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 东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钢 结构 装 配式 建筑 楼 板应 用技 术规 程A p p l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s l a b f o ra s s e m b l e d b u i l d i n g s w i t h s t e e l-s t r u c t u r eD B 3 7/T 5 1 8 0-2 0 2 1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备 案 号:J 1 5 6 3 4-2 0 2 1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施行日期:2021 年
2、06 月 01 日*出 版 社2 0 2 1 年 济 南山 东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山 东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关 于 发 布 山 东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 钢 结 构 装 配 式 建 筑 楼 板 应 用 技 术 规 程 的 通 知鲁建标字20219 号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各有关单位:由山东建筑大学和山东建大建筑工程鉴定检测中心主编的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楼 板 应 用 技 术 规 程 业 经 审 定 通 过,批 准 为 山 东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编 号 为DB37/T 5180-2021,现予以发布,自 2021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本
3、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年 2 月 4 日前 言为 了 规 范 钢 结 构 装 配 式 建筑 楼 板 的 设 计、施 工 与 验 收,根 据 山 东 省 住 房 和城 乡 建 设 厅、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关 于 印 发 2017 年 山 东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鲁建标字 2017 17 号)的要求,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大建筑工程鉴定检测中心等单位经广泛调查、大量试验和理论研究、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
4、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本 规 程 主 要 内 容 包 括:1 总 则;2 术 语;3 材 料;4 基 本 规 定;5 钢 筋 桁 架混凝 土叠合 楼板;6 预制 带肋混 凝土叠 合楼板;7 预应 力混凝 土钢管 桁架叠 合楼板;8 钢筋桁架组合楼板;9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10 施工;1 1 验收。本规程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东建筑大学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山东建筑大学(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邮政编码:250101,电话:1386419716 3邮箱:l i ny a n126 163.c om),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
5、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员:主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大建筑工程鉴定检测中心参编单位: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新华友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德丰重工有限公司山东天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林 彦 周学军 柳 锋 林庆伟 杜 刚 苗纪奎崔士起 邴卿德 刘明宝 王晓艳 丁立伟 窦洪涛 张 波张树辉 于忠福 张 军 姜 伟主要审查人员:李国强 徐承强 侯和涛 朱传晟 李当生 孙彤 刘经棻万成梅 孙 波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材料.43.1 混 凝 土、钢 筋 和 钢 材.43.2 连 接 材 料.44 基本规定.65 钢
6、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85.1 一 般 规 定.85.2 构 造 要 求.86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146.1 一 般 规 定.146.2 构 造 要 求.147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楼板.187.1 一 般 规 定.187.2 构 造 要 求.188 钢筋桁架组合楼板.218.1 一 般 规 定.218.2 构 造 要 求.219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259.1 一 般 规 定.259.2 构 造 要 求.2510 施工.291 0.1 一 般 规 定.291 0.2 底 板 制 作.291 0.3 底 板 吊 装、运 输 及 堆 放.301 0.4 底 板 铺 设.301 0.5
7、 混 凝 土 浇 筑.3111 验收.321 1.1 一 般 规 定.321 1.2 底 板.321 1.4 底 板 安 装.371 1.3 钢 筋 与 后 浇 混 凝 土.381 1.5 楼 板.39本规程用词说明.40引用标准名录.41附:条文说明.43C o n t e n t s1 G e ne r a l P r ovi s i ons.12 T e r m s.23 M a t e r i a l s.43.1 C o n c r e t e,S t e e l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a n d S t e e l.43.2 L i n k M a t
8、 e r i a l.44 B a s i c R e qui r e m e nt s.65 Tr us s R e i nf or c e d C onc r e t e C om pos i t e S l a b.85.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85.2 D e t a i l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86 C onc r e t e C om pos i t e S l a b W i t h P r e c a s t R i bbe d P a ne l.146.1 G e n e r a
9、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46.2 D e t a i l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47 P r e s t r e s s e d C onc r e t e S t e e l P i pe T r us s C om pos i t e S l a b.187.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87.2 D e t a i l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88 C om pos i t e S l a b w i t h S t e e l-
10、ba r s T r us s.218.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218.2 D e t a i l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219 C om pos i t e S l a b w i t h P r of i l e d S t e e l S he e t.259.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259.2 D e t a i l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2510 C ons t r uc t i on.291 0.
11、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291 0.2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o f P r e c a s t P a n e l.291 0.3 H o i s t,T r a n s p o r t i n g a n d S t o c k p i l i n g o f t h e P r e c a s t P a n e l.301 0.4 L a y i n g o f P r e c a s t P a n e l s.301 0.5 C o n c r e t e P o u r i n g.3111 A
12、 c c e pt a nc e.321 1.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321 1.2 P r e c a s t P a n e l.321 1.3 E r e c t i o n o f P r e c a s t P a n e l.371 1.4 R e b a r a n d C o n c r e t e.381 1.5 F l o o r s l a b.39E xpl a na t i on of W or di ng i n T hi s S pe c i f i c a t i on.40L i s t of Q uot
13、 e d S t a nda r ds.41A ddi t i on:E xpl a na t i on of P r ovi s i ons.4311 总 则1.0.1 为使 装配式 钢结构 建筑楼 板的设 计与施 工做到 安全适 用、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 程适用 于抗震 设防烈 度 为 8 度及 8 度以 下 地区,且环 境类别 为一类、二 a 类的一般工业与民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楼板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 装配 式钢结 构建筑 楼板 的设 计、施 工及 验收除 应符合 本规程 外,尚 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有关标准的规定。22 术 语2.0.1
14、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 pr e c a s t t r us s r e i nf or c e m e nt c onc r e t e pa ne l由混凝土预制板和钢筋桁架组成,经预制并用于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底板。2.0.2 钢筋桁架 t r us s r e i nf or c e m e nt由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及腹杆钢筋组成的桁架。2.0.3 纵向钢筋 l ongi t udi na l be a r i ng r e i nf or c e m e nt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下部沿板长度方向的受力钢筋。2.0.4 横向钢筋 t r a ns ve r s a l r e i nf
15、 or c e m e nt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下部垂直于底板长度方向的钢筋。2.0.5 预制带肋底板 pr e c a s t r i bbe d pa ne l由实心平板与设有预留孔洞的板肋组成,经预制并用于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底板。2.0.6 实心平板 s ol i d pa ne l预制带肋底板的下部实心混凝土平板,其内配置受力的先张法纵向预应力筋或纵向非预应力钢筋。2.0.7 板肋 r i b沿预制带肋底板跨度方向设置并带预留孔洞的肋板,其截面形式可为矩形、T 形等,材料可为混凝土、钢材等。2.0.8 预留孔洞 pr e f or m e d hol e为布置横向穿孔的非预应力钢筋或管
16、线等而在板肋上设置的孔洞。2.0.9 胡子筋 be a r d-s ha pe r e i nf or c e m e nt预制混凝土板端部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2.0.10 预 制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钢 管 桁 架 底 板 pr e c a s t pr e s t r e s s e d c onc r e t e s t e e l t ubet r us s pa ne l由混凝土预制板和钢管桁架组成,经预制并用于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底板。2.0.1 1 钢管桁架 s t e e l t ube t r us s由上弦钢管及腹杆钢筋组成。2.0.12 叠合层 c a s t-i n-s
17、 i t u c onc r e t e t oppi ng预制底板顶部后浇的混凝土。32.0.13 叠合楼板 c om pos i t e s l a b在预制底板顶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并共同承受荷载的楼板。2.0.14 钢筋桁架楼承板 s t e e l-ba r s t r us s de c k由钢筋桁架与底模(压型钢板)通过电阻焊或可拆卸连接件连接成一体的楼承板。2.0.15 压型钢板 pr of i l e d s t e e l s he e t s经辊压冷弯,沿板宽方向形成波形截面的成型钢板。2.0.16 永久模板 pe r m a ne nt s hut t e r i ng仅
18、承受施工阶段钢筋、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且在施工后不拆除的楼承板。2.0.17 组合楼板 c om pos i t e f l oor s y s t e m在压型钢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楼板。2.0.18 楼盖 f l oor s y s t e m梁与楼板组成的楼板体系。43 材 料3.1 混凝 土、钢筋和 钢材3.1.1 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 30,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 40,且不应低于 C 30,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25。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的规定。3.1.2 楼板
19、的普通纵向受力钢筋、构造钢筋宜采用 H R B 400,H R B 500,H R B F 400,H R B F 500 钢筋,也可采用 H P B 300,R R B 400,C R B 550,C R B 600H 钢筋;楼板的预应力筋宜优先选用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3.1.3 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00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 B/T 5223 和行业标准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 J 95 的规定。3.1.4 楼板用热轧型钢、钢管及钢板材料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碳素结构钢 G 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 B/T
20、 1591 和建筑结构用钢板G B/T 19879 的规定。3.1.5 压型钢板的基板宜选用连续热镀锌钢板,不宜选用镀铝锌板。当有防腐要求时,在不涂装防腐涂料的情况下,双面镀锌量不应小于 180g/;做永久模板使用的压型钢板,钢板双面镀锌量不应小于 120g/;仅做模板使用,施工完成后需拆除的压型钢板可采用非镀锌板材。压型钢板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建筑用压型钢板G B/T 12755 的要求。3.2 连 接 材 料3.2.1 圆柱 头焊钉(栓钉)连接 件的材 料应符 合国家 标准 电弧螺 柱焊用 圆柱头焊钉G B 10433 的规定。3.2.2 手 工 焊 接 采 用 的 焊 条 应 符 合 国
21、 家 标 准 碳 钢 焊 条 G B/T 5117 或 低 合 金钢焊条G B/T 5118 的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3.2.3 自动 焊接或 半自动 焊接采 用的焊 丝和相 应的焊 剂应与 主体金 属力学 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国家标准 熔化焊用钢丝 G B/T 14957 或 气体保护焊用钢丝5G B/T 14958 的规定。3.2.4 当不同钢种的钢材相焊接时,宜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条或焊丝。3.2.5 钢筋 桁架组 合楼板 中的钢 筋桁架 节点电 阻点焊 和钢筋 桁架与 底模之 间的电阻点焊,每个焊点的抗剪极限承 载力应符合行业标准 钢筋桁架楼承板 J G
22、/T 368的规定。64 基 本 规 定4.0.1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楼板宜选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宜选用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楼板、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4.0.2 楼板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体结构一致。4.0.3 楼板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4.0.4 对舒 适度有 要求的 楼盖结 构,应 进行竖 向自振 频率和 楼盖峰 值加速 度的计算,且应符合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 G J 99 的规定。4.0.5 楼板的耐火极限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 B 50016 的规定。4
23、.0.6 楼板的隔声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 B 50118 的规定。4.0.7 预制混凝土底板及叠合楼板应按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分别进行设计,并均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4.0.8 预制混凝土底板短暂设计状况应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 50666 的规定计算承载力、抗裂或裂缝宽度及挠度。4.0.9 叠合楼板持久设计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4.0.10 叠合楼板持久设计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24、的规定验算挠度、纵向受拉钢筋应力以及抗裂或裂缝宽度。4.0.11 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应对其施工和使用两个阶段分别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荷载组合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 B 50009 的规定。4.0.12 施工阶段,钢筋桁架楼承板可按团体标准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 E C S 273 的规定计算钢筋桁架各杆件承载力、底模与钢筋桁架焊点的受剪承载力(底板永久保留)以及钢筋桁架挠度。4.0.13 施工阶段,压型钢板可按团体标准 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 C E C S 273的规定计算承载力和变形。74.0.14 使用阶段,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
25、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可按团体标准 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 E C S 273 的规定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以及局部荷载作用下的抗冲切承载力。4.0.15 使用阶段,压型钢板组合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可按协会标准 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 E C S 273 的规定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纵向受剪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以及抗冲切承载力。4.0.16 使用阶段,压型钢板非组合板应在波槽内设置钢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以及抗冲切承载力。4.0.17 使用阶段,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2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按团体标准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 E C S 273 的规定验算挠度、裂缝宽度以及钢筋桁架弦杆钢筋的拉应力(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85 钢 筋 桁 架 混 凝 土 叠 合 楼 板5.1 一 般 规 定5.1.1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应根据预制底板的拼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5.1.2 当平面规则时,在结构分析中可假定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5.2 构 造 要 求5.2.1 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60m m,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 60m m。5.2.2 叠合楼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
27、结构设计规范 G B 50010 的规定。5.2.3 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与叠合层接触的表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 4m m的粗糙面,且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 80%。5.2.4 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宽度方向,上弦钢筋距板端距离 l 1 不应大于300m m,两相邻钢筋桁架上弦杆之间的间距 l 2 不宜大于 600m m(图 5.2.4)。桁架弦杆钢筋、底板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 m,桁架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4m m。图 5.2.4 预 制 钢 筋 桁 架 混 凝 土 底 板 示 意5.2.5 在连续叠合楼板或悬臂叠合楼板的负弯矩区应按计算配置负弯矩钢筋,并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28、,其中连续叠合楼板的负弯矩钢筋应伸过板的反弯点。5.2.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叠合楼板,应在板顶面配置构造钢筋,且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5.2.7 叠合楼板在有较大集中荷载作用部位应按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0010 的规定设置附加钢筋。95.2.8 在温度或收缩应力较大的叠合楼板区域,应在板的上表面配置双向防裂构造钢筋,且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5.2.9 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采用的吊钩或内埋式吊具,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5.2.10 当叠合楼板按单向板设计
29、时,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的密拼拼缝构造宜采用倒 Y 形部分斜平边、X 形部分斜平边、倒 V 形斜平边、V 形斜平边(图 5.2.10)。拼缝最大宽度 b j 不宜小于 10m m,拼缝处应采用抗裂、防水性能好的材料嵌填。(a)倒Y 形部分斜平边(b)X 形部分斜平边(c)倒V 形斜平边(d)V 形斜平边图 5.2.1 0 单 向 叠 合 板 底 板 的 拼 缝 构 造1-预制底板;2-嵌缝材料;3-叠合层;4-部分斜平边;5-斜平边5.2.11 当叠合楼板按单向板设计时,拼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均不应小于 15d(d为附加钢筋
30、直径);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 m,间距不宜大于 250m m;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 m,间距不宜大于 250m m。5.2.12 当叠合楼板按双向板设计时,叠合楼板侧面应采用整体式拼缝,拼缝位置宜设置在叠合楼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受力较小处;拼缝可采用后浇带式、整体凹槽式、间隔凹槽式等可满足双向受力的拼缝构造(图 5.2.12)。后浇带式拼缝1 0应符合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 B/T 51231 的规定。整体凹槽式、间隔凹槽式拼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叠合楼板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75m
31、 m。2 密拼拼缝构造可采用倒 Y 形部分斜平边、X 形部分斜平边、倒 V 形斜平边,拼缝最大宽度 b j 不宜小于 10m m,拼缝处应采用抗裂、防水性能好的材料嵌填。3 整体凹槽式拼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板端设置整体式凹槽,整体凹槽的深度h 1 不宜小于20m m,凹槽自板端向 板 内 延 伸 的 距 离 l 1 不 应 小 于 1.6l a(l a 为 按 拼 缝 受 力 钢 筋 计 算 的 受 拉 钢 筋 锚 固 长度),凹槽处预制底板的厚度不应小于30m m;2)整 体凹槽 内应设 置垂直 于拼 缝的受 力钢筋,受力 钢筋按 照拼缝 处的弯矩 设 计 值 及 后 浇 叠 合 层 的
32、厚 度 计 算 配 置,直 径 不 宜 小 于 8m m,间 距 不 宜 大 于200m m;凹槽内受力钢筋与预制底板相应方向的钢筋应 错开布置,错开的水平净间距不应小于15m m;3)整 体凹槽 内垂直 于拼缝 受力 钢筋方 向应配 置横向 分布钢 筋,钢 筋直径不宜小于6m m,间距不宜大于250m m。4 间隔凹槽式拼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板端应设置垂直于拼缝的间隔 凹槽,间隔凹槽的深度 h 1 不宜小于20m m,凹槽自板端向板内延伸的 距离 l 1 不应小于 1.6l a(l a 为按拼缝受力钢筋计算的 受拉钢筋 锚固 长 度),宽 度 b 1 应 比相 应 方 向的 钢 筋 直径
33、大 不 小于 20m m;凹槽 处 预 制底板厚度应满足凹槽内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 求;凹槽间距不宜大于200m m,间隔凹槽与预制底板相应方向的钢筋在水平面内应错开布置,错开的水平净间距不应小于15m m;2)间 隔凹槽 内应设 置垂直 于拼 缝的受 力钢筋,受力 钢筋按 照拼缝 处的弯矩设计值及后浇叠合层的厚度计算配置,直径不宜小于8m m。1 1(a)整体凹槽式拼缝构造示意平面 1-1(b)间隔凹槽式拼缝构造示意图 5.2.1 2 双 向 叠 合 板 底 板 的 拼 缝 构 造 示 意1-预制底板;2-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预制底板钢筋;4-拼缝连接构造钢筋;5-拼缝受力钢筋h 1-凹
34、槽深度;l 1-凹槽长度;b 1-间隔式凹槽宽度5.2.13 当叠合楼板搁置在钢梁上时,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50m m。5.2.14 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的钢筋桁架纵向与钢梁垂直时,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后浇混凝土中(图 5.2.14a),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板端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附加钢筋(图 5.2.14b),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75m m。2 附加钢筋面积不应小于预制板内跨中同向钢筋面积的 1/3,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 m,间距不宜大于
35、250m m。3 当附加钢筋为连接构造钢筋时,伸入板后浇层的长度 l s 不应小于按附加钢筋计算的受压钢筋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 1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4 当附加钢筋为受拉钢筋时,附加钢筋的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伸入板后浇叠合层的长度 l s 不应小于按附加钢筋计算的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5 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 m,间距不宜大于250m m。1 2(a)纵筋外伸板端支座构造示意(b)无外伸纵筋板端支座构造示意图 5.2.1 4 板 端 支 座 构 造 示 意1-钢梁;2-预制底板
36、;3-预制底板钢筋;4-钢筋桁架;5-附加钢筋;6-横向分布钢筋5.2.15 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底板的钢筋桁架纵向与钢梁平行时,当预制板板侧伸出钢 筋并锚 入后浇 混凝土 中时,锚固长 度应符 合本规 程第 5.2.14 条的 规定。当板侧不伸出钢筋时,预制板顶面应配置附加钢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预制板内同向分布钢筋直径,间距不宜大于 250m m;伸入板后浇叠合层的长度 l 不应小于 15d,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 1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2 双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附加钢筋应符合本规程第5.2.14条的规定。5.2.
37、16 叠 合 楼 板 与 钢 梁 之 间 应 设 置 栓 钉 抗 剪 连 接 件,栓 钉 设 置 应 符 合 国 家 标 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 B 50017的规定。5.2.17 当钢梁两侧楼板的顶面标高不同时,钢梁翼缘或腹板上应设置支承件,板的端部应布置附加钢筋。支承件尺寸及与钢梁的连接应按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标 准 G B 50017 计 算。楼 板 变 截 面 处 附 加 钢 筋 的 设 置 应 符 合 国 家 标 准 混 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的要求。5.2.18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开洞应避开钢筋桁架的位置,当开洞未截断预制底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洞口尺寸不大于 300m
38、m 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5.2.19 叠合楼板开洞截断预制底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或开洞尺寸在 300750m m之间且孔洞周边没有较大集中荷载时,可在孔洞四周设置附加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 m,数量不应小于 2 根,附加钢筋自洞口边算起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1 35.2.20 叠合楼板开洞尺寸大于 750m m 时,应采用现浇板带加强,现浇板带的设置及配筋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1 46 预 制 带 肋 底 板 混 凝 土 叠 合 楼 板6.1 一 般 规 定6.1.1 预制带肋底板的板肋分为混凝土肋和钢-混凝土组合肋。6.1.
39、2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根据预制底板的拼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6.1.3 当平 面规则 时,在 结构分 析中可 假定 预制 带肋底 板混凝 土叠合 楼板 在其 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6.2 构 造 要 求6.2.1 不同宽度的预制带肋底板可采用单肋或多肋,混凝土肋的截面形式可为矩形或 T 形等;钢-混凝土组合肋由 钢腹板与混凝土上翼缘组成,钢腹板可为 形、Z 形直钢板或波纹钢板。6.2.2 预 制 带 混 凝 土 肋 底 板 的 板 肋 边 孔 中 心 与 板 端 的 距 离 l 1 不 宜 小 于 250m m,肋端 与 板 端 的 距 离 l 2 不 宜 大
40、于 40m m,预 留 孔 洞 的 宽 度 l 4 不 应 大 于 2倍 预 留 孔 洞 的 净距l 3(图6.2.2)。图 6.2.2 预 制 带 混 凝 土 肋 底 板 侧 面 形 式 示 意1-实心平板;2-板肋;3-预留孔洞;l 1-边孔中心与板端距离;l 2-肋端与板端的距离;l 3-预留孔洞的净距;l 4-预留孔洞的宽度6.2.3 当叠合楼板跨度小于或等于 6.6m 时,预制带肋底板的实心平板(不含板肋)厚度不宜小于 35m m;当叠合楼板跨度大于 6.6m 时,实心平板的厚度不应小于40m m。6.2.4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110m m,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
41、应小于 60m m,板肋顶面以上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25。6.2.5 预制带肋底板与叠合层接触的表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 4m m 的粗糙面,且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 80%。1 56.2.6 叠合楼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0010 的规定。6.2.7 预制带肋底板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按计算配置,并在板宽范围内均匀布置。当采用预应力钢筋时,其钢筋之间的净间距及板端附加钢筋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6.2.8 预制带肋底板板肋内,板肋截面的顶部应设置沿板长方向的构造钢筋,钢筋数量不宜小于 2 根,当采
42、用非预应力钢筋时,其直径不应小于 6m m。6.2.9 在连续叠合楼板或悬臂叠合楼板的负弯矩区应按计算配置负弯矩钢筋,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其中连续叠合楼板的负弯矩钢筋应伸过板的反弯点。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叠合楼板,应在板面配置构造钢筋,且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6.2.10 在温度或收缩应力较大的叠合楼板区域,应在板的叠合层上部配置双向防裂构造钢筋,且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6.2.11 当叠合楼板按单向板设计时,拼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应符合本规程第5.2.11条的规定。6.2.1
43、2 当叠合楼板按双向板设计时,拼缝位置宜设置在叠合楼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受力较小处,拼缝可采用后浇带式、整体密拼式等可满足双向受力的拼缝构造。当拼缝采用整体密拼形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后浇混凝土层厚度不应小于 75m m。2 紧邻预制板顶面应布置横向穿孔钢筋,横向穿孔钢筋按照拼缝处的弯矩设计值及后浇层的厚度计算配置,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 m,间距不宜大 200m m。3 横 向 钢 筋 的 锚 固 应 符 合 国 家 标 准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G B 50010 的 规定。6.2.13 预制带肋底板侧边的拼缝构造形式宜采用倒Y 形部分斜平边、倒V 形斜平边、V 形斜平
44、边(图5.2.10),拼缝最大宽度b j 不宜小于10m m。拼缝处上部应采用后浇混凝土,下部应采用抗裂、防水性能好的材料嵌填。6.2.14 当叠合楼板与钢梁连接时,预制带肋底板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40m m。1 66.2.15 当预制带肋底板板肋方向与钢梁垂直时,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程第 5.2.14 条的规定。当板端伸出钢筋影响预制带肋底板的铺设时,板端钢筋可不伸入支座,并在平板上方设置端部连接钢筋,端部连接钢筋应符合本规程第 5.2.14 条的规定。6.2.16 当预制带肋底板板肋方向与钢梁平行时,单向叠合板板侧支座处应配置附加钢
45、筋,附加钢筋应符合本规程第 5.2.15 条第 1 款的规定。双向叠合板板侧支座处,底板顶横向钢筋应伸入支座,当钢筋受压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15 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钢筋受拉时,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6.2.17 叠合楼板与钢梁之间应设置栓钉抗剪连接件,且栓钉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 B 50017的规定。6.2.18 当钢梁两侧楼板的顶面标高不同时,钢梁翼缘或腹板上应设置支承件,并且板的端部应布置附加钢筋。支承件尺寸及与钢梁的连接应按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标准G B 50017 计算。楼板变截面处附加钢筋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46、计规范G B 50010 的要求。6.2.19 叠合楼板开洞应避开板肋和预应力钢筋位置,宜设置在板件拼缝处,开圆孔 孔 径 或 长 方 形 边 长 不 应 大 于 120m m,且 洞 边 距 板 边 距 离 l 1(图 6.2.21)不 应 大于75m m。6.2.20 叠合楼板开洞未截断预制底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不大于 80m m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6.2.21 叠合楼板开洞截断预制底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或开洞尺寸在 80m m 120m m 之间时,可在孔洞四周设置附加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 m,数量不应小于 2 根;沿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过洞边距离 l a,l a 不应小于
47、2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至板肋边(图 6.2.21)。1 7图 6.2.2 1 叠 合 楼 板 开 洞 加 强 措 施1-预制带肋底板;2-板肋;3-沿板肋方向附加钢筋;4-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l 1-洞边距板边距离;l a-沿板肋方向附加钢筋伸过洞边距离1 87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钢 管 桁 架 叠 合 楼 板7.1 一 般 规 定7.1.1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楼板根据预制底板的拼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可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7.1.2 当平面规则时,在结构分析中可假定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7.2 构 造 要
48、求7.2.1 当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楼板跨度小于或等于 6.6m 时,预制底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35m m;当叠合楼板跨度大于 6.6m 时,预制底板的厚度不应小于40m m。7.2.2 叠合楼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110m m,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 60m m。7.2.3 预制底板与叠合层接触的表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 4m m 的粗糙面,且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 80%。7.2.4 叠合楼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0010 的规定。7.2.5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底板宽度方向,上弦钢管距板端距离 l 1 不应大于 300m m,两相邻上
49、弦钢管之间的间距 l 2 不宜大于 600m m。上弦钢管直径不应小于 20m m,钢管内注抗压砂浆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 40M P a,桁架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4m m(图 7.2.5)。图 7.2.5 预 制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钢 管 桁 架 底 板 示 意1-预制钢管桁架底板;2-钢管;3-腹杆钢筋7.2.6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底板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应按计算配置,并在板宽范围内均匀布置,其钢筋之间的净间距及板端附加钢筋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1 97.2.7 在连续叠合楼板或悬臂叠合楼板的负弯矩区应按计算配置负弯矩钢筋,并满足钢筋锚固的
50、要求,其中连续叠合楼板的负弯矩钢筋应伸过板的反弯点。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叠合楼板,应在板面配置构造钢筋,且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7.2.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叠合楼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且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0010 的规定。7.2.9 当叠合楼板按单向板设计时,拼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应符合本规程第5.2.11条的规定。7.2.10 当叠 合楼板 按双 向板设 计时,拼缝构 造应符 合本 规程第 6.2.12条的 规定。7.2.11 预 制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钢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