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CCS X 31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0782023 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Solenopsis invicta 2023-07-27 发布2023-09-27 实施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2/T 2078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流程图.1 5 监测.2 6 检疫方法.3 7 防控.3 8 防控效果评价.5 9 安全保护.6 10 档案管理.6 附录 A(资料性)红
2、火蚁的形态特征、蚁巢和危害特征.7 附录 B(资料性)红火蚁采集方法.9 附录 C(资料性)红火蚁监测记录表.10 附录 D(资料性)红火蚁防治推荐药剂.12 附录 E(资料性)红火蚁防控效果评价表.13 DB42/T 2078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华中农业大学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市蔡甸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求应、刘元明、杭行、方
3、国斌、张凯雄、雷朝亮、郭子平、秦仙姣、朱汉桥、康立冬。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281;对本文件的有关 修 改 意 见 建 议 请 反 馈 至 华 中 农 业 大 学,联 系 电 话:027 87282113,邮 箱:。DB42/T 20782023 1 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红火蚁监测、检疫方法、鉴定方法、化学防控与防治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区域内红火蚁的监测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
4、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GB/T 17980.149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 GB/T 20477 红火蚁检疫鉴定方法 GB/T 23626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GB/T 23634 红火蚁检疫规程 NY/T 2415 红火蚁化学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流程图 红火蚁监测与防控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 红火蚁监测与防控程序流程图 DB42/T 20782023 2 5 监测 准备 对当地疑似出现红火蚁地区进行访问踏查,收集整理访问所得红火蚁的相关信
5、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制定明确的监测计划。监测用品包括:GPS仪、监测瓶、放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长度大于80 cm的木棍(竹竿、铁丝等)、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75%乙醇、诱饵(如火腿肠)等。区域类型划分 对当地疑似出现红火蚁的地区进行访问调查和踏查,根据调查结果划分红火蚁发生区和未发生区。发生区为发生疫情的区域和发生疫情区域的周边地段,未发生区为疫情发生区连通的交通道路沿线以及最近两到三年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危险物品(包括草皮、绿化植被、栽培介质、回收废品、运载工具等)的地区。地点类型 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废品回收加工场、高尔夫球场、仓库以及可能调入
6、绿化植被、回收废品、木材、肥料等的场所。监测时期 红火蚁发生、活动活跃时期为最佳监测时期,一般在311月,气温为18 35 时开展监测,各地可根据当地气温气候情况调整确定相应的最佳调查时期。监测方法 5.5.1 要求 红火蚁疫情监测方法按照标准GB/T 23626执行。5.5.2 发生范围调查监测 5.5.2.1 访问调查 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医院诊所,了解当地是否出现过蚂蚁叮蛰伤人事件。访问当地农事操作人员及绿化植被维护人员,是否看见地面有隆起的蚁巢以及触碰蚁巢后是否有蚂蚁迅速出巢进行攻击。访问当地检疫及管理人员,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若有调入记录,确定具体调入物品及调
7、入地点。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访问调查至少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访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5.5.2.2 踏查 在访问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在调查区域内查看,同时用木棍等(长度大于80 cm)拨开障碍物观察有无可疑的蚁丘。如有蚁丘,则用铁丝等插入蚁丘5 cm10 cm,观察是否有蚁群迅速出巢并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现象。当发现可疑蚂蚁时,结合对周围蚁巢形态以及蚂蚁行为特征观察等进行跟踪调查。采集可疑蚂蚁标本进行鉴定,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参照附录 A,采集方法见附录 B。DB42/T 20782023 3 访问调查后填写访问调查记录表(见表C.1),经鉴定确认为红火蚁的
8、蚂蚁标本要填写红火蚁调查记录表(见表C.2),并用GPS仪对发生区进行准确定位,并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将红火蚁巢体的定位信息用于绘制红火蚁发生分布图。5.5.3 发生动态调查监测 5.5.3.1 诱饵制作及用量 将新鲜火腿肠作为红火蚁的诱饵。将火腿肠切成约1 cm厚、直径2 cm的薄片,放入专用或自制的监测瓶中进行诱集。5.5.3.2 监测瓶的放置与使用 发生区内的所有村庄或社区都应放置监测瓶进行监测,每个村庄或社区每种类型的场所设置3个以上监测点,每点面积100 m2以上。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监测瓶,应放置在隐蔽处且有蚂蚁活动的区域,瓶与瓶之间相距10 m以上,随机放置。对于条状的区
9、域(如绿化带)则每10 m左右放置1个监测瓶。将监测瓶置于地面30 min后,收集诱集到的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经鉴定确认为红火蚁后填写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见表C.3)。鉴定方法 5.6.1 要求 红火蚁鉴定方法按照标准 GB/T 20477 执行。5.6.2 形态鉴定 将可疑蚂蚁用75%酒精浸泡制成标本,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如果调查监测单位不具备鉴定种类条件,应送省级植物检疫站或省级植保站授权鉴定的实验室”进行鉴定。送检时详细填写疑似红火蚁样本送检表(见表C.4)。首次鉴定的标本须妥善保存,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和采集人。5.6.3 分子鉴定 取2头调查取样的蚂蚁标本进行D
10、NA提取,对红火蚁的线粒体COI基因(mitochondrial COI gene)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选取COI基因PCR扩增的上下游引物之间的片段测序结果,红火蚁的线粒体红火蚁相关基因信息编号为Gene ID:9977802;红火蚁COI基因具体序列编号为NCBI Reference Sequence:NC_014672.1。采集样本完成COI基因测序后,将测序结果登录NCBI官网与红火蚁COI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可以得到基因大小、序列比对信息,进一步确定是否为红火蚁。监测报告 在红火蚁发生区,根据访问调查、踏查及发生动态调查监测结果确定红火蚁发生程度。6 检疫方法 红火蚁检疫方法按照
11、标准GB/T 20477执行。7 防控 防控策略 DB42/T 20782023 4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红火蚁发生危害规律,采取“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持防控和阻截并重”的防治策略,合理利用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措施,科学精准控制红火蚁的扩散与危害。植物检疫 7.2.1 要求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按照标准GB 15569 执行。7.2.2 种苗、花卉、草坪(皮)等 红火蚁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等物品调出前均须经触杀性药剂浸渍或灌注处理至完全湿润。7.2.3 垃圾、肥料、栽培介质、土壤等 红火蚁发生区垃圾、肥料、栽培介质、土壤等物品调
12、出时须施放颗粒剂进行处理,药剂有效成分占总体积0.001%0.0025%,施药后搅拌均匀并洒水使物品湿润。物理防治 7.3.1 沸水灌巢法 在灌巢前不要扰动蚁丘,挖开红火蚁蚁巢顶部并迅速用沸水浇灌蚁巢,应浇灌蚁巢所在的全部区域或肉眼可见的单个蚁巢,连续处理5 d10 d,可杀死大部分红火蚁工蚁。7.3.2 挖巢浸泡法 用滑石粉涂抹处理过的铁锹将红火蚁蚁巢整个挖出,然后放入容积40 L塑料箱中,塑料箱内壁上沿涂滑石粉防止红火蚁逃逸,用溶入洗洁精、洗衣粉或肥皂水的清水15 L20 L浸泡蚁巢24 h,可有效杀死该蚁巢内的红火蚁个体。生物防治 将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用水稀释50
13、0倍,喷洒在蚁巢及其周围区域;或使用1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30 g50 g每巢,均匀撒在蚁巢上及其周围区域,并喷水一遍,确保防治效果。施药时间应选择晴天傍晚或阴雨天,避免阳光直射。保护蜻蜓、鸟类、蜥蜴、蜘蛛和蟾蜍等天敌动物,有效控制红火蚁尤其是婚飞蚁。化学防控 7.5.1 要求 本文件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环境中施用的。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红火蚁化学防治过程中禁止施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癌、致突变农药,推荐施用低毒、生物农药。防控红火蚁的药剂和其他防控技术应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法律、法规和政策,选用高效低风险农药
14、。具体推荐药剂见附录D。7.5.2 防治适期 DB42/T 20782023 5 选择在春季红火蚁婚飞前或婚飞高峰期或夏、秋季气候条件适宜时进行。在晴天,气温为21 34 地面干燥时投放毒饵,洒水后、雨天及下雨前12 h内不能投放。7.5.3 毒饵诱杀法 红火蚁发生程度在二级及以下的发生区,可使用点施毒饵法防治单个蚁巢。将毒饵环状或点状投放于蚁巢外围50 cm100 cm处,对所有可见的活蚁巢进行防治。根据活蚁巢大小和毒饵剂量确定毒饵用量,当蚁巢直径明显大于50 cm或小于20 cm时,应适当增加或减少毒饵用量。使用毒饵诱杀法时不可将毒饵与其它物质(如肥料)混合施用。红火蚁发生程度在三级及以上
15、的发生区,可在整个发生区均匀撤施毒饵进行防治。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到的工蚁密度和毒饵制剂浓度确定毒饵用量,1 hm2面积最低用量是防治单个活蚁巢的用量中间值的100 倍左右。7.5.4 药液灌巢法 将药剂按照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液。灌巢前不要扰动蚁丘,以活蚁巢为中心施撒药液,先在蚁巢外围近距离淋施药液,形成药液带,再挖开蚁巢顶部后迅速将药液灌入蚁巢,确保药液完全浸湿蚁巢并渗透到蚁巢底部。根据蚁巢大小确定药液用量,保证充分湿润全部蚁巢。8 防控效果评价 评价方法 具体评价方法如下:a)对所有防控区域进行踏查,调查评价标准包括平均每 100m2发现的有效蚁巢个数及单个监测点平均每个监测
16、瓶诱集的工蚁数量;b)以触动干扰蚁巢是否有个体出巢现象为判断标准确认是否为活蚁巢;若无法判定是否为活蚁巢,可采用挖巢方法予以确认,以蚁巢密度为判断指标,确定防控区红火蚁发生级别;c)按每 2000 m面积设置 3 个监测点为标准进行诱集调查,以单个监测点的平均监测瓶诱集工蚁数为判断指标,确定防控区红火蚁发生级别。将调查结果记录附录 E红火蚁防控效果评价表中。评价结果判定 由省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或其委托的市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符合红火蚁防控方案中评价要求的防控区开展评价;对未满足该要求的不进行评价。除在相关红火蚁防控工程协议中另行约定外,经连续6个月6次以上对防控区的防控效果进行评价,红火蚁防控效果
17、评价结果分为以下3个水平:a)未控制危害,红火蚁发生程度大于 1 级的,则该防控区红火蚁未控制危害;b)控制危害,红火蚁发生程度为 1 级的,则该防控区红火蚁防控效果达到控制危害水平;c)根除疫情,对防控区及其周围 500 m 范围区域的防控效果进行评价,并在对运出和运入防控区的物品实施检疫检查中未发现红火蚁活体的,则该防控区红火蚁防控效果达到局部根除疫情水平。评价结果处理 评价工作结束后,评价机构应将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实施该红火蚁防控工作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作为相关红火蚁防控工程是否通过验收的依据。如防控效果评价达到根除疫情水平的,由省级植物检DB42/T 20782023 6 疫机构按有
18、关法律和管理规定的程序,解除该防控区的疫情。防控效果评价的相关技术资料、检查和评价意见等材料文件应妥善保存于评价机构1年以上。9 安全保护 防治技术实施人员在施药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被红火蚁蛰伤或农药中毒。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在公共场所、住宅区等人群活动较频繁的发生区域要注意选择使用安全低毒的药剂,施药时要避开人流高峰,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养蜂区、养蚕区等特殊区域可采用物理防治方法,或使用特定药剂进行化学防治,避免杀伤有益生物或造成环境水源污染。10 档案管理 防控时应建立工作档案,记录中应包括施用药剂品种、数量、次数、施
19、药时间、防控面积、防效调查方法及调查次数、各次调查的活蚁巢密度、工蚁密度、防控效果等。DB42/T 20782023 7 A A 附录A (资料性)红火蚁的形态特征、蚁巢和危害特征 A.1 形态特征 对红火蚁的鉴定可依据工蚁的形态特点做出判断。工蚁体长36 mm。头、胸、触角、足均为棕红色,腹部为棕黑色(图A.1)。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长,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3角形小齿,齿基部上侧常着生刚毛1根(图A.2)。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胸腹连接处有2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
20、部末端有螯刺伸出。图A.1 红火蚁的工蚁虫体 图A.2 红火蚁的工蚁头部 DB42/T 20782023 8 A.2 蚁巢特征 鉴别红火蚁可依据其建巢特点做出判断。红火蚁具地栖型蚁巢,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 cm30 cm,直径30 cm50 cm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要在49个月后才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但在红火蚁种群发展成熟前蚁丘并不明显。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在野外,蚁丘特点和红火蚁攻击特性是判断是否是红火蚁的依据之一。图A.3 红火蚁巢穴图 A.3 行为习性 碰触蚁巢后,大小不同的工蚁迅速出巢,四处搜寻入侵者,并进行攻击。用枝条插入蚁巢内,数十头工蚁迅速爬
21、上枝条,做出叮咬的动作,并试图使用螫刺进行攻击。A.4 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蛰针叮刺和口器咬伤方式,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蛰后会有火灼般疼痛,其后患处会出现水泡,8 h24 h后水泡可能会化脓形成脓胞。若脓胞破掉,则容易引起二次性感染,特别是遭受大量红火蚁叮蛰或攻击的敏感体质人群。图A.4 红火蚁叮咬后产生的脓包 DB42/T 20782023 9 B B 附录B (资料性)红火蚁采集方法 B.1 工蚁 采集过程中,采样者应戴手套以防红火蚁叮咬。用手指在采样瓶开口的内缘处涂上滑石粉,将瓶子的下半部分插入蚁巢。15 min后盖上盖子。如果瓶中的红火蚁数不足10 头,可用镊子收集尽可能多
22、的红火蚁。B.2 蚁后 春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时,如果前晚温度较低,取样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可用铲子挖取蚁丘早晨向阳部位的表土层几厘米,采集蚁后。当冬季温度过低、夏季温度过高时,蚁后会下移到蚁巢深处,需挖开蚁巢仔细寻找。可在采样瓶口加入75%乙醇浸泡标本,不同蚁巢的红火蚁标本需分别保存。用记号笔在瓶上标记瓶号、采样地点和日期。DB42/T 20782023 10 C C D 附录C (资料性)红火蚁监测记录表 表C.1给出了红火蚁访问调查记录表。表C.2给出了红火蚁调查记录表。表C.3给出了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表C.4给出了疑似红火蚁样本送检表。表 C.1 红火蚁访问调查记录表 时间:地点
23、:调查人:联系电话:调查地点类型 调查面积(m2)发生面积(m2)蚁巢数量(个/100m2)诱集工蚁数量 蚂 蚁 是 否咬人 受害群众人数 红火蚁发生程度 最早发现时间 表 C.2 红火蚁调查记录表 调查单位(盖章)调 查 地 点 县(市)乡(镇)村 东 经 北 纬 海拔高度(m)调 查 方 法 调查地点类型 调查面积()代表面积()蚁 巢 数 量 蚂蚁是否具有攻击性 受害群众人数 最早发现时间 样本采集编号 初步鉴定结论 调查记录人 调 查 日 期 年 月 日 DB42/T 20782023 11 表 C.3 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 监测单位(盖 章)监 测 人 监测地点(乡镇/村)监测调查日
24、期 年 月 日 监 测 地 点 类 型 代表面积()监测点 监测瓶序号 可疑蚂蚁数量 红火蚁数量 表 C.4 疑似红火蚁样本送检表 送样单位(盖章)通讯地址 邮 编 送 样 人 电 话 传 真 E-mail 标本编号 标本类型 样本数量 采 样 人 采集地点 海拔高度(m)寄主植物 采集方式 采集场所 处理方式 危害部位 危害状描述(或图片)DB42/T 20782023 12 附录D (资料性)红火蚁防治推荐药剂 表D.1推荐了红火蚁专用饵剂。表D.2推荐了红火蚁触杀型杀虫剂。表 D.1 红火蚁专用饵剂 药剂名称 单独蚁巢处理 大面积防治 用量(g/巢)施用方法 用量(kg/hm2)施用方法
25、 0.1%茚虫威饵剂 1020 沿蚁巢周围 1 m 内均匀撒布 1.53.0 均匀撒布于红火蚁发生区 0.1%烯啶虫胺饵剂 1020 1.53.0 0.05%氯虫苯甲酰胺饵剂 1020 1.53.0 10 亿孢子/g 绿僵菌颗粒剂 3050 4.07.5 150 亿孢子/g 白僵菌颗粒剂 3050 4.07.5 表 D.2 红火蚁触杀型杀虫剂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或施用药量 施药方法 4.5%氯氰菊酯乳油 1,000 灌巢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000 灌巢 5%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 1,500 灌巢 1.8%阿维菌素乳油 1,000 灌巢 3%阿维菌素乳油 1,500 灌巢 10%吡
26、虫啉可湿性粉剂 1,000 灌巢或撒播后浇水 10%吡虫啉乳油 1,000 灌巢 5%吡虫啉乳剂 500 灌巢 80 亿孢子/mL 绿僵菌粉剂 0.7g/m2 用水溶解配置成菌液灌巢 DB42/T 20782023 13 E F 附录E (资料性)红火蚁防控效果评价表 表E.1给出了疑似红火蚁样本送检表。表 E.1 红火蚁防控效果评价表 地点 经纬度 面积(hm)发现红火蚁时间 年 月 日 防控起止时间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访问调查 踏 查 诱集调查 挖巢调查 调查人数 6 个月内受伤害人数 蚁巢总数(个)活蚁巢数(个)活蚁巢密度(个/100m)是否发现活工蚁 监测瓶总数(个)诱到工蚁监测瓶数(个)监测瓶里工蚁数(头/瓶)挖蚁巢数量(个)活蚁巢数量(个)活蚁巢发生级别 诱集工蚁发生级别 评价意见:专家组(签名):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