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DB32/T 4316 2022 ICS 01.140.20 CCS A45 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 海涂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dal flat resources survey 2022-07-19 发布 2022-08-19 实施 发布DB 32/T 4316-2022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 性引 用文 件.1 3 术语 和定 义.1 4 调查 范围.2 5 海岸 线的 分类 及界 定.2 6 海岸 线的 测量.2 7 飞机 航摄 海涂 高程 的测 量方法.3 8 理论 最低 潮面 的测 量方 法.5
2、 9 海涂 冲淤 动态 调查.6 10 成 果要 求.7 附录A.8 DB 32/T 4316-2022 II 前 言 本 文件 按照 GB/T 1.1 2020 标 准化 工作 导则 第 1 部分:标 准化 文件 的结 构和起 草规 则 的规定起草。请注意 本文 件的 某些 内容 可能涉 及专 利。本文 件的 发布机 构不 承担 识别 专利 的责任。本 文件 由江 苏省 自然 资源 厅 归口。本文件 起草 单位:江 苏省 海涂研 究中 心、江苏 省地 质调查 研究 院、江苏 省测 绘工程 院、南京 大学。本文件 主要 起草 人:林伟 波、张 一乙、罗 锋、章志、龚绪 龙、刘为 东、汪亚 平、
3、孔 得雨、熊 晋健、李明亮、陈 鹏、邱宇、常 曼。DB 32/T 4316-2022 1 海涂资源 调查技 术 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 了 海 涂资 源 的 界定、测量、调 查的 主要 内容、技术 方法 和基 本要 求。本文件 适用 于海 涂资 源的 测定调 查。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凡 是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仅 注日 期的版 本适 用于 本 文件。凡 是不 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其最 新版 本(包括 所有的 修改 单)适用 于本 文件。GB 12327 1998 海 道测量 规范 GB/T12763.1 2007 海 洋 调查
4、规 范 GB/T15661 2008 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 图航空 摄影 规范 GB/T 27919 2011 IMU/GPS 辅 助航 空摄 影技 术规 范 GB/T 27920.1 2011 数字 航空摄 影规 范 第1部 分:框幅式 数字 航空 摄影 CH/T 8023 2011 机载 激 光雷达 数据 后处 理技 术规 范 CH/T 8024 2011 机载 激 光雷达 数据 获取 技术 规范 HY/T 147.7 2013 海 洋监 测技术 规程 第7 部分:卫 星遥感 技术 方法 DB32/T 1223 2008 GP
5、S 高 程测量 规范 全国海 岸线 修测 技术 规程 2019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海涂 tidal flat 海岸带 平均 大潮 高潮 线与 平均大 潮低 潮线 之间 向海 洋和缓 倾斜 的滩 面,本 文件 还包括 高水 位淹 没,低水位 露出 的离 岸沙 洲。3.2 海涂资 源 tidal flat resources 海岸线 至理 论最 低潮 面之 间的区 域,以及 离岸 沙洲 至沙洲 外围 理论 最低 潮面 的区域。3.3 海岸线 coastline 海岸线 系平 均大 潮高 潮时 水陆分 界的 痕迹 线。3.4 理论最 低潮 面theore
6、tical lowest tidal level 13 个分 潮组 合下 理论 上可 能的潮 水位 最低 值。3.5 网络RTK network real time kinematic DB 32/T 4316-2022 2 在 全 球导 航卫 星系 统(GNSS)连 续运 行参 考站 模式下 进 行的 基于 载波 相位 观测 值 的实 时动 态差分定位 技术。3.6 IMU/GPS 辅 助航 空摄 影 IMU/GPS-supported aerial photography 利用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合测量技术,获取摄影瞬间摄影中心 的位置参 数及 影像 的姿 态
7、参 数的一 种航 空摄 影技 术。3.7 框幅摄 影 frame photography 曝光瞬 间对 整个 幅面 同时 成像的 摄影。3.8 机载激 光雷 达 airborne LIDAR 在航空 平台 上,集 成激 光 雷达、定 位定 姿系 统(POS)、数码 相机和 控制 系统 所 构成的 综合 系 统。4 调查范 围 本文件 的调 查范 围为 海岸 线至理 论最 低潮 面的 海域,以及离 岸沙 洲至 沙洲 外围 理论最 低潮 面 的 区 域。5 海岸线 的分 类及 界定 5.1 海岸线 分类 按全 国海 岸线 修测 技术 规程 规定 分为 三类,包 括自然 岸线、人 工岸 线和 其他岸
8、 线。5.2 自然岸 线界 定 基岩岸 线、沙质 岸线、泥 质岸线、生 物岸 线按 全 国海岸 线修 测技 术规 程 规定方 法界 定。5.3 人工岸 线界 定 填海造 地形 成的 人工 岸线、围海形 成的 人工 岸线、构 筑 物人工 岸线 按 全国 海岸 线 修测技 术规 程规定方 法界 定。5.4 其他岸 线界 定 生态恢 复岸 线和 河口 岸线 按全 国海 岸线 修测 技术 规程 规定 的方 法界 定;生态修 复后 的泥 滩,泥滩向 陆一 侧有 人工 岸线 的,界定 方法 按5.3 要求;泥滩向 陆一 侧无 堤坝、护 岸等构 筑物 的,界 定方 法按5.2 要求。6 海岸线 的测 量 6
9、.1 调查内 容 海岸线 类型、长 度及 分布。6.2 调查方 法与 技术 要求 DB 32/T 4316-2022 3 6.2.1 资料收 集 调访收 集 相 关遥 感图 像、地形图 及历 史资 料。a)海涂 遥感 资料;b)地形 图、海图 有关 图集;c)各类 海洋 海岸 工程 建设 项目有 关资 料;d)大地 测量 成果 资料。6.2.2 海岸线 测量 点选 取 使用网 络RTK 测量,测量 点的密 度可 根据 海岸 线特 征、走 向、现状 和变 化复 杂程度 等条 件选 取,具体包 括以 下内 容:a)对海 岸线 上的 一些 典型 岸线拐 点,如自 然岸 线变 换点、人工 岸线 主要
10、拐点、主要 河口 端点、县级以上 海域 行政 界线 界桩 等,实 测其 坐标;b)应测 量岸 线上 有代 表性、能真 实反 映海 岸线 现状 的点;c)在变 化复 杂及 有特 殊意 义的岸 线,应加 密观 测点,如不 同岸 线类 型的 交界 点、特 殊地 貌类 型 及其边界 处、人为 因素 对海 岸线有 特殊 的影 响处 等。6.2.3 外业观 测技 术精 度 宜 使用JSCORS(江 苏省 全 球导航 卫星 连续 运行 参考 站中和 服务 系统)网络RTK 测量,参照DB32/T 12232008,选 择2000 国 家大地(CGCS2000)坐 标 系,具 体包 括以 下内 容:a)要求
11、观测 的采 样间 隔为1s,卫 星高 度角 15,有效观 测卫 星数 5 颗;b)观测 历元 数10个,3Q 精度 5 cm;c)数据 输出 大地 坐标 及每 个点的 精度 指标;d)在测量时在沿海岸线检测部分江苏省沿海布设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检测点的测量观测60 个历元,与 公布 成果 比较,误 差小于 5 cm。6.2.4 野外观 测 按全国海岸线修 测技术规程和DB32/T 1223 2008 的方法,记录观测点位置、海岸线类型、海岸形 态及 动态、冲 淤特 征等,人工 岸线 要标 明人 工岸线 的性 质等。6.2.5 室内资 料整 理与 分析 室内分 析需 根据 现场 勘测 与历史 资料
12、 综合 研判,包 括以下 内容:a)站位 校核;b)对比 遥感 图像 与实 测资 料;c)对自 然岸 线痕 迹线 需要 通过遥 感映 像进 行潮 位校 正对比 实测 资料 进行 综合 判定。7 飞机航 摄海 涂高 程的 测量 方法 7.1 测量方 法 飞机航 摄海 涂高 程的 测量 方法:a)通过 无人 机搭 载航 摄仪 进 行数字 框幅 摄影;b)通过 机载 激光 雷达 系统 进 行 IMU/GPS 辅 助航 空摄 影。7.2 航线设 计 7.2.1 飞行设 计范 围 DB 32/T 4316-2022 4 按GB/T15661 2008、GB/T 27919 2011 和GB/T 2792
13、0.12011 中的 要求 进行 设计。7.2.2 飞机选 择 按照任 务要 求的 比例 尺和 飞机续 航时 间选 择飞 机,本文件 推荐 在大 范围 航摄 海涂高 程(1:10000比例尺 地形 图)时使 用航 速快续 航时 长的 有人 机;在航摄 小范 围典 型海 涂高 程(小 于1:5000 比例 尺 地形图)时使 用无 人机。7.2.3 航摄系 统选 择 数字框 幅摄 影相 机需 满足GB/T 27920.12011 要求,机载 激光 雷达 需满 足CH/T 8024 2011 要求,本文件 推荐 海涂 地形 图航 摄系统 参数 如下:a)机载激 光扫 描系 统需 要满 足比例 尺要
14、求,以1:10000 比例 尺为 例,其主 要技 术 参数见 表1:表1 激 光雷 达技 术参 数 最大脉 冲频 率 200KHz 最大扫 描频 率 100Hz 工作相 对航 高 200-5000m 回波/强 度信 息 4+3 次 强度数 字化 级别 8bit+8bitAGC(16bit)最大视 场角 75度(最大75度 的滚 动自 适应补 偿)工作模 式 具有多 脉冲MPIA 模式 b)数字航 摄仪 主要 技术 参数 见表2:表2 数 字航 摄仪 技术 参数 相机主 距 53mm 像元尺 寸 6m 像幅(像素)9000 6732 7.2.4 航摄分 区 航摄分 区需 综合 考虑 空域、地形、
15、潮 汐、基 站分 布、IMU 误差 累积 等因 素,1:10000 范例 分区 因素分析如 下:a)分区 及航 线方 向应 考虑 机场禁 飞区 并满 足空 域分 区要求;b)海涂 及周 边地 区地 势平 坦,高 差很 小,可以 忽略 地形因 素;c)潮汐 是影 响分 区的 重要 因素,需参 考验 潮站 位置 确定分 区界 线;d)分区 位于JSCORS 基站80 km 以内;e)单条 航线 长度 最大 不能 超过80 km。7.2.5 航线敷 设 航线敷 设应 按照GB/T15661 2008、GB/T 27919 2011 和GB/T 27920.1 2011 中的要 求设 计,另外:DB
16、32/T 4316-2022 5 a)大范 围航 摄海 涂高 程时 航线按 常规 方法 敷设,平 行于摄 区边 界线 的首 未航 线一般 敷设 在摄 区 边界线上或边界线外,确保 摄区边界实际覆盖不少于 像幅的30%。在便于施测 像片控制点及不 影响内业正常加密时,旁向 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少于像 幅的15%,航向覆盖超出 摄区边界线至少 一条基线;b)摄区 内的 航 线 敷设 平行 于海岸 线,尽 可能 的减 小 潮汐对 航摄 的影 响,航 摄 小范围 典型 海涂 高程用时较 短,航线 可垂 直于 岸线;c)LIDAR 飞 行航 线旁 向重 叠设计 应达 到20%,最 少 为13%,数字 框幅
17、摄影 飞 行航线 旁向 重叠 设计应达到70%,最 少为60%,应保证 飞行 倾斜 姿态 变化 较大情 况下 不产 生数 据覆 盖漏洞;d)考虑 到海 涂区 域像 片控 制点的 布设 非常 困难,摄 区必需 设计 构架 航线,航 高保持 一致。7.3 设备检 校 数字框 幅摄 影无 需设 备检 校,LIDAR 系 统按 照GB/T 27919 2011 和CH/T 8024 2011 要求 进行 检校,检校 场选 择需考 虑飞 行便利、有明 显地物 标志 和GCP(地面控 制点)测 量等因素,选 择在机 场附近为宜。7.4 控制点 布设 数字框幅摄影控 制点布设按照GB/T15661 2008
18、 和GB/T 27920.12011 的要求,考虑到海涂泥 滩居多,可根 据实 地情 况删 减。7.5 航摄飞 行 7.5.1 飞机停 机位 置 航摄有 人飞 机在 进行 航摄 飞行前 和着 陆后,应 进入 预定的 停机 位置。停 机位 四周应 视野 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应 小 于15,保证对GPS 信号 接收不产生影响;航摄 无 人机需要根据无人机设 计参数选 择空 旷地 点起 飞,在海涂 作业 时应 尽量 远离 高压线 和风 电装 置,起飞 前做好 各项 起飞 检查。7.5.2 GPS 初始 化设 置 LIDAR 航摄飞行 前,应进 行GPS 接收机的 初始化测 量,其时间应 不少于
19、10 分 钟,应严格防 止各种原因 遮挡机载GPS 天线造成的GPS 信号失 锁;无人机航 摄飞行前 应确保与地面基 准站通信 畅通,防 止信号失 锁。7.5.3 航摄飞 行实 施 飞机航 摄海 涂高 程测 量必 须考虑 潮汐,推荐 晴朗 的 日间低 潮时 期进 行飞 行。LIDAR 航摄 飞行 中采用GPS 导 航系统,严格按 照航线设计数据飞行,确 保激光扫描仪开、关机 位 置与设计数据一致。航 摄时,飞机飞行要尽可能平稳,旋偏角、航偏角不能超过CH/T 8024 2011 规定要求。无人机飞行时 应时刻关 注飞 机空 中状 态、与基站 通讯 状态 和电 池电 量,遇 到突 发状 况紧 急
20、召 回飞机,确 保安 全。7.6 数据后 处理 LIDAR 航摄 数 据 后 处 理 按 照GB/T 27919 2011 和CH/T 8023-2011 要 求 执 行;数 字 框 幅 摄 影 按 照GB/T15661 2008 和GB/T 27920.12011 要求 执行。8 理论最 低潮 面的 测量 方法 8.1 平均海 面 DB 32/T 4316-2022 6 按海 道测 量规 范(GB 12327-1998)计 算平 均海 面。8.1.1 长期 验潮 站采 用2 年(含)以上 连续 水位 观测 数据,取其 每小 时的 平均 值求 得平均 海面。8.1.2 短期 验潮 站的 平均
21、海面,一般 用邻 近的 两个 长期验 潮站 的平 均海 面转 测求得,转 测误 差不 得 大于10 cm。转 测方 法:a)几何 水准 测量 法:按国 家四等 水准 测量 要求,直 接联测 两站 水准 点间 的高 差,进 而求 得短 期 站的平均 海面;b)同步 改正 法:采用30 天(一个月)同步 观测 水位 平均 值,首 先计 算长 期站 的月 平均海 面与 其多 年 平均海面 的差 值即 同步 改正 数,然 后将 短期 站的 月平 均海面 加上 此同 步改 正数 即可求 得短 期 站 的平均海 面。其计 算方 法,也可采 用回 归分 析法。8.2 深度基 准面 按海 道测 量规 范(GB
22、 12327 1998)计算 深度 基 准面。长、短 期验 潮站 的深 度基 准面采 用理 论最 低潮 面,其计算 公式 见附 录B。9 海涂冲 淤动 态调 查 9.1 调查内 容 海 涂冲 淤调 查主 要内 容:a)潮间 带类 型、面积 及分 布;b)海涂 地貌 类型 及分 布特 征;c)典型 海涂 剖面 综合 观测(包括 类型、形 态、成因 及其相 互关 系);d)典型 海涂 动态 及人 为活 动的影 响等。9.2 调查方 法与 技术 要求 9.2.1 资料收 集 根据海 岸线 沿程 踏勘 和调 访收集 以下 资料:a)有关 海涂 地貌 与冲 淤动 态调查 资料;b)海涂 动力、泥 沙、沉
23、积、人为 活动 等资 料;c)沿海 工程 地质、环 境地 质图件 和资 料;d)各类 海洋 海岸 工程 建设 项目有 关资 料;e)地方 志、水利 志、交通 志等;f)围填海 历史 遗留 问题、陆海边 界等。9.2.2 现场调 查路 线、剖面、观 测点设 置 结合海 岸线 勘测,进 行海 涂地貌 类型 及分 布观 测,不同潮 间带 类型 及其 交界 处、特 殊地 貌类 型 及其转折 处、人为 因素 对海 涂地貌 有特 殊影 响处 等区 域应设 观测 点;典型 海涂 剖面综 合观 测,剖面 一 般间距不 大于20 km。可根据 岸段 的重 要性、历 史资料 和开 发利 用情 况,选择有 代表 性
24、的 岸段 设置 观测剖 面,尤其 在 潮间带典 型发 育及 近几 十年 来海涂 变化 明显 的岸 段加 密布设,必 要时 可进 行重 复观测。9.2.3 调查仪 器 高程与 位置 调查 仪器 采用RTK 系统或者 全站 仪等,测 量仪器 准确 度要 求平 面定 位亚米 级、高程 厘米级;典型 海涂 断面 水文 动力综 合观 测仪 器使 用温 盐深仪、流 速仪、浊 度计 等。DB 32/T 4316-2022 7 9.2.4 野外调 查记 录 观测点 应按 调查 规定 编号,准确 记录 位置 并在 工作 底图上 标明;在 冲淤 变化 强烈区 域应 用具 体 符号进行 标绘;对 典型 岸段 现象应
25、 绘制 素描 图或 拍摄 照片与 摄像;观 察记 录须 详细,测量 数据 要 正 确。9.2.5 室内分 析 包括站 位校 核,整理 外业 记录,照片 编号,现 场调 查、历 史资 料和 遥感 调查 数据的 综合 分析。10 成果要 求 10.1 专题图 件 主要内 容包 括:a)海 涂概 况图,显 示海 涂 分布;b)海岸 线稳 定性 类型 与分 布;c)海涂 地形 图;d)典型 海涂 地形 和地 貌剖 面;坐 标系 为CGCS2000 坐标系,高 程基 准为85 黄海 高程,深 度基 准为当 地理 论最 低潮 面,平面成 图比例尺 根据 实际 调查 范围 与仪器 精度 确定,图 件图 式按
26、GB/T15661 2008、GB/T12763.1 2007。10.2 调查报 告 海涂地 貌与 冲淤 动态 调查 报告主 要内 容包 括:a)前言(包括 任务 来源、调查实 施单 位、调 查时 间、方 法、程 序、工 作量、主要成 果等 的简 要说明);b)自然 地理 概况;c)海涂 面积 与分 布;d)海涂 地形 与地 貌,剖面 特征参 见附 录A;e)海涂 动态 变化 分析。DB 32/T 4316-2022 8 附 录 A(资料 性)理论最 低潮 面的 计算 长、短 期验 潮站 的深 度基 准面采 用理 论最 低潮 面,其计算 公式 为:式中 L 深 度基 准面 在 平均海 面下 的
27、高 度,cm;,();,();,();+180,();+180,();,();,();,();H、g 和 f 为 M2、S2、N2、K2、K1、O1、P1、Q1、M4、MS4、M6、Sa、SSa等 13 个分 潮 的调和 常数 和节 点因 数;为分 潮 K1的相角,它 的变 化从 0 至 360,由此 可 求得 L 的 最小值,其 相应 的潮 面称 为理论 最低 潮面。M2、S2、N2、K2、K1、O1、P1、Q1、M4、MS4、M6 分 潮的调 和常 数 H、g 由 30 天水位 观测 资料,用潮汐 调和 分析 法求 得。Sa、SSa分 潮的 调和 常数 则 以一年 的水 位观 测资 料求 得,对 短期 验潮 站 的 Sa、SSa分潮 的调 和常 数,可采 用邻近 长期 验潮 站 Sa、SSa分潮的 调和 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