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3 T 2448-202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46559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3 T 2448-202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pdf

    1、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mote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geological hazards on highway slope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CCS 93.080P 66DB43/T 24482022 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11发布-102023-02实施-10DB43/T 24482022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监控要求 2 5.1 施工期监测 2 5.2 运营期监测 3 5.3 监测系统及设备 3 6

    2、 监测方法 3 6.1 一般规定 3 6.2 监测测项与精度 3 6.3 监测布置 4 6.4 设备安装 5 7 数据采集与管理 6 7.1 一般规定 6 7.2 数据采集 6 7.3 数据传输 6 7.4 数据存储 6 8 数据分析与预警 6 8.1 一般规定 6 8.2 数据分析 7 8.3 监测预警 7 9 监测成果 7 附录 A(资料性)边(滑)坡稳定性野外评价 9 A.1 评价方法 9 A.2 评价内容 9 A.3 评价标准 9 附录 B(资料性)边(滑)坡变形阶段划分 11 B.1 蠕动变形阶段 11 B.2 等速变形阶段 11 B.3 加速变形阶段 11 B.4 临滑阶段 11

    3、DB43/T 24482022II 附录 C(资料性)边坡地质灾害定量预警模型和方法 12 附录 D(资料性)爆破振动监测 14 D.1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 14 D.2 现场监测原则 14 D.3 测振传感器 14 参考文献 16 DB43/T 24482022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长沙市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

    4、公司、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娄底分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山健、鲁光银、胡惠华、张升彪、蒋召杰、肖嘉莹、卿轩、胡红波、贺杰军、冯雄辉、罗显良、袁丹、邓小钊、樊华明、杨龙、何琴、曹全胜、车立刚、刘怡、曾明、曾智力、白冬鑫、彭德明、陈鹏、侯俊敏、朱红军、黄利芒、樊华明、杨龙、罗永杰、梅卫锋、胡涛、朱自强、贺海玉。DB43/T 24482022IV DB43/T 24482022 1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的基本规定、监控要

    5、求、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与管理、数据分析与预警、监测成果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施工期、运营期的公路沿线安全风险评估等级较高,或由公路建设引发的潜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智能监测,其它类型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亦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722 爆破安全规程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21978.2 降雨量观测仪器 第 2 部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GB/T 32

    6、864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 GB 50167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标准 GB 5049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 hightway slope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人工填挖引发的危害公路建设、运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3.2 边坡智能监测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slope geological hazards 综

    7、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等构建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智能采集、传输、处理、查询及浏览、预警及信息反馈等工作。3.3 监测网 monitoring network为监测边坡地质灾害及周边环境的变形,由基准点和监测点组成的专用测量控制网。DB43/T 244820222 3.4 监测网点 point of monitoring network安装或布置在监测网中的点位,包括基准点和工作基点。3.5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设置在边坡上能反映其灾害体变化特征的测量点。3.6 监测测项 monitoring observation item指以某种物理变量为监测

    8、对象的具体项目,即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3.7 监测预警阈值 alarm level value为保障边坡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针对所监测的项目与被监测边坡稳定性、支护结构工作状况、周边环境变形限制等之间的关系,对监测测项所设定的控制性数值。4 基本规定 4.1 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测。4.2 在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中,符合以下情况时,宜实施智能监测:a)监测频率较高的边坡;b)人工监测实施困难的边坡;c)监测周期较长的边坡;d)由公路建设引发的潜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边坡;e)运营期安全专项评估风险等级为、级的边坡;f)有特殊要求的边坡。4.3 施工期的边坡监测方法

    9、选择及监测点的布置应兼顾运营期的长期监测。4.4 智能监测应根据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等因素设定相应的监测预警阈值,阈值应满足施工安全及边坡稳定要求。4.5 监测机构应具备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资质,配备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人员,拥有满足相应要求的设备与技术。4.6 智能监测实施前应编制监测实施方案,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4.7 智能监测信息应及时处理、分析和反馈。4.8 监测期应对监测设施采取保护、维护措施,并进行巡查和系统维护。5 监控要求 5.1 施工期监测 5.1.1 施工期智能监测包括外观巡视和变形监测等。5.1.2 施工期的监测频率应根据边坡安全等级及施工进程,参考

    10、现行 GB 50497 相关规定确定。5.1.3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根据需要提高监测频率:a)边坡支(挡)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出现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异常情况时;DB43/T 24482022 3 b)受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等异常情况影响时;c)受连续降雨、短时集中强降雨等不利影响时;d)监测数据将要达到或超过预警阈值时。5.1.4 智能监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出现异常数据应及时核查确认。5.1.5 施工期智能监测应根据施工进度对监测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巡视检查。5.2 运营期监测 5.2.1 运营期的智能监测应为边坡安全使用提供

    11、技术支持。5.2.2 运营期监测内容应包括边坡变形、裂缝、倾斜、降雨量及地下水位监测等。5.2.3 运营期的监测宜为长期实时监测,监测系统应不间断连续工作,应具备自动生成监测报表及自动预警功能。5.2.4 当监测数据异常或报警时,应及时进行核查确认。5.3 监测系统及设备 5.3.1 智能监测系统应具有感应、采集、控制、传输、处理、存储、状态评估及预警等功能。5.3.2 智能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正常运行前,应对各类传感器进行校零处理或初始状态设置;b)应对异常数据或干扰信号来源进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c)监测数据保持连续,在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与分析。5.3.3 智能

    12、监测系统的采样频率及精度应满足相关行业规范要求。5.3.4 智能监测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选择相匹配的监测设备,并具有稳定性、耐久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b)监测信号的信噪比应满足实际工程分析需求;c)宜根据监测方法及功能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安装应牢固、可靠;d)应具备不间断采集数据能力,根据预警等级动态调整采样频率等参数。5.3.5 监测传感器应满足监测量程、测量精度、分辨率、灵敏度、动态响应特性、长期稳定性、环境适应性等要求。5.3.6 应选用技术成熟、抗干扰性强、便于安装、维护和更换的传感器,且便于系统集成。6 监测方法 6.1 一般规定 6.1.1 应根据

    13、现场作业条件和监测精度要求,选取相应的监测方法。6.1.2 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满足边坡变形量和变形方向的测量要求。6.2 监测测项与精度 6.2.1 应根据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或滑坡防治工程等级,按表 1 确定监测测项与精度。DB43/T 244820224 表 1 边坡地质灾害监测测项与精度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或滑坡防治工程等级 应测测项 宜测测项 选测测项 监测精度 等级 一级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深层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应力、锚杆(索)内力、地下水位、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裂缝、巡视检查 土体或岩土体应力、孔隙水压力、土壤含水率、降雨量 质点振动、视频监控、声光报警 二等 二级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14、、支护结构应力、地下水位、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裂缝、巡视检查 深层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 土壤含水率、视频监控、声光报警 三等 三级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裂缝、巡视检查 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 视频监控、声光报警 四等 注1:应测-为正常情况下应进行监测的测项,宜测-为宜进行监测的测项,选测-为有条件进行选测的测项;注2:边坡滑塌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且破坏后果严重时,应加强对支护结构的应力监测;注3:滑坡或潜在不稳定斜坡、崩塌等高危边坡地质灾害点附近有爆破时,宜进行质点振动监测,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计算参考附录D。注4:边坡工程安全等级的确定应符合现行GB 50330的有关规定,滑坡防治工

    15、程等级的划分应符合现行GB/T 32864的有关规定 6.2.2 智能监测的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监测精度要求 监测精度 垂直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 变形监测点 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监测点 高程中误差(mm)变形监测点 点位中误差(mm)一等 0.3 0.1 1.5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四等 2.0 1.0 12.0 注1: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指相对于临近基准点的中误差;注2: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中误差可取 表中相应监测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2 作为限值;注3:垂直位移监测应按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确

    16、定监测等级。6.3 监测布置 6.3.1 监测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网应根据边坡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变形特征、致灾条件、影响范围、周边环境、监测级别、通视条件和施测要求进行布置和确定;b)采用 GNSS 方法进行测量时,点位的布置应符合现行 GB/T 18314 相关规定执行。6.3.2 测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线的平面布置,应覆盖边坡地质灾害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进入岩体稳定区,间距控制在2050 m 为宜;b)纵向测线与主要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及或多个变形方向时,每方向均应布置相应的纵DB43/T 24482022 5 向测线;c)当边坡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

    17、或放射状布置。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6.3.3 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进行选择,宜布置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5 m 范围内;b)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能反映边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且宜布置在边坡体主要变形区域、发展趋势不稳定的重点区块和关键点位;c)监测点的布置应便于监测设备的安装、测试、维护和更换,并应不妨碍边坡的施工和正常使用;d)在满足视线开阔、便于区域联测要求的基础上,宜缩短信号的传输距离。6.3.4 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e)基准点应布置在边坡变形体以外稳定的岩土体上,且视线开阔、便于区域联测;对于规模

    18、较大、监测条件较复杂或重要地区宜增设基准点;f)工作基点应安设稳定、便于与监测点联测,且与基准点构成合理的满足精度要求的网形。6.4 设备安装 6.4.1 设备安装应满足稳定性、可测性和可实施性等要求,并设置监测点标识。6.4.2 监测系统及附属设施等应采取防盗、防碰撞、防雷等保护措施,并进行检查与维护。6.4.3 基础施工应满足变形及稳定性要求,需要时采取避雷措施。6.4.4 卫星导航定位(GNSS)立杆直径宜大于 90 mm,管壁厚度宜大于 3 mm,并应加装防雷设施。6.4.5 工程摄影测量安装应符合现行 GB 50167 的规定。6.4.6 深部位移监测的埋设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

    19、监测孔应采用地质钻孔成孔,测斜管埋深宜在预计滑动面以下 5 m10 m,或管底进入稳定基岩深度不小于 2 m;b)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测斜管一对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位移方向保持一致;c)将测斜管固定在钻孔中,不能出现晃动和转动,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宜用细砂或膨润土填充密实,使测斜管与边坡岩土体固连为整体;d)传感器宜按不大于 2 m 的等间距布置,在滑动(潜在)面、土岩交界面、岩体破碎带应适当加密;e)安装完毕后孔口宜采用混凝土墩进行保护,并应满足监测设备安装与接线的要求。6.4.7 倾角计、加速度计应固定在边坡或支护结构及建(构)筑物表面上,安装方向应能反映监测对象变化。6.4.8 裂

    20、缝计应垂直穿过裂缝,安装在主裂缝位置,拉绳应采用保护管进行保护;激光式裂缝计标靶应牢固稳定,且标靶面积不应小于 500 mm500 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牢固稳定的安装在基础上;b)应设置初始值,并保证拉伸和压缩方向的变形量程。6.4.9 支护结构应力计应安装在有代表性的工程部位,并考虑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6.4.10 土压力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b)埋设过程应采取措施保护土压力计;c)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6.4.11 锚杆(索)测力计与垫板之间应平整光滑,且测力计与垫板面垂直。6.4.12 雨量计应保持承水器

    21、口、压敏(电)感应区水平安装,安装高度选定后,不得随意变动。6.4.13 土壤含水率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DB43/T 244820226 a)埋设前应获取监测点的初始含水率,埋设过程中应避免传感器折损;b)宜采用 35 个传感器一组,传感器间距宜400 mm,安装完成后采用原状土回填。6.4.14 地下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应埋置于最低水位或最低允许水位之下 35 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含水层中。6.4.15 孔隙水压力计可采用钻孔法或压入法埋设,埋设前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 10 mm20 mm 的干燥膨润土球,在进行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应量测孔隙水压

    22、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6.4.16 质点振动传感器安装应确保与被测介质有效耦合,并应严格控制不同方向的安装角度,布置在爆破警戒区内的振动传感器应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6.4.17 供电系统应优先考虑采用宽电压工作设备,也可采用太阳能、太阳能-风能联合供电。6.4.18 防雷与接地装置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 50343 的规定。7 数据采集与管理 7.1 一般规定 7.1.1 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确保数据精度、不失真,满足监测要求。7.1.2 数据存储应具有网络安全防护、自动备份等功能。7.1.3 数据采集设备应考虑后续数据传输与管理的接口兼容性。7.2 数据采集 7.2.1 数据采集应

    23、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周期性,无系统性偏移。7.2.2 相同类型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间同步误差宜小于 0.1 ms;不同类型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间同步误差宜小于 1 ms。7.2.3 数据采集站布置应根据监测要求和信号传输距离要求确定;数据采集站之间应考虑时间同步性要求,同步精度应符合 7.2.2 条的规定。7.3 数据传输 7.3.1 数据传输应确保系统各模块之间有效集成,数据和指令在各模块间传输高效可靠。7.3.2 数据传输系统应具有对各种数据接收、交换处理和传输能力。7.3.3 电信号的数据传输应采用屏蔽电缆,前置放大器与采集设备之间的信号电缆长度宜小于 150 m

    24、,超过 150m 应加设中继放大器。7.4 数据存储 7.4.1 数据存储模块应能实现数据归档、快速显示、自动生成报告等功能。7.4.2 原始监测数据应定期存储和备份,后处理数据应不少于 3 个月在线,统计分析数据应专项存储。7.4.3 监测数据或图像应能进行回溯。8 数据分析与预警 8.1 一般规定 8.1.1 数据分析包括数据处理、安全预警和评估。DB43/T 24482022 7 8.1.2 预警阈值宜根据边坡的风险程度等级设定。8.1.3 应综合巡视检查、监测数据和边坡地质情况等进行预警评判,发现可辨识的灾害前兆时,应及时进行临灾预警。8.2 数据分析 8.2.1 数据分析应综合监测资

    25、料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8.2.2 应依据变形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关键指标,采取单参数或多参数综合进行数据分析。8.2.3 数据处理应能实现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后处理功能,数据预处理功能应包括滤波、去噪、截取和异常点处理等,数据后处理方式宜根据数据专项分析要求确定。8.3 监测预警 8.3.1 预警判据应考虑变形、内力、环境、施工工况、临灾前兆等因素。8.3.2 预警级别可按照边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按表 3 划分。表 3 预警级别划分及应急响应措施 预警级别 颜色标示 风险程度等级 应急响应措施 一级 红色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各种短临前兆特征显著,在数小时

    26、或数天内大规模发生的概率很大 可能整体失稳,报警;加强宏观变形监测及短临前兆监测,开展短临预警,相关人员及机械设备全部撤离,禁止车辆通行 二级 橙色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有一定的宏观前兆特征,在几天内或数周内大规模发生的概率大 可能局部失稳,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开展短期预警,预测发展趋势,人员撤离,警示过往车辆 三级 黄色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明显的变形特征,在数周内或数月内大规模发生的概率较大 警戒,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开展中期预警,预测发展趋势,加强巡视 四级 蓝色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有一定的变形特征,一年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常规巡视 注1:预警级别提高:监测数据显示的宏观及短临

    27、前兆更加明显,短期内大规模发生的概率及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大,经专家认定后,可以提高预警级别;注2:预警级别降低与解除:灾害风险降低,发生概率变小,短临前兆监测趋缓,经专家认定后,可以降低预警等级或解除预警。8.3.3 预警信息应包括工程名称、预警项目、测点编号、当前监测状态及分析结果、预警时间、预警级别等,应及时调整监测参数,立即发送至相关单位。9 监测成果 9.1 监测成果应包括专项报告、阶段报告与总结报告。9.2 专项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特殊事件发生前后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b)各监测点的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及累计变化值,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c)对监测测项应有正常、异常、

    28、危险的判断性结论;d)对达到或超过监测预警阈值的监测点应有预警标识,并应通过多种渠道发出预警信息,并有分析和建议。DB43/T 244820228 9.3 阶段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该监测阶段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b)该监测阶段的监测测项及测点布置图;c)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d)各监测测项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e)监测结论和建议。9.4 总结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目的;b)监测点布置、监测的设备和监测方法;c)监测成果分析及变形异常情况;d)监测结论和建议;e)附图及附表。DB43/T 24482022 9

    29、 附 录 A(资料性)边(滑)坡稳定性野外评价 在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实施前,应对边坡进行地质测绘与调查,宏观性地评价其稳定性,选取潜在不稳定或不稳定的边坡进行监测。经查阅相关规范及手册后,特整理下列评价指标和条件,供野外调查时参考。A.1 评价方法 采用定性的地质分析方法,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形态特征、底层条件、地下水活动和出露位置等各种因素,选择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等,结合宏观变形性状,建立稳定性地质判别指标,进行定性评价。A.2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a)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边坡类型及形态特征、坡面坡度、前缘临空状况、沟谷切割程度、地层条件、岩

    30、土性质、结构和结构面特征;b)主要动力因素:包括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地表水作用、气候作用(降水、暴雨强度、冻融等)、地震等自然因素及坡体加载、爆破、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c)宏观变形迹象:包括裂缝、位错、陷落、鼓胀、隆起等。A.3 评价标准 边(滑)坡稳定性野外评价 稳定性状态 状态描述 判别依据 稳定 在设计工况和特殊工况条件下均为稳定 外貌特征后期改造很大,边坡洼地基本难于辨认,滑体地面坡度平缓坡度小于10,前缘临空面低缓(一般5 m,坡度15),坡体内冲沟切割已至滑床;滑面起伏较大,且倾角平缓(10),滑面饱和阻抗比0.8;边坡残体透水性良好,剪出口附近泉群分布且流量较大;滑距较远,能量

    31、已充分释放,残积体处于稳定状态;滑坡周边没有新的堆积物及其它加载来源,前缘已形成河流侵蚀的稳定坡型或有河流堆积。经实地调查和分析,无可导致整体复活的主要动力因素,人为动力因素很弱或不存在。基本稳定 在现状条件下是稳定的,但安全储备不高,在特殊工况条件下有可能失稳 外貌特征后期改变较大,滑坡洼地能辨认但不明显或略有封闭,滑体地面平均坡度较缓(1020),滑坡前缘临空面比较低缓(高度15 m30 m,坡度1520),滑体内沟谷已切至滑床;滑面形态起伏,滑面平均倾角20,滑面阻抗比0.60.8;滑坡残体透水性良好;滑距较远,能量已充分释放;滑坡周围无新的堆积物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已形成河流侵蚀的稳定坡

    32、型。经实地调查和分析,在特殊工况条件下其整体稳定性有所降低,仅可能产生局部变形破坏。DB43/T 2448202210 边(滑)坡稳定性野外评价(续)稳定性状态 状态描述 判别依据 欠稳定(潜在不稳定)在现状条件下是稳定的,但安全储备不足,略高于临界状态。在设计工况条件下其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在特殊工况条件下有可能失稳 外貌特征后期改造不大,后缘滑坡洼地封闭或半封闭;滑体平均坡度中等(2030),滑坡前缘临空面较陡(高度30 m50 m,坡度2030),滑体内沟谷切割中等;滑面形态为靠椅状或平面状,滑面平均倾角2030,滑面阻抗比0.40.6;滑坡残体透水性一般,滑距不太远,能量释放不充分;滑坡

    33、后缘有加载堆积或有一定数量的危岩体为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受冲刷尚未形成稳定坡型,且有局部坍塌产生,整体尚无明显变形迹象。经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在一般工况条件下是稳定的,但安全储备不高,在特殊工况条件下有可能整体失稳。不稳定 在现状条件下处于临界状态,且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在设计工况条件下将部分失稳 外貌特征明显,滑坡洼地一般封闭明显;滑体坡面平均坡度较陡(30),滑坡前缘临空面较陡(高度50 m,坡度30),滑体内沟谷切割较浅。滑面呈靠椅状或平面状,滑面平均倾角大于30,滑面阻抗比小于0.4;滑体结构松散,透水性差;滑距短,滑坡残体保留较多,剪出口以下脱离滑床的体积较少;滑坡有加载来源;滑坡前缘受

    34、冲刷,有坍塌产生;滑体上近期有明显变形破坏迹象。变形迹象为滑坡变形配套产物;后缘弧形裂缝或塌陷,两侧羽状开裂,前缘膨胀、鼓丘等。经实地调查和分析,滑体目前处于临界状态,且正在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在特殊工况条件下有可能大规模失稳。DB43/T 24482022 11 附 录 B(资料性)边(滑)坡变形阶段划分 B.1 蠕动变形阶段 在潜在滑动面或软弱面(层)上,岩土体逐渐产生沿剪切方向的定向排列,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和密实度,已在局部位置产生剪切滑移面。坡体开始产生裂缝,位移一时间过程曲线出现相对较大的斜率,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曲线斜率有所减小,表现出减速变形的特征。此变形阶段内其变形速率不稳定,具

    35、有随时间逐渐减小的特征,也称为减速变形或缓慢变形阶段。B.2 等速变形阶段 在潜在滑动面或软弱面(层)上,产生不连续的剪切滑移面并逐步扩展的剪切滑移现象。该阶段斜坡体在初始变形阶段的基础上,在重力的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基本上以相同(近)速率在继续滑移。因不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位移时间过程曲线可能会有所波动,但此阶段变形曲线总体趋势为一倾斜直线。此变形阶段内其剪切变形速率表现为均匀缓慢递增的特征,也称为稳定变形阶段。B.3 加速变形阶段 沿着潜在剪切面或软弱面(层),前阶段产生的不连续剪切滑移面迅速扩展,剪断剪切滑移面间的岩土联系,逐渐形成贯通性剪切滑移面。当坡体变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变形速

    36、率会呈现出不断加速增长的趋势。此变形阶段表现出剪切变形速率明显增大的特征,也称为不稳定变形阶段。B.4 临滑阶段 沿着潜在剪切面或软弱面(层)的剪切滑移面贯通,形成统一的剪切滑移面,上覆岩土体沿着这一较低残余强度的统一剪切滑移面滑动。变形急剧发展,直至斜坡体整体失稳(滑坡)之前,其位移一时间过程曲线近于陡立。此变形阶段其剪切变形速率呈陡直线上升,也称为急剧变形或不稳定破裂变形阶段。DB43/T 2448202212 附 录 C(资料性)边坡地质灾害定量预警模型和方法 位移时间曲线 示意图 时间(t)预报 适宜性 变形破坏阶段 蠕动变形 等速变形 加速变形 临滑 1 变形速率判据 减速变形,切线

    37、角由大变小,甚至曲线下弯 等速变形角近恒定,曲线向上呈微斜直线 变形加速,角由恒定变陡,曲线上弯 变形急剧,角陡立,曲线近陡直 临滑预报,长、中、短期趋势预报 监测位移曲线跟踪法 2 蠕变曲线切线角度和矢量角 判据 位移矢量角渐小至 0 位移矢量角等值增大 位移矢量角由等值增大到非线性等值(加速)增大=tan-1dx/dt=7090位移矢量角突然增大或减小 指数平滑法,卡尔曼滤波法,多元非线性相关分析法等 3 变形速率判据 3202crVt 指数平滑法与非线性回归法相结合 4 斋藤迪孝法 131221212121ttttttttr 临滑预报,中、短期趋势预报 5 稳定系数 K 判据 1.05K

    38、1.0 1.0K0.96 K0.96 临滑预报,长、中、短期趋势预报 极限分析法 6 0.618 比例判据 T1 T2=0.618T1 临滑预报,中、短期趋势预报 黄金分割数法 7 力学图解法,时滑移;,时倾倒;,时滑移、倾倒 临滑预报 DB43/T 24482022 13 位移时间曲线 示意图 时间(t)预报 适宜性 变形破坏阶段 蠕动变形 等速变形 加速变形 临滑 8 变形形迹判据 后缘断续拉张裂缝 后缘不连续拉张裂缝,两侧羽状裂缝,后缘微错落下沉 后缘与两侧纵向剪张裂缝趋于连接,后缘错落下沉,前缘微鼓胀 后缘弧形拉裂圈与两侧纵向剪张裂缝贯通,后缘壁和前缘鼓胀形成,前端滑床岩层倾角变陡,并

    39、呈现挤压褶皱、裂缝和压碎 临滑预报,长、中、短期趋势预报 宏观地质调查法 9 宏观先兆判据 局部小崩小滑日趋频繁,地下水变化异常,地声、地热现象,动物行为异常,超常降雨和地震 宏观调查法 注 1:FS传感器的最大测量值;注 2:监测点时间位移曲线切线角;注 3:岩层或软弱层倾角;注 4:变形岩体内软弱面内摩擦角;注 5:变形岩体倾倒临界角;注 6:K边坡稳定系数;注 7:t0、tr滑坡失稳时间;注 8:t1、t2、t3滑坡加速变形阶段监测点时间位移曲线上的时间;注 9:vcr临界破坏速率,用类比或相似模拟试验确定;注 10:1、2回归系数;DB43/T 2448202214 附 录 D(资料性

    40、)爆破振动监测 爆破地点与人员和其他保护对象之间的安全允许距离,应按各种爆破有害效应(地震波、冲击波、个别飞散物)分别核定,并取最大值。确定爆破安全允许距离时,应考虑爆破可能诱发的滑坡、滚石、雪崩、浪涌、爆堆滑移等次生灾害的影响,适当扩大安全允许距离或针对具体情况划定附加的危险区。D.1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按式(D.1)计算。311QVKR(D.1)式中:R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单位为米(m);Q 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爆破为最大单段药量,单位为千克(Kg);V 保护对象所在地安全允许质点振速,单位为厘米每秒(cm/s);,K与爆破点至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

    41、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在无试验数据的条件下,可参考表 D.1 表 D.1 爆区不同岩性的值 岩性 K 坚硬岩石 50150 1.31.5 中硬岩石 150250 1.51.8 软岩石 250350 1.82.0 D.2 现场监测原则 每一监测点均应布置垂直向、水平径向和水平切向的传感器,同时监测三个方向的质点振动值。在地质条件发生突跃变化的地方(如断层等),应在突跃变化的两边分别布置传感器,被测对象为边坡时,最近监测点宜在距爆破区最近的马道内侧坡脚。当需分析爆破振动传播规律时,应先选择代表性监测断面,并使每一监测点至爆破源的距离按近密远疏的对数规律布置,每一次监测取得的

    42、有效数据应不少于 5 个。监测点布置范围应大于最近一个监测点到爆心距离 1 个数量级。D.3 测振传感器 测振设备防尘防潮应满足 IP65 防护等级,抗高低温应满足-30+50的监测环境要求,传感器频带线性范围可参考相关工程被测物理量的频率范围。DB43/T 24482022 15 表 D.2 被测物理量的频率范围 监测项目 频率范围(Hz)深孔爆破 地下开挖及浅孔爆破 拆除爆破及其他 质点振动速度 近区 30300 Hz 20300 Hz 2300 Hz 中区 10100 Hz 远区 250 Hz 质点振动加速度 11200 Hz 13000 Hz 11200 Hz DB43/T 2448202216 参 考 文 献 1 GB/T 2027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S 2 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S 3 YS/T 5229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S 4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5 DZ/T 0309 地质环境监测标志S 6 TC93/SC2 地质灾害通讯技术要求S 7 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S 8 朱自强、鲁光银等.山区高速公路运营期边坡稳定性衰变及灾变防控技术研究R.长沙:中南大学、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19 年 9 月


    注意事项

    本文(DB43 T 2448-202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brainfellow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