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3 ICS 35.240.99 CCS L 67 2023-11-05 发布2023-12-05 实施DB33/T 13332023 浙江省地方标准 一体化临床信息系统功能指引Functional guidance of integrated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3/T 13332023 I 目 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功能框架.2 6基础要求.3 7增强要求.11 8扩展要求.14 9信息交换要求.15 10信息安全要求.16 DB33/T 13332023
2、II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研究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树兰(杭州)医院有限公司、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众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中医院、杭州佑医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和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3、第四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梅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同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一山智慧医疗研究有限公司、诸暨市卫生健康局、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郎义青、季永炜、许杰、费科锋、金宪珊、费钰江、高志宏、陆菲、何剑虎、钮罗涌、杨雅各、姜磊芬、张赟华、高春蓉、胡顺福、应必善、何必航、沈玉强、乔凯、葛飞航、蔡序共、张洪涛、张旷。DB33/T 13332023 1 一体化临床信息系统功能指引1 范围本标准以临床诊疗和管理工作为视角,指引一体化临床信息系统的基础要求、增强要求、扩展要求、信息交换要求和信息安全要求,旨在为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的临床工作
4、提供规范的信息化支持。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医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2098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GB/T 22239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35273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GB/T 3978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 GB 501742018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WS 4452014(所有部分)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 WS
5、/T 5002016(所有部分)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3.1 临床信息系统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医疗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收集和处理患者的临床医疗信息,积累和应用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的信息系统。3.2 临床数据中心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主索引为主线,通过组织、整合和存储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患者的所有医疗信息,如就诊记录、门诊处方、住院医嘱、电子病历、
6、检查检验报告,以统一的方式进行整合存储和展现。3.3 患者主索引 enterprise master patient index通过唯一的患者标识,实现同一患者在一个医疗体系内多个业务系统中信息的关联和统一。3.4 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 DB33/T 13332023 2 对特定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综合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临床治疗和疾病管理的方法。3.5 多学科诊疗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临床多个学科针对临床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讨论患者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3.6 疾病诊断相
7、关分组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MDT: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PDCA:PDCA循环(Plan-Do-Check-Act)RCA:根本原因分析(Ro
8、ot Cause Analysis)5 功能框架一体化临床信息系统功能框架由基础要求、增强要求和扩展要求,以及信息交换要求、信息安全要求组成,模型见图1。图1 一体化临床信息系统功能框架 5.1 基础要求DB33/T 13332023 3 提供满足临床业务和管理基本需求,包括患者与员工管理、门急诊和住院业务一体化、医护业务一体化、病历医嘱一体化要求,以及药物处理、检验检查处理、手麻处理、用血处理、治疗处理、会诊处理要求。5.2 增强要求提供满足临床一体化增强需求,包括病历质控管理、临床路径管理、院感管理、疾病报卡管理、不良事件管理、DRGs管理、合理用药管理、病案管理、MDT管理、随访管理要求
9、。5.3 扩展要求提供基于临床数据的高级智能应用要求,包括临床数据中心、主题数据库、临床决策支持要求。5.4 信息交换要求提供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统一信息交换要求,包括集成平台、区域共享接口、医共体接口、互联网应用接口、物联网应用接口、数据上报接口要求。5.5 信息安全要求提供支撑医院一体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的信息安全保障要求,包括基础设施、隐私保护、日志审计、数据容灾、安全监测、数据加密要求,按照GB/T 22239建设。6 基础要求6.1 患者管理6.1.1 患者主索引建立患者在医院内部唯一标识,实现同一患者在多个业务系统中信息的关联和统一。应包括主索引号、姓名、性别、出生日
10、期、国籍、联系电话、籍贯、户口地址、出生地、现住址、婚姻、民族、证件类型、证件号码、血型等基础信息,以及职业、关系人、单位、医保等扩展信息。应支持:患者主索引注册和变更;注册信息数据质量校验;患者主索引维护、合并和拆分;患者主索引相似度推荐;记录患者主索引操作日志。6.1.2 患者全息视图以患者主索引为基础,将患者门诊信息、急诊信息、住院信息、体检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呈现,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记录、诊断信息、用药记录、过敏史、病历文书、护理文书、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麻醉记录、用血记录、治疗记录、体检报告内容。应支持:全息视图在各系统中集成调阅,并进行访问控制;患者隐私保护,如页面水印、脱
11、敏;记录全息视图访问日志。宜支持:DB33/T 13332023 4 院前急救信息调阅;院外健康档案调阅;面向不同病种提供专科化的集成视图;图形化展现某些特定指标的变化趋势。6.2 员工管理6.2.1 人员权限对全院人员权限统一管理和共享,按职称、岗位、角色、人员设置相应的权限,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资质权限(从业资质、专业技术资质)、操作权限管理。应支持:资质权限、申请、审批、分配、取消,实现对资质审计日志追踪;按角色、人员、业务场景对系统权限进行分配、修改、取消。6.2.2 电子签名在医疗行为的有关环节对所产生的电子记录进行可靠的电子签名,通过时间戳确保电子记录内容完整、不可抵赖、不可篡改、以及
12、有效实现电子记录的锁定封存。电子签名应用主要涉及病历文书、医嘱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护理文书、申请审批记录,签名对象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应支持:电子签名信息采集、证书发放、注销管理;原文签名或摘要签名方式,对电子签名记录加盖时间戳。6.3 门急诊管理6.3.1 门急诊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诊断给患者开立医嘱,整体技术要求见6.5医嘱管理。6.3.2 门急诊病历医院门急诊业务临床书写的病历,整体技术要求见6.7病历文书。6.3.3 院前急救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宜支持:基于知识库的院前急救辅助;移动监护及音视频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实时传输(含现场急救和转运过程);
13、急救信息供院内系统共享与协同;救护车定位和行车路径引导;院内急救资源的共享。6.3.4 急诊分诊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合理安排患者就诊。应支持: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就诊信息进行登记和分诊;患者身份标识的识别;急诊评分等级的评估,实现自动分区分级救治。宜支持:DB33/T 13332023 5 急诊分诊知识库,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库、医学术语库、急诊分诊规则库;与院前急救系统的对接;与各急诊专科中心的对接,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6.3.5 急诊留观针对病情尚需急诊观察的患者,留观察室进行观察与治疗。应支持: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构化留
14、观病历书写;留观患者各项临床医嘱管理。宜支持基于知识库的急诊留观辅助。6.3.6 急诊抢救对危重的患者,采取迅速及时的医疗手段,以挽救生命的过程。应支持:结构化抢救病历书写;抢救患者各项临床医嘱管理。6.4 住院管理6.4.1 院前准备为患者入院提供住院准备服务。应支持:支持门诊医生站开立住院申请单、院前检查、院前检验;接收门诊医生站开立的住院申请单(含院前检验、检查);住院登记预约。6.4.2 入院管理为患者入院办理相关手续。应支持:患者入院登记;患者身份识别、腕带打印。6.4.3 住院医嘱对住院患者下达的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整体技术要求见6.5医嘱管理。6.4.4 住院病历医院住
15、院业务临床书写的病历,包括:病案首页、入院记录、病程记录、知情同意书、会诊记录、护理记录、出院记录,整体技术要求见6.7病历文书。6.5 医嘱管理6.5.1 医嘱开立医生为门诊、急诊、住院患者开具各类医嘱,包括药物、检查、检验、手术、用血、会诊、治疗、膳食医嘱。应支持:医嘱的统一管理;DB33/T 13332023 6 临时、长期医嘱的开立;医嘱组套、模板的设置、开立;就诊历史信息的查看。6.5.2 医嘱核对包括医嘱的校对和提交工作。应支持:变更医嘱的提醒;护士可以对医嘱进行复核、签名;异议医嘱的退回,并提醒医生。6.5.3 医嘱执行基于医嘱计划进行执行。应支持:生成医嘱的执行计划;对皮试、输
16、血、高危药品医嘱,需护士双签名;各类医嘱的执行,具体见6.6医嘱处理。宜支持对高风险医嘱执行时有警示信息。6.5.4 执行反馈针对医嘱执行的反馈,包含门急诊处方点评和住院医嘱点评。应支持:提供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点评;包含处方点评,医嘱执行中的状态、不良反应、皮试结果;处方评价结果能够反馈给临床医师。6.6 医嘱处理6.6.1 药物处理6.6.1.1 开立实现药物医嘱的开立,包括西药、中成药、草药。应支持:针对不同药物医嘱的开立;基于医嘱组套、模板或临床路径的开立;过敏药物、抗菌药物、精毒麻药品、高危药品特殊管理;合理用药提醒。宜与临床决策支持、医保控费知识库的对接。6.6.1.2 审方临床药师对
17、药品处方进行审核。应支持:自动审方和人工审方;将审方结果反馈给临床;检查审核药师审方的合理性。宜支持门诊实时审方。6.6.1.3 发药DB33/T 13332023 7 实现药物医嘱的发药处理,包含门急诊和住院发药。应支持:对门急诊患者处方进行配药、核对、发药;对住院药物医嘱的发药处理;静脉用药的配置与过程管理,包括发药摆药、进舱核对、配置处理、打包派送。宜支持:与物流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处方的药品配送;与包药机、摆药机设备的对接。6.6.1.4 执行实现药物医嘱的执行,包括门急诊医嘱、住院医嘱的执行。应支持:患者及医嘱信息自动获取和比对;用药前后,患者病情的自动获取。6.6.2 检验检查处理
18、针对检验检查医嘱的开立、执行、结果反馈,医嘱类型包括检验、放射、超声、内镜、病理、电生理等医技业务。6.6.2.1 申请实现各类检验检查申请的开立。应支持:针对不同类型的检验检查申请单的开立;基于医嘱组套、模板或临床路径的开立。宜支持调用申请单合理性审查、临床辅助决策知识库。6.6.2.2 标本实现检验检查医嘱处理过程中,涉及标本的相关功能。应支持:标本条码化、标签化,通过标本条码打印、机读等方式标识标本,并关联申请单/医嘱;标本从采集到配送至检验检查科室过程各环节有记录,标本采集与传送状态可获得;接收检验检查科室反馈的不合格标本信息,及相关说明信息。宜支持:标本采集可根据检验检查知识库对标本
19、、患者进行采集核对,防止标本出现差错;患者用药、生理周期、检验项目等关联因素的自动核对,避免获得不恰当的标本。6.6.2.3 报告实现检验检查项目的报告结果和反馈,便于临床和医技部门共享报告状态、结果和问题。应支持:医护人员能够集成化地浏览患者的所有检验检查报告;对于检验检查结果,提供历次结果的对照展现;主动向医护人员提示患者检验检查报告中存在异常结果和危急结果,并进行危急值提示和管理。宜支持检验检查报告结合知识库系统,可根据检验检查类型和结果进行内容提示。6.6.2.4 危急值检验检查出现危急值时的相关处理。应支持:DB33/T 13332023 8 自动接收危急值报警,通过声音、图形、短信
20、、微信、钉钉等方式主动提醒医生、护士查看报警信息;临床医护人员确认接收报警,自动记录接收报警的医护人员和接收时间;记录处理情况,生成危急值处理记录;危急值通知具有按时效管控、分级通知、反馈功能。6.6.3 手麻处理针对手术、麻醉类医嘱的处理,主要包括手术申请、手术审批、手术与麻醉安排,记录术前访视信息,记录术中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情况、用药情况和麻醉情况,记录术后患者手术情况和跟踪术后有关信息。6.6.3.1 申请实现临床医师开立手术申请单的过程,涉及申请、审核、修改和撤销功能。应支持:手术申请单的开立;手术室接收申请并安排手术;手术记录数据与手术安排衔接;手术分级管理,实现手术医师的权限管控。宜
21、支持根据检验检查结果、患者评估信息和知识库,对术前文档完备性审查,常规检验结果监测及高风险手术能给出警示,避免出现医疗差错。6.6.3.2 访视实现对术前麻醉医生访视过程的文档记录。应支持:提供机读手段标识患者,并提示患者手术麻醉相关信息;查询患者基本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的功能;麻醉术前、术后访视记录书写功能,使用模板化;麻醉同意书的书写功能,使用模板化。6.6.3.3 监测实现手术过程中,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应支持:自动采集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及输液泵设备的输出数据;获取麻醉方法、用药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等用药记录;获取麻醉过程输液、输氧、置管、拔管及辅助呼吸等治疗信息;判断
22、麻醉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监测参数,并在麻醉记录单中记录。宜支持监护获得的生理参数能够用于自动评分计算处理,根据知识库提供评估分析并给出警示。6.6.3.4 记录实现完整的围术期手术、麻醉记录。应支持:手术全过程状态记录;术中医嘱开立。6.6.4 用血处理DB33/T 13332023 9 实现临床医师开立用血申请单的过程,涉及用血申请、交叉配血、发血、用血、评价功能。6.6.4.1 申请实现输血申请医嘱的开立。应支持:输血前评估;输血分级管理,包括用量和权限控制;申请单开立,包括输血、备血申请。6.6.4.2 配血根据用血申请进行血液配制和发放。应支持:血液管理,包括库存管理、效期管理;输血、备
23、血申请接收和审核;核对血型,交叉配血,发送配血报告;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和配血信息,确认发血;血袋核对、出库。6.6.4.3 执行实现用血医嘱执行,确认用血正确、安全。应支持:血袋核对与签收;输血过程记录,包括患者身份确认、输血巡视;输血不良事件记录;血袋回收。6.6.4.4 评价实现用血结果记录和评价。应支持:输血适宜症用血合理性评价;输血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6.6.5 治疗处理针对治疗类医嘱的处理,包括评估、安排、执行和评价。6.6.5.1 评估为确定患者治疗方案,提供评估,实现治疗类医嘱的开立。应支持:各类治疗手段的评估;各类治疗医嘱的开立,如:治疗次数、部位等。宜支持各类评估单的自定义和
24、统一管理。6.6.5.2 安排实现各类治疗医嘱的预约与安排。应支持:根据治疗医嘱信息,制订治疗计划;治疗预约。DB33/T 13332023 10 宜支持智能安排与自助预约。6.6.5.3 执行实现治疗计划的执行。应支持:按治疗方案执行治疗计划;记录治疗过程。6.6.5.4 评价实现治疗效果的评价。应支持:治疗结果的记录;治疗效果的评价。宜支持治疗结果和评价记录的模板化。6.6.6 会诊处理针对会诊医嘱的处理,包括申请、接收、会诊和评价。6.6.6.1 申请实现会诊医嘱的申请。应支持:院内、院外会诊的申请;平、急会诊及多学科联合会诊;会诊申请的开立、修改、提交、撤回;会诊状态、会诊记录和会诊查
25、询。6.6.6.2 接收接收会诊通知。应支持:会诊邀请的实时提醒;接收会诊邀请后,可应答反馈会诊安排。6.6.6.3 会诊会诊过程及结果反馈。应支持:会诊科室可在线查看该患者病历并书写会诊记录;编写会诊记录单时,支持导入医嘱,可开立会诊医嘱。6.6.6.4 评价用于会诊结果的评价。应支持会诊满意度双向评价和记录。6.7 病历文书病历文书的数据集遵循WS 4452014(所有部分)、WS/T 5002016(所有部分)的要求。6.7.1 结构化模板在符合病历书写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制作结构化病历模板。应支持:DB33/T 13332023 11 数据元及数据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病历书写过程中可生成
26、结构化模板;自定义标准模板、个人模板、科室模板、全院模板。宜支持结构化模板的审批与发布。6.7.2 病历书写实现对患者的所有诊疗活动形成病历记录,病历使用的术语、编码、模板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主要包括:门急诊病历、留观病历、抢救病历、住院病历。应支持:信息自动导入;图形图像标注、多媒体调用、医学专用符号及表达式引用功能;直接调用患者基本信息、检验、检查和医学静态知识数据;病历内容历次修改痕迹保留和痕迹对比;历史病历信息的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处理;对病历书写过程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提高病历质量;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宜支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分析、诊疗决策支持和合理性提醒;临床医学知识库;语
27、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医学专业知识图谱等技术自动生成电子病历。6.7.3 审核签名实现上级医生、护士对下级医生、护士的病历审核签名。应支持:可自动提醒审核签名,审核后形成完整病历;CA认证签名;上级审核,如抗菌药物审批签名、手术审批签名。6.7.4 病历归档电子病历相关文书、报告的整理与归档提交。应支持:病历文书审核;病历文书归档提交;病历召回申请与审批。宜支持病历文书的智能化审核。7 增强要求7.1 病历质控管理根据病历质控要求,对电子病历时限、内容进行质控与分析,并对质控结果进行反馈跟踪,形成质控闭环管理。应支持:质控规则库自定义设置,规则包括单项否决、及时性、一致性、完整性、合规性规则;
28、质控方案配置,如病案首页质控方案、运行病历质控方案、归档病历质控方案、专家质控方案;DB33/T 13332023 12 把质控结果反馈到临床工作站,并能跟踪整改情况;质控病历结果申诉与核查反馈;病历质量统计分析。宜支持:病历抽样筛查规则自定义配置;病历内涵质控,结合患者诊断、医嘱、检验、检查进行智能质控;专科、专病病历精细化质控。7.2 DRGs 管理根据疾病分组管理,测算医疗DRGs付费收入、资源消耗。宜支持:利用患者电子病历数据,智能推荐诊断名称和手术方式;利用历史DRGs分组数据的模拟学习,实时或异步预测当前病例的分组结果及入组概率,计算相关权重(RW)或点值分值;自动计算当前病例各项
29、指标并与科室均值、分组均值、区域均值进行对比,实时或异步提示可能超标风险及原因;DRGs绩效分析,包括如DRGs业务指标分析(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质量)、费用盈亏分析。7.3 临床路径管理实现疾病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应支持:按病种配置路径,包括多分支路径设置、按日或按阶段设置路径项目、必选或备选项目设置、路径启用与停用设置;路径审批流程配置,支持不同角色对新增或修改路径的审核;入、出径方式设置,包括手工入径、按诊断自动入径,正常出径、异常出径;按日或按阶段执行路径,以及路径变异控制;路径指标统计分析及评估。宜支持:展示患者路径表单视图;与CDSS、单病种、DRGs等系统的衔接;路径费用预估,
30、预估该路径的费用范围。7.4 院感管理对临床数据进行主动、连续和系统地监测分析,监测医院感染相关信息。应支持:院感数据采集,建立感染信息数据库;院感事件的上报、审核、干预、反馈管理;重点部门、环节和人群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监测、ICU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侵袭性操作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的监测与管理;统计分析,包括出入院人数、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侵袭性器械使用天数、患者发热天数、检验指标异常次数。宜支持:病例自动监测筛查,定义感染病例筛查规则;DB33/T 13332023 13 院感预警,包括超标预警,及暴发预警;院感监测规
31、则知识库自定义配置。7.5 疾病报卡管理在医疗过程中发现特定疾病的病例进行上报处理。应支持:共享患者个人信息、检验检查结果、诊断信息,报卡时自动加载这些信息数据;确定疾病诊断时触发报卡,有强制报卡、重复报卡控制;报卡审核、回退;报卡记录查询。宜支持:根据检验、检查结果自动提醒报卡;疾病迟报、漏报监控;与国家、地方公共卫生如疾控信息系统对接;疾病监测报卡规则知识库自定义配置。7.6 合理用药管理审查临床用药医嘱并进行警示,针对安全用药进行审批管理和抽样检查。应支持:药品说明书和审查规则知识库维护;实时审查用药合理性;事后审查,用自动和人工方式对已经发药的处方,及出院患者医嘱进行分析;处方点评,抽
32、取一定比例的处方/医嘱进行人工点评,点评结束将不合理处方/医嘱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管理,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越级审批,根据抗菌药物适用范围在事中进行控制;用药相关统计分析。7.7 病案管理电子病历的归档与病案质控管理。应支持:病历归档管理,包括病历接收、审核、退档,归档病历不可篡改;病案质控,包括病案完整性、数据一致性、编码准确性检查;病案复印/打印管理;病案归档统计,如归档及时率、归档率。宜支持:智能质控,包括病案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一致性、合规性;病案无纸化管理。7.8 MDT 管理支持多学科团队联合制定疑难杂症综合治疗方案。应支持:信息系统应用整合、信息共享和过程管理;会
33、诊流程管理,包括会诊申请、科室审批、医务科/护理部审批、专家调整/预约、会诊记录;会诊各方效果评价;会诊团队管理,包括会诊专家库维护;DB33/T 13332023 14 会诊排班管理。7.9 不良事件管理上报在临床诊疗活动或医院运行过程中发生伤害或潜在伤害事件,并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应支持:患者信息、上报人员信息自动获取;各职能部门对管辖的不良事件审核、追踪、处理,及转交、协同、转归功能;不良事件原因、发生例数、发生时间等数据统计分析。宜支持:通过规则引擎,智能分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数据,筛选疑似发生但未上报的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包括PDCA、RCA项目;不良事件上
34、报提醒,以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7.10 随访管理收集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和医院服务的评价,对院后康复情况进行跟踪,采集患者健康数据,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应支持:线上、线下随访方式;根据患者疾病、手术随访模板自动生成随访计划,及对应的随访表单;随访过程中能查看相关病历资料,查看历史随访记录;随访落实、随访效果评价;随访工作量统计分析;通用、病种、手术等随访模板自定义设置;随访角色、随访周期、随访表单设置。宜支持:人工智能(AI)语音客服随访;患者随访信息便捷性录入,支持语音文字转换;健康宣教知识库管理。8 扩展要求8.1 临床数据中心整合和展示患者的临床数据。宜支持:业务系统历史数据的采集,包括
35、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独立的电子病历文档库,能够存储各类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病历数据;患者病历数据的访问权限控制、隐私脱敏和数据加密管理;基于临床数据中心提供可视化的患者全息视图,能够对患者电子病历数据进行实时和回顾式浏览;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的质量管理。8.2 主题数据库整合和展示临床和管理各类主题的数据。宜支持:医疗质量、临床效率、病种分析;DB33/T 13332023 15 主题数据库的管理,包括创建新的主题;通过字段、指标检索需要的数据主题。8.3 临床决策支持实现对临床诊疗行为进行提醒、推荐、干预等辅助决策支持。宜支持:用药禁忌、手术禁忌提醒,以及异常指标预警;疑似诊断推荐;诊
36、疗方案推荐,包括用药、检查、检验、治疗、用血、护理、手术;鉴别诊断推荐;临床知识的查询和维护。9 信息交换要求9.1 集成平台按照统一信息交换要求,实现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应支持:平台消息定义、路由条件设置、业务路由配置、服务配置;消息路由、验证、转换、订阅,以及消息监控与调度;业务系统准入管理;基础数据字典统一管理。9.2 区域共享接口通过区域平台整合患者健康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应支持:医院共享至区域平台的信息包括医院信息、临床信息、运营信息;区域平台共享至医院的信息包括:健康档案、慢病专项、妇幼、签约、转诊转院等患者健康信息;通过实时或定时模式实现数据上传或下载;号源预约
37、、双向转诊、重复医疗行为监管、妇幼保健等业务协同。9.3 医共体接口实现与医共体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应支持:医共体接口包括基础信息、临床信息、医疗资源信息、运营管理信息;通过医院数据中心共享数据,统一数据出口;通过实时或定时模式实现数据上传;通过服务模式获取医共体数据信息;统一的服务接口,包括患者信息服务、费用处理服务、申请单服务、医疗流程服务、质量管理服务。9.4 互联网应用接口实现互联网应用与医院内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应支持:互联网应用信息共享;通过医院数据中心共享数据,统一数据出口;DB33/T 13332023 16 通过消息服务实现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宜支持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9
38、.5 物联网应用接口实现物体识别、数据采集、跟踪定位、治疗执行。应支持:物联网应用共享接口包括患者临床信息,以及监测、定位、呼叫、报警等物联信息;通过医院数据中心共享数据,统一数据出口;监测异常数据通知报警。宜支持物联网设备接入验证,及数据访问权限控制。9.6 数据上报接口实现医院数据的上报。应支持:界面集成方式进行数据上报;通过调用服务消息接口模式,实时或定时进行数据上报;自定义格式导出报表数据;按上报要求进行数据映射转换及数据校验;数据上报监控及日志管理。10 信息安全要求10.1 基础设施为医院信息系统运行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设备等基础支撑。宜支持:医院核心机房符合GB 50174201
39、8 B级机房要求;关键设备、链路采用冗余设计。10.2 隐私保护实现患者隐私数据的保护,按照GB/T 35273要求建设。宜支持:实现患者隐私数据的分级定义,可按保密等级提供数据保密服务;对操作人员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用户根据权限访问相应等级保密信息;授权用户访问系统时,自动隐藏保密等级高于用户权限的患者就诊信息;对关键患者就诊信息(字段级、记录级、文件级)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患者匿名化处理。10.3 日志审计系统核心软硬件日志集中监控和报警。应支持:日志保留时间不低于六个月;审计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操作行为;敏感数据访问操作记录,保留修改痕迹;异常事件记录、实时报警、快速定位、自动阻断和统计分
40、析。10.4 备份容灾建立备份容灾系统,实时备份业务数据,按照GB/T 20988要求建设。应支持:DB33/T 13332023 17 本地容灾和异地容灾;灾备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数据与系统,数据恢复时间目标小于60分钟,数据恢复点目标接近零。宜支持:具备完整的灾难恢复保障体系,配置灾备机房,配置灾难恢复所需的网络和数据处理设备,设备要处于就绪或运行状态;主备数据库间的实时数据同步,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实时复制到灾备机房;灾备系统具备生产处理能力并完全兼容。10.5 安全监测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应支持: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和数据库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能够对系统运行状态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并能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动态计算和分析;结合攻击趋势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整体评价,定位异常与违规行为;实现网络业务可视化、威胁可视化、攻击与可疑流量可视化;具备防止非授权客户端随意接入网络的能力,并且可有效控制内网客户端非法外联。10.6 数据加密实现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环节中的加密保护。宜支持:按照GB/T 39786建设;对数据进行字段级、记录级、文件级的加密存储保护和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