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CCS B 61 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30982023 四川省小微湿地建设规范2023-08-22 发布 2023-10-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1/T 30982023 I 目次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建设原则.2 5 建设目标.2 6 选址要求.2 7 建设流程.3 8 建设措施.4 参考文献.8 DB51/T 30982023 II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
2、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湿地保护中心、野趣生境环境设计(成都)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程、魏鹏、何奕忻、李绪佳、熊壮、唐荣华、刘艺、李仁洪、邓无畏、黄卓伟、刘刚、刘冬梅、陈仁静、杨欢、詹施施、旷攀。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51/T 30982023 1 四川省小微湿地建设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小微湿地的建设原则、选址要求、建设流程与建设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海拔1000m以下的人工小微湿地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
3、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6600-2018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HJ 623-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2005-20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四川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川林保函202285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湿地 wetland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
4、超过6m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3.2 小微湿地 micro wetland面积范围在2000m280000m2之间,永久或周期性积水,具有一定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小型、微型湿地。3.3 小微湿地建设 micro wetland construction通过适当的生态技术和工程措施,利用城市、乡村的除耕地、交通运输用地之外的可利用地块,按照功能目标需求新建小微湿地。3.4 基质 substrate湿地地表的底层物质,一般为土壤,也包括人工砂、纤维等,可为植物繁殖和生长、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及繁殖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理化条件。3.5 浅滩 shallow wetland
5、DB51/T 30982023 2 有浅薄层水体覆盖,地形相对较平缓的滨水湿地区域,可有部分区域出露水面,是滨水湿地动物栖息觅食的重要场所,包括有低矮植被的滩涂地和无植被覆盖的砾石滩或泥滩等。3.6 生态需水量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为维护小微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4 建设原则4.1 自然性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建设技术,降低小微湿地建设过程中对原有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并强化与周围环境的连通性,使小微湿地生物与水体、土壤基质、地形地貌等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体,构建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4.2 系统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
6、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空间差异性和特殊性,结合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自身特征和功能目的,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建设,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4.3 多样性原则从提升湿地的自然形态、生境类型、生物物种、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及景观的多样性等方面出发建设小微湿地。5 建设目标通过营建小微湿地,维持并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示范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利用建设后的空间开展科普宣教、文化展示、景观游憩等利于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活动;在水面、岸坡合理配置植物,起到水质净化、小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作用。建成后水质达到GB 3838-2002类及以上要求。6 选址要求6.1
7、 面积限定小微湿地总面积一般为2000m280000m2,建成后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6.2 符合规划建设选址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要求。6.3 土地权属建设范围内土地权属明确、无争议。6.4 水量保证湿地生态用水量应得到保证,有较稳定的水源补给,无自然水源时应具备建设人工水源的条件,常水位维持时间全年不低于8个月。DB51/T 30982023 3 6.5 环境适宜小微湿地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宜,建设过程及建设后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且非自然灾害频发区。7 建设流程7.1 建设流程图小微湿地主要建设流程参见图 1。图1 四川省小微湿地建设流程图 7.2 场地调查7.
8、2.1 区位条件建设场地与生态敏感区的关系及交通通达情况等。7.2.2 水环境质量参考GB 3838-2002中的评价项目进行相关因子调查。7.2.3 生物资源DB51/T 30982023 4 7.2.3.1 植物调查应包括土壤种子库、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浮游植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7.2.3.2 动物调查应包括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昆虫等种类及种群数量。7.2.3.3 参照四川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川林保函2022855 号)进行入侵物种调查。7.2.4 人文资源湿地相关的民俗、宗教等历史文化。7.2.5 负面威胁因子场地所在区
9、域存在的排污口、固体废弃物堆放点、大型养殖厂等对环境负面扰动明显的因子。7.3 建设类型确认7.3.1 对 7.2 场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拟定具体功能目标,确定建设类型。a)若场地位于生态敏感区,则宜建设修复重建型小微湿地;若场地交通通达性不佳,则应避免建设景观游赏型小微湿地。b)场地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若低于 GB 3838-2002V 类标准,则宜建设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若建设其他类型小微湿地,则需将地表水进行预处理,达到 GB 3838-2002V 类标准及以上方可进行建设。c)若场地内生物多样性状况未达到 HJ 623-2011 一般等级要求,则优先建设修复重建型小微湿地。d)若场地及周边
10、区域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或与重要历史人物有关,或存在文化价值较高的地方民俗、宗教等,则宜建设景观游赏型小微湿地。e)若场地内存在对环境负面扰动明显的因子,应对其进行预处理,使其得到有效管控后以建设修复重建型或水质净化型为宜。f)若场地存在上述调查结果中的两种及以上特征,则宜建设多功能复合型小微湿地。7.3.2 小微湿地建设类型详见表 1。表1 小微湿地建设类型表建设类型功能目标适用建设情境示例主要功能目标次要功能目标景观游赏型游憩空间营造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等社区绿地、城市滨河公园、口袋公园等环境提升修复重建型生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涵养、雨洪调蓄等蓄水池、灌溉渠、城市硬化河道的生态化改造等
11、水质净化型水质净化生境营建、水土涵养等农业面源污染处理、库尾湿地优化、尾水湿地建设等资源利用型生态产品产出雨洪调蓄、种质资源保育等湿地产业孵化、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特色产品繁育等多功能复合型(含两种及以上主要功能目标)生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水质净化、水土涵养、雨洪调蓄、游憩空间营造、生态产品产出等具有建设多个不同目标功能单元需求8 建设措施DB51/T 30982023 5 根据不同类型小微湿地建设的立地条件,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选择针对性的湿地建设技术方法,适用于各类型小微湿地的建设技术方法见表2。表2 小微湿地的建设技术及适用类型技术方法资源利用型景观游赏型水质净化型修复重建型多功能复
12、合型连通水系拆除挡水建构筑物清淤疏浚或污染物移除建设水系连通设施改善水质建设泥沙沉淀池污水预处理建设污染拦截设施水质稳定生物措施建设稳定塘或深水区增设曝氧设施调节水量建设水量调节设施开设溢流道(口)或与市政(雨)污管网相连建设水源补给设施营建微地形建设缓坡岸带营建异质性地形塑造蜿蜒驳岸线型营建基质处理污染土壤生态防渗多样化基质营建壤土黏土砂质石质有机质其他DB51/T 30982023 6 表2 小微湿地的建设技术及适用类型(续)技术方法资源利用型景观游赏型水质净化型修复重建型多功能复合型构建动植物群落选择植物选择导向观花、观叶植物生物生境植物净水功能植物湿地蔬菜、花卉引入土壤种子库分带种植组
13、团式种植种植面积固土护坡先锋植物引入本土动物注:代表选择8.1 连通水系8.1.1 在不影响周边安全的基础上,对有阻断小微湿地水文的构筑物进行拆除。8.1.2 对存在内源污染的小微湿地开展生态清淤或污染物移除工程。8.1.3 共用水源的多个水体需建设导流沟(渠)、管道等水系连通设施,地形高差较大时可增设加压泵。8.1.4 孤立水体或各水体需进行独立管控的小微湿地除水源外,不需与其他水体进行连通。8.2 改善水质8.2.1 水源含沙量较大的或水质净化型的小微湿地,建设泥沙沉淀池进行水源预处理。8.2.2 水质低于 GB 3838-2002V 类的小微湿地,需配套污水预处理设施,使水质达到 IV
14、类后方可使用。8.2.3 存在点、线或面源污染威胁的小微湿地,需参照 HJ 2005-2010 进行污水处理,若无法移除污染因子,则需在污染物汇流方向建设径流拦截沟、植被缓冲带等污染拦截设施。8.2.4 可采用投放水质净化菌、增加净水植物比例或滤食性鱼类等生物措施保障水质稳定性。8.2.5 出水口与自然水体连通的小微湿地需在出水口前建设稳定塘,稳定塘水容量应不小于小微湿地总水量的 1/3,若为孤立水体,或不具备建设稳定塘条件,则以深水区域替代稳定塘功能。8.2.6 水体长期保持静止状态且无建设跌水条件的,可增设曝氧设备增加水体溶氧量,保证好氧微生物的正常生长。8.3 调节水量8.3.1 常水位
15、大于1m且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超过2/3常水位)的小微湿地需根据场地条件建设水坝、潜坝、水闸、泵站等水量调节设施。DB51/T 30982023 7 8.3.2 与自然水体相连的小微湿地可直接在出水方向开设溢流道(口),导流多余水量;若无自然水体相连或水质难以达标时,则应将出水口与市政(雨)污水管网相连。8.3.3 自然降水难以满足生态需水量的小微湿地,需建设集雨导流设施、人工补水口等水源补给设施。8.4 营建微地形8.4.1 在场地条件允许情况下,小微湿地均应建设缓坡岸带,坡角控制在 30以下为宜;当坡角大于45时,应通过垒石、堆土等方式削减坡度,或建设梯级驳岸,以保证驳岸缓坡入水。8.4.
16、2 营建异质性地形,小微湿地底面地形应有一定起伏,需营建深水区(水深1.5m)、浅水区(水深 0.11.5m)、生境岛中两种或以上的地形结构,其中,浅水区占比应不小于整体水域面积的 1/3,生境岛高出常水位 0.11m 为宜。8.4.3 小微湿地驳岸边缘(包含生境岛边缘)线型应尽量蜿蜒,避免塑造平直的驳岸,整体水流较为湍急的小微湿地还应单独营造洄水湾等静水结构。8.5 营建基质8.5.1 原土壤受到污染的需进行清理,并对污染土壤进行无公害处理,达到 GB 36600-2018 筛选值与管制值要求后方可进行建设。8.5.2 除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外的其他类型小微湿地防水措施均以生态防渗(非硬质化防
17、渗措施)为主。8.5.3 营建多样化基质。小微湿地基质以土壤为主,其中修复重建型小微湿地基质除土壤外,还应具备砂质、石质、有机质中的至少两种基质;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可采用具备物理吸附功能的基质替代土壤。8.6 构建动植物群落8.6.1 小微湿地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禁止引入外来入侵物种,建设区域内已有外来入侵物种的需对其进行清除。8.6.2 选择导向。景观游赏型小微湿地以观赏性较强的观花、观叶植物为主,访客近距离接触区域避免有毒植物;修复重建型小微湿地以支持当地生物生境的植物为主;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以净水功能较强的植物为主,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比例;资源利用型小微湿地以适应当地环境的湿地蔬菜、
18、湿地花卉为主。8.6.3 在环境适宜区域可引入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自然复育。8.6.4 除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外的其他类型小微湿地均应以组团式种植植物,避免单一种类植物成片成块种植。8.6.5 植物分带种植,应从水岸至水体依次营建陆生植物带、喜湿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漂浮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8.6.6 除沉水植物外的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应不大于小微湿地水域面积的 2/3。8.6.7 驳岸较陡或土壤易受雨水侵蚀的小微湿地需种植根系发达的固坡功能植物涵养水土、固土护坡。8.6.8 土壤贫瘠或环境受损较为严重的小微湿地,可先种植适应力较强的先锋植物,待环境改善后再逐步丰富植物种类。8.6.9 小微湿地建成后,
19、可引入利于控制藻类繁殖的鱼类、利于水质净化的螺、蚌类及具有传粉功能的昆虫等本土动物,完善其生态系统结构,促进其功能稳定。DB51/T 30982023 8 参考文献1 陶苏芹.乡村环境整治背景下小微湿地景观修复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20,(5):151-152.2 付元祥,张大才,韩莹莹,等.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要素探讨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1.3 崔丽娟,雷茵茹,张曼胤,等.小微湿地研究综述:定义,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J.生态学报,2021,41(5):2077-2085.4 陈美玲,肖立辉,安树青,等.江苏淮安市小微湿地建设实践和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1.5 李燕彬.城市小微湿地景观植物配置技术初探以北京市北辰中心花园小微湿地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5):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