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5227-2022 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标准.pdf

    • 资源ID:1545400       资源大小:3.67MB        全文页数:1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5227-2022 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标准.pdf

    1、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37/T xxxx20 xxJ xxxxxxxxx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标准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contaminated construction site202x-xx-xx 发布202x-xx-xx 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标准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contaminated construction siteDB37/Txxxx20 xx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xxxx主

    2、编单位:山 东建 勘 集 团有 限 公司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 省市场 监督管 理局施行日期:2 0 2 X 年 X X 月 X X 日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2北 京1前言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19 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1911 号)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山东地区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调查和测绘;5.勘察要求;6.勘探与取样;7.监测;8.现场测试;9.室内试验;10.成果报告。本标准由山东

    3、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编制组(地址:济南市无影山西路 686 号,邮编:250031,联系电话:0531-81319109,电子邮箱:,网址:http:/)。主编单位: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所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鲁建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叶胜林苏玉玺张全立赵庆亮郭秀军高玉花王基文马连仲肖代胜徐帅陵2

    4、宋娜刘俊岩武登辉孙廷仁张立臣杨庆义牟晓东孟庆华苏白济李启标孙代聚江海李启伦付垚王宇平邵帅孙旭李斌陈勇孙久长秦永军刘国辉崔旭东乔玉忠林华夏刘涛郭涛张伟俊杨晓飞黄民谷仓勇主要审查人员:康凤新孙剑平盛根来范涛孙杰罗平凡郜宪存卜发东国伟林3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调查和测绘.54.1一般规定.54.2资料收集.54.3现场调研.64.4测绘.75勘察要求.95.1一般规定.95.2初步勘察.105.3详细勘察.116勘探与取样.136.1一般规定.136.2勘探.136.3岩土样采集.146.4水样采集.166.5气样采集.177现场测试.187.1一般规定.187.2现场快速测试.1

    5、87.3孔压静力触探.197.4工程物探.207.5水文地质参数测试.228监测.2448.1一般规定.248.2监测项目.248.3监测点布置.258.4监测井.269室内试验.289.1一般规定.289.2土的物理力学试验.289.3土和水的腐蚀性试验.299.4污染场地环境指标检测.3010成果报告.3310.1一般规定.3310.2环境评价.3310.3岩土工程评价.3310.4报告内容.35附录 A现场踏勘记录表格.37附录 B人员访谈记录表格.38附录 C勘探记录表格.39附录 D监测井结构图.40附录 E基于孔压静力触探的场地土层渗透系数测试方法.43E.1准备工作.43E.2现

    6、场测试.43E.3数据采集.45E.4成果应用.46附录 F基于目标 pH 值的污染土浸出毒性平行批处理试验方法47附录 G考虑浸出积累效应的污染土浸出毒性试验方法.50附录 H污染土浸出毒性的一维半动态水槽试验方法.535本标准用词说明.58引用标准名录.59附:条文说明.616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23Basic and Regulations.44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and Mapping.54.1General Requirements.54.2Data Collection.54.3Survey an

    7、d Interview.64.4Surveying and Mapping.75Survey Requirements.95.1General Requirements.95.2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105.3Detailed Investigation.116Exploration and Sampling.136.1General Requirements.136.2Prospection.136.3Geotechnical Sample Collection.146.4Water Sampling.166.5Gas Sample Collection.177

    8、Spot Test.187.1General Requirements.187.2Fast Field Test.187.3Hole Pressure Static Force Touch.197.4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207.5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Test.228Monitoring.248.1General Requirements.248.2Monitoring Project.248.3Monitoring Point Layout.258.4Build a Well.2679Indoor Test.28

    9、9.1General Requirements.289.2Physical and Mechanical Tests of Soil.289.3Corrosion Test of Soil and Water.299.4DetectionoftheEnvironmentalIndicatorsoftheContaminated Site.3010Results Report.3310.1General Requirements.3310.2Environmental Assessment.3310.3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valuation.3310.4Repor

    10、t Content.35Appendix ASite SurveyRecord Form.37Appendix BPersonnel Interview Record Form.38Appendix CExploration Record Form.39Appendix DMonitoring Well Structure Diagram.40Appendix ETest Method of Soi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Based on Pore Pressure Static PenetrationProbe.43E.1The Preparatory Work.

    11、43E.2Spot Tst.43E.3Data Acquisition.45E.4Application of Results.46Appendix FParallel Batch Test of Contaminated SoilBased on Target pH.47AppendixG Test Method for Leaching Toxicity ofContaminated Soil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Leaching Accumulation.508Appendix HTest Method for Dimensional Semi-Dynami

    12、cTank for Leaching Toxicity of ContaminatedSoil.53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58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9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6111总则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技术经济、环境保护政策,在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中做到技术先进,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与建设工程安全,根据山东地区地质条件及污染物分布的特点,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疑似被工业、采矿业等污染的建设场地的勘察,不适用于放射性污

    13、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场地的勘察。1.0.3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应查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现状,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提出资料完整、数据真实、评价正确、建议合理的勘察报告。1.0.4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污染源 contamination source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包括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2.0.2疑似污染场地 suspected contaminated site指因从事过生产、经营、处理、储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过潜在危险废物,以

    14、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可能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2.0.3染建设场地勘察 investigation of contaminated constructionsites针对污染建设场地,采用各种勘察技术与方法,查明并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环境污染特征,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2.0.4污染状况调查 pollution investigation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2.0.5土壤环境背景值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s of soil指基于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的统计值。通常以土壤环

    15、境背景含量的某一分位值表示。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仅受地球化学过程和非点源输入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2.0.6环 境 水 文 地 质 条 件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icalcondition是场地水文地质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综合,包括场地一定深度范围的地层结构及其渗透性,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及补排、径流、渗流条件,污染源分布及其类型,岩土和地下水污染物类3型、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运移途径等。2.0.7固体废物 solid wastes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

    16、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2.0.8 工 程 特 性 指 标 变 化 率rate of change of engineeringcharacteristic index指已污染岩土与同类未污染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差值与未污染岩土指标的百分比。43基本规定3.0.1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前期,应收集污染场地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场地使用历史和污染源状况,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及必要的测绘。3.0.2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工作全过程应有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保护计划,应加强对勘察人员的岗前培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人员健康安全。3.0.3污染建

    17、设场地现场勘探、采样、监测、测试、室内试验与检测等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扩散,并对产生的废弃物采取隔离和处置措施。3.0.4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全过程应进行监测工作。监测井宜与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和水文地质试验井相结合。3.0.5 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污染治理修复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进行专项勘察。3.0.6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评价应包括环境评价和岩土工程评价。环境评价宜结合场地风险评估需要进行;岩土工程评价应按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54调查和测绘4.1一般规定4.1.1污染建设场地调查应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4.1.2污染建设场地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

    18、条件简单的场地可用调查代替测绘。4.1.3调查和测绘结论应明确场地及周围区域有无可能的污染源,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若有可能的污染源,应说明可能的污染类型、污染状况和来源,并提出下一步勘察工作的建议。4.2资料收集4.2.1污染建设场地资料收集宜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利用及历史变迁资料;2场地自然环境调查资料;3相邻区域相关资料。4.2.2场地利用及历史变迁资料宜包括:1场地及相邻区域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图片。2场地土地规划利用资料。3场地使用记录资料,包括:1)场地内建筑(设施)平面布置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2)产品、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清单、化学品储存及使用清单、地上及地下储罐清

    19、单;3)场地危险废物堆放记录;4)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5)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6)场地使用时间记录。64.2.3场地自然环境资料宜包括:1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2场地与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的位置关系;3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以及生态和水源保护区规划等;4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环境审计报告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等。4.2.4场地相邻区域资料宜包括:1与拟建场地的位置关系;2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等环境资料;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4场地利用及历史变迁资料;5社会信息资料。4.3现场调研4.3.1

    20、现场调研包括踏勘和人员访谈。踏勘时,应实地掌握场地使用现状、地形地貌、周边环境条件、场地内及邻近区域地表水系分布等。4.3.2现场踏勘范围应以场地内为主,当场地周边存在可能受污染影响的关注污染物或相邻场地存在目标污染物时,应适当扩大范围。4.3.3现场踏勘调查的主要内容宜包括:1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2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情况;3生产设备、储槽、排水管、沟渠、污水池或其他地表水体、废物堆放地等分布情况;4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痕迹等;75场地及周围是否有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公共场所等;6场地内新增的固体

    21、废物来源、变迁过程及处理措施。4.3.4现场踏勘调查方法应包括:1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和异常痕迹的观察,初步判断场地污染的状况,并通过视频、音频、图像和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2必要时可使用现场快速仪器进行测定,测试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 7.2 节的规定。4.3.5访谈的重点应包括信息补充、对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疑问的核实和已有资料的考证。4.3.6访谈对象应选择对场地现状及历史的知情人。4.3.7访谈方法可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4.3.8访谈后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核实和补充。4.4测绘4.4.1污染建设场地测绘的比例尺

    22、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绘的比例尺宜为1:5001:10000,当场地地质条件或污染状况复杂时,应选用大比例尺;2地质界线和测绘点的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2mm。4.4.2污染建设场地测绘的内容应包括:1场地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年代、构造与不良地质作用;2岩体结构类型、各类结构面性质、岩体风化程度等;3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8关系。4.4.3测绘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应有观测点;2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

    23、、工程要求和场地污染源分布等确定,并应具代表性;3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或探槽;4观测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法;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不良地质作用及污染源分布等特殊观测点,宜用仪器定位。4.4.4测绘时可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追溯污染场地的演变过程,并应进行现场检验。检验点数宜为测绘点数的30%50%。检验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解译标志;2检查解译结果;3检查外推结果;4对室内解译难以获得的资料进行野外补充。95勘察要求5.1一般规定5.1.1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宜分初步勘察与详细勘察

    24、两个阶段进行。当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污染源及污染物分布基本明确时,可合并勘察阶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5.1.2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前,应结合场地地质条件与污染物种类及分布特征,编制勘察大纲。5.1.3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对不同用地分类,明确场地土壤环境背景值;2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及水位动态特征等;3查明场地污染源特征与分布,岩土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分布;4提供满足场地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修复设计所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参数及污染物运移参数,并对污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价;5分析和评价场地环境和岩土工程相关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5.1

    25、.4勘察工作量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1已有环境调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资料;2不同勘察阶段要求;3场地未来开发利用要求;4场地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5岩土和水质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物基本特征;6可能采用的治理修复方法。5.1.5勘探深度应根据场地现状及规划用途、工程地质与水文地10质勘探要求、环境质量调查要求、取样要求综合确定,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穿透潜在污染的土层,并应至少进入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 1m。5.1.6采集试样宜包括岩土样、水样与气样,采样深度根据土层结构、地下水条件和污染物运移条件确定。5.1.7用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取样数量

    26、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相关规定。5.2初步勘察5.2.1初步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初步查明地层结构、地表水分布、地下水类型与分布、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和动态特征、地下水与邻近地表水的关系;2初步查明场地污染源特征与分布,岩土体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初步判断场地污染途径及污染区域。5.2.2初步勘察的勘探点位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用于初步查明地质条件的场地勘探点位布置应根据场地现状与规划用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对各类工程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的要求。2用于初步查明污染状况的岩土采样勘探点位布置宜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或网格布点法,并应符合下

    27、列规定:1)污染源明确的场地宜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场地中每个污染区中央或有明显污染的部位应布置勘探取样点,且污染区内布置不应少于 3 个勘探取样点;2)污染源不明确的场地宜采用网格布点法,勘探取样点间距应取 40m100m,场地面积较小或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取小值;3)针对污染源不明确的场地,当场地面积小于等于 5000m211时,场地勘探点数量不少于 3 个;当场地面积大于 5000m2且小于等于 10000m2 时,场地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 6 个;当面积大于 10000m2 时,场地勘探点数量每 2000m2 不应少于 1 个。5.2.3应初步查明场地地下水的水位与流向、含水层

    28、分布、土层的渗透性、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地下水取样点数量不应少于 3 个,宜布置在潜在污染区域附近。5.2.4初步勘察采取岩土样及水样,应符合下列要求:1深度 3m 以内岩土样采取竖向间距应为 0.5m,深度 3m6m 竖向间距应为 1m,深度 6m 以下竖向间距宜为 2m;2当含水层厚度小于 3m 时,可不分层采集地下水试样;当含水层厚度大于等于 3m 时,宜按含水层上、中、下部分别采样,采样数量不应少于 3 个;3应在监测井中采取地下水、渗滤液样品进行水质和潜在污染物检测,当需要采取不同深度段的地下水样且在同一钻孔中采取时,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4应在场地附近可能受场地污染影响的河流

    29、、湖泊、坑塘中分别采取 1 份地表水样进行环境质量检测。5.2.5对有机污染场地或具有显著恶臭、化学品味道、刺激性气味、异常气味场地应进行气味初步辨别,必要时应进行场地包气带土层气样采集,气样采集数量不少于 3 个。5.3详细勘察5.3.1详细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查明场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结构;2查明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污染物对其性质的影响;123查明地表水分布及补排条件;查明地下水类型与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动态和流场特征,地下水与邻近地表水的关系;4查明场地污染源特征与分布、场地岩土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分析场地污染途径,确定污染范围;5评价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

    30、蚀性;6提供场地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修复设计所需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参数;7分析污染治理及土地开发建设相关环境、岩土问题,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5.3.2详细勘察应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可能采取的治理修复措施,有针对性地布置勘察工作量。5.3.3详细勘察的勘探点位平面布置,应根据初步勘察得到的污染场地分布情况,结合场地现状与规划用途、污染物在土层中的迁移特征以及污染场地使用类型综合确定,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中详细勘察的勘探点位布置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初步划定的污染区内,采样勘探点间距宜小于 20m,污染边界附近应适当加密;2未被污染的区域应至少布

    31、置 2 个对照采样勘探点;3当场地地形地貌单元复杂、地层变化大时,宜适当增加勘探点位。5.3.4采集岩土样的间隔应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层与地下水分布及污染物的特征确定。判定污染土与非污染土深度界限时,取样间距不宜大于 1m。水样、气样的采集参照初勘要求进行,且每 6400m2 场地不少于 1 个地下水取样点。136勘探与取样6.1一般规定6.1.1勘探方法应根据场地条件、地层结构、污染类型、取样、监测及测试要求等确定,勘探方法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勘探方法的选取应符合勘察目的、岩土及污染特性。6.1.2污染场地勘探与取样过程中,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不同区域勘探孔(坑)

    32、之间、同一勘探孔不同深度之间的污染扩散及交叉污染。6.1.3现场装有含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地下水等样品的容器应密封低温、避光保存。6.1.4取样应进行详细记录与标志,包括样品编号、日期、取样点坐标、周边基本环境、取样时刻气象气候、深度、水位标高等信息,并收集现场取样图片。按照样品追踪管理要求,移交实验室时应填写交接记录。6.1.5勘探结束后,对钻孔应及时采用洁净且低渗透性材料回填;坑探结束后应及时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槽中,并清理人为带来的各类废弃物。对受污染的废弃物应采用专门容器收集,带出场外由具备专业资格的部门处理。6.2勘探6.2.1在污染场地钻探时,钻进方法和钻进

    33、工艺选择应考虑地层结构、岩土特性、污染物特征、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并符合下列规定:1钻进方法和工艺宜选用静压、回转、振动、锤击等方法;2钻孔成孔口径及钻具规格应同时满足取样、测试及钻进工14艺的要求;3钻探需钻穿污染含水层下伏隔水底板时,应采用多级套管、分层灌浆回填的钻探方式;4钻探成孔宜采用跟管钻进;5钻探结束后,应及时对钻具进行冲洗,以减轻钻具腐蚀。6.2.2目标污染物埋藏较浅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可采用槽探、井探识别观察,快速检测污染物特征与浓度。6.2.3地球物理勘探宜根据场地条件及污染特征选取适当的方法,解译成果应通过钻探取样验证。6.2.4勘探记录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34、GB 50021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的相关规定外,尚应记录污染土及孔隙液颜色、气味状态等感官鉴别结果。6.3岩土样采集6.3.1用于环境指标检测的土样采样点及采样深度,应考虑污染物性质、污染物可能迁移的深度、土层特征、地下水位等因素。当条件具备时,可利用现场探测设备辅助判断采样深度及部位。6.3.2岩土试样的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于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岩土试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相关规定;用于污染物检测的土试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GB/T 36197 和行业标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35、HJ 1019 的相关规定。2表层土试样的采集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挖掘槽探,使用采样铲、采样刀、锤击敞口取样器或人工刻切块状土等方式采样。3深层土试样的采集可采用钻孔取样,可使用原状取土器或15回转取土器采样,宜采用推式、静压法或锤击法。取土器中衬管材质不得与土试样中潜在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4采集用于污染物检测的土试样应使用清洁的取样工具,尽量减少土壤扰动,避免采样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非扰动采样器应为一次性采样器。5采集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分解有机物等污染的土试样时,应采用无扰动的取样方法和工具。6采用现场装备压入法取样时,应使用专用的薄壁取土器,并使用专用机械进行静压推,宜连续取样,贯入速

    36、率宜保持为0.lm/s。7每个点位采集的土样不应少于 1kg;应按 10%的比例采集现场平行样,每批次送检样品设置不少于 1 个现场空白样和 1 个旅行空白样。6.3.3土试样的保存和运输应避免因保存不当引起土试样污染或失效,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2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污染。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3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4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

    37、分析测试。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 4以下避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5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16盛装保存样品,测定有机污染物用的土壤样品要选用玻璃容器保存。6.4水样采集6.4.1浅层地下水样可采用渗(试)坑方式采集,取样应在有效处理坑底和防止地表水侵入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渗(试)坑面积及深度应满足地下水渗出;2渗(试)坑挖好后,应清洗坑内泥浆水,顶部应妥善覆盖防止地表水或大气降水混入,待水质澄清后方可采样;3遇暴雨或其他地表水体流入时,坑内水样不应采集。6.4.2采用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地下水样的取样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采

    38、样前测量地下水位埋深;2取样前应进行洗井,洗井前应量测地下水水位,洗井过程中水位降深不宜大于 100mm;3可采用便携设备测试水量、pH 值、氧化还原电位(ORP)、温度、电导率及浊度等;连续三次的测试误差小于 10%后,方可取样;4应于洗井结束后 2h 内采集地下水样品,宜采用低流量泵进行采样,采样深度不应小于 0.5m,流速应低于 200mL/min;5当地下水监测井内存在非水相液体时,宜在地下水洗井取样前利用油水界面仪测试非水相液体的厚度,并利用可调节取样深度的取样器采集非水相液体样品。6.4.3样品采集时应先采集分析 VOCs 的地下水样品,样品应装满样品瓶并形成凸液面后拧紧瓶盖并缠上

    39、封口膜,瓶内不应存在顶空及气泡。6.4.4每个水试样的采集不应少于 1000mL。应按 10%的比例采17集现场平行样,每批次送检样品设置不少于 1 个现场空白样。6.4.5样品的标志、保存与运输、交接与贮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 的规定。6.5气样采集6.5.1气体采取宜采用主动式抽取法,气体采取装置应包括真空箱、取样袋、抽气泵、气体导管和阀门等。6.5.2采取气体每一批样品不应少于 1 个空白样。6.5.3气体采取前,应用被测气体将取样袋充洗三次,取样结束后应将取样袋避光保存,并在 24h 内完成室内试验测试。6.5.4气体试样的采集、储存及运输尚应符合现

    40、行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气体采样指南GB/T 36198 的相关规定。187现场测试7.1一般规定7.1.1污染场地岩土力学参数宜采用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测试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规定外,中等、严重污染土承载力、变形指标尚应采用静力载荷试验确定。7.1.2应根据工程需要开展水文地质试验,测定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可采用孔压静力触探进行测试。水文地质参数应采用监测井的地下水量测和水文地质试验确定。7.1.3选用的工程物探方法和仪器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 7 的相关规定。7.1.4在污染区或可能

    41、污染区进行现场测试时,测试孔完成后应及时注入清洁且低渗透的材料进行封孔,防止污染物迁移。7.2现场快速测试7.2.1污染物浓度现场快速测试,宜根据场地条件、污染物特征、介质性质选用便携式检测仪进行。7.2.2污染场地土的现场快速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的 pH、电导率的现场测定,可使用便携式 pH/电导率测试仪法,土的氧化还原电位的现场测试,可采用电位法、去极化法及铂电极直接测定法;2对土的重金属污染元素进行快速定位和识别、快速分析,可采用手持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法;3对土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程度进行现场初步评价时,可19采用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测定仪法、比长式检测管法、电化学传感器法、便携

    42、式傅里叶红外仪法。7.2.3污染场地地表水、地下水的现场快速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浊度、色度、悬浮物、余氯、总氯、化合氯、二氧化氯、溶解氧等水质参数的快速检测,可用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法、便携式水质检测箱法;2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二价锰、六价铬、镍、氨氮、苯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磷酸盐以及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快速分析,可采用真空检测管-电子比色法;3水中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可采用 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或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4水中溶解氧的现场测定,可采用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法。7.2.4污染场地气体的现场快速测

    43、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挥发性有机物、无机有害气体的定性半定量现场监测,可用便携式傅里叶红外仪法;2有毒有害气体的定性半定量现场监测,可用比长式检测管法、电化学传感器法。7.3孔压静力触探7.3.1孔压静力触探适用于素填土、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判断地块污染物类型和污染范围。7.3.2可选用测定土层电阻率或介电常数的探头进行测试。7.3.3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贯入装备要求和操作步骤除应按照孔压静力触探测试技术规程T/CCES 1 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201污染物类型和浓度能够被所选静力触探探头测定和判别;2定量探测污染土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气渗性探头,左右两侧的圆形气体渗透

    44、膜应对称;3当污染物对机具仪器有腐蚀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当采用薄膜界面探测仪(MIP)或气渗性探头进行污染物探测时,应进行响应测试,保证测试装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并调节温度控制器保证挥发性有机物正常气化;5应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受化学污染和密封损坏,采用温水和无磷洗涤剂对受污染的探头进行清洗,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和干燥处理。7.3.4应对污染区的电阻率或介电常数测试值与区域背景值进行对比分析,依据测试值的异常程度初步判定污染土与地下水的分布范围。7.4工程物探7.4.1采用工程物探方法进行污染场地勘察时,应选择对污染物及其反应副产物敏感、异常场与背景场差异明显的方法,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被探测

    45、污染物与周围岩土体之间有明显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2被探测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规模;3被探测污染物形成的地球物理异常场应能够从背景场中分辨和识别。7.4.2高密度电阻率法、电阻率层析成像法可用于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场地的测试。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场地条件和测试要求选用不同的方法;21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剖面长度宜大于 6 倍最大目标探测深度;3电阻率层析成像布孔深度宜大于最大目标探测深度与 1倍测孔间距之和,相邻测孔间距不宜大于测孔深度的 1/2;4高密度电阻率测线的布设要充分考虑地下水流场的影响,沿水力坡降方向应适当加大测线布设密度。7.4.3探地雷达法可用于石油烃类污染场地测试,

    46、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天线频率选择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探测深度通过现场试验确定;2同等条件下宜选择屏蔽天线;3现场测试时应避开强干扰物;4探测前初步确定污染物富集区域地层含水率信息。若场地过于干燥(含水率低于 3%),探测前需对场地进行洒水。7.4.4激发极化法可用于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测试,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长度应大于供电极距的 2/3,需移动供电电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 2 个3 个重复观测点;2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测线与主测线间的最大距离应不大于供电极距的 1/5;3供电电流强度变化应不大于 5.0;4二次场的电位差值宜大于 1mV;5仪器

    47、的调零工作应在规定的供电时间内完成。7.4.5高精度磁法可用于重金属污染物污染场地测试,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线间距宜根据预估污染区域规模确定,不宜大于 10m。2点距应保证在污染区异常处存在连续测点,以能清晰体现22异常为原则。3探测开始前应确定探头最佳高度,每次观测时探头高度和方向应保持一致。4观测时相邻测点读数差异较大时,应加密测点;相邻测线异常明显变化时,应加密测线;测区边缘存在异常时,应扩大观测范围。7.4.6电磁感应法可用于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测试,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使用两种及以上线圈频率开展现场测试工作;2现场测试时天线方向宜保持一致,以消除相位干

    48、扰问题;3现场观测时相邻点读数差异较大时,应进行重复测量直至稳定,必要时加密测点。7.4.7当采用多种物探方法时,应当结合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综合判释。有机物污染场地探测结果解译前,通过取样分析明确有机物污染源区的演化历史信息,包括有机物与地下水的多相流体系状态、代表生物降解的地球化学指标(如石油烃、最终电子受体、副产物、衍生化合物等)。有疑问时,应进行取样检测及分析验证。7.5水文地质参数测试7.5.1水文地质参数宜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流速、渗透系数、给水度、贮水系数、弥散系数等。7.5.2勘探遇地下水时应量测初见水位和静止水位,并应利用地下水监测试验井统一量测稳定水位和水温,量测

    49、读数至厘米。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7.5.3测定地下水流向可用几何法;测定地下水流速可利用指示23剂或示踪剂,采用化学方法、比色法、电解法、充电法、放射性示踪法。7.5.4场地含水层渗透和固结参数可采用孔压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具体可按本标准附录 B 进行。7.5.5当采用水文地质试验确定场地水文地质参数时,宜选择对地层和地下水扰动小的注水试验,工程需要时可进行钻孔抽水试验,且注水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 345 的相关规定;抽水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 和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 3

    50、20 的相关规定。7.5.6含水层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原位测试方法宜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的分布以及污染源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确定,可采用天然状态法、附加水头法、连续注水法、脉冲注入法。248监测8.1一般规定8.1.1污染场地监测应在初步勘察阶段开始,并根据需要在详细勘察阶段增加监测点和监测项目。8.1.2污染场地监测范围应为前期污染调查初步确定的场地边界范围。8.1.3监测对象应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气体,监测工作宜与场地污染调查相结合。8.1.4场地深层地下水监测应采用地下水监测井。8.1.5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监测频次宜保持一致,宜每月取样 2次;当遇到特殊情况或监测发现污染加剧,应随时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5227-2022 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标准.pdf)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