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CCS B15 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 11982023 咖啡锈病调查规范 2023-10-07 发布2024-01-07 实施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3/T 1198-2017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地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局提出。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普洱市植保植检站、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咖啡
2、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云南省植保植检站、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普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临沧市植保植检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植保植检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植保植检站、保山市植保植检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德海、杨海云、刘新月、杨显刚、陈保、韩忠良、杨英、杨帆、曾新荣、吕生、王丽芳、饶明良、刘忠华、杨学礼、张锦坤、陈军、刘朝康、罗茗钟、李跃旭、赵家彩、汪金蓉、李红样、丁家盛、王根权、任国敏、沈云峰、赵国安、孟继枝。DB53/T 11982023 1 咖啡锈病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咖啡锈病的为害症状与发病特点、病害分级、调查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咖啡锈病的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
3、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3331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抗病虫鉴定技术规程 咖啡锈病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咖啡锈病 coffee leaf rust由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Berk.Et Br.)所引起的咖啡病害。来源:NY/T 3331-2018,2.1 4 为害症状与发病特点 咖啡锈病为害症状与发病特点参见附录A。5 病害分级 5.1 病害严重度分级 病叶严重度、病株严重度分级见表
4、1。表1 病叶、病株严重级别及症状描述 级值(d)病叶严重度 病株严重度 0 级 无病斑叶片 无病 1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的 5%以下 一级枝中(13)枝有病 2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5%20%一级枝中(414)枝有病 3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20%40%一级枝中(1525)枝有病 4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40%60%一级枝中(2636)枝有病 5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60%以上 一级枝中37枝有病 DB53/T 11982023 2 5.2 病叶率 病叶率按式(1)计算:R=100%(1)式中:R 病叶率(%);l 病叶数(片);L 调查总叶数(
5、片)。5.3 病株率 病株率按式(2)计算:P=100%(2)式中:P 病株率(%);m 调查总病株数(株);n 调查总株数(株)。5.4 病情指数 按式(3)计算:I=()5 100 (3)式中:I 病情指数;di 各严重度级值;li 各级病(叶)株数;L 调查总(叶片)株数;5.5 发生程度 发生程度分级见表2。表2 发生程度分级 项 目 级 别 轻 中等偏轻 中等 中等偏重 重 病情指数(I)I5.0 5.0 I 10.0 10.0 I 20.0 20.0 I 30.0 I30.0 病株率(P/%)P20.0 20.0 P30.0 30.0 P50.0 50.0 P70.0 P70.0
6、6 调查方法 6.1 系统定点调查 6.1.1 调查时间 DB53/T 11982023 3 每年 4 月11 月,每隔 10 天调查一次。6.1.2 调查地点 选择昼夜温差大,多雾且雾持续时间长,相对湿度较高,易感锈病的种植园作为系统调查田。6.1.3 调查方法 选定连片种植面积大于 2 公顷咖啡园,随机选取 1 株咖啡树作为中心株,在中心株的东、南、西、北,按间隔中心株 5 株的距离各取一株,含中心株在内,每株选择二年生以上的一级结果枝,按东、南、西、北各选一枝,调查每一枝的叶片总数、病叶数和严重度级值,将调查结果记入附表B.1B.2。6.2 普查 6.2.1 普查时间 每年4 月、5 月
7、、10 月、11 月,每月普查一次。6.2.2 普查方法 采用目测巡查、踏查,每一次普查代表区域面积大于 4公顷。普查病株、病株率,确定该病株的严重级别。普查不少于 5 个点,每点 10 株,将普查结果记入附表B.3B.4。6.3 越冬调查 6.3.1 调查时间 12 月至翌年 2 月。6.3.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按本文件6.1.3的规定,将调查结果记入附表B.5。6.4 资料收集 区域内主要种植品种及不同品种种植面积,栽培管理资料、当地主要气象要素等,将调查结果记入附表B.6。DB53/T 11982023 4 附录A (资料性)咖啡锈病为害症状与发病特点 A.1 为害症状 咖啡锈病是由驼
8、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Berk.Et Br.)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发病初期,在咖啡叶片背面出现 1 mm1.5 mm 的淡黄色小圆斑点,在叶片的正面出现透明的侵染斑点,随着病程的进展,在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粉状孢子堆,叶片正面、背面斑点周围可见到黄绿色的模糊晕轮,病斑逐渐扩大,数个病斑连成不规则形状的大病斑后,病斑中央干枯变为褐色,病叶下垂,逐渐脱落,严重时植株死亡。A.2 发病特点 咖啡锈病主要以夏孢子侵染,夏孢子通过气流、风、雨、人畜和昆明传播。咖啡锈菌夏孢子萌发最适温为 20 25,夏孢子必须有水膜接触才能萌发,露水是湿热地区咖啡锈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大风、大雨不
9、利于发病,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湿度、海拔、叶龄、品种抗性和病原菌有关。A.3 病叶分级 病叶分级图参见图A.1。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图A.1 病叶分级图 DB53/T 11982023 5 附录B (资料性)咖啡锈病调查技术资料表 咖啡锈病调查技术资料表见B.1B.6。表B.1 系统定点调查记录明细表 病叶分级 中心株 东株 南株 西株 北株 总叶数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单位:地点:调查时间:调查人:表B.2 咖啡锈病系统定点调查记录表 单位 调查人 县 乡 村 组 种植管理描述 种植面积(公顷)选择地块面积(公顷)主栽品种每亩种植株数树龄(年)海拔高度(m)平均
10、胸径粗(cm)平均株高(cm)坡向(阴阳)荫蔽度(%)周围植被简述 调查 时间 病叶分级(片)调查总叶数 总病叶数(L/片)病叶率(%)病情指数(%)di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li 表B.3 咖啡锈病普查记录明细表 单位 地点 普查人 普查日期 病株分级(株)总普查株数(株)病株数(株)di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li DB53/T 11982023 6 表B.4 咖啡锈病普查记录表 填报单位 填报人 县 乡 村 组 种植管理描述:种植面积(公顷)选择地块面积(公顷)主栽品种每亩种植株数树龄(年)海拔高度(m)平均胸径粗(cm)平均株高(cm)坡向(阴阳)荫蔽度(%)
11、周围植被简述:普查 时间 发病株严重度 总株数(株)病株数病株率(%)病情指数di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li 表B.5 越冬调查表 村名 户数 海拔 经度 纬度 种植面积(亩)普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发病率(%)病叶率(%)病情指数 表B.6 咖啡锈病发生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 监测地点 种植面积(公顷)发生程度 发生面积(公顷)本月新增发生面积(公顷)累计发生面积(公顷)发生情况 发 生 区 域 备注 轻 中偏轻 中 中偏重 重 系统监测 面上普查 病叶率(%)病情指数 病叶率(%)病情指数 发生情况 概述 注: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增加病虫害种类填报上表项目。DB53/T 119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