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05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665.12023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赤霉病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pest and diseasesPart 1: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2023-10-17 发布2023-11-17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7/T 4665.12023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2、3 术语和定义.1 4 防控原则.1 5 农业防控.2 种子检疫.2 5.1 选用抗病品种.2 5.2 适期播种.2 5.3 深翻灭茬.2 5.4 科学施肥.2 5.5 合理排灌.2 5.6 6 化学防控.2 种子处理.2 6.1 防控适期.2 6.2 防控药剂.2 6.3 施药方法.3 6.4 农药使用原则.3 6.5 7 防效评价.3 8 生产档案.3 DB37/T 4665.1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37/T 4665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的第1部分。DB37/T 4665已经
3、发布了以下部分:第 1 部分:赤霉病;第 2 部分:叶锈病。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种植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DB37/T 4665.12023 III 引言 目前,生产上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还是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忽略了综合防控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麦生产和农民增收。小麦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立与山东省产地实际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小麦的生产。DB37/T 4665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指导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标准,DB37
4、/T 4665旨在规范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程序和方法,拟由下列几部分构成。第 1 部分:赤霉病。目的在于确立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程序,规定了防控原则、农业防控、化学防控、防效评价和生产档案等阶段的操作指示。第 2 部分:叶锈病。目的在于确立了小麦叶锈病综合防控程序,规定了防控原则、农业防控、化学防控和生产档案等阶段的操作指示。制定实施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有利于各地按技术要求进行操作,规范小麦生产中病虫害综合防控环节,保证小麦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持。DB37/T 4665.12023 1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赤霉病 1 范围本文件
5、确立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程序,规定了防控原则、农业防控、化学防控、防效评价和生产档案等阶段的操作指示,以及上述阶段之间的转换条件,描述了过程记录、档案管理等追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412 小麦种子产地检疫规程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464
6、.15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15部分: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NY/T 2954 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赤霉病 fusarium head blight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 Gibberella zeae(Schwein)Petch等镰孢菌所引起的穗部产生坏死和枯萎等症状的小麦病害。3.2 抗病性 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注:田间抗病程度划分为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5种类型。3.3 抗病品种 disea
7、se-resistant variety 经接种抗病性(3.2)鉴定,对赤霉病菌抗病性程度为中抗及以上的品种。4 防控原则 以确保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工作方针,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综合防控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防控、化学防控等防控措施。DB37/T 4665.12023 2 5 农业防控 种子检疫 5.1 种子生产应符合GB 7412的要求,引种、调种时,应进行种子检疫,不应使用从疫区调运或者未经检疫的种子。选用抗病品种5.2 按照NY/T 2954的鉴定结果,因地制宜地选用已审定且赤霉病鉴定中抗及以上的品种。注:优化种植结构,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8、。适期播种5.3 播种宜在适播期内,不宜过晚。深翻灭茬 5.4 5.4.1 小麦-玉米连作地块,玉米收获时,秸秆应精细还田,秸秆及病残体应翻至土层下,不能暴露于土表。5.4.2 宜施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病残体腐烂。5.4.3 连续旋耕 2 年以上的地块应深翻(30 cm 以上)1 次。5.4.4 赤霉病发生严重地块,应将残留的麦茬、玉米秸秆及杂草等清出田外集中处理。科学施肥5.5 宜施用微生物菌剂发酵的堆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要求,适当增施磷钾肥、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排灌5.6 5.6.1 减少穗期田间湿度,可采用浇越冬水、拔节期中等水量灌溉、灌浆期小水喷灌等合理措施,扬花期不浇水。5.
9、6.2 清沟排涝,防止田间积水。6 化学防控种子处理 6.1 宜选择包衣种子,也可使用拌种剂拌种后播种。包衣种子质量应符合GB/T 15671的规定。防控适期6.2 小麦齐穗至扬花盛期,齐穗期至扬花初期最佳。防控药剂6.3 每667 m2可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mL200 mL,或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 mL65 mL,或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75 mL100 mL,或400 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 mL25 mL,或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45 mL75 mL,或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6 mL45 mL,于扬花初期喷雾,连施2次,间隔7 d10 d。DB37/T 4
10、665.12023 3 施药方法 6.4 6.4.1 可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施药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时,应添加沉降剂。6.4.2 机动喷雾器施药液量不少于 15 L/667 m2,无人机施药液量 1.5 L/667 m22 L/667 m2,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6.4.3 施药后 3 h 内遇雨要及时补喷。农药使用原则6.5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宜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把握施药浓度、频次、方法及安全间隔期;不应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人员的防护和安全操作应按照NY/T 1276的要求执行。7 防效评价 对于田间药剂防控地块,在小麦收获前,按照NY/T 1464.15的调查和计算方法,评估田间药剂防控效果。8 生产档案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病害防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并保存生产技术档案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