长度(厘米),分三种。短:3厘米以下;中3.14厘米;长:4.1厘米以上。5.5.4.3花序籽粒数:考种时统计每个花序的籽粒数。5.5.5种子5.5.5.1种皮色泽:荞麦种子的基本色泽分黑、棕、褐、麻、灰等。5.5.5.2种子形状:一般分三棱形、圆锥形(桃形)、不规则形、菱形、长尖形等。5.5.5.3棱翅:分宽、窄、无(圆)三种。5.5.5.4粒型:分长型和宽型两种。长型:种子基部至种子顶端大于两个棱脊之间的宽度;
9、宽型:种子基部至种子顶端小于两个棱脊之间的宽度。5.6经济性状5.6.1单株产量:考种时测定单株籽粒重量(克株)。5.6.2千粒重:按 GB354383 规定的方法测定。5.6.3单株结实粒数:考种时测定单株结实粒数。5.6.4籽粒容重:将符合规定水分和净度检验后的籽粒用 6171 型容重器测定(克升),重复测定,允许误差不超过 3 克升,求平均值。5.6.5生物学产量:成熟测定单株籽实和茎、枝、叶、花序、主要根系等保留物的总干重(克株)。5.6.6经济系数:按下式计算经济系数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1)5.7品质性状5.7.1粗蛋白质:按 GB551185 规定的方法测定。5.7.2粗脂肪:按
10、GB5511285 规定的方法测定。5.7.3淀粉:按 GB551485 规定的方法测定。5.7.4出粉率:注明测定方法,测定单位,以百分率表示。6生物学特性观测项目及标准6.1耐寒性:在 0左右低温后观测受冻植株数,统计受冻株率。DB63/T 188199446.1.1冻害率:指受冻害的植株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6.1.2冻害程度:分四级。S1:个别叶片受冻;S2:二分之一左右叶片受冻;S3:全部叶片不同程度受冻;S4:全株受冻,趋向死亡。6.1.3冻害指数:按下式计算冻害指数123412344SSSS 调查总株数100 (2)6.2抗旱性:在一般干旱条件下,晴天下午 23 点观察,强弱二级
11、。弱:植株叶片萎蔫;强:植株叶片不萎蔫。6.3抗倒伏性:在生长期间,遇风雨等不利条件后观察,分强、中、弱三级。强:植株直立;中:植株倾斜;弱:植株匍匐。6.4落粒性:分轻、重两级。成熟时在田间拨出植株震动有落粒者为重,无落粒者为轻。6.5其它抗性:耐盐碱、耐湿、耐阴冷、耐高温、耐雨涝等特性,按各品种的具体表现描述。6.6抗病性6.6.1叶斑病:记载发生时问,受害株率及被害指数。分三级。无到徵感:03;轻感:3.15;高感:5.17。其计算公式如下:发病率 调查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3)病情指数()病级 该级病叶数最高病级 调查总叶数100(4)6.6.2芥麦钩翅蛾:根据观察据实记载。DB63
12、/T 18819945附录A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补充件)A.1观察地点必须设置在主要种植地区的市、县、乡(镇)、村、社(队)。A.2观察时间起止年、月、日。A.3观察地点主要生态因素海拔高度(M)。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终期及积温;5初终期及积温;10初终期及积温。年降水量(毫米)。无霜期(天)。土壤类型土种和质地。地区类型。A.4主要栽培措施A.4.1施肥水平:单位面积施有机肥及化肥、微量元素的品种和有效成分。A.4.2土壤肥力指标:用全氮(N)、全磷(P)、全钾()、有机质(),碱解氮(Nppm)、速效磷(P2O5ppm)、速效钾(K2Oppm)表示。A.4.3耕作、播种和田间管理主要措施:A.4.4防治病虫草害技术要点,如施药时间(或作物生育期)、数量、方式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