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61/T 14162021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蓄水模式盐碱地整治工程类型 . 3 5 普探与分析. 4 6 蓄水控制系统. 5 7 土体有机重构. 8 8 农田生态防护工程. 10 9 配套工程.11 DB61/T 1416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
2、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 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成生权、解建仓、罗林涛、张宏凯、汪妮、范王涛、王欢元、王映月、李娟、 师晨迪、花东文、卢垟杰、张海欧、曹婷婷。 本文件由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298831684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光泰路7号 邮编:710075 DB61/T 14162021 1 蓄水模式盐碱地整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蓄水模式盐碱地整治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包括普探与分析、蓄水控制系统、土
3、体有 机重构、农田生态防护工程和配套工程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盐水平迁移速率大于垂直迁移速率、具有层状土壤结构的盐 渍化地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361972018 土壤质量 土壤采样技术指南 GB 50433201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DZ/T 0064.9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 DZ/T 0064.
4、12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镁 DZ/T 0064.27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钾和钠 DZ/T 0064.49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 DZ/T 0064.51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离子色谱法测定氯离子、氟离子、溴离子、硝酸根和硫酸根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5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
5、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16 土壤检测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 1121.17 土壤检测 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21.18 土壤检测 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TD/T 1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TD/T 1041 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TD/T 1043.1 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 第1部分 土壤调查 DB 61/T 991.1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规划与建设 DB 61/T 991.2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2部分:土地
6、平整 DB 61/T 991.3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 DB 61/T 99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5部分:田间道路 DB61/T 14162021 2 DB 61/T 991.6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6部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机重构 3.1.1 土体有机重构 soil organic reconstruction 通过工程手段改变耕作层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及状态,构建一个有机化、生物化、团聚化和 拥有生物小循环系统的适宜作物生长的土体,恢复或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过程。 3.1.2 耕作层土壤
7、物理重构 physical reconstruction of soil tillage layer 通过深耕、掺混沙性物质、有机物料以及暴晒等物理措施,破除盐碱土耕作层板结、僵硬,增加通 透性,对耕作层进行改善与重构。 3.1.3 耕作层土壤化学重构 chemical reconstruction of soil tillage layer 通过添加酸制剂和钙制剂等措施降低耕作层碱化度和pH值,改变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使其满足作物 的生长需求。 3.1.4 耕作层土壤营养重构 biological nutrition reconstruction of soil tillage layer 通
8、过施肥措施培育耕作层,满足作物生长对营养的需求。盐碱地施肥优先选择有机肥和酸性肥料。 3.2 蓄水控制系统 3.2.1 蓄水沟 water storage ditch 在盐碱地中每隔一定距离开挖的具有控制地下水位、汇集降水或灌溉水的明沟,是发生盐分转移的 主要场所。 3.2.2 蓄水压盐 water storage and salt migration to deep soil 通过蓄水沟水位升降改变盐分浓度变化,进而改变土壤盐分垂向分布的过程。随着降雨蒸发、灌溉 退水,蓄水沟水位多次交替变化后,耕作层土壤盐分浓度逐渐降低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要求,实现蓄水 压盐。 3.2.3 蓄水沟生态循环 e
9、cological cycle of the water storage ditch DB61/T 14162021 3 在蓄水沟内种植盐生植物,通过其吸收从土壤扩散到水体中的盐分离子,间接降低土壤盐分浓度。 此外,植物根系、凋落物腐烂后形成腐殖质,通过化学作用间接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促进区域生态环 境改善。 3.2.4 生态防护 ecological protection 通过在蓄水沟边坡坡面或坡底以及道路两侧种植耐盐植物、养殖动物的边坡防护措施,构建一个健 康的田、水、路、林要素完备,能改变近地面小气候,实现多种生物信息交换的农田生态系统。 4 蓄水模式盐碱地整治工程类型 4.1 主要工程
10、 蓄水模式盐碱地整治工程包括普探工程、蓄水控制工程、土体有机重构工程及配套工程。普探工程 为蓄水控制工程、土体有机重构工程和配套工程提供数据支撑。蓄水控制工程是主体工程,主要起蓄水 压盐的作用,与土体有机重构工程一起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配套工程是保证项目区管理和作物 正常生长的其他工程设施。 4.2 普探工程 普探工程属于工程前期调查,通过对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土体、水文进行调查和取样分析,明确该 区域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分布情况、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地下水位埋深、流向和季节变化特征,诊断出 该区域的盐渍化类型、程度和成因,为下一步蓄水控制工程和土体有机重构工程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4.3 蓄水
11、控制工程 蓄水控制工程是基于层状结构土体中水盐水平迁移速率大于垂直迁移速率的规律, 通过蓄水沟水位 变化,改变土壤盐分的垂向分布,达到蓄水压盐的作用,改良耕作层土壤(参见图1、图2)。工程主要 包括蓄水沟和降水排泄区,蓄水沟是承载地下水、自然降水和灌溉退水的区域,是进行蓄水压盐的主要 场所;降水排泄区是承载区域降雨量超出设计雨量的淹没区域。 图1 蓄水沟高水位时土壤盐分迁移方向示意图 DB61/T 14162021 4 图2 蓄水沟低水位时土壤盐分迁移方向示意图 4.4 土体有机重构工程 土体有机重构工程包括耕作层土壤物理重构、耕作层土壤化学重构和耕作层土壤营养重构。主要作 用是通过物理、化学
12、、生物手段,为作物在盐碱地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体构型。 4.5 配套工程 配套工程是为满足项目区域正常运行和作物种植生长的其他必要工程设施, 包括道路设施和灌溉设 施等。 5 普探与分析 5.1 区域普探 5.1.1 水文地质环境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形地貌,历年气温、降水、蒸发量等气象资料,以及土地利用类型、范围、面 积和基本水利设施、道路、地下管线、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地表水的流量、流向、水位及其季节变化特 征,地下水的埋深、流向、临界深度和水质状况。布点、采集方法按照 TD/T 1043.1 中 7.1 和 7.2 规定 的要求进行。 对于区域面积大于 10000 hm或条件较为复杂的项目区,先划分区域,再进行普探;对于区域面积 较小或条件较为单一的区域,可直接进行普探。 5.1.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土壤剖面性质(土体构型、不透水层深度和厚度、冻土层深度和厚度等)、土壤物理 性质(土壤容重、质地类型、孔隙度、入渗率、渗透系数)和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及组 分类型、pH值、交换性钠百分数ESP、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等。布点、采集方 法按照TD/T 1043.1中6.1和6.2规定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