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1 T 2029-2022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40452       资源大小:384.3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1 T 2029-2022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技术规范.pdf

    1、ICS 65.020.40 CCS B 65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20292022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n forest experience index 2022-09-29 发布 2023-01-01 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11/T 2029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1 5 森林体验指数计算方法.2 6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方法.3 附录 A(规范性)森林体验指数指标因子范围及归一化值计算方

    2、法.5 参考文献.8 DB11/T 2029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规划和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查天山、高永龙、田赟、孙艳丽、刘鹏、刘进祖、贾昕、齐建东、王菁黎、李卫兵、林岭、张海、范雅倩、刘倩、安康、张德怀、张学武、王迎、刘新月、赵洪贤、徐铭泽、王可。DB11/T 20292022 1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

    3、体验指数的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森林体验指数的计算和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森林体验指数 forest experience index(FEI)公众对林地、绿地、湿地、草地的小气候环境感知程度的无量纲指数。3.2 舒适度 comfort degree 人体对林地、绿地、湿地、草地小气候环境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感知程度的无量纲指数。3.3 健康度 health degree 林地、绿地、湿地、草地小气候环境内影响人体健康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细颗粒物浓度和负氧离子浓度的无量

    4、纲指数。3.4 调节度 regulatory degree 林地、绿地、湿地、草地生态系统对其自身以及周围环境水热调节能力的无量纲指数。4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按照表1设置。DB11/T 20292022 2 表1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 指标 指标因子 缩写 单位 舒适度 空气温度 Ta 空气相对湿度 RH%风速 WS m/s 健康度 负氧离子浓度 NAI ions/cm3 细颗粒物浓度 PM2.5 g/m3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PM10 g/m3 调节度 潜热通量 LE W/m2 显热通量 H W/m2 加分项 生态系统多样性 特色景观 注:加分项是表征林地、绿地、湿地、草地特色生态

    5、系统类型、景观和物种多样性的指标项。5 森林体验指数计算方法 5.1 森林体验指数计算公式 森林体验指数由舒适度、健康度、调节度、加分项等指标计算得到,每个指标根据其重要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按式(1)计算:FEI=Ia40%+Ib45%+Ic 15%+A(1)式中:FEI 森林体验指数,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范围为0,1;Ia 舒适度;Ib 健康度;Ic 调节度;A 加分项(0.05)。5.2 森林体验指数各指标计算方法 5.2.1 舒适度 舒适度的计算指标包括空气温度(Ta)、空气相对湿度(RH)和风速(WS),按式(2)计算:Ia=ITa40%+IRH40%+IWs20%(2)式中:I

    6、a 舒适度,范围为0,1;ITa 空气温度归一化值;IRH 空气相对湿度归一化值;IWs 风速归一化值。其中,空气温度归一化值,空气相对湿度归一化值和风速归一化值的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的A.1至A.4执行。DB11/T 20292022 3 5.2.2 健康度 健康度的计算指标包括细颗粒物浓度(PM2.5)、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和负氧离子浓度(NAI),按式(3)计算:Ib=IPM2.545%+IPM1045%+INAI10%(3)式中:Ib 健康度,范围为0,1;IPM2.5 细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IPM10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INAI 负氧离子浓度归一化值。其中,细颗粒物浓度

    7、归一化值,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和负氧离子浓度归一化值的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中A.1、A.5至A.7执行。5.2.3 调节度 调节度的计算指标包括潜热通量(LE)和显热通量(H),按式(4)计算:Ic=LE/(LE+H)100%(4)式中:Ic 调节度,范围为0,1;LE 潜热通量,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H 显热通量,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5.2.4 加分项 加分项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赋值:生态系统多样性:单一生态系统类型赋值 0.01;复合生态系统类型赋值 0.02;特色景观:观花期、观叶期、观果期、观鸟期等特色景观各赋值 0.01;加分项总计不超过 0.05,超过 0.05 时

    8、,赋值 0.05。6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方法 6.1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按照表2执行。表2 森林体验指数(FEI)评价 等级 数值范围 评价 说明 1 0.70FEI1.00 非常适宜 环境非常适宜,体验感非常好 2 0.50FEI0.70 适宜 环境适宜,体验感好 3 0.30FEI0.50 较适宜 环境较为适宜,体验感较好 4 0.00FEI0.30 不太适宜 环境不太适宜,体验感较差 6.2 森林体验指数降级机制 森林体验指数降级机制如下:DB11/T 20292022 4 当气象等部门发布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雷电、冰雹、大雾、道路结冰、持续低温等黄

    9、色气象灾害预警时,森林体验指数在原有级别基础上,降一级(最低降至 4 级);当气象等部门发布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雷电、冰雹、大雾、道路结冰等橙色气象灾害预警时,森林体验指数在原有级别基础上,降二级(最低降至 4 级)。6.3 森林体验指数熔断机制 森林体验指数熔断机制如下:按照附录 A 表 A.1,当空气温度、风速、细颗粒物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任何 1 个或 1 个以上的计算指标等于或超过其极限范围时,森林体验指数强制为 0;当气象等部门发布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雷电、冰雹、大雾、道路结冰等红色气象灾害预警时,森林体验指数强制为 0。DB11/T

    10、 20292022 5 附 录 A(规范性)森林体验指数指标因子范围及归一化值计算方法 A.1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因子范围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因子的最适范围、标准范围和极限范围按照表A.1执行。表A.1 森林体验指数指标因子范围 指标因子 季节 最适范围 标准范围 极限范围 说明 最小值最大值最低值最高值极小值极大值空气温度()春、夏 19 24-20 37-30 40 24 小时平均值 秋 15 20 冬 9 20 空气相对湿度(%)春、夏、秋 30 60 0 100 冬 30 50 风速(m/s)春、秋 0 2 0 10.7 32.6 夏 0.3 3 冬 0 0.3 颗粒物浓度(g/m3)细颗

    11、粒物浓度 春、夏、秋、冬 0 250 500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春、夏、秋、冬 0 420 600 负氧离子浓度(ions/cm3)春、夏、秋、冬 100 A.2 空气温度归一化值计算 空气温度归一化值(ITa)在0,1之间变化。对照表A.1,当Ta在最适范围内,ITa 取值为1;Ta超过标准范围,ITa取值为0;Ta小于最适范围的最小值,ITa按式(A.1)计算;Ta大于最适范围的最大值,ITa按式(A.2)计算。ITa1=1 (Ta-Tamin)/(TaLo Tamin)(A.1)ITa2=1 (Ta-Tamax)/(TaHi Tamax)(A.2)式中:ITa1 空气温度小于最适范围的归一

    12、化指数;ITa2 空气温度大于最适范围的归一化指数;Ta 空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amin 空气温度最适范围的最小值,单位为摄氏度();Tamax 空气温度最适范围的最大值,单位为摄氏度();TaLo 空气温度标准范围的最低值,单位为摄氏度();TaHi 空气温度标准范围的最高值,单位为摄氏度()。A.3 空气相对湿度归一化值计算 空气相对湿度归一化值(IRH)在0,1之间变化。对照表A.1,当RH在最适范围内,IRH取值为1;RH超过标准范围,IRH取值为0;RH小于最适范围的最小值,IRH按式(A.3)计算;RH大于最适范围的最大值,IRH按式(A.4)计算。DB11/T 20292

    13、022 6 IRH1=1 (RH RHmin)/(RHLo RHmin)(A.3)IRH2=1 (RH RHmax)/(RHHi RHmax)(A.4)式中:IRH1 空气相对湿度小于最适范围的归一化指数;IRH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最适范围的归一化指数;RH 空气相对湿度;RHmin 空气相对湿度最适范围的最小值;RHmax 空气相对湿度最适范围的最大值;RHLo 空气相对湿度标准范围的最低值;RHHi 空气相对湿度标准范围的最高值。A.4 风速归一化值计算 风速归一化值(IWs)在0,1之间变化。对照表A.1,Ws在最适范围内,IWs为1;Ws超过标准范围,IWs为0;Ws小于最适范围的最小

    14、值,IWs按式(A.5)计算;Ws大于最适范围的最大值,IWs按式(A.6)计算。IWs1=1 (Ws Wsmin)/(WsLo Wsmin)(A.5)IWs2=1 (Ws Wsmax)/(WsHi Wsmax)(A.6)式中:IWs1 风速小于最适范围的归一化指数;IWs2 风速大于最适范围的归一化指数;Ws 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Wsmin 风速最适范围的最小值,单位为米每秒(m/s);Wsmax 风速最适范围的最大值,单位为米每秒(m/s);WsHi 风速标准范围的最高值,单位为米每秒(m/s);WsLo 风速标准范围的最低值,单位为米每秒(m/s)。A.5 细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

    15、计算 细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在0,1之间变化。对照表A.1,PM2.5为0 g/m3时,IPM2.5为1;PM2.5在标准范围内,IPM2.5按式(A.7)计算;PM2.5超过标准范围250 g/m3时,IPM2.5为0。IPM2.5=(250 PM2.5)/250(A.7)式中:IPM2.5 细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PM2.5 细颗粒物浓度,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g/m3)。A.6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计算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在0,1之间变化。对照表A.1,PM10为0 g/m3时,IPM10为1;PM10在标准范围内时,IPM10按式(A.8)计算;PM10超过标准范围420 g/m3

    16、时,IPM10为0。IPM10=(420 PM10)/420(A.8)式中:IPM10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归一化值;PM10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g/m3)。DB11/T 20292022 7 A.7 负氧离子浓度归一化值计算 负氧离子浓度归一化值在0,1之间变化。对照表A.1,NAI小于或等于100 ions/cm3时,INAI取值为0;NAI在100 ions/cm33000 ions/cm3之间时,INAI按式(A.9)计算;NAI大于或等于3000 ions/cm3时,INAI为1。INAI=(NAI 100)/2900(A.9)式中:INAI 负氧离子浓度归一化值;NAI 负氧离子浓度,单位为个每立方厘米(ions/cm3)。DB11/T 20292022 8 参 考 文 献 1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GB/T 285912012 风力等级 3 HJ 6632012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4 LY/T 25862016 空气负氧离子观测技术规范 5 QX 2292014 风预报检验方法 6 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北京市气象局,2019 年修订)_


    注意事项

    本文(DB11 T 2029-2022 森林体验指数评价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赵齐羽)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