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7.140.10 CCS X 5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7082022 代替DB35/T 708、709、710、711、712 2006 永春佛手 茶栽培与 加工技术 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of Yongchun Foshou 2022-04-25 发布 2022-07-25 实施 福建省市 场监督 管 理局 发 布 DB35/T 708 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1 3 术 语和 定义.1 4 苗 木培 育.1 5 栽
2、培管 理.4 6 初 制加 工.6 7 精 制加 工.10 DB35/T 708 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 按照GB/T 1.1 2020 标准 化工 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 文件 的结构 和起草 规则 的规 定起草。请注意 本文 件的 某些 内容 可能涉 及专 利。本文 件的 发 布机 构不 承担 识别 专利 的责任。本文件 将DB35/T 708 2006 永 春佛 手茶 育 苗技 术 规范、DB35/T 709 2006 永 春佛 手茶 栽掊技术 规范、DB35/T 710 2006 永春 佛手 茶 低 产(老)茶 园改 造技 术规 范、DB35/T 711 2006永春 佛手
3、 茶 初制 加工 技术规 范、DB35/T 712 2006 永春佛 手茶 精 制 加工技 术规 范 等 五部 分整合为 永 春佛 手茶 栽培 与加工 技术 规范。与前 版相比,除 结构 调整 和编 辑性改 动外,主 要 技 术 变 化如下:修改了 遮阴 物选 择、遮阴 管 理、苗 木出 圃等 内容(见 第4 章,DB35/T 708 2006 的第6 章6.2.1、6.2.2、第7 章);修改了 茶园 园地 选择、茶 园管理、低 产改 造等 内容;(见第 5 章,DB35/T 710 2006 的第 3章、第4 章、第 5 章、第 6 章);修改了 初制 加工 的内 容,对本章 进行 重新
4、编排 和描 述(见 第6 章,DB35/T 711 2006 的第 2章、第3 章、第 4 章);增加了 初制 加工 环境 和永 春佛手 毛茶 质量 感官 指标 项(见 第6 章);增加了 永春 佛手 精茶 质量 感官指 标项(见 第7 章);删除了 茶园 开垦 建设 和茶 园管理 等内 容(DB35/T 709 2006 的3.3、3.4、第 6 章);删除了 初制 厂房 与设 备 项(DB35/T 711 2006 的第 4 章);删除了 精制 加工 工艺 流程 和设备、滚 筒式 圆筛 机筛 网组合、73 型 跳跃 式拣 梗 机筛网 组合 等内容(DB35/T 712 2006 的3.1、
5、6.1、6.3)。本文件 由永 春县 农业 农村 局、永 春县 市场 监督 管理 局提出。本文件 由 福 建省 茶产 业标 准化技 术委 员会(SAFJ/TC 20)归口。本文件 起草 单位:永 春县 农业农 村局、永 春县 市场 监督管 理局。本文件 主要 起草 人:颜涌 泉、谢 良坡、陈 永东、陈 艺元、郭雅 玲、李志 辉、潘慧明。本文件 于2006年 首次 发布,本次 为第 一次 修订。DB35/T 7082022 1 永春佛手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永春佛手茶的苗木培育、栽培管理、初制加工、精制加工。本文件适用于永春佛手茶的栽培与加工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
6、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00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GB/T 21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永春佛手 GH/T 10712011 茶叶贮存通则 SB/T 10095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DB35/T 13222013 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
7、3 术语和定义 GB/T 20000.1、GB/T 21824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永春佛手茶 Yongchun Foshou tea 在永春县范围内栽培、采摘的永春佛手鲜叶,经晒青、凉青、摇青、摊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定型、足干等十二道加工工序(工艺)制作而成,且具有永春佛手茶品质特征的乌龙茶。4 苗木培育 母树的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树作为无性繁殖育苗的母树。母树的培育 4.2.1 施肥 4.2.1.1 基肥 3.1 4.1 4.2 DB35/T 708 2022 2 秋未冬 初结 合茶 园深 耕,667 施用 经发
8、酵的 有机 肥1 000 kg;或沟 施,沟深10 cm15 cm。4.2.1.2 追肥 茶芽萌 动前10 d 15 d,667 施用30 kg 50 kg尿 素及相 应的 磷、钾肥;氮(N)、磷(P2O5)、钾(K2O)比 例为2:0.8:1。在枝梢 生育 过程 或剪 穗前2 3周,可结 合喷 药,用0.5%尿素(或 复合 肥)液根外追 肥,667 用 量0.8 kg1.0 kg。4.2.2 修剪 留穗茶 园,冬季 或春 季茶 芽萌动 前10 d进 行一 次轻 修剪。4.2.3 病虫害 防治 冬季应 对母 树进 行清 园,喷波美0.5o石硫 合剂 或0.5%0.8%松 碱合 剂;新 梢生 育
9、过程 应注 意及 时防治病虫 害。打顶 后应 立即 用低毒 长效 农药 喷洒 一次,以防 病虫 从母 树带 入苗 圃。4.2.4 打顶留 穗 母树所 留插 穗应 轻采 或打 顶采摘,7 d15 d 后再 剪 穗。苗地选 择与 整理 4.3 4.3.1 苗地的 选择 苗地应 选地 势平 坦、土壤 肥沃、水源 充足、易排 灌、避风、交通 方便 的水 田 或农地。土 壤结 构要 疏松、保 水、透气 性良 好、微酸性(pH5.0 6.5)的 沙壤或 粘质 壤土。刚 种过 烟、麻、蔬 菜的 地 不 宜 作 苗地。苗 地应 轮作,不宜 连 作。4.3.2 苗床施 基肥 667 施有 机肥1 000 kg,
10、均匀 撒施 于畦 面上,与 土壤拌 匀,整平。4.3.3 苗床的 整理 苗地经 耕翻、碎 土、耙平,整理 成高10 cm 15 cm、宽110 cm 120 cm、长10 m15 m 的 畦地,东西走向 为好。畦 间留 沟道,沟 宽25 cm 30 cm。苗 地 两端设 贮水 坑,坑深60 cm、长100 cm、宽 为50 cm,四周设 排灌 沟。4.3.4 苗床铺 培养 土 用红、黄 壤的 心土 经碎 土 过筛(1 cm 孔 径)后均 匀铺 在 畦面 上,厚3 cm 5 cm,用木板 稍打、压 实。剪穗与 扦插 4.4 4.4.1 剪穗时 间 打顶后10 d 15 d 剪 穗,宜在早 上露
11、水干 后和 傍晚 进行,避免 强光 照射。4.4.2 苗穗要 求 苗穗要求 品 种纯 正,生长 健壮,枝条 红棕 色,半 木 质化,腋芽 饱满,无病 虫 害的枝 条;贮运 时宜 放 DB35/T 708 2022 3 在竹篓 运输,不 应重 压;剪回后 应摊 放在 阴凉 潮湿 的地方,注 意喷 水保 湿,防止日 晒、风吹、发 热。4.4.3 插穗要 求 裁剪的 插穗 应有 一个 饱满 腋芽带 一个 健全 的叶 片,叶片下 短茎 长2.5 cm 3.0 cm;剪 口应 平滑,斜面与叶 向相 同,上端 剪口 距叶柄 处3 mm,应随 剪随 插。4.4.4 扦插 4.4.4.1 扦插时 间 根据不
12、同气 候情 况而 定。春插在5月 至6月,秋 冬插10月 至12 月。以春 插为 宜。4.4.4.2 扦插方 法 将苗床 培养土 充分 喷湿,待稍干 土不粘 手后,按叶 片的长 度进行 划行 扦插,行距10 cm12 cm,株距4 cm 5 cm,以插 后叶 片 互不遮 叠为 宜,每667 插15万 株18万 株。将插 穗稍斜 插入 土中,叶 面 应顺风向,叶 柄和 腋芽 露出 土面,叶不 贴土。插 后即 喷水,湿透 为宜。苗圃管 理 4.5 4.5.1 浇灌水 与排 水 愈合发 根前,应 保持 苗床 土 壤湿润。晴 天高 温干 燥天 气 早晚各 喷一 次,阴天 一天 喷 一次,雨天 不浇,大
13、雨久 雨注 意排 水。发根 后,晴 天可 一天 浇水 一次,阴天 隔天 一次,或 隔数 天沟灌 一次。沟 灌 以 水 灌至畦高四 分之 三为 宜,约经3 h 4 h,苗床 湿透 即排 干,不淹 没和 积水。4.5.2 遮阴 4.5.2.1 遮阴方 法 遮阳网选用透光率50%70%的黑色遮阳网。简 易 支 架 遮 阳 网 遮 阴 法 是 以 毛 竹 为 材 料 做 支 架,将3.5 m 长 的 毛 竹 片 两 头 插 入 苗 畦 两 边,竹 片 入 土8 cm 10 cm深,支架离畦面高50 cm 60 cm,每隔1.5 m 2.0 m插一竹片,边插苗穗边遮网。设 施 高 架 遮 阳 网 遮 阴
14、 法是以 钢 管 为 材 料 做 支 架,每隔2 m 3 m 架 一 横 杆,架 高150 cm 160 cm,可 先 架 好 遮 阳 网 再 插 苗 穗,方 便 作 业。4.5.2.2 遮荫管 理 苗穗愈 合发 根前,应 管护 好遮荫 物。发根 抽梢 后,应增加 透光,逐 步疏 减遮 荫物,或于 早上 和 傍 晚阳光较 弱时 翻开 遮阳 网进 行练苗。待 根系 发育 健全,选阴天 除去 遮荫 物。秋冬 插 于翌年9月 至10 月去 除,春插于 当年11月 去除。4.5.3 施肥 抽梢发 根后,可施 第一次 肥(春 插8月,秋冬 插在 翌 年3月)。用1%腐熟 有机 肥 浸出液+0.5%尿素
15、或三元复 合肥 混合 液喷 施,每667 用 水量200 kg300 kg,隔15 d 20 d喷 施 一次,肥量 逐次 增加,每年喷施810 次。每 次施 肥 后,应 及时 喷洒 清水 洗苗,以防 灼伤 叶片。4.5.4 病虫防 治 按照DB35/T 1322 2013 的 规定执行。DB35/T 708 2022 4 4.5.5 除草 在杂草 幼小 时及 时拔 除。苗木出 圃 4.6 茶苗出 圃质 量、检验 规则、试验方 法及 包装、标 志、运 输、贮 存等 要求,按照GB 11767 的 要求 执行。5 栽培管 理 茶园园 地选 择 5.1 按照DB35/T 1322 2013 的 规定
16、执 行。茶树培 育目 标 5.2 5.2.1 树高 高海拔 茶园 树冠 高度 应控 制在80 cm 以下;低 海拔 茶 园树冠 高度 应控 制在90 cm 以下。5.2.2 冠幅 树冠采 摘面 控制 在110 cm 150 cm,覆盖 率达85%以 上。5.2.3 叶面指 数 茶树绿 叶层 厚度25 cm 40 cm;叶面 指数3 4。5.2.4 成年树 骨干 枝 一级骨 干枝 茎粗1.7 cm 以 上,二 级骨 干枝 茎粗1.2 cm 以上,三 级骨 干枝 茎粗0.7 cm 以上,采 摘面 萌芽桩茎 粗0.2 cm 以上。茶园开 恳建 设 5.3 5.3.1 清理园 地 开恳前 应先 清除
17、园内 的乱 石、杂 物等。5.3.2 园地开 垦 按等高 挖种 植沟,沟 深60 cm、沟 宽80 cm,表 土回 沟 后,将 园面 整理 成水 平梯 田。茶树定 植 5.4 5.4.1 定植规 格 梯面宽1.5 m 的梯 层种 一行,距梯 埂外 沿80 cm90 cm 平行种 植。梯面 超过2 m的 梯层按 行距1.2 m 1.5 m 划行 种植。5.4.2 种植沟 与施 基肥 按划出的种植行挖深50 cm、宽60 cm的种植沟,667 施有机肥1 t 2 t,与 土 拌 匀,再 覆 土20 cm。DB35/T 708 2022 5 5.4.3 定植时 间 茶苗芽 梢成 熟后 即可 定植,以
18、阴 天为 宜。秋 栽于“霜降”至“立冬”,春栽 于“立春”至“惊蜇”。5.4.4 苗木要 求 按照GB 11767 的 要求 执行。5.4.5 种植密 度 单行单 株栽 株距25 cm 35 cm,亩 栽1 000 1 500 株;双行 单株 栽的 大行 距1.4 m1.6 m,小行 距30 cm 35 cm,株距30 cm35 cm,亩栽1 500 2 000 株。5.4.6 栽种技 术 按种植 密度 挖深20 cm 的 定 植穴,每穴 中施 入25 g50 g磷 肥与 土壤 拌匀,将 茶 苗根茎 部入 土2 cm3 cm,茶根伸 展,四周回 土并适 度压实,再 覆盖一 层松土。茶行 两边
19、覆土稍 高,保 持有10 cm 浅沟,然后浇水、铺 草覆 盖。茶园管 理 5.5 按照DB35/T 1322 2013 的 规定执 行。低产改 造 5.6 5.6.1 改造目 标 茶树覆 盖率80%以上;每 亩 年产干 毛茶 提高 到150 kg 以上。5.6.2 改造对 象 当 茶园 出现 每亩 年产 干毛 茶低于50 kg,或 梯层 台面 不等高、园岸 崩塌、水土 流 失严重,园土 贫瘠、缺株断 行较 多,或 茶根 裸 露,树冠 弱小,枝条 稀疏,白 化枝、枯枝、病虫 枝、鸡 爪枝 多,绿 叶层 薄、育芽力弱、芽 头细 小、对夹 叶多、鲜叶 合格 率低 等三 种情 形 之一,应 加以 改造
20、。5.6.3 改造措 施 5.6.3.1 改园 措施 是 修筑梯 壁梯 埂,使 梯埂高 于园面20 cm,整 平 等高 台 面,园 面呈 外高内 低,内 有竹节 沟;改纵沟、纵路 为横 沟、缓 路;茶园 四周 及园 内设 置排、灌水 沟;对 稀植 缺株 断 行多、行间 裸露,以及 梯 壁内移的 茶园,可 在行 间、株间、内侧 重新 挖沟、挖 穴,用 同品 种的 大苗 补齐 等。可 综合 或单 项进 行。5.6.3.2 改土 改土应在 茶 季 结 束 后 的11 月至翌年1 月,结 合 冬 季 清 园 进 行 全 园 深 耕30 cm,并667 施 有 机 肥1 000 kg。对园地贫瘠、土层浅
21、薄的茶园 应 进行客土,厚 度5 cm10 cm。DB35/T 708 2022 6 5.6.3.3 改树 改树应 视树 势衰 老情 况,于 春茶 采后 进行 深剪、重 剪、台 刈等 修剪。改 后应 加强深 耕施 有机 肥 和 适当增施 氮肥,促 进复 壮树 势。重 剪的 茶树,当年 以 养为主,春、夏季 更新 后 的枝梢 不采,秋 冬茶 适度 采摘;台 刈的 茶树,当 年留 养,至 秋茶 进行 一次 定型 修剪,翌年 逐步 投采。5.6.3.4 同种 套 种或 改植 换种 对水土 轻度 流失、老茶 树 尚有利 用价 值的 低产 茶园,在 原茶 行内 侧重 新开 挖 种植沟,先间 作绿 肥作物
22、,再 用同 品种 的大 苗套 种,以 提高 苗木 成活 率。对 缺株断 行严 重、覆盖 率低 于50%、品种 混杂 的茶 园,挖除老 树,清除 茶根,消 毒土壤,并 客新 土后 用名、优、特、新品 种重 新种 植。采摘 5.7 5.7.1 采摘标 准 新梢驻 芽小 开面 至中 开面 或同等 嫩度 对夹 叶,35 分成熟,采24 叶嫩 梢或 对夹叶。5.7.2 采摘要 求 不同时 期的 茶树,幼树 以 养为主,树高、冠幅 达50 cm 以上 才可 开采,采养 结合;盛 产 树 以采 为主,留真叶 采;衰退 树注 重留 养,适 当采 摘。不同茶 季采摘 要求 不同。春 茶 气 候 变化 大,适当嫩
23、 采,当40%新 梢达采 摘标 准 时即开 采;夏 暑 茶 高温多雨,不 利于 茶叶 采摘,宜留 养;秋冬 茶昼 夜温 差较大,茶 叶可 适当 老采,提高 内含 物质 浓度。手工采 摘 应 做到 分批 次采 摘,鲜 叶大 小、早中 晚 青 分开,利于 后续 制作。5.7.3 采摘方法 5.7.3.1 定高定 平面(或 略弧 形)采摘法 每个采 茶季,都应 确定 一 个合理 的留 养高 度为 采摘 高度,以 此为 准,高 于额 定 采面以 上的 新梢 一律采摘、采齐,低 于额 定采 面以下 的新 梢一 律留 养。对留养 的侧 枝 及 低处 的芽 梢,应 轻度 摘去 顶 芽,以 促进下季 梢的 伸
24、育。投 产茶 园树冠 高度 常年 控制 在80 cm左右。5.7.3.2 不同树 龄采 摘法 幼龄茶 树以养 为主,以采 代剪,控制顶 端优 势,促 进分枝,培养“壮、宽、茂、密”的丰 产树 冠。盛产茶 树以 采为 主,可留 鱼叶采,注 意控 制树 冠高 度,保 持采 面整 齐。老龄 茶树注 意留 养和 更新。6 初制加 工 初制加 工环 境 6.1 初制加 工环 境按 照GB 14881 的要 求执 行。合格鲜 叶 6.2 符合下 列要求 之一,且幼 嫩、完 整、新 鲜、均匀,每梢有2 个“定型叶”(即 有2个叶 子比 较成熟)为合格 鲜叶:DB35/T 708 2022 7 a)小开面(顶
25、 叶面 积为 第 2 叶的 20%30%)采 3 4 叶;b)中开面(顶 叶面 积为 第 2 叶的 31%70%)采 2 3 叶;c)大开面(顶 叶面 积为 第 2 叶的 71%90%)采2 叶;d)一芽4 叶;e)对夹叶。鲜叶贮 青 6.3 6.3.1 贮青条 件与 要求 鲜叶贮 青室 应卫 生、清洁、凉爽通 风、无异 杂味、无 阳 光直射;室 温16 20,相 对湿 度75%80%;贮青 鲜叶 减重 率3%。6.3.2 贮青方 法 贮青时 按照早 青、午青、晚青、雨水青 等分 批 次 摊 放:鲜 叶摊放 厚 度 小于15 cm,每 隔0.5 h1 h翻动鲜 叶1 次,保持 疏松 状 态,叶
26、 温不 高于 室温3。初制技 术 6.4 6.4.1 晒青(萎凋)6.4.1.1 萎凋方 法 6.4.1.1.1 室外日 光萎 凋 室外日 光萎凋 可 于 傍晚或 午后阳 光不强 时进 行,以 鲜叶 叶 面温度 不超35 为 宜,最 好 配备 活动 式遮阳网,便 于提 早晒 青。萎凋时,把 鲜叶 均匀 薄摊 于水筛 或晒 青布 上,每筛 摊叶0.7 kg 1 kg或每摊叶0.5 kg 0.7 kg,厚 度2 cm 3 cm,间 隔5 min 10 min 轻手 翻动1 次,共 翻动23次。萎凋 历时15 min 30 min。6.4.1.1.2 室外吹 风萎 凋 室外吹 风萎 凋是 用遮 阴
27、棚 或遮阳 网遮 阴控 制温 度22 30 时进 行。每筛 摊 叶1 kg 1.5 kg 或每摊叶0.5 kg 0.7 kg,厚度2 cm 3 cm,翻松 均匀 摊 放,隔20 min 30 min翻动1次,共翻 动24次,至萎凋 适度。6.4.1.1.3 室内自 然萎 凋 室内自 然萎 凋是 在室 温20 32 时进 行。每筛 摊 叶1 kg 1.5 kg,厚 度4 cm 6 cm,置 放在 青架上,20 min 30 min翻动1 次,共 翻动2 4 次,至 萎凋适 度。6.4.1.1.4 室内加 温萎 凋 室内加 温萎 凋是 控制 室温 在30 38,将 鲜叶 置 于热风 萎凋 槽,槽面
28、 每平方米 摊 叶7 kg 8 kg,厚度12 cm 15 cm,隔10 min 20 min翻动1次,共 翻动2 4 次,至 萎凋 适度。6.4.1.2 技术要 求 要求鲜 叶减 重 率4%8%,失水均 匀;叶色 转为 暗绿,微带 青味,第2 叶 处梗 折弯不 断,稍有 弹 性。DB35/T 708 2022 8 6.4.2 凉青 6.4.2.1 操作方 法 把晒青 的萎 凋叶 移入 室内,翻松后 均匀 摊放 于水 筛上 散热,避免 风吹 和光 照。凉 青时间1 h 1.5 h。6.4.2.2 技术要 求 要求萎 凋叶 减重 率1%2%;叶色 由暗 转亮,叶 态由 软变硬(俗称“返阳”)。6
29、.4.3 做青 6.4.3.1 传统做 青 6.4.3.1.1 摇青 把经凉 青的晒 青叶 装入青 笼(筛)进行 摇青。摇青 要根据 季节、气候、茶青 质量等 因素灵 活掌 握,一般进 行3 5次,时 间先 短后长,力 度先 轻后 重,转数由 少到 多。6.4.3.1.2 摊青 每次摇 青之 后,摇青 叶应 及时出 笼并 置于 水筛 上摊 青。摊 青厚 度3 cm8 cm,先薄后 厚。摇青、摊青多次 反复 交替 进行,历 时6 h 10 h。6.4.3.1.3 技术要 求 要求萎 凋叶减 重率8%14%;做青 发酵的 摇青 叶,外 观青蒂 绿腹红 镶边,叶色 转为淡 黄绿,均匀 适度,青 气退
30、 尽,品种 香(天 然香 橼果 香)显露,是 为达到 发酵 程度,即 可杀 青。6.4.3.2 做青机 做青 6.4.3.2.1 操作方 法 把经凉 青的 晒青 叶装 入做 青机筒,打开 鼓风 机,雨 天 潮湿天 气送 热风、晴天 或 炎热天 气送 冷风 进行摇青,转数 由 少 到多。摇 青后茶 青静 置于 机筒,时 间先短 后长,摇 青、凉 青 交替进 行,重复3 4 次,至“发酵 适度”,历时6 h 10 h。6.4.3.2.2 技术要 求 要求做青 叶 减重 率12%18%;外 观 青 蒂绿 腹红 边,叶 色转为 淡黄 绿,均匀 适度,散发 品种 香(品种 特有的 天然 香橼 果香)。6
31、.4.4 杀青 6.4.4.1 杀青温 度 滚筒杀 青机 筒壁 温度 达260 300,开始 投叶。6.4.4.2 操作方 法 杀青时,投 叶适 量,液 化气 滚筒机 每次 投叶5 kg 8 kg。温度 先高 后低,先闷 后扬,注意 适当 保水。杀青历 时5 min 8 min。DB35/T 708 2022 9 6.4.4.3 技术要 求 要求做 青叶 减重 率18%22%;叶 色转 为暗 黄 绿,叶 质柔软,梗 折弯 不断,茶 香清楚。6.4.5 揉捻 杀青叶 装入 揉捻 机趁 热揉 捻,掌 握快 速短 时。揉捻 加压轻 重 轻,历 时3 min 5 min;杀 青叶 卷曲成条,成 条率9
32、0%以上。6.4.6 初烘 6.4.6.1 操作方 法 用毛茶烘干机(箱 式,下 同)烘 焙,烘 温80 100,摊 叶 厚 度2 cm3 cm,历 时120 min180 min,每间隔50 min60 min停 机 翻 动1 2 次。用 链 式 烘 干 机 烘 焙,烘 温110 130,摊放厚度2 cm 3 cm,历时100 min 150 min。6.4.6.2 技术要 求 要求 做 青叶 减重 率25%30%;手 握有 微刺 感,握紧 成 团,松 手即 散,无茶 汁沾 手,约 五 至 六成干。6.4.7 初包揉 6.4.7.1 操作方 法 手工包 揉 是 把茶 坯装 于小 茶袋或 布巾
33、 中,用“揉、压、搓、抓”相结 合的 搓揉 手 法,使 茶坯 在袋(巾)中翻滚 卷曲 而逐 渐成 形。机械包 揉则是 把 茶坯 装于 布巾中,用速 包机 和平 板 机相结 合进 行包 揉。包揉过程中,应进 行若 干次 解块、翻动,以 使茶 团热 量及 水分散 发。6.4.7.2 技术要 求 要求茶 坯初 步卷 成海 蛎状 或粒状。6.4.8 复烘 6.4.8.1 操作方 法 用毛茶 烘干机 烘焙,烘温70 80,摊放 厚度3 m 4 m,历时90 min 120 min,中间停 机翻动茶坯1次。用 链式 烘干 机 烘焙,烘温90 110,摊放 厚度2 cm 3 cm,历时8 min 12 mi
34、n。6.4.8.2 技术要 求 感官要 求水 分进 一步 减少,手摸 茶叶 有烫 感、剌感,约七 成干。6.4.9 复包揉 6.4.9.1 操作方 法 参照6.4.7.1 进 行。6.4.9.2 技术要 求 要求 茶 坯进 一步 紧卷 结成 海蛎状 或粒 状。DB35/T 708 2022 10 6.4.10 定型 茶坯达 到毛 茶外 形要 求后,束紧布 巾(或袋)进 行定 型(俗称“捆巾”),历 时60 min 90 min。6.4.11 足干 6.4.11.1 操作方 法 用毛茶 烘干 机烘 焙,烘温60 80,历时150 min 200 min,直 至达 到要 求。用 链式 烘干 机烘焙
35、,第 一次 烘温90 110,摊 放 厚度2 cm 3 cm,历时60 min 90 min,下 机摊凉60 min 90 min,再进行 二次 烘焙,温 度、厚度、历时 参照 第一 次,至达到 要求。6.4.11.2 技术要 求 要求毛 茶含 水量 在7%以内。感官 要求 色泽 砂绿 油润,气味 清纯,梗 折即 断,手揉茶 叶即 碎。6.4.12 永春佛 手毛 茶质 量感 官指 标 永春佛 手毛 茶质 量感 官指 标见表1。表1 永春佛 手毛 茶质 量感 官指 标 等次 二等 四等 六等 八等 外形 条索 肥 壮、圆 结、重 实、匀 整 肥壮、紧结、匀整 卷曲结实、稍匀整 尚卷曲、略粗松 色
36、泽 砂绿油润 砂绿尚油润 乌绿稍带褐红 暗绿带褐红 内质 香气 浓 郁 幽 长,品 种 特 征 明 显 清高、品种特征明显 清纯,品种特征尚显 清淡略带粗飘 汤色 金黄清澈明亮 橙黄清澈 橙黄尚清澈 橙黄略深 滋味 醇 厚 甘 爽,品 种 特 征 明 显 尚醇厚甘爽,品种特征尚明显 醇和、品种特征略显 清淡略粗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边鲜红 尚肥厚、稍软亮、匀整、红边明 黄绿有红边、尚软、尚匀整 暗绿略带褐色,稍粗硬 7 精制加 工 工艺流 程 7.1 永春佛 手茶 精制 加工 工艺 流程见 图1。DB35/T 708 2022 11 图1 永春佛 手茶 精制 加工 工艺 流程 DB35/T
37、 708 2022 12 毛茶验 收和 入库 7.2 7.2.1 验收 进厂毛 茶按 照GB/T 21824 2008、GH/T 1071 2011 的规定 和采 购合 同进 行验 收。7.2.2 入库 验收合 格的 毛茶 应按SB/T 10095 的规 定,按 产地、品 种、季 别、等 级进 行分 类 入库堆 放,堆高 不 应超过15 层。毛茶付 制 7.3 按拼配 方案 把毛 茶投 入精 制加工。筛网组 合 7.4 7.4.1 平面回 转式 圆筛 机筛 网组 合见 表 2。表2 平面回 转式 圆筛 机筛 网组 合 单位:个/2.54 cm 序号 1 2 3 4 5 方孔数 4 5 6 7
38、10 7.4.2 下段茶 平面 圆筛 机筛 网组 合见 表 3。表3 下段茶 平面 圆筛 机筛 网组 合 单位:个/2.54 cm 序号 1 2 3 方孔数 10(12)16(18)22(24)筛分号 茶取 料 7.5 7.5.1 取料方 法 分号茶 进行 生产,采 取单 等级和 多等 级两 种拼 配付 制形式,单 级收 回成 品。7.5.2 毛茶投 放 按滚筒 式圆 筛机 的最 佳台 时产量 均匀 连续 投放。7.5.3 号茶筛 分 滚筒式 圆筛 机初 步分 号茶 生产。平面 回转 式圆 筛机 细分号 茶生 产。7.5.4 号茶风 选 所有的 号茶 均需 经风 选后 分出正 茶进 入取 梗机
39、,并 分出重 质砂 头,轻质 草、毛等。砂头 剔除 出 杂 物后的茶 归正 茶。轻质 剔除 出杂物、草 毛后 的茶 归作 下脚茶。DB35/T 708 2022 13 7.5.5 正茶取 梗 各号茶 先经 机械 取梗,取 出的茶 梗中 含茶 量小 于40%的做二 号梗 产品,含 茶量 小于30%的 做一 号梗 产品。机 械取 梗后,还 应再 进行手 工拣 剔,拣去 粗片、梗和 杂物。下 段茶 均应 风选坠 砂去 杂物。拣剔质 量要 求 7.6 手工拣 剔出 口茶,按出 口 净度和 质量 相应 级型 标准 样要求。手工 拣剔 内销 茶,按内销 净度 和质 量相应级型 标准 样要 求。对样 验收正
40、 茶净 度,正茶 应达 到三清,即 茶叶 中的 梗、片、杂 物清。干燥 7.7 号茶按 比例 拼配 和匀 堆,要求粗 细均 匀。烘焙 时投 放茶叶 应均 匀,茶叶 摊层2 cm3 cm,厚 薄应 一致。火 候稳 定均 匀,烘焙 后含水 率7.0%以 下,按成 品茶标 准样 要求,掌 握适 宜温度,严 防老 火焦 条。摊凉 7.8 烘焙的 茶应 经 过摊 凉,摊 凉层厚 度宜薄 不宜 厚,一 般不超15 cm。并根 据气 候 调节冷 却机的 进风 量及变速 电机 转速。匀堆 7.9 摊凉后,茶 叶分 成粗、中、细三 号进 入储 茶堆 房,并初步 匀堆。机控制 茶叶 拼配 系统 7.10 根据各
41、储茶 斗茶 叶容 量,按比例 进行 配料,按 产品 质量要 求,掌握 细茶 的拼 配比例。拣杂装 箱 7.11 拼配后 的茶叶,按照GB 2762 的要 求经手 工拣 剔杂物 后,按 各级茶 叶装 箱重量 要求装 箱、密 封。标志、包 装、运输、贮 存按 照GB/T 21824 2008 的8.9 项之规 定执 行。永春佛 手精 茶质 量感 官指 标 7.12 永春佛 手精 茶质 量感 官指 标见表4。DB35/T 708 2022 14 表4 永春佛 手精 茶质 量感 官指 标 项目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 形 条索 壮结重实 略壮结 尚壮结 稍粗松 粗松 色泽 乌油润 尚油润 稍带褐色 褐色 枯褐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欠匀整 欠匀整 净度 匀净 匀净 尚匀净 带细梗轻片 带细梗轻片 内 质 香气 浓郁幽长,品种特征极显 清高,品种特征明显 清醇,有品种特征 纯正 平淡略粗 滋味 醇厚甘爽,品种特征极显 醇厚,品种特征明显 尚 醇 厚,品 种 特 征尚显 纯和 平淡略粗 汤色 金黄、清澈明亮 金黄、清澈 尚金黄清澈 橙黄 橙黄泛红 叶底 肥 厚 软 亮,匀 整,红 边 明 显 肥厚软亮,匀整,红边明显 尚软亮 稍花杂粗硬 粗硬,暗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