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90.010.30CCS P 3354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54/T 02682022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2022-10-06 发布2022-11-06 实施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DB 54/T 02682022I目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3 基本规定.54 地震作用与验算.65 性能化设计.146 消能减震建筑基本规定.177 消能器的技术性能.198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259 消能减震加固设计.3010 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3211 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3612 隔震结构基本规定.4013 隔震支座技术性能.4214 隔震
2、层设计.4415 多、高层隔震结构设计.4816 多层隔震砌体与石结构建筑设计.5117 既有建筑隔震加固.5318 隔震部件施工、验收与维护.57附录A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60附录B各种类型隔震支座尺寸及力学性能.62附:条文说明.73DB 54/T 02682022II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 and symbols.23General requirements.54Earthquake action and seismic checking for structures.65Performance-based design.146Gene
3、ral regulations of energy dissipation buildings.177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198Energy dissipation design for buildings.259Energy dissipation design for retrofit of existing building.3010Connecting and details of energy dissipations parts.3211Construction,quality accept
4、ance and maintenanc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3612General requirements of isolated building.4013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ion bearings.4214Design of isolation layer.4415Multi-story and tall buildings.4816Multi-story masonry and stone building.5117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for retrofit of
5、existing buildings.5318Construction,quality acceptance and maintenance of isolation parts.57Appendix AFormula for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complex mode.60Appendix BDimension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arious types of isolationbearings.62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73DB 54/T 02682022II
6、I前言为深入贯彻实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44号,提高西藏自治区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藏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由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对西藏自治区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标准DB XX/TXXXX-XXXX进行编制。本规程是在总结近些年国内外消能减震、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和最新科研成果基础上,广泛征求业内人员意见,并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
7、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及现行协会标准建筑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T/CECS 547等编制而成的。本规程共有18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与验算;性能化设计;消能减震建筑基本规定;消能器的技术性能;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消能减震加固设计;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隔震结构基本规定;隔震支座技术性能;隔震层设计;多、高层隔震结构设计;多层隔震砌体与石结构建筑;既有建筑隔震加固;隔震建筑施工、验收与维护。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西藏大学参编单位:拉萨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程橡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8、西藏震宇减震科技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东南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昌都市建筑勘察设计院西藏山南市建筑规划设计院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藏正信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金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鑫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阿里象雄建筑勘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藏远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融海运通抗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DB 54/T 02682022IV主要起草人:薛彦涛蒙乃庆索朗白姆李澈王兵宋秀芬伊建康李进明杨方圆周腾飞管育才李莉斯斯朗拥宗王慧琳王小军刘岗封士杰李林郑建军李
9、红王月红陈丙瑞范永扬董铁忠王继张军龙张志强尹凌峰张根凤高志伟宗永臣金建立何强肖永建易峰王泽方苏勇军任明燕李红艳张金忠赵跃刘明培李涛涛何乾胜张文生谷广宇梁知非胡冰邓定元熊伟成张威杨涛宁响亮陈健俞海敏审查人员:周云吴宏磊熊世树张耀康扎西央宗熊华章杨晓鑫朱文革DB 54/T 026820221建筑工程隔震与减震技术规程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以预防为主的防震减灾方针,使建筑物采用消能减震、隔震技术后,提高建筑安全性,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西藏自治区新建建筑工程和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工程采用消能减震、隔震技术
10、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1.0.3采用本规程设计的消能减震建筑、隔震建筑,其基本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多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设防地震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罕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同时,当遭受罕遇地震时,消能部件及连接无损坏发生,消能器应能正常发挥消能作用,隔震装置及连接应发挥隔震作用,不发生危及上部建筑的安全破坏。1.0.4当建筑有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1.0.5消能减震建筑、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西藏自治区现行有关
11、标准的规定。DB 54/T 026820222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消能器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也称阻尼器,通过内部材料或构件的摩擦、弹塑性滞回变形或黏(弹)性滞回变形等方式来耗散或吸收能量的装置。包括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复合型消能器。2.1.2消能减震结构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设置消能器的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消能部件。2.1.3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displacement dependence damper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相关的消能器,主要包括金属消能器、屈曲约束支撑和摩擦消能
12、器。2.1.4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velocity dependence damper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主要为黏滞阻尼器(墙)和黏弹性消能器。2.1.5金属消能器 metal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metallic yielding damper)由各种不同特性金属材料元件或构件制成,利用金属元件或构件抵抗地震作用中发生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2.1.6铅黏弹性消能器 lead visco-elasticity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铅黏弹性消能器主要由黏弹性材料、铅和钢材组成,其中黏弹性材料和铅为耗能
13、材料,钢材为非消能元件,为耗能能力与消能器两端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有关的消能器。2.1.7摩擦消能器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由钢元件或构件、摩擦片和预压螺栓等组成,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或构件间相对位移时产生摩擦做功而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2.1.8屈曲约束支撑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由核心单元、外约束单元等组成,利用核心单元抵抗地震作用中发生拉、压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分为承载型屈曲约束支撑、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等。2.1.9黏滞消能器 viscous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vis
14、cous damper)由缸体、活塞杆、活塞、黏滞材料等部分组成,利用活塞在黏滞介质中运动,产生与活塞运动速度相关的阻尼力,耗散地震输入结构中能量的减震装置。2.1.10黏弹性消能器 visco-elastic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viscoelastic damper)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或圆(方形或矩形)钢筒等组成,利用粘弹性材料间产生的剪切或拉压滞回变形来耗散能量的减震装置2.1.11消能部件 energy dissipation part由消能器和支撑或连接消能器构件组成的部分。2.1.12附加阻尼比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消
15、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器附加给主体结构的有效阻尼比。2.1.13附加刚度 additional stiffness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刚度。2.1.14设计位移 design displacement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两端发生的最大相对变形值。2.1.15设计速度 design velocity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两端受到的最大相对速度值。DB 54/T 0268202232.1.16极限位移 ultimate disp
16、lacement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具有的大于设计位移的两端相对变形能力。2.1.17极限速度 ultimate velocity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可以承受的大于设计速度的两端相对速度值。2.1.18隔震建筑 isolated building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隔震房屋和隔震结构的定义与此相同。2.1.19隔震层 isolation layer设置在被隔震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
17、的全部隔震装置的总称。包括全部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抗拉装置、附属装置及相关的支承或连接构件。2.1.20上部结构 super-structure above the isolation layer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上的部分。2.1.21下部结构 sub-structure below the isolation layer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下的部分,不包括基础。2.1.22等效阻尼比 equivalent damping ratio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耗散的能量相对应的阻尼比。2.1.23等效刚度 equ
18、ivalent stiffness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相对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某特定水平位移,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承受的荷载与相应位移的比值。其值可取荷载位移曲线在对应位移点的割线刚度。2.1.24阻尼装置 damping device设置在隔震层的吸收并耗散地震输入能量而使隔震层振动位移反应衰减的装置。2.1.25橡胶隔震支座 laminated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在地震区,用于房屋、桥梁或其他结构隔震的橡胶支座,包括天然橡胶支座LNR、铅芯橡胶支座LRB、高阻尼橡胶支座HDR。2.1.26弹性滑板隔震支座 elastic slide bearing由弹性材料与
19、摩擦滑板组成的隔震支座。2.1.27摩擦摆隔震支座 friction pendulum system具有特定形状的固体块在弧面板中摩擦摆动的隔震支座,通过滑动界面摩擦消耗地震能量。2.1.28天然橡胶隔震支座 linear natural rubber bearing支座中的弹性材料为天然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2.1.29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lead rubber bearing支座中含有铅芯的橡胶隔震支座2.1.30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支座中的弹性材料为高阻尼橡胶的橡胶隔震支座DB 54/T 0268202242.2符号2.2.1结构参数syF
20、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剪力;iT消能减震结构的第 i 阶振型周期;消能减震结构总阻尼比;1主体结构阻尼比;结构自振频率;SYu设置消能部件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位移;d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e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p弹塑性位移角限值;2.2.2消能器参数jC第 j 个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阻尼系数;dF消能器在相应位移下的抗力(阻尼力);bK支撑构件沿消能方向的刚度;cjW第 j 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u沿消能方向消能器两端相对位移;pyu位移型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DB 54/T 0268202253基本规定3.1.1消能
21、减震、隔震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并进行抗震设计。3.1.2既有建筑采用本规程加固时,应根据后续工作年限分为三类:后续工作年限为 30 年以内(含30 年)的建筑,简称 A 类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 30 年以上 40 年以内(含 40 年)的建筑,简称 B 类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 40 年以上 50 年以内(含 50 年)的建筑,简称 C 类建筑。3.1.3消能器、隔震装置的经济使用寿命应与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或后续工作年限匹配,达到免维护使用周期或经历设防烈度以上的地震后,应全面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确定剩余使用年限或进行
22、替换。3.1.4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应根据设防烈度、抗震设防分类、年限和结构类型等,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 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3.1.5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作为消能减震、隔震减震的场地,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应选择危险地段。3.1.6消能减震、隔震建筑的结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关于规则性的相关规定。3.1.7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和非结构构件抗震设
23、计规范JGJ339 中关于非结构构件相关规定。DB 54/T 0268202264地震作用与验算4.1一般规定4.1.1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和消能部件共同承担。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48度和9度时的长悬臂或大跨度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1.2计
24、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 4.1.2 采用。表 4.1.2 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0.5屋面积灰荷载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藏书库、档案库0.8其它民用建筑0.5起重机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0.3软钩吊车不计入注:硬钩吊车的吊重较大时,组合值系数应按实际情况采用。4.1.3消能减震、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计算模型应包括隔震支座、消能部件的力学参数,宜采用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2当结构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隔
25、震支座、消能器处于线性工作状态时,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3当结构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隔震支座、消能器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时,可将隔震支座、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也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4当主体结构进人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5消能减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隔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6度设防非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4.1.4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当取 3 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分析法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 7 组及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
26、可取时程分析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4.1.5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和合成,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 2/3。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 20%。弹性时程分析时,DB 54/T 026820227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65%,不应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13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80%,不应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
27、法计算结果的 120%。地震波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 4.1.5 采用。表 4.1.5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2)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0.05g0.10g0.15g0.20g0.30g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设防地震50100150200300400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620极罕遇地震16032046060084010804.1.6多遇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状及参数应按图 4.1.6a 取,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按图 4.1.6b 取:地震影响系数;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衰减指数;阻尼调整系数;Tg设计特征周期;T结构自振
28、周期图 4.1.6a5%阻尼比的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地震影响系数;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衰减指数;阻尼调整系数;Tg设计特征周期;T结构自振周期图 4.1.6b5%的阻尼比的设防、罕遇和极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DB 54/T 0268202284.1.7当建筑结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 0.05 时,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63.0/()05.0(9.0(4.1.7-1)式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阻尼比。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计算:)6.108.0/()05.0(0.1(4.1.7-2)式中: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
29、0.55 时,应取 0.55。4.1.8场地特征周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有关规定确定,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时,场地特征周期应分别增加 0.05s 和 0.10s。4.1.9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 4.1.9 采用。表 4.1.9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地震影响7度8度9度0.10g0.15g0.20g0.30g多遇地震0.080.120.160.240.32设防地震0.230.340.450.680.9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4.1.10采用消能减震或隔震进行抗震加
30、固时,A 类、B 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分别按 0.8、0.9 系数折减。4.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4.2.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1结构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ijijjjiGXF(i=1,2,n,j=1,2,m)(4.2.1-1)式中:jiF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j相应于 j 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 4.1.64.1.9 条确定;jiX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jj 振型的参与系数。2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周期之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
31、确定:)1(22jjEkSS(4.2.1-2)式中:Ek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DB 54/T 026820229jSj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j第 j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非比例阻尼影响系数。4.2.2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1j 振型 i 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ijitjjxjiGXF(i=1,2,n,j=1,2,m)(4.2.2-1)ijitjjyjiGYF(i=1,2,n,j=1,2,m)(4.2.2-2)iji2itjjtjiGrF
32、(i=1,2,n,j=1,2,m)(4.2.2-3)式中:xjiF、yjiF分别为 j 振型 i 层的x方向、y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tjiFj 振型 i 层的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jiX、jiY分别为 j 振型 i 层质心在x方向、y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jij 振型 i 层的相对扭转角;iri 层转动半径,可取 i 层绕质心的转动惯量除以该层质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tj计入扭转的 j 振型的参与系数。2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效应,可按下列公式确定:kjjkmkmjEkSSS11 (4.2.2-4)kjkjjkjkj2k2jkjkjkjjk11)4()()(1)(TTT2222225.
33、1TTTTTT148(4.2.2-5)式中:EkS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扭转效应;kjSS、分别为 j、k 振型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取前915个振型;kj、分别为 j、k 振型的阻尼比;jkj 振型与 k 振型的耦联系数;Tk 振型与 j 振型的自振周期比。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耦联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定:22)85.0(yxEkSSS(4.2.2-6)或22)85.0(xyEkSSS(4.2.2-7)式中:xS、yS 分别为 x 向、y 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按式(4.2.2-4)计算的扭转效应。4.2.3隔震结构采用复振型分析反应谱法计算时,按本规程附录 A 第 A.0.1 条和 A
34、.0.2 条采用。消能减震结构阻尼比小于 20%,消能器在主体结构竖向分布均匀时,可采用实振型分析反应谱法计算,按本规程附录 A 第 A.0.3 条的规定执行。DB 54/T 02682022104.2.4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最小水平多遇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nEkijj iVG(4.2.4-1)式中:EkiV第 i 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2.3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jG 第 j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表 4.2.4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项次类别7度8度9度1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
35、.5s的结构0.016(0.024)0.032(0.048)0.0642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12(0.018)0.024(0.036)0.048注:1、基本周期介于 3.5s 和 5s 之间的结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 4.2.4 项次 1 中数值的(9.5-T1)/6 倍(T1为结构计算方向的基本周期);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4.3竖向地震作用计算4.3.19 度时的高层结构,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 4.3.1-1 确定。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 1.
36、5。eqvmaxEvkGF(4.3.1-1)EvkjjiiviFHGHGF(4.3.1-2)式中:EvkFs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viF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maxv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eqG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kN)。4.3.2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 24m 屋架结构的竖向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 4.3.2 采用。表 4.3.2竖向多遇地震作用系数结构类型烈度、场地类别平板型网架、钢屋架80.08(0.12)0.10(0.15)
37、90.150.20钢筋混凝土屋架80.13(0.19)0.13(0.19)90.250.25注:括号中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加速度为 0.30g 的地区。DB 54/T 02682022114.3.3长悬臂构件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 度和 9 度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10%和 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 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15%。4.3.4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其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可采用本规程第 4.1.6 条、第 4.1.7 条、第 4.1.8 条、第 4.1.9 条规定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
38、 65%。4.4截面抗震验算4.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wkwwEvkEvEhkEhGEGSSSSS(4.4.1)式中: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等;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3,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EvEh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4.4.1采用;w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5;GES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可按本章4.1.2条采用,但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Ehk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EvkS竖
39、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wkS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注:本规程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表 4.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地震作用EhEv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1.40.0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0.01.4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1.40.5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0.51.44.4.2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RERS/(4.4.2)式中: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4.4.2采用;R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DB 54/
40、T 0268202212表 4.4.2非消能子结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材料结构构件受力状态RE钢柱、梁、支撑、节点板件、螺栓、焊缝强度0.75柱、支撑稳定0.80砌体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的抗震受剪0.9其它抗震墙受剪1.0混凝土梁受弯0.75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偏压0.75轴压比不小于0.15的柱偏压0.80抗震墙偏压0.85各类构件受剪、偏拉0.854.4.3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 1.0。4.5抗震变形验算4.5.1表 4.5.1 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huee(4.5.1)式中:e
41、u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计算时应计入扭转变形,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截面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e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h计算楼层层高。表 4.5.1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隔震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e 钢筋混凝土框架1/550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框架核心筒、板柱抗震墙1/800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钢筋混凝土框支层1/1000多、高层钢结构1/2504.5.2消能减震结构、隔震结构隔震层的上部结构最大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满足式(4.5.2)要求。hupp(4.5.2)式中:pu弹塑性层间位移;计算时,可扣除非受力结构变形;p弹塑性
42、层间位移角限值;h结构中薄弱层楼层高度。4.5.3消能减震结构、隔震结构隔震层的上部结构罕遇地震下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表 4.5.3-1采用。DB 54/T 0268202213表 4.5.3-1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标准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p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501/601/120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框架-核心筒1/1001/1401/250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板柱-抗震墙结构1/1201/1101/200多、高层钢结构1/501/601/100DB 54/T 02682022145性能化设计5.1基本设计方法5.1.1消能减震结构、隔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43、时,应结合建筑实际需求选择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并采取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的措施。5.1.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 A、B、C、D 四个等级,结构抗震性能分为 1、2、3、4、5 五个水准(表 5.1.2),每个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水准下的结构性能水准相对应。表 5.1.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地震水准性能目标ABCD多遇地震1111设防地震1234罕遇地震24455.1.3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下表进行宏观判别。表 5.1.3 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态性能水准宏观损坏程度损坏部位继续使用可能性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普通水平构件1基本完好(含完好)无损坏无损坏无损坏不需修理即
44、可继续使用2轻微损坏无损坏无损坏轻微损坏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3轻度损坏无损坏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一般修理后可继续使用4中度损坏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修复后可继续使用5比较严重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比较严重损坏需排险加固5.1.4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REEvkEvEhkEhGEG/RSSS(5.1.4-1)式中: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N);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S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2第 2 性能水准的结
45、构,关键构件抗震承载力应符合式(5.1.4-1)的规定;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5.1.4-1)的规定,其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式(5.1.4-2)、(5.1.4-3)的规定;普通水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5.1.4-2)的规定,其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式(5.1.4-4)的规定:kEvkEhkGE4.0RSSS(5.1.4-2)kEvkEhkGE4.0RSSS(5.1.4-3)kEvkEhkGE4.0RSSS(5.1.4-4)DB 54/T 0268202215式中:R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R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对钢筋混凝
46、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钢筋的超强系数1.25。3 第 3性能水准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式(5.1.4-1)的规定,其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式(5.1.4-2)、(5.1.4-3)的规定;部分普通水平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其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式(5.1.4-2)的规定;结构薄弱部位的层间位移角应符合本规程的相关规定。4 第 4 性能水准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式(5.1.4-2)、(5.1.4-3)的规定;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式(5.1.4-2)、(5.1.4-3)的规定
47、;较多的普通水平构件进入屈服阶段;结构薄弱部位的层间位移角应符合本规程 的相关规定。5 第 5 性能水准的结构,弹塑性状态。关键构件受剪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式(5.1.4-2)、(5.1.4-3)的规定;较多的竖向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同一楼层的竖向构件不宜全部屈服;允许部分普通水平构件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5.1.5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层间位移角应满足表 5.1.5 的限值要求。表 5.1.5 结构竖向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水准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注:楼层位移角可扣除楼层转动产生的非受力位移角5.1.6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地震作用计算应考虑近场影响,乘以增大系数,5km及以内宜取1.25,
48、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15。5.2设防烈度地震正常使用建筑的性能目标及设计5.2.1位于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地震重点监视区防御的新建学校(人员密集)、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避难场所、消防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和广播电视的建筑应按设防烈度地震时正常使用要求进行抗震设计。5.2.2设防烈度地震下正常使用的建筑抗震设防性能目标不应低于 B 级。5.2.3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作用适当放大;2 进行设防烈度下静力弹塑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验算;3 设防烈度下结构性能水准和层间变形,应满足表5.1.3和表5.1.5性能水准2的要求;罕遇地震下结
49、构层间变形,应满足表5.1.5性能水准4的要求。5.2.4采用隔震设计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 采用;或按本规程规定的方法进行设计,并符合以下规定:1 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作用适当放大;2 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验算或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构类型12345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5501/3001/2201/1201/60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1/10001/6501/4501/2501/140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核心筒1/8001/5001/3501/2001/110钢结构框架1/3001/2001/1501/1001/60DB 54/T 0
50、2682022163 设防烈度下结构性能水准和层间变形,应满足表5.1.3和表5.1.5性能水准2的要求;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变形,应满足表5.1.5性能水准4的要求。5.2.5设防烈度变形验算时可考虑填充墙刚度的影响。5.2.6隔震建筑地基基础应按设防烈度地震作用进行验算,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5.2.7应进行设防烈度下楼层加速度的验算,建筑非结构构件设计和选用时应考虑楼层加速度影响。5.2.8建筑机电设备支吊架抗震可按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476 进行抗震设计。DB 54/T 02682022176消能减震建筑基本规定6.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