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35.240.01 CCS L 70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613.12023 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第 1 部分:城市智能中枢总体要求 Smart cityInfrastructurePart 1:Urban intelligence hub general requirements2023-05-11 发布2023-06-11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37/T XXXX-2022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1 5 总体架构.2 6 功能要求.3 基础设施.3 6.1 数据
2、资源中心.3 6.2 共性支撑平台.3 6.3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4 6.4 行业应用.4 6.5 安全管理体系.4 6.6 运行管理体系.5 6.7 参考文献.6 DB37/T 4613.1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37/T 4613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的第1部分。DB37/T 4613拟发布以下部分:第1部分:城市智能中枢总体要求;第2部分:城市智能中枢数据要求;第3部分:城市智能中枢运行管理;第4部分:物联网平台。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3、。本文件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DB37/T 4613.12023 III 引言 山东省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指导全省各地落实数字强省建设各项任务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始,为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山东省率先发布了全国首套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标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及示范推广工作。DB37/T 4613将推进智慧城市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融合提升,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指导。DB37/T 4613由以下部分构成。
4、第 1 部分:城市智能中枢总体要求。利用城市感知识别、网络传输、计算存储等设施,多维度收集城市数据,推动城市资源数字化,实现物联感知数据的全面共享,旨在为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提供总体技术指导和建设规范,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智能化水平。第 2 部分:城市智能中枢数据要求。规定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存储、数据治理、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应用等能力要求,旨在为城市智能中枢建设中数据管理提出要求和规范。第 3 部分:城市智能中枢运行管理。对城市智能中枢建设的运行管理要求进行规范,旨在帮助运行管理部门明确各方职责,提升运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城市智能中枢的安全稳定运行。第 4 部分:物联网平台。为实现不同
5、行业应用以及海量设备的统一接入管理,构建物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城市物联设备的接入建设,以规范和指导相关智慧应用快速接入平台,实现物物互联,协同感知。DB37/T 4613.12023 1 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第 1 部分:城市智能中枢总体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智能中枢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总体架构及功能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智能中枢的建设、运行和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6、文件。DB37/T 4613.3 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第3部分:城市智能中枢运行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城市智能中枢 urban intelligence hub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为城市运行提供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是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载体,汇集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数据,进行融合计算,感知城市生命体征,为城市全域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和科学治理提供支撑。注1:狭义的城市智能中枢概念内涵包括共性支撑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等城市数字化运行设施,广义的城市智能中枢还包括采用松耦合架构接入的智慧应用;注2
7、:城市生命体征,是指把城市当成一个有机体和生命体,通过实时动态监测,以数字体征反映出城市系统的日常运行状态(包括:城市“呼吸”城市生态与环境;“脉搏”城市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数据流、能源流;“体温”社会生活与政务、民生服务,等)。3.2 城市智能中枢总体架构 urban intelligence hub framework 从数据资源中心、共性支撑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等维度出发,对城市智能中枢(3.1)建设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关系进行的整体性、抽象性描述。4 基本原则 城市智能中枢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但不限于:a)统筹整合:以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为重点,统一顶层设计和规划,突破行政区划、业
8、务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确保政府、企业、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广度整合、深度开发利用,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b)应用驱动:以解决城市治理的关键难点和产生普遍影响的关键环节为重点,聚焦企业和公众实际需求,开发各类特色业务应用,使智慧化成果惠及政府、企业和公众;DB37/T 4613.12023 2 c)多元参与: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居民获得感为导向,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的机制,城市智能中枢设计过程中考虑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角色的意见及建议;d)创新共享: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开放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实现开放共享
9、;e)统一标准:依据统一、开放、可操作的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和规范城市智能中枢各项工程建设,有计划、分层次推进。5 总体架构 城市智能中枢总体架构包括:数据资源中心、共性支撑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组成的智能中枢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组成的运行管理保障系统,为智能中枢提供基础支撑的基础设施系统,以及以智能中枢为支撑实现智慧化应用的行业应用系统。城市智能中枢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图1 城市智能中枢总体架构 DB37/T 4613.12023 3 6 功能要求 基础设施 6.1 由云、网、端等城市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组成,在保障数据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支撑城市智能中枢各类业务应用。应
10、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云:通过政务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设施建设,承载相关数据资源、技术能力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为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云环境支撑;b)网:通过宽带网络、移动通信、政务网、物联网等网络传输设施,为城市智能中枢提供网络承载服务,实现物联感知数据的及时传输;c)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射频识别设备、读卡器等物联感知设施,为城市智能中枢提供感知能力,实现对城市中人、事、物等要素的全面、及时感知。数据资源中心 6.2 汇聚城市运行相关数据,建立基础库、主题库、部门业务库及社会资源库,构建一体化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应实现的功能
11、包括但不限于:a)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b)建设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生态环保、信用体系、安全生态等领域主题库,实现相关领域数据的汇聚接入;c)实现与城管、交通运输、公安、卫健、水利等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及数据的汇聚接入,形成各领域部门业务库;d)建设涵盖互联网、运营商等数据的社会资源库,并实现相关社会数据的汇聚接入。共性支撑平台 6.3 6.3.1 数据平台 提供城市数据服务和业务支撑能力,实现数据资源的治理、共享交换和开放应用。应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数据治理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张数据融合治理分析,提供元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编
12、码、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资源管理等功能,为数据提供全生存周期的治理能力;b)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持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具备对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功能;c)数据开放平台:梳理数据资源目录,实现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文旅、出行等领域数据开放,实现数据增值开发和创新应用。6.3.2 技术平台 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业务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应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物联网平台:分级分类整合接入城市各类感知设备,实现对物联感知数据的感知、监测、接入、汇聚、分析和推送,并根据业务需求,为各部门提供物联感知数据共享服务;b)人工智能平台:建立集智能算法、专家知
13、识库、业务场景管理、监控预警等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平台,具备完整的智能算法全生存周期管理和服务体系,提供人工智能算法服务和人工智能管理服务能力;DB37/T 4613.12023 4 c)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区块链的环境搭建、管理运维、应用开发等一站式服务,提供数据可信溯源、隐私保护、快速部署等服务,为业务应用提供通用技术能力支持。6.3.3 业务平台 构建城市级时空信息云平台、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共性支撑平台,形成城市智能中枢基础共性支撑,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服务。应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时空信息云平台:整合多源时空数据,建立实时性、覆盖面全、适应度强的地图服务,为全
14、景多要素上图、多终端应用提供地理信息基础支撑;b)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平台:具备整合、汇接视频监控资源的功能,提供动态视频分析、异常实时抓取等服务,实现各部门视频资源信息共享;c)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配给和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授权和单点登录。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6.4 建立集感知、分析、研判、预警、决策、指挥、处置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城市异常的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协同处置。应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综合态势感知:构建全景洞察、全域态势感知能力体系,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方位实时感知和监测,为
15、城市运行状态分析提供数据支撑;b)全局决策指挥:具备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分析、研判和预警能力,为城市运行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支撑,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科学化以及指挥调度的智能化;c)应急协同联动:具备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调度、联勤联动和快速响应能力,实现城市应急管理协同联动,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行业应用 6.5 包括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重点行业应用,应按照“成熟一个、接入一个”的原则,将各重点行业应用有序接入城市智能中枢。各重点行业应用应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城市治理:基于城市智能中枢整合共享城市管理领域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开展市场治理、生态治理、安全治理、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等领域的
16、数据应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城市精准治理;b)民生服务:基于城市智能中枢推动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领域数据的高效融合和应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c)产业经济:基于城市智能中枢汇聚融合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智慧园区等领域运行数据,加强运行综合监测分析,为城市产业经济运行态势感知及辅助决策提供支撑。安全管理体系 6.6 在考虑兼容信创云的基础上,为城市智能中枢构建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应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提供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运行跟踪、应急响应等功能;b)提供城市智能中枢统一认证服务,实现各级各部门业
17、务应用的单点登录、身份识别和安全访问功能;DB37/T 4613.12023 5 c)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密码应用和安全性评估制度,定期对城市智能中枢及接入的相关业务应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系统安全加固,整治攻击、入侵和破坏行为,实现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运行管理体系 6.7 构建城市智能中枢运行管理体系,保障城市智能中枢的有序运行,并应符合DB37/T 4613.3的要求。DB37/T 4613.12023 6 参考文献 1 GB/T 333562016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2 GB/T 363332018 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 3 GB/T 36622.12018 智慧城市 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 第1部分: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