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1.040 CCS P 00 DB2102 大连市地方标准 DB2102/T 00372021 绿色校 园评价规 程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campus 2021-12-15 发布 2022-01-15 实施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大 连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联 合 发 布 DB2102/T 0037 2021 目 次 前 言 . 1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2 3 术语和定 义 . 2 3.1 绿色校 园 . 3 3.2 生均能 耗 . 3 3.3 生均用 水量 . 3 3.4 可再生 能源 . 3 3.5 混
2、响时 间 . 3 3.6 热岛强 度 . 3 3.7 通用热 气象指数 . 3 3.8 平均辐 射温度 . 3 3.9 热浪 . 3 3.10 能耗 监测平台 . 3 3.11 合同 能源管理 . 3 4 总则 . 3 5 基本规定 . 4 5.1 一般规 定 . 4 5.2 评价与 等级划分 . 4 6 中小学校 . 5 6.1 规划与 生态 . 5 6.2 能源与 资源 . 8 6.3 环境与 健康 . 10 6.4 运行与 管理 . 11 6.5 教育与 推广 . 13 7 职业院校 及高等院校 . 15 7.1 规划与 生态 . 15 7.2 能源与 资源 . 17 7.3 环境与 健
3、康 . 19 7.4 运行与 管理 . 21 7.5 教育与 推广 . 23 8 特色与创 新 . 24 8.1 一般规 定 . 25 8.2 加分项 . 25 DB2102/T 0037 2021 1 前 言 本文件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 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 化文件的结 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则 制 定起草。 本文件由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 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招 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公司、 保利 (大连) 房地产开发
4、有限公司、 大连万科置业有限公 司、 大连鲁能置业有限公司、 大连碧桂园置业有限公司、 大连乾豪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 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 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 司、 大连名成广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华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华 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南通三建集 团股份有限 公司、大连 铁龙新型材 料有限公司 、大连科亚 再生资源利 用有限公司 、ABB(中 国)有限公司、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普乐士新材料有
5、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郭飞、 唐建、 徐红、 王雷、 白广斌、 祝培生、 路晓东、 徐燊、 张弘驰、 林墨飞 、 郭廓、 谢孟举、 熊锋、 单晓冬、 马晓琼、 秦学森、 杨建华、 李俊、 李 永荟、 王晓光、 董瑾、 周景新、 姚 小博、周光毅、康松涛、李春江、苏志伟、王立成、王继福、宋爱国、李华、范庆军、邓必磊、吴宁、 高峰、田长霖、张学刚、刘爱明、张昕宇、宫健翔、徐成浩、刘 茜、李继超。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 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 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通讯
6、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北路101 号 联系电话:0411-83632397 主要起草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 通讯地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99号亿 达广场4 号楼5 楼 联系人:康伟强 联系电话:0411-83620420/13998468757 DB2102/T 0037 2021 2 绿色校 园评价 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绿色校园评价规程的术语和定义、 总则、 基本规定、 中小学校、 职业院校及高等院校、 特色与创新的相关规定 。 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绿色校园评价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7、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6-2008 声环境质 量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 境质量标准 GB/T 12060.16-2017 声系 统设备 GB/T 18920-2020 城市 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50011-2010 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 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 GB 50033-2013 建筑采 光设计标准 GB 50034-2013 建筑照 明设计标准 GB 50096-2011 住宅设 计规范 GB 50099-2011
8、 中小学 校设计规范 GB 50118-2010 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180-2018 城市居 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 50314-2015 智能建 筑设计标准 GB 50325-2020 民用建 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 50368-2005 住宅建 筑规范 GB/T 50378-2019 绿色 建筑评价标准 GB 50555-2010 民用建 筑节水设计标准 GB/T 50785-2012 民用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GB/T 51141-2015 既有 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GB/T 51356-2019 绿色 校园评价标准 GB 55015-2021 建筑节能
9、 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JGJ 36-2016 宿舍建筑 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2102/T 0037 2021 3 3.1 绿色校园 为师生提供安全、 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学习及使用空间,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减少污 染,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和谐校园。 3.2 生均能耗 校区内学生每学年的人均能耗。 3.3 生均用水量 校区内学生每学年的人均用水量。 3.4 可再生能源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3.5 混响时间 室内声场达到稳定后,令声源停止发声,自此刻起至声能密度衰变 60dB 所用的时间
10、。 3.6 热岛强度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 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 是城市热岛效应的 表征参数。 3.7 通用热气候指数 在参考环境下平均辐射温度等于空气温度, 相对湿度为 50% (空气温度小于或等于 29 ) 或水蒸气 压小于 2 kpa (空气温度大 于 29 ) , 地面以上 10m 处的风速 为 0.5 m/s , 人体水平步行 (速度为 4km/h , 新陈代谢率为 135 W/m ) 时的动态生理热反应与在实际环境下相同, 该参考环境的空气温度就是通用热 气候指数。 3.8 平均辐射温度 人体在某一假想的温度均匀的封闭空间内的辐射换热量与人所处的真实环
11、境相同, 该假想封闭空间 的温度就是真实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 3.9 热浪 连续 3 天以 上日最高气温35的 天气过程。 3.10 能耗监测平台 通过对校园建筑、 设施、 主要用能用水设备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 水耗计量装置, 采用远程传输等 手段及时 采集数据,实现校园能耗、水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3.11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 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 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4 总则 DB2102/T 0037 2021 4 4.1
12、 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 目标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可持续发 展理念,规范绿色校园的建设,推进绿色校园发展,制定本 规程。 4.2 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绿色校园评价。 4.3 绿色校园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 原则,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以及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推广需求, 对校园全寿命期内已有资源的节约、 再生资源的利用或开发、 环境保护等 性能与措施进行综合评价 。 5 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1.1 绿色校园的评价应以单个校园或学校整体作为评价对象 。 5.1.2 绿色校园的评价应以既有校园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 。
13、 5.1.3 绿色校园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参评学校应编制完成绿色校园总体规划; 校园内新建建筑应全面执行 GB/T 50378-2019 中 的一星级或以上的相关规定; 校园内需要改造的既有建筑不应低于 GB/T 51141-2015 中一 星级的要求; 校园内主要道路、 管线、 水体等应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少于 1 年, 校园内 主要设施应已建成并 投入使用不少于 1 年; 可提供校园规划文件、主要建筑物设计图纸等基本文件。 5.1.4 申请评价方应对校园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应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 程控制,并 应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档 。 5.1.5 评价机构
14、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档进行审查,并 应在进行现场考 察后出具评价报告,确定评价等级 。 5.2 评价与等级划分 5.2.1 绿色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由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与推广 5 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每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为 100 分。 评价 指标体系统一设 置加分项。 5.2.2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 评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根据条、 款规定确定得分值或不得分。 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 5.2.3 绿色校园评价按总得分值确定评价等级。 总得分值应为 5 类指标评分项的折算得分与加分项的 附加
15、得分 Q6 之和。 5.2.4 评价指标体系五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 Q1 、Q2 、Q3 、Q4 、Q5 按参评校园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 以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再乘以 100 分计算。每 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均不应小于 40 分。 5.2.5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得分按下式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 5 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 W1 W5 ,按表 1 取值。 DB2102/T 0037 2021 5 (5.2.5 ) 表1 绿色校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类别 规划与生态 W1 能源与资源 W2 环境与健康 W3 运行与管理 W4 教育与推广 W5 中小学校 0.20 0.25 0.25 0.15 0.1
16、5 职业学校和高等 院校 0.25 0.25 0.20 0.15 0.15 5.2.6 绿色校园评价等级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3 个等级 ,3 个等级均 应满足本规程所有控制 项的规定,且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校园的总得分分别不低于 50 分、60 分、80 分。 6 中小学校 6.1 规划与生态 6.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6.1.2 学校选址应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不应建设在地震断裂带、地质塌陷、山体滑坡、暗河、洪涝 等自然灾害易发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 6.1.3 学校建设应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
17、染病院、城市垃圾堆场等建筑或设施,校园内部应 无排放超标的污 染源, 且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 GB 50099-2011 规 定, 与易燃易爆场所的距离应符 合 GB 50016-2014 规定。 6.1.4 校园可比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均不应低于 GB 50099-2011 对于 校园建设的规定。 6.1.5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分总分值为 12 分 ,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学校新区建设绿地率达到 35% ,旧区 改建项目绿地率达到 30% ,得 3 分; 学校场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按表 2 的规则 评分,最高得 7 分; 学校公共绿地在放假期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得 2 分。 DB2
18、102/T 0037 2021 6 表2 学校场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 学校类型 学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Ag 得分 小学学校 新区建设 旧区改建 0.8 m 2 Ag1.2 m 2 0.5 m 2 Ag0.8 m 2 3 1.2 m 2 Ag1.5 m 2 0.8 m 2 Ag1.0 m 2 5 Ag 1.5 m 2 Ag 1.0 m 2 7 中学学校 1.0 m 2 Ag1.2 m 2 0.7m 2 Ag0.9 m 2 3 1.2 m 2 Ag1.4 m 2 0.9 m 2 Ag1.0 m 2 5 Ag 1.4 m 2 Ag 1.0 m 2 7 6.1.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
19、值为 9 分, 按表 3 的规 则评分。 表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 校园类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 得分 小学学校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 建筑面积的比率 Rr 新区建设 旧区改建 5%Rr 8% 3%Rr 6% 3 8%Rr 10% 6%Rr 8% 6 Rr 10% Rr 8% 9 中学学校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 建筑面积的比率 Rr 10% Rr 12% 3%Rr 8% 3 12% Rr 15% 8% Rr 10% 6 Rr 15% Rr 10% 9 6.1.7 场地内制定综合安全规划, 满足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 应急保障救护等要求, 评价总分值为 11 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规划布
20、局应对突发灾害的避难场所及紧急疏散系统,得 3 分; 合理规划布局紧急疏散、避难引导标识系统,得 3 分; 校园道路及广场设计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构成安全、 方便、 明确、 通畅的校园环境, 得 3 分; 校园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设施处理道路的高差,得 2 分。 DB2102/T 0037 2021 7 6.1.8 学 校 教 学 楼 、 行 政 楼 等 公 共 建 筑 布 局 保 证 室 内 良 好 的 日 照 环 境 、 采 光 和 通 风 条 件 , 满 足 GB 50099-2011 中有关学校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且学生宿舍满足 JGJ 36-2016 中有关 日照标准的要
21、求, 得 8 分。 6.1.9 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冬夏主导风向合理布置建筑物及构筑物,校园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 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 9 分,按下列 规则累计评分: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 1.5m 处风 速低于 5 m/s ,户外休息区、活动区风速小于 2 m/s , 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2 ,得2 分;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 5 Pa, 得 2 分。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 2 分; 50% 以上可
22、开 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 0.5Pa ,得3 分。 6.1.10 新建、 改建、 扩建学校项目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 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 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 8 分。 6.1.11 校区内统筹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50% 。 评价总分值为 11 分,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雨水入渗措施应用在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 广场和停车场, 得 1 分; 应 用在机动车道及其他场 所,得 1 分; 雨水回用于绿化和其他,得 2 分; 采取生物滞留措施和初期雨水净化措施,得 2 分; 建有集中蓄洪调峰功能设施的,得
23、 2 分; 年雨水径流总量控制达到 50% 得 1 分、60% 得2 分、70% 得 3 分。 6.1.12 校园选址和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学生及教职员工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且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 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 12 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城镇完全小学按以下规则累计评分: 城镇完全小学场地主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实际距离不大于 500 m ,或到达轨道交通 站的步行实际距离不大于 500 m ,得4 分; 城镇完全小学场地出入口实际步行距离 500m 范 围内设有 2 条或 2 条以 上线路的公共交通 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 4 分。 城镇完全初高级中学按以下规则
24、累计评分: 城镇完全初高级中学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实际步行距离不大于 1000 m , 或 到达轨 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1000 m ,得 4 分; 城镇完全初高级中学场地出入口实际步行距离1000m 范围内 设有2 条或2 条以上线路的公 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 4 分。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 4 分。 6.1.13 根据校园空间的承载力设计机动车及 非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停车场地设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节约土地资源。 设置停车场所, 停车场地及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不直接通向师生人流集中的道路。 评价总 分值为 9 分 ,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DB
25、2102/T 0037 2021 8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 3 分; 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满足下列要求中 2 项, 得 4 分;满 足 3 项及以 上,得 6 分: 停车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停车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 地下停车库等方式节约 用地;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校园内地面停车比例不大于总停车量的 40% ; 学校周边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条件时设置集中临时停车场地。 6.1.14 改建、 扩建项目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场地、 设施及建筑, 各项公用和体育设施向当地提
26、供社会 协作。评价总分值为 11 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改建、扩建项目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场地、设施及建筑,得 3 分; 学校公用及体育设施向当地提供社会协作,得 4 分;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得 4 分。 6.2 能源与资源 6.2.1 校园内主要用能设备、 新建和改建主要功能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 GB 55015-2021 的要求。 6.2.2 应编制校园能源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6.2.3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 GB/T 51356-2019 的规定。 6.2.4 不应采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6.2.5 采取综
27、合措施,逐年降低校园学年生均能耗。评价总分值为 9 分,并 按下列规则评分: 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 1%,得 3 分。 学年生均能耗降低率不小于 2%,得 9 分。 6.2.6 校园内新建主要功能建筑的设计能耗比 GB 55015-2021 规定 值低 10% 以上 ,或对既有主要功能 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且改造方案的设计能耗不高于 GB 55015-2021 的规 定值。评价分 值为 6 分。 6.2.7 根据当地气候、 自然资源条件和校园用能需求,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评价总分值为 12 分, 按 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达到 20%以上 ,得 3 分;每提高
28、 10%,加 1 分,总分最高 6 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不低于 2%,得 3 分;每提高 1% ,加1 分, 总分最高 12 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冷量和热量的比例不低于 10% ,得 3 分 ,每提高 5% ,加 1 分, 总分最高 12 分。 6.2.8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校园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评价总分值为 7 分, 并按照下列规 则评分: 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校园所需 蒸汽总量的 40%,得 2 分; 余 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 于校园所需蒸汽总量的 60%,得 4 分; 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校园所需蒸汽总量的 80% , 得 7 分。 DB2102
29、/T 0037 2021 9 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供暖总量的 30%,得 2 分; 余 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供暖总 量的 50%,得 4 分;余 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供暖总量的 60% ,得 7 分; 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生活热水总量的 60%,得 2 分; 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生 活热水总量的 75% ,得4 分;余热或废热提供的能量不少于生活热水总量的 90%,得 7 分。 6.2.9 对校园内主要用能系统和设备实施能效优 化。评价总分值为 6 分,按 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采暖空调系统的能效优化,得 2 分; 热水系统的能效优化,得 2 分; 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效优
30、化,得 2 分。 6.2.10 降低管网漏损率。评价总分值为 8 分,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管网漏损率不大于 5%,得 5 分; 每降低 1% 得1 分,最高 得 3 分。 6.2.11 生均用水量不高于 GB 50555-2010 的 指标;或连续三年总用水量累计降低不少于 3% 。评价分 值为 6 分。 6.2.12 绿化用水采用节水高效的浇灌方式。评价总分值为 6 分,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采用带末端控制喷头的取水栓,得 1 分; 90% 以上的绿 化面积采用微喷或滴灌,得 2 分; 采用雨天关停等自动浇灌系统,得 3 分。 6.2.13 根据 GB 50555-2010 的规 定 ,
31、 采用雨水回用技术。 评价总分值为 10 分,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用于绿化用水,得 3 分; 用于浇洒道路,得 2 分; 用于景观水补水,得 3 分; 用于上述之外的其他用途,得 2 分。 6.2.14 校园建筑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 10 分。根据 GB 55015-2021 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 性来评价校园建筑,计算建筑形体不规则的校园建筑数量所占比例,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建筑形体不规则的校园建筑数量所占比例大于 60% , 且建筑形 体特别不规则的校园建筑不大于 1 座,得5 分; 建筑形体不规则的校园建筑数量所占比例小于或等于 60% , 且建筑形体特别不规则的校园建筑 不
32、大于 1 座 ,得 10 分。 6.2.15 对新建主要功能建筑的地基基础、 结构体系、 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 达到节材效果。 评价分 值为 5 分。 6.2.16 合理采用绿色建材、 本地建材、 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评价总分值为 9 分, 并按下列 规则累计评分: 绿色建材的使用比例达到 8%,得 2 分;达到 15% ,得 3 分; 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施工现场 500 km 以 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 到 60% ,得3 分; 校园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 10%,得 2 分;达 到 15% ,得3 分。 DB2102/T 0037 2
33、021 10 6.2.17 校园新建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评价总分值为 6 分,并根据 装配率按表 4 的规则评分 。 表4 装配式建筑装配率(Rpc ) 装配式建筑装配率(% ) 得分 50 Rpc60 3 60 Rpc70 4 Rpc 70 6 6.3 环境与健康 6.3.1 学校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50118-2010 及 GB 50099-2011 的有关 规定。校园总平面规 划设计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的布局,当背景噪声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 6.3.2 主要教学用房及辅助教学用房的室内噪声级及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应符合 GB 50118-2010 及 GB
34、50099-2011 的规定。 6.3.3 各类功能建筑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 应符合 GB 50325-2020 及GB 50099-2011 的有关规 定。 6.3.4 校园应实行全面禁烟制度,校园内不应设吸烟区。在显眼处应设醒目的禁止吸烟标识。 6.3.5 教学用房工作面或地面上的采光系数, 且采光 窗洞口面积符合 GB 50099-2011 及 GB 50033-2013 的有关规定,评价总分值为 8 分。 6.3.6 满足教学用房室内照明数量及质量要求,控制眩光并改善照明舒适度,保障学生用眼健康。评 价总分值为 15 分,并按下 列规则
35、累计评分: 主要教学用房作业面及参考面的照明设计值满足GB 50099-2011 及GB 50034-2013 的 相关要求, 得 4 分; 主要教学功能房间有合理有效的控制眩光措施,得 5 分; 荧光灯采用高频镇流器或采用其他无频闪和防眩光灯具,得 6 分。 6.3.7 在全年教学期间,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室内热湿环境满足 GB 50099-2011 及GB/T 50785-2012 中的级要求,评价总分值为 8 分。 6.3.8 各类教学用房混响时间符合 GB 50118-2010 的有 关规定,进行了噪声控制与音质设计,控制混 响时间,避免不利的反射声,提高语言清晰度。评价总分值为 8 分
36、, 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普通教室满足混响时间要求,得 5 分; 语言及多媒体教室、 音乐教室、 舞蹈教室、 多功能厅、 体育馆等需要专项声学设计房间的室内 混响时间满足相应要求,得 2 分; 其他辅助教学用房满足混响时间要求,得 1 分。 6.3.9 主要教学用房及其他主要功能建筑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较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 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评价总分值为 11 分, 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对主要教学用房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 6 分; DB2102/T 0037 2021 11 对主要教学用房进行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
37、通风系统联动,得 5 分。 6.3.10 校园场地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 当地环保部门设定的城市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总分值为 9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功能区最低水质指标达到 GB 3838-2002 规定的 类,得 3 分。 功能区最低水质指标达到 GB 3838-2002 规定的 类,得 6 分。 功能区最低水质指标达到 GB 3838-2002 规定的 类及以上,得 9 分。 6.3.11 采取措施降低校园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 8 分,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 10%,得 1 分;达到 20%,得 4 分; 大于 70%的道 路路面
38、、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 0.4,或大于 80% 的建筑屋 面采用 绿化屋面,得 4 分。 6.3.12 校园绿化以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 选用耐候性强、 病虫害少、 对人体 无害、能体现良好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的植物。评价总 分值为 8 分, 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 3 分; 绿地配置乔木不少于 3 株/100m 2 ,得 3 分; 学校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得 2 分。 6.3.13 学校医疗设施、 体育器械及人员服务满足合理要求, 为学生提供医疗、 健康保证。 评价总分值 为
39、 7 分,并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学校医疗设施、 体育器械与装备满足相关规定及相应学校档位要求, 得 2 分; 采用软化体育地 面,得 1 分; 根据学生人数 600:1 的 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足六百时,配备专职或者兼 职保健教师,得 2 分; 学校设有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并设有基础型以上级别的咨询室,得 2 分。 6.3.14 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健康监测与控制,评价总分值为 9 分, 并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在教学计划中,每学期安排不少于 8 课时的健康 教育课,得 3 分; 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得 2 分; 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和报告制度,
40、 无甲、 乙、 丙类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的集中爆发, 食堂卫生 管理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学 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 学 校卫生工作条例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的规定, 且校园无食物、 饮水等中毒事件, 得 4 分。 6.3.15 教学期间, 主 要功能房间内PM2.5 年平均浓度不高于35 g/m, PM10 年平均浓 度不高于70 g/m, 评价总分值为 9 分。 6.4 运行与管理 6.4.1 应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且应落实责任部门,制定部门、岗位职责。 6.4.2 节能、节水设备、设施应工作正常,且应符合设计 要求。 DB2102/T 003
41、7 2021 12 6.4.3 应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垃圾物流,应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应设置规 范。 6.4.4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有毒有害实验品废弃物等污染物应达标排放。 6.4.5 定期进行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培训,组织同行交流。评价总分值为 10 分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运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记录完整,人员具有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得 4 分; 运行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并通过社会相关行业业务技能考核,得 4 分; 组织参与绿色校园运行管理交流活动,相关记录完整,得 2 分。 6.4.6 信息公开,师生和家长参与绿色校园的运行管理。评价总分值为 10 分 ,按下列规则累计评分: 在全校范围发布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信息和相关制度并组织学习,得 3 分; 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中有学生、教工和家长的参与并发挥有效作用,得 2 分; 定期征集绿色校园满意度,得 2 分; 邀请学生、 教工参与校园运行管理会议并提出意见建议, 学生、 教工参与校级校园运行管理活 动每学年不少于 2 次, 且参与人员范围涵盖学校各年级和主要部门,得 3 分。 6.4.7 建立绿色校园管理激励机制,并取得实效。评价总分值为 12 分,按下列 规则累计评分: 针对学校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绿色校园管理、公示、激励机制和办法,得 2 分; 各部门的能耗、水耗等信息定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