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60.30CCS B 91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8562023代替 DB36/T 856-2015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规程Technical criteria of mechanized seedling planting in rice2023-08-09 发布2024-02-01 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6/T 85620231I目 次前 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原料要求.15机插作业.26维护保养.3DB36/T 8562023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2、草规则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6/T 856-2015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规程。与DB36/T 856-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修改了作业条件的要求(见第 4 章,DB36/T 856-2015 的第 3 章)。修改了机插作业的要求(见第 5 章,DB36/T 856-2015 的 4.1、4.2、4.3、4.4、4.5、4.6)。修改了维护保养的要求(见第 6 章,DB36/T 856-2015 的 4.7)。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
3、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松、吴罗发、廖禺、王康军、陈立才、徐光浩、徐谐庆、贺捷。本文件首次发布为 DB36/T 856-2015,本次为首次修订。DB36/T 856202311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作业条件、机插作业、维护保养。本文件适用于水稻机械化插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989水稻栽植机械 作业质量NY/T 1000机动插秧机运行
4、安全技术条件DB36/T 855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原料要求4.1秧苗条件4.1.1秧苗尺寸规格应符合插秧机产品说明书的规定。4.1.2机插秧苗应使用普通毯状秧苗、钵体毯状秧苗,秧苗条件参照 DB36/T 855 的要求。4.1.3起秧运秧应按照 DB36/T 855 的规定进行。4.2大田条件4.2.1机插前 1 周左右整田,犁耕深度 12cm18cm,旋耕深度 10cm15cm,达到秸秆还田、埋茬覆盖,再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翻耕或旋耕应结合施用有机肥或复合肥用作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或与土层混合。4.2.2整地质量要求做到平整、洁
5、净、细碎、沉实,即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 3cm,泥脚深度小于 30cm,水深 1cm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等,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4.2.3插前需泥浆沉实,根据土壤质地沉 1d2d,达到泥水分清,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4.3插秧机条件4.3.1根据不同的机插方式、农艺要求等选择适宜的插秧机。DB36/T 856202324.3.2插秧机应先进行试运转。试运转前检查和调整各紧固件的联接牢固性、分插机构各部件的装配间隙、各拉线的张紧程度等;检查发动机燃油、机油和各部位润滑油的加注量。4.3.3将插秧机置于“空档”,启动发动机
6、,进行 5min10min 的试运转;检查和调整各离合器手柄的操作可靠性;检查和调整液压升降机构、液压仿形系统的响应能力;检查和调整栽插臂、秧箱的工作状况;检查和调整变速档位、左右转向机构的操作灵活性。要求插秧机各运动部件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4.4插秧机调整4.4.1调节纵向取苗量和横向取苗次数,选择适宜的取苗量。4.4.2按当地农艺要求调整株距档位。4.4.3先预设插深,在田中试插后,依据情况调整插深。5机插作业5.1机插路线5.1.1根据稻田形状,考虑通风透光性能,确定机插路线。建议机插路线方案如下:a)路线一:在田块周围留出一个工作幅宽的余地,按图 1 路
7、线直至插完整个田块;b)路线二:第一行直接靠田埂插秧,田块两端留有两个工作幅宽的余地,按图 2 路线直至插完整个田块。图 1路线一示意图图 2 路线二示意图5.1.2当田块的宽度为插秧机幅宽的非整数倍时,应在最后第二行程,根据需要停止一行或数行插秧,尽量留有最后一趟满幅工作的余量。5.1.3对形状不规则田块,先规划成多块规则形状,选择最优机插路线,尽可能减少空白区域。5.2装秧、秧苗补给5.2.1启动插秧机,在分插机构提升状态下,缓慢驶入田中,分插机构置下降状态,准备插秧。5.2.2首次装秧苗,应将秧箱移到最左侧或最右侧,再装秧苗,避免漏插。5.2.3秧块应展开放置在秧箱上,秧苗叶尖方向朝上,
8、底部紧贴秧箱不拱起。压下压苗器,压苗器压紧程度应确保秧块能顺利滑动,且不上下跳动,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5.2.4在机插过程中应及时补给秧块,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放入,不留间隙,秧苗叶尖方向朝上。补给秧块时若秧块超出秧箱,应拉出秧箱延伸板,防止秧块弯曲断裂。DB36/T 856202335.3插秧5.3.1机插时,拨开插秧机未机插一侧的划印杆划印。转向前,收回划印杆。下一行程开始机插时,插秧机中间标杆对准划印线,同时拨开下一行程插秧侧的划印杆。5.3.2拉开侧对行器,侧对行器对准最外侧已插秧行。5.3.3开始机插时,插秧机作业的第一行程,应按设定路线直线行驶。5
9、.3.4机插作业过程中要保持匀速前进。5.3.5田间转弯时,发动机应减速,停止机插并提升分插机构。5.3.6田间转移时,插秧机分插机构应提升至最高位置,缓慢行驶。5.3.7插秧机发生异常,应迅速切断主离合器,熄灭发动机,锁住刹车踏板,确定故障原因后及时排除。5.4作业质量5.4.1要求机插后秧苗不漂不倒、均匀、深浅一致,以浅插为宜。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应符合 NY/T 989的要求。缺穴、插秧机无法作业的区域,应进行人工补插。5.4.2按照农艺要求,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株数,调节相应株距和取秧量,保证每 667 大田适宜的基本苗。5.5插秧作业注意事项5.5.1插秧机安全作业应按 NY/T 1000
10、 的规定进行。5.5.2插秧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后才能操作插秧机,应穿着合身、适合作业的工作服。5.5.3使用前检查插秧机时,应断开各离合器、关停发动机后再进行;补充燃料时,应关停发动机并等发动机冷却后再进行;检查、调整作业应在平坦场所、分插机构处于下降的状态下进行;提升状态检查或保养时,应在确认液压装置有效,并采取有效的防降措施后才能进行;严禁烟火。5.5.4发动机启动时,应注意插秧机周围情况,禁止与作业无关的人员靠近插秧机,在室内起动运转发动机进行检查保养时,应注意开启门窗通风换气。5.5.5田间作业,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断开离合器,关停发动机;田间倒车,应将分插机构置于提升状态。5.5.6道路行驶时,应收回划印杆,防止导轨左、右两侧碰撞折损。下坡行驶时,禁止空档滑行。5.5.7运行过程中及熄火后,不得接触发动机机身、消音器、排气管等高温部件,防止烫伤。6维护保养6.1插秧机作业结束后,应清除行走装置等部件杂物,并用清水洗净,清洗时应防止水进入发动机空气滤清器。6.2检查插秧机各工作部件,确保部件完好,运转正常。6.3按照插秧机产品说明书进行入库保养。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