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B 64DB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13202016野皂荚灌木林嫁接改造技术规程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16-12-30 发布2017-02-28 实施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2022年10月14日确认有效DB 14/T 13202016I目 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改造原则.14改造对象.15前期准备.16嫁接.27抚育管理.28档案管理.3附录 A(资料性附录)皂荚常见病虫害害及防治方法.4DB 14/T 13202016I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向春、韩丽君、翟瑜、武红柱、程丽芬、吴萍萍、周帅、张欣。DB 14/T 132020161野皂荚灌木林嫁接改造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 Gordon ex Y.T.Lee)嫁接改造原则、改造对象、前期准备、嫁接、抚育管理和档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野皂荚灌木林嫁接改造。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3、件。DB 14/T 968皂荚嫁接育苗技术规程。3改造原则3.1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减少对原有地貌、植被的破坏,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长远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3.3整体规划,依据立地条件先易后难、逐步推进。4改造对象海拔 1 300 m 以下,坡度 30以下的野皂荚灌木林。5前期准备5.1林地准备5.1.1割灌5.1.1.1时间一般在休眠期进行。5.1.1.2方法5.1.1.2.1局部割灌根据野皂荚分布情况及地径大小,定株点株行距 3 m4 m 或 4 m5 m。以定株点为中心,割灌面积 1.5 m 见方。5.1.1.2.2全面割灌DB 14/T 132020162
4、割灌面积根据野皂荚的分布而定,一般不超过 1 hm2。定株点株行距 3 m4 m 或 4 m5 m。5.1.2整地割灌时,进行鱼鳞坑扩穴整地,规格为 80 cm60 cm30 cm。5.1.3定株及砧木选择每个定株点保留 12 株长势健壮的目标植株。5.2接穗准备5.2.1采集秋季落叶后至翌年树体萌动前,在良种采穗圃,选择枝条发育充实、芽体饱满、无病虫害,粗度 0.6cm1.0 cm 的 1 年生枝条采集。5.2.2制备将穗条剪成至少带 2 个饱满芽、长 10 cm15 cm,上端剪口距芽 0.5 cm1 cm,剪口封蜡或全封。5.2.3储藏将制备好的接穗打捆,置于 0 5 环境中冷藏。6嫁接
5、6.1时间春季砧木萌动至展叶期进行。6.2方法6.2.1劈接按照 DB14/T 968 的规定执行。6.2.2插皮接在距地面 10 cm20 cm处,在上风面,选光滑无节疤处锯断或剪断砧木,断面要求与枝干垂直,截面平滑;将接穗枝条先削一个长 3 cm5 cm 的长削面,再在对面削一个小削面形成楔形,顶芽留在大削面相对面;在砧木截面处划一条纵切口,深达木质部,插入削好的接穗,长削面密接木质部,用专用嫁接塑料条绑扎。6.3接后管理嫁接后 2 周内经常检查接头是否积水,若出现积水应及时放水;及时抹除萌蘖;接芽成活后适时松绑;新梢长至 30 cm 以上,在砧木上绑缚支柱,以防风折;及时割除影响嫁接幼树
6、生长的灌木和杂草。成活 3 个月后,保留长势健壮的一株。7抚育管理DB 14/T 1320201637.1肥水管理采取径流林业等旱作林业技术,加强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施肥 12 次。每年进行扩穴修复,提高蓄水保墒能力。7.2定干在 150 cm200 cm处定干,上端留 34 个饱满芽。7.3修剪生长期与休眠期修剪相结合。保留 35 个主枝,与主干呈 4050 夹角,每个主枝上端选留 34 个侧枝。采取短截法、疏剪法等,剪除过密枝、病虫枝、枯死枝等,使树体通风透光、树势均衡。7.4松土除草嫁接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连续进行 35 年,每年 13 次。7.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参见附录A
7、。7.6兔害防治秋季落叶后,在树干 80 cm 以下涂抹防啃剂。8档案管理包括立项计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施工单位、权属、施工日期、施工组织管理、接穗来源、嫁接后管理、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情况和改造保存率、各工序用工量及投资、经营管理活动、检查验收等,相关影像资料及时整理归档。采用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方式长期妥善保存。DB 14/T 132020164AA附录A(资料性附录)皂荚常见病虫害害及防治方法皂荚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表A.1。表 A.1皂荚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病虫害症状易染病部位防治方法备注立枯病幼苗感染后根茎部变褐枯死,成年植株受害后,从下部开始变黄,然后整株枯黄以至死亡幼苗茎部、成年
8、 植 株 的 下部播种前种子用多菌灵800倍液浸泡杀菌;出苗前喷1:2:200波尔多液1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溶液1 000倍液2次3次;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用50%石灰乳消毒处理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并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注意选用抗病品种褐斑病初期叶片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呈黑色或暗黑色,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植株叶片,通常 是 下 部 叶片开始发病,后 逐 渐 向 上部蔓
9、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炭疽病叶片上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具红褐色边缘,其上生有小黑点。后期病斑破碎形成穿孔,病斑可连接成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能引起叶枯。茎、叶柄和花梗感病形成长条形病斑植株叶片、茎发病期间可喷施 1:1:200 波尔多液,或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800 倍液白粉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害后,表面被覆白粉层。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
10、、变小,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植株叶片、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在萌芽前喷洒波美 3 度4 度石硫合剂;生长期发病可喷洒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或 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 1500 倍液,以及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皂荚豆象成虫体长5.5 mm7.5 mm,宽1.5 mm3.5 mm,赤褐色,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来年4月中旬咬破种子钻出。结荚后,产卵于荚果上,幼虫孵化后,钻入 荚 果 内 危害害可用90 热水浸泡20 s30 s,或用药剂熏蒸,消灭种子内的幼虫天牛植株的输导组织受到破坏,生长不良,危害严重者甚至死亡。整个植株人工扑杀成虫;树干涂白;用小棉团蘸蚍虫啉乳油100倍液堵塞虫孔,毒杀幼虫蚧虫群集于枝、叶上吸取养分使植株生长不良叶、茎用竹签刮除蚧虫,或剪去受害部分,危害期喷洒蚍虫啉1 200倍液蚜虫植株生长不良植株的顶梢、嫩叶、嫩芽可用水或肥皂水冲洗叶片,或摘除受害部分;消灭越冬虫源,清除附近杂草,进行彻底清田;蚜虫危害期喷洒蚍虫啉1 200倍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