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05 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 11662023 甘薯育苗技术规程 2023-04-25 发布2023-07-25 实施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3/T 1166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2、杨万林、徐宁生、张磊、卢丽丽、王颖、林英辉、杨琼芬、包丽仙、尹自友。DB53/T 11662023 1 甘薯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甘薯育苗的育苗环境、种薯选择和处理、育苗、病虫害防控、种苗剪采、包装、预冷及运输、生产档案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甘薯育苗。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413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JB/T 10594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
3、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3537 甘薯脱毒种薯(苗)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爆花 bud stirring 甘薯薯芽萌动之前先凸起疙瘩,裂开口后,便出现白花绒状,即称为“爆花”。3.2 二段育苗 re-propagating of the qualified seedlings 指从核心苗圃中采剪合格种苗至田间或大棚扩繁,快速提高繁殖系数,增加种苗供给的活动。4 育苗环境 育苗环境应符合NY/T 3537的要求,且无商品薯和十字花科、茄科、旋花科及其他易引诱粉虱和蚜虫等作物。5 种薯选择和处理 5.1 种薯选择 5.1
4、.1 宜选用脱毒种薯,且具有育苗品种的典型特征、外观规整、薯皮光滑、皮色鲜艳、块根均匀、无病无虫无伤、未受冷害和湿害、外观饱满、发育正常,质量 100 g500 g 的块根。5.1.2 从异地调入的种薯应符合植物检疫要求,病虫害的检疫按照 GB 7413 的规定执行。DB53/T 11662023 2 5.2 种薯处理 5.2.1 浸种 5.2.1.1 浸种方法 在排种前应对种薯进行浸种消毒,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5.2.1.2 温汤浸种 将精选种薯装入箩筐或塑料周转筐,浸入 56 57 温水中 1 min2 min,上下轻缓数次,使薯块受热均匀,然后在 51 54 温水中保持 10 min
5、 左右,然后将筐子提出降温。5.2.1.3 药剂浸种 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浸种 3 min5 min,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 NY/T 1276 的规定,下同。5.2.2 温控催芽 按下列要求进行温控催芽:a)温控催芽床长 1.5 m2.5 m,宽 1.0 m2.0 m;b)辅助加热系统铺设配套应确保控温均匀、准确和安全,宜采用电热线按照 5 cm 间距平直布线,松紧一致,无交叉、打结,其上铺 5 cm 厚的草垫,外接温控仪;c)将浸种后的种薯整齐集中摆放在催芽床上,摆放高度30 cm50 cm,表面覆盖5 cm厚的草席;d)种薯
6、层温度 35 37,相对湿度 80%90%;e)待 2 d3 d 薯皮出现“爆花”现象后,将薯层温度降至 30 33;f)90%以上块根出芽长度超过 0.5 cm 时,将薯层温度降至 20 左右,种薯可移入苗床进行排薯育苗。6 育苗 6.1 棚内育苗 6.1.1 育苗棚 育苗棚结构与性能应符合JB/T 10594的规定。6.1.2 育苗床 宽1.2 m1.3 m,苗床深35 cm40 cm,床底平整,酿热物可选用经处理发酵后的牲畜粪便及作物秸秆等,酿热物厚度以25 cm30 cm为宜,其上铺4 cm5 cm细土。6.1.3 排薯时间 在大田移栽或二段育苗前至少35 d进行排薯,未作催芽的种薯应
7、至少50 d前进行排薯。6.1.4 排薯方法 6.1.4.1 采用平排法,用种量以 5 kg/m215 kg/m2为宜。6.1.4.2 大小分开,每行头部同向,首尾相接,水平摆放于床底,阳面朝上,保持薯面水平一致。6.1.4.3 用沙土填满种薯间隙,并浇透床土,待水渗下后,再均匀覆盖沙土约 3 cm,盖严薯块。DB53/T 11662023 3 6.1.5 出苗前管理 幼苗出土前,苗床温度应保持在30 35,床内不积水,基质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做好防冻保温管理。6.1.6 出苗后管理 6.1.6.1 出苗后将床温降至 25 30 并保持,增加光照,保持土壤湿润,浇水结合通风。6.1.6
8、.2 待种苗长到 25 cm 长时,采取放风、降温、适当控水等措施对种苗进行炼苗 3d5d。6.1.6.3 宜采用二段育苗增加种苗供给。6.2 田间育苗 6.2.1 育苗地选择 6.2.1.1 育苗地应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条件良好的地方。6.2.1.2 土壤耕作层达 20 cm 以上、肥沃疏松和透气透水性好的沙壤土质,有机质含量达 1%以上、土壤 pH 值为 57。6.2.1.3 无病菌感染的生茬地或者 3 年以上未种甘薯。6.2.2 育苗床准备 6.2.2.1 宽 1.0 m1.5 m,深翻 25 cm30 cm;搭小拱棚的苗床深度 20 cm 左右,排种后苗床低于地面5 cm 左右
9、。6.2.2.2 每平米床土加腐熟有机肥 5 kg、尿素 30 g、过磷酸钙 60 g、硫酸钾 40 g,混合均匀后深施,肥料的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规定。6.2.2.3 在排种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洒苗床,或用其他杀菌剂消毒灭菌。6.2.3 排种时间 土温达到14 以上时即可进行排种育苗。应在用苗前至少35 d排薯,未作催芽的种薯应至少50 d前排薯。6.2.4 排种方式 采用平排法,具体方法如下:a)用种量 7.5 kg/m215 kg/m2;b)大小薯分开排,每行头部同向,首尾相接,阳面朝上,水平排放于床底,保持薯面水平一致;c)排好后用松软细土填满种薯间
10、隙,将床土浇透,待水渗下无明水后在种薯上覆盖约 3 cm 厚的细土,整平畦面后;d)按 20 cm 的间距排放安装滴灌管,贴土覆膜,温度较低时可加扣小拱棚。6.2.5 出苗前管理 幼苗出土前保持土壤湿润无积水,床温保持在15 35,出芽时及时破膜,并用细土盖住膜口保湿保温。6.2.6 出苗后管理 6.2.6.1 出苗后保持土壤湿润,苗床气温超过 35 时应及时打开苗床拱棚薄膜或揭去拱棚降温。6.2.6.2 待种苗长到 25 cm 长时,采取放风、降温、适当控水等措施炼苗 3 d5 d。DB53/T 11662023 4 6.2.6.3 宜采用二段育苗提高扩繁倍数,增加种苗供给。6.2.6.4
11、及时除杂去劣,整株清除混杂、感病、退化等的植株。7 病虫害防控 7.1 病害防控 通过种源控制、种薯精选、种薯种苗消毒等措施防控,具体按4及5.1、5.2.1执行。7.2 虫害防治 在排种或栽插前,结合整地防治苗床地下害虫,每平米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5 g/m28 g/m2,与细土混合均匀,撒入苗床土。生长期间插挂黄板、诱虫灯等诱杀,或人工捕杀钻出地表的害虫。7.3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生长弱小、有病害症状的植株及块根。8 种苗剪采 8.1 采苗 8.1.1 种苗长到 25 cm,经过 3 d 以上炼苗后,即可剪苗。8.1.2 从种苗基部第 2 节及以上离土 3 cm 处剪掉,避免种苗带土,不
12、应直接拔苗栽插或拔苗后再剪根。8.1.3 采苗工具每使用 10 min,或更换品种前用 2%次氯酸钠浸泡 3 min5 min 消毒。8.1.4 剪苗后,按 30 g/m2的追施尿素,并及时浇透水,具备条件的宜提高温至度至 30 左右,并保障通风换气。8.2 采后处理 应选用适宜的药剂对剪好的种苗基部10 cm以下进行浸泡处理。可选下列五种方法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处理:a)用 60 mg/kg80 mg/kg 的-萘乙酸溶液浸泡 10 min;b)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75 倍500 倍药液浸泡 8 min10 min;c)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2 000 倍药液浸泡
13、8 min10 min;d)用 50%辛硫磷乳油 300 倍溶液或相当浓度辛硫磷溶液浸泡 10 min。8.3 质量要求 8.3.1 苗长 20 cm30 cm。8.3.2 茎粗壮,有 3 节以上,叶片肥厚、大小适中,颜色鲜绿。8.3.3 全株无病虫害,早春苗百株重不低于 0.5 kg,后期苗百株重不低于 0.6 kg。9 包装预冷及储运 9.1 包装预冷 9.1.1 以 100 株为单位捆扎,单排直立放置于 15 以下的阴凉处或通风的室内散热不少于 12 h。9.1.2 或用纸箱、塑料筐等装实,置于 8 10 的冷库中,空气以 1 m/s2 m/s 的流速室内循环预DB53/T 116620
14、23 5 冷。9.1.3 配上标签,注明品种、级别等信息。9.2 运输 9.2.1 运输时单层堆积高度不超过 1 m,用纸箱、塑料筐等容器堆码时不宜超过 5 层。9.2.2 具备防雨,防风、遮阳设施设备。9.2.3 运输期间车厢内温度宜控制在 15 以下,气温超过 25 或运输时长超过 8 h 的宜有控温设施或设备。9.3 储存 种苗单捆单排直立存放于阴凉潮湿处。存放时间较长的,可在地面堆放一层潮湿沙子,将种苗基部埋入湿沙中恢复生长。10 生产档案 应建立甘薯育苗生产档案,全程记录种薯或种苗来源、育苗基本情况、种薯药剂处理、催芽处理、病虫害防治、剪苗等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种苗流向,见附录A。DB53/T 11662023 6 A A 附录A (资料性)种苗生产记载表 种苗生产记载表见表A.1。表A.1 种苗生产记载表 品种名称 生产者 种薯(苗)来源 排种/栽插时间 育苗地点 日 期 主 要 措 施 记栽人 DB53/T 116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