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1 T 2618-2024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

    • 资源ID:1545803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1 T 2618-2024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

    1、 ICS 93.160 CCS P 55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6182024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2024-02-01 发布 2024-05-01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6182024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1 5 规划阶段.2 6 可行性研究阶段.3 7 初步设计阶段.7 8 招标设计阶段.9 9 施工地质.10 10 勘察报告.11 附录 A(规范性)堤防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及范围.14 附录 B(规范性)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件.15 附录 C(资料性)土

    2、的分类.16 附录 D(规范性)堤基地质结构分类.18 附录 E(规范性)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19 附录 F(资料性)平原区堤防工程室内岩土试验项目.20 DB41/T 2618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水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河南省建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特殊岩土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健仓、刘汉东、李罗刚、来光、张志敏、孙刚、翟延彬、李雪荣、董金玉、王先忠、肖永波、韩桃明、高书杰、南玉贤、王铁军、王树奎、唐建立、马铁虎、宋五朋、张建全、王贵生、张利滨、王伟、刘蓓、苏超鹏、任鹏、王建龙。DB41/T 26182024 1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程序,规定了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内容、方法及成果编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8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 251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L/T 291 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SL/T 2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T 3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SL 320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 SL 345 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 DB41/T 2195 平原区水库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平原区堤防 在平原区河、湖沿岸或平原区水

    5、库、分蓄洪区等周边修建的土堤或防洪墙等,包括倾斜平原、平缓平原、盆地内平原等平原区内的堤防。4 基本规定 勘察要求 4.1.1 勘察工作应按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的要求进行,勘察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阶段、规划设计意图、工程规模、天然建筑材料(包括种类、需用量及有关技术指标)、勘察任务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DB41/T 26182024 2 勘察阶段宜分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地质等阶段。按照 GB 50286 的规定堤防级别分 15 级。4.1.2 开展勘察工作之前,应收集和分析工程地区已有的地形、地质资料、已建堤防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资料,进行现场查勘,了解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根

    6、据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结合设计方案,编制工程地质勘察大纲。4.1.3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测绘宜沿堤线进行,各阶段地质测绘比例尺及范围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并应按 SL/T 299 规定根据比例尺大小选择与之适应的测绘方法。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应充分利用天然地质露头,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时,地质点间距可适当加大。4.1.4 根据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可选用坑探、槽探、井探等勘探手段,应实测所有勘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勘探点施工完毕后应及时编录并按要求回填。4.1.5 除长期观测孔外,钻孔完成后必须封孔,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应按 SL/T 291 的要求进行。4.1.6 堤身填土的质量评价可从堤身

    7、险情、填土物质组成、密实度、渗透性等方面综合论述,区分出需要进行处理的堤段,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4.1.7 堤外滩较窄时,堤岸勘探布置宜结合堤防勘探布置进行,并评价堤岸的稳定性。4.1.8 平原区堤防工程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的项目、数量和方法应结合工程特点、岩土条件、试验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勘察阶段和工程规模等确定。试样和原位测试点的选取应具有地质代表性。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应在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方法确定。4.1.9 勘察工作中各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整理和分析。各阶段勘察工作结束时,应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正文按照本文件第 10 章编写,附图、附件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

    8、。4.1.10 土的分类参照附录 C 的规定。勘察方法 4.2.1 勘察工作应遵循由区域到场地,由一般性调查到专门性勘察的原则。4.2.2 平原区堤防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勘察阶段及工作深度要求,综合运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岩土测试和试验、遥感等勘察手段,合理布置勘察工作,加强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建筑物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4.2.3 堤身勘察宜结合堤基勘察进行。勘察大纲 勘察大纲主要内容包括:a)工程概况、任务来源、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及任务;b)勘察工作依据的规程、规范及有关标准规定;c)工程区地质概况、既有堤防堤身堤基隐患及工作条件;d)上阶段审查、评估需落

    9、实的意见;e)勘察工作的内容、方法、技术要求及技术对策;f)质量保证措施,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保证措施;g)计划工作量、资源配置、勘察成果及其完成时间;h)勘察工作布置图。5 规划阶段 DB41/T 26182024 3 勘察任务 5.1.1 了解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5.1.2 了解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5.1.3 了解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概况。勘察内容 5.2.1 规划阶段的勘察仅限于新建堤防。5.2.2 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情况,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5.2.3 了解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5.2.4 了解工程区主要地层成因类型、分布概况、性质和

    10、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5.2.5 了解对工程有影响的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情况。5.2.6 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5.2.7 了解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概况,并估算储量。勘察方法 5.3.1 收集有关区域地质和航(卫)片解译资料,结合进行堤防地质调查。5.3.2 搜集、整理区域地形、地质和地震资料。应按 GB 18306 提出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5.3.3 收集与堤防有关的其它资料。5.3.4 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断层活动性、历史及现今地震情况、地震参数区划等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初步分析。5.3.5 根据需要布置勘探工作,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土(岩)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6 可行性研究阶段

    11、 勘察任务 6.1.1 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对工程场地的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6.1.2 基本查明新建堤防各堤线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堤基进行初步分段评价,并对比选堤线进行地质论证,初步预测堤防挡水后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6.1.3 调查已建堤防现状(堤段名称、位置、断面尺寸、状态、防护措施等)、堤防历史险情及处理情况,对堤身质量进行初步分段评价。6.1.4 基本查明已建堤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历年险情隐患对堤基进行初步分段评价。6.1.5 基本查明闸址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主要工程

    12、地质问题,对闸基进行初步评价,对加固、扩建、改建及重建的已建涵闸还应初步查明闸基险情隐患,并提出加固处理的建议。6.1.6 调查护岸岸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岸坡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段评价。6.1.7 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勘察内容 6.2.1 区域构造稳定性 6.2.1.1 收集与利用区域地质资料,评价活断层对堤防的影响。DB41/T 26182024 4 6.2.1.2 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6.2.2 新建堤防 6.2.2.1 基本查明堤线区的地形地貌单元与微地貌类型、特征、分界线,调查河道变迁情况。6.2.2.2 基本查明各土层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地

    13、质结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其性状等,特别是堤(墙)基范围内分布的特殊性土层、粗粒土层。堤基地质结构的划分应符合附录 D 的规定。6.2.2.3 基本查明基岩浅埋段或出露区地层时代及岩性特征、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岩溶发育特征、岩土接触面起伏变化情况等。6.2.2.4 基本查明物理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形成原因及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6.2.2.5 基本查明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渗透特性。6.2.2.6 基本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水头)变化规律、补径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地表水、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初步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钢筋、钢结构的腐蚀性。6.2.2.7

    14、 提出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6.2.2.8 对各比选堤线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比较,对选定堤线的堤基渗透稳定、地震液化、堤基稳定和抗冲刷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对选定堤线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分段评价。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应符合附录 E 的规定。6.2.3 已建堤防 6.2.3.1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勘察除应符合 6.2.2 的规定外,还应调查拟加固堤段堤基险情隐患类型、分布位置,出险和抢险情况,临时加固措施及效果,初步分析险情产生的原因。6.2.3.2 调查堤身散浸、管涌、堤防溃口等病害险情和历史加高培厚、加固情况。6.2.3.3 基本查明堤身填土类型,特别是粗粒土、碎块石、

    15、杂填土等的大致分布范围。6.2.3.4 基本查明堤身填土的密实度、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渗透性。6.2.4 涵闸 6.2.4.1 基本查明闸址区地形地貌单元,微地貌类型、特征及分界线。6.2.4.2 基本查明闸址区土层的分布规律、成因、物质组成、厚度,重点为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性土及粗粒土层等的分布范围及性状。6.2.4.3 基本查明闸址区土岩接触面的埋藏及起伏情况,基岩的岩性、产状,风化、卸荷和溶蚀特征,断裂、裂隙及其它缓倾的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的发育情况,特别是易风化、易软化、中等强渗透性岩层的分布范围及其性状。6.2.4.4 提出各土(岩)层与主要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性

    16、质参数。6.2.4.5 基本查明对涵闸有影响的滑塌、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成因。6.2.4.6 基本查明闸址区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和渗透特性,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水位及其变化规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初步评价环境水的腐蚀性。6.2.4.7 对闸基稳定、渗透稳定、地震液化、施工降排水、施工导流与围堰、抗冲刷稳定、边坡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对闸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6.2.4.8 已建涵闸加固工程还应调查涵闸险情隐患分布位置、性质、出险情况、抢险措施及效果等,并初步分析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情隐患产生的原因。6.2.4.9 重建涵闸采用调查访问或勘探等方

    17、法确定老闸基础的分布、位置、埋藏和地基处理措施情况。6.2.5 天然建筑材料 DB41/T 26182024 5 6.2.5.1 土料产地距堤脚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不应因土料开采引起堤防渗透变形和抗滑稳定问题。6.2.5.2 堤防工程主要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应进行开挖料的勘察工作,河道开挖料勘察应结合堤防勘察的勘探点进行布置。6.2.5.3 查明料场的地形地质条件、岩土结构、岩性、夹层性质及空间分布,地下水位,剥离层、无用层厚度及体积,有用层储量、质量、开采运输条件和对环境的影响。勘察方法 6.3.1 勘探 6.3.1.1 堤防工程勘探应在分析已有勘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闸站等建筑物布置进行,已建堤防

    18、尚应考虑历史险情的分布、类型等。6.3.1.2 堤防勘探纵剖面宜沿堤防中心线或防渗轴线布置,13级堤防钻孔间距宜为500 m1000 m,45 级堤防钻孔间距宜为 500 m2000 m,防洪墙钻孔间距宜为 100 m200 m,险情多发、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密钻孔,物探探明的物性异常应布置钻孔验证。6.3.1.3 堤防勘探横剖面垂直堤线布置,并符合下列规定:a)横剖面长度应包括堤防背水侧、堤防临水侧影响区,渗流分析横剖面长度应能满足渗透稳定分析的需要;b)横剖面间距宜为堤防中心线纵剖面上钻孔间距的 24 倍,险情多发段、地质条件复杂段应适当加密横剖面,每一工程地质单元应至少有一条横剖面;

    19、c)13 级堤防横剖面上宜布置 36 孔,其中堤防中心线 1 孔、堤防临水侧 12 孔、堤防背水侧 13 孔;45 级堤防横剖面上勘探点宜布置 3 个,其中堤防中心线 1 孔、堤防临水侧及堤防背水侧各 1 个。勘探点间距宜为 20 m200 m;d)在塘、沟、渠等微地貌变化较大的地段、物探探明的物性异常、已扒口分洪段以及堤基渗透破坏、历史溃口口门、堤身险情等特殊位置应布置横剖面。6.3.1.4 大中型涵闸纵横勘探剖面和勘探点应结合建筑物、场址的地形地质条件布置,主要勘探剖面的钻孔间距宜控制在 30 m100 m,每条剖面不应少于 3 个孔。6.3.1.5 小型涵闸的勘探可结合堤防布置,宜顺涵闸

    20、轴线布置勘探剖面,勘探点结合建筑物方案、场址的地形地质条件布置,宜布置轻型勘探点进行冲淤地层调查。6.3.1.6 钻孔深度宜符合下列规定:a)堤防钻孔宜为堤身高度的 1.52.0 倍(不包括已建堤防堤顶孔的堤身段),当相对透水层或软土层较厚时,孔深应适当加深并能满足渗流与稳定分析的要求;基岩出露或浅埋段钻孔宜揭穿强风化层;b)涵闸钻孔进入闸底板以下的深度宜为闸底板宽度的 1.01.5 倍;c)护岸钻孔宜深入河床深泓以下 5 m10 m。6.3.1.7 钻孔孔径应与钻孔类型及孔内测试项目相适应,布置有注水试验、抽水试验等的钻孔钻进过程中应符合 SL 345、SL 320 等的有关规定;静力触探、

    21、动力触探、标准贯入、十字板剪切等钻孔内原位测试应符合 GB/T 50123 的有关规定,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应根据需要确定。6.3.1.8 钻进方法应符合 SL/T 291 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土(岩)类型、钻孔目的和地下水位确定。6.3.1.9 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根据地层性质、钻进方法等确定,且不应超过 2 m。6.3.1.10 堤防工程物探宜采用两种及以上综合物探方法,可用于下列目的:a)探测透水层及相对隔水层分布及厚度、地下水位;b)测定岩、土的电阻率、波速等参数;DB41/T 26182024 6 c)探测已建堤防的洞穴、决口口门及其冲积扇、古河道、渗漏段等隐患部位;d)探测基岩埋藏深度、断层

    22、破碎带位置及岩溶发育情况。6.3.1.11 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应按照 SL 251 的要求进行。6.3.2 原位测试 6.3.2.1 动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砂类土及细粒土宜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中粗砂、砂砾和碎石土宜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卵石、软岩及岩石风化层宜采用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b)试验成果应分孔、分层分析整理;c)当根据动力触探成果判别砂土的密实度、细粒土状态和评估土的承载力、土的强度与变形参数时,应结合其它试验成果和工程经验综合分析确定;d)当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砂土液化可能性时,应符合 GB 50487 和 DB41/T 2195 的有关规定。校正后的标准贯

    23、入锤击数作为复判依据时,地下水位采用正常运行时地下水位。6.3.2.2 静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静力触探孔宜布置于堤防临水侧,当土层土质比较复杂或需要查明软弱层(带)界限时,增加测试孔数;b)试验成果应分孔、分层分析整理;c)当根据静力触探成果确定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时,应结合其它测试成果和工程经验综合分析确定。6.3.2.3 十字板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验宜布置于堤防临水侧软土层(带)区;b)当被测试土层(带)厚度较薄时,应适当增加孔数或加密测试点:当需查明测试土层(带)展布范围时,应增加孔数;c)试验成果应分层整理;d)当根据十字板抗剪强度确定土的承载力、分析地基稳定性时,应对

    24、其进行修正。6.3.2.4 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试坑注水、钻孔注水、压水试验、抽水试验等适宜的水文地质试验方法;b)用于水位降落、排水计算和边坡稳定性验算的渗透系数,应采用试验的小值平均值;用于堤防渗漏量、基坑涌水量计算的渗透系数,应采用试验的大值平均值。6.3.3 取样与试验 6.3.3.1 在钻孔中采取原状土样,应根据土层的性质选取合适的取样器。取样应符合下列要求:a)软土、细粒土、砂土层中,使用套管护壁法钻进时,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部 0.5 m;b)取样前应仔细清孔,孔底残留浮土厚度应小于取土器上端废土段长度;c)采取土样宜用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

    25、遇硬黏土等压入困难的土层时,可采用重锤少击方式,但应有良好的导向装置。6.3.3.2 渗透破坏试验土样应在渗透稳定计算剖面上或在渗透稳定计算剖面附近采取,所取土样应具有代表性,取样尺寸、数量应满足试验要求。6.3.3.3 土样的封装、保存及运输应符合 SL/T 291 的有关规定。DB41/T 26182024 7 6.3.3.4 室内岩土试验项目见附录 F,试验按 GB/T 50123 的规定执行。有特殊要求的,可进行专门性试验。6.3.3.5 13 级堤防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主要地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 6 组,45 级堤防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主要地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宜少于 6 组。

    26、6.3.3.6 试验成果均应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并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层进行试验统计,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土(岩)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6.3.3.7 应选取建筑物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评价环境水的腐蚀性。7 初步设计阶段 勘察任务 7.1.1 查明新建堤防沿线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分段评价,预测堤防挡水后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7.1.2 复核已建堤防历史险情及处理情况,对堤身质量进行分段评价,为堤身处理提供地质资料。7.1.3 查明已建堤防拟加固堤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险情隐患成因和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7.1.4 查明涵闸地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

    27、质条件,对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对加固、扩建、改建涵闸工程与地质有关的险情隐患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7.1.5 13 级堤防及大中型涵闸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复核,45 级堤防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勘察内容 7.2.1 新建堤防 7.2.1.1 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特殊性岩土层、粗粒土层等的分布、厚度及其性状。7.2.1.2 查明基岩浅埋或出露区基岩的地层岩性,易风化、易软化、中等强透水岩层的分布,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的产状、规模、充填与胶结情况,岩土接触面的起伏变化情况等。7.2.1.3 查明堤基土洞、岩溶洞穴等的分布、规模、填充情况及充填物的性状,分析其对堤基渗漏、稳定的影响。7.2.1

    28、.4 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特性及与河、湖的水力联系,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其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评价环境水的腐蚀性。7.2.1.5 查明堤线附近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塘等的现状、位置、分布范围,分析对堤基稳定及渗透稳定的影响。7.2.1.6 确定堤(墙)基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参数。7.2.1.7 查明工程区滑坡、崩塌、沙丘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稳定性,分析其对堤防的影响。7.2.1.8 对堤基的渗透稳定、地震液化、沉降变形、抗冲刷稳定、震陷、抗滑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堤线进行工程地质分类与分段评价,提

    29、出处理措施的建议。7.2.2 已建堤防 7.2.2.1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勘察除应满足 7.2.1 的规定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DB41/T 26182024 8 a)复核堤基险情隐患分布位置、范围、特征,调查堤防临水侧滩地形、微地貌特征和宽度,堤防背水侧决口冲刷坑和决口扇分布位置、范围等;b)查明拟加固堤段堤基临时堵体、决口口门淤积物等的分布位置、特征等,查明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c)调查以往加固处理堤段的范围、处理方法及其效果。7.2.2.2 堤身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a)复核堤身病害险情和历史加高培厚、加固情况。b)查明堤身填土类型,复核粗粒土、碎块石等的分布范围。c)查明堤

    30、身填土的密实度、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分段评价堤身填土质量。7.2.3 涵闸 7.2.3.1 查明闸基的地层岩性,特殊性岩土、粗粒土等的性状、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7.2.3.2 查明浅埋基岩面的埋藏及起伏情况,风化带、卸荷带的厚度及特征,喀斯特形态、规模、分布、填充情况,断层、裂隙、软弱夹层及其它软弱结构面的位置、性质、产状、充填和透水情况等,易风化或软化、中等强渗透性岩层的分布范围及其性状。7.2.3.3 查明闸基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埋藏条件、渗透特性及其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评价环境水的腐蚀性。7.2.3.4 查明闸址处埋藏

    31、的古河道、古冲沟、土洞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涵闸的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稳定性,评价其对闸基渗漏、稳定的影响。7.2.3.5 确定闸基土(岩)体、主要软弱结构面和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参数。7.2.3.6 对闸基稳定、渗透稳定、地震液化、施工降排水、施工导流与围堰、抗冲刷稳定、边坡稳定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对闸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7.2.3.7 已建涵闸加固工程应进一步查明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情及其产生的原因。7.2.4 天然建筑材料 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复核,对新选定的料场进行详查。勘察方法 7.3.1 勘探 7.3.1.1 堤防工程勘探布置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线

    32、路上进行。7.3.1.2 堤防勘探纵剖面宜沿堤防中心线或防渗轴线、减压井轴线布置。7.3.1.3 13 级堤防钻孔间距宜为 100 m500 m,45 级堤防钻孔间距宜为 200 m1000 m,防洪墙钻孔间距宜为 50 m100 m,险情多发、地质条件复杂应适当加密钻孔。7.3.1.4 堤防勘探横剖面宜垂直纵剖面布置,并符合下列规定:a)横剖面长度应包括堤防背水侧、堤防临水侧影响区,渗透分析横剖面长度应能满足渗透分析的需要;b)横剖面间距宜为堤防中心线纵剖面上钻孔间距的 24 倍,险情多发段、地质条件复杂段应适当加密横剖面,每一工程地质单元至少有一条横剖面;c)13 级堤防横剖面上宜布置 3

    33、6 孔,其中堤防中心线 1 孔、堤防临水侧 12 孔、堤防背水侧 13 孔;45 级堤防横剖面上勘探点不宜少于 3 个,其中堤防中心线 1 孔、堤防临水侧及堤防背水侧各 1 个。勘探点间距宜为 20 m200 m;DB41/T 26182024 9 d)在湖、塘、沟、渠等微地貌变化较大的地段、物探探明的物性异常、拟扒口分洪段、小型涵闸闸址处以及堤基渗透破坏、历史溃口口门、堤身险情等特殊位置应布置勘探剖面。7.3.1.5 涵闸勘探布置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物方案布置,应在闸轴线及其上、下游,防冲消能段、导(翼)墙等部位布置勘探剖面。勘探孔间距宜为 20 m50 m。7.3.1.6 小型涵闸的

    34、勘探可结合堤防一并考虑,地质条件复杂时可进行专门勘探,宜布置轻型勘探点进行冲淤地层调查。7.3.1.7 堤防每一工程地质单元,以及大中型涵闸应布置 12 个控制性钻孔。7.3.1.8 钻孔深度宜符合下列规定:a)堤防钻孔宜为堤身高度的 1.52.0 倍(不包括已建堤防堤顶孔的堤身段),当相对透水层或软土层较厚时,孔深应适当加深并能满足渗流与稳定分析的要求:基岩出露或浅埋段钻孔宜揭穿强风化层;b)涵闸钻孔进入闸底板以下的深度宜为闸底板宽度的 1.01.5 倍;c)护岸钻孔宜深入河床深泓以下 5 m10 m;d)对控制性钻孔,宜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方案综合确定;e)水文地质试验和长期观测钻孔

    35、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7.3.1.9 钻孔孔径应与钻孔类型及孔内测试项目相适应,布置有注水试验、抽水试验等的钻孔钻进过程中应符合 SL 345、SL 320 等的有关规定,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标准贯入、十字板剪切等钻孔内土工原位测试应符合 GB/T 50123 的有关规定,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应根据需要确定。7.3.1.10 钻进方法应符合 SL/T 291 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土(岩)类型、钻孔目的和地下水位确定。7.3.1.11 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根据地层性质、钻进方法等确定,且不应超过 2 m。7.3.1.12 根据需要进行物探。7.3.1.13 天然建筑材料的复核和新选定料场的勘察应按照 S

    36、L 251 的要求进行。7.3.2 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应符合 6.3.2 的规定。7.3.3 水文地质试验与长期观测 必要时可提出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系统的建议。7.3.4 取样与试验 7.3.4.1 取样应符合 6.3.3 的规定。7.3.4.2 室内岩土试验项目按 GB/T 50123 的要求执行。有特殊要求的,根据需要进行专门性试验复核。7.3.4.3 13 级堤防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主要地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 12 组,45 级堤防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主要地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 6 组,现场水文试验组数不宜小于 3 组。7.3.4.4 试验成果应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正确性和合

    37、理性,并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层进行试验统计,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土(岩)物理力学参数。7.3.4.5 应选取建筑物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试样数不应小于 3 件,评价环境水的腐蚀性。8 招标设计阶段 DB41/T 26182024 10 工程地质复核 8.1.1 复核内容 8.1.1.1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结论。8.1.1.2 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及结论。8.1.1.3 天然建筑材料的储量、质量及开采运输条件。8.1.2 复核方法 8.1.2.1 分析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和审查意见。8.1.2.2 对地下水等的观(监)测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工程地质勘察 8.2.1 勘察内容 8.2.1

    38、.1 工程区尚需研究的工程地质问题。8.2.1.2 施工组织设计需要研究的工程地质问题。8.2.2 勘察方法 8.2.2.1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应根据地质问题的复杂程度确定。8.2.2.2 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地质测绘、勘探与试验工作。8.2.2.3 分析和利用各种监测与观测资料。9 施工地质 勘察任务 验证前期勘察成果,预测、预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并提出处理建议,必要时可进行专门工程地质勘察,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项目验收。勘察内容 9.2.1 对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进一步查明的有关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9.2.2 了解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实施情况及与地质有关的事件,编写施工地质日志。

    39、9.2.3 收集、编录施工揭露的重要地质现象,检验、复核、修正前期勘察成果。9.2.4 对施工中揭露的地质缺陷、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有关地质问题的预测,提出处理和预防措施的建议。9.2.5 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验收及工程质量检查,对堤基、涵闸、护岸的险情隐患处理情况提出地质意见。9.2.6 应跟踪料场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复核料源储量;当料场情况发生变化或需要开辟新的料场时,应提出专项勘察的建议,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复查或详查。9.2.7 提出运行期监测工作的建议。9.2.8 垂直防渗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还应包括下列内容:DB41/T 26182024 11 a)巡

    40、视先导孔、检查孔、防渗槽孔等揭露的地质情况,应重点跟踪防渗依托层的可靠性及嵌入目标地层的深度;b)核实对施工方法有影响的超径碎块石(卵石)的大小、矿物成分及含量,对施工方法提出建议。9.2.9 大中型涵闸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记录地基处理的类型、方法、深度,处理范围内土(岩)层的性状及地基土(岩)体的抬动、隆起等现象的部位、规模等。b)记录基坑地下水出溢点的位置、涌水量和同期基坑内、外水位,分析并预测涌水量的变化情况。勘察方法 9.3.1 地质巡视,编写施工地质日志和简报。9.3.2 采用观察、素描、实测、摄影、录像等手段编录和测绘施工揭露的地质现象。9.3.3 根据需要复核

    41、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9.3.4 具体的施工地质工作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应按 SL/T 313 的规定执行。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工程,其施工地质的取样、试验,监测等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简化。10 勘察报告 规划阶段 10.1.1 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概况、各堤线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和结论等。10.1.2 绪言应包括规划意图和方案、堤防区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和本阶段完成勘察工作量等。10.1.3 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等。10.1.4 各堤线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堤身状况、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

    42、质问题。10.1.5 天然建筑材料宜结合规划方案和料源类型编写,应包括主要天然建筑材料初步分析的有关内容。10.1.6 结论应包括对规划方案提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论与建议。可行性研究阶段 10.2.1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概况、堤身状况、堤基工程地质条件、涵闸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和结论与建议等。10.2.2 绪言应包括工程概况、自然地理条件、历次勘察工作概况和研究深度、有关审查和评估意见、本阶段勘察工作概况等。工程概况宜包括堤防区地理位置、规划或设计意图、勘察任务与来源、勘察阶段等。本阶段勘察工作概况宜包括勘察任务与目的、勘察工作依据、主要勘察内容

    43、、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工作量等。10.2.3 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构造与地震应包括区域构造稳定性。10.2.4 堤身状况应包括堤防概况、堤身结构、堤身渗透特性、堤身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堤身质量评价与建议等。堤防概况宜包括堤防现状、堤身病害险情、历史加固情况。堤身质量应分段评价。10.2.5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堤基地质结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土(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堤基土(岩)的渗透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堤基工DB41/T 26182024 12 程地质条件分类、堤基工程地质评

    44、价等。堤线比选方案应包括各比选方案堤基工程地质条件、方案比选地质意见、推荐堤线的堤基工程地质评价。10.2.6 涵闸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等。工程地质概况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建筑物场地类别等。闸址比选方案应包括各比选闸址的工程地质条件、方案比选地质意见、推荐闸址的工程地质评价。10.2.7 天然建筑材料应包括设计需求量、各料场位置及地形地质条件、勘探和取样、储量和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等。10.2.8 结论与建议应包括比选方案地质意见、选定堤线及各建筑物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论与建议。初步

    45、设计阶段 10.3.1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概况、堤身状况、堤基工程地质条件、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和结论与建议等。10.3.2 绪言应包括工程概况、历次勘察工作概况、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结论及审查、评估意见、本阶段勘察工作概况等。工程概况宜包括堤防区地理位置、规划或设计意图、工程主要指标、勘察任务与来源、勘察阶段等。10.3.3 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区域基本地质条件、可行性研究阶段区域构造稳定性的结论和地震动参数。区域构造稳定性复核工作应包括工作任务与来源、复核任务与目的、主要复核工作内容等。10.3.4 堤身状况应包括堤防概况、堤身结构、堤身渗透特性、堤

    46、身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堤身质量评价与建议等。堤身质量应分段评价。10.3.5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堤基地质结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土(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堤基土(岩)的渗透性。堤基可能存在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渗漏、渗透稳定、地震液化、沉降变形和抗冲稳定问题。10.3.6 涵闸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等。工程地质概况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建筑物场地类别等。闸基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渗漏及渗透稳定、抗滑稳定、地震液化、沉降变形、施工降排水、施工导

    47、流与围堰、抗冲稳定、边坡稳定等。10.3.7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应包括堤防的工程地质分段,各堤段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堤基险情隐患及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10.3.8 天然建筑材料应包括设计需求量、各料场位置及地形地质条件、勘探和取样、储量和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等。10.3.9 结论与建议应包括主要工程地质结论、下阶段勘察工作的建议等。10.3.10 涵闸工程地质结论应包括各涵闸工程地质条件的论述及评价。10.3.11 大中型涵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绪言中应包括闸址区地理位置、工程概况、规划或设计意图、勘察阶段,前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本阶段勘察

    48、任务、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已建涵闸的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设计参数、现状、险情隐患、抢险情况及效果等;b)闸址区地质概况中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岩体风化情况、土(岩)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特性等;DB41/T 26182024 13 c)闸址工程地质评价中应包括主要设计参数,各建筑物地基地质结构、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d)大中型涵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附图、附件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并根据需要编制渗透剖面、基岩顶板等高线图等。招标设计阶段 10.4.1 招标设计阶段可编制单项或总体招标设计阶段工程勘察报告。10.4

    49、.2 单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工程地质概况、工程地质条件、结论。10.4.3 招标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概述、堤防工程地质条件、涵闸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临时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及结论与建议。施工地质 施工地质报告正文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并按照SL/T 313的要求进行。针对单项工程或建筑物的勘察报告正文可包括前言、地质概况、前期勘察成果验证、设计变更及不良地质现象处理、结论与运行期观测建议。DB41/T 26182024 14 附录A (规范性)堤防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及范围 堤防工程地质测绘宜沿堤线进行,测绘比例尺及范围应符合表 A.1 的规定。表 A

    50、.1 堤防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及范围 类别 级别 规划 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 比例尺 范围 比例尺 范围 比例尺 范围 新建堤防 13 1:500001:10000 堤线两侧 500 m1000 m。1:250001:10000 堤线两侧 500 m2000 m。1:50001:2000 堤线两侧 500 m1000 m。45 1:500001:10000 1:100001:5000 河道两侧 200 m500 m。河道两侧 100 m300 m。已建堤防 13 1:250001:10000 堤线两侧 300 m1000 m。堤线两侧 300 m1000 m。45 1:100001:5000


    注意事项

    本文(DB41 T 2618-2024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