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2396-2023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pdf
-
资源ID:1545603
资源大小:661.8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41 T 2396-2023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pdf
1、 ICS 07.060 CCS A 47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3962023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 2023-03-07 发布2023-06-06 实施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1/T 2396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等级划分.2 参考文献.4 DB41/T 2396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气候中心、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2、:刘雅星、朱业玉、李凤秀、王记芳、李彤霄、王纪军、左璇、张远。DB41/T 23962023 1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晚霜冻的术语和定义、评估指标、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晚霜冻的监测、评估及预报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X/T 4562018 初霜冻日期早晚等级3 术语和定义 QX/T 456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霜冻 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
3、度骤降至0 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注: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来源:QX/T 4562018,2.1 3.2 日最低温度 一日(24 小时)内逐小时观测到的最低温度。来源:QX/T 4562018,2.2 3.3 晚霜冻 3月至4月出现的霜冻。3.4 区域性晚霜冻 区域内某天有大于或等于20%的气象观测站出现晚霜冻。注:区域是两个及以上相邻的地级市或者全省。3.5 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 从出现区域性晚霜冻的首日,到区域性晚霜冻出现后,首次未满足区域性晚霜冻条件的前一日的天数。3.6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范围 DB41/T 23962023 2 一次区域性晚霜冻的平均每天受影响
4、气象观测站数,计算方法见公式(1)。=1 (1)式中:A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范围,单位为站;N 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单位为日(d);Sn区域性晚霜冻第 n 日的受影响气象观测站数,单位为站。3.7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强度 一次区域性晚霜冻受影响气象观测站的地面0 cm日最低温度平均值,计算方法见公式(2)。=1 (2)式中:I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强度,单位为摄氏度();N 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单位为日(d);区域性晚霜冻第n 日受影响气象观测站的地面0 cm日最低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计算方法见公式(3)。=1 (3)式中:M 区域性晚霜冻每天受影响的站数,单位为站;区域性晚霜冻每天第m
5、 站的地面0 cm日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4 等级划分 综合强度计算方法 4.1 依据某次区域性晚霜冻的平均强度、平均范围和持续时间确定该次过程的综合强度,计算方法见公式(4)。=0.5 0.5 (4)式中:Z 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指数;I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强度,单位为摄氏度();A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范围,单位为站;N 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单位为日(d)。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4.2 表1给出了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等级划分。DB41/T 23962023 3 表1 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指数 Z 强度等级 Z -10 级(一般)-30 Z -10 级(较强)Z -30 级(强)DB41/T 23962023 4 参考文献 1 QX/T 882008 作物霜冻害等级 2 QX/T 4472018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越冬期冻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