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3 T 3631—2023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标准.pdf

    • 资源ID:1543349       资源大小:2.50M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3 T 3631—2023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标准.pdf

    1、DB23/T 363120232023-11-30 发布2024-2-29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ICS 91.040CCS P 30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标准发布黑 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DB23/T 3631-2023I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规定.25 碳排放预算.36 碳排放核算.117 减排量评估与核定.14附录 A(规范性)碳排放报告样式.16附录 B(规范性)碳排放因子参考值.23附录 C(规范性)主要材料预期工作年限参考值.58附录 D(规范

    2、性)建筑物运行特征.59附录 E(规范性)不同栽种方式和黑龙江省不同树种固碳量.61附录 F(规范性)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值.64附录 G(规范性)材料回收率参考值.66参考文献.67DB23/T 3631-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共分 7 章,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碳排放预算、碳排放核算、减排量评估与核定、数据质量保证。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一种建筑物化碳排放预算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202311172344.6、一种建筑物化碳减排量评估方法、电

    3、子设备及存储介质202311172231.6 相关专利的使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专利持有人姓名: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先锋路 469 号广告产业园 7 号楼 4 层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管理,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

    4、建设厅负责组织实施本文件。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达城绿色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凤来、张孝存、孙嘉悦、费腾、王钧、穆立蔷、满庆鹏、王玉银、杨旭、赵云鹏、孙绪杰、齐岳、朱飞、杨宏、刘成龙、武岳、耿悦、张成武、孙建波、王全福、王昊天。DB23/T 3631-20231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标准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的总体原则、计算方法、工作分类和具体要求,并规定了术语和

    5、定义、基本规定、碳排放预算、碳排放核算、减排量评估与核定等工作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碳排放预算、碳排放核算、减排量评估和减排量核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854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 50856通用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T 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 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JGJ

    6、/T 154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 346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建筑全过程指材料生产与运输阶段、建筑建造阶段、建筑运行维护阶段及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完整过程,其中材料生产与运输阶段和建筑建造阶段统称为建筑物化阶段。3.2建筑碳排放建筑全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或简称,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记为 CO2e。3.3建筑减排量一定时期内,建筑项目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基准线碳排放比较得来的减少量。3.4活动水平建筑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碳排放的生产或消费量,如各种化石燃料消耗量、原材料使用量、电力和热力的购入量等。3.

    7、5碳排放因子表征当前单位活动水平碳排放量的系数。3.6系统边界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所规定的考查范围和约定条件,一般分为时间边界、空间边界和技术边界。3.7碳排放计算DB23/T 3631-20232对建筑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的系列活动,包括碳排放预算、碳排放核算、减排量评估与减排量核定等。3.8碳排放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文件、建筑功能与运行要求等条件对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进行预测的系列活动。3.9碳排放核算依据采集、处理、统计得到的碳排放源活动水平,对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进行计算的系列活动。3.10基准线情景在当前社会生产水平条件下,依据与项目具有相近功能、舒适度和可靠性指标的建筑样本群,经计算识别得到的

    8、参照情景,是确定项目减排量的依据。3.11基准线碳排放按基准线情景计算得到,作为碳排放强度行业基准值,是计算项目和技术减排量的基本依据。3.12减排量评估依据项目碳排放预算值和基准线碳排放,进行减排量对比与预测的系列活动。3.13减排量核定依据项目碳排放核算值和基准线碳排放,进行减排量对比与核定的系列活动。3.14碳排放报告主体对建筑全过程或其中某一阶段碳排放行为负责的项目建设单位或运营管理单位。3.15材料建筑全过程所消耗的各类建筑材料、部件、构件、配件、饰物和施工辅材,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燃气系统、消防系统等所涉及的所有设备、管道、线缆和配件等产品。4基本规定4.1建

    9、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计算对象。4.2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报告应根据编制目的选择适应的系统边界。4.3碳排放计算应包括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列出的各类温室气体。4.4项目竣工验收前的报告主体应为项目建设单位,投入运行后的报告主体应为项目所有权人或独立核算的运营单位。4.5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均应进行碳排放预算与碳排放核算,宜进行减排量评估与核定。4.6本文件规定的建筑碳排放预算和减排量评估报告适用于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碳排放核算和减排量核定报告适用于项目竣工验收和运行阶段。4.7建筑碳排放应根据报告内容按本文件提出的方法与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并编制计算报告。4

    10、.8碳排放计算报告应包含下列主要内容,并应按附录 A 的规定进行碳排放报告编制:1基本信息,包括碳排放计算报告的类型、编制单位、编制时间、编制目标、报告主体及联系人信息;2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类型、项目建设信息与基本设计条件;3编制依据,包括引用的规范标准、碳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来源;4目标定义,包括碳排放计算的功能单位、系统边界及采用的方法;5数据采集,包括碳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的获取方法、原则与具体数值;6数据计算,包括分阶段、分过程碳排放计算的主要结果;DB23/T 3631-202337结果分析,对于碳排放预算与核算,包括项目碳排放总量及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等指标;对于减排量评估,

    11、包括项目及基准线情景碳排放量,项目减排量与减排比例等指标;8保障措施,对于碳排放预算与减排量评估,包括项目减排的技术、管理和保障措施等;对于碳排放核算与减排量核定,包括保障数据采集结果准确性的措施;9真实性声明,在碳排放报告中明确报告主体与编制单位对报告内容的结果负责。4.9建筑碳排放预算与核算应符合下列规定流程:1识别碳排放源,确定系统边界;2收集活动水平;3选择数据源并确定碳排放因子取值;4分别计算各排放源的碳排放数据;5汇总计算碳排放总量,完成碳排放指标分析。4.10建筑减排量评估与核定应符合下列规定流程:1识别碳排放源,确定系统边界;2依据项目特征,识别基准线情景;3收集项目与基准线情

    12、景的活动水平;4选择数据源并确定项目与基准线情景的碳排放因子取值;5分别计算项目与基准线情景的碳排放数据;6汇总计算碳排放总量,完成减排量指标分析。4.11报告主体应按表 1 对碳排放报告进行质量控制。表 1碳排放报告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活动程序碳排放源完整性检查检查项目时间边界、空间边界及碳排放源的完整性原始数据检查与记录对活动水平、排放因子和其他估算参数进行交叉检查,并确保其正确记录参数单位及换算系数检查检查计算与报告中是否正确标记了数据单位;检查各类换算系数是否正确数据的一致性检查确定不同计算过程中的共同参数(如活动水平、碳排放因子、项目特征参数等),确认这些参数在计算中使用了一致的数值计

    13、算程序的正确性检查检查碳排放计算的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避免方法选择与数值计算错误数据的时效性检查检查碳排放因子是否在规定时效范围内,活动水平是否按报告要求进行记录与更新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检查检查碳排放计算内容的完整性,对明确存在数据漏缺但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补充时,应充分说明原因并定性评估对碳排放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报告结果的趋势性检查按年度报告的运行碳排放核算值与减排量核定值,应与上一核算期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对于存在重大变化(变化率超过20%)的报告项,应重点说明变化原因4.12报告主体应负责碳排放报告及附件的归档和解释,归档的文件材料应齐全完整,内容真实可靠。5碳排放预算5.1一般规定5.1.

    14、1建筑碳排放预算应按建筑全过程进行报告,并按公式(1)计算:YSWHYXCZEEEE(1)式中:YSE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WHE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YXE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CZE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5.1.2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预算的时间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生产阶段,从材料生产起至材料被运输至施工现场为止;DB23/T 3631-202342建造安装阶段,从项目开工起至建筑竣工验收为止。5.1.3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预算的时间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从房屋通过竣工验收起至建筑被拆除前为止

    15、;2新建建筑,按设计工作年限考虑;3对设计工作年限小于建筑设计工作年限的技术和设备,考虑重修或更换系数;4扩建和改建项目,根据设计文件确定时间范围,但不小于原有建筑的剩余工作年限。5.1.4拆除处置阶段碳排放预算的时间边界应从建筑被拆除起至建筑垃圾完成回收处置为止。5.1.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预算的空间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体建筑包含建筑物主体以及建筑物主体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对于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和安装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的划分、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工作内容等符合 GB 50854 和 GB 50856 的相关规定;2建筑群包含各单体建筑和室外工程

    16、,其中室外工程包含室外设施、附属建筑和室外环境。5.1.6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预算的空间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体建筑包含建筑物主体和建筑物主体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和植被;2建筑群包含各单体建筑、室外设施、附属建筑及室外环境。5.1.7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碳排放预算的空间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体建筑包含建筑物主体和拆除作业占用的空间;2建筑群包含各单体建筑、室外和拆除作业占用的空间;3考虑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时,应包含建筑垃圾分拣处理厂和再生材料生产厂。5.1.8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预算的技术边界包含建筑与结构体系、构造、工艺、工法、措施等,应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5.2建筑物化阶段5.2.1建筑物化阶段

    17、碳排放预算应以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为基本单元,并累加得到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碳排放预算。5.2.2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碳排放预算应包含材料生产、场外运输和建造过程,相应碳排放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生产过程,包含施工现场直接使用或经加工使用的各类建筑材料、部件、构件、配件、饰物和施工辅材,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燃气系统、消防系统等所涉及的所有设备、管道、线缆和配件等产品;2场外运输过程,包含材料由生产工厂至施工现场的运输;对于可周转使用的材料,包含材料存放点至施工现场的双向运输;3建造过程,包含施工机械设备、小型机具与临时设施使用,以及建造人员生活与办公设施等。5.2.3

    18、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2)确定:WHFC,ttEE(2)式中:FC,tE第 t 种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5.2.4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碳排放预算值应采用公式(3)计算:FC,FC,FC,tttEQF(3)式中:FC,tQ第 t 种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工程量,计量单位应与工程量清单保持一致;FC,tF第 t 种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综合碳排放系数(kgCO2e/单位工程量)。5.2.5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综合碳排放系数应按公式(4)计算:FC,M,M,T,T,T,C,C,E,E,liiiiikkjjiikjFqfq dfqfqf(4)式

    19、中:DB23/T 3631-20235M,iq单位工程量的第 i 种材料消耗量;M,if第 i 种材料的碳排放因子(kgCO2e/计量单位);T,iq以重量计的单位工程量的第 i 种材料消耗量(t);T,id第 i 种材料的运输距离(km);T,if第 i 种材料所用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km);C,kq单位工程量的第 k 种施工机械设备或小型机具台班数(台班);C,kf第 k 种施工机械设备或小型机具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台班);E,jq单位工程量的施工现场其他来源的第 j 种能源消耗量(kg 或 kWh);E,jf第 j 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计量单位)。

    20、5.2.6当装配式建筑或拆装式建筑移动至其他地方进行二次安装时,未更换部分不计入其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5.3建筑运行维护阶段5.3.1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预算应包含建筑日常运行、可再生能源系统、植被系统和建筑维修维护过程,相应的碳排放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日常运行,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生活热水系统和制冷剂泄漏等;2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建筑分布式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3植被系统,包括划定的建筑物项目范围内的植被;4维修维护过程,包括材料更换、运输和施工过程。5.3.2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5)确定:YXNYWWZNTHEEEEE(5)

    21、式中:NYE建筑日常运行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WWE建筑维修维护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ZNE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减排量预算值(kgCO2e);THE植被系统的固碳量预算值(kgCO2e)。5.3.3建筑日常运行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6)确定:NYHVACZMDTRSZLJEEEEEE(6)式中:HVACE暖通空调系统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ZME照明系统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DTE电梯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RSE生活热水系统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ZLJE制冷剂泄漏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5.3.4暖通空调系统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根据能

    22、耗指标按公式(7)确定:HVACHVAC,E,jjjEqfy(7)式中:HVAC,jq暖通空调系统对第 j 种能源的年消耗量指标(GJ/a);E,jf 以热值计量的第 j 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GJ);y建筑工作年限(年)。5.3.5照明系统无光电自动控制系统时,碳排放预算值应考虑日常照明与应急照明按公式(8)确定:DB23/T 3631-202363ZMPP PE,e10rr rrEw A tw A tfy(8)式中:rw 空间边界内第 r 个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W/m2);rA 第 r 个区域的照明面积(m2);rt第 r 个区域的年均照明小时数(h/年);Pw 应急照明的功率

    23、密度(W/m2);PA 应急照明面积(m2);Pt应急照明的年均小时数,取 8760 h/年;E,ef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因子(kgCO2e/kWh)。5.3.6电梯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根据电梯速度、额定载重量、特定能量消耗、待机功率等参数按公式(9)确定:3DTY,s Y,sY,sY,sD,D,E,e103.6sssEptvwptfy(9)式中:Y,sp第 s 个电梯的特定能量消耗mWh/(kgm);Y,st第 s 个电梯的年运行小时数(h/年);Y,sv第 s 个电梯的运行速度(m/s);Y,sw第 s 个电梯的额定载重量(kg);D,sp第 s 个电梯的待机功率(W);D,st第 s 个电梯的年

    24、待机小时数(h/年)。5.3.7生活热水系统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根据耗热量按公式(10)和(11)确定:6RS,WRSRSHCRSW=10jqc R qttd(10)RS,E,RSRWjjjqfEy(11)式中:RS,jq由第 j 种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系统年需热量(GJ/年);Wc水的比热容,取 4.187kJ/(kg);RSR用水单位数(人);RSq热水的平均日用水定额L/(人d);Ht设计热水温度();Ct设计冷水温度();RSd年热水供应天数(d/年);W热水的密度(kg/L);R生活热水系统的输配效率,包括热水系统的输配能耗、管道热损失、生活热水二次循环及储存的热损失;W生活热水系统热源的

    25、平均效率或综合性能系数。5.3.8制冷剂泄漏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12)确定:ZLJZLJZLJGWPEQ(12)式中:ZLJQ运行阶段所有设备的制冷剂充注总量(kg);DB23/T 3631-20237ZLJGWP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势值,应按附录 F 取值。5.3.9建筑维修维护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13)(15)确定:WWW0,mmmEEK(13)W0,W0,W0,mmmEQF(14)W,mmyKy(15)式中:W0,mE单次作业中第 m 种维修维护工程的碳排放量(kgCO2e/次);mK第 m 种维修维护工程的执行次数,按向下取整计算;W0,mQ单次作业中第 m 种维修维护工程的工程

    26、量;W0,mF第 m 种维修维护工程的综合碳排放系数(kgCO2e/单位工程量);W,my第 m 种维修维护工程中材料的预期工作年限,可按附录 C 取值。5.3.10维修维护工程的综合碳排放系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考虑材料、运输、机械和其他能耗按公式(4)计算;2运输考虑建筑垃圾和新材料的运输;3机械及其他能耗考虑原有材料移除及新材料施工安装;4维修维护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若进行了回收处理,宜按 5.4 的有关规定计算相应的碳排放或减排量。5.3.11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减排量预算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减排量按公式(16)计算:ZNZN,ZN,nnnEqfy(16)式中:ZN,nq第

    27、 n 种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年供能量(GJ/年);ZN,nf第 n 种可再生能源系统所替代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GJ),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建筑分布式光伏系统应取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因子;地源热泵系统应取外购热力的碳排放因子。2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年供能量按公式(17)计算:ZN,1TTLD1qA J(17)式中:ZN,1q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年供能量(GJ/年);TA太阳能集热器面积(m2);TJ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太阳辐照量GJ/(m2 a);L管路和储热装置的热损失率;D 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3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按公式(18)计算:ZN,2PVPVSE1qA J(18)式中:Z

    28、N,2q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GJ/年);PVA光伏面板的净面积(m2);PVJ光伏电池表面的年太阳辐射强度GJ/(m2 a);S光伏系统的发电损失率;E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DB23/T 3631-202385.3.12植被系统的固碳量预算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根据栽种类型和面积按公式(19)计算:THTHTHEeAy(19)式中:THe单位绿化面积的年固碳量kgCO2e/(m2 年);THA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m2)。2当具体树种及株数已知时,按公式(20)计算:THTH,TH,zzzEeny(20)式中:TH,ze第 z 种树木的单株年固碳量kgCO2e/(株 年);TH,zn规划用

    29、地范围内的第 z 种树木的株数(株)。5.4建筑拆除处置阶段5.4.1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应包含现场拆除、垃圾场外运输与回收处置等过程,相应的碳排放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拆除,包含施工机械设备、小型机具与临时设施使用,以及建造人员生活与办公设施等;采用爆破拆除时应考虑炸药的使用;2垃圾场外运输,包括建筑垃圾由建筑拆除现场至垃圾回收处理厂的单向运输;3垃圾回收处置,包含可回收建筑垃圾的间接减排,可不考虑不可回收垃圾填埋和焚烧等处理过程的碳排放。5.4.2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21)确定:CZCCLYCLEEEE(21)式中:CCE现场拆除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

    30、;LYE垃圾场外运输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CLE垃圾回收处置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5.4.3现场拆除的碳排放预算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已有明确建筑拆除专项方案时,对于人工拆除和机械拆除,采用 5.2 的方法以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为基本单元进行计算;对于爆破拆除根据炸药使用量计算爆炸产生的碳排放;2无法获得建筑拆除专项方案时,按公式(22)计算:CCZCZCPSPSPZPZEQ FQ FQ F(22)式中:ZCF建筑整体拆除的综合碳排放系数(kgCO2e/m2);PSF材料破碎与场内运输的综合碳排放系数(kgCO2e/t);PZF场地平整的综合碳排放系数(kgCO2e/m2)

    31、;ZCQ以建筑面积计的建筑整体拆除的工作量(m2);PSQ以重量计的材料破碎的工作量,可近似取建筑自重(t);PZQ以建筑用地面积计的场地平整工作量(m2)。5.4.4垃圾场外运输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23)确定:LYT,M,C,T,T,M,Z,T,1iiiiiiiiiiEQdfQdf(23)式中:T,iQ第 i 种材料的重量(t);DB23/T 3631-20239M,i第 i 种材料的回收率;C,id不可回收建筑垃圾的运输距离(km);Z,id可回收建筑垃圾的运输距离(km)。5.4.5垃圾回收处置的碳排放预算值应按公式(24)确定:CLLJZSEEE(24)式中:LJE不可回收垃圾处置

    32、的碳排放预算值(kgCO2e);ZSE再生材料的间接减排量预算值(kgCO2e)。5.4.6再生材料的间接减排量应按公式(25)计算:ZST,M,SS,M,ZM,1iiiiiiEQff(25)式中:ZM,if第 i 种再生材料的碳排放因子(kgCO2e/计量单位);SS,i材料再生过程的损失率。5.5活动水平5.5.1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的工程量应与工程量清单一致。5.5.2单位工程量的材料、机械和其他能耗,应根据设计图纸、建筑信息模型、工程量清单等资料确定,并应考虑材料运输和建造过程的损耗。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文件中的“综合单价分析”确定。5.5.3碳排放预算时,可对纳入计算范

    33、围的材料(不含建筑设备)进行简化,但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选主要材料的总重量高于建筑中所耗材料总重量的 95%,水泥、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玻璃、铝型材、瓷砖等碳排放量较大的材料,以及重量比0.1且采用冶金、煅烧等高能耗工艺生产的材料纳入计算范围;2当符合上述规定时,重量比0.1%的材料不计入。5.5.4以重量计的材料消耗量,可通过单位换算按公式(26)确定:T,G,M,iiiqq(26)式中:G,i第 i 种材料的重量换算系数(t/计量单位),可按附表 B.2 取值。5.5.5材料的运输距离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已明确供应商的材料,在碳排放预算报告中明确供应商名称、地点与联系方

    34、式等信息,并采用生产工厂至施工现场的单向运输实际距离;对于可周转使用的材料,采用存放点至施工现场的双向运输实际距离;2对于未明确供应商的材料,商品混凝土取 40km,其他材料统一取 500km。5.5.6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一般应根据建筑能耗模拟结果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节能要求符合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等的规定;2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包括冷源能耗、热源能耗、输配系统及末端空气处理设备能耗,建筑群的能耗应按单体建筑累加计算;3暖通空调系统冷热负荷与能耗的计算符合 GB/T 51366 的相关规定;4建筑室内环境计算参数与设计参数一致,并符合 GB50736 的相关规定;5气象参数的选取符合 J

    35、GJ/T 346 的相关规定;6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及构造做法与设计文件一致。5.5.7建筑物照明系统的活动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照明功率密度值与设计文件一致;2考虑自然采光、控制方式和使用习惯的影响;DB23/T 3631-2023103建筑物设计照度、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和照明小时数根据房间和场所类型按附录 D 选取,并符合GB 55015 和 GB 50034 的相关规定。5.5.8电梯的运行速度、额定载重量、特定能量消耗、待机功率等参数与设计文件一致。电梯运行小时数与待机小时数结合建筑类型与使用情况确定。5.5.9生活热水系统的活动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水单位数根据建筑物功能与规模估算,居

    36、住建筑可根据户数、户均人口数和入住率估算;2热水的平均日用水定额按 GB 50555 确定;3年热水供应天数根据建筑功能确定,居住建筑可取 365 d/a;4输配效率与热源效率根据设计文件选用的热水供应系统确定,并符合 GB 55015 的相关规定。5.5.10运行阶段建筑设备的制冷剂充注量应根据设备型号、预期工作年限和制冷剂充注周期等确定。5.5.11单次维修维护工程的工程量宜根据工程量清单确定。5.5.12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类型和参数应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设计文件未明确可再生能源系统利用情况时,碳排放预算中不得考虑其减排量。5.5.13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可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建筑或建筑群

    37、用地面积与绿化率计算。使用者在建筑物内部栽种植物的固碳量不应计入植被系统固碳量。5.5.14材料的回收率应按附录 G 取值。5.5.15建筑垃圾的运输距离应根据建设地点与邻近垃圾分拣处理厂和再生材料生产厂的位置确定;无法明确垃圾回收处置的地点时,建筑垃圾的运输距离应取 40km。5.6碳排放因子数据5.6.1能源碳排放因子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应选用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标准和指南等最新发布的数据;2常用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采用附表 B.1 的参考值;除特殊说明外,碳排放因子取值可不考虑能源生产、储存和运输等上游过程;3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因子采用最新公布的区域电网平均碳

    38、排放因子或咨询当地供电单位;4外购热力的碳排放因子咨询当地供热单位或由报告主体委托无利益关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5使用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外购清洁电力时,碳排放因子可按 0 考虑。5.6.2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的碳排放因子选用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标准与指南等发布的数据,或经无利益关系专业机构检测发布的数据;2常用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采用附表 B.2 的参考值;3当上述来源不能覆盖计算所需时,碳排放因子由报告主体委托无利益关系专业机构进行审核或检测,或从以下来源获取:1)权威机构连续发布的正式出版文献;2)经认证的学术机构研究报告;3)各类统计年鉴和报表

    39、;4)有关基础数据手册;5)工厂内部的工艺信息调研。5.6.3使用低价值废料作为材料时,碳排放因子可取 0;使用再生材料作为材料时,可按再生材料实际碳排放因子与其所替代的原生材料碳排放因子 50%的较小值考虑。5.6.4安装工程中涉及的设备型号复杂、碳排放因子数据缺失且难以评估时,设备的碳排放因子可按公式(27)估算:M,M,S,iiifpf(27)式中:M,ip第 i 种建筑设备的单价(元/计量单位);S,if第 i 种建筑设备所属经济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可按附表 B.5 取值。5.6.5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取值可按附表 B.3 取值,并符合下列规定:DB23/T 3631-2023111

    40、根据实际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载重量选择对应的碳排放因子;2当实际运输方式未知时,碳排放因子采用中型柴油货车运输(载重 8t)的参考值;3当附表 B.3 的数据不能覆盖计算所需时,由报告主体委托无利益关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5.6.6施工机械设备或小型机具的碳排放因子应根据台班能耗值按公式(28)计算:C,E,E,kkkfqf(28)式中:E,kq第 k 种施工机械设备或小型机具的台班能耗(计量单位/台班),可按附录 B.4 或最新施工机械台班定额取值,当以上来源不能覆盖时,由报告主体委托无利益关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E,kf第 k 种施工机械设备或小型机具所用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计量单位

    41、)。5.6.7单位绿化面积的固碳量应按附录 E 取值。5.6.8建筑整体拆除、材料破碎和场地平整的综合碳排放系数应按附表 B.6 取值。5.7碳排放预算指标5.7.1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预算指标应给出碳排放总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用地面积碳排放强度。5.7.2物化阶段碳排放预算指标应给出碳排放总量、分项碳排放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和物化阶段碳排放占比。5.7.3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预算指标应给出碳排放总量、年度碳排放总量和分项碳排放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和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占比。5.7.4拆除处置阶段碳排放预算指标应给出碳排放总量、分项碳排放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和拆除处置阶段

    42、碳排放占比。6碳排放核算6.1一般规定6.1.1碳排放核算的时间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在竣工验收时进行一次性报告;2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在建筑实际工作年限内按约定的核算期进行连续报告,并宜采用自然年作为核算期;3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在建筑垃圾回收处置完成时进行一次性报告。6.1.2各阶段碳排放核算的空间边界应按 5.1.55.1.7 确定。6.1.3碳排放核算的技术边界应与建筑实际情况一致。6.2建筑物化阶段6.2.1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应考虑材料生产、场外运输与建造过程,相应的碳排放源应符合 5.2.2的规定。6.2.2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按

    43、公式(29)确定:WHMTCEEEE(29)式中:WHE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ME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TE材料运输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CE建造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6.2.3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根据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含损耗)按公式(30)确定:MM,M,iiiEQf (30)DB23/T 3631-202312式中:M,iQ第 i 种材料的消耗量。6.2.4材料运输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运输载具的能耗记录按公式(31)确定:TE,E,ijjjiEQf(31)式中:E,ijQ第 i 种材料运输过

    44、程的第 j 种能源消耗量(燃料以 kg 计量或电力以 kWh 计量)。2当无法获得运输载具的能耗记录时,根据材料的实际运输距离按公式(32)确定:TT,T,T,iiiiEQdf (32)6.2.5建造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根据实际能耗按公式(33)确定:CC,E,jjjEQf(33)式中:C,jQ建造过程的第 j 种能源消耗量(燃料以 kg 计量或电力以 kWh 计量)。6.3建筑运行维护阶段6.3.1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核算应包含建筑日常运行、可再生能源系统、植被系统和建筑维修维护过程,相应的碳排放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包含 5.3.1 规定的碳排放源;2建筑日常运行包含所有生产、生活、办公、

    45、娱乐等活动。6.3.2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按公式(34)确定:YXNYWWZNTHEEEEE(34)式中:YXE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年);NYE建筑日常运行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年);WWE建筑维修维护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年);ZNE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减排量核算值(kgCO2e/年);THE植被系统的固碳量核算值(kgCO2e/年)。6.3.3建筑日常运行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根据实际能耗与制冷剂充注量按公式(35)确定:NYNY,E,ZLJZLJGWPjjjEqfq(35)式中:NY,jq核算期内建筑日常运行的第 j 种能源实际消耗量(能源计量

    46、单位/年);ZLJq核算期内制冷剂的充注量(kg/年)。6.3.4建筑维修维护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根据核算期内实际材料和能源消耗量按 6.2.36.2.5 的方法确定。6.3.5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减排量核算值应根据向建筑(或建筑群)空间边界范围外输出的能量按公式(36)确定:ZNZN,E,jjjEqf(36)式中:ZN,jq核算期内可再生能源系统向边界外输出的第 j 种能源总量(能源计量单位/年)。6.3.6植被系统的固碳量核算值应根据实际栽种面积或树种株数按公式(19)和(20)计算。6.4建筑拆除处置阶段DB23/T 3631-2023136.4.1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碳排放核算应包含现场拆除、垃圾

    47、场外运输和回收处置等过程,相应碳排放源应符合 5.4.1 的规定。6.4.2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按公式(37)确定:CZCCLYCLEEEE(37)式中:CZE 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CCE 现场拆除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LYE 垃圾场外运输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CLE 垃圾回收处置的碳排放核算值(kgCO2e)。6.4.3现场拆除过程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根据实际材料和能源消耗量按 6.2.36.2.5 条的方法确定。对于采用爆炸拆除的建筑,应根据爆炸物用量计算爆炸产生的碳排放。6.4.4建筑垃圾场外运输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根据运输能耗按公式(

    48、31)确定。6.4.5垃圾回收处置的碳排放核算值应按公式(24)确定,其中可再生材料的间接减碳量,应根据实际材料回收率按公式(25)计算。6.5活动水平6.5.1建筑物化阶段的活动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消耗量根据材料采购清单记录、材料进场称重记录、工程内业资料等相关技术文件确定,并与供应商提供的材料销售记录进行交叉验证;2模板和脚手架等材料的消耗量考虑周转使用次数折算为均摊消耗量;3材料运输能耗根据运输载具的仪表示数、能源采购单据确定;4建造过程的燃料消耗根据燃料采购单据确定;外购电力消耗应采用电能表计量。6.5.2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活动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日常运行的能源消耗量按月连

    49、续记录,电力、热力、市政管道燃气的实际消耗量依据电能表、热力表和燃气表计量结果确定,相关能耗数据应按 JGJ/T 154 的相关规定进行采集,燃油和罐装燃气的实际消耗量根据能源消费台账和采购单据按公式(38)计算:NY,GR,S1,S0,jjjjqqqq(38)式中:GR,jq核算期内第 j 种燃料的累计购入量(kg 或 m3);S1,jq核算期末第 j 种燃料的库存量(kg 或 m3);S0,jq核算期初第 j 种燃料的库存量(kg 或 m3)。2由建筑空间边界范围内新能源系统产生的、供本项目使用的能源,不计入建筑日常运行的能源消耗;3建筑日常运行的制冷剂充注量应根据核算期内设备维修和保养记

    50、录等确定;4建筑维修维护的活动水平按月连续记录,并符合 6.5.2 的规定;5建筑绿化面积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经实际测量确定,每一核算期内至少测量一次。6.5.3建筑拆除处置阶段的活动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的实际回收率和再生损失率根据再生材料生产厂的生产记录确定,并与垃圾处理厂的建筑垃圾进场数据进行交叉验证;2建筑现场拆除的活动水平符合 6.5.2 的规定;3建筑垃圾的运输能耗根据运输载具的仪表示数、能源采购单据等确定。6.6碳排放因子数据6.6.1能源碳排放因子取值应符合 5.6.1 的规定。使用外购清洁电力时,应提供清洁电力的采购凭证。6.6.2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取值应优先采用材料供应商提供


    注意事项

    本文(DB23 T 3631—2023 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计算标准.pdf)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