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3 T 5606-2022 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40879       资源大小:1.63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3 T 5606-2022 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pdf

    1、 ICS 03.100.01 CCS A 02 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56062022 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 2022-07-11 发布2022-08-11 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13/T 5606202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永涛、王洪杰、朱晓磊、李

    2、洪波、裴元生、张伟军、王颖、李立青、冀泽华、李源、张美一、孙越、杨蒙、李然、杜琴莹、惠静、杨栓、甄红、张蒙、赵铮。DB 13/T 56062022 1 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湖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生态清淤设计、生态清淤施工、环境监测与验收等。本文件适用于河流、湖泊污染严重底泥的清淤。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1893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

    3、光光度法 GB 11914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GB 13193 水质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 GB 13195 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 14550 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14552 水、土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1713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4、22105.1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 22105.2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 22105.3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3部分:土壤中总铅的测定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HJ 535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632 土壤 总磷的测定 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HJ 636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JTJ/T 320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 SL 42 河流泥沙颗粒

    5、分析规程 SL 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底泥 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河流、湖泊内污染源(内源)河湖本身携带的污染物与泥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污染底泥。生态清淤 DB 13/T 56062022 2 采用环保型施工机械设备,对水体中的污染底泥进行疏挖,并控制施工过程中污染物扩散,以减轻河湖内源污染负荷的施工技术方法。余水处理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污泥堆场泄出的富含悬浮物水体进行处理,使排放的尾水符合要求的过程。4 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 4.1.1 对工程区

    6、底泥进行物理、化学指标分析,查明工程区内底质土层性质。物理指标包括:底泥常规的物理力学性质、底泥质地、底泥含水率等。4.1.2 化学指标包括: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机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等,以了解工程区底质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底泥的分布情况,为工程区污染底泥清淤范围、清淤深度、以及疏挖量等的确定提供基础材料。底泥分层及特征描述 4.2.1 根据污染程度,底泥从垂直方向由上至下一般分为污染底泥层(A 层)、污染过渡层(B 层)和正常底泥层(C 层)。4.2.2 污染底泥层(A 层):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层。一般情况下,在有机质及营养盐严重污染地区,该层颜色为黑色至深黑色,其上部为稀浆状,下部呈流塑状,有

    7、臭味。该层沉积年代新,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产物,是湖泊内源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库。4.2.3 污染过渡层(B 层):污染较轻的一层。正常湖泥层到污染底泥层的渐变层,一般情况下,在有机质及营养盐污染地区,该层颜色多为灰黑色,软塑-塑状,较 A 层密实。4.2.4 正常底泥层(C 层):未被污染的底泥层。其颜色保持未被污染的当地土质正常颜色,一般无异味,质地较密实。采样设备 4.3.1 根据底泥分析目标的差异,采集范围主要区分为表层底泥和柱状样底泥。4.3.2 表层底泥多用于清淤整体区域底泥性质的了解和重点区域的筛选,一般使用抓斗式采样器(又称,彼得逊采样器),利用装置的重力与浮力差,通过水体表层至底层

    8、的高度差获得足够冲量,通过抓取的方式将底泥存入抓斗,一般为 10 cm 内表层底泥样品的混合泥样。4.3.3 柱状样底泥主要用于清淤区域底泥垂向分布特征的了解、底泥的分层研究和清淤深度的确定,一般采用专门的底泥柱状采样器,例如钻取式筒状采样器、底泥采样钻机等。定位设备 4.4.1 平面定位方式与设备 平面定位方式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方式(GPS)和常规测量方式。其中,全球定位系统方式所用设备主要包括手持GPS、亚米级定位精度的RTD-DGPS和厘米级定位精度的RTK-DGPS;常规测量方式所用设备主要包括全站仪、经纬仪、测距仪等。4.4.2 垂直控制方式与设备 一般情况下,污染底泥的层厚较薄,只有

    9、几十厘米,在对污染底泥的勘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垂直精度。由于勘测是在河流、湖泊中进行的,首先应在岸边的适宜地点设立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点的高程由附近的国家高级控制点进行引测。高程控制方式主要有:RTKDGPS、水面高程传递法和用全站仪测量高程。调查采样点位与布设 4.5.1 平面勘探线、点的布置 DB 13/T 56062022 3 4.5.1.1 可行性研究阶段,河流地区线上勘探点间距不大于 150 m,且总数不小于 3 个;湖泊地区块状水域按 100 m 200 m 网格状或交错梅花状布置,不规则状水域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间距确定原则布置。4.5.1.2 工程设计阶段应先根据生态清淤区域的污

    10、染情况、地质条件布置钻孔,大致可分简单、一般和复杂三种状况:a)简单是指区域附近无重大污染源,污染分布均匀,地形平坦,岩土性质单一;b)一般是指区域附近有较大污染源,污染分布较均匀或地形有起伏,岩土性质变化较大;c)复杂是指区域附近存在重大污染源,污染分布不均或地形起伏较大,岩土性质变化大。4.5.1.3 在设计清淤深度内遇有污染分布状况、地形,岩土性质变化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小区域、孤立区域的勘探点不得少于 3 个。勘探线、点间距的确定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1 污染底泥生态清淤工程设计阶段勘探线、点间距 区域 地质条件 勘探线间距(m)勘探点间距(m)初步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

    11、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 河流 复杂 5075 2050 5075 2050 一般 75100 5075 75100 5075 简单 100150 75100 100150 75150 湖泊 复杂 5075 2050 5075 2050 一般 75100 50100 75100 5075 简单 100150 75100 100150 75100 4.5.2 勘探点的垂直采样间距 生态清淤勘探采样应全柱状采样,全柱状采样的底面应至正常层下 20 cm50 cm。勘探孔钻进深度一般宜达到设计清淤深度以下 1 m2 m。全柱状采集样品在现场应根据颜色、气味、状态进行污染层、过渡层、正常层界面的初步判别,

    12、根据初判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同时,在全柱状采集的样品中,根据清淤底泥分类的需要采集试样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4.5.3 采样精度 在勘探采样前应进行区域沉积物顶板图测量,勘探采样点布置在测图上,顶板图测图比例尺要求和勘探定位精度要求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 生态清淤勘探定位精度要求 阶段 测图比例尺 平面位置 高程(m)河流 湖泊 河流 湖泊 可行性研究阶段 1:20001:5000 图上 2 mm 1.0 m 0.1 0.1 工程设计阶段 1:10001:2000 图上 1 mm 0.5 m 0.05 0.05 分析测试项目 4.6.1 底泥勘测物理力学指标 底泥勘测需测定的物理

    13、力学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测定方法和使用设备应符合表4的要求。DB 13/T 56062022 4 表3 生态清淤工程区底泥勘测物理力学指标 岩土类别 岩土名称 标贯 击数 重度 颗粒 分析 比重 天然 含水量 界限 含水量 抗剪 强度 相对 密度 附着力有机质土及泥炭 有机质土及泥炭 淤泥土类 浮泥 流泥 淤泥 淤泥质土 黏性土类 黏土 粉质黏土 粉土类 黏质粉土 砂质粉土 砂土类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砾砂 注:表示必做,表示根据情况选做。表4 生态清淤底泥勘测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方法及设备 试验名称 现场试验 室内试验 主要仪器设备 采用标准 含水量试验 不适用 烘干法 电热烘箱(控制温度

    14、为 105110)、电子天平(最小 0.01 g)GB/T 50123 重度试验 灌水法(用于原状 砂砾质土)环刀法(用于黏性土)环刀、电子天平(最小 0.01 g)GB/T 50123 比重试验 不适用 根据颗粒大小采用比重瓶法、浮秤法、虹吸筒法。比重瓶、恒温水槽(1)、砂浴电炉等 GB/T 50123 颗粒分析试验 目测度量法(用于碎石土)筛析法(粒径60 mm)比重计法(粒径0.075 mm)分析筛、电子天平(最小 0.01 g)、比重计等 GB/T 50123 界限含水量 试验 不适用 液限(76 g 液限仪)塑限(搓条法粒径0.5 mm)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电子天

    15、平(最小 0.01 g)GB/T 50123 相对密度试验 宜现场测取砂土的天然重度、含水量 用漏斗法或量筒法测,取最小干密度;用振动叉击锤测最大干密度 量筒、漏斗、金属圆筒、振动叉、击锤 GB/T 50123 抗剪强度试验 不适用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用于渗透系数105 cm/s 的黏性土),清淤底泥分类一般可采用快剪试验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GB/T 50123 附着力试验 不适用 弹簧秤附着力仪法 弹簧秤附着力仪 JTJ/T 320 标准贯入试验 原位测试 不适用 标准贯入锤、贯入器等 GB 50021 4.6.2 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的物理化学指标 工程区底泥污染状况调查需测定的物理化学指标及

    16、分析方法应符合表5的要求。DB 13/T 56062022 5 表5 生态清淤工程区底泥污染状况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类型 测定项目 测定方法 测定依据 表层水 上覆水 间隙水 温度 温度计法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 13195 浊度 分光光度法或目视比浊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透明度 塞氏盘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pH 便携式 pH 计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氧化还原电位 铂电极和pH计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电导率 便携式和实验室电导率仪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溶解氧 便携式溶解氧仪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盐法 G

    17、B 11914 总氮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6 总磷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 11893 氨氮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5 总有机碳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GB 13193 沉积物 含水率 烘干法 沉积物质量调查评估手册 粒径 筛分析法与消光法 SL 42 有机质 油浴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 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 总磷 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HJ 632-2011 总氮 半微量开氏法 GB 7173 氨氮 KCl 提取-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沉积物质量调查评估手册 汞 原子荧光法 GB/T 22105.1 砷 原子荧光法 GB/T 22105.2 铅 原子荧光法 GB/

    18、T 22105.3 沉积物 铜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镍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 铬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 镉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有机磷农药 气相色谱法 GB/T 14552 有机氯农药 气相色谱法 GB/T 14550 多环芳烃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多氯联苯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DB 13/T 56062022 6 底栖生态健康评估 4.7.1 概述 生态系统健康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隐

    19、喻标准,是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一种方式。底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底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4.7.2 评估原则 4.7.2.1 底栖生态健康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a)科学性原则:基于现有的科学认知,评估指标内涵间不存在明显重复,判断评估指标变化的驱动要素,能识别底栖生态健康状况;采用统一、标准化方法开展取样监测,准确计算评估指标,制定相对严谨的评估标准;b)适应性原则:体现普适性与区域差异性特点,可为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底栖生态健康评估互相参考比较提供支持;密切结合河湖生态清淤工程的需求开展评估,可为清淤前、清淤中、清淤后底栖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20、c)可操作性原则: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根据环境条件以及评估指标特点,选择效率高、成本低的调查监测方法。4.7.3 评估流程 开展资料收集与踏勘,确定评价区域底栖生态健康指标。组织开展底栖生态健康评估调查与监测。系统整理分析各评估指标调查监测数据,计算各项健康评估指标并赋分,评估河湖流底栖生态健康状况。4.7.4 底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分三个层级,一级目标层为底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反映底栖生态系统健康总体状况;二级准则层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三类,全面地反应底栖生态系统状况;三级指标层是具体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内容宜符

    21、合表6的要求。表6 底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河流 湖泊 底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 物理指标 河流连通性指数 河湖连通状况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 湖泊萎缩比例 生态水位满足程度 最低生态水位满足程度 换水周期 化学指标 溶解氧 溶解氧 耗氧有机污染 耗氧有机污染 地质累积指数 地质累积指数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生物指标 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沉水植物完整性指数 沉水植物完整性指数 微生物完整性指数 微生物完整性指数 鱼类完整性指数 鱼类完整性指数 4.7.5 物理指标赋分 4.7.5.1 河流连通性赋分计算应符合附录 A.1 的要求,大坝或水闸阻

    22、隔赋分标准应符合表 7 的要求。4.7.5.2 河流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赋分计算公式见附录 A.2,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8 的规定。DB 13/T 56062022 7 4.7.5.3 河流生态水位满足程度由评价年最小实测日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来代表,赋分标准参考表 9。4.7.5.4 河湖连通阻隔赋分计算公式见附录 A.3,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10 的规定。4.7.5.5 湖泊萎缩比例计算公式见附录 A.4,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11 的规定。4.7.5.6 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满足程度的确定方法有天然水位资料法、湖泊形态法及水生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等。根据最低生态水位的范围为该指标赋分,赋分标准宜符合

    23、表 12 的规定。4.7.5.7 湖泊换水周期赋分公式见附录 A.5,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13 的规定。表7 河流连通阻隔赋分标准 大坝或水闸阻隔特征 赋分 无大坝和水闸,对径流没有调节作用 0 大坝或水闸对径流有调节作用,下泄流量满足生态基流-25 大坝或水闸对径流有调节作用,下泄流量不满足生态基流-75 部分时间导致断流-100 表8 河流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赋分标准 河流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计算值 FD 赋分 FD0.05 100 河流流量过程变异程度计算值 FD 赋分 0.05FD0.1 75 0.1FD0.3 50 0.3FD1.5 25 1.5FD3.5 10 3.5 0 表9 河流生态水位

    24、满足程度赋分标准 河流生态水位满足程度比值 EL 赋分 4 月9 月 10 月次年 3 月 EL50%EL40%100 40%EL50%30%EL40%80 30%EL40%20%EL30%40 10%EL30%10%EL20%20 EL10%EL10%0 表10 河湖连通阻隔赋分标准 上游河段阻隔状况 年入湖水量占入湖河流多年径流量比例 赋分 完全阻隔 0-100 严重阻隔 10%-70 阻隔 40%-40 较顺畅 60%-20 顺畅 70%0 DB 13/T 56062022 8 表11 湖泊萎缩比例赋分标准 湖泊萎缩比例 A 赋分 A5%100 5%A10%60 10%A20%30 20

    25、%A30%10 A40%0 表12 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满足程度赋分标准 湖泊最低生态水位对比 赋分 最低生态水位评价年内日平均水位 90 评价年内日平均水位最低生态水位3 日平均水位 75 3 日平均水位最低生态水位7 日平均水位 50 7 日平均水位最低生态水位 30 14 日平均水位最低生态水位 20 30 日平均水位最低生态水位 10 60 日平均水位最低生态水位 0 表13 湖泊换水周期赋分标准 湖泊换水周期 T 赋分 T90 100 90T180 75 180T270 50 270T360 25 T360 0 4.7.6 化学指标计算方法 4.7.6.1 溶解氧根据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26、(第二版)测定,赋分标准参考表 14。表14 湖泊换水周期赋分标准 溶解氧(DO)测定值 赋分 DO7.5 70100 6DO7.5 4069 5DO6 2039 3DO5 1019 DO3 09 4.7.6.2 根据 GB 3838 的五类水标准值分别对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4 个指标赋分,取 4 个指标得分的平均值为有机污染指标的得分,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15 的规定。DB 13/T 56062022 9 表15 有机污染指标赋分标准 有机污染计算值(mg/L)赋分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 氨氮 0PPC2 0COD15 0BOD53 0NH4+-N

    27、0.15 100 2PPC4 15COD17.5 3BOD53.5 0.15NH4+-N0.5 8099 4PPC6 17.5COD20 3.5BOD54 0.5NH4+-N1.0 6079 6PPC10 20COD30 4BOD56 1.0NH4+-N1.5 3059 10PPC15 30COD40 6BOD510 1.5NH4+-N2.0 129 PPC15 COD40 BOD510 NH4+-N2.0 0 4.7.6.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可参照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调查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16 的规定。表16 综合营养状态赋分标准 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实测值 赋分 L

    28、E30 70100 30LE50 5069 50LE60 4049 60LE70 3039 LE70 029 4.7.6.4 地质累积指数定量反应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计算公式见附录 A.6,赋分标准宜符合表 17 的规定。表17 地质累积指数赋分标准 地质累积指数计算值 赋分 Igeo0 80100 0Igeo1 6079 1Igeo2 4059 2Igeo3 2039 3Igeo4 119 Igeo4 0 4.7.7 生物指标计算方法 从生物组成、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生物耐污能力、营养级组成和生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候选指标。通过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出核心

    29、指标。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核心指标分值,累积所有核心指标得分即为生物完整性指数得分。5 生态清淤设计 生态清淤范围确定 5.1.1 概述 DB 13/T 56062022 10 生态清淤范围的确定以工程区水质与底泥调查结果为基础,按照GB 3838评价水体水质,根据各地沉积物污染背景值对底泥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从经济可行性以及安全性的角度进一步确定生态清淤范围。5.1.2 清淤范围依据参数 5.1.2.1 水质指标 水体水质指标达不到相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或水体功能区划所要求的水质区域。5.1.2.2 底泥营养盐含量 工程区水体达到相应地表水质标准或水体功能区划所要求水质时底泥中氮、磷含量。

    30、不同河流、湖泊的氮、磷污染底泥生态清淤控制值应根据各地背景值确定。5.1.2.3 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 工程区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清淤控制值应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计算,计算方法宜符合附录B的规定,对重金属污染底泥进行等级划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所需沉积物毒性参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应符合表18和表19的要求。表18 计算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所需的重金属毒性响应参数 元素 Hg Cd As Pb Cu Zn Cr Ni 沉积学毒性参数 40 30 10 5 5 1 2 5 表19 污染指标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标等级划分 单一污染物污染系数ifC 单一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系数irE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RI 阈值区

    31、间 程度分级 阈值区间 程度分级 阈值区间 程度分级 ifC 1 低污染 irE 40 低风险 RI150 低风险 1ifC 3 中等污染 40irE 80 中风险 150RI300 中风险 3ifC 6 较高污染 80irE 160 较高风险 300RI600 高风险 ifC 6 很高污染 160irE 320 高污染 600RI1200 很高风险 irE 320 很高污染 RI1200 极高风险 注:RI 为表 4-1 中所列 8 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5.1.3 清淤范围确定原则 运用多元统计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清淤范围进行综合评判,具体原则如下:a)水体水质指标达不到相应地表水

    32、环境质量标准或水体功能区划所要求的水质区域。b)在数据数量和质量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底泥营养盐含量大于等于氮、磷污染底泥生态清淤控制值的区域。c)对工程区底泥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析,确定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为高风险的区域。经过上述原则得到的区域即为污染底泥生态清淤范围。生态清淤深度确定 5.2.1 氮磷污染底泥 本文件规定的氮磷污染底泥生态清淤深度的确定采用拐点法,通过柱状样试验结果判别不同深度污染指标的陡变特征,确定清除氮磷污染底泥的清除深度。DB 13/T 56062022 11 5.2.2 重金属污染底泥 本文件规定的重金属污染底泥生态清淤深度的确定采用分层-生态风险指数法,主要分

    33、为两个步骤:a)对污染底泥进行分层;b)根据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确定不同层次的底泥释放风险,确定重金属污染底泥所处层次,从而确定重金属污染底泥清淤深度。5.2.3 复合污染底泥 针对高氮、磷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交叉地带,清淤深度应综合考虑,取二者中深度较深者作为复合污染区的清淤深度。工程总体设计 5.3.1 一般要求 5.3.1.1 工程选址应满足当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充分遵循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并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区域现状等因素。5.3.1.2 工程区域应开展满足各阶段要求的环境及生态调查工作,查明底泥污染种类、含量、分布、释放强度等,分区域确定疏挖范围。5.3.1.3 工程区域内各

    34、功能分区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现状的关系,尽量减小对周边设施的影响,体现集约化用地理念。5.3.1.4 总体设计应总体把控、系统设计,做好底泥疏挖、输送、脱水、余水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各环节设计工作,充分考虑各治理环节的衔接,避免出现脱节。5.3.1.5 总体设计方案应满足生态环保、安全、节能、资源利用、社会稳定等要求。5.3.2 设计内容 5.3.2.1 初步设计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书、主要设备与材料、工程概算和设计图纸等,具体内容如下:a)设计说明书应包含总论、工程概况、任务规模、设计依据、技术标准、区域自然条件、现状调查与分析、清淤工程量确定、总体布置方案设计、清淤与输送设计、堆场设计、余水处理和

    35、排放方案设计、环境监测方案设计、附属工程设计、环境保护、安全和节能、工程量汇总、环境和社会效益等。b)主要设备与材料应包含清淤、输送、余水处理、堆放、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等所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主要设备应说明其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等,对非标设备应专门说明。主要材料应按单位单项工程分别列出数量。c)工程概算应包含编制说明和工程概算表等内容。d)设计图纸应包含设计图纸目录、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污染底泥分布图、清淤区设计图、堆场平面及围堰断面设计图、污染底泥输送设计图、余水处理排放设计图、附属工程布置及主体结构设计图、其他图纸 5.3.2.2 施工图设计内容应以图纸为主,还包括说明书和主要设备

    36、材料等,具体内容如下:a)施工图应包含图纸目录、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图布置图、污染底泥分布图、清淤工程区设计详图、污染底泥输送工艺设计图、输送管线路由图、过路管设计详图、接力泵站设计详图、转运场设计详图、堆场平面图、围堰断面设计详图、堆场余水处理及排放工艺设计图、平面布置图及泄水口设计等细部详图、辅助与附属工程平面布置及结构设计详图、其他图纸。b)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应包含工程概况、任务规模、设计依据、技术标准、平面和高程基准系统、项目区域自然条件、项目区域工程地质条件、项目区域污染底泥特点和分布、项目设计方案和主要参数、施工工艺流程、各工序施工技术、各工序间衔接要求、施工注意事项、环境保护和监测要

    37、求、施工质量要求、项目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等。c)主要设备材料应包含各施工工序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详细清单,主要设备应说明其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等,对非标设备应专门说明。主要材料应按单位单项工程分别列出数。DB 13/T 56062022 12 6 生态清淤施工技术 施工方案 6.1.1 施工设备选型 6.1.1.1 清淤设备选型应考虑以下因素:a)满足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淤泥处理与余水处理的要求。b)应考虑使用现有设备的可能性及调遣的困难程度,避免设备多次调遣或者设备闲置。6.1.1.2 清淤设备的选择应满足下列清淤尺度的要求:a)清淤设备的作业吃水应小于清淤前水深;当清淤深度在低水位时,必须

    38、满足本身作业吃水的要求,包括清淤船和运泥设备吃水;b)应考虑清淤设备对最小清淤深度的要求;c)清淤设备的最大挖深应满足工程需求;d)应优先选择清淤设备在最佳设计挖深范围内完成大部分工程量,以充分发挥设备的能力;e)清淤设备选型应满足生态清淤的要求,配备定位和监控系统以提高清淤精度,减少清淤过程中的二次污染;f)当水深不足时,可采用多种清淤设备进行清淤;g)耙吸船宜选择在水域广阔的地区施工,挖槽长度宜大于 500 m,掉头宽度宜取 1.5 倍船长;h)当清淤区周围水深不足时,选择清淤设备应注意对最小清淤宽度的要求。绞吸船铰刀到达边线时,船体不得与浅滩发生碰撞;链斗挖泥船最前方的切泥斗到达边线时,

    39、斗链桥架不得与浅滩发生碰撞;斗式挖泥船施工时应考虑运泥设备在挖槽作业所需要的水域宽度。6.1.1.3 清淤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土质可挖性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清淤淤泥的开挖难易程度,应以松开土体及破坏其内聚力的角度进行分析。b)粑吸挖泥船各类粑头应根据土质选用。c)绞吸挖泥船各类铰刀适用开挖砂、砂壤土、淤泥等土质。d)链斗挖泥船可用于开挖各种淤泥、软粘土、砂和硬粘土。e)对于各种难挖土和拆除围堰,可采用铲斗挖泥船挖掘。6.1.1.4 清淤设备的选择应满足清淤淤泥水力运输的要求:a)当清淤淤泥采用管道水力运输时,无论是绞吸挖泥船、吹泥船、接力泵站及粑吸挖泥船岸吹,均应对其输送能力进行计算;

    40、b)对泥泵管路输送能力的计算应依据如下资料:1)泥泵机组及挖泥船的性能;2)淤泥的特性;3)清淤及吹填区的位置、范围及高程;4)排泥资料;5)水位变化资料;6)平均大气压力;c)泥泵及管道输运应符合下列规定:管道中的泥浆输运流速应采用实用流速;最大流速应在允许范围内;1)清淤淤泥用于泥泵管道方式输送的,具体的输送能力应经过计算或根据实际施工经验和性能测定资料进行计算。2)当水上排泥管线跨越航道时,应考虑敷设水下潜管。6.1.1.5 清淤设备选择应与当地的水文、气象条件相适应。6.1.1.6 清淤设备选择应考虑下列限制因素:a)清淤泥土吹填宜用绞吸船;b)应满足现场环境保护的要求;c)当对吹填区

    41、出水口余水排放的浓度有限制时,应当配备降低浓度的措施;d)当清淤污染土时,应从清淤现场、运输沿线及堆场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环保清淤设备,或对清淤设备进行改造;DB 13/T 56062022 13 e)对清淤作业的影响具有季节性或时段性的工程,结合清淤后生态修复的要求,应安排在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修复的最佳季节或时段施工。6.1.2 生态清淤施工工艺 6.1.2.1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可选择干式清淤、半干式清淤和湿式清淤等施工工艺。6.1.2.2 干式施工工艺流程:围堰修筑施工排水排水沟开挖降水施工干式机械清淤淤泥翻晒脱水减容处理脱水淤泥外运脱水淤泥资源化利用。6.1.2.3 半干式生态清淤施工

    42、工艺流程:围堰修筑施工排水除杂施工泥浆泵冲挖清淤施工管道输送脱水减容施工尾水处理达标排放脱水底泥资源化利用。6.1.2.4 湿式生态清淤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清淤施工泥浆输送清淤底泥脱水减容处理尾水处理达标排放脱水底泥资源化利用。6.1.2.5 湿式清淤又包括:机械式、水力式和气动泵式。机械式包括:水上抓斗、反铲和链斗等。水力式包括:绞吸式挖泥船和耙吸式挖泥船等。气动泵式主要是利用气力泵进行吸泥和输送。6.1.2.6 干式生态清淤底泥输送使用机械设备倒运和使用运输车进行运输。6.1.2.7 半湿式生态清淤使用泥浆泵和封闭管道进行输送,输送距离超过泥浆泵额定排距时可串联接力泵增大输送距离。6.1

    43、.2.8 湿式生态清淤使用泥驳进行清淤底泥输送或使用密闭管道进行泥浆输送。6.1.3 生态清淤施工质量控制 6.1.3.1 清淤工程质量检验和评定应以工程设计图和竣工的水下地形图为依据。6.1.3.2 清淤工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a)断面中心线偏移不应大于 1.0m;b)应以横断面为主进行检验测量,必要时可进行纵断面测量;c)断面开挖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d)不得欠挖,超挖小于等于 10cm;e)对冲刷或回淤比较严重,难以完成控制指标的清淤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执行;f)清淤淤泥在疏挖和输送过程中不应对河道造成回淤、发生泄漏和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堆场选择与布设 6.2.

    44、1 堆场选择 6.2.1.1 一般要求 堆场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b)应符合地方总体规划和湖泊/河流总体治理规划要求;c)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d)应满足工程要求,包括堆场面积和容积是否满足工程要求,堆场排水是否可行等;e)宜选择低洼地、废弃的鱼塘等,少占用耕地;f)宜选择具有渗透系数小或对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土层的场地,对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淤泥,应进行防渗处理。6.2.1.2 方法步骤 a)初步估算污染底泥工程量和所需堆场容积;b)收集可能的堆场信息资料,一般通过在当地小比例地形图或卫星图片上进行查找,向当地土地管理、城市规划部门咨询的方式获得;c)对可能的堆

    45、场信息资料逐个进行实地调查,从堆场使用和地质灾害等角度进行筛选,编写堆场调查报告;d)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堆场选址专题工作会,初步确定堆场选取先后次序;DB 13/T 56062022 14 e)对初选的堆场进行必要的勘测和地质调查,进行堆场选址方案比选,确定堆场场址,形成堆场选址专题报告。6.2.2 堆场布设 6.2.2.1 堆场型式 按照底泥堆存方式,可分为常规堆场和大型土工管袋堆场两种。常规堆场是通过建造围埝而形成的堆泥场,一般宜尽量利用现成的封闭低洼地、废弃的鱼塘等作为堆场,以减小围埝高度和降低围埝建造成本。土工管袋堆场由基础和高强度土工布织成的大型管、副坝等组成,污染底泥直接存储在大型土

    46、工管袋中。堆场底部应铺设防渗材料。6.2.2.2 围埝设计 围埝断面型式一般采用斜坡式,根据埝体建造材料可分为编织袋装土围埝、碾压土石围埝等,围埝内侧应铺设防渗材料,围埝顶设计高程应按附录C.1计算确定。6.2.2.3 堆场排水口设计 排水口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a)距离堆场内排泥出口应保持安全距离;b)宜布设在堆场的死角位置,使堆场存泥空间得以充分利用;c)结合堆场容泥量、面积、几何形状、排泥管线的设置、堆场外排水通道等因素综合考虑;d)应满足余水监测和对不符合排放要求的余水进行应急处理的需要。e)排水口的一般结构型式为:溢流堰式、闸式排水口、闸箱管式排水口。余水处理 6.3.1 余水处理方法

    47、 余水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堆场的二次自然沉淀和余水投药促沉方法。a)二次自然沉淀:为了使沉积物颗粒有稳定的沉淀条件,可以在堆场沉淀的基础上,使堆场排放余水进行二次沉淀。余水由堆场泄水管进入沉淀池,使余水中的污泥细颗粒在该沉淀池中继续沉淀,从而进一步保证排放余水的水质。b)余水投药促沉:由于污泥细颗粒粒径较小,需要沉淀时间较长,当自然沉淀条件下不足以使细颗粒污泥沉淀时,可采用投药促沉方法保证余水达标,主要包括投加无机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配絮凝剂等。6.3.2 絮凝剂投放方式 投药方式主要分为输泥管投药和堆场溢流口投药。a)输泥管投放:是将絮凝剂药液用泵注入距堆场一定距离的输泥管中,利用泥浆在

    48、输泥管中的高速流动是絮凝剂与泥浆快速混合,泥浆流出管口后进入堆场,絮凝剂与泥浆在堆场产生絮凝反应和沉淀。b)堆场溢流口投放:是在底泥堆场溢流口附近设置混合池、反应池和沉淀池,堆场排放水与絮凝剂在混合池中快速混合后,在反应池中完成絮凝反应由小颗粒变成大颗粒,然后在沉淀池中沉淀下来,使余水得到澄清。由于在底泥对场中大部分污泥颗粒被留存下来,而堆场排水中含有污泥颗粒的粒径很小,自然沉降颗粒的速度很慢,投药促沉可以获得更明显效果。6.3.3 余水处理控制指标 以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为余水处理的主要控制指标。污染底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 6.4.1 无害化处理

    49、 DB 13/T 56062022 15 6.4.1.1 物理化学法 主要利用物理和(或)化学过程来清除、改变或稳定污染物。6.4.1.2 生物工艺法 主要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消除或降解底泥中污染物的过程。6.4.2 资源化利用 底泥资源化利用,是将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从废弃物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主要可用于制作蓄水陶土、免烧砖等建工材料,同时可用于堆肥和坑塘修复等生态用途。7 环境监测与验收 环境监测 7.1.1 一般要求 7.1.1.1 施工前,为了解施工区水域的污染程度、范围和堆场的本底值,应对施工区水域水质、底泥、水生生物和底泥堆场进行环境监测。7.1.1.2 施工期间,为了解施工过

    50、程中水质的变化及堆场的环境状况,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应对施工区水域水质、清淤作业污染扩散、水生生物、堆场污泥、排放余水、附近地下水及施工区周围环境进行环境监测。7.1.1.3 施工后,为了对生态清淤工程的效果评价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需要对施工区水域水质、底泥回淤、水生生物、堆场附近地下水及施工区周围环境进行环境监测。7.1.2 监测点位布设 7.1.2.1 清淤区水质监测 在清淤区布设监测点、非清淤区布设对照监测点。监测点要能反映水系进入施工区域时的水质状况。7.1.2.2 清淤作业污染扩散监测 根据使用的挖泥船类型,以挖掘头为圆心,分别以50m、100m为半径做同心圆,在上、下游布设监


    注意事项

    本文(DB13 T 5606-2022 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