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73 . CCS P 9 广 T 2021- 1 10 0. 30 9 7 西 壮 T echnica 1 2-20 发 布 壮族 钻 孔 l code o 布 广西 壮 族 自 孔 管 波 o f pract 壮 族自治 区 自 治 波 探 测 ice for 区 市场监 督 区 测 技 术 borehol e 督 管理局 地 D B 术 规 程 e tube w a 发 布 4 方 标 B 45/T 24 程 a ve dete 2022 - 布 45 标准 19 2021 ction - 01-20 实 准 实 施DB 45 /T 2 41 9 20 21 I 目次 前言 .
2、II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 义 . 3 4 符号 . 4 5 基本规定 . 5 6 仪器设备 . 6 7 工程勘察 应用 . 7 8 基桩检测 应用 . 9 附录 A(资料 性)钻孔管波探测技术理论 . 12 附录 B(资料 性)综合解释成果图示例 . 14 附录 C(资料 性)现场记录表格 . 16 附录 D(资料 性)钻孔管波探测技术成果图格式 . 18 参考文献 . 19 DB 45 /T 2 41 9 20 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 T 1 .12 0 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 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 定 起草。 请注
3、意本文件的某些文件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 本文件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 有限公司、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彦、 吴庆全 、何廷全、张玉池、李学文、李敦仁、唐正辉、林芳鹏、 李 祖 能、潘荣建 、毛承英、 王宗学、黄 志华、章哲 辉、毛志新 、欧鸥、韦 丘德、黄家 华、李勤武 、陈晋荣、 韦景麒、梁安、甘力、黄勇钧、李志民。 DB 45 /T 24 19 20
4、 21 3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钻孔管波探测技术涉及的术语和定义、 符号, 规定了基本要求、 仪器设备、 工程勘察 应用、基桩检测应用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中应用钻孔管波探测技术进行的工程勘察及基桩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GB 5 00 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JG J 1 06 建 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5、。 3 .1 管波 t ub e w av e 井液及孔壁分界面沿钻孔轴向传播的广义瑞利波。 3 .2 管波探测技术 b or eh ole t ub e wa ve de te ct io n 利用管波探测目标体的地球物理方法,简称“管波法”,方法原理见附录A。 3 .3 工程勘察 geot e c hn ic al in vest ig ati on 利用管波法探测溶洞、溶蚀裂隙、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岩,为评价工程岩土性质提供依据。 3 .4 基桩检测 pi le t e s t 利用管波法检测基桩的完整性和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 3 .5 现场试验 fi el d te st 为确定有效的
6、采集参 数,在正式采集数据前进行的测试。 3 .6 直达波 d irect w av e 由激发点沿井壁直接传播至接收点的管波。 3 .7 反射波 r efl ec te d wa ve 传播过程中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发生反射的管波。 DB 45 /T 2 41 9 20 21 4 3 .8 波阻抗 w ave i mp ed an ce 介 质 密度与 波 速 的 乘积 。 3 .9 下行反射波 down -g o i ng wa ve 遇到 波 阻抗差异 界 面向 下 反射 的管波。 3. 10 上行反射波 up -g oi ng wa ve 遇到 波 阻抗差异 界 面向上反射 的管波。 3
7、. 11 增益 g ai n 表示 信 号 放大 的程 度 ,用 d B表示。 3. 12 同相轴 e ven t 波 形 记录 上来 自 同一信 号 源 的 各道相同相 位的 连线 。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 .1 管波特性参数 A 管波的 幅值 ( mV ) ; Q 能 量指 标( mV ) ; T 管波 周 期 信 号( s ) ; v 管波的 波 速 ( m / s ) ; f r 管波 接收 信 号的主 频值 ( Hz ) ; f 0 管波 激 发 源 的中 心频率 ( Hz ) ; t d 直达 波 走时 ( s ) ; v d 直达 波波 速 ( m / s ) ;
8、 管波的波 长 ( m )。 4 .2 几何参数 D 桩 径 ( m ) ; R 管波探 测范围的 半径 ( m ) ; l 0 收 发 换 能器的 距离 ( m ) ; H i 测 点 的 深度 ( m )。 4 .3 其他 N 表示某 一时间段 内有 N 个采样点 ; PS D能 量 深度曲线上相邻两点 的 斜率与 能 量差 的 乘积 。 DB 45 /T 24 19 20 21 5 5 基本规定 5 .1 一般规定 5. 1. 1 钻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段灌满水; 孔壁光滑、不坍塌、不掉块; 孔径大于收发换能器的外径; 测试段无金属套管,护壁套管采用塑料套管; 套管与井壁的空隙填充液
9、体。 5. 1. 2 管波法探测范围的半径不宜大于半个波长,应按式(1)计 算。 0 1 22 v R f = . (1 ) 式中: R管波探 测范围的半径(m); 管波的波长(m) ; v管波的 波速(m/ s) ; f 0 管波的 中心频率(Hz )。 5 .2 工作程序 5. 2. 1 管波法应 按 图1的 程 序开 展工作。 图1 管波法工作流程图 DB 45 /T 2 41 9 20 21 6 5. 2. 2 收 集资料应 包括 下列内容: 任 务目 的及 具体 要求 ; 已 有的其 他 成果资料 ; 现场 开 展探测工作的可行性。 5. 2. 3 探测 方案 应 包括 下列内容:
10、工程 概况; 任 务来源 及 目 的 ; 预 计探测工作 量; 方法 技术及仪器设备 ; 现场准备及人员 配 备 ; 工作计 划 及成果提交 时间; 安全 生 产和 环境保护措施 。 5. 2. 4 前期准备工作应 包括 内容: 在无 钻孔的测区提前布设钻孔 ; 钻孔 破碎段 用 塑 料 套 管进行 护壁 ,并 详细 记录 套 管安 装情况; 检 查 并 清洗 钻孔,钻孔应符合 5. 1. 1 的规定,钻 孔 深度 应 满足 任 务 要求 ; 检 查 并 调试 仪器设备, 确保 其性能正 常 。 5. 2. 5 现场探测符合下列规定: 正式 采 集 数据 前 宜 进行现场 试验 , 确 定 方
11、法 的有 效 性及 采 集参 数 合理性 ; 同一 钻孔内的仪器 采 集参 数 应 保持一致; 应 采 用发 射换 能器和 接收换 能器 距离恒 定的、测 点间距恒 定的自 激 自 收 的 观 测 系统; 宜以 发 射换 能器和 接收换 能器 连线 的中 点 作 为 记录 点 ,自下而 上逐点 测 试 , 匀速 提 升; 换 能器提 升 过程中,应 校核 测 绳刻度 和 采 集 深度; 数据采 集 完 成 后 应及 时保存 并备 份数据 , 详细完整 地 填写原始 记录,记录表格可参照附录 C ; 数据采 集过程中出现 连续漏点 、波 形畸变等情况时 ,应 重 新 采 集 数据 ,并 做好 记
12、录。 5. 2. 6 数据 分 析 及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数据处 理 时 不 得 进行 道间振幅 归 一 化 处 理,可进行 滤 波 处 理、 深度校 正 ; 同一 测 试 孔 各 测 点 的测 试曲线 应 采 用 相同 的 显 示 增益 ,可 采 用 伪彩色剖面显 示 ; 时间剖面 图应 与 钻孔 柱状 图 绘制在同一 成果图件中,并 采 用 同一深度比 例 尺 ,可参照附录 D ; 数据 解释应按照 先已知后未知 、 先易后难 的 原 则进行 ; 在 分 层 并 确 定其 深度 的基 础上 ,对管波 法 结果进行解释 ; 对可 疑异常 区进行 加密复 测 ; 结合钻探资料和其 他 探测成
13、果进行综合分 析 、 验证 。 5. 2. 7 编制 成果 报告 应符合下列规定: 内容全 面 , 重点突 出, 立 论有 据 ,结论 明确 ,图表 清晰; 项目 进行 阶段 可 根据 工程 需 要 编制满足 委 托方 要求的 阶段 性 报告或 中 间 成果, 待项目完 成 后 应及 时 提交 最终 成果 报告 。 6 仪器设备 6 .1 管波 法 探测仪 包含 主机、 换 能器, 使 用 时 仪器设备应 在校 准 或 检定有 效 期内。 6 .2 主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防潮 、 防 爆 、 防 摔 , 绝缘 性能 好; DB 45 /T 24 19 20 21 7 具备波形实时显示、记录和存
14、储功能; 最小采样时间间隔不大于0 . 0 2 ms , 记录仪器频带范围为 10 0 Hz 3 00 0 Hz,A/ D 转换器不 小于 16 bi t; 信号幅值量程不小于5 V ,幅值测量相对误差应小于1 0 ; 具有自动记录深度的功能,测量相对误差不大于0 . 5 。 6 .3 孔内换能器应包括发射换能器、接收换能器和井下电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探测过程中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的距离恒定; 电缆应有深度标志且深度误差不应大于0 . 5 , 电缆应牢固耐磨; 换能器在 1 M Pa 水压下能 正常工作; 发射换能器采用低频孔中换能器,发射能量不小于1 0 J,发 射的管波峰值频率应处于
15、5 0 0 Hz 至 1 00 0 Hz 之间; 接收换能器应采用灵敏度不小于3 00 0 V/ P a 的 水听器。 7 工程勘察应用 7 .1 一般规定 7. 1. 1 管波法在工程勘察中适用于探测溶洞、溶蚀裂隙、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 7. 1. 2 管波法的探测孔深度应符合 GB 5 00 2 1 中对勘探孔 深度的规定。 7 .2 现场探测 7. 2. 1 现场探测应符合 5. 2. 5 的规定。 7. 2. 2 探测孔应符合 5. 1. 1 的 规定,对 存在溶洞、破碎岩层的测试段宜安装塑料套管进行护壁。 7. 2. 3 现场数据正式采集前宜选择有不良地质体揭露的钻孔进行现场试验,
16、确定采集参数。 7. 2. 4 测点间距不宜大于0 . 1 m ,对可疑异常段宜加密复测。 7. 2. 5 探测记录的采样时间间隔不应大于 0 .0 2 ms ,记录 长度不应小于2 5 ms。 7 .3 数据分析及解释 7. 3. 1 数据分析与 解释前应先 排除孔底、 孔口、孔液面 、地层变 化、孔径变 化、套管等 因素引起的 干 扰异常,确定其影响程度,避免误判。 7. 3. 2 按式(2)计 算直达波波速。 0 d d l v t = . (2 ) 式中: v d 直达波波 速(m/ s) ; l 0 收发换 能器的距离(m); t d 直达波 走时(s)。 7. 3. 3 按式(3)
17、计 算接收信号的主频值。 1 r r f T = . (3 ) 式中: f r 管波主 频值(Hz) ; DB 45 /T 2 41 9 20 21 8 T r 管波 周 期 信 号( s )。 7. 3. 4 按式(4)计 算接收信 号的能 量 , 绘制 能 量 深度曲线 。 2 1 1 () N i i QA N = = . ( 4 ) 式中: Q 能 量指 标( mV ), 约 定 将 某 一时间段 内的管波 时 域 曲线 的 幅值 平 方 的 平均 值 作 为 能 量指 标 ; N 表示某 一时间段 内有 N 个采样点 ; A i 某 一时 间段 内第 i 个 采样点 的 幅值 ( m
18、V )。 7. 3. 5 可 根据 能 量 深度曲线绘制 PS D 曲线 作 为 辅助 线 , PS D 值为 曲线上相邻两点 的 斜率与 能 量差 的 乘积 ,应按式(5)计 算 。 () () 2 1 1 ii i ii QQ PS D HH = . ( 5 ) 式中: PS D i 第 i 测 点 的 PS D 值 ( mV 2 / m ) ; Q i 第 i 测 点 的能 量指 标( mV ) ; Q i-1 第 i- 1测 点 的能 量指 标( mV ) ; H i 第 i 测 点 的 深度 ( m ) ; H i-1 第 i- 1测 点 的 深度 ( m )。 7. 3. 6 结合
19、钻孔地 质资料, 依 据直达 波波 速 、能 量变 化、 反射 波 同相轴 特征 ,按下列 方法 确 定地质 分 层 界 面 : 直达 波波 速突变点为 分 层 界 面; 能 量 深度曲线 和 PS D 曲线上 的 突变点为 分 层 界 面; 反射 波 同相轴 起 始点为 分 层 界 面 。 7. 3. 7 在确 定地质分 层 的基 础上 ,对钻孔管波探测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及 推断 7. 3. 8 地质解释应 根据 管波的波 速 、能 量 和 频率 ,结合钻孔 柱状 图,按照表 1 的要求进行,可参考附 录 B .1 。 表1 地质特性及管波特征 地质特性 管波特征描述 第四系土层 直达波速度低
20、、同相轴弯曲、能量弱; 底界面向外反射波同相轴明显、能量强、频率低; 层内反射波同相轴不明显、能量弱且衰减明显 软弱夹层 直达波速度低、同相轴弯曲、能量弱; 层外反射波同相轴明显、能量强、频率低,呈“八”字型; 层内反射波同相轴不明显,能量弱且衰减明显 岩洞发育段 直达波能量弱或看不见; 层外反射波同相轴明显、能量强、频率低,呈“八”字型; 层内反射波能量弱或看不见 溶蚀裂隙发育段 直达波速度稍低、同相轴不连续、能量稍弱; 层内反射波同相轴不连续、能量低、频率较高,“X”字型特征不明显 DB 45 /T 24 19 20 21 9 表 1 地质特性及管波特征 (续) 地质特性 管波特征描述 节
21、理裂隙发育段 直达波速度较高、同相轴可能不连续、能量较强; 层内反射波能量强、频率高,多条同相轴相交叉,“X”字型特征不明显 完整岩石 直达波速度高、同相轴连续且平直、能量强; 层内反射波同 相轴连续、能 量强且无明显 衰减、频率高 ,“X”字型特 征明显,并可 能多次 出现 注1:层外反射波是相邻地层为完整岩石时,上界面产生的上行反射波和下界面产生的下行反射波。 注2:层内反射波是指与相邻地层存在波阻抗差异时,上界面产生的下行反射波和下界面产生的上行反射波。 7. 3. 9 成果报告除符合 5. 2. 7 规定 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项目概况; 任务目的及要求;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22、工作方法技术; 数据分析及解释; 结论及建议; 附录。 8 基桩检测应用 8 .1 一般规定 8. 1. 1 管波法适用于检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桩底沉渣厚度和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 8. 1. 2 检测桩身完整性时,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类别评判应符合表 2 的 规定。 表2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类原则 类 桩身完整 类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类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类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注: 引用JGJ 106。 8. 1. 3 当受检桩出 现类桩、 类桩、桩 底沉渣厚度 和持力层岩 土性状不满足 设计要求
23、时,应分析原 因并扩大检测,扩大检测的方案和数量应得到工程建设有关方的确认。 8 .2 现场检测 8. 2. 1 现场探测应符合 5. 2. 5 的规定。 8. 2. 2 受检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 0 且不得小 于1 5 M Pa。 8. 2. 3 检测预应力 管桩时,可 将清洗干净 的桩孔作为 探测孔;检测 混凝土灌 注桩时,可 将钻芯孔或 桩 内预埋管作为探测孔。探测孔应符合 5. 1. 1 的 规定。 DB 45 /T 2 41 9 20 21 10 8. 2. 4 检测 数量 不应少于 总 桩 数 的1 0 % , 且 不少于 1 0 根 。 8. 2. 5 检测 混
24、凝 土灌 注桩 时 , 受 检桩的探测孔 数量 和位 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桩 径 小 于1 . 2 m 的桩的孔 数 可 为 1 个 2 个 ,桩 径为 1. 2 m 1. 6 m 的桩的孔 数宜为 2 个 ,桩 径 大 于1 . 6 m 的桩的孔 数宜为 3 个; 对桩 身 完整 性、桩 底沉渣 、桩 端持 力 层 进行 验证 检测 时 ,探测孔可 为 1 个 孔 ; 当 孔 数为 1 个时 , 宜在距 桩中 心 10 c m 15 c m 的位 置 布孔 ; 当 孔 数为 2 个或 2 个以 上时 , 宜 在距 桩中 心 0. 15 D 0. 25 D 范围内 均 匀 对 称 布孔。 8
25、. 2. 6 检测桩 身 完整 性和桩 底沉渣厚 度时 , 探测孔 深度 应 超 过设计桩 底 不少于 1 .0 m; 检测桩 端持 力 层 岩土 性 状时 ,探测孔 深度 超 过设计要求的 持 力 层深度 不少于 1. 0 m 。 8. 2. 7 检测桩 身 完整 性和桩 端持 力 层时 ,测 点间距 不 宜大 于0 . 1 m ,对可 疑异常 区应 加密复 测 ; 检测桩 底沉渣厚 度时 ,测 点间距 不 宜大 于 0 .0 5 m 。 8. 2. 8 检测记录的 采样时间间 隔 不应 大 于 0 .0 20 ms ,记 录 长度 不应 小 于2 5 ms 。 8 .3 数据分析与解释 8
26、. 3. 1 数据 分 析 应符合本文件 7 .3 .1 7. 3. 5 的规定。 8. 3. 2 按照设计文 件、 施 工记 录和钻孔资 料对基桩进 行分 层 , 确 定桩 端持 力 层 、桩 底沉 渣 层 和 混凝 土 桩 身 层 ,按照 7. 3. 6 确 定分 层 界 面 , 在 分 层 的基 础上 进行 数据 分 析与 解释。 8. 3. 3 检测桩 端持 力 层岩土 性 状时 , 宜 按 表1对 持 力 层 进行地质解释,并 依据 设计要求进行 评价 。 8. 3. 4 检测桩 底沉渣厚 度时 , 宜 按 表1中 软弱夹层 的管波 特征 识别桩 底沉渣 层 ,计 算 其 厚 度 ,
27、并 依据 设计要求进行 评价 。 8. 3. 5 检测 混凝 土 桩 身 完整 性 时 ,应结合波 速 、 振幅 及主 频等 参 数 , 按 表3对桩 身缺陷 的分布、程 度 进行综合 判断 ,可参考附录 B. 2。 表3 桩身缺陷程度及管波特征 桩身缺陷程度 管波特征 严重缺陷 直达波速度低,同相轴向下弯曲,能量弱或不可见; 层外反射波同相轴明显、能量强、频率低, “八”字型特征明显; 层内反射波能量弱或不可见 明显缺陷 直达波速度稍低,同相轴向下弯曲,能量较弱; 层外反射波同相轴较明显、能量较强、频率较低, “八”字型特征明显; 层内反射波同相轴不连续、能量弱 轻微缺陷 直达波速度较高,同
28、相轴平直,能量较强; 层外反射波同相轴不明显、能量弱,无明显“八”字型特征; 层内反射波同相轴连续、能量较强 桩身完整 直达波速度高,同相轴平直,能量强; 承诺书反射波同相轴连续、能量强且无明显衰减、频率高 注1: 层外反射波是相邻地层为完整混凝土时,上界面产生的上行反射波和下界面产生的下行反射波。 注2: 层内反射波是指与相邻分地层存在波阻抗差异时,上界面产生的下行反射波和下界面产生的上行反射波。 8. 3. 6 桩 身 完整 性 类 别的 判 定应结合 缺陷 程 度 、 缺陷 分布,按表 2 和表 4 进行 综合分 析 判 定。 DB 45 /T 24 19 20 21 11 表4 桩身完
29、整性类别判定 桩身完整性类别 特征 类桩 无缺陷段; 存在轻微缺陷,但管波异常点纵向分布不连续 类桩 存在轻微缺陷,管波异常点纵向分布连续; 存在明显缺陷,但管波异常点纵向分布不连续 类桩 存在明显缺陷,管波异常点纵向分布连续; 存在严重缺陷,但管波异常点纵向分布不连续 类桩 存在严重缺陷,管波异常点纵向分布连续 注: 完整性类别由类往类依次判定。 8. 3. 7 钻孔管波探 测技术难以 对桩身完整 性类别进行 判定时,应 结合其他方 法的检测结 果进行综合 判 定。 8. 3. 8 成果报告除符合 5. 2. 7 规定 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概况; 任务与目的; 执行标准; 抽检数量及
30、原则; 方法技术及要求; 数据分析及判定; 结论及建议; 附录。 DB 45 /T 2 41 9 20 21 12 附录A (资料性)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理论 A .1 管波传播特性 A. 1. 1 在 弹 性波理 论中, 根据 波 动 传播空 间 的不 同 ,通 常 将弹 性波 分 为体 波和 面 波。 体 波 在无 限 空间 中 传播 , 包括 横 波和 纵 波 ;面 波 在 波 阻抗差异 界 面 附 近 传播 , 包括瑞 利波、 斯 通利波和 勒夫 波。 当 相 互 接 触 的 两 种 介 质分别 为液体 和 固 体时 , 液体 中的 振 动 会 在介 质分界 面处 产 生沿 界 面传播
31、的 面 波, 称为 广 义的 瑞 利波。 而 在填充液体 的孔内和孔 壁上 ,广 义 瑞 利波 沿 钻孔 轴向方向传播 , 称 作管波。 常见 管波有 两 种 : 一 种是 斯 通利波 , 沿 孔 壁传播 , 并 在 围 岩 中 呈 指数 衰减 ; 另 外一 种是 准 瑞 利波 ( 又 称为伪瑞 利波 ) , 它是 一 种 导波 , 大 部分能 量 集中 在 流 体 内 , 在 围 岩 中 呈 指数 衰减 。 本规程中钻孔管波探测技术 使 用的管波 实 质 为 斯 通利波。 A. 1. 2 管波 在 固 液 分界 面沿 钻孔 轴向方向 传播 ,质 点 的运 动轨迹 为 前 推 式的 椭圆 ,其
32、 传播 具 有能 量 衰 减慢 、 频率变 化 小 的 特 点 。管 波 传播 过程中 遇到 波 阻抗差异 界 面时 会产 生反射 波, 反射 波能 量 强 弱与 界 面两 侧 介 质的波 阻抗差异大 小 成正 相 关关 系 。发 生反射 的波 阻抗 界 面 主要有孔 径变 化 处 、孔内 液面处 、 孔 底 和孔 壁 波 阻抗差异 界 面处 ,而孔 壁 波 阻抗差异 往往又是 孔 旁 不 良 地质 体或 基桩 缺陷 等 因素 所 引起 的。钻孔管波探测技术的 实 测资料 证明 ,管波的能 量与 钻孔 周 围 固 体介 质的 横 波波 速 呈 现正 相 关关 系 , 而 横 波波 速 由 与
33、钻孔 周 围 介 质的地质性质 或 结构 完整 性有 关 。 A. 1. 3 管波的能 量 主要集中 在 界 面以外半 波 长 范围内 , 因此 管波 的探测范围 为以 钻孔 为 中 心 、 半 波 长 为半径为 圆 柱形 区域。 管波的波 速 极 为 稳 定, 管波探测中可通过 改变 管波 源 的 频率来改变 管波的探测范 围。 A .2 管波法原理 管波 法采 用 单发单 收 、 收 发 距 固 定 的单孔探测 装 置 , 如 图A.1 所 示。发 射换 能器和 接收换 能器 以恒 定 间 隔置 于 同一个 钻孔中, 发 射换 能器 激 发 一 定 频率 的的 脉冲 信 号, 在井液 和孔
34、 壁 分界 面 产 生 管波, 管 波 沿 钻孔 轴向传播 , 遇到 波 阻抗差异 界 面 产 生反射 波, 接收换 能器 接收直达 波和 反射 波, 最终 由管波探 测仪主机 存 储 并 显 示。 将 发 射换 能器和 接收换 能器 以 固 定 间距 移动 , 逐点采 集不 同深度 的 数据 ,并 将 采 集的波 形 记录 按 深度 排 列, 得到 管 波探测的 时 间剖面 。通 过分 析时间 剖面信 号 直达 波和 反射 波的波 速 、 振幅 (能 量 )、 频率等 参 数 性质, 推断 出钻孔 周 围不 良 地质 体 的分布 情况或 基桩 完整 性 情况 。 图A. 1 1 管波法 原
35、原 理示意图 DB 45 /T 24 19 20 21 13 DB 45 /T 2 41 14 B .1 管 波 法 如图B . 9 20 21 法 用于工程 勘 1。 勘 察的综合 解 图 附 综合 解 解 释成果图 示 图 B. 1 工 程 勘 附 录B (资料性) 解 释成果图 示 示 例 勘 察综合解 释 示 例 释 成果图示 例 例 B .2 管 如 图 波法用于基 桩 图 B. 2。 桩 检测的综 合 合 解释成果 图 图B. 2 基 桩 图 示例 桩 检测综合 解 解 释成果图 示 示 例 DB 45 /T 24 19 20 21 15 DB 45 /T 2 41 9 20 21
36、 16 附录C (资料性) 现场记录表格 C .1 管波法用于工程勘察的现场记录表 见 表C. 1。 表C .1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工程勘察现场记录表 勘察单位: 工程名称 测试日期 测试条件 钻孔编号 钻孔直径(mm) 终孔深度(m) 井液深度(m) 套管材料 套管直径(mm) 套管深度(m) 孔径变化 仪器设备 参数设置 采样间隔(us):采样长度(ms): 测点间距(cm): 序号 文件名 探测深度(m) 备注 起 止 测试: 记录: 复核: 审核: DB 45 /T 2 41 9 20 21 17 C .2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用于基桩检测的现场记录表 见表C. 2。 表C. 2 钻孔管波探
37、测技术基桩检测现场记录表 检测单位: 工程名称 检测日期 检测条件 桩号 桩径(mm) 桩长(m) 基桩类型 孔径(mm) 钻孔位置示意图: 孔深(m) 井液深度(m) 套管材料/直径(mm) 套管深度(m) 仪器设备 检测依据 参数设置 采样间隔(us): 采样长度(ms): 测点间距(cm): 序号 文件名 检测深度(m) 备注 起 止 测试: 记录: 复核: 审核: DB 45 /T 2 41 9 20 21 18 附录D (资料性)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成果图格式 管波 法 的成果图格式 见 表D. 1。 表D. 1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的成果图格式 项目名称 桩号 钻孔编号 钻孔深度(m)
38、孔口高程(m) 探测深度(m) 测试日期 钻孔柱状图 管波探测时间剖面图 管波解释结果 层面标高(m) 芯样描述 层界标高(m) 解释描述 测试: 编制: 复核: 审核: 1 2 3 4 CJ J/ T 7 JT G/ T 3 2 2 DB J4 5/0 2 4 DB J/ T45 - 0 20 17 城 市 2 2 20 20 公 4 20 16 岩 0 66 20 18 参 市 工程地球 物 公 路工程物 探 岩 溶地区建 筑 广西壮族 自 参 考文 物 理探测标 准 探 筑 地基基础 技 自 治区岩土工 献 术规范 程勘察规范 DB 45 /T 24 19 20 21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钻孔管波探测技术规程 DB 45/T 2419 2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