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5.020.20CCS B 39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7762023金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lid and liquid spawn production of Naemateliaaurantialba2023-12-22 发布2024-01-22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1/T 17762023I目 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生产条件.25生产要求.36贮存.57生产档案.5附录 A(资料性)常用母种培养基及其配方.6附录 B(资料性)常用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及其配
2、方.7附录 C(资料性)金耳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8附录 D(资料性)常用液体二级菌种培养基及其配方.9附录 E(资料性)常用液体三级菌种培养基及其配方.10参考文献.11DB61/T 17762023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柞水县科技开发中心、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陕西中科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洛市商州区润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柞水
3、县小岭镇金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峻志、贺雪莲、戴璐、乔婷、路鹏鹏、霍文严、祁鹏、张黎光、刘愚、胡苏莹、王周平、张伟兵、雷丽、李雪君、罗大鹏、黄国灿、陈凯、孟少杰、刘磊、陆博、李坤先、李小虎、赵亚琳、李正森。本文件由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电话:029-82357089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76号邮编:710043DB61/T 177620231金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金耳菌种生产中生产条件、生产要求、贮存和生产档案的要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
4、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7282006食用菌术语GB 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NY/T 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8462010食用菌菌种检验规程3术语和定义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Bandoni&M.Zang)millanes&wedin担子菌亚门,银耳纲,银耳目,耳包革科,耳包革属真菌,也称黄白银耳、黄木耳、脑耳、黄金银耳。3.2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
5、Willd.)Fr.担子菌亚门,伞菌纲,红菇目,韧革菌科,韧革菌属真菌,是金耳生长发育的共生菌。3.3金耳菌种Naematelia aurantialba culture生长在适宜基质上具有结实性的金耳菌丝体和毛韧革菌菌丝体的混合培养物。3.4母种stock culture具有结实性的金耳和毛韧革菌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一级种。来源:GB/T 127282006,2.5.7,有修改DB61/T 1776202323.5原种mother spawn由母种繁殖的菌丝体固体纯培养物,也称二级种。来源:GB/T 127282006,2.5.8,有修改3.6栽培种spawn由原种繁殖的菌丝体固体纯培养物,
6、也称三级种。来源:GB/T 127282006,2.5.9,有修改3.7液体二级菌种secondary liquid spawn由母种移植到液体培养基中繁殖的菌丝体纯培养物。3.8液体三级菌种tertiary liquid spawn由液体二级菌种移植到液体培养基中繁殖的菌丝体纯培养物。3.9原基primordium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尚未成熟的米白色或淡黄色金耳幼子实体。3.10有效菌种effective strains能够形成健康子实体的菌种。4生产条件4.1技术人员应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4.2生产环境要求应符合NY/T 5282010中4.2的规定。4.3厂房设置和布局4.3
7、.1固体菌种厂房应符合NY/T 5282010中4.3的规定。4.3.2液体菌种厂房4.3.2.1应设有原料库、配料室、灭菌室、无菌接种室、液体菌种培养室、菌种检验室。DB61/T 1776202334.3.2.2厂房地面、墙壁和天花板应能防水、防腐蚀、防渗漏、防滑、易清洗、防潮、防霉、有排水系统。门窗应设置防蚊蝇纱网。车间应配备送、排风系统。4.3.2.3液体二级菌种培养室、液体三级菌种培养室应符合 GB 50073 的要求。4.4设施、设备4.4.1固体菌种应符合NY/T 5282010中4.4的规定。4.4.2液体菌种应配备称量用具、发酵罐、液体菌种接种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净化工作台、恒
8、温摇床、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压力容器等的安装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4.5种源按照NY/T 5282010中4.5的规定执行。5生产要求5.1母种生产5.1.1容器应符合NY/T 5282010中4.7.1.2的规定。5.1.2培养基的配制5.1.2.1常用母种培养基及配方见附录 A,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NY/T 5282010 中 4.7.2 的规定。将制备好的培养基用试管分装,装液量为试管的 1/51/4,管口保持干净。5.1.2.2121 灭菌 30 min。灭菌结束,降温至 50 60 后,将试管摆放为斜面。5.1.2.3随机抽取母种培养基总数的 3%5%,置于 28 35 恒温条件培养
9、48 h,无菌落长出。5.1.3接种应按照NY/T 5282010中4.7.7的规定执行。5.1.4培养温度控制在18 21,避光培养10 d15 d。培养基表面形成直径大于1 cm、无黄斑、无绒毛的原基。5.2原种、栽培种生产5.2.1容器应符合NY/T 5282010 中4.7.1.3和4.7.1.4的规定。5.2.2培养基的配制所用原材料应符合NY/T 5282010 中4.7.2的规定。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见附录B。装料量控制在袋(瓶)的1/2即可,121 灭菌120 min。DB61/T 1776202345.2.3接种原种袋(瓶)和栽培种袋(瓶)灭菌、冷却后,将菌丝体和子实体块同
10、时转接至培养袋(瓶)中。消毒和接种应符合NY/T 5282010中4.7.7的规定。5.2.4培养5.2.4.1原种培养温度 18 21,避光培养 28 d35 d。培养基表面形成无黄斑、无绒毛的原基后即为有效菌种,可用于生产栽培种。5.2.4.2栽培种培养温度 18 21,避光培养 35 d42 d。培养基表面形成无黄斑、无绒毛的原基后即为有效菌种,可用于生产。5.2.5检查分别在第4 d5 d、第15 d17 d、第25 d30 d逐袋(瓶)检查,并及时剔除未萌发、已污染、分泌黄水、不分化、生长不良的菌袋(瓶)。5.3液体菌种生产5.3.1工艺流程见附录C。5.3.2液体二级菌种5.3.2
11、.1容器耐高温的玻璃三角瓶、棉塞或硅胶塞。5.3.2.2培养基的制备所用原材料应符合NY/T 5282010 中4.7.2的规定。培养基配方见附录D。5.3.2.3接种和培养取有效母种培养基和组织块接入液体二级菌种培养基中,20 静置培养24 h后,以转速150 r/min180 r/min震荡培养7 d。5.3.2.4观察每日观察生长状态。菌丝球应呈橘黄色和米白色,发酵液应澄清透明、无异味。摇瓶静置1 min后,菌丝球体积占液体培养基总体积的4/5以上时,即可结束培养。5.3.2.5检查发酵结束后,抽取样品,按照NY/T 18462010中的4.2、4.3和4.4检验。5.3.3液体三级菌种
12、5.3.3.1空消发酵罐121 灭菌30 min。5.3.3.2培养基DB61/T 177620235所用原材料应符合NY/T 5282010 中4.7.2的规定。培养基配方见附录E。5.3.3.3投料与定容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材料搅拌均匀,倒入或用泵抽入发酵罐中,加水定容至所需体积。5.3.3.4发酵罐实消0.1 Mpa0.12 Mpa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温度达到121 124,保持时间50 min70 min。灭菌结束将培养基降温至21 23。5.3.3.5接种把液体二级菌种接入发酵罐,接种量的体积比为0.82。5.3.3.6培养培养温度18 21,发酵起始pH 6.2pH 6.4,搅拌转速1
13、50 r/min160 r/min,罐压0.02 MPa,培养时间4 d8 d。5.3.3.7检查培养3 d后每天取样,按照NY/T 18462010中的4.2、4.3和4.4检验。6贮存固体菌种 4 6 避光贮存且不超过15 d。液体菌种培养好后应立即使用。7生产档案应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DB61/T 177620236AA附录A(资料性)常用母种培养基及其配方A.1PDA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20 g,加水定容至 1000 mL。A.2CPDA 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磷酸二
14、氢钾 2 g,硫酸镁 0.5 g,琼脂 20 g,加水定容至 1000 mL。DB61/T 177620237BB附录B(资料性)常用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及其配方B.1配方 1阔叶树木屑 85%,麸皮 12%,豆粕 2%,生石膏 1%,水分 58%60%,pH 6pH 6.5。B.2配方 2阔叶树木屑 58%,棉籽壳 25%,麸皮 15%,生石膏 1%,蔗糖 1%,水分 58%60%,pH 6pH 6.5。DB61/T 177620238CC附录C(资料性)金耳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图 C.1 金耳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发酵培养金耳液体二级菌种金耳母种培养基制备、灭菌、冷却金耳液体三级菌种发酵罐的准
15、备接种培养接种液体二级菌种培养基DB61/T 177620239DD附录D(资料性)常用液体二级菌种培养基及其配方D.1配方 1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蛋白胨 3 g,加水定容至 1000 mL,pH 6pH 6.2。D.2配方 2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豆粕2.5 g,酵母浸粉2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 g,加水定容至1000 mL,pH 6pH 6.2。DB61/T 1776202310附 录 E(资料性)常用液体三级菌种培养基及其配方E.1配方 1黄豆粉 5.6 g,小麦粉 5.6 g,红糖 5 g,葡萄糖 5 g,磷酸二氢钾 2 g,硫酸镁 1 g,加水定容至 1000mL,pH 6pH 6.2。DB61/T 1776202311参 考 文 献1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 62 号令)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