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5 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pdf

    • 资源ID:1544640       资源大小:2.17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5 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pdf

    1、 ICS 91.020 CCS P 50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 Regulations for village planning2022-08-08 发布2022-11-08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5/T 20612022 I 目次 前言.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编制程序.3 6 规划内容.4 7 成果要求.10 附录 A(规范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流程图.12 附录 B(资料性)村庄主要基础资料收集表.13 附录 C(资料性)驻村调研记录表.14 附录 D(资料性)农民申请新宅

    2、基地刚性需求调查表.15 附录 E(资料性)村庄规划分类指引表.16 附录 F(规范性)规划指标表.18 附录 G(规范性)村庄建设边界划定要求.19 附录 H(规范性)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22 附录 I(资料性)村庄建设用地兼容性一览表.24 附录 J(规范性)近期实施项目计划表.25 附录 K(规范性)主要图纸和选择要求一览表.26 参考文献.28 DB35/T 2061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提出

    3、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省地质测绘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树荣、陈艳华、赵家亮、汤晨苏、曾献君、林恒萍、张强、黄莉芸、孙若菁、黄钊、葛小凤、黄洵、李元、叶丹、蔡爱玲、方启欣、吴力立、施飞鸿、张秋仪、郑新春、汪兰香、黄山、郭螣昕。DB35/T 20612022 1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村庄规划编制总则、编制程序、规划内容、成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村庄规划编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

    4、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GB/T 51224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CECS 354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 TD/T 1035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62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23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强度做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

    5、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进行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等的法定依据。3.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rural collective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land 农村地区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集体建设用地。3.3 村庄建设边界 boundary of village construction land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村庄集中开发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是规划保留且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以及因村庄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3.4 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 cultural protection line for rural constructio

    6、n 乡村地区传统整体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文物地下埋藏区、遗迹、不可移动文物等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界限。DB35/T 20612022 2 4 总则 规划定位 4.1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规划范围 4.2 村庄规划范围为行政村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相邻若干个行政村为单元联合进行编制。规划原则 4.3 4.3.1 多规合一,衔接落实 应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对规划指标、各类控制线、空间布局等进行深化落实,保障上位

    7、规划管控要求自上而下传导,确保管控落地。4.3.2 全域管控,陆海统筹 应结合村庄特色,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安全与防灾减灾、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海域海岛保护与利用等,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实现全域管控与陆海统筹。4.3.3 保护优先,节约集约 应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保护生态空间,延续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五个留住”。加大力度盘活农村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促进村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机更新。4.3.4 分类指引,刚弹结合 应结合村庄特点和类型,确定规划方向、规划重点和成果要求,探索村庄规划弹性机

    8、制,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4.3.5 深入调研,村民主体 应注重驻村实地调查,深入调研村民需求,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村干部、乡贤、党员等参与规划,解决落实好村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村民主要诉求。规划期限 4.4 规划期限应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致。底数底图 4.5 村庄规划底数底图应符合以下要求:a)规划基础数据采用最新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并依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现状农村居民点内部及周边进行补充调绘,细化认定村域范围内各类用地,获取准确的基础数据;b)底图比例尺宜为 1:5001:5 000,其中,村庄建设边界范围内 1:5001:2 000,村域范围内 1:2

    9、 0001:5 000。可根据村庄行政辖区面积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底图比例尺;DB35/T 20612022 3 c)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土地用途,并在规划基数转换中详细说明;d)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一致。村庄类型 4.6 福建省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中心村庄、转型融合城郊村庄、保护开发特色村庄、搬迁撤并衰退村庄和待定类村庄等五种类型。各地宜在行政村分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自然村类型。5 编制程序 一般规定 5.1 村庄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准备、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公告备案四个阶段,规划编制工作流程应按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前期准备 5

    10、.2 5.2.1 组织准备 包括制定工作方案和确定编制队伍等。5.2.2 技术准备 5.2.2.1 基础资料收集 基础资料收集内容参照附录B。5.2.2.2 现有规划评估 总结评价村庄原有相关规划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延续原有规划成果中好用、可用、实用的内容。规划编制 5.3 5.3.1 现场调研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人员应驻村开展详细调查工作,充分掌握当地自然资源、地形地貌、交通区位、历史人文、村民诉求和意愿等资料。驻村调研应做好过程记录,驻村调研和调查表参照附录C和附录D。5.3.2 方案制定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的目标,统筹安排村庄建设空间、农业

    11、空间与生态空间,明确村域开发保护格局;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明确各类空间规模和管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规划审批 5.4 5.4.1 规划审查 规划成果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性指标和管制规则进行初核,初核通过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合规审查和技术论证。DB35/T 20612022 4 5.4.2 规划审议 将论证通过的规划成果提交村民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后方可报批,并在村内公示30日。5.4.3 规划报批 规划成果经公示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乡村规划

    12、编制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公告备案 5.5 5.5.1 成果公告 应在规划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上墙、上网”多种方式在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公共活动空间、政府部门网站等公开公告,加强村民监督,做到“阳光规划”。5.5.2 规划备案 应在规划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规划成果逐级汇交备案,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在福建“阳光规划”系统上公开。6 规划内容 分类指引 6.1 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因村施策提出规划方向和规划重点。具体分类指引参照附录E。目标定位 6.2 根据村庄类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等因

    13、素,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目标,确定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村域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与预期性规划指标。规划指标表按照附录F的规定执行。管控边界 6.3 6.3.1 永久基本农田 应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确保落地准确、边界清晰。6.3.2 生态保护红线 应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确保落地准确、边界清晰。6.3.3 村庄建设边界 应衔接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引导农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公用设施等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布局。村庄建设边界内应明确村庄集中建设区和村庄弹性发展区,划定程序和方法按照附录G的规定执行。DB35

    14、/T 20612022 5 6.3.4 其他管控边界 应落实或划定村域内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灾害影响与安全防护范围线及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重要用地控制线。村域国土空间布局与结构 6.4 6.4.1 国土空间布局 优化调整村域国土空间布局,明确各类用地规划用途,根据需要适当细化农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用地布局。6.4.2 国土空间结构 优化调整各类用地的规模与结构,明确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增减情况,制定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按照附录H的规定执行。6.4.3 规划弹性机制 6.4.3.1 一般规定 为适应村庄建设和土地利用的不

    15、确定性,村庄规划可采用用途留白、弹性发展区、机动指标和用地兼容等弹性管控形式,提升规划适用性。6.4.3.2 用途留白 近期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待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时明确规划用地性质。6.4.3.3 弹性发展区 可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划定一定比例的弹性发展区,并在不突破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与村庄集中建设区按程序开展调整置换,审批后方可进行村庄建设。6.4.3.4 机动指标 在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有需求的村庄可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满足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

    16、项目建设用地需求。6.4.3.5 用地兼容 在符合政策法规和用地兼容原则前提下,规划可结合村庄建设用地具体情况,参照附录I进行地块用地类型兼容调整,其建设管控要求应作相应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6.5 6.5.1 农村住宅 6.5.1.1 宅基地规模 DB35/T 20612022 6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一户一居”政策,着重考虑近期因家庭分户、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以及公益建设和实施防灾减灾造福工程等产生的新增宅基地刚性需求,按照福建省土地管理条例、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及各地确定的宅基地(或村民套房)面积标准,合理确定规划期宅基地规模。6.5.1.2 宅基地选址 新增宅基

    17、地安排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a)应尽量安排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向规划农村居民点集中,共享共用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并与村庄道路连接顺畅;b)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引导村民节约使用土地,严格限制占用耕地;c)应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蓄滞洪区、地震断裂带、洪涝风险易发区及重要矿产资源压覆区等不适宜建设区域;d)应满足道路、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海岸线、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邻避设施等方面建筑退距要求。6.5.1.3 农村住宅布置 农村住宅布置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a)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慎挖山、少填塘、少砍树,减少土方填挖,维护现状山川水系等自然环境格局,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18、,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住宅布置形式,塑造地域建筑特色;b)根据当地农房建设通用图集,结合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村民生活习惯,提出村庄建筑的高度、间距、风貌等规划管控要求;c)用地紧张、无法保障“一户一宅”的村庄,在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可规划建设“农民公寓”或“农民住宅小区”等集中住宅小区,保障村民实现户有所居;d)村民集中住宅小区建设应考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建筑密度,预留村民交往和文化生活公共空间、庭院空间和房前屋后种菜种果种树等绿化空间,以及必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和新业态等空间。6.5.2 道路交通 6.5.2.1 村庄对外交通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交通设施,加强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

    19、的衔接,以及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连接。6.5.2.2 村庄内部交通 村庄内部交通应满足以下要求:a)村庄内部道路布局、道路宽度和断面选择应符合 GB/T 51224 的规定;b)规划道路应明确重要控制点标高、坡度、断面形式等建设要求;c)有需求的村庄,可规划建设道路绿化带和照明设施,滨水道路应与绿化带统筹设置。6.5.2.3 交通设施 村庄交通设施规划应满足以下要求:DB35/T 20612022 7 a)应结合村域内主要对外联系道路和村庄入口,合理设置城乡公交站点、公共停车场(点)、客运码头等交通设施,明确其规模;b)农用车、小汽车宜结合宅院分散停放,宅院确无停放条件的,可在宽度满足要求的村内道

    20、路两侧适当考虑部分占道停车。有条件的村庄,可结合活动广场、公共绿地等统筹设置公共停车场;c)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应设置车辆集中停放场地。6.5.3 公共服务设施 6.5.3.1 应根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遵循节约用地原则,合理配置各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符合 CECS 354 和 TD/T 1062 的规定,配置要求见表 1。表1 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置指引表 类别 设施名称 村庄常住人口规模等级(人)小型(500)中型(5001 000)大型(1 0003 000)特大型(3 000)公共管理 村民委员会 综合服务站 教育 托儿所、幼儿园 小学 文体科技 基层综合性文

    21、化服务 中心(含图书室)文化活动场所(含农村电影放映室)室外综合健身场地 运动场地 医疗卫生 村卫生所 社会福利 农村幸福院(含老年活动室)物流设施 村邮站、快递点 注:“”表示应当设置,“”表示可以设置。6.5.3.2 应梳理村庄现状缺少及配置不达标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根据配置标准进行补充完善,明确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6.5.3.3 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混合使用、形成规模,成为村庄的公共活动和景观中心,可整合相关职能、队伍和经费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6.5.3.4 不应规划建设大牌坊、大亭廊、大广场、大马路、大公园等形式和尺度与乡村风貌不符的建(构)筑物或形象工程。DB35/

    22、T 20612022 8 6.5.3.5 不同类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宜满足以下要求:a)集聚提升中心村庄和保护开发特色村庄应根据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村民住宅布局等情况,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配置与集聚发展、文化旅游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b)转型融合城郊村庄可根据自身区位条件与需要,因地制宜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适当调整配置标准,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共用,提升公共设施利用效率;c)搬迁撤并衰退村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酌情降低设施的配置标准。6.5.4 公用设施 6.5.4.1 村庄公用设施设置应符合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从投资、运营、维护、使用效率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规划应梳理村庄

    23、现状缺少及配置不达标的公用设施项目,根据配置标准和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合理安排各项公用设施。6.5.4.2 村庄公用设施宜与城镇公用设施联通共用,逐步实现城乡设施一体化。多个相邻村庄宜共建共用公用设施。6.5.4.3 搬迁撤并衰退村庄的公用设施设置应保障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转型融合城郊村庄、保护开发特色村庄和集聚提升中心村庄的公用设施设置可适度超前。外来人口、旅游人口较多的村庄应充分考虑相关公用设施配套需求。6.5.4.4 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环卫等公用设施规划应符合 GB/T 50445 的相关规定。加强乡村能源、环保、信息等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等有特殊管控要求的村庄,电力通信管

    24、线宜规整化,具体要求见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6.5.5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6.5.5.1 在摸清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和产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农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比例关系,合理安排工业、仓储、商业服务业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科学设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和控制指标,优化农村产业用地布局。6.5.5.2 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用地,原则上应集中在村庄建设边界内。6.5.5.3 村庄内不应安排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用地。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分散

    25、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产业项目要进产业园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要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6.5.5.4 不同类型村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布局宜满足以下要求:a)转型融合城郊村庄可结合其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适当安排农副产品加工、商服、仓储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b)集聚提升中心村庄可适当安排商服、农副产品加工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产业发展;c)保护开发特色村庄可适当安排商服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促进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d)搬迁撤并类村庄原则上不安排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6.5.6 村庄殡葬设施 6.5.6.1

    26、 村庄殡葬设施用地应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安排公益性公墓和骨灰楼堂用地。非公墓区一律不应新建坟墓。DB35/T 20612022 9 6.5.6.2 村庄殡葬设施应符合福建省殡葬管理办法规定,加强存量现状殡葬设施利用,公益性骨灰堂与现有公益性公墓宜联合建设。6.5.6.3 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新建殡葬设施应按照福建省民政厅等 17 部门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执行。经营性公墓墓穴的单位占地面积不应超过 0.8(不含公共绿化和道路用地),公益性公墓独立墓穴的单位占地面积不应超过 0.5,合葬墓穴的单位占地面积不应超过 0.8。6.5.6.4 符合自然地质条件安全

    27、的前提下,村庄殡葬设施优先选用荒山瘠地。不应在耕地、林地,铁路、公路、河流主干道两侧,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经济开发区,水库、河流堤坝附近的水源保护区内建造坟墓。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6.6 6.6.1 一般规定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应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将乡村复兴与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保护相结合,在保护整体空间风貌及特色的基础上,把新的经济活力、新的生活方式引入村落,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6.6.2 编制要求 6.6.2.1 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村庄规划编制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规定,编制要求如下:a)已编制保护规划

    28、并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保护发展规划的传统村落,编制村庄规划时应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对相关内容及要求进行衔接落实;b)未编制保护规划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应与村庄规划同步启动编制,落实和深化村庄规划要求;c)未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的传统村落,可将保护发展规划与村庄规划合并编制,在村庄规划中增设历史文化保护专章,深度达到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要求,一同报批实施。6.6.2.2 对于未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名录,但具有比较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村庄,可在村庄规划中增设历史文化保护专章。6.6.3 主要内容 6.6.3.1 整体保护 明确村落整体保护框架,制定村落整体历史保护方案,保护村庄传统街巷

    29、肌理及原有的空间尺度,制定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活化利用计划。6.6.3.2 文物古迹 落实或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遗址等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分类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对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协调建(构)筑物提出整改建议。DB35/T 20612022 10 6.6.3.3 历史环境要素 建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古街古巷、古桥古井、壕沟寨墙以及农业遗迹、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及造像、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保护清单,制定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和整治方案。6.6.3.4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充分挖掘地域

    30、文化、传统风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对文化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 6.7 6.7.1 摸清潜力 按照TD/T 1035的规定,全面摸清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低产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土地修复等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潜力和分布。6.7.2 科学布局 科学安排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区,因地制宜策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土地和水体恢复治理、海岸带生态修复等项目。安全防灾减灾 6.8 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灾害影响范围和安全防护范围、综合防灾减

    31、灾的目标以及预防和排除各类灾害危害的措施。针对村庄主要灾害类型,明确防灾减灾规划内容,消防、防洪排涝、地震、地质、台风、风暴潮等防灾减灾要求应符合GB/T 50445的规定。人居环境整治 6.9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重点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可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整治侧重点,具体做法应符合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指南规定。近期实施项目 6.10 因地制宜确定近期需要推进的农房新建、旧村整治、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理、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建设项目清单,近期实施项目计划表按照附录J的规定执行。7 成果要求 一般规定 7

    32、.1 村庄规划成果应满足科学合理、易懂易用的基本要求,宜采用“前图后则”或“左图右则”(即规划图表+管制规则)的成果表达形式。根据规划成果使用对象,村庄规划成果包括管理版和村民版两种类型。DB35/T 20612022 11 管理版成果 7.2 7.2.1 一般规定 管理版成果用于政府和部门管理使用。按编制成果详实情况,管理版成果分基础版成果和完整版成果。对于未来建设需求小、非重点发展的村庄,可编制基础版成果;对于未来建设需求量大、重点发展的村庄,可编制完整版成果。主要图纸和选择要求按照附录K的规定执行。7.2.2 基础版成果 基础版成果可采用“五图三表一库一规则”的简明成果表达形式,各地可因

    33、地制宜探索好用、管用、实用的基础版成果形式。“五图三表一库一规则”具体如下:a)“五图”:包括村域综合现状图、村域综合规划图、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图、主要农村居民点总平面示意图、近期实施项目图,村庄可根据类型和实际需要补充相关图纸,如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绘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b)“三表”:包括规划指标表、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近期实施项目计划表;c)“一库”:即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一管控;d)“一规则”:即规划管制规则,如实反映村庄规划中关于各类空间及其管制要求、约束性指标、村庄风貌、产业引导等内容。7.2.3 完整版成果 完整版成果主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集、规划说明和

    34、其他成果等,具体如下:a)规划文本:包括规划总则、规划内容、附录等;b)规划图集:包括若干规划图纸,规划图纸是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的图示,宜绘制在近期测绘的比例尺为 1:5001:5 000 及以上精度的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图纸上应标注项目名称、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规划编制单位名称等;c)规划说明:说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编制内容等情况,以及调查问卷、调研报告等相关材料;d)其他成果:有条件的村庄鼓励采取多媒体、手机推送、公众号发布等数字化、多元化的成果表达形式。7.2.4 成果附件 基本版或完整版规划成果报批时,均应提交包括村民委员会审议意见、会议纪要、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村民参

    35、与村庄规划的相关记录等附件材料。村民版成果 7.3 7.3.1 村民版成果用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和村民使用,主要包括“一册一板一民约”,即村民手册、规划展板和村规民约等。村民手册和规划展板宜按照通俗易懂、便于阅读要求,以清晰影像为底图,或采用动漫卡通等方式,对规划主要成果进行亲民化表达,做到图文并茂,使村民能看懂、用得上。村规民约应吸收村庄规划主要管制要求,结合当地行文风格进行修订,约束规范村庄建设活动。7.3.2 村民版成果内容应主要包括村民关心的宅基地建设位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用于村庄底线管控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村庄建设边界等内

    36、容和管控要求,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报批流程、“两违”举报电话以及规划成果互联网浏览“二维码”等。DB35/T 20612022 12 附录A (规范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流程图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流程见图A.1。图A.1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流程图 DB35/T 20612022 13 附录B (资料性)村庄主要基础资料收集表 村庄主要基础资料收集表见表B.1。表 B.1 村庄主要基础资料收集表 序号 资料清单 所在部门 1 行政区划、村域辖区等 民政部门 2 县/乡(镇)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县/乡(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 发展改革、农业农村部门 3 村庄分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

    37、农业农村部门 4 最新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土地利用最新变更数据、最新地形图、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农村地籍调查资料、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国土整治项目、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详细规划、原土地利用规划、原村庄规划等 自然资源部门 5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污水处理等 生态环境部门 6 村庄农房整治、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 住房建设、农业农村部门 7 总人口、总户数、户籍和流动人口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等 公安、统计部

    38、门 8 文保单位名录、文物普查资料、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等 文物、文旅部门 古街古巷、古桥古井、壕沟寨墙以及农业遗迹、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及造像、近现代重要史迹等 村庄特色民俗、传统工艺、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要素 9 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流域防洪、水利建设等 水利部门 10 经济林、生态林、防护林、林相、古树名木、名贵树种等 林业部门 11 村庄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内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 乡(镇)人民政府 资料收集要以解决村庄问题为导向,收集内容要根据村庄具体情况与规划内容需求而定。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可用于辨识土壤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及污染物分布情况,可为农

    39、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名优稀特和绿色农产品基地等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重点突出村庄历史文化调查,主要包括村落周边山水及生态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村落传统格局梳理、传统建筑特色分析、历史环境要素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等。DB35/T 20612022 14 附录C (资料性)驻村调研记录表 驻村调研记录表见表C.1。表 C.1 驻村调研记录表 项目名称:填表日期:年 月 日 项目负责人 签名:_专业:_;职称:_ 其他人员 签名:_专业:_;职称:_ 签名:_专业:_;职称:_ 签名:_专业:_;职称:_(可自行添加)驻村工作时间 年 月 日 月 日,合计:人工日 驻村工作具体内

    40、容(写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签字确认 村领导签字:_ 乡(镇)领导签字:_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DB35/T 20612022 15 附录D (资料性)农民申请新宅基地刚性需求调查表 农民申请新宅基地刚性需求调查表见表D.1。表 D.1 农民申请新宅基地刚性需求调查表 填表日期:年 月 日 户 主 户籍人口 联系电话 目前住房 情况 与父母(或子女)合住,居住人口_人,宅基地面积_ 与兄弟姐妹(或亲戚)合住,居住人口_人,宅基地面积_ 宅基地面积_,建筑面积_,人均宅基地面积_,人均住房建筑面积_,房屋建造年份_ 租住他人房屋 自购商品房 其他:_ 申请新宅 理由 无 房 户 指具备申请宅

    41、基地建房条件,但未取得宅基地且无自有住房(出卖、出租住房的除外)。灾害威胁户 指在本村只拥有一处宅基地,位于洪水淹没或地质灾害隐患等灾害影响与安全防护范围内,不能保证居住安全。搬迁安置户 指在本村只拥有一处宅基地,位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以及古建筑保护和其他重大工程建设,需要搬迁安置。建房困难户 指在本村只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低于当地规定户型标准且住房条件差,但属于连体老宅,多户共有,无法独立翻建。其他:_ 建房经济 能力 有 无 建房方式 申请本村新宅基地集中建房 申请建设村民居住社区公寓安置 与本村村民调剂宅基地 其他:_ 计划何时 建房 1 年内 2 年内 3 年内 3 年

    42、以后 村民委员会核实意见 村领导签字:_ 年 月 日 DB35/T 20612022 16 附录E (资料性)村庄规划分类指引表 不同类型村庄宜符合表E.1的要求。表 E.1 村庄规划分类指引表 村庄 类型 规划方向 规划重点 集聚提升中心村庄 1、引导周边自然村或搬迁撤并衰退村的居民点向该类型主村集中建设,并在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布局各类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用地。2、引导村庄通过宅基地整理、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实现村庄环境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1、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村庄优势资源和原有基础,挖掘村庄特色,科学确定村庄发展主

    43、导产业,形成产业发展优势。2、划定边界引导中心集聚。整合区域发展要素,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推动零散村庄聚落向中心村集中,优化村域自然村布局。3、聚焦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结合未来人口集聚趋势,分析设施配置要求,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添村庄活力。4、探索多元化居住模式。对于人多地少的村庄,在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等居住模式。鼓励相邻村民开展农村旧房小片区翻建,优化村庄院落布局,促进村庄有机更新。转型融合城郊村庄 1、积极承接城镇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加快推动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

    44、动。2、做好近远期衔接,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标准和水平适度超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可纳入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2、合理解决村民建房需求。梳理甄别村民合理的住房建设需求,实施宅基地分类指引,引导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建设,在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等。3、加强与城镇衔接。与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从道路交通、用地布局、设施协调等方面进行衔接,实现城乡一体化。4、统筹安排好近远期。近期重点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危房维护修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违法建设拆除控制、集体产业用地集中整治等,按城镇标准建设,远期转化成城镇社区

    45、。保护开发特色村庄 1、应积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乡村特色景观并盘活利用,促进乡村在保护中有序发展和乡村振兴。2、妥善解决村民住房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保障村民合理住房需求。1、突出村落整体格局塑造和全要素保护。梳理山、水、人等要素空间特点,整体打造或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历史格局。同时梳理历史环境要素清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风俗及非物质文化等,设置非物质文化场所。2、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充分落实“多规合一”要求,梳理相关要素,着重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增强特色保护和空间品质规划设计。3、引导保护规划和村庄规划合并编制。4、统筹安排保

    46、护区内村民住房用地。合理安排宅基地,引导保护区内村民异地搬迁安置。5、合理安排旅游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DB35/T 20612022 17 表 E.1 村庄规划分类指引表(续)村庄 类型 规划方向 规划重点 搬迁撤并衰退村庄 1、整治低效和闲置建设用地,引导村庄搬迁和异地集中建设,突出建设用地减量和布局优化。2、近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原则上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2、积极开展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近期以村庄危房修缮、旧村复垦和搬迁安置、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开展国土整治,严禁建设用地增量,节约建设用地。3、明确搬迁安置规模与方案。明确村庄搬迁范围,引导村庄安置向城镇、转型融

    47、合城郊村和集聚提升中心村集中。待定类村庄 对于短期看不准的村庄,可暂不做分类,列为待定类,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认证时间,后续适时再行研判和确定。在未明晰其具体分类前,暂不安排重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对于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可在县级或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国土空间管制规则、建设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要求,作为村庄用地审批和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依据。DB35/T 20612022 18 附录F (规范性)规划指标表 规划指标表见表F.1。表 F.1 规划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属性 单位 现状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一、村庄发展性指标 1 村域建设用地总面积 约束性 公顷 2 村域城乡建设用地

    48、面积 约束性 公顷 3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预期性 公顷 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模 预期性 公顷 5 公用设施用地规模 预期性 公顷 6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预期性 平方米/人 二、村庄保护性指标 7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约束性 公顷 8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约束性 公顷 9 耕地保有量 约束性 公顷 10 林地保有量 约束性 公顷 11 湿地面积 约束性 公顷 12 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 约束性%13 自然和文化遗产 预期性 处 各地可结合实际增加相应指标,比如村庄建设边界内道路网密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村庄建设边界内绿化覆盖率等。注1: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为沿海村庄必选指标;自然和

    49、文化遗产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必选指标。注2:指标涉及的规划用地用海分类、分类编号,以及底图底数转换规则和统计口径,具体详见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的通知,以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和统一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的通知。注3:村庄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划分,原则上以城镇开发边界为划分依据。注4: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林地保有量、林地面积、湿地面积、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内涵、定义和计算方法,具体参照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相关指标。注5:村域建设用地包括村域城乡建设用

    50、地、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注6:村庄建设用地=农村居住用地(0703+070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商业服务业用地(09)+工业用地(1001)+仓储用地(11)+村庄内部道路用地(060102)+交通场站用地(1208)+其他交通设施用地(1209)+公用设施用地(1301-1310、1313)+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14)+留白用地(16)+空闲地(2301)+机动指标。注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模=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070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注8: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村庄规划人口总数。DB35/T 20612022 19 附


    注意事项

    本文(DB35 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pdf)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