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11/T 2171.1202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粮食节约减损规范 第 1 部分:储存环节 Specifications for reducing grain loss and waste Part 1:Storage 2023-12-25 发布 北京市市场管理监督局 发 布ICS 67.060 CCS B 20 2024-05-01 实施DB11/T 2171.12023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4.1 粮仓.2 4.2 设施设备.2 4.3 粮食质量及进出仓作业.3 5 温度湿度调控技术
2、.3 5.1 通风技术.3 5.2 低温与准低温储粮技术.5 6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5 6.1 防治原则.5 6.2 害虫与螨类防治.5 6.3 微生物防治.6 6.4 鼠类与鸟类控制.6 7 仓储管理要求.7 7.1 入库作业.7 7.2 储存管理.7 7.3 出库作业.8 7.4 预防粮食损失.8 8 损耗控制要求.8 8.1 损耗计算.9 8.2 储存损耗定额.9 8.3 水分杂质减量控制.9 8.4 损耗核销.10 8.5 储存损耗控制与推荐改进措施.10 附录 A(资料性)储粮保水通风大气相对湿度推荐范围.11 附录 B(资料性)仓内空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范围.12 参考文献.13 D
3、B11/T 2171.1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11/T 2171粮食节约减损规范的第1部分,DB11/T 217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储存环节;第2部分:运输环节;第3部分:加工环节。本文件由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北京京粮粮油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房山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市顺义粮油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玉树、刘帅冰、
4、石天玉、任伯恩、李燕羽、刘小青、杨广潭、吴建忠、张春芳、张淇、楮文貌、张恩义。DB11/T 2171.12023 III 引 言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2 年)的通知(京政办发201547 号)和国家、北京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节能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本文件。DB11/T 2171粮食节约减损规范由三个部分构成。第 1 部分:储存环节。目的是规范储存环节粮食节约减损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第 2 部分:运输环节。目的是规范运输环节粮食节约减损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第 3
5、 部分:加工环节。目的是规范加工环节粮食节约减损的技术和管理要求。本文件对原粮和成品粮储存环节的损失损耗管理提供规范化依据,是北京市粮食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有助于实现节粮减损的总体目标。DB11/T 2171.12023 1 粮食节约减损规范 第 1 部分:储存环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粮食在储存环节节约减损的基本要求、温度湿度调控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仓储管理要求和损耗控制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原粮和成品粮在粮食储存环节的节约减损。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
6、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T 17913 粮油储藏 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 GB/T 25229 粮油储藏 平房仓气密性要求 GB/T 26879 粮油储藏 平房仓隔热技术规范 GB/T 26882(所有部分)粮油储藏 粮情测控系统 GB/T 29890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GB 50320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GB 50322 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 LS/T 1201 磷化氢熏蒸技术规程 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
7、LS 1212 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 LS/T 1213 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 LS/T 1221 储粮害虫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LS/T 1225 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 LS/T 1227 惰性粉储粮防虫技术规程 LS/T 6132 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的检测 孢子计数法 LS 8001 粮食立筒库设计规范 DB11/T 1171 粮食仓库仓储管理规范 DB11/T 1953 成品粮储藏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保水通风 moisture retentive aeration 在降低粮温的同时,保持粮食水分含量基本不变或减少水分流失的通风方式。3.2
8、DB11/T 2171.12023 2 保管自然损耗 normal storage losses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因正常生命活动消耗的干物质、计量的合理误差、检验化验耗用的样品、轻微的虫鼠雀害以及搬倒中零星抛撒等导致的损耗。3.3 水分杂质减量 losses of moisture and impurities 粮食在入库和储存过程中,由于水分自然蒸发,以及通风、烘晒、除杂整理等作业导致的水分含量降低和杂质含量减少等形成的损耗。3.4 包装破损减量 losses of packing breakage 成品粮因包装破损而散落、污染,不能继续上市流通和使用的数量。3.5 粮食储存损耗 loss
9、es of grain storage 粮食保管自然损耗、水分杂质减量和包装破损减量的总和。注:以一个货位或批次粮食出库计量数量与入库计量数量之差来计算。4 基本要求 4.1 粮仓 4.1.1 设计及建设 依据粮食仓库建设标准设计粮仓,平房仓的设计应符合GB 50320的规定,立筒仓的设计应符合LS 8001的规定,钢板筒仓的设计应符合GB 50322的规定。粮仓建设基本要求应符合GB/T 29890的规定。4.1.2 气密隔热性能 4.1.2.1 粮仓气密性能应符合 GB/T 25229 规定的熏蒸仓三级标准。其中,用于低温或准低温储粮仓房的压力半衰期不宜低于 60 s,二氧化碳气调储粮仓房
10、压力半衰期应符合 LS/T 1213 的规定,氮气气调储粮仓房压力半衰期应符合 LS/T 1225 的规定。4.1.2.2 粮仓隔热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a)具有准低温储藏的粮仓,要求如下:南部平原地区的墙体传热系数应在 0.53 W/K 0.58 W/K;北部山区的墙体传热系数应在 0.59 W/K 0.70 W/K;门窗、轴流风机孔、进出粮孔、人员出入孔、闸阀及环流管等隔热、气密要求符合 GB/T 25229、GB/T 26879、以及 GB 50320 的规定。b)仓盖应完好,并有隔热层和防水层,要求如下:南部平原地区的仓盖传热系数应不大于 0.40 W/K;北部山区的仓盖传热系数应不大于
11、 0.50 W/K;仓盖传热系数达不到以上要求时,仓内顶部应喷涂发泡聚氨酯等隔热材料或加设隔热吊顶,吊顶与仓盖的间距应在 0.3 m 以上。c)仓盖墙体外表面应为浅色或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4.2 设施设备 DB11/T 2171.12023 3 4.2.1 通用要求 粮食仓储企业应根据需要选择配备符合相应标准和规定的计量称重、输送、清理以及通风、制冷、气调、熏蒸、内环流控温、扦样、质量检验、防虫、防鼠雀等设施设备。储粮机械通风系统应符合LS/T 1202的要求,粮情测控系统符合GB/T 26882(所有部分)的要求,磷化氢熏蒸系统符合GB/T 17913的要求,内环流控温系统应符合相关要求
12、。4.2.2 成品粮装卸机械设备 4.2.2.1 储存成品粮的企业宜配备专用输送设备,以及叉车、托盘等设备器材。4.2.2.2 成品粮进出仓作业车辆宜使用清洁能源车,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及铺垫物等不应对成品粮及其包装造成污染。4.2.3 计量器具 电子汽车衡、粮食水分测定仪等计量器具应建立管理明细目录及周期检定制度,涉及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应按规定强制检定;其他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4.3 粮食质量及进出仓作业 4.3.1 企业应建立和执行粮食出入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按规定对入库粮食的基础质量指标和相关食品安全指标进行检验。4.3.2 原粮进出仓作业应按 GB/T 29890
13、 执行,成品粮进出仓作业应按 DB11/T 1953 执行。4.3.3 合理安排粮食进出仓时机,玉米、稻谷入库宜在冬春季进行,小麦入库宜在冬季之前完成。低温、准低温储藏的粮食宜避免在高温高湿季节出库。4.3.4 加强粮食装卸作业培训和现场管理,避免或减少粮食抛洒遗撒及包装破损。5 温度湿度调控技术 5.1 通风技术 5.1.1 降温通风 5.1.1.1 自然通风 5.1.1.1.1 降温时可采用自然通风技术。在仓外大气温度低于仓温和粮温、仓外大气湿度低于粮堆平衡相对湿度、风力 37 级时宜采用自然通风。5.1.1.1.2 通风时,应同时开启仓房双向门窗或通风口,宜配合在粮面扒沟进行通风。通风时
14、应防止因气温低于粮堆露点温度而引起局部结露。5.1.1.1.3 包装粮食宜堆码通风垛。包装粮货位应符合 DB11/T 1171 的要求。5.1.1.2 机械通风 5.1.1.2.1 降温、降水、保水以及平衡粮温时可采用机械通风技术。5.1.1.2.2 夏秋收购入仓的粮食,应根据当时粮温和气温情况,利用机械通风平衡粮食水分;粮食分批入仓时,如不同批次粮温相差超过 5 应采取有效措施均衡粮温。5.1.1.2.3 应利用低温季节分阶段对储粮进行通风降温,宜采用轴流风机或排风扇等低功率风机进行通风。5.1.1.2.4 机械通风的基本要求、操作和管理应按 LS/T 1202 执行。5.1.1.2.5 成
15、品粮机械通风作业应按 DB11/T 1953 执行。5.1.2 保水通风 DB11/T 2171.12023 4 5.1.2.1 粮食水分安全等级 在保证储粮安全的前提下,应根据表 1 的规定划分不同储藏方式下粮食水分安全等级,其中安全水分粮应采取保水通风技术,半安全水分粮和危险水分粮应先降低水分至相应范围后再采用保水通风技术。储藏期间的降水幅度应满足第 8.3 条的有关要求。表 1 粮食水分安全等级划分 水分含量%粮食水分安全等级 常规储藏 准低温储藏(20以下)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 危险水分粮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危险水分粮小麦水分含量 13.0 13.114.0 14.0 13.5 1
16、3.614.5 14.5 稻谷水分含量 14.0 14.115.0 15.0 14.5 14.615.5 15.5 玉米水分含量 13.0 13.114.0 14.0 13.5 13.614.5 14.5 大米水分含量 13.0 13.114.5 14.5 14.5 14.615.0 15.0 小麦粉水分含量13.0 13.114.5 14.5 14.0 14.114.5 14.5 5.1.2.2 通风条件 5.1.2.2.1 大气温度应比粮堆平均温度低 6(含)以上。5.1.2.2.2 大气相对湿度应在保水通风相对湿度推荐范围之内,详见附录 A。5.1.2.3 通风要求 储粮保水通风时,单位
17、通风量不应大于 7 m/(ht)。5.1.2.4 结束通风条件 粮堆平均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且每米厚度的粮食温差不超过 1;平房仓粮堆上层与下层温差不超过 3,浅圆仓粮堆上层与下层温差不超过 10;每米厚度的粮食水分梯度不超过 0.3,粮堆上层与下层水分差不超过 1.5%。5.1.3 内环流控温通风 5.1.3.1 冬季通风宜采用低功率轴流风机进行降温蓄冷。5.1.3.2 内环流控温通风技术宜在每年 69 月期间应用,根据粮堆冷心剩余情况以及整个粮堆控温均温效果确定应用时间。5.1.3.3 仓温控制目标与实际仓温之差为 1 2 或表层平均粮温控制目标与表层实际平均粮温之差为 2 3 时,启动内环
18、流控温系统。5.1.3.4 根据仓房控温设备、密闭隔热、蓄冷程度、当地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控温储藏目标设定系统运行期间的相关参数:a)小麦、玉米的准低温储藏,内环流控温系统启动温度(仓温上限)宜为 25,停止温度(仓温下限)宜为 22;b)配有机械制冷设备的稻谷准低温储藏,内环流控温系统启动温度(仓温上限)宜为 21,停止温度(仓温下限)宜为 19。5.1.4 控湿通风 粮食储存期间,宜根据粮食平衡水分原理,适时进行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使用湿度调节装置合理控制仓内空气相对湿度,避免或减少粮食水分流失。主要粮食品种不同温度条件下仓内空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范围详见附录B。成品粮仓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应按
19、DB11/T 1953执行。DB11/T 2171.12023 5 5.2 低温与准低温储粮技术 5.2.1 在秋冬气温较低季节,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储粮降温通风。5.2.2 宜分阶段通风逐步降低粮温。10 11 月,宜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逐步降低仓温和粮温。12 月,宜采用机械通风方式逐步将粮温降低至 10 左右,最高粮温不超过 15。次年 1 月,逐步将粮温降低至 5 左右,最高粮温不超过 10。5.2.3 宜在 3 月底前,采取仓房密封、粮堆表面覆盖等隔热措施延缓仓温和粮温上升。5.2.4 气温较高季节实施低温或准低温储藏时,应采用空调机、内环流控温系统等
20、设备将平均粮温分别控制在 15 以下或 20 以下。5.2.5 当粮堆出现水分转移、结露、粮食水分含量升高或局部发热时,应采用内环流控温通风或单管风机局部通风。5.2.6 成品粮宜采用低温或准低温的储藏方式。6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6.1 防治原则 6.1.1 有害生物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措施应符合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原则。6.1.2 基本无虫粮和粮温不超过 15 的一般虫粮,应加强检测,做好防护工作,不需要进行杀虫处理;粮温 15 以上的一般虫粮,宜在 10 d 内进行除治;严重虫粮宜在 5 d 内进行除治;危险虫粮应立即隔离并在 3 d 内进行除治。6.2 害虫与螨类
21、防治 6.2.1 预防措施 6.2.1.1 应按照 GB/T 29890 的要求做好空仓与器材的清洁卫生和杀虫处理。6.2.1.2 应将粮温和相对湿度控制在不适宜害虫种群生长繁殖的范围内。6.2.1.3 应采用防护剂防止害虫和螨类感染储粮。6.2.1.4 环境温度适合储粮害虫生长繁殖和活动的季节,应在粮仓门、窗处布设防虫线,仓窗安装防虫网,防虫网应不少于 80 目。6.2.2 防治技术 6.2.2.1 低温控制 6.2.2.1.1 冬季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将平均粮温控制在 5 左右,最高粮温控制在 10 以下。夏季利用储粮内环流控温和空调补冷措施将平均粮温控制在 15 以下,最高粮温控制在 20
22、 以下,抑制害虫的发生繁殖。6.2.2.1.2 利用冬季通风,将粮温降低至-5 并进行冷冻杀虫连续 30 d 以上。冷冻杀虫时应采取隔离措施。6.2.2.2 食品级惰性粉防治 6.2.2.2.1 采用食品级惰性粉对粮堆表层 30 cm50 cm 的粮食进行拌和处理,或采用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对整个粮堆进行处理。具体操作应按 LS/T 1227 执行。6.2.2.2.2 施用食品级惰性粉时,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器具。6.2.2.3 磷化氢熏蒸杀虫 DB11/T 2171.12023 6 6.2.2.3.1 磷化氢熏蒸杀虫作业应按 LS/T 1201 执行。6.2.2.3.2 磷化铝药剂的管理和使
23、用应按 LS 1212 执行。6.2.2.4 其他防治技术 6.2.2.4.1 可采用生物防治、植物源和生物农药防治等技术,药剂使用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经农药管理部门登记。6.2.2.4.2 可采用陷阱诱捕器和灯光诱捕器诱杀储粮害虫。6.2.2.4.3 药剂残留限量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6.3 微生物防治 6.3.1 预防措施 6.3.1.1 应控制入仓粮食水分含量,其中小麦水分含量13.0%,玉米水分含量14.5%,稻谷水分含量15.0%。6.3.1.2 应适时进行通风,均衡粮温,预防或消除粮堆结露:a)安全水分粮食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方法消除温差,把表层粮温降低到与仓温相差不超
24、过8,消除粮堆表层结露现象发生。水分偏高的粮食宜首先进行降水通风;b)采取单管或多管通风、内环流通风或整仓通风消除粮堆内部温差;c)避免热粮入冷仓;d)根据环境温湿度、仓内温湿度及粮油水分含量,适时进行揭膜自然通风;e)在秋冬季分两次或三次进行通风降温,逐步降低粮堆温度,避免外界气流与粮堆温差过大。6.3.1.3 应采用准低温或低温储粮技术,抑制储粮微生物生长繁殖。6.3.2 应急处理 6.3.2.1 当储粮出现发热生霉迹象时,应及时采用磷化氢熏蒸技术进行处理,保持粮堆中磷化氢浓度在 400 mL/m3以上,直至粮温恢复正常。具体操作应按 LS/T 1201 执行。6.3.2.2 高水分原粮不
25、能及时干燥时,可采用丙酸、双乙酸钠等食品级防霉剂进行应急处理。具体要求如下:a)采用固态有机酸防霉剂时,载体宜使用食品级的惰性粉;b)采用应急防霉处理时,应注意有效时间与水分含量及防霉剂用量的关系,如采用 0.2%固态丙酸防霉剂处理含水量 18%的原粮,防霉有效时间约为 10 d;c)应急处理后的粮食应尽快干燥降水。6.4 鼠类与鸟类控制 6.4.1 鼠类 6.4.1.1 应做好库区卫生,堵塞鼠类进入粮仓、粮堆的通道,仓房通风口应设置防鼠网,仓门处应设置挡鼠板,进出仓作业期间应及时有效放置。6.4.1.2 采用诱捕、毒饵毒杀或熏蒸等方法灭鼠。毒杀灭鼠应使用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灭鼠剂;毒
26、杀时应设置警戒标识并由专人负责投药和处理残余饵料;熏蒸灭鼠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进入仓内的鼠类宜用捕杀,不宜采用毒饵毒杀。6.4.1.3 储存成品粮的仓房宜使用黏鼠贴和声波驱鼠器。6.4.2 鸟类 6.4.2.1 在环境温度不适合储粮害虫活动的季节,应采用防雀网等措施。DB11/T 2171.12023 7 6.4.2.2 不应采用捕捉、枪击或毒杀等方法防治鸟害。7 仓储管理要求 7.1 入库作业 7.1.1 粮食入库作业损耗控制节点主要包括空仓准备、门卫检查、扦样检验、计量称重、库内运输、清理除杂以及仓口卸粮作业等。7.1.2 粮食入仓前,应对仓房进行检查维修和清洁消毒。7.1.3 运粮车
27、辆达到粮库门口,门卫应首先检查运粮车辆有无撒漏并提示司机进行必要封堵。7.1.4 质量检测扦样时,应避免粮食撒落,如有撒落应及时清理干净并回收。7.1.5 经检验合格的粮食,应准确过磅计量。7.1.6 卸车场地是硬化地面的应清扫干净,非硬化地面的应清扫干净并做好铺垫。7.1.7 粮食清理除杂设备应经过保养、检修并保持运行状态良好,筛网及规格应与所卸粮食品种相匹配,运行中应随时观察清理效果,防止粮粒漏出。7.1.8 粮食装卸输送设备应经过保养、检修并保持运行状态良好,运行中防止粮食抛撒。7.1.9 装卸和输送粮食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输送带速度和输送量,。7.1.10 粮食入库清理除杂和装卸输送作业宜
28、选用环保抑尘设备。7.1.11 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清理清扫作业现场,避免因粮食与筛下物或灰尘互混、车辆碾压和雨雪天气等原因造成粮食损耗。7.1.12 包装粮食拆包倒散时,粮包应倾倒干净。7.1.13 作业后及时清扫现场,清理机械设备上或设备内部的粮食。7.2 储存管理 7.2.1 粮情检测 7.2.1.1 粮食储存期间的粮情检测应按 GB/T 29890 执行。7.2.1.2 宜采用多参数粮情测控系统对储粮温度、水分、气体成分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等进行在线检测和分析。7.2.1.3 宜采用储粮害虫在线监测技术监测害虫发生情况,具体应按 LS/T 1221 执行。7.2.1.4 加强储存期间粮食带菌量
29、的检测,对储粮发热霉变进行预测分析。可采用孢子计数法对储粮真菌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应按 LS/T 6132 执行。7.2.2 异常粮情处理 7.2.2.1 粮堆发热处理 采用粮温比较、取样分析、虫霉检测、感官检查等方法综合判断、发现粮堆发热部位,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a)害虫引起的发热,应采取熏蒸防治措施,杀灭害虫,再通风降低粮温;b)杂质多或后熟作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清除杂质,杂质不易清除时可通过打探管通风降温、消除发热点;c)粮堆表层发生轻微结块发热时,应翻动粮面,开启门窗自然通风散湿散热。无自然通风条件时,应密闭仓房,仓内利用除湿机吸湿散热,或进行密闭熏蒸;d)水分过高结块霉变引起的
30、局部粮堆发热,应先采取机械通风、仓内翻倒、翻仓倒囤、谷冷通风或熏蒸抑菌等措施降低粮温,再采取就仓通风干燥或出仓晾晒、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DB11/T 2171.12023 8 e)全仓或粮堆大部出现结块发热,应及时翻仓倒囤,或出仓干燥。7.2.2.2 粮堆结露处理 粮堆结露时应采取以下措施:a)粮堆表层结露时,应翻动粮面,开启门窗自然通风。结露严重时,应将表层粮食出仓日晒或进行干燥;b)粮堆内部出现局部结露时,应在结露部位插入风管,进行局部通风。必要时,利用器械将结露部位粮食挖出并进行散湿降水处理;c)粮面密封膜内结露时,应揭开薄膜,晾干结露水;d)仓顶仓壁结露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结露水流入粮堆
31、。7.2.3 样品扦取 7.2.3.1 粮食出入库及储存期间质量检测扦样方法应按 GB/T 5491 执行。7.2.3.2 每份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项目的需要,最大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a)小麦粉不应超过3.0 kg;b)小麦、稻谷、玉米不应超过2.5 kg;c)大豆、大米不应超过1.5 kg。7.2.3.3 检验完毕后,样品应进行有效区分,未经污染的完好样品应单独妥善存放,适时归仓。7.2.4 筛下物和地脚粮处理 7.2.4.1 粮食仓储企业宜设置或指定相应部门负责地脚粮整理,配备必要的整理工具和设备。7.2.4.2 对原粮筛下物和地脚粮进行筛分整理,及时将符合标准的粮食入仓或随车出库。7.3
32、 出库作业 7.3.1 粮食出库作业损耗控制节点主要包括空车检查、装车、库内运输、计量称重、门卫检查等。装车前应检查运输车辆,封堵车厢可能漏粮的缝隙。7.3.2 包装应采用机械缝口,缝口应严密结实,装车时包口朝向车厢内侧。7.3.3 散粮装车,车上粮面不应高于车厢围栏高度,车辆应及时苫盖苫布。7.3.4 车辆启动后,应观察车厢有无漏粮,如有漏粮应及时叫停车辆,待处理妥当后再放行。7.3.5 装车过程中及装车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地面散落的粮食。7.3.6 粮食出库应规范操作、准确计量。7.3.7 门卫应检查运粮车辆有无撒漏并提示司机进行必要封堵,待处理妥当后再放行。7.3.8 不宜在大风大雪等天气
33、安排出库。7.3.9 粮食出库输送机械宜设置防尘罩,宜选用环保型输送设备。7.3.10 采用低温储藏或准低温储藏的较大容量粮仓在高温季节出仓时,应使用塑料薄膜或糠包等将未出仓的粮堆进行隔离、封闭。7.4 预防粮食损失 7.4.1 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预防粮食损失。7.4.2 应加强储粮区域监测和安全管理,做好防火、防汛、防盗、防渗漏等工作。7.4.3 地磅所在区域和计量操作场所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保障设备状态良好。7.4.4 粮食出入库期间,应安排专人检查进出车辆是否存在异常、出入库手续是否齐全。8 损耗控制要求 DB11/T 2171.12023 9 8.1
34、 损耗计算 8.1.1 水分减量的计算见式(1):X=G1Xi-Xo1-Xo 100%(1)式中:X水分减量,单位为千克(kg);G1粮食入库数量,单位为千克(kg);Xi入库水分含量(%);Xo出库水分含量(%)。8.1.2 杂质减量的计算见式(2):m=G1mi-mo1-mo 100%(2)式中:m杂质减量,单位为千克(kg);mi入库杂质含量(%);mo出库杂质含量(%)。8.1.3 保管自然损耗的计算见式(3):W=G1-G2-X-m(3)式中:W保管自然损耗,单位为千克(kg);G2粮食出库数量,单位为千克(kg)。8.1.4 粮食储存损耗的计算见式(4):S=X+m+W+P(4)式
35、中:S粮食储存损耗,单位为千克(kg);P包装破损减量,单位为千克(kg)。8.1.5 粮食储存损耗率的计算见式(5):n=SG1 100%(5)式中:n粮食储存损耗率(%)。8.2 储存损耗定额 8.2.1 原粮保管自然损耗率 储存 6 个月以内的原粮,保管自然损耗不应超过 0.10%;储存 612 月的,不应超过 0.15%;储存12 个月以上的,不应超过 0.20%。8.2.2 成品粮包装破损损耗率 成品粮出入库及储存期间,因包装破损造成的粮食损耗率不应超过 0.05%。8.3 水分杂质减量控制 DB11/T 2171.12023 10 粮食储存期间,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措施控制粮食水分杂
36、质减量:a)入库水分含量高于 12.0%的小麦,一个完整的储存周期结束后,水分含量不宜低于 11.0%;入库水分含量低于 12.0%的小麦,储存周期结束后,水分减量不宜超过 0.8%;b)入库水分含量高于 14.0%的玉米,一个完整的储存周期结束后,水分含量不宜低于 13.0%;入库水分含量低于 14.0%的,储存周期结束后,水分减量不宜超过 0.6%;c)入库水分含量高于 14.5%的稻谷,一个完整的储存周期结束后,水分含量不宜低于 14.0%;入库水分含量低于 14.5%的,储存周期结束后,水分减量不宜超过 0.6%;d)储存期 6 个月以内的成品粮,水分减量不宜超过 0.2%;储存期 6
37、 个月以上的成品粮,水分减量不宜超过 0.5%;e)储存期间粮食杂质减量不应超过 0.3%。8.4 损耗核销 8.4.1 粮食储存损耗应以一个货位或批次为单位分别计算,不应混淆。水分杂质减量据实核销,入仓前以及入仓期间发生的水分杂质减量在形成货位后核销;储存期间发生的水分杂质减量在该货位或批次粮食出清后核销。保管自然损耗应在一个货位或批次粮食出清后核销。8.4.2 进仓、出仓的粮食水分和杂质含量,分别以平仓验收、出仓检验的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和档案记载为准。8.5 储存损耗控制与推荐改进措施 原粮和成品粮在一个储存周期内,不同损耗控制水平与推荐改进措施见表2和表3。表2 原粮不同损耗控制水平与推荐
38、改进措施 储存损耗率%保管自然损耗率%改进措施 0.8 0.2 总结并推广经验,持续保持 1.0 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储粮措施 1.2 总结经验和不足,制订针对性措施并持续改进 1.22.0 查找原因,制订针对性措施并立即改进 2.0 0.2 全面查找原因和不足,制订针对性措施并立即改进 表3 成品粮不同损耗控制水平与推荐改进措施 储存损耗率%包装破损损耗率%改进措施 0.00 0.00 总结并推广经验,持续保持 0.1 0.05 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储粮措施 0.1 总结经验,重点查找储存环节存在的不足,制订针对性措施并持续改进 0.1 0.05 查找原因,重
39、点查找装卸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针对性措施并立即改进 0.1 全面查找原因和不足,制订针对性措施并立即改进 DB11/T 2171.12023 11 附 录 A (资料性)储粮保水通风大气相对湿度推荐范围 表A.1给出了不同粮种、不同水分含量情况下储粮保水通风时大气相对湿度的推荐范围。表A.1 储粮保水通风大气相对湿度推荐范围 相对湿度%粮食水分含量%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小麦 推荐范围3050355540604060456550705570 稻谷 推荐范围 4570507055755575608065
40、806580玉米 推荐范围 4065457050705575557560806080 DB11/T 2171.12023 12 附 录 B(资料性)仓内空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范围 表B.1给出了不同种类粮食储存期间仓内空间空气相对湿度的控制范围。表 B.1 仓内空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范围 相对湿度%表层粮温 粮食水分含量%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小麦控制范围 30 455550605560606560706570 25 455550605560606560706570 20 405045555060556560656570 15 4
41、05045555060506055656070 10 405045555060506055656070 5 355040504555506055655565 0 355040504555456050655565 稻谷控制范围 30 607060706575657570807080 25 557060706575657570807080 20 777060706070657565757080 15 506555706070657565757080 10 506550706070607065756575 5 456550655570607060756575 0 456550655570607060
42、756575 玉米控制范围 30 607065706570707570757580 25 607065706570707570757580 20 556560706570657570757080 15 556560706070657565757080 10 506555706070607065757075 5 456550655570607060756575 0 456550655570607060756575 DB11/T 2171.12023 13 参 考 文 献 1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第5号令)2粮食库存检查方法(国粮执法规2022248号)3政府储备粮油质量检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国粮标规202360号)4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国粮仓规202118号)5粮油安全储存守则(国粮储2016234号)6北京市储备粮粮情检查规定(京粮发2008121号)7 建标172 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A 粮食质量管理办法 42 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