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140 CCS P 67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9002023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port and waterway engineering 2023-12-11 发布 2024-06-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9002023 I 目 次 前 言.II 引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本规定.3 5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3 6 大体积混凝土制备.5
2、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8 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10 9 施工期温控监测.11 附录 A(资料性附录)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计算.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1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计算.16 附录 D(资料性附录)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浇筑温度及片冰用量计算.19 附录 E(资料性附录)混凝土保温层厚度计算.22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温度监测记录表格式.23 DB36/T 1900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
3、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省路港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后选、丁庆军、胡宝瑶、李进辉、张克武、李华勇、王登武、王志鹏、江平、胡云卿、黄勇、罗凯、肖钦、张恺、陶志鹏、欧阳万虎、李北星、王新刚、方子锐、周小敏、徐旋、徐伟、张明雷、李林恩、林喜明、陈健、韩振响、赵克来、陈智军。DB36/T 19002023 III 引 言 2021 年,中共江西
4、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一大批水运工程已经在建或即将建设;此外国家及江西省对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补齐内河水运短板成为共识,江西水运仍将处于大建设时期。水运工程构件大多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控裂要求高难度大,另外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要求高,亟需解决混凝土控裂和外观质量要求高的技术难题。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长期关注的难题,为控制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确保工程质量,支撑交通强省,制定本文件。本文件依托万安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控裂相关科研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我国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水运工程大体
5、积混凝土特点及建设技术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经广泛征求意见编制而成,主要包括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制备、施工、质量控制和温控监测等技术内容。DB36/T 19002023 1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江西省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规定、温度控制、制备、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施工期温控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水运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6、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2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21120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 23439 混凝土膨胀剂 GB/T 31387 活性粉末混凝土 GB/T 35164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石灰石粉 GB/T 50081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 5016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496 大体
7、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GB/T 50905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 51003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1028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 JC/T 2608 混凝土水化温升抑制剂 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169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TJ 305 船闸总体设计规范 JTS 151 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JTS 153 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JTS 202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JTS/T 202-1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范 JTS/T 202-2 水运工程混凝土
8、质量控制标准 JTS 311 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范 YB/T 4230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锂渣粉 DB36/T 19002023 2 T/CBMF 37 超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与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 mass concrete of port and waterway engineering 港口码头、船闸枢纽和修造船水工建筑物等水运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3.2 抗冲磨超高性能混凝土 impact-abra
9、sion resistance 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指兼具超高力学性能、抗冲磨性能、防空蚀性能的纤维增强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抗冲磨UHPC。3.3 清水大体积混凝土 fair-faced mass concrete 直接利用混凝土一次成型后的自然质感或仅涂刷无色保护层作为饰面效果的大体积混凝土。3.4 片冰拌和混凝土 ice-mixed concrete 为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采用同等重量的-5片冰(23mm 厚)部分替代混凝土拌和用水,并与混凝土原材料一同加入搅拌机搅拌均匀的混凝土。3.5 有害裂缝 harmful crack 对混凝土结构安
10、全、使用功能或耐久性有较大影响的裂缝。3.6 温控抗裂安全系数 safety factor of crack-resistance 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值与对应龄期温度应力计算最大值之比。3.7 混凝土水化温升抑制剂 concrete temperature rise inhibitor 一种在水泥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能降低混凝土水化放热峰值的外加剂。3.8 DB36/T 19002023 3 温缩诱导纤维 Heat shrinking fibers 指以分子链高度取向聚丙烯材料为主体通过纤维复合的方式制备而成的高分子纤维。大体积混凝土胶凝材料水化放热产生的高温使纤维高度取
11、向的分子链发生解取向,诱导纤维产生微观甚至宏观的收缩,对混凝土施加三维微预压应力,从而提高其抗裂性能。3.9 锂渣粉 Ground lithium slag 锂辉石矿石提锂后产生的以无定形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渣,经干燥、粉磨达到一定细度的粉体材料。4 基本规定 4.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4.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采取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T 50905 的有关规定。4.3 大体积混凝土应在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混凝土配制及施工的全过程采取保证结构安全、适用、耐久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12、。4.4 大体积混凝土应根据所处的环境、结构及施工特点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用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等级。4.5 当不影响结构安全时,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 60d 或 90d 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和工程验收的依据。4.6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避免出现有害裂缝,其最大裂缝宽度应符合 JTS 153 的有关规定,其裂缝修补应符合 JTS 311 的有关规定。5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 5.1 一般规定 5.1.1 大体积混凝土应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使用环境和结构特点等因素进行温控设计,宜采用仿真分析方法制定专项温控方案。5.1.2 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温控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13、和配合比设计;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分析;3)温控标准;4)温控措施;5)温控监测方案。5.2 温控设计 5.2.1 大体积混凝土关键结构或重要部位的温控标准应根据温度应力分析计算结果确定,并宜满足下列要求:1)混凝土浇筑温度不高于 30,不低于 5;2)混凝土内表温差不大于 25;DB36/T 19002023 4 3)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高于 70;4)混凝土块体断面降温速率 7d 龄期内不大于 3/d,7d 龄期后不大于 2/d。5.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前,宜开展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混凝土绝热温升、线膨胀系数、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测试,确定其数值及变化规
14、律。无测试资料时,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可按附录 A 计算;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附录 B 计算;弹性模量可按附录 C 计算。5.2.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宜采用仿真分析计算或按附录 C 估算。5.2.4 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温控抗裂安全系数评定温控抗裂安全性,温控抗裂安全系数要求应符合JTS/T 202-1 的有关规定。5.2.5 大体积混凝土宜分层、分块浇筑,应合理设置施工缝。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混凝土结构特点、耐久性要求和施工方便等因素。5.2.6 底板上连续浇筑墙体结构时,水平施工缝宜设置在距墙底不小于 1m 的位置。5.2.7 分块施工时,块体平面最大尺寸不宜大于 30m;相邻块高差不宜
15、大于 12m,相邻块浇筑时间间隔宜小于 30d。5.3 温度控制措施 5.3.1 原材料温度 5.3.1.1 水泥出厂温度宜70,矿物掺合料出厂温度宜50,水泥使用温度宜60,矿物掺合料使用温度宜45,可采用多次转运和倒仓、延长储存时间等措施。5.3.1.2 粗、细骨料使用温度宜32,可采用增加储存量、搭建遮阳篷、高温季节料场喷雾或地下廊道取料等措施。此外粗骨料预冷可采用风冷、浸水、喷洒冷水等措施,采用风冷法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骨料(尤其是小石)冻仓,采用水冷法时,应有脱水措施,保证骨料含水量保持稳定。5.3.1.3 非冬季施工时,拌和水温度宜10,可采用制冷机组生产拌和水或冰块降温拌和水等措施
16、。5.3.2 浇筑温度 5.3.2.1 大体积混凝土通过控制出机口温度,保证浇筑温度满足温控标准的要求,出机口温度和浇筑温度可按附录 D 计算。5.3.2.2 高温天气施工时出机口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控制:1)利用温度较低时段施工;2)骨料堆场采用遮阳、堆高或喷淋等措施;3)使用地下水、制冷水或冰水等低温水拌和混凝土;4)必要时,采用液氮冷却混凝土拌合物等措施。5.3.2.3 浇筑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控制:1)提高混凝土浇筑能力,缩短暴露时间;2)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3)对混凝土运输设备进行遮阳、隔热、降温;4)仓面喷雾;5)当浇筑块尺寸较大时,可采用台阶法分层浇筑,台阶宽应
17、大于 2m,浇筑块分层厚度宜小于 2m。5.3.2.4 高温天气施工浇筑温度控制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制冷水和片冰拌和混凝土措施,宜满足下列要求:1)根据当月平均气温、原材料测量温度、不同季节浇筑温度的控制标准,计算混凝土片冰冰量和用水量(片冰用量可按附录 D 计算),并制定当月制冷水和片冰生产供应计划;DB36/T 19002023 5 2)片冰厚度宜为 2 mm 3 mm,需提前 1d 制冰储存,并采取措施保证其在储存和输送途中不结团和融化;3)采用片冰拌和混凝土时,高温季节混凝土最大加冰量不宜超过 60kg/m3,常温季节混凝土用冰量逐渐减少;4)制冷水应提前生产,并宜贮存于地下保温水池中,
18、拌和水输送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5.3.2.5 低温天气施工时,出机口温度宜采用料场遮盖和拌和水加热等措施进行控制。5.3.3 内部最高温度 5.3.3.1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1)降低浇筑温度;2)通过配合比优化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3)掺入水化温升抑制剂,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4)分层施工,并控制分层厚度;5)埋设水管,通水冷却。5.3.3.2 混凝土分层施工宜满足下列要求:1)分层厚度不大于 3.0m,其中基础强约束区不大于 1.5m;2)浇筑间隔期不超过 7d。5.3.3.3 冷却水管的使用要求应符合 JTS/T 202-1 的有关规定。5.3.3.4 宜采用冷却
19、水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其设备,通过水温、流量及换向控制对混凝土降温速度、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冷却水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之差、内表温差进行自动调节控制。6 大体积混凝土制备 6.1 一般规定 6.1.1 依据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要求,混凝土的配制遵循“抗裂性、抗渗性、工作性并重,各项性能均衡发展”的设计准则,混凝土配制宜满足下列要求:1)在满足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条件下,应减小水泥用量,增加矿物掺合料掺量;2)优化混凝土中胶凝材料和骨料的级配设计,获取最大堆积密度;3)在满足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同时,宜采用较小的砂率;4)在满足施工性能的同时,宜选用大粒径的粗骨料。6.
20、1.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条件下,宜提高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指标。6.1.3 宜进行抗裂性能对比试验,从中优选抗裂性能良好的原材料。6.2 原材料选择 6.2.1 水泥 6.2.1.1 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所用水泥应符合 GB 175 或 GB 200 的规定,水泥中铝酸三钙含量不宜大于 8%。6.2.1.2 选用水泥的 3d 水化热不宜大于 250kJ/kg,7 d 水化热不宜大于 280kJ/kg。DB36/T 19002023 6 6.2.1.3 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进场时应检查水泥
21、品种、代号、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编号、出厂日期等,并按 GB 175 或 GB 200 的相关规定进行水泥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的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 175 或 GB 200 的相关规定。6.2.2 矿物掺合料 6.2.2.1 大体积混凝土宜掺加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锂渣粉或石灰石粉等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2.2.2 采用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时,宜选用级或级粉煤灰。6.2.2.3 粒化高炉矿渣粉宜选用 S75 级或 S95 级,其比表面积宜为 400m2/kg450m2/kg。6.2.2.4 大体积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不应单独使用硅灰。
22、6.2.2.5 锂渣粉应符合 YB/T 4230 的相关规定。6.2.2.6 石灰石粉宜选用 A 型级或级,其流动度比不宜小于 95%。6.2.3 骨料 6.2.3.1 粗骨料应符合 JTS 202 的有关规定,应洁净、坚固、级配良好,宜选用线膨胀系数较小的骨料。6.2.3.2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粒径较大的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下列要求:1)不大于 80mm;2)不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 3/4;3)不大于保护层厚度的 4/5。6.2.3.3 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的有关规定,宜采用级配稳定的中粗砂。6.2.3.4 如采用机制砂时,除应符合 JGJ 52 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
23、下列规定:1)宜选用区级配机制砂,其细度模数宜为 2.83.2;2)机制砂经亚甲蓝试验 MB 值不超过 1.4 时,其石粉含量应不超过 12%;不超过 1.0 时,其石粉含量应不超过 15%;3)当采用水洗机制砂时,应增加残留絮凝剂检测;4)当机制砂石粉含量超过 15%时,可采取下列技术措施,控制石粉含量不超过 15%:用低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掺配到高石粉含量的机制砂中;用天然砂掺配到高石粉含量机制砂中。6.2.4 纤维 6.2.4.1 温缩诱导纤维的拉伸强度宜大于 500MPa,弹性模量应大于 6GPa,直径宜为 0.18mm0.22 mm,其他指标应符合 GB/T 21120 的规定。6.2.
24、4.2 采用钢纤维、玄武岩纤维或其他合成纤维时,其质量应符合国家国家或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2.4.3 采用混杂纤维时,纤维种类、混杂比例及用量宜通过试验确定。6.2.5 外加剂 6.2.5.1 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减水剂、缓凝剂、引气剂、膨胀剂等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胶凝材料相容性检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6.2.5.2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减水率宜大于 20%。DB36/T 19002023 7 6.2.5.3 水化温升抑制剂质量应满足产品相关现行标准要求,掺水化温升抑制剂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其 7d 抗压强度比不小于 90%
25、,其绝热温升降低率不小于 15%。6.2.6 拌和水 6.2.6.1 大体积混凝土拌和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的有关规定。6.2.6.2 拌和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物质,pH 值不应小于 5。6.3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3.1 低温升高抗裂大体积混凝土 6.3.1.1 配合比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抗裂性、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指标以及经济适用性等,经过试验、试配、调整后确定。6.3.1.2 配合比设计除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宜满足下列要求:1)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条件下,采用较小的砂率和坍落度;2)矿物掺合料掺量根据掺
26、合料种类和混凝土水胶比按表 1 选定,并通过试验最终确定。表1 大体积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掺量 矿物掺合料种类 水胶比 掺量范围(%,占胶凝材料总质量)粉煤灰 0.40 3050 0.40 2040 粒化高炉矿渣粉 0.40 3070 0.40 3060 粉煤灰与粒化高炉 矿渣粉复合 0.40 70 0.40 60 粉煤灰与锂渣粉复合 0.40 50 0.40 40 石灰石粉与粒化高炉 矿渣粉复合 0.40 60 0.40 50 注:水泥中的混合材应计入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总量;选用其他品种矿物掺合料单掺或复合时其掺量宜通过试验确定。6.3.1.3 低温升高抗裂大体积混凝土宜基于密实骨架设计原理,采
27、用超分散减缩型高性能外加剂和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最大幅度减少水泥和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和收缩;对于控裂要求较高的构件或部位,宜采用混凝土水化温升抑制剂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宜掺加温缩诱导纤维施加微预压应力,抑制水化热升温的同时,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抗渗性能及耐久性能。6.3.2 低热高抗裂清水大体积混凝土 6.3.2.1 配合比设计应兼顾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和大体积混凝土抗裂等特殊要求。6.3.2.2 配合比设计应控制原材料颜色的一致性。不同批次的矿物掺合料应留样进行颜色比对,同一视觉范围内混凝土宜采用同批次矿物掺合料。骨料应严格控制颜色的差异,同一视觉范围采用同产地、同批次的骨料。
28、6.3.2.3 宜采用抑制离析泌水类化学外加剂或超细粉体类物理增稠材料调控低热高抗裂清水大体积混凝土匀质性。6.3.2.4 当采用高石粉含量的机制砂,宜采用低引气量、超分散降粘、高保坍高石粉机制砂混凝土专用外加剂。6.3.3 闸阀门/输水廊道抗冲磨 UHPC DB36/T 19002023 8 6.3.3.1 高抗冲磨 UHPC 性能宜满足下列要求:抗压强度100.0MPa,抗冲磨强度150h/(kg/m2),终裂冲击功100kJ,磨损率0.2%,56d 收缩250。6.3.3.2 宜通过材料组成及其微结构的调控提升抗冲磨 UHPC 的耐磨性能,采用混杂纤维复合增韧提升 UHPC 的抗冲击性能
29、,采用饱水预湿多孔骨料内养护与膨胀剂补偿收缩协同提升抗冲磨 UHPC 的体积稳定性。6.3.3.3 宜采用 13501400煅烧的高铁相硅酸盐水泥(C4AF17%)、富含铝的高活性矿物掺合料、混杂纤维、饱水预湿多孔骨料内养护和膨胀剂制备廊道抗冲磨 UHPC。6.3.3.4 抗冲磨 UHPC 的力学性能测试宜按 GB/T 31387 和 GB/T 50081 执行,其中轴心抗拉强度测试宜按 T/CBMF 37 执行;氯离子渗透系数测试宜按 GB/T 50082 中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 法)执行,试件成型时不应掺入钢纤维。6.4 混凝土生产和运输 6.4.1 混凝土生产应符合 JTS 20
30、2 的有关规定。6.4.2 混凝土施工前,应采用现场原材料、搅拌和运送设备对配合比进行试浇注,以验证试验室试配结果,并测量骨料的含水率,以确定施工配合比。6.4.3 大体积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搅拌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且不宜小于 90s。混凝土中加片冰、纤维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6.4.4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缩短运输送时间,减少转运次数;混凝土运输设备宜设置遮阳、隔热和降温等设施。6.4.5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凝土罐车罐体低速转动。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当罐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使罐车高速旋转 20s30s 方可卸料;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水分进入运输容器或蒸发,严禁在运输过程中
31、向混凝土内加水。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的有关规定,并应制定施工技术方案。7.1.2 模板工程和钢筋工程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的有关规定。7.1.3 施工设备和原材料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要求,施工应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7.1.4 基于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和温控措施优选,通过温度应力仿真分析确认温控抗裂安全系数满足本规程要求的前提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取消冷却水管。7.1.5 对重要混凝土结构,宜针对不同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施工季节、环境条件进行混凝土试浇筑,验证并完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7
32、.2 混凝土浇筑和振捣 7.2.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除应进行常规施工检查验收外,尚应检查冷却水管和测温元件的位置及可靠性,并掌握水文气象预报资料。7.2.2 层间浇筑间隔期较长时,宜于浇筑前在浇筑面泼洒一定温度的热水,且不应有积水。当存在积水时,施工前应清理干净,避免积水。7.2.3 大体积混凝土应分层摊铺。保证浇筑过程中连续喷雾,泵送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 500mm,非泵送混凝土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 300mm。DB36/T 19002023 9 7.2.4 浇筑前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优化混凝土的布料方式。混凝土宜采用整体式水平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宜由模板四周往中心布料,并加强边
33、角处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匀质性和密实性。7.2.5 混凝土泵送施工,在保证可泵送的前提下宜降低混凝土坍落度。当浇筑至最后 500mm600mm时,混凝土坍落度宜调小 20mm、同时缩短凝结时间;当浇筑至顶面时,遇浮浆较厚时,宜予以清除,再补打一层同配合比的混凝土。7.2.6 拌和物的振捣宜采用高频振捣棒,并应振捣密实,避免过振、欠振、漏振或用振捣棒横拖赶动混凝土拌和物。7.2.7 顶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抹面并及时覆盖保湿;初凝前宜进行二次振捣。7.2.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1)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土层及松动的石子,均匀露出粗骨料;2)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
34、,清除混凝土表面污物,并充分润湿,无积水;3)低流动度混凝土浇筑前,宜采用接浆措施;4)设计对施工缝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处理;5)垂直施工缝处宜采用快易收口网模板。7.3 混凝土拆模 7.3.1 混凝土拆模时间宜按照龄期和实测温度进行控制:1)混凝土构件浇筑达到最高温度后方可拆模;2)拆模时,应确认混凝土内表温差小于 1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 20。7.3.2 应避免在夜间或气温骤降期间拆模,拆模时间应选择一天中较高温度的时段,且应采取边拆模边覆盖进行保温保湿养护。7.3.3 低温季节拆模应选择气温较高时段并立即采取保温措施;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15时应推迟拆模时
35、间。7.3.4 模板拆除时,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的有关规定。7.3.5 对墙体结构,拆模前宜适时松动模板,向模板内淋水养护,直至拆模。7.4 混凝土保温和养护 7.4.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模板构造设计和验算应考虑保温和养护措施的要求。7.4.2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小于 14d。7.4.3 养护宜采取覆盖、蓄水、洒水、喷雾和涂养护剂等措施。7.4.4 保湿养护时,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宜大于 15;蓄水养护时,蓄水深度不宜小于 100mm。7.4.5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 5时,裸露的混凝土表面不得直接洒水养护,应采用塑料薄膜和保
36、温材料或新型保水保温防火材料进行保湿、保温养护。混凝土保温层厚度可按附录 E 计算。7.4.6 混凝土保温应操作简便、安全环保,保温保湿材料宜采用塑料薄膜、土工布、节水保湿养护膜或保水保温防火养护材料,并应覆盖严密,接缝处重叠覆盖应不小于 300mm,边角处应加倍保温。必要时可搭设养护棚,宜采用蒸汽、喷雾调控棚内温度和湿度。7.4.7 保温养护时,应现场监测混凝土内表温差和断面降温速率,当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标准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7.4.8 低温季节应封堵竖井、廊道等孔洞,基础部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回填。7.4.9 气温骤降时,龄期低于 28d 的混凝土应进行表面保温。DB36
37、/T 19002023 10 7.4.10 已浇好的底板、护坦、面板、闸墩等薄板(壁)建筑物,其顶面宜保温到过水前。对于宽缝的空腔构件,在进入低温或气温骤降频繁的季节前,宜将空腔封闭并进行表面保温。浇筑块的棱角和突出部分应加强保温。7.4.11 墙体结构拆模后,宜采用涂刷养护剂或覆盖喷水方法养护。涂刷养护剂时,必须边拆模边涂刷,不应延误涂刷时间或漏刷。覆盖喷水养护时,应防止风吹混凝土表面,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7.5 其他 7.5.1 有特殊防裂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宜掺入温缩诱导纤维或水化温升抑制剂。7.5.2 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或者增设构造加强筋,并进行蓄水养护。7.5.3 对于分层
38、浇筑的构件,在层间宜采用超缓凝砂浆(凝结时间宜大于 30h)降低已浇筑混凝土对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超缓凝砂浆的强度等级宜在已浇筑混凝土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其缓凝时间和配合比应根据工程施工条件通过试验确定。7.5.4 必要时,宜在构件温度应力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在温度应力集中处设置温度应力释放缝,缝的设置需考虑止水措施。7.5.5 闸阀门/输水廊道混凝土宜采用高抗冲磨 UHPC 来提高其抗裂和抗冲磨性能,其配合比宜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8.1 一般规定 8.1.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包括混凝土生产及运输、浇筑、振捣、养护和拆模)和硬化混凝土质量控
39、制宜参照现行行业标准 JTS/T 202-2 执行。8.1.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检查宜参照现行行业标准 JTS 202 执行。8.1.3 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特点、施工工艺及环境等因素的特点,会同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共同制定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8.1.4 大体积混凝土宜从以下方面保证工程施工质量:1)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或钢筋定位的准确性;2)结构表层混凝土的振捣密实与均匀性;3)混凝土的良好养护;4)混凝土的温控措施。8.2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外观质量控制 8.2.1 对外观质量要求较高的大体积清水混凝土施工,应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从原材料选择,模板制作、安装及保养,钢筋加
40、工及安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灌(搅拌、运输、下料、振捣),混凝土养护,成品保护等每一个工序进行控制,同一分部工程所使用材料及施工工艺应基本保持一致。8.2.2 清水混凝土的模板应进行专项设计,宜通过试验确定模板的止浆措施。8.2.3 根据选用的模板,宜通过小尺寸模型试验确定清水混凝土用脱模剂,喷涂脱模剂前检查面板的洁净度,脱模剂喷涂完成后应采取防风沙、防雨水覆盖措施,避免杂物沾染到模板表面;当采用水性脱模剂时,应待脱模剂成膜后使用,脱模剂涂刷与浇筑间隔时间至少 2h。8.2.4 同一浇筑段应同一天拆模,混凝土在模板拆除后应立即养护和保护。8.2.5 现场应建立成品保护制度,对易于损坏的部位制
41、定保护措施。宜设专职质检员对已浇筑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巡回检查,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要求施工人员保护工程成品。DB36/T 19002023 11 8.2.6 清水大体积混凝土应首要重视整体效果,对局部出现裂缝、漏浆、表面色差等需要修补的缺陷,宜制定专项修补方案。8.3 功能梯度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8.3.1 宜采用功能梯度混凝土进行重要构件裂缝控制,混凝土芯部可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并掺加水化温升抑制剂;外圈 0.5m1m 范围内混凝土掺加温缩诱导纤维及膨胀剂。8.3.2 功能梯度混凝土间宜采用收口网模板,其具体施工工艺宜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条件,在模型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确定。9 施工期温控监
42、测 9.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监测混凝土浇筑温度、内部温度、环境温度、冷却水温度、内表温差、断面降温速率和环境温度等参数,并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温控措施。重要的结构应进行混凝土应变监测。9.2 传感器及数据采集设备应保证其有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传感器的布置不得干扰现场作业。9.3 宜采用具有自动采集、无线传输和可视化功能的大体积混凝土全过程动态智能温控系统。9.4 测温元件的选择宜满足下列要求:1)25环境下测试误差不超过 0.3;2)测试范围-30150;3)绝缘电阻大于 500M。9.5 应变测试元件的选择宜满足下列要求:1)测试误差不超过 1.0;2)测试范围-1000
43、1000;3)绝缘电阻大于 500M。9.6 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点应布置在混凝土浇筑块体平面对称区域构成的测试区,测试区内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2)测点位置与数量应根据混凝土浇筑块内温度分布、应力分布和温控要求确定;3)温度测点应能测出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表面温度和温度梯度;4)环境温度测点应同时监测气温和水温;5)应变测试应能测出混凝土内部最大应变;6)应变测试应设置零应力测点。9.7 测试元件的安装和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测试元件应进行水下 1m 浸泡试验,24h 不损坏;2)安装位置应准确,元件应固定牢固,并与钢筋等金属体绝缘;3)测试元件引出线应集中布置,并加以保
44、护;4)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不得直接冲击测试元件及引出线。9.8 混凝土温度和应变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浇筑温度监测每台班不应少于 2 次;2)升温期间,环境温度、冷却水温度和内部温度应每 2h4h 监测一次,降温期间应每天监测24 次;3)温度监测持续时间应不少于 20d,应变监测应不少于 60d;DB36/T 19002023 12 4)监测数据应及时记录,温度监测记录表格式可参照附录 F。9.9 测试过程中宜描绘各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温度分布曲线。9.10 监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9.11 温控措施可根据下列原则或方法,结合监测数据实时调控:1)控制混凝土出机
45、温度,调控入模温度在适合区间;2)升温阶段可适当散热,降低温升峰值,当升温速率减缓时,应及时增加保温措施,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3)在降温阶段,根据温度监测结果调整保温层厚度,但应避免表面温度快速下降;4)采用保温棚措施的工程,当降温速率过慢时,可通过局部掀开保温棚调整环境温度。9.12 发现裂缝应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部位、尺寸及发展情况直至裂缝稳定,并分析裂缝出现原因,提出应对措施。DB36/T 19002023 13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计算 A.1 水泥水化热总量 A.1.1 水泥水化热总量可参考出厂检验值确定。A.1.2 无参考值时,水泥水化热总量可分别按
46、下列公式(A.1、A.2)计算:00QtQnQtt .(A.1)370/3/74QQQ.(A.2)式中:Qt 龄期 t 时的累积水泥水化热(kJ/kg);Q0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t龄期(d);n常数(d),随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不同而异;Q3、Q7龄期分别为 3d 和 7d 时的累积水泥水化热(kJ/kg)。A.1.3 水泥水化热总量也可通过以下方法确定:1)根据公式(A.1),以龄期 t 为横坐标,t/Qt 为纵坐标作图,拟合一条直线;2)确定直线的斜率 1/Q0;3)确定水泥水化热总量 Q0。A.2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 A.2.1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宜在水泥、外加剂和矿物掺合
47、料用量确定后通过试验得出。A.2.2 无试验数据时,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可按下式(A.3)计算:021 QkkQ .(A.3)式中:Q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kg);k1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按粉煤灰掺量参照表 A.1 取值;k2粒化高炉矿渣粉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按粒化高炉矿渣粉掺量参照表 A.1 取值;Q0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DB36/T 19002023 14 表A.1 矿物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掺量(%)0 10 20 30 40 50 60 70 粉煤灰 1 0.94 0.89 0.85 0.81 0.77/粒化高炉矿渣粉 1 0.97 0.95 0.91 0
48、.86 0.81 0.74 0.66 注:表中掺量为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DB36/T 19002023 1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B.1 混凝土绝热温升宜根据混凝土实际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B.2 无试验数据时,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下列公式(B.1、B.2)计算:cWQT .(B.1)1(mtteTT.(B.2)式中:T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W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kg/m3);Q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kg);混凝土质量密度(kg/m3),可取 2400kg/m3;c混凝土比热容(kJ/(kg),可取 1.0kJ/(kg);Tt龄期 t 时
49、的混凝土绝热温升();m系数(d-1),与水泥品种、比表面积、浇筑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可取 0.3 d-10.5d-1;t混凝土龄期(d)。DB36/T 19002023 16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计算 C.1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计算 C.1.1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可按下式(C.1)计算:copTTTTmax.(C.1)式中:Tmax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Tp混凝土浇筑温度();温升折减系数;T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Tco冷却水管降温效果值(),一般可取 24,水管间距较小时取较大值,反之取较小值;无水管时取 0。C.1.2 温升折减系数应根据浇筑层厚度按下
50、列原则取值:1)一次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直接按表 C.1 取值;2)分层连续浇筑时,第一层直接按表 C.1 取值;第二层及以上浇筑层,当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小于 2m 时,按本层厚度加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取值;当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大于等于 2m 时,按本层厚度加 2m 取值。表C.1 温升折减系数 浇筑层厚度(m)0.5 1.0 1.5 2.0 2.5 3.0 温升折减系数 0.28 0.46 0.55 0.62 0.68 0.74 浇筑层厚度(m)3.5 4.0 4.5 5.0 5.5 6.0 温升折减系数 0.80 0.85 0.90 0.95 0.99 1.00 C.2 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 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