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出 版生态公益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of accounting and monitoring for 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 carbon2023-10-09 发布2023-11-09 实施CCS B 60DB32/T 45712023ICS 65.020.40DB32/T 45712023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碳库的确定与选择 25 碳库计量方法 46 碳汇监测方法 7附录 A(资料性)样地调查取样记录表9附录 B
2、(资料性)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的含碳率 12附录 C(资料性)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 13附录 D(资料性)江苏省部分树种根茎比与生物量转换扩展因子参考值 14附录 E(资料性)不同森林类型地下生物量、灌、草及枯落物生物量换算参数 15附录 F(资料性)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 16参考文献 18目 次DB32/T 4571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江浩、王磊、万欣、谢友超、何冬梅、祝亚云、王奕。DB32/T 45712023生态公益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公益林碳汇计量监测的碳库确定与选择、计量监测的技术体系与方法及监测的相关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开展生态公益林的碳汇计量监测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 1237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 4 部分:土壤容重测定3术语和
4、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公益林ecological publicwelfare forest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以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者服务为主要利用方向,并依据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划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注: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3.2碳汇carbon sink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所有过程、活动或机制。3.3碳库carbon pools具有累积或释放碳能力的库或系统。注:通常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五个碳库。3.4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
5、的植被所有活体的生物量。注: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和叶及草本植物。3.5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所有活根生物量,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0 mm)。1DB32/T 457120233.6枯落物litter土壤层以上,直径 5.0 cm、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注: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3.7枯死木dead wood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注:包括枯立木、枯倒木以及直径5.0 cm 的枯枝、死根和树桩。3.8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
6、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注:包括不能凭经验从土壤中区分出来的直径2.0 mm 的活细根。3.9碳储量carbon stock一个库中碳的数量。注:单位为吨碳(tC)。3.10含碳率carbon fraction单位质量干物质的含碳比例。注:无量纲。3.11生物量扩展系数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生态公益林的林分某树种(组)单位面积生物量与蓄积量的比值。3.12碳计量与碳监测carbon accounting and monitoring对现有生态公益林的碳储量、碳汇量和监测区域边界范围内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查与测算。3.13碳汇量carbon
7、sinks一定时间段内生态公益林的碳储量变化量,减去监测边界内的排放量,反映生态公益林对大气二氧化碳的清除能力和贡献。4碳库的确定与选择4.1概述生态公益林碳库选择时充分考虑成本有效性、保守性和降低不确定性的原则。由于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中,对枯死木碳储量进行了忽略,因此本文件中生态公益林的碳汇主要考虑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 4 个碳库。若需要计算枯死木碳储量,则参考温洛克国际陆地碳测量方法指南中的 4.3.1“测量枯死立木”和 4.3.2“测量枯死倒木”的方法。4.2样地抽样与设置4.2.1通则根据调查总体边界和范围以及碳汇计量内容,按区域、森林资源类型等条件,进
8、行样地的抽样与2DB32/T 45712023设置。4.2.2样地抽样4.2.2.1概述样地抽样包括总体边界确定、样本单元确定、抽样方法选取、确定样本量等内容。4.2.2.2总体边界确定一般采用地形图或二类调查成果来确定,根据碳汇计量与监测范围确定区域或项目尺度碳汇计量与监测总体。4.2.2.3样本单元确定碳汇计量与监测样本单元在满足不重不漏和有序的原则基础上,依据精度要求和植被类型进行确定。本规程针对对象为生态公益林,因此采用最新的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及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公益林小班为基本单元。4.2.2.4抽样方法选取生态公益林管理严格,调查数据详实,人为扰动
9、相对较小,因此采用典型取样法进行抽样。4.2.2.5确定样本量在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及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的公益林小班中选取样地,依据树种(组)及龄组进行综合划分,每种类型抽取 3 个5 个。如果现有样地不能完全满足碳汇计量监测要求,可再根据需要增设有典型代表性的样地类型。所有样地布点都需落实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上。4.2.3样地与样方设置样地采用 GPS 定位,以定位样点作为样地的西南角,统一标记并编号。乔木典型样地为 25 m25 m,以样地西南角为起点,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离,闭合差小于 1/200。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采用样方调查。灌木层样方规格
10、2 m2 m,共设置 4 个,分别位于样地西南角向西 2 m 处、西北角向北2 m 处、东北角向东 2 m 处、东南角向南 2 m 处,草本、枯落物层按 1 m1 m 在灌木样方内设置并进行生物量调查。土壤剖面调查设置在样地东南角向东 2 m 处。4.3乔木层调查记录乔木样地因子,包括: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起源、下层主要植被类型及盖度、土 壤类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样木因子,包括:树种、胸径、树高、生长状况等,参照附录 A 填写。对所有胸径大于 5.0 cm 的活立木进行每木检尺。4.4灌木层(林)调查调查样方内灌木种类(包括未达起测直径 D5.0 cm 的幼树)、地径、盖度、
11、株数、平均高度等。选择样方中 3 株平均大小的标准木,采用全株收获法分别测定其地上干、枝、叶和地下根系的鲜重,选取干、枝、叶和根样品(不低于 300 g)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如为丛生灌木,则在样方内选取 1 丛2 丛平均冠幅的灌丛,采用完全收获法测定其鲜重和样品鲜重,带样品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样品统一编号、贴标签,标明样品采集的样地号、样方号、样品种类和采集日期,并填写附录 A 中的取样记录表。3DB32/T 457120234.5草本层调查调查样方内草本植物种类、丛数量、高度、盖度,收集样方内全部草本测定鲜重,并对每个样方的草本进行混合样品采集 300 g,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样品
12、统一编号、贴标签,标明样品采集的样地号、样方号、样品种类和采集日期,并填写附录 A 中的取样记录表。4.6枯落物层调查调查样方内枯落物的厚度,收集全部枯落物称其鲜重,并选取样品(不低于 200 g)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样品统一编号、贴标签,标明样品采集的样地号、样方号、样品种类和采集日期,并填写附录 A中的取样记录表。4.7土壤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密度和有机质含量。每个土壤剖面采样层次按 0 cm10 cm、10 cm30 cm、30 cm60 cm、60cm100 cm 划分土层,每层用环刀取土样 3 个,称鲜重后,将土取出装入小信封,编号、带回室内烘干,测定土壤含
13、水率。另外,用环刀取各层土样充分混合,四分法取不低于500 g 的土样直接装入塑封袋,编号、带回室内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填写附录 A 中的取样记录表。5碳库计量方法5.1生态公益林的总碳储量生态公益林的总碳储量是监测区域内各碳库的碳储量之和,计算见公式(1):C 总=C 乔+C 灌+C 草+C 枯落物+C 土壤(1)式中:C 总生态公益林总的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C 乔乔木层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C 灌林下灌木层碳储量(包括灌木林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C 草草本层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C 枯落物 枯落物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
14、/hm2);C 土壤 土壤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5.2乔木层碳储量5.2.1乔木层的碳储量计算乔木层的碳储量为乔木层各树种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和与其含碳率的乘积,计算见公式(2):C 乔=1n(W j上+W j下)CF j(2)式中:C 乔乔木层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W j上 乔木层 j 树种的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W j下 乔木层 j 树种的地下生物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n乔木层树种数(无量纲);CF j j 树种的含碳率,以%表示。含碳率可采用附录 B 中所列的树种含碳率参考值,也可实际测定获得。4DB32/T 45712
15、0235.2.2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生态公益林的乔木样地调查获得不同树种的胸径、树高数据之后,可采用附录 C 中所列的乔木树种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进行生物量计算,或可根据调查乔木树种的蓄积量,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进行生物量推算。a)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法乔木层总地上生物量 W 乔上:W 乔上=i=1mW 乔i(3)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 W 乔i:W 乔i=S乔i W 样乔iS样乔i(4)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样地乔木层地上生物量 W 样乔i:W 样乔i=j=1niW j(5)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样地内第 j 单株树木地上生物量 W j:W j=aDb 或者 W j=a(D2 H)b
16、(6)或可采用树木各部分的异速生长方程:W j=W 干+W 枝+W 叶(7)其中:树干生物量 W 干:W 干=aDb 或 W 干=a(D2 H)b(8)枝条生物量 W 枝:W 枝=a(D2 H)b(9)树叶生物量 W 叶:W 叶=aDb 或 W 叶=a(D2 H)b(10)式中:W 乔上 乔木层总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吨(t);W 乔i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吨(t);m生态公益林类型总数(无量纲,下同);S乔i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面积,单位为公顷(hm2);W 样乔i 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样地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吨(t);S样乔i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样地面积,单位
17、为公顷(hm2);ni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样地内乔木株数,无量纲;w j第 j 单株树木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吨(t);D 胸径,单位为厘米(cm);H树高,单位为米(m);a,b常数,无量纲;W 干树干生物量,单位为吨(t);W 枝树枝生物量,单位为吨(t);W 叶树叶生物量,单位为吨(t)。各样地单位面积林分地上生物量的测算优先采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法。如果没有可用的生物量方程,可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5DB32/T 45712023b)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乔木层地上总生物量:W 乔上=i=1m j=1nW i,j(11)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第 j 树种的地上生物量:W i,j=A i W 单i
18、j=A i V 单ij BEF i,j SVD i,j(12)式中:A i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W 单ij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第 j 树种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V 单ij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第 j 树种的每公顷蓄积,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3/hm2);BEF i,j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第 j 树种的生物量扩展系数,无量纲;SVD ij 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第 j 树种的木材密度,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n 树种数量(无量纲,下同)。5.2.3乔木层地下生物量生态公益林的乔木层地下生物量计量通常采用附录 D 或附录 E 中所
19、列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换算关系(根茎比)作近似计算。乔木层总地下生物量是生态公益林所有类型乔木层地下生物量之和,计算见公式(13):W 乔下=i=1n j=1mA i ri,j W 单ij(13)式中:W 乔下 乔木层总地下生物量,单位为吨(t);ri,j 第 i 生态公益林类型第 j 树种的树木根茎比,无量纲。5.3灌木层(林)碳储量生态公益林的灌木层生物量采用样本收获法进行分析,推算获取单位面积灌木层生物量数据。区域灌木层生物量是区域内所有灌木层(林)生物量之和(含地下部分生物量),灌木层的碳储量 C 灌 为灌木层生物量与含碳率的乘积,含碳率采用缺省值 0.4672。计算见公式(14
20、):C 灌=i=1nA i W 单灌i CF 灌(14)式中:W 单灌i 第 i 生态公益林的单位面积灌木层生物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吨(t);CF 灌 灌木层含碳率,以%表示。此法亦适用于灌木林中的其他类型植物。如受条件限制,可使用附录 E 中的单位面积灌木层生物量换算参数进行计算。5.4草本层碳储量草本层生物量采用样本收获法测定,推算获取单位面积草本层生物量数据。区域草本层生物量是区域内所有生态公益林类型草本层生物量之和(含地下部分生物量),草本层的碳储量 C 草 为草本层生物量与含碳率的乘积,含碳率采用缺省值 0.3270。计算见公式(15):C 草=i=1nA i W 单草i CF 草(1
21、5)式中:W 单草i第 i 生态公益林单位面积草本层生物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吨(t);CF 草 草本层含碳率,以%表示。可使用附录 E 中的单位面积草本层生物量换算参数进行区域草本层碳储量近似推算。6DB32/T 457120235.5枯落物碳储量采用样本收获法测定枯落物样品的生物量,推算获得单位面积枯落物层的生物量数据。区域枯落物层生物量是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枯落物层生物量之和,枯落物的碳储量 C 枯落物 是其生物量与含碳率的乘积。含碳率可由室内样品直接测定,也可采用缺省值 0.5000。计算见公式(16):C 枯落物=i=1nA i W 单枯落物i CF 枯落物(16)式中:W 单枯落物i 第
22、 i 生态公益林类型单位面积枯落物层生物量,单位为吨(t);CF 枯落物枯落物层含碳率,以%表示。如未做此碳库调查,可使用附录 E 中所列的枯落物碳储量来近似代替。5.6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密度的测定按照 NY/T 1121.4 的规定执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按照 LY/T 1237 的规定执行。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见公式(17):SOC=C D E 1-G100(17)式中:SOC 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2);C土壤有机碳含量,单位为克每千克(g/kg);D土壤密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E土壤厚度,单位为厘米(cm);G直径 2 mm 的石砾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23、生态公益林的土壤碳储量,计算见公式(18):TOC=i=1nA i SOC i(18)式中:TOC 区域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单位为吨(t);SOC i 第 i 种生态公益林类型土壤的碳密度,单位为吨每公顷(t/hm2)。6碳汇监测方法对计量与监测区域内因人为活动,如施用含氮肥料引起的 N2O 排放、营造林过程中使用燃油机械、剩余物处理和病虫害防控引起的 CO2 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等进行计量与监测,填写附录 F 中的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监测间隔期内(n 时间段内)的净碳汇/源量,计算见公式(19):C 源 汇=C-C 排(19)式中:C 汇 源 在 n 时间段内的净碳汇/源量,
24、单位为吨(t);C 排在 n 时间段内林地的碳排放量灌木层含碳率,以%表示。C在 n 时间段内生态公益林碳储量的变化量,单位为吨(t):C=C 地上+C 地下+C 枯落物+C 土壤(20)若计算结果为正值,则为吸收汇;若计算结果为负值,则为排放源。7DB32/T 45712023监测应基于样地开展,其中样地的复位率应达到 100%,样木的复位率应 98%。一般植被层碳汇量的监测间隔期为 5 年,土壤有机碳监测间隔期为 5 年10 年。如监测间隔期间,有明确资料表明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和土壤碳库相对稳定,则不予考虑。8DB32/T 45712023附录A(资料性)样地调查取样记录表表 A.1
25、给出了林地因子调查记录表。表 A.1 林地因子调查记录表B 调查员:调查日期:年 月 日项目样地号地理位置生态公益林类型样地面积环境因子经营措施备注地貌地形群落特征土壤干扰情况记录内容 市 区 镇 村(农场)路GPS_X:(GPS 横坐标,整型,8 位)GPS_Y:(GPS 纵坐标,整型,7 位)面积:地貌:。地形:坡度 坡向 坡位 海拔 群落类型:优势树种:郁闭度:平均树高:m龄组:林龄:年起源:树种组成:土类:干扰类型 干扰程度 生物量损失程度 表 A.2 给出了乔木(层)每木检尺记录表。9DB32/T 45712023表 A.2 乔木(层)每木检尺记录表样地号 面积 调查员:调查日期:年
26、 月 日编号(i)a 测量胸径时,如果树干在 1.3 m 处以下分枝,测定所有分枝胸径,并记录相应株数;如果在 1.3m 以上分枝,在胸高处测定,只记录 1 株。在坡地时,检尺位置为树干离上坡根茎 1.3 m 高度处。b 如果树木已经倒伏但仍然存活,则将测杆放在倒伏树的根部测量树高,且必须按照树木的自然倾斜角度测定。在主林层优势以优势树种选择 3 株5 株平均样木测定树高,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树高作为林分平均高。c 生长状况需标注是否为死树或枯立木。树种胸径 a/cm树高 b/m生长状况 c表 A.3 给出了样地调查取样记录表。10DB32/T 45712023表 A.3 样地调查取样记录表
27、样地号:面积:优势树种:调查员:调查时间:年 月 日草本(样方面积/m2)灌木(样方面积/m2)凋落物(样方面积/m2)土壤0 cm10 cm10 cm30 cm30 cm100 cm样方号盖度平均高(cm)总鲜重(g)带回样品鲜重(g)带回样品干重(g)盖度平均基径(cm)平均高度(cm)叶总鲜重(g)叶带回样品鲜重(g)叶带回样品干重(g)枝总鲜重(g)枝带回样品鲜重(g)枝带回样品干重(g)根总鲜重(g)根带回样品鲜重(g)根带回样品干重(g)厚度(cm)总鲜重(g)带回样品鲜重(g)带回样品干重(g)环刀土壤湿重(含环刀,g)环刀土壤干重(g)环刀土壤湿重(含环刀,g)环刀土壤干重(g
28、)环刀土壤湿重(含环刀,g)环刀土壤干重(g)各层土样充分混合后取样12345611DB32/T 45712023附录B(资料性)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的含碳率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含碳率见表 B.1。表 B.1 江苏部分公益林树种含碳率植物名称毛 竹马尾松杉 木枫 香杜 英银 杏香 樟榆 树杨 树女 贞水 杉栾 树阔叶混针叶混含碳率/%地上部分49.6951.9352.7447.4449.6247.1046.8248.4547.9746.4347.9946.8947.3048.79地下部分52.1051.2347.2247.1350.4346.9047.0149.9148.7646.9051.8
29、347.0946.3046.4612DB32/T 45712023附录C(资料性)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见表 C.1。表 C.1 江苏省部分公益林树种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树 种水 杉柳 杉杨 树刺 槐火炬松湿地松干生物量/kgMs=-0.656+0.028D2HMs=0.271 6(D2H)0.737 9Ms=0.007 404 6(D2H)1.069Ms=0.055 27(D2H)0.857 6Ms=0.027 65(D2H)0.923 6Ms=0.035 7(D2H)0.900 3枝生物量/kgMb=-1.258+0.007D
30、2HMb=0.032 6(D2H)0.847 2Mb=0.004 177 3(D2H)0.991 1Mb=0.024 25(D2H)0.790 8Mb=0.007 51D2.646 3Mb=0.002 94(D2H)1.063 8叶生物量/kgMf=0.135+0.003D2HMf=0.025 0(D2H)1.177 8Mf=0.071 532(D2H)0.448 9Mf=0.054 5(D2H)0.457 4Mf=0.034 32D2.060 6Mf=0.163 9(D2H)0.610 1根生物量/kgMR=0.522+0.006D2HMR=10.329+0.009D2HMR=0.055 1
31、06(D2H)0.706 1MR=0.114 5(D2H)0.632 8MR=0.034 3 D2.231 3MR=0.007 024(D2H)1.013 813DB32/T 45712023附录D(资料性)江苏省部分树种根茎比与生物量转换扩展因子参考值表 D.1 给出了江苏省部分树种根茎比与生物量转换扩展因子参考值。表 D.1 江苏省部分树种根茎比与生物量转换扩展因子参考值树种池 杉枫 香国外松黑 松阔叶混栎 类楝 树柳 树马尾松泡 桐其他杉类其他松类软阔类注: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根茎比R(无量纲)0.4350.3980.2060.2800.262
32、0.2920.2890.2880.1870.2470.2770.2060.289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无量纲)1.2181.7651.6311.5511.5141.3551.5861.8211.4721.8331.6671.6311.586树种水 杉桐 类杨 树硬阔类榆 树樟 树针阔混针叶混桂 花木兰科悬铃木枫 杨杉 木根茎比R(无量纲)0.3190.2690.2270.2610.6210.2750.2480.2670.2890.2890.3980.2880.246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无量纲)1.5061.9261.4461.6741.6711.4121.6561.5871.5861.586
33、1.7651.8211.63414DB32/T 45712023附录E(资料性)不同森林类型地下生物量、灌、草及枯落物生物量换算参数表 E.1 给出了不同森林类型地下生物量、灌、草及枯落物生物量换算参数。表 E.1 不同森林类型地下生物量、灌、草及枯落物生物量换算参数森林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针叶混阔叶混龄组幼、中近、成、过幼、中近、成、过幼、中近、成、过幼、中近、成、过幼、中近、成、过地上/地下生物量比5.186.023.974.684.44.494.235.673.185.23地下生物量t/hm219.0436.7929.8637.1236.2155.312.7848.4622.7719.
34、02灌木层t/hm22.8881.9203.0883.4825.1083.0358.4163.0508.9807.391草本层t/hm21.6810.4571.0541.0712.8862.5250.3690.1232.0800.374枯落物t/hm26.377.685.103.337.827.503.287.256.866.8615DB32/T 45712023附录F(资料性)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表 F.1 给出了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表 F.1 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调查员:调查时间:年 月 日地点生态公益林类型原有碳储量(t/hm2)施工面积(hm2)机械整地植物材料运输割 灌(草 坪、绿
35、 篱 修剪)灌溉氮肥施用耗油种类(柴油/汽油)总耗油量(L)运输车辆行驶总距离(km)总耗油量(L)耗油种类(柴油/汽油)作业面积(hm2)机械使用类型(耗油/耗电)总耗油(电)量(L,kw)耗油种类(柴油/汽油)割除灌草数量(t)割除灌草处理方法(还林/制作肥料/燃烧)灌溉面积(hm2)总用水量(t)运水车辆行驶总距离(km)总耗油量(L)耗油种类(柴油/汽油)施肥面积(hm2)施肥量(t/hm2)肥料种类含氮量(%)运肥车辆行驶总距离(km)总耗油量(L)耗油种类(柴油/汽油)市 区 乡(街道)村 小班16DB32/T 45712023修枝间伐火险管理病虫害防治作业面积(hm2)修剪剩余物数量(t)修剪剩余物处理方法(还林/制作肥料/燃烧)作业面积(hm2)总间伐量(m3)运材车辆行驶总距离(km)运输总耗油量(L)耗油种类(柴油/汽油)受灾林地(绿地)类型火灾面积(hm2)生物量损失百分比(%)灭火材料运输距离(km)运输总耗油量(L)耗油种类(柴油/汽油)清理虫害木数量(t)病死树处理方式(燃烧/熏蒸)表 F.1 碳排放计量参数记录表(续)17DB32/T 45712023参 考 文 献1 温洛克国际 2005陆地碳测量方法指南2 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年)(苏林政201143 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