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05 5308 普洱市地方标准 DB5308/T 432021 野生型过 渡型古茶 树保护管 理技术规 范 2021-6-1 发布 2021-7-1 实施 普洱市市场 监 督管理 局 发 布 DB5308/T 432021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 性引 用文 件.1 3 术语 和定 义.1 4 野生 茶树 保护 区域.2 保 护区 域类 型及 划定.2 4.1 一类 保护 区域.2 4.2 二类 保护 区域.2 4.3 5 生态 环境 管理.2 植被 保护.2 5.1 蓄养 及种 植遮 阴树.2 5.2 其他 管理.2
2、 5.3 6 维护 管理.2 土壤 改良.2 6.1 培 土与 耕作.3 6.2 水肥 管理.3 6.3 树体 养护.3 6.4 采 摘与 留养.4 6.5 病虫 草害 防治.4 6.6 7 档案 管理.4 I DB5308/T 432021 前 言 本文件 按照GB/T 1.12020 标 准化 工作 导则 第1 部分:标准 化文 件的 结构 和起草 规则 的 规定起草。本文件 由普 洱市 林业 和草 原局提出 并归 口。本文件 起草 单位:普洱 市 林业和 草原 科学 研究 所、普洱市 茶叶 科学 研究 所、普洱市 林业 和草 原种 苗工作站、普 洱市 森林 和草 原资 源管 理站、糯扎
3、渡省 级自 然保护 区管 护局、太 阳河 省级 自 然保 护区 管护局、普洱茶 研究 院、普洱 华煜 茶业有 限公 司、镇沅 迎春 茶叶有 限公 司、镇沅 砍盆 箐茶业 有限 公司、镇沅千家寨印象 农产 品庄 园有 限公 司。本文件 主要 起草 人员:杨 利华、陶仕 科、徐同 美、柯朝坤、雷 苑、李宁 华、杨 罡、戴林 利、罗亚昆、赵 远艳、张 文杰、赵华 琼、何云 春、陈宗 良、周 剑。II DB5308/T 432021 引 言 根据普 洱市人 民政 府办公 室关 于印发 普 洱市古 茶树资 源保护 条例 贯彻 实施工 作方案 的通 知(普政 办函2018 110 号)工作 任务的 要求,
4、由普 洱市林 业和草 原局 牵头负 责野 生型过 渡型 古茶 树保护管 理技 术规 范的 编制。野生茶 树是 茶树 居群 分布 范围内 所有 天然 茶树 的总 称。野 生古 茶树 经过 了长 期的自 然选 择,其 特 有性、生命 力、抗逆 性、遗传 稳 定性 和可 以利 用性 等十 分 稀有 而珍 贵。近几 十年 来,野 生古 茶树因自然和人为因 素损 伤、致衰 或损 毁情况 时有 发生,有 效保 护、科 学管 护和 合理 利用 已经显 得十 分迫 切和 必要。为了使 普洱 市野 生古 茶树 资源得 到有 效保 护和 科学 合理地 开发 利用,必 须以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野 生植 物 保护
5、条例 和 普 洱市 古 茶树 资源 保护 条例 为 主 要法 律依 据,制定 和发 布 实施 野 生型过渡型古茶树保 护管 理技 术规 范 的地方 标准,规 定野 生茶 树的保 护类 型、等级 和范 围等,落实 野生 古 茶 树 拥 有者、管 理者 或责 任人 的管 护责任,并 对野 生古 茶树 的环境 整治、田 间管 理和 树体养 护等 进行 技术 规范。III DB5308/T 432021 野 生型过 渡型古茶 树保护 管理技术 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 了野 生型、过渡 型古茶 树的 术语 和定 义、野 生茶树 保护 区域 类型 和划 定、生态 环境 管 理、维护管 理、档案 管理
6、 等技 术措施。本文件 适用 于普 洱市 辖区 内乔 木、小乔 木和 灌木 野 生型过 渡型 古茶 树的 保护 管理。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中 的内 容通 过文 中的规 范性 引用 而构 成本 文件必 不可 少的 条款。其 中,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仅该日 期对 应的 版本 适用 于本文 件;不注 日期 的引 用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 括所有 的修 改单)适 用 于 本文件。GB 5084 农田 灌溉 水质 标准 GB 5749 生活 饮用 水卫 生标 准 NY/T 391 绿色 食品 产地 环境质 量 NY/T 393 绿色 食品 农药 使用准 则 NY/T 394 绿色 食
7、品 肥料 使用准 则 NY 525 有机 肥料 DB5308/T 57-2020 栽培 型 古茶树 及古 茶园 管护 规范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野生型 茶树 wild type tea plant 野生型 茶树 是指 植物 学形 态特征 具有 原始 特征 特性 的茶树,植 物学 形态 符合 山茶属 Genus Camellia(L.)茶组 植物 Section Thea(L.)Dyer 的特 征。3.2 过渡型 茶树 intermediate type tea plant 过渡型 茶树 是指 植物 学形 态特征 介于 野生 型和 栽培 型之间 的茶
8、树,定义 的标 准 是生殖 器官 类似 于 野生型茶 树,营养 器官 类似 于栽培 型茶 树。3.3 野生茶 树 wild tea plant 野生茶 树是 所有 野生 型茶 树和过 渡型 茶树 的总 称。3.4 野生古 茶树 wild ancient tea plant 树龄100 年的野 生型 过渡型 茶 树。地径25cm 的未 知树龄 茶树 也纳 入保 护管 理范围。3.5 野生茶 树保 护区 域 wild tea plant conservation area 为保护 野生 型、过渡 型茶 树而划 定的 区域。1 DB5308/T 432021 4 野生茶 树保 护区 域 保护区 域类
9、 型及 划定 4.1 自然保 护地 体系 外的 野 生型、过 渡型 茶树,通过 划定保 护 区域,实行 分类 保护管 理 即分为 一类 保护对象和二 类保 护对象。集中分 布的,保 护区 域为 边缘树 延伸20 m 50 m范围内 的 区域;零 星分 布且 周围 为 空旷 地的,则是以树体 为中 心、半径10 m 50 m 范围 内的 区域;非 空旷地 带的,设 立围 栏保 护。一类保 护区 域 4.2 4.2.1 林业用 地范 围内 的野 生茶 树分布 居群,应 划定 为一 类保护 区域,所 有茶 树纳 入一类 保护 对象。4.2.2 应建立 一类保 护区 域管理 制度,实行原 生地 保护,
10、明确保 护区域 范围,设立 红牌警 示标志,保持自然 生态 状态。4.2.3 发生严 重病 虫害 或重 点野 生古茶 树长 势极 度衰 退、濒临死 亡的,可 进行 重点 管护。4.2.4 科学考 察、研究、采 样等 活动,应遵 照有 关规 定,办理相 关的 许可 手续。二类保 护区 域 4.3 4.3.1 林业用 地范围 外的 农业用 地及村 寨附近 的野 生古茶 树分布 点,应 划定 为二类 保护区 域,所 有 的野生古 茶树 纳入 二类 保护 对象。著名 的野 生古 茶树 单株,纳入 一类 保护。4.3.2 依据 普 洱市 古茶 树资 源 保护条 例 的规 定,必须 遵循保 护优 先,合理
11、 利用 的原则。4.3.3 应因地 制宜 地划 定保 护区 域范围,设 立黄 牌警 示标 志。5 生态环 境管 理 植被保护 5.1 5.1.1 野生古 茶树生 长区 内植被 遭到破 坏的,应进 行恢复 治理,即采取 蓄养 天然林 木、种 植遮阴 树、营造水 源林、防 风林 等措 施,增 加生 物多 样性,提 高植被 覆盖 率,以郁 闭度 达到 0.3 0.4 为 宜。5.1.2 生长在 一类 保护 区域 的野 生古茶树,应 保持 原始 的生 态 环境。5.1.3 不定期 清理对 野生 古茶树 生长有 不良影 响的 生态竞 争植物,清除 宿根、树桩、枯死 或倒伏 树 木等,减 少蚁 类等 害虫
12、 栖息 场所。蓄养及 种植 遮阴 树 5.2 5.2.1 遮阴树 宜优先 留用 本土乔 木型、深根性 的与 茶树无 共同病 虫害的 树木。适宜 蓄养或 种 植 的树种参照 DB5308/T 57-2020 执行。5.2.2 种植模 式、蓄养 密度、管 理措施 等参 照 DB5308/T 57-2020 执行。其他管 理 5.3 5.3.1 野生古 茶树 保护 区域 内的 主干道、支 道宜 用石 块或 沙石铺 路。5.3.2 野生古 茶树 保护 区域 其他 环境因 素应 符 合NY/T 391 的规定。6 维护管 理 土壤改 良 6.1 2 DB5308/T 432021 6.1.1 土壤 pH
13、 值 低于 4.5 的,宜 选用草 木灰、石 灰、白云 石粉等 混合 农家 肥施 用调 节至 pH 值 5.0 5.5。6.1.2 土壤肥 力低下、粘 重或严 重沙化 的,宜 选用 重施农 家肥、种植豆 科绿 肥、物 料覆盖、加培 腐 殖土等措 施进 行改 良。6.1.3 土 壤 改良 指标:参照 DB5308/T 57-2020 执 行。培土与 耕作 6.2 6.2.1 根系严 重裸露 或位 于地埂 边缘、陡坡上 的古 茶树,应在树 冠正投 影的 下位边缘,采用 土 基或石块混合 原土 泥浆 垒砌 成挡 土墙,内填 同质 土壤,保 持树冠 下有 效土 层厚 度80 cm。6.2.2 树根裸
14、露的 古茶 树,应采 用同类 型土 壤培 土至 根颈 部位。6.2.3 二类保 护对 象每 年秋 茶采 摘结束 后(10 月 份),应 及时翻 耕土 壤1 次,近主根 部 位浅耕 5 cm 10 cm,远处 深耕 20 cm 30 cm。6.2.4 宜在冬 耕结 束后 及时 进行 物料覆 盖,盖严 树冠 正投 影地面,厚 度10 cm。水肥管 理 6.3 6.3.1 灌溉 6.3.1.1 水源有 保障 的野 生古 茶树,宜修 建滴 灌设 施,在每 株树冠 边缘 安装 滴头 2 个3 个,旱季或视土壤 墒情 进行 滴灌,保 持土壤 相对 湿度 在70%以上。水质 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
15、6.3.1.2 水源无 保障 的野 生古 茶树,严 重干 旱发 生时 可采 用移 动 式滴 灌、袋 装水 埋土渗 灌、树体 输液等应急 灌溉 或补 水措 施。水质应 符 合 GB 5749 的规 定。6.3.2 施肥 6.3.2.1 每年春 茶采 摘结 束后、雨 季来临 之前(5 月份)挖穴 施 用追 肥 1 次,即在 每株 野 生古 茶树树冠边缘 位置 挖3 个5 个深 15 cm 20 cm 的 穴,每穴 施肥 1.0 kg 2.0 kg,施 入 后盖 土复 原。可选用符合NY/T 394 规 定的 有机-无 机复 混肥 料。6.3.2.2 每年冬 耕结 束后(11 月)及时 挖 坑施 用
16、基肥 1 次,即 在每 株 野生 古茶 树树 冠边 缘位 置挖 3 个5 个长 50 cm 60cm、宽 20 cm25 cm、深 25 cm 30 cm 的坑,每 个坑 撒施基 肥 10 kg20 kg,施肥后盖土 复原,施 肥位 置与 上一次 的不 宜重 叠。施用 的商 品有 机肥 应符合 NY 525 规 定,自制 混合 有机肥应符合 DB5308/T 57-2020 规 定,农家 肥应 符合 NY/T 394 的规 定。树体养 护 6.4 6.4.1 宜在雨 水集 中时 期,人工 清除野 生古 茶树 上的 苔藓、地衣、菟 丝子 等寄 生植 物。6.4.2 患膏药 病、粗皮 病、疮 痂病
17、等 树 皮病 害严 重的 野生 古茶 树,宜在 冬季 休眠 期对树 干 基部 1.5 m 2 m 进行 刷白。刷 白药 液配 方:硫磺 粉:石 灰粉:草木 灰:清水=1:2:3:10 的混合 剂。6.4.3 应剪除 或锯掉 严重 病虫枝、折伤 枝、枯 枝、植物寄 生枝等,剪(锯)口在病、健部 的交界 处 并用塑料 薄膜 包扎 或涂 上紫 胶漆。6.4.4 主干中 空腐 烂的,应 清除 腐烂木 质、杂质、积 水等,用 5Be 10Be石 硫 合剂或 1%2%硫酸铜 液消 毒后 涂上 园林 专用防 腐剂,或 者塞 入红 或黄心 土泥,皮 层伤 口处 进行桥 接处 理。6.4.5 每年冬 季宜 对野
18、 生古 茶树 树冠进 行 1 次 整形 修剪,修 剪 方法 参照 DB5308/T 57-2020 执行。6.4.6 主干或 骨干 枝皮 层严 重受 损或仅 部分 皮层 存活 的野 生古茶 树,宜采 用桥 接方 法挽救。6.4.7 主干歪 倒、树冠 倾斜 的,应进行 拉纤 或硬 支撑 处理,并锯 掉重 心偏 离过 度的 部分侧 枝。6.4.8 主干或 骨干 枝开 裂的,宜 用螺杆 或绳 索先 行拉 拢、固定,开裂 部位 进行 牵引 式桥接 处理。3 DB5308/T 432021 采摘与 留养 6.5 6.5.1 野生古 茶树应 遵循“以养 为主,采用结 合”的原则,做到“春茶 留鱼 叶采、夏
19、茶留 养、秋 茶 留一叶采”。6.5.2 宜采用“提手 采”的 方法 采茶,留叶 采摘,不 应掰 或摘带 有鳞 片的 茶芽 苞、马蹄叶 或老 叶片。6.5.3 高大的 野生 古茶 树,可搭 架或 扶梯 采茶,但 停采 期间 应 拆除 构筑 物。6.5.4 野生古 茶树 不宜 爬树 攀摘 茶叶,防止 树枝 折断 影响 茶树生 机或 发生 安全 事故。病虫草 害防 治 6.6 6.6.1 病害 6.6.1.1 在冬季,适时喷施 0.5Be 1.0Be 的石硫合剂(熬制与浓度换算方法见 DB5308/T57-2020 附录 B)或 波尔多 液,配制 比例 为:石 灰:硫酸 铜:清水=1:2:(250
20、 300)。喷药 重点 是野生古茶 树的 叶片 背面 和枝 叶密集 的阴 蔽处。6.6.1.2 根 腐 病类 病害,宜使 用波尔 多 液 配 制比 例为:石 灰:硫酸 铜:清水=1:2:(100200),或浓度 为 0.5%1%硫 酸铜溶 液,浇 灌根部 1 次3 次,间隔期 5d 7d。6.6.1.3 石硫合 剂与 波尔 多液 应轮 换使用,不 可混 合或 同时 使用。6.6.2 虫害 6.6.2.1 顽固型 蚧壳 虫类、害 螨类 等,可 使用20%松脂酸 钠 200 倍400 倍 液或 1.0Be2.0Be的石硫 合剂,喷 雾防 治。6.6.2.2 宜采用 捣毁蚁 类巢 穴、根 茎部刷 白
21、、树 冠下 土壤喷 药后深 翻及诱 剂诱 杀等方 法,防 治蚁 类 危害。6.6.2.3 钻蛀性 类害虫,宜 采用钢 丝等先 疏通虫 道口,再注 入石硫 合剂等 挥发 性药液,封堵 蛀口,熏杀幼虫。6.6.2.4 茶小绿 叶蝉等 主要 叶部害 虫的防 治,应 优先 采用及 时采摘、人工 捕杀、杀虫 灯或色 板诱 杀、生物农 药喷 杀等 绿色 防控 措施。6.6.2.5 当某种 害虫 严重 爆发 成灾 时,可选 择使 用符 合 NY/T 393 规定 的低 毒、低残 留的化 学 农药 进行防治,控制 虫口 密度。或 将为害 严重 的枝 叶剪 除、销毁。6.6.3 草害 6.6.3.1 应以人 工
22、、机械、生 物等 方法解 决野 生古 茶树 的杂 草危害 问题,不 准许 使用 化学除 草剂。6.6.3.2 宜在杂 草种 子成 熟之 前,以铲、割、刨、挖、拔、砍等方 法去 除杂 草,每年 3 次。6.6.3.3 宜种植 花生、黄 豆、白花 三叶草 等绿 肥作 物,用草 治草。7 档案管 理 应以县(区)为 单位 建立 一类保 护区 域的 野生 古茶 树单株 数据 档案,进 行监 督和管 理。7.1 应以乡(镇)为 单位 建立 二类保 护区 域的 野生 古茶 树单株 数据 档案,进 行监 督和管理。7.2 应建立 完善的 野生 古茶树 保护管 理活动 档案,记载 环境修 复、抗 旱、耕锄、施
23、肥、修剪、采 摘、7.3 病虫草 害防 治等 过程。记 录内 容准 确、完整、清 晰,原始 材料 保存 期 不少于5 年。4 DB5308/T 432021 参考文 献 1GB/T 19630 有 机产品 生产、加 工、标识 与管理 体 系要 求 S.2GB 15618 土壤 环境质 量 农用 地土 壤污 染管 控 标准(试行)S.3GB/T 22111 地理 标 志产品 普洱 茶S.4NY/T 1054 绿色 食品 产地 环境 调查、检 测与 评 价规 范S 5国 家林 业和 草原 局.中华人 民共 和国 野生 植物 保护条 例Z.1997 年1 月1日 施行.6普 洱市 人大 委员 会.普
24、洱市 古茶 树资 源保 护条 例Z.2018年7月1 日 施行.7西 双版 纳傣 族自 治州人 大 委员 会.西双 版纳 州古 茶 树保 护规 程(试行)Z.2019 年.8云 南省 林业 和草 原局.古 茶树 保护 管理 技术 规程(试 行).2019 年.9虞 富莲 等.走进 茶树 王国M.云南 科技 出版 社,2008年3月第1版.10虞 富莲.中 国古 茶树M.云南 科技 出版 社,2016年.11陈 宗懋,杨 亚军.中国 茶 叶词 典M.上 海文 化出版 社,2013 年7 月第1 版.12 中 国农业 科学院 茶 叶研究所,中国茶 叶学会.陈宗懋论 文集M.中 国农业科 学技术 出版社,2004年10 月.13陈 亮,虞富 莲,杨亚军.茶树 种质 资源 与遗 传改良 M.中国 农业 出版 社,2006年12月第1 版.14普 洱市 茶叶 和咖 啡产 业 发展 中心.普洱 市生 态 茶园建 设工 程读 本M.2010 年.15 普洱 市土 壤肥 料工作 站,武 广云.普 洱市 测土 配方施 肥耕 地养 分数 据集(20062013)M 云南科技 出版 社,2016 年9 月第1版.16普 洱市 市场 监督 管理 局.普洱 市普 洱茶 十项 标 准汇 编.2020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