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1 T 3824-202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42637       资源大小:7.67MB        全文页数:23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1 T 3824-202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pdf

    1、ICS93.020CCSP 22DB21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DB21/T 3824-202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ground treatment of buildings20230930 发布20231030 实施辽 宁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联合发布辽 宁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ground treatment of buildingsDB21/T 3824-2023主编单位: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

    2、司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23 年 10 月 30 日2023 沈阳前言本规程是根据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件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1 年辽宁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辽市监发2021 19 号)的要求,由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辽宁省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程共 16 章和 5 个附录,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换填垫层法;5 压实法;6 预压法;7 强夯法;8 碎(砂)石桩法;9 灰土挤密桩法;10 注浆法;

    3、11 水泥土搅拌桩法;12 高压旋喷桩法;13 刚性桩法;14 组合桩法;15 树根桩法;16 锚杆静压桩法;附录 A 岩土工程参数表;附录 B 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附录 C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附录 D 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附录 E 地基处理工程监测要点。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编制组(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三街 300 号,邮政编码:110169,E-mail:)。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规程主编单位:中

    4、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东设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地质工程勘察施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营口市城乡建设与公用事业中心辽宁元亨岩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沈阳帝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华昌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沈阳鸿励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本规程主要

    5、起草人:刘伟苏艳军王笑二(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丁晓明于卉王颖王述红王国莹王祥瑞匡少华吕龙朱培男任伟刘军刘大金关峰许元亮孙康孙奇孙晓东苏军李秀博李海龙杨淼杨立鹏杨军春吴文超吴国师辛利伍张剑张维正陈久强林国友赵然赵中华顾银锋姜宏高小平郭龙浩董天文谢谱解磊綦赫裴仲文穆星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张 海 东杨庆孙鑫王希友康晶于 永 彬金华1目录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53 基本规定.84 换填垫层法.114.1 一般规定.114.2 设计.114.3 施工.174.4 质量检验.195 压实法.215.1 一般规定.215.2 设计.215.3 施工.245.4 质量检验.

    6、266 预压法.276.1 一般规定.276.2 设计.286.3 施工.356.4 质量检验.397 强夯法.417.1 一般规定.417.2 设计.417.3 施工.477.4 质量检验.518 碎(砂)石桩法.538.1 一般规定.538.2 设计.538.3 施工.578.4 质量检验.609 灰土挤密桩法.619.1 一般规定.619.2 设计.629.3 施工.659.4 质量检验.6610 注浆法.6810.1 一般规定.6810.2 设计.6810.3 施工.7210.4 质量检验.75211 水泥土搅拌桩法.7711.1 一般规定.7711.2 设计.7711.3 施工.80

    7、11.4 质量检验.8212 高压旋喷桩法.8412.1一般规定.8412.2 设计.8412.3 施工.8812.4 质量检验.8913 刚性桩法.9113.1 一般规定.9113.2 设计.9113.3 施工.9313.4 质量检验.9514 组合桩法.9614.1 一般规定.9614.2 设计.9614.3 施工.10114.4 质量检验.10215 树根桩法.10315.1 一般规定.10315.2 设计.10315.3 施工.10415.4 质量检验.10516 锚杆静压桩法.10716.1 一般规定.10716.2 设计.10816.3 施工.11216.4 质量检验.114附录

    8、A 岩土工程参数表.115附录 B 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117附录 C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121附录 D 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124附录 E 地基处理工程监测要点.127用语和用词说明.129引用标准名录.130条文说明3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53 Basic Requirements.84 Replacement Layer of Compacted Fill.114.1 General Requirements.114.2 Design C

    9、onsiderations.114.3 Constructions.174.4 Inspection.195 Compaction.215.1 General Requirements.215.2 Design Considerations.215.3 Constructions.245.4 Inspection.266 Preloading.276.1 General Requirements.276.2 Design Considerations.286.3 Constructions.356.4 Inspection.397 Dynamic Compaction.417.1 Genera

    10、l Requirements.417.2 Design Considerations.417.3 Constructions.477.4 Inspection.518 Crushed(sand)Pile.538.1 General Requirements.538.2 Design Considerations.538.3 Constructions.578.4 Inspection.609 Lime-soil Compacted Pile.619.1 General Requirements.619.2 Design Considerations.629.3 Constructions.65

    11、9.4 Inspection.6610 Grouting.6810.1 General Requirements.6810.2 Design Considerations.6810.3 Constructions.7210.4 Inspection.75411 Cement Mixing.7711.1 General Requirements.7711.2 Design Considerations.7711.3 Constructions.8011.4 Inspection.8212 Jet Grouting.8412.1 General Requirements.8412.2 Design

    12、 Considerations.8412.3 Constructions.8812.4 Inspection.8913 Rigid Pile.9113.1 General Requirements.9113.2 Design Considerations.9113.3 Constructions.9313.4 Inspection.9514 Composite Pile.9614.1 General Requirements.9614.2 Design Considerations.9614.3 Constructions.10114.4 Inspection.10215 Root Pile.

    13、10315.1 General Requirements.10315.2 Design Considerations.10315.3 Constructions.10415.4 Inspection.10516 Anchor Pile.10716.1 General Requirements.10716.2 Design Considerations.10816.3 Constructions.11216.4 Inspection.114Appendix A Parameter Tabl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115Appendi

    14、x B Key Points of Lode Test on Trestment Ground.117Appendix C Key Points of Lode Test on Compostite Foundation.121Appendix D Key Points of Lode Test on Single Pile of Compostite Foundation.124Appendix E Key Points of Lode Test on Monitoring of Ground Treatment.127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5、129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30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1 总则1.0.1 为了在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中贯彻执行国家及辽宁省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和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1.0.3 地基处理应综合考虑工程特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1.0.4 地基处理工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辽宁省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2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16、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ground improvement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渗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2.1.2 地 基 承 载 力 特 征 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soil bearing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2.1.3 复合地基 composite ground,composite 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2.1.4 换填垫层法 replacement layer of

    17、compacted fill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强度较高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法。2.1.5 加筋垫层 cushion of tensile reinforcement在垫层材料内铺设单层或多层水平向加筋材料形成的垫层。2.1.6 压实法 compaction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其他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压实的地3基处理方法。2.1.7 预压法 preloading在地基上进行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或联合使用堆载和真空预压,使地基土加速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2.1.8 堆载预压 surcharge preloading地基上堆

    18、加荷载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2.1.9 真空预压 vacuum preloading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封闭薄膜内抽真空排水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2.1.10 强夯法 dynamic compaction,dynamic consolidation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2.1.11 强夯置换法 dynamic compaction replacement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并不断向夯坑回填碎石等坚硬粗粒料,使其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12 碎(砂)石桩法 crushed(sand

    19、)pile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密实砂石竖向增强体,并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3 灰土挤密桩法 lime-soil compacted pile将灰土填入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并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42.1.14 注浆法 grouting将水泥浆或其他化学浆液注入地基土层中,增强土颗粒间的联结,使土体强度提高、变形减少、渗透性降低的地基处理方法。2.1.15 水泥土搅拌桩法 cement mixing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要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

    20、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16 高压旋喷桩法 jet grouting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合形成水泥土加固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17 刚性桩法 rigid pile以混凝土桩或钢管桩等刚性桩作为竖向增强体并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8 组合桩法 composite pile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桩型,或采用同一种桩型、不同长度的桩,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2.1.19 树根桩 root pile形状如同树根呈不同方位或直斜交错分布的小直径灌注桩。2.1.20 锚杆静压

    21、桩法 anchor pile利用锚固于原有基础中的锚杆提供的反力实施静力压桩的一种施工方法。5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E 强夯或强夯置换夯击能;cp 基础底面处或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czp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zp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或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1rD 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度;e 孔隙比;0e 地基处理前的孔隙比;1e 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maxe、mine砂土的最大、最小孔隙比;akf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zf 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

    22、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skf 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spaf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spkf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pq 桩端土阻力特征值;6sq 桩周土的侧阻力特征值;a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aT 土工合成材料在允许延伸率下的抗拉强度;pT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单位宽度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大拉力;U 固结度;tU t 时间地基的平均固结度;opw 最优含水量;q 压力扩散角;dr 干密度;maxdr最大干密度;cr 黏粒含量;2.2.3 几何参数eA 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pA 桩的截面积;d 桩的直径;ed 排水体的有效排水直径;pd 塑料排水板当量换算直径;m 面积

    23、置换率;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d 塑料排水板厚度。2.2.4 计算系数7hk 地基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sk 涂抹区的水平向渗透系数;pk 压桩力系数;l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1l、2l 长桩、短桩的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cl 压实系数;hc、vc 地基土的径向、竖向排水固结系数;ch 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k 损耗系数;83 基本规定3.0.1 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收集岩土工程勘察、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场地环境、工期等有关资料,并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出的主要岩土参数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需要,可按本规程附录 A 执行。3.0.2 根据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

    24、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条件和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3.0.3 处理地基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当处理地基施工采用振动或挤土方法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振动和侧向挤压对邻近建(构)筑物及周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3.0.4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应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 0,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符合下列规定:1 大面积压实填土地基,对于压实系数大于 0.95、黏粒含量 rc不小于 10%的粉土,可取 1.5,对

    25、于干密度大于 2.1 g/cm3的级配砂石可取 2.0,其他填土可取 1.0;2 其他处理地基应取 1.0。3.0.5 经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承载力、变形、稳定性等要求,地基处理设计应按下列情况进行验算:1 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9力验算;2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的建(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3 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或位于斜坡上,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4 刚度差异较大的整体大面积基础的地基处理,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3.0.6 地基处理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

    26、况时,必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施工结束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3.0.7 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处理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均匀性评价,复合地基应进行增强体强度及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及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施工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有影响时尚应进行桩间土承载力检验。3.0.8 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并应按本规程附录 B、附录 C 的规定执行,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应按本规程附录 D 的规定执行。3.0.9 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符合有关规范、标准对耐久性的要求。3.0.10 地基处理施工期间应按设

    27、计要求进行监测,监测要点按本规程附录 E 的规定执行,处理地基上的建(构)筑物应按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T 907 的有关规定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10止。3.0.11 地基处理工程竣工验收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 的有关规定。114 换填垫层法4.1 一般规定4.1.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处理浅层的、局部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4.1.2 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地质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合分析后,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并选择施工方法。4.2 设计4.2.1 垫层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砂石:宜选用碎石、卵石

    28、、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并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粉细砂或石粉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量 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50 mm,对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不应选用砂石等透水性材料;2 粉质黏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 5%,且不应含有冻土或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50 mm,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的粉质黏土垫层,土料中不应夹有砖、瓦或石块等;3 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 2:8 或 3:7,石灰宜选用新鲜的消石灰,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 5 mm,土料宜选用粉质黏土,不宜使用块状黏土,且不应含有松软杂质,土料应过筛且最大粒径不应大

    29、于 15 mm;124 粉煤灰:选用的粉煤灰应满足相关标准对腐蚀性和放射性的要求,粉煤灰垫层上宜覆土 0.3 m0.5 m,粉煤灰垫层中采用掺加剂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性能及适用条件,粉煤灰垫层中的金属构件、管网应采取防腐措施,大量填筑粉煤灰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5 矿渣:宜选用分级矿渣、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等高炉重矿渣,矿渣的松散重度不应小于 11 kN/m3,有机质及含泥总量不应超过 5%,垫层设计、施工前应对所选用的矿渣进行试验,确认性能稳定并满足腐蚀性和放射性安全的要求,对易受酸、碱影响的基础或地下管网不应采用矿渣垫层,大量填筑矿渣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和

    30、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6 其他工业废渣:在有充分依据或成功经验时,可采用质地坚硬、性能稳定、透水性强、无腐蚀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其他工业废渣材料,但应经过现场试验证明其经济技术效果良好且施工措施完善后方可使用;7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所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及填料,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基土质条件,按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 的要求计算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带、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不宜含氯化钙、碳酸钠、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当工程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时,垫层填料应具有良好

    31、的透水性,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13筑物稳定并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4.2.2 垫层厚度宜为 0.5 m3.0 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应符合下式要求:zczazppf+(4.2.2-1)式中:pz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或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pcz 垫层底面或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faz 垫层底面或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2 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pz可分别按式(4.2.2-2)和式(4.2.2-3)计算:1)条形基础()2 tankczb pppb

    32、zq-=+(4.2.2-2)2)矩形基础()(2 tan)(2 tan)kczbl pppbzlzqq-=+(4.2.2-3)式中:b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l 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m);p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14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m);q 垫层(材料)的压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4.2.2 采用。图 4.2.2 垫层的压力扩散角示意图q压力扩散角,b基础底面宽度,b垫层底面宽度表 4.2.2 土和砂石材料压力扩散角q()z/b换填材料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

    33、石屑、卵石、碎石、矿渣粉质黏土、粉煤灰灰土0.25206280.503023注:1 当 z/b0.25 时,除灰土取 q=28外,其他材料均取 q=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2 当 0.25z/b0.5 时,q 值可以内插;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其压力扩散角宜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4.2.3 垫层底面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垫层底面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2tanbbzq+(4.2.3)式中:b垫层底面宽度(m);15q压力扩散角,按本规程表 4.2.2 取值;当 z/b0.25 时,按表 4.2.2 中 z/b=0.25 取值。2 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缘不应小于

    34、300 mm,且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基坑开挖的经验及要求放坡。3 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4.2.4 垫层的压实标准可按表 4.2.4 选用,矿渣垫层的压实系数可根据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的试验结果,可按最后两遍压实的压陷差小于2 mm 控制确定。表 4.2.4 各种垫层的压实标准施工方法换填材料类别压实系数 lc碾压振密或夯实碎石、卵石0.97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中砂、粗砂、砾砂、角砾、圆砾、石屑粉质黏土0.97灰土0.95粉煤灰0.95注:1 压实系数 lc 是指由现场试验测得的土干密度与由试验室

    35、测得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2 表中压实系数lc系使用轻型击实试验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rdmax时给出的压实控制标准,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对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及其他材料压实标准应为压实系数 lc0.94。4.2.5 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击实试验的操作应符合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 的有关规定。164.2.6 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地基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邻近建筑物基础荷载对软弱下卧层顶面附加应力叠加的影响,超出原地面标高的垫层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然土层重度时,应考虑其附加荷载的不利影响。4.2.7 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换

    36、填垫层在满足本规程第 4.2.2 条4.2.4 条的条件下,垫层地基的变形可仅考虑其下卧层的变形,对地基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计算垫层自身的变形,垫层下卧层的变形量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4.2.8 加筋土垫层所选用的土工合成材料尚应进行材料强度验算:paTT(4.2.8)式中:Ta土工合成材料在允许延伸率下的抗拉强度(kN/m);Tp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单位宽度的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大拉力(kN/m)。4.2.9 加筋土垫层的加筋体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 一层加筋时,可设置在垫层的中部;2 多层加筋时,首层筋材距垫层顶面的距离宜取 30%垫层厚度,筋材层

    37、间距宜取 30%50%的垫层厚度,且不应小于 200 mm;3 加筋线密度宜为 0.150.35,无经验时,单层加筋宜取高值,多层加筋宜取低值,垫层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174.3 施工4.3.1 垫层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羊足碾,砂石垫层等宜用振动碾,粉煤灰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矿渣垫层宜采用平板振动器、平碾、振动碾。4.3.2 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其他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宜为 200 mm300 mm,为保证

    38、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4.3.3 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 wop2 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 wop4 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wop 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工程经验选取。4.3.4 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墓室、洞穴、旧基础、暗塘时,应根据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4.3.5 基坑开挖时应对周边边坡进行防护,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 180 mm220 mm 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填垫层前再由人工挖至设计标高,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厚度为 150 mm300 mm 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并应防止

    39、周边边坡塌土混入垫层中。4.3.6 换填垫层施工时,应采取基坑降排水措施,除砂垫层可采用水18撼法施工外,其余垫层施工均不应在浸水条件下进行。4.3.7 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深度不同时,坑底土层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4.3.8 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及粉煤灰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粉质黏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应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2 垫层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应小于 500 mm,且接缝处应夯压密实;3 灰土拌合均匀后,应在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 3 d 内不应受水浸泡;4 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日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

    40、铺填上层或封层,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5 垫层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4.3.9 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2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顺序应先纵向后横向,且应把土工合成材料张拉平整、绷紧,严禁有皱折;3 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宜采用搭接法、缝接法或胶接法,接缝强度不应低于原材料抗拉强度,端部应采用有效方法固定,防止筋材拉出;4 应避免土工合成材料暴晒或裸露,阳光暴晒时间不应大于 8 h。194.4 质量检验4.4.1 换填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并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4.4.2 粉质

    41、黏土、灰土、砂石、粉煤灰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选用环刀取样、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碎石、卵石、圆砾、角砾、矿渣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进行检验,压实系数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检验。4.4.3 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点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选择位于每层垫层厚度的 2/3 深度处,条形基础下垫层每 10 m20 m 不应少于 1 个点,独立柱基、单个基础下垫层不应少于 1 个点,其他基础下垫层每50 m2100 m2不应少于 1 个点;2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每分层平面上检验点的间

    42、距不应大于 4 m;3 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数量每 300 m2 不应少于 1 点,超过 3000 m2部分每 500 m2不应少于 1 点,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 3 点。4.4.4 加筋垫层中土工合成材料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土工合成材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无破损、无老化、无污染;2 土工合成材料应可张拉、无皱折、紧贴下承层,锚固端应锚固牢靠;203 上下层土工合成材料搭接缝应交替错开,搭接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4.5 对消除湿陷性的工程,除应检测上述内容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静载荷试验,试验方法应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的有关规定。215 压 实 法5.1 一般规定5.

    43、1.1 压实法适用于处理大面积填土地基。5.1.2 以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时,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填料性能和现场条件等,对压实填土提出质量要求,未经检验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不应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5.2 设计5.2.1 压实法设计时应验算压实填土自身稳定性、填土下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考虑其对邻近建筑物及重要市政设施、地下管线、地下水渗流等影响,施工过程中,宜对压实填土和邻近建筑物、重要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5.2.2 压实填土的填料可选用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以及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工业废料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44、 以碎石土作填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100 mm;2 以粉质黏土、粉土作填料时,其含水量宜为最优含水量;3 不应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 5%的土料;5.2.3 地下水位以上填土,可采用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非黏性土或黏粒含量少、透水性较好的松散填土地基宜采用振动压实法,碾压法22和振动压实法施工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压实性能,地基土性质、密实度、压实系数和施工含水量等,并结合现场试验确定碾压分层厚度、碾压遍数、碾压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等施工参数,初步设计可按表5.2.3 选用。表 5.2.3 填土每层铺填厚度及压实遍数施工设备每层铺填厚度(mm)每层压实遍数平碾(8 t1

    45、2 t)20030068羊足碾(5 t16 t)200350816振动碾(8 t15 t)500120068冲击碾压(冲击势能 15 kJ25 kJ)600150020405.2.4 对已经回填完成且回填厚度超过表 5.2.3 中的铺填厚度,或粒径超过 100 mm 的填料含量超过 50%的填土地基,应采用较高性能的压实设备。5.2.5 压实填土的质量以压实系数 lc 控制,并应根据结构类型和压实填土所在部位按表 5.2.5 的要求确定。表 5.2.5 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结构类型挖、填土部位压实系数 lc控制含水量()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内0.97wop2在地基主要受力

    46、层范围以下0.95排架结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内0.96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0.94路基挖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路床顶面以下 030 cm 范围0.95次干路路床顶面以下 030 cm 范围0.93支路及路床顶面以下 030 cm 范围0.9023其他小路表 5.2.5 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续)结构类型挖、填土部位压实系数 lc控制含水量()路基填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路床顶面以下 080 cm 范围0.95wop2路床顶面以下 80 cm150 cm 范围0.93路床顶面以下150 cm 范围0.90次干路路床顶面以下 080 cm 范围0.93路床顶面以下80 cm 范围0.90支路及其他小

    47、路路床顶面以下150 cm 范围0.90路床顶面以下150 cm 范围0.87注:建筑工程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 0.94,wop 为最优含水量;5.2.6 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应符合按本规程 4.2.5 条规定。5.2.7 设置在斜坡上的压实填土,应验算其稳定性,当天然地面坡度大于 20%时,应采取防止压实填土沿坡面滑动的措施,并应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5.2.8 压实填土应根据地形修筑雨水截水沟或设置其他排水设施,设置在压实填土区的上、下水管道,应采取严格防渗、防漏措施。5.2.9 压实填土的边坡坡度允许值,应根据其厚度、填料性质等因素,按照

    48、填土自身稳定性、填土下原地基的稳定性的验算结果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表 5.2.9 的数值选取。表 5.2.9 压实填土的边坡坡度允许值填土类型边坡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压实系数(lc)坡高在 8 m 以内坡高在 8 m15 m24碎石、卵石1:1.501:1.251:1.751:1.500.940.97表 5.2.9 压实填土的边坡坡度允许值(续)填土类型边坡坡度允许值(高宽比)压实系数(lc)坡高在 8 m 以内坡高在 8 m15 m砂夹石(碎石、卵石占全重 30%50%)1:1.501:1.251:1.751:1.500.940.97土夹石(碎石、卵石占全重 30%50%)1:1.501:1

    49、.251:2.001:1.50粉质黏土、黏粒含量rc10%的粉土1:1.751:1.501:2.251:1.75注:当压实填土厚度 H 大于 15 m 时,可设计成台阶或者采用土工格栅加筋等措施,验算满足稳定性要求后进行压实填土的施工。5.2.10 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或可通过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并结合静载荷试验确定,其下卧层顶面的承载力应满足本规程式(4.2.2-1)、式(4.2.2-2)和式(4.2.2-3)的要求。5.2.11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内压实填土地基的变形,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的有关规定计算,压缩模量应通过处

    50、理后地基的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5.3 施工5.3.1 压实法填料前,应清除填土层底面以下的耕土、植被、软弱土层等。5.3.2 压实设备选定后,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分层填料的虚铺厚度和25分层压实的遍数,再进行压实填土的施工。5.3.3 冲击碾压法施工的冲击碾压宽度不宜小于 6 m,工作面较窄时,需设置转弯车道,冲压最短直线距离不宜小于 100 m,冲压边角及转弯区域应采取其他措施压实。5.3.4 压实填土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施工时,地下水位应降低到碾压面以下 1.5 m,采用振动压实法时,宜降低地下水位到振实面下 0.6 m。5.3.5 压实法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均衡分步施加,避


    注意事项

    本文(DB21 T 3824-202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