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3 T 2515-2022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pdf

    • 资源ID:1534380       资源大小:1.33M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3 T 2515-2022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pdf

    1、 ICS 13.020.99 CCS Z 01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2515 2022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 价规范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of zero carbon for public institutions 2022-07-22 发布 2022-08-22 实施 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33/T 2515 2022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 性引 用文 件.1 3 术语 和定 义.1 4 总体 要求.3 5 公共 机构“零 碳”管理.3 6 公共

    2、 机构“零 碳”评价.5 附录A(规 范性)绩效 指标计 算方 法.7 附录B(资 料性)“零 碳”公 共机 构评 价要 素和 内容.9 参考文 献.13 DB33/T 2515 2022 II 前 言 本 标准 按照GB/T 1.1 2020 标准 化工 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 文件 的结构 和起草 规则 的规 定起草。请注意 本标准 的 某些 内容 可能涉 及专 利。本标准 的 发布机 构不 承担 识别 专利 的责任。本 标准 由浙 江省 机关 事务 管理局 提出、归 口并 组织 实施。本 标准 起草 单位:杭 州万 泰认证 有限 公司、浙 江省 经济信 息中 心。本 标准 主要 起草

    3、 人:黄炜、王诚、张 天佑、蒋 忠伟、俞灵 林、沈佳 慧、潘金 文、郭 慧、杨威、余 松骏、谢 金鹏、常 超、周洁 飞、鲁 丰乐、伍 贤祥。DB33/T 2515 2022 III 引 言 为落实 国家 碳达 峰碳 中和 相关政 策及 法规,规 范“零碳”公共 机构 的创 建与 评定,浙江 省机 关 事 务管理局 组织有 关单位,编 写了 公共机 构“零碳”管理与 评价规 范,为“零 碳”公 共机构 创建 与评 定提供明 确的 技术 指导,以 推动公 共机 构“零碳”示 范试点 工程 的建 设。DB33/T 2515 2022 1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公 共机 构“零碳”管理 总体 原则

    4、、管 理内容 及“零碳”公 共机 构评价 流程 与方 法。本标准 适用 于公 共机 构“零碳”管理 与评 价。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中 的内 容通 过文 中的规 范性 引用 而构 成本 标准 必 不可 少的 条款。其 中,标 注日 期的 引 用 文件,仅 该 日 期对 应的 版本 适用于 本标准;不注 日期 的引用 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括 所有 的修 改 单)适 用于本标准。GB/T 2589 综 合能 耗计 算 通则 GB 17167 用能 单位 能源 计量器 具配 备和 管理 通则 GB/T 23331 能源 管 理体 系 要求 及 使用 指南 GB/T 29149 公 共

    5、机 构能 源资源 计量 器具 配备 和管 理要求 DB33/T 2157 公共 机构 绿 色数据 中心 建设 与运 行规 范 DB33/T 2284 城镇 生活 垃 圾分类 工作 指南 DB33/T 2422 公共 机构 绿 色食堂 建设 与管 理规 范 国家发 展改 革委 公 共建 筑运营 企业 温室 气体 排放 核算方 法和 报告 指南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标准。3.1 公共机 构 public institution 全部或 者部 分使 用财 政性 资金的 国家 机关、事 业单 位和团 体组 织。来源:GB/T 30260 2013 3.2 公共机 构“零碳

    6、”管 理 zero carbon management for public institutions 对公共 机构实 施的 能源管 理、绿 色管理、可 再生能 源利用、绿色 电力 等一系 列降低 温室气 体排 放,推动单 位建 筑面 积碳 排放、人均 碳排 放、可再 生能 源利用 等达 到先 进水 平的 活动。注1:先进水平是指公共机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零碳”管理的数据和要求。注2:本标准描述的“零碳”管理是指公共机构“零碳”管理。3.3 温室气 体 greenhouse gases 公 共机构“零碳”管理与 评价规范 DB33/T 2515 2022 2 大气层 中自 然存 在的 和

    7、由 于人类 活动 产生 的,能够 吸 收和散 发由 地球 表面、大 气 层和云 层所 产生 的、波长在 红外 光谱 内的 辐射 的气态 成分。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标准中的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来源:GB/T 32150 2015,3.1 3.4 碳排放 量 carbon emissions 一定时 期内,公 共机 构核 算边界 内行 政管 理或 服务 中产生 的二 氧化 碳 排 放量。3.5 可再生 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一次能 源的 一类,在

    8、 一定 程度上,地 球上 此类 能源 可在自 然过 程中 再生。注:此类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来源:GB/T 32910.4 2021 3.6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zation 在核算 边界 内一 定时 间内 行政管 理 或 服务 过程 中产 生的所 有碳 排放 量,在自 身减排 的基 础上,剩 余部分排 放量 被核 算边 界外 相应数 量的 碳信 用额 度、碳汇量 等完 全抵 消,实现 二氧化 碳“零排 放”。3.7 碳信用 额度 carbon credit 温室气 体减 排项 目按 照有 关技术 标准 和认 定程 序确 认减排 量化

    9、效果 后,由政 府 部门或 其授 权机 构 签发的碳 减排 指标。1 个碳 信 用额度 相当 于1 吨二 氧化 碳 当量。注:签发部门可为国际机构、独立第三方机构、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3.8 林业碳 汇 carbon sink 通过植 树造 林、植被 恢复、林业 可持 续管 理、避免 毁林和 植被 退化 等措 施,增加林 业碳 汇量,或 减少林业 碳排 放量 的过 程、活动或 机制。来源:GB/T 41198 2021,有修 改 3.9 碳抵消 carbon offset 排放单 位用 核算 边界 以外 温室气 体排 放的 减少 量以 及碳汇,以 碳信 用额 度、碳 汇等形 式用 来补 偿

    10、 或抵消边 界内 的温 室气 体排 放量的 过程。3.10 碳中和 率 carbon neutralization ratio 排放单 位购 买的 碳抵 消量 与其在 一定 时期 内产 生的 碳排放 量的 比值。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度为 单位。3.11 DB33/T 2515 2022 3 绿色电 力 green power 利用特 定的 发电 设备,如 风机、太阳 能光 伏电 池等,将风 能、太阳 能等 可再 生能源 转化 为电 能,发电过程 中不 产生 对环 境有 害的排 放物 且不 消耗 化石 能源。注:绿色电力包括风电、太阳 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小水电、潮汐发电等。4

    11、 总体要 求 公共机 构应:a)优先实 施提 升能 源利 用效 率措施;b)实施环 境绿 化和 绿色 行为,并利 用可 再生 能源 或绿 色电力 等手 段进 行自 主减 排;c)在自主 减排 的基 础上,将 剩余部 分碳 排放 量通 过核 算边界 外的 碳信 用额 度或 碳汇进 行抵 消,实现碳中 和。注:用于碳中和的碳信用额度 或碳汇不应作为其它用途使用。5 公共机 构“零 碳”管 理 5.1 基本要 求 5.1.1 应建立 公共 机构“零 碳”管理机 制,制定 公共 机构“零碳”管 理制度。5.1.2 应确定 实现“零 碳”公共 机构的 路径,并 制定 年度 节能减 碳目 标指 标与 方案

    12、。5.1.3 应传播“零 碳”管理 的概 念和知 识,定期 为员 工 及 相关方 提供“零 碳”管理 相关知 识的 培训。5.1.4 近三年 内,应完 成上 级节 能行政 主管 部门 下达 的节 能减碳 考核 目标。5.2 能源管 理 5.2.1 建筑 5.2.1.1 应利用 天然采 光、自然通 风,提 高建筑 能源 利用效 率。宜 通过对 建筑 围护结 构的节 能设 计 或绿色改 造等 措施 加强 建筑 保温隔 热。5.2.1.2 应定期 对建筑 围护 保温系 统及气 密性保 障等 关键部 位进行 维护或 检查。对门 窗和外 遮阳 等 设施应定 期进 行完 好性 检查。5.2.2 供热供 冷

    13、系 统 5.2.2.1 供热供 冷系统 优先 考虑采 用地源 热泵或 空气 源热泵,设备 采购应 优先 采用能 效等级 为一 级 的产品。循环 水泵、通 风机 等用能 设备 宜采 用变 频调 速。5.2.2.2 供热供 冷设备 主机 及新风 机组开 启台数 宜根 据室外 温度变 化、室 内温 度、二 氧化碳 浓度 实 现动态控 制。5.2.2.3 过渡季 节宜 关闭 普通 区域 空调系 统,采用 自然 通风 方式。5.2.3 给水排 水系 统 给水排 水系 统应 利用 城镇 给水管 网的 水压 直接 供水。集中热 水供 应系 统的 热源,宜利用 余热、废 热、可再生 能源 或 空 气源 热泵

    14、热水机(器)作 为热 水供 应热源。5.2.4 照明 DB33/T 2515 2022 4 5.2.4.1 应选用 高效 节能 光 源 与灯 具。5.2.4.2 宜基于 能源消 耗监 测信息 及优控 模式实 现能 源管理 数字化 控制,宜根 据室外 光照强 度、有 人无人或 人数 多少 实现 分区 优化控 制。5.2.5 电梯 宜采用 节能 的控 制及 拖动 系统,当 设有 两台 及以 上 电梯集 中排 列时,宜具 备 群控功 能。高 层建 筑电梯系统 宜采 用能 量回 馈装 置。高 层建 筑多 台电 梯宜 分区或 分层 停靠。5.2.6 办公设 备 5.2.6.1 不宜采 用耗 能高 的办

    15、公设 备。5.2.6.2 办公设 备设施 应根 据工作 时间实 现定时 开关,减少 电耗和 待机耗 电。超过一 定的休 息时 间,应及时 关闭 相应 办公 设备 电源。电开 水器(饮 水机)等设 施夜 间应 切断 电源。5.2.7 车辆管 理 5.2.7.1 提高公 务用 车新 能源 汽车 使用比 例,更 新 用于 相对 固定路 线的 车辆 时,宜配 备新能 源汽 车。5.2.7.2 应建立 公务 用车 油耗 台账 制度,推广 节油 新技 术、新产品。5.2.8 控制与 管理 措施 5.2.8.1 计量器 具配 置与 管理 可参 照GB 17167、GB/T 29149 要求执 行。5.2.8

    16、.2 应定期 对 供暖 供冷、空调、照明、电梯、办 公设备、生活 热水、特殊 用能等 系统能 源消 耗 进行分析。5.2.8.3 应定期 对碳排 放量 进行统 计分析,并与 上一 年度相 应数据 进行纵 向对 比评价 分析,或与 相 同功能的 公共 机构 碳排 放量 数据进 行横 向对 比评 价分 析。5.3 绿色管 理 5.3.1 环境绿 化 5.3.1.1 因地制 宜做 好室 内外 绿化、美化,发挥 绿色 植物 群体 的 光合固 碳和 绿化 土壤 的吸 碳贮碳 功能。5.3.1.2 可根据 阳台、屋 顶等 建筑 特点,实施 阳台 绿化、屋 顶绿化 或屋 顶农 业。5.3.1.3 应从提 高

    17、绿 化覆 盖率 和增 加绿色 植物 总量 考虑,在 院 落场地,除 必要 的硬 化地 面 外,实 施乔、灌、草、花 绿化。5.3.2 绿色行 为 5.3.2.1 应按机 关等 公共 机构 及 DB33/T 2284 要求,实 施垃 圾分类。5.3.2.2 适用时,采 用合 同能 源管 理模式 实施 节能 减碳 技术 改造。5.3.2.3 公共机 构食 堂应 符合DB33/T 2157 的要 求。5.3.2.4 公共机 构数 据中 心应 符合DB33/T 2157 的要 求。5.3.2.5 宜依据GB/T 23331 建 立并 保持能 源管 理体 系。5.3.2.6 宜按公 共机构 能资 源节约

    18、 行政主 管部门 的统 一要求,参与 节约型 公共 机构示 范单位、绿色学校(高 等学 校)、能 效领 跑者、水效 领跑 者等 先进 创建活 动。5.4 可再生 能源 利用 及绿 色电 力 5.4.1 可再生 能源 利用 DB33/T 2515 2022 5 5.4.1.1 公共机 构应利 用屋 顶、屋 面及其 它条件,自 行建设 或采用 合同能 源管 理模式 建设光 伏发 电、风力发 电、太阳 能集 热、地源热 泵、空气 源热 泵等 可再生 能源 利用 设施。5.4.1.2 可再生 能源 系统 同常 规能 源系统 并联 运行 时,应优 先运行 可再 生能 源系 统。5.4.1.3 可再生 能

    19、源 系统 能源 产出、输出、自 用量 应单 独计 量。5.4.1.4 应定期 开展 可再 生能 源利 用评价,可 行时,采 取措 施提高 可再 生能 源的 实际 使用量。5.4.2 绿色电 力 需要时,公 共机 构可 参与 绿色电 力市 场化 交易,购 买绿证 或直 接绿 色电 力交 易等途 径实 现零 碳 电 力消费。5.5 碳中和 5.5.1 核算边 界与 范围 5.5.1.1 核算边 界可 以是 公共 机构 整体、整体 的部 分区 域或 具备独 立计 量的 单幢 建筑。5.5.1.2 碳排放 核算 应覆 盖公 共机 构核算 边界 内具 有控 制权 的固定 设施 和移 动设 施。5.5.1

    20、.3 碳排放 核算 范围 为日 常行 政管理 或服 务中 所产 生的 二氧化 碳排 放,应包 括化 石 燃料燃 烧排 放、购入电 力和 热力 的排 放。5.5.2 碳中和 实施 公共机 构核 算边 界和 范围 内碳排 放量 小于 等于 用以 抵消的 碳信 用额 度或 碳汇 量时,即可 判定 达 成 碳中和。5.5.3 碳抵消 方式 5.5.3.1 购买碳 信用 额度 或碳 汇抵 消 公共机 构可 采用 购买 碳信 用额度 或碳 汇的 抵消 方式,宜按 照以 下优 先顺 序使 用:a)购买国 家温 室气 体自 愿减 排项目 产生 的“核 证自 愿 减排量(CCER)”,优 先选 择林业 碳汇 类

    21、 项目及本 地、长三 角地 区温 室气体 自愿 减排 项目;b)购买政 府批 准、备案 或者 认可的 碳普 惠项 目减 排量,优先 选择 本地 低碳 出行 抵消产 品;c)购买政 府核 证节 能项 目碳 减排量,优 先选 择本 地、长三角 地区 节能 项目。5.5.3.2 自主开 发项 目抵 消 公共机 构可 采用 自主 开发 项目抵 消方 式,包括 但不 限于以 下方 式:a)边界内 外自 主开 发减 排项 目所产 生的 经核 证的 减排 量;b)采用开 发碳 汇的 抵消 方式,可 在边界 内外 自主 建设 经核证 的碳 汇,优先 考虑 在本地、长 三 角 地区自主 建设 或委 托建 设碳

    22、汇林。6 公共机 构“零碳”评 价 6.1 绩效指 标 6.1.1 从碳排 放强 度、碳中 和情 况、可 再生 能源 利用 状况 三个方 面进 行绩 效评 价。6.1.2 绩效指 标包括 单位 建筑面 积碳排 放量或 人均 碳排放 量、碳 中和率、可 再生能 源及绿 色电力 利 用率。各 项绩 效评 价指 标计 算方法 参照 附录A。DB33/T 2515 2022 6 6.2 评价分 类“零碳”公 共机 构评 价可 分为自 评价 和第 三方 评价 两种方 式。6.3 评价流 程 6.3.1 评价过 程包 括确 定评 价对 象、确 定评 价标 准、实施 评价、确定 评价 结果 四个 步骤。6.

    23、3.2 实施评 价过程 包括 基本要 求满足 情况评 定、“零碳”管理 水平打 分评 价、绩 效指标 核算或 复 核等环节。6.3.3 实施评 价应查 看报 告文件、统计 报表、原始 记录 等,并根 据实际 情况 采用相 关人员 座谈、实地调查、抽样 调查 等方 式验证,确 保 评 价信 息 的 完整 性和准 确性。6.3.4 评价所 需的 报告 文件、统 计报表、原 始记 录宜 采用 电子版、数 字平 台软 件等 无纸化 方式。6.3.5 评价结 果的 对外 公告 宜采 用网上 公告 方式。6.4 评价内 容 6.4.1“零碳”公 共机 构评 价内容 应包括 基 本要 求、“零 碳”管 理水

    24、 平、绩效 指标 三个方 面。6.4.2“零碳”管理 水平 评价包 括能源 管理、绿色 管理、可再生 能源利 用及 绿色电 力、碳 中和等方面内容。6.4.3“零碳”公 共机 构应 满足 基本要 求。基本 要求 宜参 照附录B的B.1 进 行评 定。6.4.4 公共机 构“零碳”管 理水 平宜参 照附 录B 的B.2 进行 评定。6.4.5 绩效指 标应 通过 第三 方审 核或核 查。6.5 评价结 果 6.5.1“零碳”公 共机 构等 级由 低到高 分为 一星 级、二星 级和三 星级。6.5.2“零碳”公 共机 构等 级宜 参照附 录B 的B.4 进行 综合 评定。DB33/T 2515 2

    25、022 7 附 录 A(规范 性)绩效指 标计 算方 法 A.1 碳排 放量 公共机 构核 算边 界和 范围 内 二氧 化碳 排放 量等 于燃 料燃烧 排放、购 入电 力和 热 力所对 应 的 CO 2 排放量之和,按 照公 式(A.1)进行计 算。燃料 电力 热力(A.1)式中:EGHG 公共 机构 核算 边 界和范 围内 产生 的二 氧化 碳排放 量,单位 为吨(tCO2);E 燃料 燃 料燃 烧产 生的 CO2排放量,单 位为 吨(tCO2);E 电力 购 入电 力所 对应 的 CO2排放 量,单位 为吨(tCO2);E 热力 购 入热 力所 对应 的 CO2 排放量,单 位为 吨(tC

    26、O2);公共机 构燃 料 燃 烧产 生 的 CO2 排 放量、购 入电 力和 热 力所对 应 的 CO2 排放 量 计 算按照 公 共建 筑运营企业 温室 气体 排放 核算 方法和 报告 指南,电力 排 放因子 采用 浙江 省最 新值。A.2 单位 建筑 面积 碳排 放 量 公共机 构核 算边 界和 范围 内产生 的二 氧化 碳排 放量 除以统 计范 围内 的建 筑面 积,按 照公 式(A.2)进行计 算。(A.2)式中:Ej 单 位建 筑面 积碳 排放 量,单 位 为 tCO2/;Ek 公共机构核算边界和范围内扣除 非办公产生的碳排放量及特 殊用能区域产生的碳排放 量,单位为 吨(tCO2)

    27、;Mk 公 共机 构统计 范 围内扣 除非 办公 及特 殊用 能区域 的建 筑面 积,单位 为。考虑到 同类 型公 共机 构的 可比性,行 政机 关单 位建 筑 面积碳 排放 量核 算不 包括 独立核 算的 并能 分 项计量的 食堂、浴 室、健身 等为非 办公 产生 的二 氧化 碳排放,也 不包 括有 独立 计量的 中心 控制 室、信 息 中心、监 控中 心、档案 室、演播中 心、服务 大厅 等特 殊用能 区域 产生 的二 氧化 碳排放。A.3 人均 碳排 放量 公共机 构核 算边 界和 范围 内二氧 化碳 排放 总量 除以 统计范 围内 的用 能人 数,按照公 式(A.3)进 行计算。(A.

    28、3)式中:DB33/T 2515 2022 8 Ep 人均 碳排 放量,单 位 为 tCO2/人;EGHG 公 共机 构核 算边 界和范 围内 温室 气体 排放 量,单 位为 吨(tCO2);P 公 共机 构统 计 范 围内 的用能 人数,单 位为 人。A.4 碳中 和率 公共机 构购 买的 用于 碳抵 消的 碳 信用 额度 或碳 汇量 除以其 核算 边界 和范 围内 产生的 碳排 放量,按照公式(A.4)进 行计 算。(A.4)式中:Erd 碳 中和 率,单位 为%;Ed 公 共机 构购 买的 用于 抵消的 碳信 用额 度,单位 为 tCO2;EGHG 公 共机 构核 算边 界和范 围内 产

    29、生 的二 氧化 碳排放 量,单位 为吨(tCO2)。A.5 可再 生能 源及 绿色 电 力利用 率 公共机 构消 耗的 可再 生能 源及绿 色电 力折 标煤 量,占 公共机 构总 能耗 标煤 量的 比例,按 照公 式(A.5)进行计 算。(A.5)式中:Er 可 再生 能源 及绿 色电 力利用 率,单位 为%;Ere 统 计期 内,可再 生能 源及绿 色电 力消 耗折 标煤 量,按 照当 量值 折算,单 位为 tce;En 统 计期 内,公共 机构 综合能 耗折 标煤 量,按照 当量值 折算,单 位 为 tce;公共机 构综 合能 耗计 算应 符合 GB/T 2589。DB33/T 2515

    30、2022 9 附 录 B(资料 性)“零碳”公 共机 构评 价要 素和内 容 B.1“零碳”公 共机 构基 本要求 评定“零碳”公 共机 构基 本要 求按表B.1 评定,评 定结 果 为满足 或不 满足。表B.1“零碳”公 共机 构基本 要求 评定 表 序号 项目 满足 不满足 1 建立公共机构“零碳”管理机制,制定公共机构“零碳”管理 制度。2 确定实现“零碳”公共机构的路径,并制定年度节能减碳目标指标与方案。3 传播“零碳”管理的概念和知识,定期为员工 及相关方 提供“零碳”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4 近三年内,完成上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节能减碳考核目标。B.2 公 共机 构“零碳”管 理

    31、水平 评定 公共机 构“零碳”管 理水 平评价 采用 打分 法,总分 为110 分,按照 下列 要求 进 行评定:a)从能源 管理、环 境绿 化、可 再生能 源及 绿色 电力、碳 中和等 方面 进行 打分 评价,必选 要求 是“零碳”公共机 构应 达到 的基 础性要 求,可选 要求 是希 望公共 机构 努力 达到 的提 高性要 求,总 分 为100 分,按 表B.2 进 行评 分。b)为鼓励 公共 机构 创建 绿色 食堂、绿 色数 据中 心、示 范单位、能效 水效 领跑 者 等绿色 行为,设 置了加分 项,加分 项总 分 为10 分,按 表B.3 进 行评 分。c)公共机 构“零碳”管 理水

    32、平评价 总得 分按 照公 式(B.1)进 行计 算。Q 1+Q 2(B.1)式中:Q 评 价总 得分;Q 1 按表B.2 得 出的 能源 管 理、环 境绿 化、可再 生能 源及绿 色电 力、碳中 和方 面的评 定分;Q 2 按表B.3 得 出的 加分 项 评定分。DB33/T 2515 2022 10 表B.2 公 共机 构“零碳”管理 评分 表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评价要求 要求类型 分值 得分 限值 1 能源 管理 建筑 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提 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或绿色改造等措施加强建筑保温隔热。必选 4 本项最高得 40分 定期对建筑围护保温

    33、系统及气密性保障等关键部位进行维护和检验。对门窗和外遮阳等设施定期进行完好性检查。必选 2 供热供冷系统 供热供冷系统采用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设备采购采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采用变频调速。可选 4 供热供冷设备主机及新风机组开启台数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室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实现动态控制。可选 2 过渡 季节关闭普通区域空调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必选 4 给水排水系统 给水排水系统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能源或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器)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可选 2 照明 选用高效节能光源与灯具。必选 4 基于能源消耗监

    34、测信息及优控模式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控制,根据室外光照强度、有人无人或人数多少实现分区优化控制。必选 2 电梯 采用节能的控制及拖动系统,当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具备群控功能。高层建筑电梯系统采用能量回馈装置。高层建筑多台电梯分区或分层停靠。可选 2 办公设备 不采用耗能高的办公设备。必选 2 办公设备设施根据工作时间实现定时开关,减少电耗和待机耗电。超过一定的休息时间,及时关闭相应办公设备电源。电开水器(饮水机)等设施夜间切断电源。可选 2 车辆管理 提高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更新用于相对固定路线的车辆时,配备新能源汽车。可选 2 建立公务用车油耗台账制度,推广节油新技术、新产品

    35、。可选 2 管理与控制措施 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符合 GB 17167、GB/T 29149 要求。可选 2 定期对供暖供冷、空调、照明、电梯、办公设备、生活热水、特殊用能等系统能源消耗进行分析。必选 2 定期对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上一年度相应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评价分析,或与相同功能的公共机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评价分析。必选 2 2 绿色 管理 环境绿化 因地制宜做好室内外绿化、美化,发挥绿色植物群体的光合固碳 和绿化土壤的吸碳贮碳功能。必选 4 本项最高得 10分 根据 阳台、屋顶等建筑特点,实施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或屋顶农业。可选 4 从提高绿化覆盖率和增加绿色植物总量考虑,在院落场

    36、地,除必要的硬化地面外,实施乔、灌、草、花绿化。可选 2 DB33/T 2515 2022 11 表B.2 公 共机 构“零碳”管理 评分 表(续)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评价要求 要求类型 分值 得分 限值 3 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 可再生能源利用 利用屋顶、屋面及其它条件,自行建设或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集热、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必选 20 本项最高得40分 可再生能源系统同常规能源系统并联运行时,优先运行可再生能源系统。必选 5 可再生能源系统能源产出、输出、自用量单独计量。必选 5 定期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可行时,采取措施提

    37、高可再生能源的实际使用量。可选 10 绿色电力 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购买绿证或直接绿色电力交易等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可选 20 4 碳中和 购买碳信用额度或碳汇抵消 购买碳信用额度 或碳汇的抵消方式,按照以下优先顺序:a)购买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 项目产生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优先选择林业碳 汇类项目及本地、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b)购买政府批准、备案或者认 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优先选择本地低碳出行抵消产品;c)购买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 排量,优先选择本地、长三角地区节能项目。可选 10 本项最高得10分 自主开发项目抵消 采用自主开发项目抵消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

    38、以下方式:a)边界内外自主开发减排项目 所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b)采用开发碳汇的抵消方式,可在边界内外自主建设经核证的碳汇,优先考虑在本地、长三角地区自主建设或委托建设碳汇林。可选 10 表B.3 公 共机 构“零碳”加分 项评 分 表 序号 加分项目 评定方法 项目分值 实际得分 1 按机关等公共机构及 DB33/T 2284要求,实施垃圾分类。近三年内,曾获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或“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称号加 1 分 1 2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 近三年内,曾采用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的 加 1 分 1 3 公共机构食堂符合DB33

    39、/T 2157 的要求。获得公共机构绿色食堂评价加 1 分 1 4 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符合 DB33/T 2157的要求。通过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认证加 1 分 1 5 依据 GB/T 23331 要求建立能源 管理体系。通过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 1 分 1 DB33/T 2515 2022 12 表B.3 公 共机 构“零碳”加分 项评 分 表(续)序号 加分项目 评定方法 项目分值 实际得分 6 参与公共机构绿色先进载体创建。通过绿色学校(高等学校)、绿色医院、博物馆等评价得 1 分 1 7 参与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评选。通过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得 1 分,通过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

    40、评价得 2 分 2 8 创建并申报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获得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得 1 分 1 9 创建并申报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获得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称号得 1 分 1 B.3“零碳”公 共机 构等 级确定 在满足 本标准 表 B.1 各 项 基本要 求的条 件下,根据 评定得 分、单 位建 筑面积 碳排放 量或人 均碳 排放量、碳中 和率、可再 生 能源利 用率,按 表 B.4 确 定“零 碳”公 共机 构相 应 的等级。当 评定 得分、单位建筑 面积 碳排 放量 或人 均碳排 放量、碳 中和 率、可 再生能 源利 用率 不能 同时 满足表 中某 一评 定等 级 的规定要 求时,按 分别

    41、对应 的评定 等级 中较 低的 等级 确定。表 B.4“零碳”公 共机 构 等级确 定表 评定等级 评定总得分Q 评价指标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或人均碳排放量 碳中和率 可再生能源及绿色电力 利用率 一星级 75 达到公共机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达到公共机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 二星级 85 达到公共机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 100%达到公共机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 三星级 95 达到公共机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先进水平要求/100%DB33/T 2515 2022 13 参 考 文 献 1 GB/T 32150 2015 工业企 业

    42、温 室气 体排 放核 算和报 告通 则 2 GB/T 32910.4 2021 数据 中心 资 源利 用 第 4 部 分:可再 生能 源利 用率 3 GB/T 30260 2013 公共机 构能 源资 源管 理绩 效评价 导则 4 GB/T 36710 2018 公共机 构办 公区 节能 运行 管理规 范 5 GB/T 41198 2021 林业碳 汇项 目审 定和 核证 指南 6 GB/T 41568 2022 机关事 务管 理 术语 7 GB/T 50801 2013 可再生 能源 建筑 应用 工程 评价标 准 8 DB11/T 1861 2021 企事业 单位 碳中 和实 施指 南 9

    43、DB11/T 1862 2021 大型活 动碳 中和 实施 指南 10 DB12/T 809 2018 公共机 构绿 色运 营管 理规 程 11 DB33/T 736 2021 行政机 关、场馆 能耗 定 额 及计算 方法 12 DB33/T 737 2021 普通高 等院 校能 耗定 额及 计算方 法 13 DB33/T 738 2021 医疗机 构能 耗定 额及 计算 方法 14 浙发 改规 划2021 215 号 浙 江省 应对 气候 变化“十四 五”规划 15 浙机 事函 2017 183 号 浙江 省省 直机 关生 活垃圾 分类 工作 实施 方案 16 浙机 事发 2021 8 号 深 入开 展公 共机 构“十四五”绿 色低 碳引 领行 动促进 碳达 峰实 施方案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3 T 2515-2022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pdf)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