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3.080.20 CCS P 6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7112022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技术应用指南 Technical Application Guide for Easy Compacting Thin Layer Asphalt Concrete 2022-12-13 发布 2023-06-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711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技术适用性.1 5 材料.2 6 配合比设计.5 7 施工.6 8 开放交通及其他.9 9 质量控制与管理
2、.9 附录 A(规范性)易密实添加剂 PH 值、固含量和胺值指标试验方法.11 附录 B(规范性)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室内拌和试验要求.14 DB36/T 1711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天驰高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路网运营管理公司、江西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谭志兵、伍坤、陈祥峰、王斯倩、史越、张嘉林、吁新华、
3、仰建岗、徐志祥、万超、梁国卿、卜胤、金杨柳、王学文、王新武、周杨、武晋文、胡俊、司徒丽新、张鹏、余荣斌、吴钟良、黄祯敏、黄小文、毛国辉、徐乐天、孙晨、肖城、赵元聪、辛鸣、饶明超。DB36/T 17112022 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技术应用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技术应用指南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适用性、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开放交通及其他、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及文件附录。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轻微车辙病害的矫正性养护,而且适用于沥青路面新建工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4、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916 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 10685 羊毛纤维直径试验方法投影显微镜法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5142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5210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 5220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 542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
5、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 easy compacting thin layer asphalt concrete,ECA 采用间断级配矿料和添加易密实剂,铺筑厚度在1.5cm3cm之间的具有易密实特点的薄层罩面。3.2 易密实添加剂 easy compacted additive 通过改变化学表面活性降低沥青粘度,用于改善沥青混合料压实的添加材料。3.3 高黏度改性乳化沥青 high viscosity modified emulsified asphalt
6、一种用于层间粘结的沥青含量较高、固化物动力粘度较大的快裂型乳化沥青。4 技术适用性 DB36/T 17112022 2 4.1 旧路技术状况要求 4.1.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用于车辙病害的处治,路面没有出现结构性的破坏,路面永久变形特性处于稳定,RDI 值一般为 80 以上。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也可作为沥青路面的磨耗层。4.2 旧路病害处治 4.2.1 原路面存在裂缝、翻浆、坑槽、沉陷、拥包等病害,应先采取专项措施进行病害处治,并满足JTG 5142 的要求。4.3 方案选择 4.3.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有 ECA-7、ECA-10 两种级配,其处治车辙技术有填补和罩面两种方案,应该依
7、据旧路特征选择合适的混合料级配和技术方案。具体应用方案可以参考表 1 进行选择。表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车辙处治技术方案 路面特征 技术方案 车辙深度小于 15mm 铣刨一定深度后填补 ECA-7 或罩面 ECA-10 车辙深度大于 15mm 铣刨一定深度后填补 ECA-10 注1:车辙深度小于15mm也可选择ECA-10进行填补。注2:铣刨深度依据车辙最大深度确定,一般铣刨1.5cm,填补ECA-7、ECA-10的厚度建议分别在1.5cm2.0cm、2.5cm3.0cm范围。注3:使用年限达到10年的高速公路推荐采用罩面方案进行处治,处治车辙的同时对旧路进行预防性养护。注4:处治路段旧路上
8、存在微表处,应该将微表处铣刨后应用表1的方案。5 材料 5.1 一般规定 5.1.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使用的各种材料应按规定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替代现场检测。5.1.2 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应进行分类堆放。5.1.3 沥青应进行储存稳定性试验。5.2 易密实添加剂 5.2.1 当出现环境温度低于 15、风力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压实不足时,为延长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时间,在混合料中一般添加 2.5易密实添加剂,易密实添加剂分为水剂型(稀释液喷淋法施工)和油剂型(沥青储存罐投放施工)两种。易密实剂的类型及剂量应根据配合比设计及
9、试验路铺筑的工艺参数确定。5.2.2 易密实添加剂的技术要求见表 2。DB36/T 17112022 3 表2 易密实添加剂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水剂型 油剂型 胺值a(mgKOH/g)400-560 510-610 附录A 固含量(%)9.5 100 附录A PH值 10.01 11.51 附录A 产品类型 表面活性剂类型-物理状态 液体-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不改变-对沥青混合料TSR的影响 不降低 注:胺值a表征易密实添加剂中有效氨基含量的指标,即中和每lg样品所需要的酸,以与其相当的氢氧化钾mg数来表示(mgKOH/g)。5.3 沥青 5.3.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
10、所用的沥青结合料可采用 PG76-22 的 SBS 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 3。表3 SBS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指标 技术要求 检测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5070 T 0604 针入度指数PI 0 延度(5cm/min,5)(cm)30 T 0605 软化点(环球法)()76 T 0606 运动粘度135(Pas)3 T 0625 闪点(COC)()230 T 0611 溶解度(三氯乙烯)(%)99 T 0607 弹性恢复(25)(%)75 T 0662 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2.0 T 0661 旋转薄膜加热残留物(163,5h)质量损失(%)0.
11、8 T 0609 针入度比25(%)65 T 0604 延度(5)(cm)15 T 0605 密度(15)(g/cm3)1.0 T 0603 动力粘度60(Pas)5000 T 0620 SHAP性能等级 PG76-22 T 0627、T 0628 5.4 粘结层材料 5.4.1 为了加强层间的粘结力,在摊铺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之前,需要喷洒粘层油,粘结层的沥青材料应采用快裂的高粘度改性乳化沥青或不粘轮改性乳化沥青,高粘度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表 4。DB36/T 17112022 4 表4 高粘度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规格 试验方法 破乳速率 快裂 T 0658 电荷 阳离子(
12、)T 0653 筛上剩余量(1.18mm筛),%0.1 T 0652 标准粘度C25.3,s 10-40 T 0621 恩格拉粘度E25 1-15 T 0622 蒸发 残留物 残留物含量,%63 T 0651 针入度(25),0.1mm 60-120 T 0604 软化点,60 T 0606 延度(5,5cm/min),cm 20 T 0605 动力粘度(60),Pas 1500 T 0620 弹性恢复(25,1h),%60 T 0662 溶解度(三氯乙烯),%97.5 T 0607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 2/3 T 0654 常温贮存稳定性 1d,%1 T 0655 5d,%5 5.5
13、其他材料 5.5.1 粗集料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宜采用玄武岩集料或辉绿岩集料,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5。表5 粗集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20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28 T 0317 视密度(g/cm3)2.60 T 0304 吸水率(%)2.0 T 0304 对沥青的粘附性 5 级 T 0616 针片状含量(%)12 T 0312 水洗法0.075mm 颗粒含量(%)0.8 T 0310 磨光值 42 T 0321 注:对于储存时间过长的玄武岩,宜检测试验温度为180的高温压碎值指
14、标,结果不大于22%。5.5.2 细集料 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石灰岩机制砂,其技术要求见表6。DB36/T 17112022 5 表6 细集料技术要求 检测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g/cm3)2.50 T 0328 砂当量(%)70 T 0334 含泥量(%)3 T 0333 5.5.3 矿粉 矿粉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不得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矿粉技术要求参照JTG F40的规定执行。5.5.4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质量技术要求见表7。表7 聚酯纤维的主要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5、抗拉强度(MPa)500 GB/T 3916 断裂伸长率(%)15 GB/T 3916 颜色 白色 目测 耐热性,210,2h 体积无变化 目测 直径(m)1025 GB/T 10685 6 配合比设计 6.1 一般规定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3个阶段。6.2 目标配合比设计 6.2.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普通沥青混凝土一样,必须在对同类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6.2.2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的矿料级配应符合规定的设计级配范围。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
16、土有9.5mm 和 6.7mm 两种公称最大粒径,其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应满足表 8 的要求。表8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3.2 9.5 6.7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ECA-10 级配上限 100 100 50 40 36 30 25 20 12 8 级配下限 100 80 30 20 18 14 10 7 6 4 ECA-7 级配上限-100 100 52 35 29 23 18 12 8 级配下限-100 80 38 25 19 15 12 8 4 DB36/T 17112022 6
17、6.2.3 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技术要求见表 9。同时,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应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表9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尺寸(mm)101.6mm63.5mm T 0702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双面击实 75 次 T 0702 空隙率 VV(%)36 T 0705 矿料间隙率 VMA(%)15 T 0705 沥青饱和度 VFA(%)7085 T 0705 稳定度 MS(kN)8.0 T 0709 流值 FL(0.1mm)2050 T 0709 谢伦堡沥青析漏损失(%)0.2 T 0732 肯塔
18、堡飞散损失(%)15 T 0733 注:试件成型前,拌和好的沥青混合料应放于烘箱内在拟定的成型温度条件下保温2h。6.2.4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各种使用性能进行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技术要求见表 10。表10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使用性能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残留马歇尔稳定度%85 T 0709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 T 0729 动稳定度 次/mm 3000 T 0719 渗水系数 mL/min 200 T 0730 6.3 生产配合比设计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ECA
19、-10的生产过程中宜在拌和楼上增设8.0mm的筛网,使各热料仓的供料大体平衡。生产配合比设计的其他要求参照JTG F40的规定执行。6.4 生产配合比验证 生产配合比验证参照JTG F40的规定执行。7 施工 7.1 旧路处治 7.1.1 采用填补方案处治车辙,或原路面存在微表处,以及为了增强层间粘结,应对原路面进行精铣刨。精铣刨施工工艺应遵循以下主要工艺要求:a)精铣刨机应采用刀间距不大于 6mm,刀头数量不少于 650 的精铣刨转子。b)精铣刨作业前根据基准点准确调整铣刨机基准面、横坡、铣刨深度,设置找平系统基准参数,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DB36/T 17112022 7 c)精铣刨实施开
20、始阶段,应结合铣刨面效果进行铣刨速度、铣刨深度等铣刨参数的确定;过程中需安排技术人员紧跟铣刨机观察铣刨效果,如出现铣刨深度有较大偏差、铣刨面不平整、铣刨纹理混乱粗糙等现象,应及时调整铣刨深度、检查精铣刨刀头,对损坏的刀头及时更换。d)彻底清扫铣刨完的纹理面,将表面浮尘和细小颗粒清除干净,确保下一工序前铣刨面洁净、干燥。7.1.2 对于旧路面坑槽、块裂、松散、15mm 以上车辙以及拥包等病害缺陷,在罩面前应进行铣刨回补热沥青混合料处理,铣刨深度和宽度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施。7.1.3 无论铣刨与否,施工前均需对原路面进行彻底清扫,确保路面清洁。铣刨后的路面,应机械清扫和人工清扫相结合,必要时应采用
21、高压水枪冲洗。7.2 旧路标高 7.2.1 施工前,应对原路面进行测量,确定标高控制点,以保障摊铺厚度。7.2.2 对路面横向高差超高 15mm 时,应辅以铣刨原路面等措施处理。7.3 粘结层施工 7.3.1 喷洒粘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路面与桥头搭接部位,洒布粘层油前先用油毛毡遮蔽桥梁伸缩缝,防止粘层油流入伸缩缝。粘层油洒布量为 0.3L/m2-0.5L/m2。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7.3.2 为防止起点撒布过量,可在起点前铺设土工布,从土工布上开始喷洒粘层油。7.3.3 粘结层完全破乳后才能进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7.4 拌和 7
22、.4.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必须在沥青拌和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拌制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前,需要在普通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上安装易密实添加剂的添加装置。添加装置应计量准确。易密实添加剂的添加情况宜在拌和设备的控制台上在线显示。7.4.2 宜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拌和缸上设置排气口,及时将产生的水蒸汽排出:a)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的拌制,应按照 JTG F40 对沥青混合料拌制的相关规定执行。b)易密实添加剂作为外加剂与沥青按规定的比例同步喷入拌缸,易密实添加剂在沥青开始喷洒后延时 7s 开始喷入,喷入时间控制在 10s 以内,且必须保证在沥青喷洒结束之前完成易密实添加剂的喷洒。c)单盘料拌和周期
23、不低于 60s,其中干拌不低于 10s,喷沥青和易密实添加剂控制在 13s 以内,然后湿拌 6s 添加矿粉,再继续湿拌不低于 30s,应保证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无花白料。7.5 运输 运输要求如下:a)采用数字显示插入式热电偶温度计检测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的出厂温度和运到现场温度,待数据稳定后读数。b)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侧板和底板宜涂一层隔离剂(如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得有余液聚在车厢底部。DB36/T 17112022 8 c)拌和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汽车应前后移动,分几堆装料,以减少粗细集料离析。d)运料车应有良好的篷布覆盖设施,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运料车到达现场后等本车混合
24、料摊铺完之后才可揭开保温篷布。在天气不利的情况下,应对运输车辆的侧面和顶面进行保温加强措施。e)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在摊铺机前 10cm30cm 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f)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使用 15t 以上自卸汽车运输,且自卸汽车载重不宜超过 40t,避免在黑站拌和楼装料时间过长和摊铺过程中单车料摊铺时间较长,造成料温散失,开始摊铺时摊铺机前方应有至少 3 辆以上运料车等候卸料。7.6 摊铺 7.6.1 罩面方案推荐采用一台摊铺机进行全幅摊铺,如需采用两台摊铺机作业,建议一台摊铺机宽度应覆盖行超车道
25、,另一台摊铺机摊铺应急车道。两台摊铺机作业成梯队作业进行全幅摊铺相隔间距 2m4m。分车道摊铺时,宜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摊铺,先铺筑的车道应加宽摊铺 5cm10cm,摊铺相邻车道前铣刨加宽摊铺的沥青混合料,确保接缝面垂直。7.6.2 若梯队摊铺时搭接处出现离析现象,建议使用一体式摊铺机,一次性整体摊铺,且在摊铺过程中严格控制松铺系数,每个车道每隔 5m10m 连续检查摊铺厚度,若发现厚度不均,应及时调整。7.6.3 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 0.5h1h 预热烫平板至不低于 100。铺筑过程中选择烫平板的振捣等压实装置应具有适应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烫平板加法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
26、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7.6.4 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 2.0m/min4.0m/min 的范围内。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7.6.5 用机械摊铺的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一般不用人工不断地整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局部离析,需在现场主管人员指导下,允许用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缺陷较严重时应予铲除,并调整摊铺机或改进摊铺工艺。7.6.6 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调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动料位器,并使料门开度、链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
27、旋布料器的转速相匹配。螺旋布料器内混合料高度略高于螺旋布料器 2/3 为宜,使熨平板的挡板前混合料的高度在全宽范围内保持一致,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7.6.7 摊铺温度和松铺厚度紧跟摊铺机测量,并予以记录,摊铺后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宜在 145以上,松铺系数经试铺确定,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现场施工温度控制要求见表 11。经现场试验路确定混和料不需添加易密实剂时,其温度控制参照 JTG F40 中相应要求。表1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现场施工温度控制 工序 温度 沥青加热温度()165180 矿料加热温度()160165 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155175 运输时温度()150160 DB36/
28、T 17112022 9 表1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现场施工温度控制(续)工序 温度 摊铺温度()145160 碾压温度()100140 碾压终了温度()90 左右 7.6.8 摊铺过程中如遇粘层损坏,必须在损坏部位进行人工补洒后方可施工。7.6.9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摊铺的其他要求,按照 JTG F40 对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规定执行。7.7 碾压 7.7.1 应配备数量足够、吨位适宜的压路机。一般情况下,单车道摊铺需要配置 1 台初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11t18t),1 台复压胶轮压路机(25t35t),1 台终压双钢轮压路机(10t15t)。如果采取双机梯队或者一次性摊铺宽度超过 10m
29、 摊铺作业时,至少需要配置 2 台初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11t18t),3 台复压胶轮压路机(25t35t),1 台终压双钢轮压路机(10t15t)。7.7.2 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紧跟摊铺机,且各碾压工序间应紧凑,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在施工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应增加胶轮压路机,以保障复压及时。同时不得在过低温度状况下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7.7.3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常用的碾压工艺为:(1)初压 1 遍,第 1 遍前静后振,振动时采用高频低幅,压实速度宜为 2 km/h3km/h;(2)胶轮复压 46 遍,压实速度宜为 2 km/h
30、4km/h;(3)终压 2 遍,终压钢轮收光压实速度可为 3 km/h5km/h。7.7.4 为保证压实过程中不出现粘轮现象,振动压路机水箱中可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并应尽可能减少洒水量。胶轮压路机不得洒水,压实过程中应适量喷洒或涂抹隔离剂,并以不粘轮为原则。8 开放交通及其他 8.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 50后,方可开放交通。不得使用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以提前开放交通。8.2 铺筑好的沥青面层应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面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杂物,铣刨产生的污染应及时清除。9 质量控制与管理 9.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9.1.
31、1 易密实添加剂的均匀性应随时目测,每批次进行一次检测。9.1.2 沥青、集料、填料及聚酯纤维的质量检验项目和频度按照 JTG F40 的相关规定执行,其质量应符合本指南规定的技术要求。9.2 沥青混合料生产的质量控制 9.2.1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生产的质量控制管理见表 12。DB36/T 17112022 10 表12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 项目 检查频度 质量要求或允许差 试验方法 外观 随时 均匀、无花白料、离析、油团 目测 出料温度 每车料1次 155175 温度计或温度枪测定 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准级配的差(%)0.075mm 逐盘在线检测 2 计算机采集数据
32、计算 2.36mm 5 4.75mm 6 0.075mm 每半天1次 2 拌和厂取样,抽提后的矿料筛分2.36mm 4 4.75mm 5 沥青用量与设计之差(%)逐盘在线检测-0.1+0.2 计算机采集数据计算 每半天1次-0.1+0.2 拌和厂取样,离心法抽提 空隙率(%)每半天1次 与设计偏差1%拌和厂取样,室内成型试验 矿料间隙率 每半天1次 与设计偏差1%拌和厂取样,室内成型试验 马歇尔试验稳定度、流值 每半天1次 满足设计要求 拌和厂取样,室内成型试验 9.3 现场施工的质量检验 9.3.1 施工质量的现场控制管理要求见表 13。表13 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要求 项目 检
33、查频度 质量要求或允许差 试验方法 接缝平整度 横缝逐条检测评定,纵缝1次/100m/条 不大于3mm T 0931 摊铺温度 随时 符合本指南规定 插入式温度计实测 厚度 1次/200m/车道 设计厚度2mm 钻孔检查并铺筑时随时插入量取,每日用混合料数量校核压实度 1次/200m/车道 最大理论密度的93%,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T 0924 平整度 每车道连续检测 不大于1.2mm T 0932 渗水系数 1 次/200m/车道 不大于 200mL/min T 0971 摩擦系数 1处/200m 不小于54BPN T 0964 构造深度 不小于0.55mm T 0961 DB36/T 1
34、7112022 11 A A 附录A (规范性)易密实添加剂 PH 值、固含量和胺值指标试验方法 A.1 PH 值的测定 A.1.1 适用范围 本试验适用于表面活性剂类的易密实添加剂PH值的测定。A.1.2 仪器和设备 应配备如下仪器和设备:a)PH 值测试仪 1 台,测量精度为 0.1PH 值,附有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具有温度补偿装置;b)恒温浴 1 台,能控制浴温在 250.5;c)烧杯 1 个,容积 100mL;d)量筒 1 个,容积 50mL;e)玻璃棒 1 个。上述仪器设备中需经国家相关机构标定的从其规定。A.1.3 取样 取三个试样,每个试样取约50mL易密实添加剂溶液。A.1.4
35、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a)按 PH 值测试仪说明书浸泡玻璃电极和校正仪器;b)易密实添加剂取样时应先充分搅拌,以确保取样均匀;c)用量筒量取约 50mL 易密实添加剂溶液倒入烧杯中作为试样;d)将盛有试样的烧杯放入 250.5的恒温浴中,待试样温度与恒温浴的温度达到稳定平衡后,将用蒸馏水冲洗过并用柔软的吸水纸擦干的电极插入烧杯中,测试过程中用玻璃棒保持适度搅拌,取连续三次测定不变值为 PH 值测定值,其值取到小数第一位;e)由于添加剂的缓释效应,PH 计读数如果能稳定保持不小于 0.5min,作为酸值测定值;f)按照 c、d 步骤再进行其余两个试样的 PH 值测定;g)若三个试样的 PH
36、值的差值大于 0.3,则应重新取三个试样再次测定,直至 PH 值的差值不大于0.3 为止。A.1.5 数据处理 取三个试样的PH值的算术平均值,其数值四舍五入至小数第一位作为试验结果。A.2 固含量的测定 A.2.1 适用范围 本试验用于易密实添加剂溶液去除可挥发成分后残留物的测定。A.2.2 仪器和设备要求 DB36/T 17112022 12 应配备如下仪器和设备:a)烧杯 1 个,容积 1000mL;b)电子秤 1 台,精确度为 0.01g;c)烘箱 1 台。上述仪器设备中需经国家相关机构标定的从其规定。A.2.3 取样 每个试样取约20g+0.02g易密实添加剂溶液。A.2.4 试验步
37、骤 试验步骤如下:a)常温下准确称取易密实添加剂 M(g),放入洁净的 1000mL 烧杯中,记录易密实添加剂与烧杯的总质量 M(g);b)将盛有添加剂的烧杯在 110烘箱中放置 5h 后取出,在干燥器皿中冷却至少 1h 后,称取其总质量为 M2(g);c)计算固含量百分比 R;d)同一试样至少平行试验两次,两次试验结果的差值不大于 0.4%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A.2.5 数据处理 按式(A.1)求出易密实添加剂固含量百分比R:(A.1)式中:R固含量(%);M添加剂的质量(g);M1添加剂与烧杯的总质量(g);M2烧杯与固体质量(g)。A.3 胺指的测定 A.3.1 适用范围 本
38、试验适用于易密实添加剂胺值的测定。A.3.2 化学试剂和设备要求 应配备如下试剂和设备:a)异丙醇;b)0.5mol/L 的标准盐酸溶液;c)天平 1 台,精确度 0.001g;d)烧杯 1 个,250mL;e)磁力搅拌器 1 台;f)50mL 滴定管 1 支,精确度 0.1mL;DB36/T 17112022 13 g)蒸馏水;h)精密式 PH 值测试仪 1 台;上述仪器设备中需经国家相关机构标定的从其规定。A.3.3 取样 水剂型每次取样为28g30g,油剂型每次取样为2g3g。A.3.4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a)取适量添加剂样品倒入烧杯中,记录实际重量,精确度为 0.001g;b)继
39、续往烧杯里加入 90g+3g 异丙醇的水溶液(异丙醇质量:蒸馏水质量=75:25);c)放入磁力搅拌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充分溶解;d)用 PH 值为 7 的和 PH 值为 4 的标准溶液,标定 PH 值测试仪;e)往滴定管(50mL,精度 0.1mL)里加入 0.5mol/L 的标准盐酸溶液,缓慢扭动阀门,消除气泡后记录下盐酸溶液的初始刻度读数;f)将 PH 电极头放入溶液中,观测 PH 测试仪显示读数;g)缓慢地往烧杯里滴定加入 0.5mol/L 的标准盐酸溶液,同时观测 PH 测试仪显示读数,当读数接近 3.5 时,逐滴地加入标准盐酸溶液,直到使 PH 值读数稳定在 3.
40、48-3.52 之间;h)记录终点的滴管读数。初始刻度读数减去结束时读数为标准盐酸的用量;i)胺值计算,同一试样至少平行试验两次,两次试验结果的差值不大于 0.5mg/L 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j)胺值计算公式 按式(A.2)计算胺值:AN=(A.2)式中:AN胺值(mgKOH/g);Va滴定消耗的盐酸体积(mL);N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Sa实际添加的添加剂样品量(g);R添加剂固含量,水剂型取实测固含量,油剂型固含量取值1。DB36/T 17112022 14 B B 附录B (规范性)易密实薄层沥青混凝土室内拌和试验要求 B.1 仪器和设备要求 应配备如下仪器和
41、设备:a)实验室用沥青混合料拌和机 1 台,能保证拌和温度并充分拌和均匀,可控制拌和时间,容量不小于 10L;b)烧杯 1 个,50mL;c)电子秤 1 台,精确度为 0.01g;d)玻璃棒 1 个;e)烘箱 1 台;f)温度计 1 个,分度值 1C,量程 0-300;g)手持式红外测温仪 1 个,精确度 1;h)其它:电炉或煤气炉、沥青融化锅、拌和铲、秒表等;上述仪器设备中需经国家相关机构标定的从其规定。B.2 试验步骤 B.2.1 水剂型易密实添加剂沥青混合料试验步骤如下:a)为增加易密实添加剂的均匀性,将工地用的水剂型易密实添加剂与水按照 1:1 比例稀释,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b)准备
42、50mL 烧杯,充分润湿后,按照比例称量水剂型易密实添加剂;c)将沥青加热至 160170,集料、矿粉加热至 180185,将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提前预热至 180;d)加热好的集料及纤维放入预热好的拌和锅中干拌;e)将加热好的沥青按所需质量倒入拌锅,且不与集料接触;f)将添加剂倒在沥青液面上,避免倒在石料表面上;g)易密实添加剂与沥青发生反应,待其反应完全后,开始搅拌,搅拌时间约为 2min;h)倒入已加热的矿粉,再次拌和(宜不多于 1min);i)将拌好后的混合料放入 160170的烘箱内恒温 2h 后可用于成型马歇尔试件。B.2.2 油剂型易密实添加剂沥青混合料试验步骤如下:a)室内试验中,
43、将沥青加热至 160170,计算易密实添加剂的添加量,准确称量后,在搅拌状态下缓慢将易密实添加剂倒入沥青中,随后搅拌约 10min,完成易密实添加剂添加;b)集料、矿粉加热至 180185,将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提前预热至 180;c)加热好的集料及纤维放入预热好的拌和锅中干拌;d)将加热好的沥青按所需质量倒入拌锅,开始搅拌,搅拌时间约为 2min;e)倒入已加热的矿粉,再次拌和(宜不多于 1min);f)在 165175的温度范围内按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流程完成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过程;g)将拌好后的混合料放入 160170的烘箱内恒温 2h 后可用于成型马歇尔试件。DB36/T 1711202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