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5059-2016 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35072       资源大小:6.77MB        全文页数:13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5059-2016 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pdf

    1、工 程 建 设 地 下 水 控 制 技 术 规 范 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water control of engineering buildings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J13468-2016 DB37/T 5059-20162 0 1 6-05-26发布 2016-0 8-0 1 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吉 林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定 价:36.00 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water control of engineering

    2、 buildingsDB37/T 5059-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468-2016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单位: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施行日期:2 0 1 6 年 8 月 1 日2016 吉 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编委会编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 ISBN 978-7-5578-0677-4.工.山.地下工程建筑防水设计规范山东省.TU94-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04661号书 名 工程建设地

    3、下水控制技术规范编 著 者 本规范编委会责任编辑 韩志刚出 版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 行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 址 长春市人民大街4646号发行电话(0531)87087213/87087211编辑电话(0431)85635171印 刷 吉林省显达印务有限公司规 格 210mm140mm 1/32 4印张 104千字版 次 2016年6月第1版印 次 2016年6月第1次印刷印 数 14000册书号ISBN 978-7-5578-0677-4定价36.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3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发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的通知鲁建标字201

    4、611号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局)、质监局,各有关单位:由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主编的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业经审定通过,批准为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37/T 5059-2016,现予以发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年5月26日4前 言根据2013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安排,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写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DB37/T 5059-2016。规范编制组经广泛

    5、调查、完成研究课题,在认真总结山东地区的工程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并经审查最终定稿。本规范共9章8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水文地质勘察、截水帷幕、降(排)水、地下水回灌与利用、地下水控制工程监测、技术文件等。本规范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到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规范编制组(地址:济南市经五小纬四路46-1号,邮编:250001,电话及传真:0531-87087235,电子信箱:,网址:http:/),以便今后

    6、进一步修改、完善。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如下:主 编 单 位:山东设协勘察设计审查咨询中心参 编 单 位: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5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东营市勘察测绘院 主要起草人:乔 社 王龙军 李连祥 孙剑平 张洪岗 安英杰 郭庆华(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王 春 史晨晓 付英浩 李 栋 李常锁 成志刚 江 海 罗学俊 陈圣仟 陆秋生 陆晓燕 胡道传 曹存先主要审查人:顾宝和 严伯铎 武 威 孙保卫 马连仲 贾瑞宝 徐军祥 刘长余 刘俊岩 671

    7、 总 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规定4 水文地质勘察4.1 一般规定 4.2 水文地质测绘 4.3 水文地质物探 4.4 水文地质钻探 4.5 水文地质试验 4.6 水文地质勘察文件5 截水帷幕5.1 一般规定 5.2 帷幕工法选择 5.3 帷幕设计 5.4 帷幕施工及检测 5.5 帷幕验收与维护 5.6 帷幕工程风险管理6 降(排)水6.1 一般规定 6.2 降(排)水设计 6.3 降(排)水施工与检测 6.4 降水工程验收与维护 6.5 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与预测 目 次122469910111214151616171822282930303042464787 地下

    8、水回灌与利用7.1 一般规定 7.2 回灌系统设计 7.3 回灌井施工与检测7.4 回灌运行与维护 7.5 回灌工程风险管理7.6 地下水利用 8 地下水控制工程监测8.1 一般规定 8.2 水质监测 8.3 水量及含砂量监测8.4 水位监测 8.5 地面沉降监测 9 技术文件9.1 一般规定 9.2 工程竣工报告 附录A 水文地质钻探与成井技术要点 附录B 水文地质现场试验技术要点 B.1 抽水试验B.2 注水试验B.3 压水试验附录C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C.1 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C.2 注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C.3 压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附录D 基坑涌水量计算 附录E 降水

    9、井单井出水量计算 附录F 过滤器类型 附录G 系数r 值 附录H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5050505455555657575758596061616163656567697474767879818485879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89909110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Requirements 4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Hydrogeological Mappi

    10、ng4.3 Hydrogeological Geophysical Exploration4.4 Hydrogeological Drilling 4.5 Hydrogeological Test 4.6 Survey Results for Groundwater Control Engineering 5 Water Cutoff Curtain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 Curtain Method Selection5.3 Cut Water Curtain Design 5.4 Curtain Construction and Detection5.5

    11、 Acceptance and Maintenance of Water Cutoff Curtain5.6 Curtain Engineering Risk Management 6 Dewatering(Open Pumping)6.1 General Requirements 6.2 Dewatering(Open Pumping)Design 6.3 Dewatering(Open Pumping)Construction and Detection6.4 Acceptance and Maintenance of Dewatering Engineering 6.5 Impact a

    12、nd Predi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 Contents1224699101112141516161718222829303030424611 Dewatering Engineering 7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Recirculation System Resign 7.3 Construction and Detection for Recirculation 7.4 Operation and M

    13、aintenance for Recirculation 7.5 Risk Management for Recirculation7.6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8 Monitoring for Groundwater Control Engineering8.1 General Requirements 8.2 Monitoring for Water Quality 8.3 Monitoring for Water Quantity and Sand Content 8.4 Monitoring for Water Level8.5 Monitoring f

    14、or Land Subsidence 9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9.2 Completion Report for Engineering Appendix A Key Points of Hydrogeological Drilling and Well Completion Technology Appendix B Key Points of Hydrogeological Field Test B.1 Pumping Test B.2 Injection Test B.3 Packer Test Appe

    15、ndix C Calcul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C.1 Calcul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for Pumping Test C.2 Calcul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for Injection 47505050545555565757575859606161616365656769747412 Test C.3 Calcul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for Packer Test Appendix D

    16、Calculation of Water Inflow in Foundation PitAppendix E Calculation Water Output of Single Well in Dewatering WellAppendix F Filter Type Appendix G Coefficient r Appendix H Prediction method of water yield in tunnel Explain in Standard Words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

    17、s 7678798184858789909111 总 则1.0.1 为了在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过程中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和山东省的技术经济政策,保护环境和地下水资源,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地下水控制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测及验收。1.0.3 地下水控制工程应综合考虑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地区工程经验,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保护周边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关系,合理选择地下水控制方案,做到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监测。1.0.4 地下水控制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

    18、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2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地下水控制工程 engineering for groundwater control 为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严格控制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合理保护和综合有效利用水资源而采取的降低地下水位或水头压力、截水、地下水回灌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总称。2.1.2 降水工程 dewatering engineering指应用水文地质学原理,通过降水设计和降水施工,排除地表水体和降低地层中地下水的水位或水头压力,满足建设工程的正常施工并对环境无危害性影响的工程措施总称。2.1.3 降水深度 ground water level

    19、after lowering 自地下稳定水位面算起至设计要求水位的深度差。2.1.4 总出水量 yield water during lowering 指从含水层中抽(排)出的总水量。2.1.5 真空井点 vacuum point well 由真空泵、射流泵、往复泵运行时抽吸地下水形成真空的井。可分单级井点(垂直、水平、倾斜)、多级井点、接力井点三种。2.1.6 多级井点 multi/stage point well 为增加降水深度,在不同高程平台上分别设置构成多级降水的井点系统。2.1.7 接力井点 relay point well 当单级降水达不到降水深度时,除用真空泵外,可结合使用3喷射

    20、泵、射流泵,在井下段采用喷射井点设备,将地下水抽到井的上段,然后在井口段用射流泵将地下水送入循环水箱,以保证连续工作。2.1.8 喷射井点 ejector point well 通过井点管内外管间隙把高压水输送到井底后,由射流喷嘴高速上喷,造成负压,抽吸地下水与空气,并与工作水混合形成具有上涌势能的汽水溶液排至地表,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2.1.9 工程周边环境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地下水控制工程影响范围内所有基础设施,包括既有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等的统称。2.1.10 截水帷幕 waterproof curtain 用于阻截或减少工程周边地下水

    21、流入施工区域,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而采取的连续隔水结构。2.1.11 多轴水泥土搅拌桩墙 multiaxial cement-soil mixing wall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要材料,通过三轴或三轴以上的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岩土体强制搅拌形成竖向连续桩墙体。2.1.12 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 trench cutting re-mixing deep wall method 应用特殊设备在地面上垂直插入链锯型刀钻,通过刀钻的上下运动和主机沿造墙方向的水平移动,切割出沟渠并注入固化液使之与原位土混合而构筑成等厚度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一种施工方法。2.1.13 铣槽深搅水泥土连续墙 cutter

    22、 soil mixing method 应用液压双轮铣槽机设备结合深层搅拌技术,通过下钻成槽和上提成墙两个过程,在槽内将土体和注入的水泥浆液混合,构成水泥土地下连续墙墙体的一种施工方法。2.1.14 回灌 artificial recharge 借助于工程措施,将水注入地下含水层。42.2 主要符号 A 试坑底面积A0 内环渗水面积 a 导压系数 B 基坑宽度 b 帷幕厚度Esi 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 H 潜水含水层厚度Hw井深度hw 承压含水层顶板的水头高度 hd 截水帷幕嵌入深度h 基坑内外水头差值 K 安全系数 Kh 抗突涌稳定安全系数 k 渗透系数M 承压含水层厚度 n 井点数量 P 试

    23、验压力 Q 水量 q 单井出水能力 R 影响半径R 回灌影响半径 ri 第i个抽水井至观测孔或计算点的距离 r0 基坑等效半径 s 降水引起的建筑物或地面的固结沉降量 sw 水位降深5 T 导水系数 t 时间 v 地下水流速 土的天然重度 w 水的重度wi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63 基本规定3.0.1 地下水控制工程应满足下列要求:1 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和正常使用;2 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地下工程的施工条件;3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抽排,防止地下水污染。3.0.2 地下水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帷幕截水、井点降水、集水明排以及地下水回灌等,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综合确定。3.0.3 地下水控制工程包括前期准备、勘

    24、察、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运营维护等阶段。3.0.4 地下水控制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应搜集下列资料:1 地下水控制范围、深度、起止时间及工程环境保护要求;2 工程周围影响范围内地上及地下的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层数、高度、结构形式、地基基础形式、埋深及变形观测资料,地下管线的种类、材质、平面位置、埋设方式、深度以及使用和保养条件等;3 新建工程基础设计图纸,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线分布图,场地地面高程与设计基础底面高程,基坑(槽)、地下工程开挖支护设计方案;4 场地及邻近区域的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地下水控制工程的地区经验;5 地下水控制工程施工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及有无障

    25、碍物等现场施工条件。3.0.5 地下水控制工程设计应具备必要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当已有水文地质勘察资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补充勘察;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73.0.6 地下水控制工程设计时,应进行方案和技术经济比选。3.0.7 对重要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市政道路、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应根据现行规范和相关规定的要求确定其报警指标,并在地下水控制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予以监测。3.0.8 地下水控制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应急预案。应实地核实工程周边环境条件,特别是周围重要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分布状况,其核实结果应经相关方签字确认。3.0.9

    26、地下水控制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3.0.10 地下水控制工程应根据季节性施工特点,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3.0.11 地下水控制工程等级应根据场地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以及控制失效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按表3.0.11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工程等级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地下水位下降幅度(m)总出水量(m3/d)10000 12对水资源影响程度水文工程地质条件1)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 三层及以上含水层,且相互间水 力联系密切;2)黄河冲积平原区:含水层单层 厚度10m,或者承压水头高度 10m;3)沿海地区:淤泥、淤泥质土层 厚度3m;饱和粉细砂厚度5m;4

    27、)泉域保护敏感区;5)岩溶水较发育,易引发突水或 地面塌陷等不良现象。属污染场地,含水层含有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或潜在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地下水环境一级 很严重表3.0.11 地下水控制工程等级83.0.12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地下水控制工程应进行专门研究:1 存在富水且强透水的断裂破碎带场地;2 富含岩溶水的岩溶发育场地;3 采用暗挖法施工的市政工程;4 位于地表水体下的地下空间工程;5 降水幅度超过30m的大型工程;6 对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工程等级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地下水位下降幅度(m)总出水量(m3/d)30001000030006126对水资源影响程度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28、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的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为单一含 水层 各含水层水质差异较大,存在类或以下的地下水 水质均优于类,无不良影响地下水环境二级三级严 重不严重续 表 3.0.11注:1 有特殊要求的,可直接确定为一级;2 从一级开始,符合其中一项的即可定为该级;3 地下水质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的规 定。94 水文地质勘察4.1 一般规定4.1.1 一级及有特殊要求的地下水控制工程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编制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其它工程可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进行,其内容应包含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水文地质章节中。4.1.2 水文地质勘察,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水文地

    29、质环境,采取水文地质测绘、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工程物探、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满足地下水控制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4.1.3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开始前,应明确勘察任务和要求,搜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编写勘察纲要,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4.1.4 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地下水控制工程等级确定,宜包括下列内容:1 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和赋存状态;2 查明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对裂隙水应查明裂隙性质、空间分布特征、连通情况等,确定富水带;3 量测地下水的水位,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当存在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水位,分层取样,并查明各含水层

    30、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排关系;4 调查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5 调查有无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程度;6 测定岩土的水文地质参数。104.1.5 水文地质勘察范围应根据场地范围并结合工程影响范围综合确定。4.1.6 在膨胀岩土、湿陷性土等特殊岩土地区,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具体地质情况,查明地下水对特殊岩土的影响;在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发育地区,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具体地质情况,查明地下水对其的影响。4.2 水文地质测绘4.2.1 水文地质测绘应在搜集和研究已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与工程地质测绘一并或单独进行。4.2.2 水文地

    31、质测绘的范围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涵盖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一个或多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4.2.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1 垂直地层走向和主要构造线走向;2 沿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垂直和平行河谷的方向;3 沿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穿越;4 含水层埋藏条件复杂时可沿含水层(带)走向。4.2.4 水文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水点、构造和岩溶发育带、含水层与隔水层接触带、不同地貌单元分界处。观测点宜一点多用。4.2.5 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和方法,应根据任务要求、工程建设特点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包括搜集资料、水点调查等。4.2.6 水文地质测绘时应搜集下列资料:1 气温、降水

    32、量、蒸发量及其季节性变化和多年变化;2 工程建设场地及邻近河流、湖泊、海洋的有关水文资料;3 地下水的类型和赋存状态;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11关系;5 地下水位及其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6 地下水的水质及其受污染状况;7 地下水与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2.7 水点的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 水点的类型、位置和高程;2 水位、出水量、水质及动态变化;3 出水处的层位;4 水点的利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5 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点,进行取样分析和简易抽水试验。4.3 水文地质物探4.3.1 水文地质物探采用的方法,应根据勘察阶段、勘察区的水文

    33、地质条件、探测目的、被探测对象的物理特征等确定,并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物探。4.3.2 物探应用的基本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应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2 探测对象的厚度、宽度或直径,相对于埋藏深度应具有一定的规模;3 探测对象的物性差异能在干扰背景中清晰可辨;4 地形影响不应妨碍野外作业和资料解释,或对其影响能利用现有手段进行地形改正。4.3.3 采用物探方法可探测下列主要内容:1 覆盖层厚度;2 隐伏的地貌和岩性分界线;3 主要含水层埋藏深度和厚度;124 岩溶发育情况及岩溶发育带、地下暗河的分布;5 断层破碎带和充水裂隙带的位置与宽度;6 划分不同程度的富水带及贫水区;7

    34、 古河道及掩埋冲洪积扇的位置;8 滨海区咸淡水分界线。4.3.4 对工程物探成果应采取钻探等手段进行必要的验证,并结合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钻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有相应水文地质解释的物探成果。4.4 水文地质钻探4.4.1 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在场地及周边工程影响范围内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工程建设场地位于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和冲洪积平原地区时,勘探线应垂直地下水流向或地貌单元布置;2 在冲洪积扇地区,勘探线应沿扇轴和垂直扇轴(或地下水流向)布置,当水力坡度较大时,应适当加密;3 滨海沉积区,勘探线应垂直海岸线或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查明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及其交替变化情况;4 场地跨越不

    35、同水文地质单元时,每个单元均应布置勘探孔;5 当场地存在有影响的构造破碎带时,应在构造破碎带的两侧布置勘探孔;6 场地存在多个含水层时,应分层布置勘探孔和观测孔,每个含水层勘探孔、抽(注)水试验井、观测孔均不宜少于1个;7 观测孔宜与抽(注)水试验井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当需查明地下水各向异性特征时,宜在试验井地下水流向上游一侧13布置观测孔;8 距抽(注)水试验井最近的观测孔应避开三维流的影响,其距离不宜小于含水层的厚度;最远的观测孔应保证在试验过程中有一定的水位降深。4.4.2 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控制工程的需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孔应控制工程地下空间揭露的含

    36、水层及其隔水底板,进入其基底或含水层底板厚度不小于降水幅度的1倍;当含水层底板下存在承压含水层厚度较小时,宜揭穿整个承压含水层;2 当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含水层时,勘探孔应揭露基岩的中风化带;3 抽(注)水试验井宜为完整井,且宜进入隔水底板不小于2m;4 观测孔深度宜与抽水试验井一致。4.4.3 勘探孔径不宜小于75mm;抽水试验井应满足成井和抽水设备安装要求,井管直径在松散层中不宜小于200mm,在基岩中不宜小于150mm;水位观测孔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井管直径不宜小于50mm。4.4.4 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钻进时,应采用干钻,对孔壁易坍塌的钻孔应采用套管护壁;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钻进

    37、时,宜以清水作为循环液,当必须采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水位及时恢复和水质不受影响。4.4.5 地下水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量测对工程有影响的各含水层的初见水位;2 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可在钻孔、探井或测压管内直接量测,稳定水位的间隔时间按地层的渗透性确定,对砂土和碎石土不得少于0.5h,对粉土和粘性土不得少于8h,并宜在勘察结束后14统一量测稳定水位。量测读数至厘米,精度不得低于2cm。稳定水位的量测应满足表4.4.5规定:3 测量水位时应同时记录天气情况。当水位变化异常时,应加密观测并分析原因;4 当存在对工程有影响的多层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地下水位,并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

    38、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5 当地下水与地表水存在水力联系时,应同时观测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6 潮汐影响区的水位观测应同步记录潮汐水位。4.5 水文地质试验4.5.1 水文地质试验包括室内渗透试验、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等。具体试验项目应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和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试验目的等因素综合确定。4.5.2 室内渗透试验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 50123有关规定执行;水文地质现场试验应根据附录B的有关规定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应符合附录C的相关规定。3次所测数值相同或4h内水位变 化不超过2cm,即为稳定水位 如高低水位变幅小于0.5m时,取高低水位平均值为稳定水位 需测出

    39、两个潮汐日周期(不少25h)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水位资料量测频率每小时测定一次稳定水位判定标准 地 区一般地区潮汐影响区表4.4.5 稳定水位的量测要求154.6 水文地质勘察文件4.6.1 除一级及有特殊要求的地下水控制工程应编写专门水文地质勘察文件外,其它工程可包含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水文地质章节中,应包括下列内容:1 根据工程需要叙述气象和水文情况;2 勘察时的地下水位、类型及其动态变化幅度;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是否存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程度;4 必要的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和水文地质参数;5 对多层地下水应分层描述,并描述含水层之间是否存在

    40、水力联系;6 对工程有影响的地表水情况等。4.6.2 专门水文地质勘察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概况;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3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4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5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6 地下水控制设计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7 水文地质勘察评价;8 结论与建议;9 相关图件、计算书及试验成果曲线等。4.6.3 勘察资料整理时,应根据资料类别和用途,合理选用数理统计方法。当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时,宜分区进行统计。165 截水帷幕5.1 一般规定5.1.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设置截水帷幕:1 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降水条件的;2 降水导致地面附加沉降过大或

    41、对周边环境影响严重的;3 地下水中含有影响人体健康和危害环境(或具有潜在危害风险)的有害物质的;4 有海水入侵或污染淡水资源的。5.1.2 应根据场区的地层结构、岩性分布特点及水文地质特征等,结合工程实际要求,合理确定截水帷幕构筑工法和布置形式。5.1.3 截水帷幕可分为竖向落底式截水帷幕、竖向悬挂式截水帷幕及水平向截水帷幕。5.1.4 截水帷幕宜沿工程周边形成相对连续的闭合体。对于未闭合的截水帷幕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满足地下水控制工程设计要求。5.1.5 截水帷幕的深度和厚度应满足抗渗流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5.1.6 竖向截水帷幕宜采用落底式。当采用悬挂式截水帷幕时应进行安全、技术

    42、、经济对比分析,并通过专门研究论证后实施。工程需要时,可采用水平向截水帷幕或控制性降压等工程措施。5.1.7 存在影响工程稳定的承压水时,应进行抗突涌稳定性和抗渗透稳定性验算。5.1.8 截水帷幕所用材料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选择,并符合有17关标准的要求。严禁使用有毒性的化学浆液材料或在地层中分(降)解后可能产生有毒物质的浆液材料。5.1.9 截水帷幕墙体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10-6cm/s,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0MPa。5.1.10 截水帷幕工程宜在现场进行施工工艺性试验,以确定施工控制参数,保证工程隔水效果;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检测和监测;施工完成后,应经试验检测验证确认达到设计截水

    43、效果后方可交付使用。5.1.11 城市轨道交通、市政管廊等地下工程采用暗挖法施工时,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经验采用超前小导管法或其它压力灌浆法构筑截水帷幕。其综合渗透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5.2 帷幕工法选择5.2.1 帷幕工法应根据场地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实际需要,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也可参照表5.2.1选择。距离周边建(构)筑物等比较近、周边环境变形要求比较严格 距离周边建(构)筑物等比较近、周边环境变形要求比较严格 周边建(构)筑物密集、施工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变形要求严格且对帷幕的止水效果和垂直度均有较高要求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 可塑流塑的黏性土,中密松散的粉土、砂土等 硬

    44、塑流塑的粘性土、粉土、砂土、砾石、黄土等 不含块石、漂石的第四系土层以及极破碎软岩等 根据工程需要及设备性能确定,不宜超过30m 根据工程需要及设备性能确定,不宜超过30m 根据工程需要及设备性能确定,不宜超过60m,帷幕线宜较长且比较平直多轴水泥土搅拌桩墙高压喷射桩板墙等厚水泥土连续墙帷幕工法适用条件表5.2.1 帷幕工法选型表施工及场地条件 地层条件 帷幕深度(m)185.2.2 同一工程的不同部位可分别选用不同的截水帷幕工法,不同工法之间的连接部位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5.2.3 采用桩板式搭接法构筑截水帷幕时,其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的有关规定。5

    45、.3 帷幕设计5.3.1 截水帷幕的设计应根据工程要求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进行。5.3.2 截水帷幕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选择帷幕结构布置形式及构筑工法、确定帷幕深度、厚度、帷幕线位置、设计计算等,明确检测和监测的内容、项目、方法和精度要求等。5.3.3 截水帷幕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控制工程等级等,选择适宜的理论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渗流稳定 周边建(构)筑物密集、施工空间小、周边环境变形要求严格;存在地下障碍物铣槽深搅水泥土连续墙 周边建(构)筑物密集、施工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变形要求严格且对帷幕的止水效果

    46、和垂直度均有较高要求 多用于地下隧道工程、帷幕的嵌缝堵漏等辅助处理以及杂填土、空洞、岩体裂隙的处理等;对截水效果要求不甚严格 复杂岩土条件以及硬质岩石地层 根据工程需要及设备性能确定,不宜超过60m 根据工程需要及设备性能确定压力灌浆法钻孔咬合桩法等厚水泥土连续墙帷幕工法适用条件续 表 5.2.1施工及场地条件 地层条件各种岩土条件各种岩土条件帷幕深度(m)根据工程需要19性分析;2 当存在多层地下水时,应分别采用各层的水头,验算地下水的渗流稳定性;3 当周边有重要的建(构)筑物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进行渗流和沉降计算分析;4 悬挂式帷幕的深度宜结合流网法分析计算确定;5 采用多

    47、轴水泥土搅拌桩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压力灌浆法、钻孔咬合桩法等形成的柱列式截水帷幕,其综合渗透系数可根据工程经验选取。必要时,应核算截水帷幕体自身的渗透坡降;6 与围护结构联成一体的截水帷幕,除应满足截水防渗要求外,尚应满足变形、支护结构强度及稳定等要求,并应考虑支护结构与截水帷幕体渗透特性和变形特性的差异以及连续性的不利影响。5.3.4 落底式截水帷幕进入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深度应符合下式要求,且不宜小于1.5m。l0.2h0.5b(5.3.4)式中:l 帷幕进入隔水层的深度(m);h 基坑内外的水头差值(m);b 帷幕的厚度(m)。图5.3.4 落底式帷幕205.3.5 对于基坑工程,应按下

    48、式评价坑底土抗突涌稳定性。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对承压含水层采取隔水、减压等措施。(5.3.5)式中:Kh 抗突涌稳定安全系数,相应于地下水控制工程等级 一、二、三级的安全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2、1.15、1.1;D坑底至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承压含水层顶板至坑底土层的天然重度。对多 层土,取按土层厚度加权的平均天然重度(kN/m3);hw 承压含水层顶板的水头高度(m);w 水的重度(kN/m3),取10kN/m3。5.3.6 悬挂式截水帷幕的嵌入深度除应满足抗渗流稳定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hd h(5.3.6)式中:hd 截水帷幕嵌入深度(m);KhDhww图5.3.5 抗突涌稳定

    49、性验算21 h 基坑内外的水头差值(m);系数,应根据透水层岩性取值。对于中砂、粗砂、砾 砂和级配良好的砂砾石,可取0.751.2;对于级配 不良的砾石和粉细砂、粉土,可取2.04.5。5.3.7 采用悬挂式截水帷幕时应分析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回灌等工程措施。5.3.8 截水帷幕墙体的计算厚度应根据当地工程经验、所选择工法的施工机械、成桩直径和桩排列方式等决定,其最小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必要时,应根据抗渗透坡降计算结果确定。5.3.9 场地条件允许时,竖向截水帷幕可布置在支护结构体范围之外,以尽量减少截水帷幕渗漏的可能性。5.3.10 水平向截水帷幕宜与竖向截水帷幕联合

    50、设置。水平向截水帷幕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多轴水泥土搅拌桩法、袖阀管压力灌浆法等施工工法。5.3.11 水平向截水帷幕的平面布置宜采用三角形,各桩柱相交处应不留空隙。帷幕的深度与厚度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经渗流分析计算确定。厚度应满足下式的要求:dKhwh/s(5.3.11)式中:图5.3.6 悬挂式帷幕22 h 水平向截水帷幕体承压水头高度(m);s 水平向截水帷幕体和上覆土层平均重度(kN/m3);w 水的重度(kN/m3),取10kN/m3;Kh抗突涌稳定安全系数。当水平向截水帷幕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适当布置降压井或采取其它工程措施。5.3.12 帷幕桩的搭接宽度不宜小于表5.3.12中的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5059-2016 工程建设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