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73.060 D 43 DB3607 赣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607/T 0032022 离子型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ion-adsorption rare earth ore 2022-01-29发布 2022-04-01实施 赣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07/T 003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5 矿区环境.2 5.1 矿容矿貌.3 5.2 矿区环境保护.3 5.3 矿区绿化.3 6 资源开发利用.3
2、6.1 开采方式与方法.3 6.2 水冶工艺.4 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4 7 资源综合利用.4 7.1 共伴生资源利用.4 7.2 固体废弃物利用.4 7.3 废水利用.5 8 节能减排.5 8.1 节能降耗.5 8.2 减排.5 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5 9.1 科技创新.5 9.2 数字化矿山.5 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5 10.1 企业管理.5 10.2 企业文化.6 10.3 企业诚信.6 10.4 企地和谐.6 参考文献.7 DB3607/T 003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文件由赣州市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
3、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赣州市自然资源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敏、赵恒勤、赵军伟、张红新、曹进成、张亮、曹飞、郭俊刚、马驰、邓海鹰、张毅、唐中旗、黄朝阳、赖荣旋、潘嶝。DB3607/T 0032022 1 离子型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离子型稀土绿色矿山建设的总则、矿区环境、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赣州市离子型稀土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估、认定、核查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化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化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4、,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化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化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化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化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3306 标牌 GB 14161 矿山安全标志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5676 稀土术语 GB 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5、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J 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AQ/T 900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DZ/T 0320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HJ 65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 2042 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 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 1048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XB/T 904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安全生产规范 DB36 1016 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DB3607/T 0032022 2 3.1 绿色矿山 green mine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来源:DZ/T 0320-2018,3.1 3.2 矿区绿化覆盖率 green coverage ratio of the mining area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来源:DZ/T 0320-2018,3.2 3.3 研发及技改投入 input of research and de
7、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活动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技改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来源:DZ/T 0320-2018,3.3 3.4 离子型稀土矿 ion-adsorption rare earth ore 地表岩石经过长期风化,游离出来的稀土以离子吸附状态在黏土矿物上迁移富集而形成的一类独特的稀土矿床,也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从该类矿床中通过提取冶金生产的混合稀土氧化物或碳酸盐精矿产品称为离子型稀土矿。来源:GB/T 15676-2015,3.4 3.5
8、 原地浸矿 in-situ leaching mining 利用溶浸液从天然埋藏条件下的非均质矿石中有选择地浸出有用成分并获取反应生成化合物的采矿方法。3.6 水冶车间 hydrometallurgy workshop 离子型稀土开采过程中,从浸出液中提取稀土产品的场所,又称富集站。4 总则 4.1 矿山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矿。4.2 矿山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4.3 新建、改扩建矿山
9、在技术经济评价时,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4.4 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新建、改扩建矿山应根据本标准化文件建设;生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化文件进行升级改造。4.5 矿山企业应保障安全生产,符合AQ/T 9006、GB 16423和XB/T 904的规定。5 矿区环境 5.1 矿容矿貌 DB3607/T 0032022 3 5.1.1 矿区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水冶车间、主要生产道路、办公区、生活区等主要功能区选址、布局应符合 GB 50187 的规定。水冶车间管路、线路布置应合理有序。5.1.2 生产区应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机
10、械设备、物资材料应摆放有序,场地保持清洁。5.1.3 办公区、生活区应布置有序,干净卫生。5.1.4 矿山标牌、安全环保等警示标志应齐全、规范,标牌设置应符合 GB/T 13306的规定,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应符合GB 14161的规定。5.1.5 矿山道路设计应符合GBJ 22的规定。5.2 矿区环境保护 5.2.1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存与处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尾水处理污泥的固废属性需鉴定后妥善处理,其暂存场所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应符合 GB 18597和 GB 18599 的规定;b)矿山办公、生活垃圾排放与处置应符合 GB 18599的规定;c)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其暂存场所的建设、
11、运行和管理应符合 GB 18597 的规定,其处置符合 HJ 2042的要求。5.2.2 矿山废水、污水处理与排放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健全完善内部避水沟、外部排水沟、环保回收井、观察井、尾水处理系统等环保工程,减少母液渗漏。收集的渗漏母液及上清液、过滤水、淋洗尾水应回水利用;b)外排水污染物应符合DB36 1016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5.2.3 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应符合GBZ 2.2 的规定,厂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348 的规定。5.2.4 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应符合GBZ 2.1规定,矿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的规定。5.2.5 应建立地下水及周边水体的监测系统,
12、在矿体边缘设置观察井、生产矿块下游沿地下水流垂直方向设置环保回收井,在水冶车间下游沿地下水流向设置观察井,与采区上游观测井一起作为监控井,对污染因子实行动态监测。5.2.6 应根据矿区区块划分设置土壤监测点,进行污染因子定期监测。5.2.7 应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应急预案。5.3 矿区绿化 5.3.1 矿山应因地制宜绿化、美化矿区环境,矿区绿化覆盖率应达到 100%。5.3.2 绿化树种及植物应搭配合理,长势良好。6 资源开发利用 6.1 开采方式与方法 6.1.1 矿山建设和开采应按设计和开发利用相关方案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兼顾矿山闭坑时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利用,选
13、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方式。6.1.2 根据采场地质勘查报告、水文地质报告和工程地质报告,明确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基岩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合理布设注液、收液系统,实现安全高效开采。6.1.3 开采工艺应先进,不应使用国家规定的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应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废物产生量小、对生态破坏小的采矿技术、工艺与装备,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6.1.4 停止注液时,浸取母液中稀土离子浓度应不高于 0.1g/L。6.1.5 原地浸矿工艺开采回采率不低于84%(浸出相)、67%(全相)。DB3607/T 0032022 4 6.2 水冶工艺 6.2.1 水冶技术工艺应先进合理
14、,不应使用国家规定的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6.2.2 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主要有用元素应得到充分利用,稀土选矿回收率不低于 90%。6.2.3 应采用高效无毒-低毒生产原材料、创新的工艺技术改善技术指标和能耗。6.2.4 宜采用先进水冶工艺,促进行业清洁生产。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6.3.1 应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相关义务,建立责任机制,落实经费和各项措施,完成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监测、管护等目标任务。6.3.2 应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边复垦的要求,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损毁土地;采场施工应尽可能减少
15、对林地的占用和植被破坏,陡坡区域应设置相应的护坡工程;注液作业应实施动态监测,控制注液速度和注液孔水位,防止山体滑坡;注液结束应将注液孔回填,复绿。6.3.3 水冶车间建设应落实表土(土壤)剥离与保护措施,表土堆放场应布置合理、堆存有序,耕作层土壤剥离应符合TD/T 1048的规定;水冶车间生产结束后应拆除生产设施、清除污染,并进行复垦复绿。6.3.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符合HJ 651的规定,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6.3.5 土地复垦应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复垦质量应符合 TD/T 1036的规定。土地复垦方向
16、为农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的规定;复垦方向为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36600的规定。6.3.6 应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具体要求如下:a)应建立边坡稳定性动态监测;b)对复垦区土地损毁情况、稳定状态、复垦质量等实行定期监测;c)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区(点)应设置警示标志,符合治理条件的应及时治理。7 资源综合利用 7.1 共伴生资源利用 7.1.1 应选用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工艺技术综合回收利用共伴生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暂不能回收利用的共伴生资源应采取保护性措施。7.1.2 应对浸出液中的其它有用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利用
17、。7.2 固体废弃物利用 宜开展尾水处理污泥、渣头、尾矿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7.3 废水利用 7.3.1 应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处理达标后宜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7.3.2 最终淋洗尾水宜用作下一次的浸矿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 90%以上。8 节能减排 8.1 节能降耗 DB3607/T 0032022 5 8.1.1 根据采区稀土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离子稀土品位,合理确定浸矿剂浓度和用量,减少浸矿剂使用。8.1.2 生产全过程应建立有物耗、能耗、水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8.1.3 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
18、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宜使用变频设备及节能照明灯具。8.2 减排 8.2.1 应优化采选工艺技术,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8.2.2 矿区应建有雨水截(排)水沟和集水池,宜进行回用或达到 DB36 1016标准排放。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9.1 科技创新 9.1.1 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宜建立科技研发队伍,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绿色升级。9.1.2 企业宜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企业的研发及技改投入应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1.8%。9.2 数字化矿山 9.2.1 应建设数字化矿山,实现矿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9.2.2 应建设矿山生
19、产监控系统,实现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信息化。9.2.3 宜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实现矿山开采机械化,选冶工艺自动化,管控过程智能化。9.2.4 宜采用计算机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建设智能化矿山,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9.2.5 宜建立数字化资源储量模型,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和经济评价,实现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的精准化管理。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10.1 企业管理 10.1.1 应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高效、集中统一的管理架构体系。10.1.2 应建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有注液作业及边坡稳定性控制管理体系,重
20、视资源储量、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卫生防治、安全等工作的过程管理控制。应建有资源储量管理动态制度,运行有效。10.1.3 对重大危险源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并配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以及安全供电、供水装置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设施。尘毒作业场所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10.1.4 各类报表、台帐、档案资料等应齐全、完整、规范。10.1.5 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记录清晰。10.2 企业文化 DB3607/T 0032022 6 10.2.1 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
21、展理念和矿山特色。10.2.2 企业发展愿景应符合全员共同追求的目标,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应和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10.2.3 应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丰富职工物质、文化、体育生活,加强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庭的人文关怀和矛盾调解,建立企业职工满意度调查机制,企业职工满意度不低于 80%。10.2.4 企业应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建立职工职业健康档案,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应达到100%。10.2.5 宜建立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业绩同步增长机制。10.3 企业诚信 10.3.1 企业应信誉良好,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矿产资源权益金缴纳义务和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义务,在
22、公告栏、公司网站等易于公众访问的位置公示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意见、污染物监测及排放数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相关信息。10.3.2 应建立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风险等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当地民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10.4 企地和谐 10.4.1 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宜通过创立社区发展平台,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发挥多方资源和优势,建立多元合作型的矿区社会管理共赢模式。10.4.2 应建立矿区群众满意度调查机制,矿区群众满意度不低于 70%。宜在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矿区群众生活质量
23、,促进企地和谐。10.4.3 应与矿山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建立磋商和协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避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建设平安矿区。A DB3607/T 0032022 7 参 考 文 献 1 GB/T 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2 DB36/T 1275.9-2020 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第9部分:有色金属行业 3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4 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文)5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修订稿)(国土资发2014176号)6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7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8 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办法(试行)(国土资规20156号)9 关于铁、铜、铅、锌、稀土、钾盐和萤石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2013年第21号)10 稀土行业规范条件(2016年第31号)11 江西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意见(赣国土资规20178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