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3.160 CCS A 00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16302022 政务公开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affairs openness 2022-12-07 发布 2023-01-07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1/T 1630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评估原则.1 5 评估主体.1 6 评估内容.2 7 评估流程.2 8 结果应用.3 附录 A(资料性)政务公开评估总流程.4 附录 B(资料性)政务公开评估
2、方法与工具.5 附录 C(资料性)政务公开评估指标基本框架.6 DB61/T 1630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正观政务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陕西中认信安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首花、杨帆、张敏、裴庆祺、闫育芸、刘景伟、张赏雪、孙骞、张勇、马立川、亓泽瑜、孙蕊刚、王玉婷 本文件由陕西省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TC61003)负责
3、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正观政务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话:029-8831955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茶张路1号省信息化中心19层 邮编:710065 DB61/T 16302022 1 政务公开评估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政务公开评估原则、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流程及结果应用。本文件适用于政务公开工作自评估、第三方机构及主管部门开展的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政务公开 government affairs openness 行政机关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
4、,加强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平台建设、数据开放,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3.2 政务公开评估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affairs openness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政府信息公开、解读回应参与、服务公开、平台建设、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进行分析、评价、形成结论的活动。4 评估原则 政务公开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a)全面客观。政务公开评估须真实、准确、客观。覆盖线上线下,实现公开渠道、公开事项、公开内容的全覆盖;b)科学量化。应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设定量化评定标准;c)最小影响。采用专业设备对政务公开载体进行
5、检测,应确保政务公开载体稳定运行。5 评估主体 5.1 应明确开展评估工作的主体,根据评估任务,组建评估团队,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包括评估组组长和成员、拟聘请的咨询专家、合作机构等。DB61/T 16302022 2 5.2 评估主体应为评估工作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信息收集渠道、测评分析工具、专业知识储备等必备的资源保障。6 评估内容 政务公开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b)解读回应参与:政策解读、舆情回应和公众参与;c)服务公开:政务服务清单公开、办事指南公开和服务评价公开;d)平台建设: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和政府公报;e)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组织保障、制
6、度建设、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和主管部门考核。7 评估流程 7.1 总流程 政务公开评估分为评估准备、评估指标设计和评估实施三个阶段。政务公开评估总流程见附录A。7.2 评估准备 7.2.1 组建评估团队 应按照本文件5.1的要求组建评估团队。7.2.2 分析评估背景 明确评估的目标、意义,分析受评对象政务公开现状。7.2.3 确定评估范围 基于受评对象的职能,确定受评对象和评估内容。7.2.4 明确评估依据 包括政务公开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主管部门要求等。7.2.5 选择评估方法与工具 根据评估指标要求选择适宜的评估方法与工具。政务公开评估方法与工具见附录 B。7.2.6 制定评
7、估工作计划 制定评估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结果等。7.2.7 编制评估方案 根据本文件7.2.1至7.2.6的内容,编制评估方案。DB61/T 16302022 3 7.3 评估指标设计 7.3.1 设计要求 评估指标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评估指标设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指标设计的合理性;b)评估指标设计应充分反映政务公开的工作内容、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c)评估指标设计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可邀请专家进行评审;d)应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得分权重。7.3.2 基本框架 政务公开评估指标基本框架见附录C。根据评估实际需要,应进一步细化评估指标内容。7
8、.4 评估实施 7.4.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过程应符合以下要求:a)使用同一指标平行测试,确保赋值标准一致;b)采集时间进度应保持一致,保证数据的波动最小化;c)采集过程应如实填写评估记录,获取并留存证据;d)采集过程应予以监督,保证过程可控、结果真实。7.4.2 审核验证 数据采集完成后,采取分组检查和组间交叉检查同步、随机抽查和全面核查并行的方式,审核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7.4.3 统计分析 使用评估工具,汇总、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形成数据结论。7.4.4 报告编制 编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至少包括受评对象政务公开工作数据结论、整体评价、问题与优势、对策建议。评估报告输出应通
9、过评审并留存相关记录。8 结果应用 8.1 政务公开评估结果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发布会等渠道向社会公开。8.2 受评对象应对评估结果进行研判,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制定持续改进措施,指导政务公开工作的完善与提高。8.3 政务公开评估结果可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DB61/T 16302022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政务公开评估总流程 政务公开评估分为评估准备、评估指标设计、评估实施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内容见图A.1。图A.1 政务公开评估总流程 DB61/T 16302022 5 B B 附 录 B(资料性)政务公开评估方法与工具 B.1 政务公开评估方法 政务公开评
10、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a)模拟仿真法。模拟用户进行信息公开申请、互动回应渠道和公开平台体验,测试渠道的可用性,答复的及时性和规范性;b)信息检索法。按照政务公开载体栏目设置或使用站内搜索功能,进行信息检索,评估信息公开情况;c)设备检测法。采用专业设备对政务公开载体开展首页可用性、信息安全等专项检测;d)监管考核法。主管部门对受评对象日常工作落实、参加会议情况等进行考核;e)问卷调查法。编制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评估;B.2 政务公开评估工具 政务公开评估工具包括网站群监管平台和辅助工具等。评估工具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a)评估工具应具备全面的已知系统技术性核查与检测能力;b)评估工具
11、应及时更新;c)使用评估工具不应对受评对象造成影响;d)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B.2.1 网站群监管平台 网站群监管平台是针对政务公开载体的检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a)统一的检测规则;b)证据可追溯;c)有防作弊的措施和降低误报的软件设计。B.2.2 辅助工具 辅助工具包括但不限于:a)评估实施所适宜的数据采集终端;b)评估文件化信息存储所需的介质;c)数据采集所需的取证工具,如录像软件、截图工具等;d)其他辅助工具,如评估指标库、政策文件库、漏洞库等。DB61/T 16302022 6 C C 附 录 C(资料性)政务公开评估指标基本框架 根据评估实际需要,制定评估指标
12、基本框架(见表C.1),细化评估指标内容。表C.1 政务公开评估指标基本框架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主动公开 会议公开、决策预公开、政策文件公开、执行公开、机构职能信息公开、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政府信息公开 依申请公开 流程规范、栏目设置、申请渠道、答复情况、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政策解读 解读形式、解读内容、解读时效 舆情回应 回应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回应渠道 解读回应参与 公众参与 政务咨询类、调查征集类 政务服务清单公开 政务服务清单发布情况 办事指南公开 办事指南基本信息、内容准确度、表格样表提供情况 服务公开 服务评价公开 服务评价渠道公开、服务评价情况公开 政府网站 常态化监管、内容保障机制建设、政府网站功能建设、安全防护管理政务新媒体 常态化监管、开设及运维情况 平台建设 政府公报 管理情况、建设情况 组织保障 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目标责任考核、业务培训 制度建设 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情况 组织、指导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制度建设与 组织保障 主管部门考核 政务公开日常工作落实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