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61/T 1403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苏超、薛忠民、包立军、张敏娟、陈旗、廉喜红、肖乃康、南学平、苏维磊。 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电话:029-87091948 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
2、路22号 邮编:712100 DB61/T 14032021 1 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发生规律、田间诊断和防治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027 桑园用药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
3、用于本文件。 3.1 菌核 sclerotium 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的颜色较深且坚硬的菌丝休眠体。 3.2 桑椹菌核病 mulberry sclerotiniose 由桑实杯盘菌、肉阜状杯盘菌、核地杖菌和核盘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类桑树果实病害。根据病椹 形态分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三种。 3.3 初花期 initial bloom stage 10 %雌花开花为初花期。 3.4 盛花期 full bloom stage 50 %雌花开花为盛花期。 DB61/T 14032021 2 3.5 盛末期 terminal bloom sta
4、ge 80 %雌花开花为盛末期。 4 发生规律 4.1 桑椹菌核病是一种大田传染病,具有群体发病特点。在桑园病原菌菌核多、栽植易感菌核病果桑 品种、开花前期土壤和空气湿度大时,易导致病害大规模爆发。 4.2 侵染期长达 1 个多月。菌核随病椹落地休眠,越夏、越冬。 5 田间诊断 5.1 诊断方法 5.1.1 早期诊断:春季桑树冬芽脱苞萌发后,观察桑园地表是否有菌核及子实体,一旦发现,就可判 定存在菌核病病原菌,有桑椹菌核病爆发风险。 5.1.2 病椹诊断:桑树雌花期结束,柱头萎蔫,观察桑椹外观形态,根据附录 A诊断病原类型。 5.2 病害程度评估 采用5 点取样法,选取5 株果桑,每株果桑选取
5、3 根枝条,统计病椹数和健康椹数,计算病椹率, 病椹率10 %以下为轻度感病,病椹率10 %30 % 为中度感病,病椹率在30 %以上为重度感病。 6 防治技术 6.1 防治原则 使用化学农药应按照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027规定执行。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品 种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次数,收获前30 d停止使用化学农药。 6.2 农业防治 6.2.1 规划建园 选择向阳地块栽桑,避免在低洼地、通风不良的地块建园。桑树行向与春季风向一致。潮湿的地块 宜稀植,每公顷种植1650 株2700 株,养成中高干树形。不在桑园周边种植大豆、向日葵、油菜
6、等易 交叉感染作物。 6.2.2 品种搭配 根据用途合理选用果桑品种,减少易感品种的比例。早、中、晚熟的品种合理搭配种植。 6.2.3 湿度控制 合理修剪,勤除杂草,花期不灌溉。 DB61/T 14032021 3 6.2.4 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全年有机肥施用量占氮元素的60%以上。N、P、K三要素比例 10 6 8 。 6.2.5 土壤翻耕 春季发芽前翻耕,深度12 cm15 cm。秋季落叶后,结合施肥翻耕,深度15 cm20 cm。 6.3 物理防治 6.3.1 覆盖地膜 桑树开花(子囊盘出土)前,对桑园地用黑色地膜全覆盖。 6.3.2 清除病椹 发现病椹及时摘除,集
7、中烧毁或深埋。 6.4 化学防治 6.4.1 防治适期 以预防病原初次侵染为重点。初花期、盛花期和盛末期分别喷药1 次,每次间隔7 d左右。 6.4.2 防治药剂 选用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1000 倍液,或50 %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 倍150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800 倍液,或30 %叶将(20 %戊唑醇+10 %吡唑醚 菌酯)1500 倍液等。内吸性杀菌剂可与80 %代森锰锌、农利灵等保护性杀菌剂11 配合。 6.4.3 施药方法 选择晴天桑枝无露水时喷药。雾点须细而均匀,充分湿润果桑的花、叶、枝、桑园地表及周边。喷 药后5 h内遇
8、下雨,应重新喷药。 6.4.4 采收安全间隔期 最后1 次施药30 d后方可采收。 6.4.5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按照GB 2763中浆果和其他小型水果类的最大残留限量。 6.4.6 注意事项 未发生菌核病的果桑园或新建果桑园,按药剂使用浓度下限施用;上年发病较重的果桑园,按药剂 浓度上限施用。交替施用药物,避免重复、多次使用单一药剂。相邻花果较多的叶用桑也应同期防治。 6.4.7 生物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用木霉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防治。 DB61/T 14032021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果症状 A.1 肥大性菌核病 A.1.1 病原:常见致病菌为桑
9、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 盘菌科,桑实杯盘菌属。1个菌核可生出1个3个子囊盘,子囊盘肉质,前期为漏斗状,后期为盘状, 盘部褐色,盘口直径0.3 cm1.8 cm;柄褐色、圆筒状。子囊棍棒状,基部较细,上半部生有8个椭圆 形、单列排列、无色透明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大小为(1115)m(56)m。侧丝直立、线形, 宽2.5 m3 m。 A.1.2 另一致病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 核盘菌属。子囊盘生于菌核上,盘状,中央凹陷,具柄,直径0.2 cm0.7 c
10、m,子实层米色、肉桂色或 淡褐色,柄基部暗色。子囊近圆柱形,具8个椭圆形至近梭形、单列排列、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大小为(711)m(34)m。侧丝线形,宽1.5 m2 m。 A.1.3 病果症状:桑椹聚花果中的感病小果相互粘连,病椹膨大,花被肿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压 破后散发出臭气。病椹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菌核。病果症状见图A.1。 A.2 缩小性菌核病 A.2.1 病原:病原菌为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 菌科,核地杖菌属。菌核黑色、近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4 cm0.6 cm,子实体有长柄,或稍扭曲, 灰褐色
11、,子实体头部为纺锤形、有数条纵行的褶纹,淡褐色,柄近圆柱形,深褐色, (2050)mm (0.30.6)mm。 A.2.2 病果症状:病椹显著缩小,质地坚硬,灰白色,表面有细皱,生有暗褐色细斑点。病椹内部形 成黑色坚硬的菌核。病果症状见图A.2。 A.3 小粒性菌核病 A.3.1 病原:病原菌为肉阜杯盘菌(Ciboria carunculoides)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 盘菌科,杯盘菌属。子囊盘杯状,直径0.4 cm1.2 cm,子实层鼻烟褐色。子囊孢子呈肾形,无色,侧 丝线形或顶端稍膨大,宽1.8 m2 m。 A.3.2 病果症状:桑椹的各小果分别受侵染,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留果轴, 果轴也受感染,亦会向嫩茎传染,引发断梢病。病椹小果子房特别肥大,内生无数小型的分生孢子,形 成小型菌核。病果症状见图A.3。 DB61/T 14032021 5 图A.1 肥大性菌核病病果 图A.2 缩小性菌核病病果 图A.3 小粒性菌核病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