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31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0922023 茎用莴苣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stem lettuce under protected cultivation 2023-08-14 发布2023-10-14 实施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2/T 20922023 I 目次 前言.III 引言.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流程图.1 5 栽培季节.2 6 品种选择.2 7 播种育苗.2 8 大田准备.2 9 定植.3 10 田间管理.3 11 病虫害防治.
2、3 12 采收.4 13 生产档案.4 附录 A(资料性)设施栽培茎用莴苣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5 DB42/T 2092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武汉市蔡甸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帆、司升云、祝花、王攀、王胜军、望勇、黄兴学、周利琳、刘倩、吴仁锋、杨绍丽、韩天、骆海波、蔡翔、李芒。本文件
3、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联系电话:027-88116319,邮箱:。DB42/T 20922023 V 引 言 在茎用莴苣设施生产过程中,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防治病虫害登记农药种类少、连续阴雨及低温寡照天气下病害防治困难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经多年试验示范表明,实施土壤消毒、有机肥替代与高效平衡施肥等化肥减量技术,可有效改善设施土壤盐渍化,减少化肥使用量;实施以农业防治为前提、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核心、应急化学防治和新型施药器械为辅助的化学农药减施技术,可有效控制设施病虫害
4、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配合高效设施栽培措施,形成以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为基础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对于规范湖北省茎用莴苣设施栽培生产,增加农民收益,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B42/T 20922023 1 茎用莴苣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茎用莴苣设施栽培的栽培季节、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大田准备、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档案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茎用莴苣的设施栽培,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可参考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5、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6715.5 瓜菜作物种子 绿叶菜类 GB/T 51057 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743 绿色食品 绿叶类蔬菜 NY/T 2118 蔬菜育苗基质 NY/T 2119 蔬菜穴盘育苗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流程图 茎用莴苣设施栽培技术的操作流程图见图1。图1 茎用莴苣设施栽培技术流程图 播种 工厂化育苗 苗床育苗 苗期管理 定植 温湿度管理 水肥管理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6、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收 品种选择 大田准备 田块选择 栽培设施 土壤消毒 整地施肥 DB42/T 20922023 2 5 栽培季节 早秋栽培宜于7月下旬播种,8月上中旬定植,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采收。晚秋栽培宜于8月上中旬播种,9月上旬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采收。越冬栽培宜于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定植,12月中旬至翌年1月采收。春季栽培宜于10月上中旬播种,11月下旬定植,翌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收。6 品种选择 早秋和晚秋栽培宜选择耐高温品种;越冬和春季栽培宜选择抗病、高产、耐寒、耐抽薹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6715.5的要求。7 播种育苗 播种
7、 高温季节(7月 8月)播种,应将种子用冷水浸泡2 h后滤干,用湿纱布包好,放入0 5 冰箱冷藏室内低温处理24 h,摊放在阴凉通风处保持15 20,2 d3 d后出芽率达70%80%时播种。其他季节和基质育苗宜干籽播种。每667 m2用种量30 g 40 g。育苗方式 7.2.1 工厂化育苗 宜采用集约化育苗方式,选择128孔穴盘点播。穴盘育苗的设施、育苗基质等应符合NY/T 2118和NY/T 2119的要求。7.2.2 苗床育苗 宜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砂壤土地块作为苗床。苗床宽120 cm130 cm,高15 cm20 cm,沟宽15 cm20 cm。浇足底水,将种子均匀撒
8、播于床面,覆土0.6 cm 0.8 cm。苗期管理 早秋栽培苗龄20 d23 d,晚秋栽培苗龄23 d25 d,越冬栽培苗龄25 d30 d,春季栽培苗龄40 d 45 d。育苗期间视苗情和天气情况浇水控温,早秋栽培出苗后覆盖遮阳网降温,第1片真叶展开后随水浇施复合微生物菌剂1次。工厂化基质育苗长至4片真叶时、苗床育苗长至5 片6 片真叶时定植。8 大田准备 田块选择 宜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田块。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栽培设施 宜采用塑料大棚栽培,设施建造应符合GB/T 51057的规定。土壤消毒 DB42/T 20922023 3 于7月 8月,前茬作
9、物收获后,清洁田园。每667 m2撒施石灰氮50 kg60 kg,可兑粉碎玉米秸秆1000 kg1500 kg、发酵生物菌4 kg,旋耕25 cm30 cm整平。棚内浇透水后覆盖地膜或废旧大棚膜,密闭设施。高温闷棚20 d30 d后,晾晒通风不少于7 d。宜每2 年3 年进行土壤消毒1次。整地施肥 土地翻耕,结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1000 kg 2000 kg、饼肥100 kg15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30 kg50 kg,或以商品有机肥400 kg500 kg、生物菌肥200 kg250 kg替代农家肥。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按畦面宽120 cm、高20 cm2
10、5 cm、沟宽40 cm做畦。定植前铺设微灌带和银灰地膜。9 定植 早秋栽培株距25 cm30 cm,行距30 cm;晚秋、越冬和春季栽培株距30 cm,行距40 cm。定植后浇足定根水,随水浇施复合微生物菌剂1次,2 d3 d后及时查苗补苗。10 田间管理 温湿度管理 秋季栽培定植初期宜使用遮阳网降温,棚内温度宜控制在15 20。越冬及春季栽培前期注意通风除湿,相对湿度宜60%;12月上旬后当夜间最低气温 0 时及时闭棚保温;2月上中旬后逐渐加大通风口,白天棚温24 时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棚温宜 5。水肥管理 土壤保持湿润,宜采用膜下滴灌。缓苗后每667 m2轻施水溶肥5 kg10 kg或尿素
11、5 kg7 kg;莲座期和封行前茎部开始膨大时,每667 m2分别追施高钾型水溶肥10 kg15 kg或硫酸钾型复合肥25 kg30 kg。11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软腐病和病毒病等,主要害虫有莴苣指管蚜等。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压前控后、可持续防控”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辅以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防治方法 11.3.1 农业防治 选择抗(耐)病品种,培育无病虫壮苗。定植前深翻炕地,进行土壤消毒及轮作。生长期清洁棚室,防除杂草,茎膨大期摘除下部老叶,清除病株并带出棚室外集中销毁。11.3.2
12、物理防治 DB42/T 20922023 4 定植后在棚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等害虫,每667 m2设置25 块30 块(25 cm 30 cm);选用30 目40 目防虫网覆盖裙膜,隔离害虫;铺设银灰地膜驱避有翅蚜。11.3.3 生物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前期优先使用生物农药,不与强碱性物质混用,木霉菌不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药剂混用。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用药见附录A。11.3.4 化学防治 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天气晴好时可进行喷雾防治,遇连续阴雨及低温寡照天气宜用电动喷粉机配合微粉剂防治。化学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不同类型农药交替使用,遵
13、守安全间隔期。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用药见附录A。12 采收 宜于茎顶端与最高叶片叶尖相平时采收。采收时去除底部老叶、病叶,底端削平整后放入包装容器。产品质量应符合NY/T 743的规定。13 生产档案 生产者应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品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以及其它田间操作管理措施。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并具有可追溯性。生产档案应有专人专柜保管,至少保存2 年。DB42/T 20922023 5 A A 附录A (资料性)设施栽培茎用莴苣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表A.1给出了设施栽培茎用莴苣主要病虫害的药剂防治方法。表A.1 设施栽培茎用莴苣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发生高峰期(月
14、份)药剂名称 剂型a 有效成分 含量 每 667m2制剂用量(g或 mL)施药时期 施药 方式 安全间隔期(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霜霉病 34、1011 吡唑醚菌酯 SC 25%30 4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3 烯酰吗啉 WP 50%25 5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或喷粉 10 15 3 申嗪霉素 SC 1%50 6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3 多抗霉素 WP 3%167 250 发病之前 喷雾 7 3 木霉菌 WP 2 亿孢子/g 125 250 发病之前 喷雾 7 3 灰霉病 24 腐霉利 SC 43%25 4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2 嘧霉胺 WP 25%1
15、20 15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2 异菌脲 WP 50%50 10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或喷粉 10 15 3 乙霉多菌灵 WP 60%50 10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或喷粉 10 15 3 木霉菌 WP 2 亿孢子/g 125 250 发病之前 喷雾 7 3 丁子香酚 SL 0.3%90 120 发病之前 喷雾 5 7 3 枯草芽孢杆菌 WP 100 亿孢子/g 75 100 发病之前 喷雾或喷粉 7 10 3 菌核病 34、911 啶酰菌胺 WG 50%30 5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2 腐霉利 WP 50%30 6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3 异菌
16、脲 WP 50%50 10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或喷粉 10 15 3 乙霉多菌灵 WP 60%50 10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或喷粉 10 15 3 丁子香酚 SL 0.3%90 120 发病之前 喷雾 5 7 3 小盾壳霉 WP 2 亿孢子/g 100 150 定植前 撒施 1 软腐病 34、1012 氯溴异氰尿酸 SP 50%50 6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3 3 枯草芽孢杆菌 WP 100 亿孢子/g 75 100 发病之前 喷雾或喷粉 7 10 3 寡糖链蛋白 WP 6%75 10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3 病毒病 1012 盐酸吗啉胍 WP 80%60 7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2 吗胍乙酸铜 WG 60%60 8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3 寡糖链蛋白 WP 6%75 100 发病之前或初期 喷雾 7 10 3 莴苣指管蚜 34、1012 啶虫脒 SL 20%6 12 发生期 喷雾 7 2 吡虫啉 WG 70%1 3 发生期 喷雾 7 2 鱼藤酮 EC 2.5%100 150 发生初期 喷雾 7 2 苦参碱 AS 2%20 30 发生初期 喷雾 14 1 a AS:水剂;EC:乳油;SC:悬浮剂;SL:可溶液剂;SP:可溶粉剂;WG:水分散粒剂;WP:可湿性粉剂。DB42/T 2092202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