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CCS B 1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6982022 菊花病毒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chrysanthemum virus disease 2022-11-17 发布 2023-05-01 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698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防治原则.1 5 防治措施.1 附录 A(资料性)菊花病毒病症状.3 DB36/T 1698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
2、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鄱阳县中湖生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安市农业农村局、彭泽县农业农村局、湖口县农业农村局、永丰县农业农村局、井冈山县农业农村局、万安县农业农村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蓉、陈洪凡、胡建坤、黄瑞荣、英海青、张会国、贾志新、黄国东、倪永辉、曾招圣、张文志、曾钦华、张群、肖慧。DB36/T 16982022 1 菊花病毒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菊花病毒病防治
3、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与防治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菊花病毒病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1657 花卉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香石竹、菊花、兰花、补血草、满天星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菊花病毒病 Chrysanthemum virus disease 病原物为病毒或类
4、病毒的一类菊花病害。主要发病症状详见附录A。3.2 免疫诱抗 Immune induction 通过使用免疫诱抗剂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并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能力。4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脱毒种苗为核心,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多措并举,把菊花病毒病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范围之内。5 防治措施 5.1 选用脱毒种苗 选用脱毒种苗定植。生产苗可以脱毒种苗为原种,在有良好防虫设施的智能温室扩繁。脱毒苗种植培养方法参照NY/T 1657 执行。DB36/T 16982022 2 5.2 农业防治 5.2.1 合理轮作 宜与
5、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轮作,避免与菊科作物轮作。5.2.2 土壤改良 深耕晒土,结合整地施用消石灰或草木灰,增施农家肥、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石灰每1y2 y可施用一次,用量75 kg/667m2100kg/667m2。肥料使用参照NY/T 496 执行。5.2.3 栽培与管理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生产田注意开好三沟,做到雨天田中不渍水,旱时及时灌溉,防止土壤过干,沟灌沟排,保持土壤适度湿润。5.3 物理防治 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昆虫。可釆用黄色粘板诱杀蚜虫,也可用地膜覆盖栽培驱避蚜虫。5.4 生物防治 5.4.1 免疫
6、诱抗 菊花病毒病以预防主,在保健栽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菊花移栽成活后,于病毒病发生之前,使用植物免疫蛋白或免疫诱抗剂。常用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主要有: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1%香菇多糖、5%氨基寡糖素和0.01%24-表芸苔素内酯等。苗期喷施1次,大田期喷施23次,间隔期10 d左右。5.4.2 生物农药 选用藜芦碱、印楝素和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或5%阿维菌素乳油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发病前或发病始期可喷施8%宁南霉素水剂等生物制剂进行保护。5.5 化学防治 菊花移栽成活后,在安全间隔期内可选用4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33%螺虫噻嗪酮悬浮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蚜虫。于
7、发病前或发病始期喷施防病药剂进行保护。施药次数视田间病情发展而定,一般施药2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10 d左右。常用化学药剂有30%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剂、30%混合脂肪酸络氨铜水剂等。使用剂量按各药剂推荐剂量执行,用药液量15 kg/667m230kg/667m2。农药使用参照NY/T 1276和GB/T8321(所有部分)执行。DB36/T 16982022 3 A A 附 录 A(资料性)菊花病毒病毒原种类及为害症状 侵染菊花引起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番茄不孕病毒(TAV)、B病毒(CVB)、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马铃薯Y病毒(PVY)等5种,还有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
8、ChMVd)和菊花矮化类病毒(CSVd)。番茄不孕病毒(TAV)侵染菊花后,引起严重碎花症状,还导致菊花矮化、畸形,在有些品种上出现无叶片症状和丧失生殖活力。菊花感染B病毒(CVB)后,叶片出现轻度斑驳或叶脉透明,严重时产生褐色枯斑。菊花感染黄瓜花叶病毒(CMV)时,出现花叶、皱缩、绿斑或黄化。烟草花叶病毒(TMV)危害菊花时,先在新叶上产生明脉。即沿叶脉组织变为浅绿色,对光观察呈半透明状;症状一般从叶基向叶尖发展,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继而出现花叶。马铃薯Y病毒(PVY)可引起染病寄主叶片部分或完全坏死,在菊花上引起花叶和落叶。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ChMVd)主要引起菊花枯黄、斑点等症状。菊花矮化类病毒(CSVd)主要症状是矮化,比成熟植株高度矮30%50%。叶小,花小,或有提前开花的现象。某些品种受到矮化病毒与B病毒复合侵染时,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叶片明显变小、畸形和卷叶。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