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备案号: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DB63/T 0631990马铃薯高原号1990-12-19 发布1991-01-01 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DB63/T 0631990I前言本标准提出单位: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本标准起草人:谢连美王龙骧DB63/T 06319901马铃薯高原号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对高原4号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特征以及经济性状等给予了描述,对其栽培技术要点、生产能力、适宜种植地区作了说明。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农技、生产单位、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2引用标
2、准GB1.187 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青Q/NY1286 青海省马铃薯品种观察记载标准。青Q/NY3688 青海省编写六大作物品种标准的一般规定。3技术内容3.1品种来源1962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利用母本多籽白(29220),父本米拉(Mira,通过有性杂交,实生繁殖后代单系培育,至1968年育成。原代号552,定名高原4号,属solanum tuberosum ssptuberosum。1978年8月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合格证号0014。3.2特征特性3.2.1植株性状半光生幼芽尖端较钝呈黄绿色,茸毛多;基部为圆形,紫红色。幼苗直立、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
3、,生长势强。株高8010厘米,茎粗2.10.3厘米,茎横断面呈三棱形,茎翼明显为直状,茎绿色并在叶柄节处分布少量紫色素斑,分枝4.50.5个,常在主茎中、上部位。叶绿色、中等大、叶面光亮,叶缘平展,复叶大呈椭圆形,长324厘米;顶小叶呈倒卵形顶端尖锐、基部为中间形,侧小叶4.50.5对,互生或对生,排列紧密,次生小叶数1.50.5个,托叶镰刀形。3.2.2花果性状聚伞花序,有721朵花,排列紧密形似绣球。花蕾椭圆形、浅绿色,总花梗长9.750.55厘米,花柄节粉红色,萼片黄绿色、披针形。花冠白色、直径3.90.2厘米、花瓣尖白色、基部黄绿色,上有黄绿色的星形色轮。雌蕊花柱长,柱头三分裂为浅绿色
4、,子房横断面浅黄绿色。雄蕊黄色,一般五枚,整齐地排列在子房周围呈圆柱形。花粉量中等,孕性中等,能形成少数天然浆果,果呈圆形、直径2.00.5厘米、绿色,每果种子数15041粒。3.2.3薯块性状薯块大、圆形,表皮较粗糙,黄皮黄肉。芽眼较深,每薯有122个。芽眉直形,脐部深0.450.05厘米,结薯集中、整齐,休眠期较长,达9510天,休眠强度大。3.2.4经济性状整薯播种的单株产量901114克,薯块数8.55.0个,单薯重106.017.6克,切块播种的单株产量884.0205.0克,薯块数7.53.0个,单薯重117.8724.32。薯块淀粉含量(18.162.64)%,空心率低于2%,蒸
5、食味香,淀粉粒粗,含水适中,适作蒸食及加工为淀粉的食品。3.2.5生育期DB63/T 06319902播种期至出苗期32天,期间5积温385;出苗期至现蕾期45天,期间5积温377.6,现蕾期至成熟期65天,期间5积温1332.3。生育期110天,期间5积温1709.9;全生育期142天,期间5积温2094.9。3.2.6抗逆性薯块耐贮藏,长达半年以上。植株耐早、耐寒、耐盐碱;雹打后易发茎叶,耐涝性差。3.2.7抗病虫害性中抗晚疫病,不抗环腐病和卷叶病。3.3栽培技术要点宜选用麦茬和排水性好、肥沃的轻壤上,及时秋耕、翻透、翻匀、翻细、深度达25厘米以上,旱地要配合秋施肥。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8
6、0%,一般亩施家粪4立方米,化肥纯氮913.9公斤,五氧化二磷2.63.7公斤,氧化钾9.312.5公斤。播种期:水地4月中、下旬,浅山4月下旬至5月上旬,脑山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前对种薯进行春化处理。每亩播种量:整薯200公斤,切薯成块150公斤。播种方法:水地实行宽窄行、宽行7080厘米,窄行3040厘米,播幅100120厘米,株距2025厘米,亩保苗32003500株;浅山实行等行距栽培,行距6570厘米,株距2530厘米,亩保苗35003700株,脑山采用穴播法,每穴播23块,每块间隔10厘米左右,行距8090厘米,穴距3545厘米,亩保苗2000穴。播种深度;水地1215厘米,
7、浅山15厘米,脑山1013厘米。及时精细田管,苗齐除头草、松土,隔1520天除二草,现蕾初期施纯氮2.64公斤。川水生育期内浇水12次。3.4收获和贮藏适时收获,取掉泥土下窖,贮藏期窖温稳定在,秋末冬初适当开通气孔。4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2000公斤以上。1970年贵德县尕让大队第五生产队种植6亩,亩产2210公斤;1972年湟中县多巴村种植亩,亩产2200公斤。该品种适应性广,宜在我省海拔18002800米,年均温27.9、年降水量260590毫米的农业区水、旱地种植;并在甘肃、宁夏推广,为全国马铃薯主要认定品种之一,1982年面积达45万亩。DB63/T 06319903附录A(补充件)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A.1地点西宁市莫家泉湾青海省农林科学院A.2时间19831990年A.3主要生态因素海拔2295.2米,年降水量3741毫米,年均温4.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3月21日至28日,终日11月18日至21日,期间积温2743.3;稳定5初1日4月2日至30日,终日10月1日至2日,期间积温2307.5。无霜期120140天。土壤类型栗钙土、土种黄麻土、质地粉砂壤土。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1.1772、全氮0.1054、全磷0.02542、全钾1.6779,碱解氮37.2ppm、速效磷24ppm、速效钾181.3ppm。地区属湟水流域灌区,灌溉条件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