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1 T 1564.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pdf

    • 资源ID:1542325       资源大小:1.11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1 T 1564.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pdf

    1、-一、辽宁省地方标准国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 DB21/T1564.2-2007 主编单位: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批准部门:辽宁省建设厅施行日期:28 年 01 月12 日27 沈阳1总则1.0.1 为使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标准化,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合理、成果准确可靠,特制定本规程。1.o.2 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结合地区经验,可评价岩士的下列性质:1 对地基士进行力学分层,评价士的均匀性、状态和密实度;2 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变形参数;3 检查填土质量,检测地基处理效果等。1.0.3

    2、困锥动力触探适用范围很广,可在填土、粘性士、粉土、砂土、碎石士,极软岩和软岩等地基土层中应用 O1.O.4 在进行圆锥动力触探 i式验工作时,除执行本规程外,还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圆锥功力触探试验是用一定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型探头贯人土中,根据打人土中一定距离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士的力学特性 O2.1.2 圆锥动力触探击数采用阿锥动力触探试验,贯人士中-定深度的读数。2.1.3 杆长修正、杆长修正系数为消除触探杆长度对锤击数的影响,而进行的对实测锤击数呆以杆长修正系数的校正,杆长修正系数为小于 1 的经验系

    3、数。.14.2.2 符号N lO一轻型动力触探击数N63 当一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1W一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一杆长修正系数3 仪器设备3.1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三种类型,其规格和适用土类应符合表 3.1 的规定。圃锥动力触挥试验设备规格及适用范围表 3.1 类型轻型重型超重型藩锤的质量(kg)10 土 0.263.5 土 0.5120:i:1 锤落距(cm)50:i:2 76:i:2 1:i:2 探直径(mm)40 74 74 头锥角(0)60 60 探忏直径(mm)25 42 50-60 指标贯入 30cm 的读贯人lOcm 的读贯入lOcm 的读数 N IO数 N63.5数 N I20浅部的填

    4、土、砂砂土、中密以下密实和很密实主要适用岩土士、粉士、粘性的碎石土、极软的碎石士、软士军也A于 岩、极软岩3.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设备的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3.2.1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主要由圆锥头、触探杆、穿心锤三部分组成,见图 3.2.11 穿心锤:质量lO kg;锤垫 45mm,高 40mm;导向杆25mm,蒲距高度 50cm o2 触探杆:25mm,每根长度1-2mo 材料采用耐高疲劳强度的钢材。3 圆锥头:规格尺寸详见图 3.2.1。钢材采用 45 号优质碳 15 3/.,.固 3.2.1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1一穿心锤2一锤垫3触探杆4一锥头素钢,表面搏火硬度为 45-50。3.

    5、2.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主要由触探圆锥头(探头),触探杆,穿心锤三部分组成。1 穿心锤:质量 63.5kg;锤座直径不小于锤径的 112,但不大于 100mm;导向杆 42mm,变径 30mm,落距离度 76cmo2 触探杆:42mm 钻杆,每根长度1-3m。材料采用耐高疲劳强度的钢材。3 探头:规格尺寸详见图 3.2.2。钢材采用 45 号优质碳素钢,表面悴火硬度为 40-50。且且自且且且固 3.2.2重型动力触探探头3.2.3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主要由触探圆罐头(探 16 头),触探杆,穿心锤等组成。1 穿心锤:质量 120kg;锤座直径不小于锤径的 112,但不大于 120mr川

    6、导向杆 50mm,变径 40mm,落距高度 100cm o2 触探杆:50 阳 60mm 钻杆,每根长度1-3m。材料采用耐高疲劳强度的钢材。3探头:规格尺寸及材料同重型动力触探探头,见图3.2.2。h 4 操作方法4.1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4.1.1 采用自动落锤装置4.1.2 触探抨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 2%杆长,锤击贯人应连续进行;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 15-30 击;4.1.3 每贯人 1m,直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人 20cm 宜转动探杆1 次;4.1.4 对轻型动力触探,当 NIO 100

    7、 或贯人 15cm 锤击数超过 50 时,可停止试验;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 3 次 N63.5 50 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也可根据拟定的试验间隔深度分段进行试验。4.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操作及试验要点应符合下列规定:4.2.1 试验前应检查主要设备是否符合要求。探头允许磨损量:直径不大于 2mm,端头高度不大于 5mmo 探杆非直线偏差不大于 6%0杆长。4.2.2 贯人前,触探架应安装平稳,保持触探杆垂直,一切部件连接紧固。4.2.3 分段进行动力触探试验时,应有一定的预打深度。预打深度应视消除非正常贯人因素的影响而定,保证在未受扰动的土层上进行。4.2.4 试验深度:对轻

    8、型动力触探一般不宜超过 4m;对重.17 -Teu川、型和超重型动力触探一般不宜超过 20m o4.3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记录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4.3.1 对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记录每打人士层 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人 30cm 的锤击数为轻型动力触探击数 NJO;4.3.2 对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记录每打人士层 10cm 的锤击数,为重型功力触探击数 N63.5;4.3.3 对超重塑动力触探试验,记录每打人土层lOcm 的锤击数,为超重型功力触探击数 N120;4.3.4 对于锤击数较大而贯入深度未达规定的要求时,可记录实际击数和贯入深度,按标准贯人方法换算相当的击数。除记录动力触探击数外,

    9、尚应记录试验时的触探杆长度,接杆时应分别记录相应的杆长 c4.4 圆锥动力触探击数的杆长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4.4.1 对轻型动力触探击数,不进行杆长修正。4.4.2 对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当触探杆长度大于 2m 时,锤击数应进行修正。修正系数见表 4.4.2 0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鼓修正系数表 4.4.2L羊皮5 10 15 20 25 30 35 40:;3:50 2 1.00 1.1.1.1.1.1.00 1.00 4 0.96 0.95 0.93 0.92 0.90 0.89 0.87 0.86 0.84 6 0.93 0.90 0.88 0.85 0.83 0.81 O.79 O.78

    10、O.75 8 0.90 0.86 O.83 0.80 O.77 O.75 O.73 0.71 O.67 10 0.88 0.83 O.79 O.75 O.72 0.69 O.67 0.64 0.61 12 0.85 O.79 O.75 O.70 0.67 0.64 0.61 0.59 O.55 14 0.82 0.76 O.71 0.66 0.62 0.58 0.56 0.53 0.50 16 O.79 O.73 0.67 0.62 0.57 0.54 0.51 0.48 0.45 18 O.17 O.70 0.63 0.57 0.53 0.49 0.46 0.43 0.40 20 O.75

    11、0.67 0.59 0.53 0.48 0.44 0.41 0.39 O.36 注:表中 L 为杆长。4.4.3 对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当触探杆长度大于 1m 时,锤击数应进行修正。修正参数见表 4.4.3 0 18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修正系数袤 4.4.3山吃3 5 7 9 10 15 20 25 30 35 40 1.00 1.1.1.佣 1.00 1.1.1.00 1.1.00 1.(则 1.00 2 0.96 0.92 0.91 0.90 0.90 0.90 0.90 0.89 0.89 0.88 O.88 0.88 3 0.94 0.88 O.86 0.85 0.84。俑 84

    12、O.84 0.83 0.82 0.82 0.81 0.81 当0.92 0.82 O.79 O.78 O.77 O.77 0.76 O.75 O.74 O.73 O.72 O.72 7 0.90 O.78 O.75 O.74 O.73 O.72 0.71 O.70。.68 0.68 0.67 0.66 9 0.88 O.75 O.72 O.70 0.69 0.68 0.67 0.66 0.64 0.63 0.62 0.62 11 0.87 O.73 0.69 0.67 0.66 0.66。.64 0.62 0.61 0.60 0.59 0.53 13 0.86 0.71 0.67 0.65 0

    13、.64 0.63 0.61 0.60 0.58 0.57 0.56 0.55 15 0.85 0.69 0.65 0.63 0.62 0.61 0.59 0.58 0.56 0.55 0.54 0.53 17 0.85 0.68 0.63 0.61 0.60 0.60 0.57 0.56 0.54 0.53 0.52 0.50 19 0.84 0.66 0.62 0.60 0.58 0.58 0.56 0.54 0.52 0.51 0.50 0.48 注:表中 L 为杆长。5 资料整理5.1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呆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5.1.1 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

    14、曲线,触探曲线可绘成直方图。5.1.2计算单孔分层贯人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在划分地层分界线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触探曲线由软层进入硬层时,分层界线可定在软层最后一个小值点以下 0.1-0.2m 处;触探曲线由硬层选人软层时,分层界线可定在软层第一个小值钱以上 0.1-0.2m 处。5.2 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对地基土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地区经验,综合评定 5.2.1 用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63.5 确定砂土、碎石土的孔隙比和密实度,见附录 A。5.2.2 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见附录 B。5.2.3 确定砂土、碎石土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

    15、见附录 C o5.2.4 确定桩尖持力层和桩端阻力、桩侧阻力制正值见附录 D。19 附录 A砂土、碎石土孔隙比和密实度划分重型动力触摞击敏 N倒 5 与砂土、碎石土孔蹦比和密实度关系表 AO.1土的分类N63.5 土的密实度孔隙比N63.5 4 松散0.90 4 N63.5 运 6稍密0.90-0.80 中砂6 几163.5 0;9 中密。.80-0.70 9 N6J5 运 12密实 12 很密N63.5 运 4松散0.80 4 N63.5 运 6稍密0.80-0.70 粗砂6N.旧.50;9中密0.70-0.60 9 N635 0;12 密实 12 很密N63.5 每;:;5松散0.65 砾

    16、彤、5 N635 0;8 稍密0.65-0.50 8 10 密实0.5 碎石土5N旧 5 骂王 10稍密。.50-0.35 10 20 密实0.25 注本表碎石土一栏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 50mm 且最大粒径不超过l00mm 的卵石、碎石、圃砾、角砾。对不在范围内的碎否土,可按其他方法鉴别其密实鹰。2 对于沈阳城区的崛砂可参照碎石士标准划分。20 附录 B地基承载力特征值B.0.1 根据轻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 Nw 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应符合表 B.0.1 的规定。轻型动力触探击数 NlO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kPa)表 B.0.1轻型触探击数10 15 20 25 30 35 40

    17、 45 50 N IO 粘性土、粉土80 120 150 180 2 210 220 230 240 中、粗、砾砂1 130 170 200 240 280 310 350 390 新近沉积粉、细砂90 103 106 116 125 134 144 素填土70 85 1 110 120 130 140 一一注:表中素填土仅指由粘性土和粉土组成的素填土。B.0.2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 N63.5 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应符合表 B.O.2 一 1-B.O.2-2 的规定。重型动力触探击黠 N635 确定桔性土、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已k(kPa)表 B.O.2-1 N6J 5 fak(

    18、kPa)12 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田 s 确定碎石土、砂土地基承载为特征值弘(kPa)表 B.O.2-2 N63.5 碎石土砾、祖、中砂粉、细砂3 190 120 100 4 250 160 140 5 3 2 170 6 350 240 2 8 450 320 250 10 550 4 3 12 o 480 16 7 640 20 8 8 25 9 30 lm 21 注:1 本表适用于冲、洪积成因的碎石土、砂土,对碎石士,马不大于 30阻,不均匀系数不大于 120,对中、粗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 6,对砾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 20;2 tt 阳城区砾砂承载力特征值可参照碎石 t取值。B.O.3

    19、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 Nl20 确定碎石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应符合表 B.o.3 的规定。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 确定碎石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k(kPa)N I20 f al.22.附录 C岩土抗剪强度及变形模量C.O.l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值 N63.5 确运砂土、碎石土变形模量时,应符合表巳 0.1-1 的规定:根据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 N63.5 确定砂土、碎石土内摩擦角标准值时,应符合表 c.0.1-2 的规定。重型动力触摒击数 N63.S 确定砂土、碎石土的变形模量民(MPa)表 C.0.1 一 1N6门卵石圆砾砾砂粗、中砂粉、细砂2 12.8 4.8 3

    20、 16.6 11.9 10.2 8.0 7.4 4 20.5 4.4 12.3 9.5 10.2 5 23.8 16.5 14.8 12.0 12.2 6 28.8 18.5 16.8 15.0 14.1 8 33.2 24.1 21.2 19.0 18.0 10 37.6 28.5 25.8 23.0 21.9 12 41.1 32.2 29.1 27.0 16 44.5 41.5 36.6 20 50.8 47.6 43.3 24 56.3 54.2 49.9 28 62.4 59.4 56.4 30 64.4 60.4 58.9 注本表适用于冲、洪积成因的碎石土、砂土,对碎石土,也不太于

    21、30mm,不均匀系数不大于 120,对中、粗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 6,对砾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 20;2 碎石、角砾的变形模量,可按击数相同的卵石、圆砾的变形模量适当下调。23.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昭,5确定砂土、碎右土内摩擦角标准值矶(0)表 C.O.1-2 N63.5 内摩擦角标准值吭(0)卵石国砾、砾砂粗飞中在l、楠、细砂2 34.5 31.5 28.5 21.0 4 35.5 32,5 29.5 23.0 6 36,4 33.4 30.4 25.0 8 37.5 34 4 31.4 27.0 10 38.4 35,4 32,4 29.0 12 39,4 36,4 33.4 30.4 14

    22、 40,4 37.4 34.4 31.0 16 41.3 38.3 35.3 32.0 18 42.3 39.3 36.3 33.0 20 43.3 40.3 37.3 34.0 25 45.7 42.7 39.7 30 48.2 45.2 42.2 注:当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内摩擦角一般应降低1 0-30(细粒土取大值,粗粒士取小值)c C.O.2 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函数平均值 N120 确定碎石土变形模量时,应符合表 C.O.2 的规定。超重型动力触摞击鼓 N四确定碎石土变形模量民(MPa)N20 16 Eo(MPa).24 .,附录 D地基土桩侧阻力、桩端阻力特征值D.O

    23、.l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 N63.5 确定砂土、碎石土、极软岩桩侧阻力特征值时,应符合表 D.0.1 的规定。重型动力触探击鼓 N63.S 确定砂土、碎石土、极软岩桩侧阻力特征值 qsa(kPa)表 D国 O.1 N63.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5 30 粉砂10 16 20 23 27 30 35 37 40 45 细砂中砂10 20 27 30 35 37 40 46 52 80 1 粗砂砾砂圆砾10 25 35 45 55 65 70 75 85 佣105 125 卵石极软岩27 30 34 37 40 45 50 65 80 注:上表指标用于挖

    24、孔桩时乘以 0.85;用于泥浆护壁或套管护壁的冲(钻)孔桩时乘以 0.7;用于钻孔压灌桩时乘以1.0;用于沉管桩、穷扩桩时,对砾砂、圆砾、卵石乘以 0.8,其他不变。D.O.2 根据重型动力触探击数标准值 N63.5 确定砂土、碎石土、极软岩、软岩桩端阻力特征值时,应符合表 D.O.2 的规定。25.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臼 5 确定砂土、碎石土、极软岩桩端阻力特征值 qos(kPa)表 0.0.2动探击数 N63.58 10 12 14 16 18 20 25 粉、细砂1200 1400 16 18 1900 2100 2300(1900)(20)(21佣)(22)(2230)(2260)(2

    25、300)中、粗砂26(声。3000 34 38 4100 4400 4700 5o(30)(38)(41)(43)(4500)(4700)(50)(5200)顶和!桩砾砂、圈2900 3300 37 4100 45 4800 5000 5500 砾、卵石(4200)(44)(46)(4900)(5却0)(5400)(5500)(6000)极软岩19 2300 2700 31 3500 39 43 5000 软岩2500 3000 34 38 4200 4仅页。5o 55)粉、细砂l o 1200 1400 16 1800 1900 2o 中、粗砂1800 2200 2700 3200 3500

    26、 38创4300 沉管桩 砾砂、圆2400 2700 30 3350 37 4100 4500 砾、卵石极软岩1 创)()1400 1800 22 2600 3000 3400 4000 软岩25 29 3300 3700 4100 5000 粉、细砂650 800 900 1200 14 1700 2000 中、粗砂1800 21 2300 2600 2900 3100 3400 压灌桩 砾砂、圆22 2500 29 3200 3500 3800 4仪)()砾、卵否极软岩1o 1400 1800 22 26)30 3400 4000 软岩1900 2300 2700 3100 3500 39

    27、00 45 注预制桩端阻力特征值适用于锤章不大于 2.5t 的打桩机;2 括号内数值为静压式预应力售桩端阻力,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 2Do 26 附录 E本规程用词说明E.O.l 为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rtJ 口 E.o.2 规程中指定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

    28、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27 条文说明1总则1.O.1-1.O.4 困锥动力触探试验具有勘探分层和测试双重功能,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原位测试的手段之一,当单独作为勘探点时,应在配合钻探等其他勘探方法,建立了一定的对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规程列入了三种圆锥动力触探(轻型、重型和超重型)。轻型动力触探的优点是轻便,对于施工验槽、填土勘察、垫层检测、查明局部软弱土层、洞穴等分布,均有实用价值。重型动力触探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其规格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3 仪器设备3.1 表中所列贯人指标为贯人一定深度的锤击数(如 NIO、N63.5、NI20),也可采用动贯人阻力。动贯人阻力可采用荷兰的动力公式:

    29、qd=M/(M+m)*(M*g*H)/(A*e)式中qd一动贯人阻力(MPa);M 一落锤质量(kg);m 一圆锥探头及杆件系统(包括打头、导向杆等)的质量(kg);H 一落距(m);A 一圆锥探头截面积(cm 2);e 一贯人度,等于 D/N,D 为规定贯入深度,N 为规定贯人深度的击数;g 一重力加速度,其值为 9.81 m/s2 0 上式建立在古典的牛顿非弹性碰撞理论(不考虑弹性变形量的损耗)。故限用于:(1)贯人土中深度小于 12m,贯人度 2 阳 50mm o 30 (2)m/M(第四版),实践中关系密切相符,故引人。N63.5 与密实度的关系寻|自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2119

    30、07,列入附录 A。5.2.2 本条中列入轻型、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确定各类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数据。其中用 N63.5 确定粘性土、粉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引自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料,实践中与本地区结果相近,故引人。其余资料引自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211907 规范,列入附录 Bo5.2.3 本条中列人用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63.5 和越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分别确定砂土、碎石土的内摩擦角和变形模量及碎石土的变形模量的经验数据,引自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程DB211907 规范,列入附录 C o5.2.4 本条中列人用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63.S 确定砂土、碎石土、软岩、极软岩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特征值的经验数据,引自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1907 规范,列入附录 D。32


    注意事项

    本文(DB21 T 1564.2-2007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pdf)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