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3 T 3532-2023 人工林碳储量计量与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43233       资源大小:771.8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3 T 3532-2023 人工林碳储量计量与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CCS B 0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35322023 人工林碳储量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 2023-07-21 发布 2023-08-20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23/T 35322023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绥化院、庆安国有林场管理

    2、局金沟林场、黑龙江省自然资源权益调查监测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丽林实验林场、绥棱县应急保障服务中心、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丹、江璟瑜、孟庆峰、王建明、江泳浩、王佳佳、申昊轩、杨帆、董骁勇、齐永峰、张骞、祁宇、冯亚男、刘强、崔崧、王明强、金术、刘玉善。DB 23/T 35322023 1 人工林碳储量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工林碳储量计量与监测技术的碳库选取、样地调查、计量、碳储量计算、监测及技术档案。本文件适用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计量与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应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 2253-2014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LY/T 3330 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碳库选取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主要包括:乔木、灌木的地上碳库与地下碳库,枯死木碳库,枯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碳库选取原则应根据项目监测对象来进行选择。5 样地调查 5.1 抽样方法 根据所要监测的样地森林类型、林龄和树种等具体情况

    4、,将样地进行分类,对每种类型随机抽取5个以上的样地进行监测。5.2 样地与样方设置 样地与样方设置应符合LY/T 2253-2014中5.6的规定。6 计量 DB 23/T 35322023 2 6.1 活立木生物量计量 采用平均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计量乔木层地上生物量。林木层生物量等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加乔木层地下生物量的和。对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活立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活立木的胸径和树高,根据国家公布的立木材积表计算活立木材积。根茎比和生物量转扩因子参数详见附录A。林木生物量计算按公式(1)进行:ARBCEFVBjtjLn1,.(1)式中:BL,j,t 第t年第i样地树种j的林木生物量,单位为

    5、吨干物质(td.m.);Vj j树种单位面积材积,单位为立方米每株(m3株-1);R 根茎比,无量纲;BCEF 生物量转扩因子;n 单位面积活立木的株数,单位为株每公顷(株hm-2)A 样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2)。6.2 灌木层计量 在每个调查样地内建立3个5 m5 m的灌木层调查样方,对样方内所有灌木(胸径小于5 cm的幼树)种类、地径、盖度、株数、平均高等参数进行灌木生物量的计量,根据实际调查取得的灌木层的样本进行烘干处理后测定其干物质生物量。灌木碳含量可以利用碳氮分析仪进行测定。也可以按灌木含碳率为0.47,灌木地上地下与地下生物量比值为0.40进行计量。6.3 枯死木碳库计量 对样

    6、地内所有枯死木进行每木检尺,计量当地相同树种的枯死木和活立木生物量数据,具体方法参考 6.1。也可以按 3.51%计量枯死木生物量换算值。6.4 枯落物碳库计量 在每个样方内建立3个1 m1 m的枯落物调查样方,计量样方内枯落物的面积和厚度,将取得的枯落物样本进行烘干处理后计量枯落物干物质生物量。按照LY/T 2253-2014中表M.13规定进行枯落物含碳率的计量。6.5 土壤碳库计量 土壤碳库应计量深度为1 m以内的土壤容重和直径大于2 mm的石砾所占体积百分比。测定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样点布设、样点调查、土壤剖面调查、样品采集和样品处理应遵守LY/T 3330的规定。土壤容重的测定应遵

    7、守NY/T 1121.4的规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应遵守NY/T 1121.6的规定。7 碳储量计算 7.1 活立木碳储量及其年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7.1.1 活立木碳储量 林木生物量碳储量按公式(2)进行计算,活立木含碳率见附录 A。DB 23/T 35322023 3 1,jjtjLtiLCFBC.(2)式中:CL,i,t 第t年时第i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CFj 树种j的生物量含碳率,单位为吨碳含量每吨干物质(t C/t d.m.)。7.1.2 活立木碳储量年变化量 活立木碳储量的变化采用“碳储量变化法”进行估算。对于第t年时活立木碳储量变化量,通过估算其前后两次

    8、监测或核查时间(t1和t2,且t1tt2)时的活立木碳储量,再计算两次监测或核查间隔期(T=t2-t1)内的碳储量年均变化量来获得。活立木碳储量年变化量按公式(3)进行计算。112,12itiLtiLtLttCCC.(3)式中:CTREE,t 第t年时活立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a-1);CTREE,i,t 第t年时第i样地活立木的碳储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a-1);t 年(a)。7.2 灌木层碳储量及其年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7.2.1 灌木层碳储量 灌木层碳储量按公式(4)进行计算。BARCFC1g1.(4)式中:Cg 灌木层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

    9、)CF 灌木层生物量中的含碳率,单位为吨碳含量每吨干物质(t C/t d.m.),或采用缺省值为0.47;R1 灌木层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比,无量纲,或采用缺省值为0.40;A 灌木层面积,单位为公顷(hm2);B 灌木层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为吨干物质(t d.m.)。7.2.2 灌木层碳储量变化量 灌木层碳储量变化量按公式(5)进行计算。112,12ititigttCCC.(5)式中:Cg 灌木层碳储量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 Ca-1);Ci,t 第t年时第i样地灌木层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7.3 枯死木碳储量及其年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7.3.1 枯死木碳储量 枯死木碳储量

    10、按公式(6)进行计算。DB 23/T 35322023 4 DWtiLtiDWDFCC,.(6)式中:CDW,i,t 第t年时第i样地的枯死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CL,i,t 第t年时第i样地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DFDW 林分枯死木碳储量占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比例,无量纲,或采用缺省值为3.51%。7.3.2 枯死木碳储量年变化量 枯死木碳储量年变化量按公式(7)进行计算。112,12itiDWtiDWDWttCCC.(7)式中:CDW 枯死木碳储量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 Ca-1);CDW,i,t 第t年时第i样地枯死木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7.4

    11、 枯落物碳储量及其年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7.4.1 枯落物碳储量 枯落物层碳储量按公式(8)进行计算。111,ABCFCtLI.(8)式中:CF1 枯落物层生物量含碳率,或采用缺省值为0.37,单位为吨碳含量每吨干物质(t C/t d.m.);B1 枯落物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为吨干物质每公顷(t d.m./hm2);A1 样地面积,单位为公顷(hm2)。7.4.2 枯落物层碳储量变化量 枯落物碳储量变化量按公式(9)进行计算。112,12itiLItiLItLIttCCC.(9)式中:CLI,t 第t年时枯落物碳储量的年变化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 Ca-1);CLI,I,t 第t年时第i样地枯落

    12、物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年(t Ca-1);I 1,2,3第i样地。7.5 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 7.5.1 土壤碳密度 土壤碳密度按公式(10)进行计算。100158.0GEDSOMSOCD.(10)式中:DB 23/T 35322023 5 SOCD 土壤碳密度,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SOM 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为克每千克(gkg-1);D 土壤容重,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E 土壤厚度,单位为米(m);G 直径2mm的石砾所占体积百分比。7.5.2 土壤碳储量计算 土壤碳储量按公式(11)进行计算。niiiSOCDATOC1.(11)式中:TOC 土壤的碳储量,单位为吨碳(

    13、t C);Ai 第i类土壤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SOCDi 第i类土壤的碳密度,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I 土类代号;N 土类数目。7.6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计算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按公式(12)进行计算。TOCCCCCCtLItiDWgtiLst,.(12)式中:Cst 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8 监测 8.1 要求 速生树种人工林每2年监测一次,中生树种人工林每5年监测一次,慢生树种人工林每10年监测一次。监测时间不应选在碳储量出现峰值及间伐后一年内进行。8.2 生物量碳库的监测 生物量碳库的监测方法应按照LY/T 2253-2014中附录K执行。8.3

    14、 碳排放的监测 8.3.1 营造林过程和扑火过程中使用机械的碳排放量按照实际使用的油料进行折算。8.3.2 森林火灾引起的 N2O 与 CH4排放等监测方法应按照 LY/T 2253-2014 中附录 H、I 执行。8.3.3 火灾或病虫害造成的碳排放量按实际生物量损失进行监测。9 技术档案 建立技术档案,包含:碳库的选取、样地调查、计量和监测。档案由相关技术人员填写并长期保存。DB 23/T 35322023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组)碳储量计量参数表 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组)碳储量计量参数表见表A.1。表A.1 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组)碳储量计量参数 树种(组)BE

    15、F 木材基本密度 D(t/m3)根茎比 R 含碳率(t C/t d.m)冷杉 1.238 0 0.357 3 0.202 0 0.507 4 云杉 1.299 0 0.372 8 0.241 0 0.499 4 落叶松 1.289 0 0.505 3 0.188 0 0.513 7 红松 1.282 0 0.360 8 0.241 0 0.511 3 樟子松 1.409 0 0.375 0 0.208 0 0.522 3 赤松 1.425 1 0.413 7 0.192 0 0.514 1 紫杉(红豆杉)1.447 7 0.391 3 0.219 7 0.515 6 蒙古栎 1.288 0 0

    16、.611 9 0.289 0 0.479 8 白桦 1.421 0 0.496 9 0.253 0 0.505 5 枫桦 1.421 0 0.577 0 0.253 0 0.480 3 水曲柳 1.312 0 0.546 2 0.319 0 0.480 3 胡桃楸 1.308 8 0.430 2 0.286 3 0.480 3 黄波罗 1.308 8 0.358 8 0.286 3 0.480 3 榆树 1.368 3 0.486 8 0.250 4 0.480 3 色木槭 1.385 0 0.606 2 0.241 0 0.490 1 椴树 1.383 1 0.417 7 0.199 7 0.439 2 杨树 1.394 0 0.364 4 0.185 0 0.450 2 柳树 1.394 0 0.440 9 0.185 0 0.480 3 注:BCEF=BEFD,BEF为林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D为木材基本密度。_


    注意事项

    本文(DB23 T 3532-2023 人工林碳储量计量与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appealoxygen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