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1.020 CCS C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4662023 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综合干预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population at high risk of stroke 2023-04-25 发布 2023-05-23 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 DB22/T 34662023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
2、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出。本文件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健、吕志国、徐鹏、张影、张冬梅、李东旭、王百通、仲丛博、丁喜康、赵德喜、南红梅、王月、崔雅斌、崔英子、常天瀛、单慧毓、高春雷、徐寒莹、张艺缤、臧晓宇、李佳欣、于晓冰。DB22/T 34662023 1 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综合干预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辨识、中医综合干预和随访监测。本文件适用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中医综合干预。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
3、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辨识 40 岁以上人群,并符合以下条件中3 项以上者判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a)高血压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1)既往病史;2)本次筛查测量结果显示血压升高。b)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1)既往病史;2)本次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c)吸烟 连续或累积吸烟6 个月及以上者;d)血脂异常 既往病史;e)糖尿病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1)既往病史;2)本次现场测量显示血糖升高。f)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以每周运动3 次、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30 分钟或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反之,则为缺乏运动。g)明显超重或肥胖 BMI28。DB
4、22/T 34662023 2 h)有脑卒中家族史 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5 中医综合干预 5.1 风痰上攻证 5.1.1 证候 也称风痰上扰证,头部阵发性胀痛、跳痛,眉棱骨痛,或眩晕欲仆,泛恶、呕吐,舌颤,舌质偏红,舌苔腻,脉弦滑,或伴见头摇颤动,词不达意,目偏斜、复视等症状。5.1.2 治法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5.1.3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大枣、生姜等。5.2 风阳上扰证 5.2.1 证候 也称风阳上越证,骤然头痛如裂,眩晕、昏仆,或口眼喎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或加重,舌质红,脉弦有力,可伴见心烦、失眠,面红、目赤,耳
5、鸣如蝉等症状。5.2.2 治法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5.2.3 方药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茯神等。5.3 痰瘀阻络证 5.3.1 证候 也称痰瘀滞络证,以心胸憋闷或痛,牵掣后背,动辄尤甚,或气上冲咽,自觉有窒息感,心悸怔忡,眩晕、痰多,时欲呕呃,肢体麻木,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舌苔腻,脉弦滑或结代。5.3.2 治法 熄风化痰,活血通络。5.3.3 方药 化痰通络汤:茯苓、半夏、生白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紫丹参、香附、酒大黄、三七粉。5.4 气滞血瘀证 DB22/T 34662023
6、 3 5.4.1 证候 胸脘满闷,胁肋胀痛,嗳气,情志抑郁,喜叹息,大便不畅,女子月经失调,或皮肤青紫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5.4.2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5.4.3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甘草、柴胡。5.5 痰浊内阻证 5.5.1 证候 形体肥胖,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头重如裹,嗜食肥甘厚味,时有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滑。5.5.2 治法 理气化痰。5.5.3 方药 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乌梅。5.6 肝阳上亢证 5.6.1 证候 也
7、称肝阳上扰证、肝阳亢盛证,以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颜面潮红,口苦、咽干,急躁、易怒,烦劳郁怒则加重,甚则不寐,项强、足软,容易仆倒,舌红,苔薄黄或少津,脉弦数或弦细数。5.6.2 治法 平肝潜阳。5.6.3 方药 5.6.3.1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5.6.3.2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5.7 气虚血瘀证 5.7.1 证候 也称气虚血滞证、气虚血涩证、气虚血凝证、气虚瘀滞证,以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肌肤甲错,舌质淡暗或紫,边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涩,
8、伴见面色暗淡,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特征的证候。DB22/T 34662023 4 5.7.2 治法 益气活血。5.7.3 方药 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5.8 肝肾阴虚证 5.8.1 证候 也称肝肾阴亏证、肝肾虚火证,眩晕,耳鸣,健忘,或小便频数,浑浊如膏,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口干,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皮肤干燥或瘙痒,舌质红,少苔,脉细数。5.8.2 治法 滋补肝肾。5.8.3 方药 5.8.3.1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5.8.3.2 杞菊地黄丸:枸杞、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
9、泽泻。5.9 其他干预方法 5.9.1 针刺 5.9.1.1 高血压人群 常用穴位太冲、涌泉、行间等。5.9.1.2 糖尿病人群 5.9.1.2.1 上消,常用穴位肺俞、脾俞、胰俞、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5.9.1.2.2 中消,常用穴位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5.9.1.2.3 下消,常用穴位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5.9.2 灸法 5.9.2.1 高血压人群 常用选穴关元、足三里、涌泉、百会、神阙、足三里等。5.9.2.2 糖尿病人群 常用选穴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涌泉、承山、委中、太冲、行间。5.9.2.3 血脂异常人群 常用选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
10、丰隆等。5.9.3 推拿 DB22/T 34662023 5 5.9.3.1 手法 点法,按揉法、拿揉法、摩法、擦法、振法等。操作力度合理选择轻、中、重程度。5.9.3.2 高血压人群 头部、四肢;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等。5.9.3.3 糖尿病人群 腹部、背部;脾俞、胃俞、督脉两侧等。5.9.3.4 血脂异常人群 胸腹、四肢;中枢、天枢、气海、关元、带脉、足三里等。5.9.4 中医功法 太极拳,每周运动 3 次5 次,30分钟/次;八段锦,每周练习5 d,每天 1 次,2 遍/次,30 min/次。5.9.5 膳食营养 可提供以下建议:a)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
11、理。b)饮酒者应尽可能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 25 g,女性不超过 12.5 g。c)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推荐食盐摄入量6 g/d。d)多摄入富含坚果类食物的地中海饮食。e)增加水果、蔬菜和各种各样奶制品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1)每天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 30%,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 2 g;2)摄入新鲜蔬菜 400 g500 g、水果 200 g400 g;3)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平均摄入总量 120 g200 g;4)各种奶制品相当于液态奶 300 g;5)烹调植物油25 g;6)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每天50 g,最好25 g。6 随访监测 6.1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颅内外动脉影像学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及时与医生进行交流。6.2 为每位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按照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管理。6.3 定期随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