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4 T 0305-2023 高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pdf

    • 资源ID:1548207       资源大小:5.19M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4 T 0305-2023 高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pdf

    1、1ICS 91.060.10CCS A 1254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54/T 03052023高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2023-11-15 发布2023-12-15 实施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DB 54/T0305-2023I前言根据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 2022 年第二批推荐性地方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建筑设计;5 结构设计;6 外围护系统设计;7 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8 内装

    2、修系统设计;9 生产、施工与验收。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为了提高本规程的编制质量和水平,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意见或建议资料寄送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首体南路 9 号主语国际 2 号楼,邮政编码:100048)。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西藏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参编单位:西藏大学同济大学西藏自治区标准化研究所西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

    3、督检验所林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拉萨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DB 54/T0305-2023II江苏启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藏易和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配建筑产业(江苏)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高志强熊峰贡桑卓玛郁银泉段朝霞蒋航军许晶次仁卓嘎冉明明肖军磊王赞赵勇索朗白姆孙文婧高晓明沈焱沈雷钱伟葛琪刘烨金健伊健康李源李莉斯斯朗拥宗戴明周立军刘岗杨鸿飞杨静平亚克何波徐良好赵栋樊红燕谢敏捷苏海花主要审查人员:赵中宇廖俊涛朱文革朱爱萍马涛李伟兴张显来石维彬王志富DB 54/T0305-2023III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4建筑设计.44.1一般规定.44.2标准化设计.44.3平面和空间.54.4立面和

    4、外墙.65 结构系统设计.75.1一般规定.75.2框架结构.85.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15.4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135.5楼盖设计.156 外围护系统设计.176.1一般规定.176.2外墙设计.176.3幕墙设计.196.4屋面设计.207 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227.1一般规定.227.2给水排水.227.3供暖、通风和空调.237.4电气和智能化.248内装修系统设计.268.1一般规定.268.2隔墙与墙面系统.268.3楼地面系统.278.4吊顶系统.278.5厨房、卫生间.289生产、施工与验收.299.1一般规定.299.2构件生产.299.3施工安装.309.4质量

    5、验收.32附录 A模块化混凝土结构.34本标准用词说明.39引用标准名录.40DB 54/T0305-2023IV条文说明.41DB 54/T0305-2023V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 and Symbols.23Basic Requirements.34Architectural Design.44.1General Requirements.44.2Standardized Design.44.3Plan and Space.54.4Facade and Facade Panel.65Structural System Design.75.1

    6、General Requirements.75.2Frame Structure.85.3Shear Wall Structure.115.4Precast Concrete Wall Panel Structure.135.5Slab Design.156Envelope System Design.176.1General Requirements.176.2Facade Panel Design.176.3Curtain Wall Design.196.4Roofing System Design.207Facility and Pipeline System Design.227.1G

    7、eneral Requirements.227.2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227.3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237.4Electric and Intelligent.248Interior Decoration System Design.268.1General Requirements.268.2Patition and Wall System.268.3Floor System.278.4Ceiling System.278.5Kitchen and Bathroom.289Production,Co

    8、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299.1General Requirements.299.2Componets Production.299.3Construction and Erection.309.4Quality Acceptance.32Appendix AConcrete Modular Structure.34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39List of Quoted Standards.40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1DB 54/T0305-202311总则1.0.1为规范西

    9、藏自治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设,做到适用、安全、经济、绿色、美观,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西藏自治区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下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与验收。1.0.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技术应用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的规定。DB 54/T0305-202322术语2.0.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with concrete structure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2.0.2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 precast concrete wall panel structure全

    10、部或部分墙体采用预制混凝土墙板通过可靠连接装配而成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2.0.3模块化混凝土结构concrete modular structure将结构模块在现场通过可靠连接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2.0.4结构模块structure modular unit以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箱式空间体,是组成模块化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单元。2.0.5 移动式预制构件生产方式 mobile production method of 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在施工现场或周边的临时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就近生产制造工程项目所需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DB 54/T030

    11、5-202333基本规定3.0.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协同结构、外围护、设备与管线、内装修等四大系统,并应以工业化建造的思维统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实现全过程的协调。3.0.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进行技术策划。技术策划应以高质量、高效率、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为目标,对设计方案、技术体系选型、设计技术实施方案、生产和施工方案等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设计方案应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建筑体型及立面风格设计应与周边已有建筑风貌相协调,建筑空间布局应符合当地民俗习惯。2技术体系选型应满足安全性能、耐久性能、适用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的要求,并应兼顾生产、运输和施

    12、工的可行性要求。3设计技术实施方案应包括四大系统中各类部品部件及连接的选型,以及部品部件的集成设计方案。4应结合西藏自治区气候和产业布局条件、运输半径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部品部件的生产方式,并应结合部品部件的规格尺寸、连接方式和集成程度等技术配置对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出要求。5施工安装策划应根据设计技术实施方案,确定施工组织方案、关键施工技术方案、机具设备的选择方案、质量保障方案等。6应根据项目的成本目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实施的重要环节进行经济性分析,并应提出具体指标和控制要求。3.0.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因地制宜选用低碳节能、绿色环保

    13、的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3.0.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全装修,内装修系统应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一体化设计建造。3.0.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宜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系统,并应与结构、外围护、设备与管线、内装修等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3.0.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DB 54/T0305-202344建筑设计4.1一般规定4.1.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并应与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文化习俗相契合,建筑风貌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4.1.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统筹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

    14、智能化、内装修及其他专业进行集成设计。4.1.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有关规定。4.1.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隔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有关规定。4.1.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475 和地方标准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DB 54/T 0275 等的有关规定。4.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地

    15、下室、屋面、外墙、室内等的防水性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4.1.7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位于气候严寒、寒冷地区时,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节点构造应满足防寒、防风的要求;位于气候温和地区时,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节点构造应满足湿季自然通风的要求。4.2标准化设计4.2.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原则,部品部件、功能模块等应在模数协调的统一框架内进行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 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主体的开间与进深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 2nM、3nM(n 为自然数)。2建筑的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 nM。3建筑内部使

    16、用空间和装修尺寸宜采用基本模数或分模数 M/2、M/5。4梁、柱、墙等部件的截面尺寸宜采用分模数 M/2。5装配式隔墙、整体收纳和管井等单元模块化部品或集成化部品宜采用基本模数,也可插入分模数 M/2 或 M/5 进行调整。4.2.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宜采用中心定位法与界面定位法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对于部DB 54/T0305-20235件的水平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部件的竖向定位和部品的定位宜采用界面定位法。4.2.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采用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模块组合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块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建立不同层级模块,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进行组合设计。2基本功

    17、能模块应由标准化的部品部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成,应根据不同功能建立模块,并满足功能性和通用性的要求。3模块应进行精细化设计,应系列化、标准化,同系列模块应具备一定的逻辑衍生关系,并预留统一的标准化接口。4.2.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楼梯、电梯、厨房、卫生间、公共管井等功能模块宜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标准化、系列化设计。4.2.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在模数协调的基础上优化部件部品尺寸,减少种类,并应满足设计、生产和安装的尺寸协调要求,提高标准化程度。4.2.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部品部件应采用标准化接口。4.3平面和空间4.3.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综合考虑建筑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日照要求和常年主导风向、地形

    18、地势等因素确定建筑的合理布局。4.3.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平面形状宜规则平整,其凹凸变化及长宽比例宜满足结构对质量、刚度均匀性的要求。4.3.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采用灵活可变的大空间布局方式。4.3.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公用设备与公用管线应集中布置,设备管井宜结合公共交通核心筒集中设置。4.3.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门窗洞口宜规整有序、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剪力墙结构中不应开设转角窗。4.3.6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宜南北向布置,南向宜开大窗,并宜采用双层窗。4.3.7装配式混凝土民居建筑的设计应与所在地区的建筑传统风貌和生活习惯相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民居建筑的高度宜为 12 层。2民居建筑的

    19、功能空间设计应符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合理布局、动静分区、居寝分离,空间尺寸宜满足藏式家具布局的要求。3民居建筑的院落宜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合理布局。DB 54/T0305-202364.4立面和外墙4.4.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根据建筑功能、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及装修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层高及净高尺寸。4.4.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宜通过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光影变化等,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4.4.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立面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外墙、阳台、女儿墙、檐口、门窗楣等围护构件及装饰构件宜采用标准化预制构件,实现装饰造型与外装修一体化。4.4.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立面宜采用装

    20、饰混凝土、涂料、面砖、石材等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4.4.5预制外墙的面砖和石材饰面宜在工厂采用反打技术或其他预制工艺完成。当使用装饰混凝土饰面时,设计人员应在构件生产前先确认构件样品的表面颜色、质感、图案等要求。4.4.6严寒地区建筑的外门应设置门斗;寒冷地区建筑面向冬季主导风向的外门应设置门斗或双层外门,其他外门宜设置门斗或采取其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4.4.7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采用藏式风格时,建筑体量和建筑色彩、造型元素等宜遵循传统藏式建筑的比例关系和风格特点。4.4.8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外墙采用收分墙体时,收分角度宜为 38,并宜采用外装修构造措施实现收分。4.4.9装配式混凝土低层民居建

    21、筑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民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及村容村貌相协调。2民居建筑外立面材质可选用与传统材料石材、木材、生土相仿、相协调的现代材料,立面主色调宜为白色。当建筑外立面采用模网喷浆或者抹灰做法时,宜结合抹灰层形成传统风格的手抓纹饰面。3民居建筑外立面的勒脚、腰线、窗套、檐口、屋顶等要素应符合藏区各地的传统建筑风貌,宜采用工厂生产的标准化装饰构件。4门窗应体现当地特色。入户门宜采用藏式木门或藏式铁门;外窗宜配黑色窗套;窗饰宜选用藏式传统窗饰。DB 54/T0305-202375 结构系统设计5.1一般规定5.1.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本章未作规定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凝

    22、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等标准的有关规定。5.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选择连接可靠、施工可行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结构类型和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 5.1.2 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中的规定采用;2四层及以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宜采用模块化混凝土结构,模块化混凝土结构的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表 5.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7 度8 度(0.20g)8 度(0.30g)装

    23、配整体式框架结构50403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1201008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13010090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1007060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24(6 层)21(5 层)18(4 层)模块化混凝土结构18(5 层)15(4 层)15(4 层)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括号中数据为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和模块化混凝土结构的最大适用层数;2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3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4当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和模块化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接缝或竖向接缝采用干式连接时,表中最大适用高度降低 3m

    24、,层数降低 1 层。5.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最大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5.1.3 的数值。表 5.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7 度8 度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4.03.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6.05.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7.06.0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6.05.0DB 54/T0305-20238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3.02.5模块化混凝土结构3.02.55.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应采用竖向不规则的形体。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5.1.5丙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现行

    25、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 的有关规定。其他抗震设防类别和特殊场地类别下的建筑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中对抗震措施进行调整的规定。5.1.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等不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当采用本标准及国家现行标准中未规定的结构类型时,应进行专项论证。5.1.7高层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26、当设置地下室时,宜采用现浇混凝土。2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应采用现浇混凝土;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的电梯井筒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3框架结构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5.1.8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持久设计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2对地震设计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3对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预制构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有关规定。5.1.9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和模块化混凝土结构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 1/120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27、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 1/120。5.1.10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和模块化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时,多遇地震下的结构阻尼比取 0.040.05,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结构阻尼比取 0.04。5.2框架结构5.2.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当房屋高度不大于 12m 或层数不超过 3 层时,也可采用机械连接。5.2.2预制柱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DB 54/T0305-202391矩形柱截面边长不宜小于 400mm,圆形截面柱直径不宜小于 450mm,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 1.5 倍

    28、。2柱纵向受力钢筋在柱底连接时,柱箍筋加密区(图 5.2.2-1)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区域长度与 500mm 之和;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方式时,套筒或搭接段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或搭接段顶部不应大于 50mm。图 5.2.2-1 预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Lg灌浆套筒长度3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大直径、少根数的配筋方案,其直径不宜小于 20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且不应大于 400mm。4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梁柱外边缘距离不宜小于50mm。5框架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根据梁柱相对位置进行合理排布。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可集中于四角配置且宜对称布置(图 5.2.2-2

    29、),柱中可设置纵向辅助钢筋且直径不宜小于12mm 和箍筋直径;当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不计入纵向辅助钢筋时,纵向辅助钢筋可不伸入框架节点。图 5.2.2-2 预制柱四角集中配筋示意1纵向受力钢筋;2拉筋;3箍筋;4纵向辅助钢筋5.2.3叠合梁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叠合梁截面尺寸应满足计算要求,并应满足梁柱节点内钢筋排布的要求。2叠合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宜单排布置,且不应超过两排;第二排钢筋根数不宜超过梁箍筋肢数。3当采用锚固板锚固时,钢筋净间距不宜小于 4d,且不应小于 1.5d;当采用弯折锚固且柱两端梁截面同高时,伸入框架柱钢筋的净间

    30、距不宜小于 2.5d。5.2.4叠合梁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且箍筋弯钩部分宜设置在预制梁中(图 5.2.4a)。2采用组合封闭箍筋形式时(图 5.2.4b),开口箍筋上方应做成 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d 为箍筋直径);现场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宜一端做成135弯钩一端做成 90弯钩,并在钢筋就位后弯折成 135,叠合层高度应满足弯钩弯折后平直段长度要求;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DB 54/T0305-202310(a)整体封闭箍筋(b)组合封闭箍筋图 5.2.4 叠合梁箍筋形式1梁

    31、下部纵向受力钢筋;2拉筋;3梁腹纵筋;4箍筋帽5.2.5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后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框架中间层节点,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采取直线锚固形式,当直锚不满足时,宜采锚固板锚固或 90弯钩锚固(图 5.2.5-1),锚固板或 90弯钩与柱外侧纵筋之间的净距不宜大于 50mm;梁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核心区。(a)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板锚固(b)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 90弯钩锚固图 5.2.5-1 中间层中节点梁纵向钢筋构造1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2梁上部纵

    32、向受力钢筋2对框架顶层中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应符合本条第 1 款规定。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直线锚固;当梁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锚固板锚固(图 5.2.5-2)。图 5.2.5-2 顶层中节点柱纵向钢筋构造1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2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3柱纵向受力钢筋3 对框架顶层端节点,柱宜伸出屋面并将柱纵向受力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图 5.2.5-3),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锚固板的锚固方式,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0.6labE,且不应小于 500mm。伸出段内应配置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d/4(d 为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应大于5d(d 为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且不

    33、应大于 100mm;梁纵向受力钢筋应锚固在后浇节点区内。图 5.2.5-3 顶层端节点柱纵向钢筋构造1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2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3柱纵向受力钢筋4 对框架顶层端节点,当框架梁高度 hb 与框架柱高度 hc 的比值不小于 2/3,且不大于3/2 时,梁、柱纵筋受力钢筋可采用锚固板分别在节点内锚固,并应配置水平加强封闭箍筋与竖向倒 U 型插筋(图 5.2.5-4);节点对角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节点受剪承载力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图 5.2.5-4 顶层端节点柱纵向钢筋构造1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2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3柱纵向受力钢筋DB

    34、54/T0305-2023115.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5.3.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沿纵横两个方向均匀布置剪力墙。2剪力墙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应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3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5.3.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平面确定预制剪力墙和后浇连接段的布置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厚度不宜小于 200mm,宜为 50mm 的整数倍。后浇段宽度宜为 50mm 的整数倍。2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尺寸应结合建筑开间、层高等进行设计;宽度方向宜以 1 个或 2个功能空间的尺寸作为墙板的标志尺寸,且不宜大于 7.2m;高度方向尺寸应以

    35、建筑层高作为墙板的标志尺寸。3剪力墙开洞时,洞口边墙体尺寸应满足后浇段尺寸和带洞口预制剪力墙尺寸的要求。开洞剪力墙宜一体预制。带洞口预制剪力墙的洞口宜居中设置,洞口两侧墙板宽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 400mm;洞口上方预制梁的高度不宜小于 250mm。5.3.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外墙宜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板,预制夹心保温墙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叶墙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厚度不宜小于 60mm,且不应大于 100mm。2外叶墙板表面宜采用清水混凝土、涂料等饰面做法,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外悬挑条带或竖肋;当设置外悬挑条带或竖肋时,凹进处外叶墙板净截面尺寸不宜小于 40mm

    36、,凸出或悬挑尺寸不宜大于 100mm。3保温层材料宜采用挤塑聚苯板,厚度不宜小于 30mm 且不宜大于 120mm;当有可靠经验时,也可选用其他类型的保温材料。4内叶墙板应按照预制剪力墙设计。5内外叶墙板间的拉结件可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不锈钢材料,可采用弹性计算方法设计。5.3.4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应采用整体式接缝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缝位置宜设置在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区域或构造边缘构件区域,边缘构件内的配筋和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11 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 的有关规定。2预制剪力墙端部外伸水平分布钢筋应采用环形封闭钢筋形式,接缝处水

    37、平分布钢筋应采用附加环形连接钢筋进行连接,搭接长度可取为 0.6labE(图 5.3.4-1)。接缝处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不宜小于 14mm,应采用 I 级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连接,接头百分率可DB 54/T0305-202312为 100%。附加环形连接钢筋可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计算,计入的体积配箍率与总体积配箍率比值,对约束边缘构件不应大于 30%,对构造边缘构件不应大于 50%。图 5.3.4-1 边缘构件接缝处水平分布钢筋连接示意1附加环形封闭钢筋;2预留 U 型钢筋;3预留长 U 型钢筋5.3.5预制剪力墙底部水平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接缝处后浇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

    38、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时,接缝高度宜为 20mm,并应采用灌浆料填实。2叠合式剪力墙水平接缝高度不宜小于 50mm,接缝处现浇混凝土应浇筑密实。5.3.6 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钢筋搭接等连接技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应逐根连接。2预制剪力墙的竖向分布钢筋,当仅部分连接时(图 5.3.6),被连接的同侧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600mm,且在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设计和分布钢筋配筋率计算中不应计入不连接的分布钢筋;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不应小于 6mm。图 5.3.6预制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示意1不连接的竖

    39、向分布钢筋;2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3连接接头5.3.7预制剪力墙窗洞下墙体宜按填充墙设计,宜在墙体中间设置轻质填充材料(图 5.3.7),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填充材料距墙边和边缘构件区分别不宜小于 200mm 和 100mm。2底边应设置不少于两道水平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 150mm。3顶边应设置不少于两根洞边加强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4中间部位应设置构造钢筋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5mm,间距不宜大于 150mm,构造钢筋伸入洞口两侧边缘构件内长度不宜小于 15d 和 100mm 的较大值。5洞口尺寸大于等于 1.5m 时,预制剪力墙板底部宜设置抗剪钢筋;

    40、抗剪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1.0m。DB 54/T0305-202313图 5.3.7 外墙窗下墙构造示意图1-上部水平钢筋;2-水平构造钢筋;3-底部水平钢筋5.4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5.4.1丙类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抗震等级,设防烈度为 8 度时取为三级,设防烈度 7 度时取为四级。5.4.2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应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且纵横向承重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承重墙间距不应超过表 5.4.2 中的要求。表 5.4.2 横墙间距(m)屋盖形式7 度8 度现浇楼盖1511叠合楼盖1511全预制楼盖1195.4.3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的整体计算与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进行多遇地震作用

    41、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状态,计算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法。2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楼盖可按实际做法采用刚性楼盖或弹性楼盖假定。3结构分析模型中,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接缝应按实际构造和受力特性进行模拟。结构弹塑性分析可按竖向接缝将墙板划分为单独的计算单元,竖向接缝连接节点可简化为铰接点。DB 54/T0305-2023145.4.4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验算,墙板构件、水平接缝和竖向接缝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对水平接缝还应进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并应满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5.4.5预制墙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墙板

    42、截面厚度不应小于 140mm;对于外墙板尚不宜小于层高的 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宜小于层高的 1/20;对于内墙板尚不宜小于层高的 1/30,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宜小于层高的 1/25。2预制墙板的轴压比,三级时不应大于 0.15,四级时不应大于 0.2;轴压比计算时,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 C40 时,按 C40 计算。3预制墙板应配置双排双向分布钢筋网。预制墙板中水平及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 0.15%;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300mm。5.4.6预制墙板水平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缝厚度宜为 20mm,接缝应采用坐浆或者灌浆料填实。2接缝处

    43、应设置连接节点,连接节点可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螺栓连接等形式,连接节点间距不宜大于 1m;连接节点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采用各种连接节点时,连接钢筋或预埋件应在墙板中可靠锚固,锚固区域内混凝土应采取加强措施。5.4.7纵横墙交接处及楼层相邻承重墙板之间可采用水平锚环灌浆连接、钢丝绳套连接、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连接节点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5.4.8预制墙板应在水平或竖向尺寸大于 800mm 的洞口边、一字墙墙体端部、竖缝连接处设置暗柱,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暗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且不宜小于 200mm,截面宽度同墙厚。2暗柱内应配置纵向受力

    44、钢筋、箍筋,暗柱的纵向钢筋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满足表 5.4.8 的要求;箍筋可采用封闭箍的形式或拉筋形式。3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预制墙板,暗柱内的箍筋可采用拉筋代替,拉筋配置直径和布置方式应满足表 5.4.8 的要求。表 5.4.8 暗柱的配筋要求抗震等级底层其它层纵筋最小量箍筋拉筋纵筋最小量箍筋拉筋最小直径最大间距 最小直径布置方式最小直径最大间距 最小直径布置方式三级41261508逐根41062008逐根四级41062008隔一布一4862508隔一布一5.4.9当房屋层数大于 3 层时,或当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应在屋面设置封闭的后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

    45、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相关规定。DB 54/T0305-2023155.5楼盖设计5.5.1楼盖可采用叠合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全预制楼板;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可采用平板预制底板、带桁架预制底板、带肋预制底板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预应力混凝土双 T板等;全预制楼板可采用预制实心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预应力混凝土双 T 板等;并符合下列规定:1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宜采用叠合楼盖或钢筋桁架楼承板;当房屋层数不大于 3层时,可采用全预制楼板。2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屋面层和平面受力复杂的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或钢筋桁架楼承板,当采用叠合楼板时,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100mm,

    46、且后浇层内应采用双向通长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3当保温或隔声要求较高时,可采用集成结构、保温、隔声的一体化产品。5.5.2楼板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区格长宽比不大于 2 时,宜按双向板设计;区格长宽比大于 2 时宜按单向板设计。2当按单向板设计并设置接缝时,宜采用密拼式分离接缝。3当按双向板设计并设置接缝时,宜采用整体接缝。5.5.3当房屋层数不大于 3 层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全预制楼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全预制楼板在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 60mm,当墙厚不能满足搁置长度要求时可设置挑

    47、耳;板端后浇混凝土接缝宽度不宜小于 50mm,接缝内应配置连续的通长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2当板端伸出锚固钢筋时,两侧伸出的锚固钢筋应互相可靠连接,并应与支承墙伸出的钢筋、板端接缝内设置的通长钢筋拉接。3当板端不伸出锚固钢筋时,应沿板跨方向布置连系钢筋,连系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 600mm;连系钢筋应与两侧预制板可靠连接,并应与支承墙伸出的钢筋、板端接缝内设置的通长钢筋拉结。5.5.4叠合楼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钢筋混凝土预制底板厚度不应小于 60m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厚度不应小于40mm,后浇

    48、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60mm。2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DB 54/T0305-2023161)当采用后浇带形式整体接缝时(图 5.5.4a),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mm;预制底板板侧外伸钢筋末端应设置 135弯钩,弯钩钢筋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5d(d 为钢筋直径),钢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0la。图 5.5.4a后浇带形式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1接缝顺缝板底纵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2)当采用密拼式整体接缝时(图 5.5.4b),预制底板宜采用带桁架预制底板。后浇混凝土叠

    49、合层厚度不应小于带桁架预制底板厚度的 1.3 倍,且不应小于 75mm。预制底板板侧第一道钢筋桁架中心距离板边尺寸不应大于叠合楼板厚度,且不应大于 200mm,第一道与第二道钢筋桁架中心距离不应大于 2 倍叠合楼板厚度,且不应大于 400mm;接缝处应设置垂直于接缝的搭接钢筋,搭接钢筋总受拉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预制底板纵向钢筋总受拉承载力,直径不应小于 8mm,且不应大于 14mm,接缝处搭接钢筋与预制底板纵向钢筋的搭接长度自第一道钢筋桁下弦钢筋起算,且不应小于 1.6la;垂直于搭接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内不宜少于 2 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 250m

    50、m。图 5.5.4b密拼式整体接缝构造示意1带桁架预制底板;2后浇叠合层;3钢筋桁架;4接缝处搭接钢筋;5横向分布钢筋5.5.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楼盖宜不布置或少布置次梁;当布置次梁时,次梁与主梁宜采用铰接连接。DB 54/T0305-2023176 外围护系统设计6.1一般规定6.1.1外围护系统应根据西藏自治区的气候条件、建筑使用功能、建筑造型、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等要求进行系统选型,宜选择装配式外墙、幕墙类外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成技术与集成产品。6.1.2外围护系统的构造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当采用轻型屋架时,轻型屋架与屋面板的支承构造节点。2外围护系统的连接及外门窗洞口等构造节点。3阳


    注意事项

    本文(DB54 T 0305-2023 高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pdf)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