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山市地方标准 DB4406/T 152022 制造业行 业质量共 治实施指 南 Guidelines for quality co-govern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2022-05-24 发布 2022-05-24 实施 佛山市市 场监督 管 理局 发 布 ICS 03.120.10 CCS 4406 A 00 DB4406/T 15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 性引 用文 件.1 3 术语 和定 义.1 4 基本 原则.1 4.1 坚持 多元 参与.1 4.2 坚持 沟通 协商.1 4.3 坚持 透明 公开.1 5 实施
2、模式.1 6 实施 环境.2 6.1 需 考虑 的外 部环 境因素.2 6.2 内 部环 境的 促成 因素.2 7 实施 过程.3 7.1 统 筹和 规划.3 7.2 构 建和 运行.3 7.3 检 查和 评估.3 7.4 改 进和 优化.3 8 实施 要素.3 8.1 目标 规划.3 8.1.1 目标.3 8.1.2 组织.4 8.1.2 保障 措施.4 8.2 管理 要素.4 8.2.1 项目 管理.4 8.2.2 服务 管理.5 8.2.3 宣传.5 8.3 资源.6 8.3.1 基础 设施.6 8.3.2 人力 资源.6 8.3.3 数据 信息.6 8.3.4 政策 信息.6 附录A(
3、资料 性)行业 质量共 治成 果评 估指 标体 系.7 参考文 献.9 DB4406/T 15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 按照 GB/T 1.12020标 准化 工作 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 化文 件的 结 构和起 草规 则 的规定起草。请注意 本文 件的 某些 内容 可能涉 及专 利。本文 件的 发布机 构不 承担 识别 这些 专利的 责任。本文件 由佛 山市 市场 监督 管理局 提出 并归 口。本 文 件起 草单 位:佛山 市市 场 监督 管理 局、佛山 市标 准 化协 会、佛山 市质 量和 标 准化 研究 院、佛山市 建 材行 业协 会、佛山 市顺 德 区燃 气具 商会、佛 山市
4、电 线电 缆行 业协 会、佛山 市 消费 者委 员会、佛山众陶联供 应链 服务 有限 公司、佛山 市禅 城区 中小 企业 服务中 心、佛山 市禅 城区 陶瓷行 业协 会。本 文 件主 要起 草人:林 海、任 翔、钟照 华、黄国 维、易 礼康、梁 燕珍、杨 劼、吴 晟、谢茹 娟、刘俊卿、何 志伟、卢 秋萍、刘 德勇、王建。DB4406/T 152022 1 制 造业行 业质量共 治实施 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 给出 了制 造业 行业 质量共 治的 基本 原则、实 施模式、实 施环 境、实施 过程、实施 要素 的 指 导建议,提供 了行 业质 量共 治成果 评估 指标 体系 的相 关参考 信息。本
5、文件 适用 于市 场监 管部 门和行 业协 会、商会 等协 同开展 行业 质量 共治 活动。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本文件 没有 规范 性引 用文 件。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行业质 量共 治 industrial quality co-governance 以 法 治为 基础 的市 场主 体自 治、行业 自律、政府 和社会 协 同监 管的 质量 多元 治 理模式,通 常 由 市场监管部 门与 行 业组 织协 同开 展,以产 品质 量为 治理对 象 建立 完善 的反馈 机 制,消除 低质 量恶 性竞 争,突破质量 提升 瓶颈,构 建质 量治理 新格 局。
6、注:参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9 月5 日)第三条第(十八)项,有修改。4 基本原 则 4.1 坚持多 元参 与 行业质 量共 治应 反映 行业 需求、市场 需求、社 会公 共利益 需求,实 现市 场主 体、行 业组 织、消 费 者和政府 共同 参与 质量 共治 活动。4.2 坚持沟 通协 商 行业质 量共 治各 参与 方应 建立沟 通渠 道,密切 联系,充分 考虑 各方 利益 和不 同意见。4.3 坚持透 明公 开 行业质 量共 治活 动应 通过 适当的 渠道,向 所有 市场 主体提 供与 质量 共治 活动 有关的 信息。5 实施模 式 5.1 行业质
7、量共 治的 实施 环境、实施 过程 和实 施要 素是 开展共 治活 动的 重要 因素。5.2 实施环 境主 要分 为两 大方 面:行 业的 外部 环境 因素 和内部 环境 的促 成因 素。5.3 实施过 程可 划分 为:统筹 和规划、构 建和 运行、检 查和评 估、改进 和优 化。DB4406/T 152022 2 5.4 实施要素是指行业质量 共 治的对象,通常包括目 标 规划、管理要素和资源。目标规划包括目标、组织和 保障 措施;管 理要 素包括 项目 管理、服 务管 理和宣 传;资源 包括 基础 设施、人力 资源、数 据 信 息和政策 信息。5.5 行 业 质量 共治 涉及 政府、行 业
8、 组织、行业 内企 业等相 关 方的 活动,行业 质量共 治 实施 模式 见图 1。图1 行业质 量共 治实 施模 式 6 实施环 境 6.1 需考虑 的外 部环 境因 素 开展行 业外 部环 境要 求的 分析是 行业 质量 共治 实施 的必要 活动。行 业质 量共 治 需考虑 的外 部环 境 因素包括 且不 限于:a)行业现 行贸 易政 策、产业 政策、法律 法规、标 准等;b)行业现 行政 策的 实施 效果;c)行业供 应链 上下 游企 业产 品监督 检查 的反 馈和 改进 建议;d)行业对 产品 质量 提升 痛点、堵点 的共 同诉 求;e)新兴技 术变 革和 重大 技术 变更、地区 产业
9、 竞争 地位 的变化、潜 在市 场需 求的 增长。6.2 内部环 境的 促成 因素 内部环 境的 促成 因素 有利 于行业 质量 共治 协同 开展,宜考 虑:a)政府或 行业 组织 等相 关方 的责权 利;b)行业组 织的 成员 和架 构;实施环 境 统筹和 规划 构建和 运行 改进和 优化 检查和 评估 目标规 划 管理要 素 资源 实施要 素 实施过 程 DB4406/T 152022 3 c)行业组 织质 量管 理能 力和 工作人 员业 务能 力;d)行业组 织自 身发 展规 划。7 实施过 程 7.1 统筹和 规划 统筹和 规划 主要 目的 是营 造必要 的行 业质 量共 治的 实施环
10、 境,做好 实施 的准 备工作,各 参与 方 应 当考虑的 管理 措施 包括:a)建立行 业质 量共 治实 施的 组织管 理、实施 主体 和职 责分工、与 相关 方沟 通的 工作制 度;b)调研识 别利 益相 关方 的期 望,根 据行 业产 品质 量发 展趋势,制 定行 业质 量发 展规划;c)结 合 行业 质量 发展 规划、管 理 体系、资源 和行 业质量 共 治要 求,按 行业 质量共 治 实施 模式 识别行业质 量共 治的 目标 和任 务,细 化具 体实 施内 容、程序,形成 工作 规划;d)建立行 业质 量共 治成 果评 价和持 续改 进的 工作 机制。7.2 构建和 运行 构建和 运
11、行 的主 要目 的是 确保行 业质 量共 治实 施的 有效性,各 参与 方应 当考 虑的管 理措 施包 括:a)建立相 关的 管理 机制,确 立实施 任务 要点;b)制定年 度工 作计 划,并按 计划实 施;c)建立与 利益 相关 方的 信息 交流与 共享 途径;d)制定行 业质 量共 治实 施的 工作标 准与 方法;e)对实施 记录 进行 管理,确 保实施 过程 可追 溯,结果 可测量 或可 评估。7.3 检查和 评估 检查和 评估 的主 要目 的是 确保行 业质 量共 治的 实施 适宜性,各 参与 方应 当考 虑的管 理措 施包 括:a)明确行 业质 量共 治过 程可 测量的 绩效 指标,
12、对 行业 质量共 治的 实施 过程 进行 检查;b)评估实 施团 队和 人员 的能 力,必 要时 可聘 请技 术机 构、外 部专 家;c)组织评 估活 动,确认 行业 质量共 治实 施的 适宜 性、有效性。7.4 改进和 优化 改进和 优化 的主 要目 的是 行业质 量共 治实 施的 可持 续发展,各 参与 方应 当考 虑的管 理措 施包 括:a)建立行 业质 量共 治实 施的 改进和 优化 机制,并 对改 进和优 化过 程进 行监 督;b)依据统 筹规 划的 目标 和要 求,对 未达 成的 指标 进行 检查和 分析;c)确定改 进措 施,制定 行业 质量共 治实 施改 进计 划;d)跟踪行
13、业质 量共 治实 施的 改进效 果并 持续 优化。8 实施要 素 8.1 目标规 划 8.1.1 目标 以目标 为导 向开 展行 业质 量共治 有利 于各 参与 方协 同工作。行 业质 量共 治目 标制定 宜考 虑:a)行业组 织发 展战 略、成员 管理对 行业 发展 的支 撑能 力;b)相关标 准、最佳 实践、成 熟技术 和创 新建 议;DB4406/T 152022 4 c)评估行 业质 量共 治措 施与 行业发 展战 略的 一致 性,确保其 与行 业发 展战 略相 匹配,行业 质 量 共治目标 的实 施和 改进。8.1.2 组织 8.1.2.1 市场监 管部 门应 设定 统一 方向,创造
14、 各方 积极 参与 实现行 业质 量共 治目 标的 条件。8.1.2.2 行业组织应 任用能满足质量共治工作 要求的人员,组建质量共治 工作团队,通过发布任命 文件 等 形式,指定 主要 负责人 承 担决 策作 用,宜 考虑任 命 业务 骨干 作为 与市 场监 管 部门 的联 络人,将行业质量共 治活 动的 工作 定责 到人或 到岗。行业 组织 宜设 计 实际 可行 的人 才激 励制 度,为 人员 积极参与实现目标提 供动 力。8.1.3 保障措 施 8.1.3.1 联络渠 道 市场监 管部 门与 行业 组织 应建立 畅通 的联 络渠 道,加强信 息交 流,主动 共享 质量共 治相 关的 可
15、公 开信息。8.1.3.2 行业自 律 行业组 织可 在市 场监 管部 门的指 导下,通 过以 下活 动,逐 步营 造行 业自 律的 良好氛 围。a)建立健 全行 业经 营自 律规 范和职 业道 德准 则,规范 企业行 为,引导 企业 合法 生产经 营。b)将行业 自律 要求 纳入 组织 章程,通过 线上 线下 多种 方式向 行业 宣导。c)推动行 业诚信 建设,依法 收集、记录和 整理 成员单 位的信 用信息,建立 成员 单 位 质量 信用档案,开 展成 员单 位信 用评 价并公 开结 果,增强 企业 的诚信 意识。8.1.3.3 制度建 设 行业组 织应 健全 行业 质量 管理的 工作 制
16、度,宜 形成 管理体 系,在市 场监 管部 门指导 下参 与行 业 质 量共治活 动,保证 各项 工作 符合要 求。行业 组织 的制 度建设 宜考 虑:a)建立健 全与政 府质 量监督 管理制 度互为 补充 的行业 质量管 理制度,配 合监管 部门开 展市 场 监管活动;b)建立健 全质 量信 用信 息采 集、记 录和 整理 的制 度,适时发 布行 业质 量信 用预 警信息;c)建立健 全成 员单 位质 量信 用激励、制 约制 度,引导、推荐诚 信守 法的 成员 单位 参与评 先 评 优。8.1.3.4 自我评 估 行业组 织可 对行 业质 量共 治实施 的阶 段性 成果 进行 评估,评估 内
17、容 见附 录 A。8.2 管理要 素 8.2.1 项目管 理 8.2.1.1 项目类 型 行业质 量共 治开 展的 项目 类型包 括但 不限 于以 下内 容。a)本行业 国内 外质 量标 准技 术发展 状况 研究。分 析研 究产业 质量 现状 和面 临的 问题,提出 切 实 可行解决 方案 并形 成研 究报 告,积 极向 市场 监管 部门 建言献 策。b)产品质 量监 督专 项抽 查的 策划研 究。向 市场 监管 部门 提 供建 议,提 升监 督抽查 工 作有 效性;对监督抽 查结 果分 析研 判,提出质 量提 升解 决方 案。DB4406/T 152022 5 c)标准化 活动。引导 和协
18、助 行业内 企业 参与 各级 标准 制修订 工作、标准 化试 点 示范点 项目、企业标准“领跑 者”认定 等活 动,牵 头组 织行 业企 业应 对贸易 技术 壁垒。d)质量提 升活动。结合 行业 特点和 行业发 展情 况,开 展成员 单位质 量品 牌评价、质量 比较试 验、达标对 标、自愿 性认 证推 广等提 升产 品服 务质 量的 活动。e)质量人 才培 训。通过 组织 培训班、质 量管 理经 验交 流活动、质 量管 理竞 赛等 方式,指导、帮 助企业培 育质 量人 才,提升 企业质 量责 任意 识和 质量 管理水 平。8.2.1.2 管理程 序 行业组 织开 展项 目管 理的 程序包 括但
19、 不限 于以 下内 容。a)建立项 目管 理机 制,组建 项目团 队,与利 益相 关方 明确项 目计 划并 达成 共识。b)制定项 目工 作计 划,建立 和维护 项目 开展 的流 程和 方法。c)对项目 实施 进行 跟踪 和监 督建 立记 录档 案。d)统计分 析项 目的 完成 情况 并测 量评 估绩 效。8.2.2 服务管 理 8.2.2.1 服务内 容 行业组 织在 行业 质量 共治 活动中 提供 的服 务包 括但 不限于 以下 内容。a)面向市 场监管 部门,提供 信息反 馈服务。信 息可包 括行业 风险分 析报 告、行 业质量 提升 工 作总结和 相关 数据、生 产经 营假冒 伪劣 和
20、不 合格 产品 的线索 以及 不正 当竞 争行 为的线 索等。b)面向行 业市场 主体,建立 公共服 务平台。平 台可提 供与产 业协同 的研 发设计、标准 研制、质量管理、品 牌创 建和 知识 产权运 用等 领域 的咨 询服 务。c)面向消 费者,设置 消费维 权服务 机构。机构 可开展 行业消 费预警,利用 行 业组 织 的组 织、协调、服 务能 力,处理 消费 咨询、消 费者 投诉;开 展经 营 者放 心消 费承 诺、线下 7 天 无理由退货承诺“双承 诺”活动,提高消 费纠纷 和解 率;引 导成员 单位创 建放 心消费 单位,营 造行业安全消 费环境;创 建放心 消费点 或消费 教育
21、基地,开展行 业标准、法 律法规 政策、消费 者 权益保障 等领 域的 培训 活动,提高 行业 内经 营者 在保 障消费 者方 面的 意识 和能 力。d)面向社 会,推 进质 量文化 建设。可指导、协 同成员 单位开 展先进 质量 文化建 设,质 量宣 传,提升全 民质 量意 识,增强 消费者 质量 安全 意识,营 造良好 质量 氛围。8.2.2.2 方法措 施 服务的 方法 措施 包括 但不 限于:a)链接成 员企 业、科研 单位、高等 院校 等专 业人 才资 源,建 立专 家库;b)建立常 态化 工作 模式,持 续为成 员单 位提 供技 术服 务;c)配备消 费维 权服 务人员,公示行 业
22、消 费维 权热 线,对外公 开消 费投 诉的 处理 流程和 时限;d)依据相 关标 准、规范,识 别服务 需求 制定 适宜 的服 务流程 和管 理标 准;e)建立健 全成 员满 意度(率)测评 指标、开 展满 意度(率)调查,收 集成 员的 意见建 议。8.2.3 宣传 行业质 量共 治各 参与 方可 通过以 下方 式开 展宣 传活 动:a)开展形 式多样、内 容丰富 的质量 宣传工 作,共同营 造“政 府重视 质量、企业 追求质 量、人 人关注质 量”的良 好社 会氛 围;b)通过微 信公众 号、网站或 者其他 媒体渠 道向 行业组 织成员 单位或 者消 费者传 递各类 行业 质 量提升相
23、关信 息;DB4406/T 152022 6 c)收集行 业内保 障消 费者和 经营者 双方权 益的 优秀经 验做法,提炼 形成 典型案 例,在 行业 内 推广。8.3 资源 8.3.1 基础设 施 基础设 施是 行业 质量 共治 活动的 保障 要素,可 包括:a)内部基 础设 施,如:行业 组织自 有的 办公 地点、软 硬件设 施等;b)外部基 础设 施,如:合作 方设施、政 府公 共服 务设 施、质 量基 础设 施一 站式 服务平 台等。8.3.2 人力资 源 人力资 源是 行业 质量 共治 活动的 保障 要素,可 包括:a)市场监 管部 门的 工作 人员;b)行业组 织的 专职 人员;c
24、)行业组 织成 员的 指派 人员;d)外聘专 家;e)合作方 指派 人员。8.3.3 数据信 息 行业质 量涉 及的 数据 信息 广泛,来源 主要 包括:a)市场监 管部 门提 供的 产品 质量监 督抽 查结 果、行业 质量状 况分 析等 数据 信息;b)行业成员 单 位提 供的 数据 信息;c)认证认 可、检验 检测 机构 提供的 数 据信 息;d)权威平 台发 布的 与行 业质 量分析 相关 的信息。8.3.4 政策信 息 8.3.4.1 政策信息资 源是实施行业质量共治的 引领性因素,行业组织可通 过分析政策信息资源确认 工作实施 方向。政 策信 息来 源可包 括:a)行业相 关法 律法
25、 规;b)行业相 关项 目征 集或 预立 项信息;c)行业现 行产 业政 策、国际 贸易政 策等 信息。8.3.4.2 行业组 织对 政策 信息 做出 反馈,反馈 信息 可包 括:a)行业对 政策 实施 成效 的反 馈意见 和改 进建 议;b)行业、企业 的共 同诉 求或 申诉内 容。DB4406/T 152022 7 A A 附录A(资料 性)行业质 量共 治成 果评 估指 标体系 A.1 评估指 标 行业质 量共 治成 果评 估指 标体系 见 表A.1。表A.1 行业质 量共 治成 果评 估指 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工作成果 A1 基本要求 B1 组织管理 C1 工作机构
26、建立工作团队,定责到人或到岗 C2 有效运作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并持续有效 B2 统筹和规划 C3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 C4 目标规划 制定行业质量发展规划 制定行业质量共治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B3 资金保障 C5 资金使用 有自筹 资金投 入保障 工作 正常 开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B4 工作能力 C6 自律机制 向成员 明确质 量自律 的内 容,推动成 员质量安全承诺 C7 行业质量管理机制 建立并 贯彻执 行行业 经营 自律 规范和 职业道德准则;推动成员单位设立首席质量官 C8 质量信用管理机制 依法收 集、记 录和整 理成 员单 位质量 信用信息,建立并 及时更 新成 员
27、单 位质量 信用档案 建立成 员单位 信用奖 惩制 度,实施质 量信用激励、制约机制 C9 持续改进 实施过程可追溯,实施结果有效性的自评 A2 质量共治实施 过程 B5 项目研究 C10 行业质量标准技术发展状况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并形成研究报告 C11 产品质量监督专项抽查的策划研究 提供线索、参与监督抽查工作或结果分析研判,提出解决方案整改措施 C12 参与标准化活动 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研制和实施先进团体标准;参与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认定;参与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工作 C13 质量提升活动 依法开展质量品牌评价、质量比较试验、达标对标
28、、自愿性认证推广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C14 质量人才培训 组织培训班、质量管理经验交流活动、质量管理竞赛等方式,指导、帮助企业培育质量人才 DB4406/T 152022 8 表A.1 行 业质 量共 治成 果评估 指标 体系(续)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工作成果 A2 质量共治实施 过程 B6 服务提供 C15 行业质量专项整治工作 有效开展行业风险监测;向监管部门移送质量违法行为线索,协助监管部门开展行业质量治理 C16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开展咨询服务,如与产业协同的研发设计、标准研制、质量管理、品 牌创建和知识产权运用等,形成服务案例 C17 放心消费 有效开展消费咨询、消费投诉
29、和纠纷的处理;成立消费维权服务站或创建放心消费单位 C18 质量文化宣传 有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交流,有效营造良好质量氛围,成员企业知晓率高 A3 质量共治实施 成效 B7 满意度(率)C19 成员满意度(率)服务满意度(率)提升 B8 经济社会效益 C20 社会影响力 获媒体正面报道 C21 业内推广 在重要场合宣传成果 B9 品牌效益 C22 外部荣誉 参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及获得相关荣誉 DB4406/T 152022 9 参考文 献 1 GB/T 190002016 质量 管 理体系 基础 和术 语 2 中共中 央 国 务院 关于 开展质 量 提升 行动 的指 导意 见(2017 年9 月5 日)3 广东省 市场 监管 条例 释义 稿(2016 年 7 月 28 日广东 省 第十 二届 人民 代表 大会 常 务委 员会第二十七次 会议 通过,2021 年9 月29 日广 东省 第十 三届人 民 代表 大会 常务 委员 会第 三 十五 次会 议修 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